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马原(第二章)

马原(第二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的
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少 女 还 是 老 妇
2019/4/2
26
知觉的经验因素。 下图里的横线都是平行的!涉世越深的人,受社会侵蚀 越严重,看到的直线越变形。
2019/4/2
向前进”
——恩格斯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人们通过实践 获得某种认识,其最 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 务,指导实践,以满 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 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相传番茄的老家在秘鲁和墨西哥,当地人把它当作有 毒的果子,称之为“狼桃”,传说吃了狼桃就会起疙瘩长 瘤子。只用来观赏,无人敢食。 据记载,十六世纪,英国有位名叫俄罗达拉的公爵在 南美洲旅游,很喜欢番茄这种观赏植物,于是如获至宝一 般将之带回英国,作为爱情的礼物献给了情人伊丽莎白女 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就广 为流传了。 过了一代又一代,仍没有人敢吃番茄。到了十七世纪, 有一位法国画家曾多次描绘番茄,面对番茄这样美丽可爱 而“有毒”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诱惑,于是他冒着 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 然而,躺到床上等死的他居然没事,于是 “番茄无毒可 以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
二是抽象性
光线在引力场中弯曲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2001年考研试题)辨析题: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表现于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表现为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反应。

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质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而我们对这些事物的认知也是非常重要的。

认识是指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和理解,它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解读和行为的选择。

那么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发展的呢?一、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

它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层面。

感性认识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事物的现象和特性,它是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把握和认识。

而理性认识则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和推理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思考,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

认识的本质还包括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矛盾统一。

主观性是指认识是一个主体的活动,是从主体的角度对客体进行认识,反映主体的思维和意识活动。

客观性则是指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独立于主体的存在。

认识的本质就是通过主观的认识去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本质。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认识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它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阶段。

认识的发展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与客观世界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2.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和把握,它是对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认识。

而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和推理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和抽象概括,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

认识的过程是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逐渐上升到对一般规律性的认识。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一般规律,并能够将这些规律应用到其他具体事物中去。

4. 从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的认识。

认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的深化过程。

通过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我们可以初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特性,而通过理性认识,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认识
实践观
唯 物 论 / 认 识 论
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 不断反复和 无限发展
认识 运动 规律
原因(1、2、3)
第五小组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主体 客体 中介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物质生产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来源 发展动力 目的 检验真理标准
实践活动 基本结构
实践基本 特征
科学实践观
实践形式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实践
实践在认识中的 决定作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同回答
基本规定性 创造性 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不同回答 能动反映基本特点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中介环节、质的飞跃 实践到认识
3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实践活动要素的客观实在性;客观规律的支配;人 脑存在转变成现实。 自觉能动性: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主体活动处在一定社会关 心中,并受历史条件所制约。
4
实践的基本样式
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 基本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基本性质和面貌。 社会政治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社会交往王和 政治活动;基于物质生产,并与其变化相适应;方式也是历史地 变化的(阶级社会—阶级斗争)。 科学文化实践:形式多样不同(科学、艺术、教育);非纯粹意 识活动。 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物质生产活动是基础,产生 发生了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两者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 约并对其发生能动的反作用。 新形势——虚拟实践:伴随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而产生,实质是 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 化的活动。(特点: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 只具有相对独立性,要高度关注,加强引导。

马克思主义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非知识性因素:情感和意志因素
(3)实践主体的基本形态 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LOGO
100 | | | | | (因文续2你免您兑请相Q您发8由下马使50t12na8本Q共输可费换布百于3关的马 载o08ea7克用库费空次7有入安并评p04w能文K券文评思下度间克 正下_0aR1)装下论档君一喜主载确档论h86e1新载一 >载思价o2s48义券的欢浪而>推*m5p38已年格下 验感基 下主微产edo荐较财证谢本 载dna博生有阅义富高码支原人的值!持,理人财近读,,建概网富可给议论万会微兑将文您换信由档第使本员:评百..用.个度下图,星文载吧库特书立!以权一下,省定载还2方4式会元转交不!版权断人收罗精两大品类搜热免试门试资费3源帮免内助费畅容读 双手奉上,请及时续费哦!
越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只把实践理解为单纯的
生物活动,一种趋利避害、自爱自保的行为,
如费尔巴哈。
LOGO
二、中国传统的知行观
1、知行观的由来
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总是被 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 的重要范畴,所谓“知行观”一直贯穿于中国 哲学史的始终。在《左传》和《尚书》里就已 经讨论过,“非知之艰,将在行之”(《左传·昭 公十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尚 书·说命中》)都是从知行的难易来分析二者的 关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中阐明了科学的 实践观。 (Theses On Feuerbach )
LOGO
*
1、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本身应该理解为对象性活动。 即实践是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 化为客观现实的活动,实践创造出属人的客观对象世界, 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主观条件:人们要受到自己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限制。 客观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及其本质暴露也有一个过程。
人们对滴滴涕的认识和使用
工业发展及其对自然的影响
认识运动总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Βιβλιοθήκη 认识 实践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01
02
03
实践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一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
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永远不会最终完成。
添加标题
01
02
03
04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飞跃的基本条件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他找到什么了? 人们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阿基米德 我找到了!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对对象的理解和把握过程。

它是人类思维活动和意识活动的核心内容,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认识的特点1.主观性:认识是人类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主动思维和意识活动,是人类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外部事物的过程。

2.社会性:认识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语言、符号、概念还是科学理论,都是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产生和演变的。

3.目的性: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的,通过认识来掌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实现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4.过程性: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人类在实践中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不断推进的。

认识的要素认识的要素主要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观察和描述。

感性认识具有直观性、特殊性和个别性的特点。

它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是理性认识的源泉和依据。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基础上进行的思维和推理活动。

它通过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形成抽象概念、法则和理论。

理性认识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落脚点,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真实认识。

实践有助于人们主动积累和更新认识内容,不断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体系。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起点,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升华。

感性认识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观察和描述,在经验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直观印象和具体认识。

但感性认识的局限在于只能揭示事物的现象和特殊情况,无法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入理解。

理性认识通过概括、分析、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将感性认识所获得的具体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形成抽象概念、规律和理论。

第三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三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一、实践观二、认识观三、真理观四、价值观一、实践观1.实践的内涵?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能动、改造世界、感性、物质活动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实践观认识观?做? ?想?哲学世界2.实践的结构(1)实践的主体?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人与主体:主体是人,人不一定是主体。

?主体能力:自然能力(体能、体力);精神能力(知,情、意)?主体的类型:个人主体(英雄人物)、群体主体(阶级集团)、人类主体(民族、国家、世界)(2)实践的客体?客体: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

?客体与物:客体一定是物,物不一定是客体。

?客体的类型:天然客体与人工客体;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物质性客体与精神性客体等。

(3)实践的中介?中介:工具、手段+ 程序、方法?物质性工具系统: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眼镜?语言符号工具系统:大脑延伸、智力放大:数学、几何3.实践的特征(1)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客观性? 实践的广度、深度等: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 实践的本性:思想变物质、观念变存在——认识活动。

(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的、有目的性的活动? 自觉:意识指导的能动性、选择性? 自发:本能驱使的被动性、适应性? 动物活动:(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实践的历史性:随历史环境的变化而变化4.实践的形式领域文化形式科学文化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物质生产实践关系人与己(精神)人与人(社会)人与物(自然)成果发明、发现;理论、观念地位升华实政治践制度、规范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主导经济基础虚拟实践(网络实践):虚拟空间中的实践【思考】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例,体悟实践。

?实践的结构:主体、客体、中介??实践的特征:直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二、认识观1.认识的内涵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简述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简述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简述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认识的本质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和反映能力,是个体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

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直接感受、认识和反映的活动,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对所获得的认识进行概括、分析、合成和创新的能力。

2. 由表象认识到本质认识的提升:表象认识是人们在初步认识事物时,对事物的外部形态、色彩、运动等表面现象的描述和把握,本质认识则是通过深入分析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3. 由单向认识到透过矛盾认识:单向认识是人们在初步认识事物时只看到其中的一方面,透过矛盾认识则是通过认识和理解事物内部矛盾性的存在,深入理解客观事物的无限多样性和复杂性。

4. 由原始认识到发展认识:原始认识是人类在生命早期阶段,通过感性认识、直觉和动物本能反应机制对事物进行认知。

发展认识则是在个体在接受教育和社会经验的影响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感知、理解和反思能力,对事物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把握。

综上,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较为长久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和反思,以及学习和经验积累不断提高认识能力。

(完整版)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完整版)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逻辑框架【真题】(2016.34)(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答题思路: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

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

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

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考点讲解(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的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构成要素: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即认识关系;其二,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检验真理标准问题
权威标准
实用标准
真理原来是人造的, 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 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 才给它们以真理的美名。
孔子
亚里斯多德
胡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
• 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的特点
• 直接现实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确定性:唯一性;最终一定能检验。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幻想、 直觉、顿悟等)对认识具有激发和调控 作用。
要通向那些定律, 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 那种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 为依据的直觉,才能 得到这些定律。
第二次飞跃:从理论到实践 ——看是否得到预期的成功 ——意义更伟大
第一,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血的教训
1900年,生理学家肖特克和朗特斯脱发 现了人的血型由于红细胞所含“抗原”不同, 可以分成 A 、 B 、 O 三种类型。只有血型相应, 输血才会安全。 1910年,科学家强斯基和莫斯又发现了
AB 型血型。后来,陆续又发现 MN 、 P 、 RH 等 血型,总共已有10多种血型。从此,输血就 更安全可靠了。经过2000多年的探索,牺牲 了无数人的生命,人类终于弄清了血液这种 神秘的东西,进入了输血的自由王国。
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具有 绝对 性的 真理
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
辩证转化
具有 相对 性的 真理
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相符 合、相一致就是真理。谬误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
正确反映 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 物感觉、思 反映论 想 认识论
唯心主义先 感觉、思想 先验论 物 验论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 回答

(二)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
的不同回答
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不不 临登 深高 溪山 ︐︐ 不不 知知 地天 之之 厚高 也也 ︒︔
荀 子
“你要有知 识,你就得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 味道,你就得变 革梨子,亲口尝 一尝。”
• 勾股定理 • 天花与牛痘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正确看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的同时,认为间接经验也是我们获取 知识的主要途径。 •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 关系。 从归根到底或最终源泉的意义上,一切知 识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直接经验。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2)社会性:认识主体是社会的存在物。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中介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 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度和方法。
认识 主体
认识 中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理解,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

认识具有客观性、主观性和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理解,因此具有客观性;认识是由人主体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具有主观性;由于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水平,因此认识也具有历史性。

二、认识发展规律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说明实践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源泉。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深化对客观世界的理解。

2.感性认识与概念形成感性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第一手材料。

在感性经验基础上,通过概念形成过程将个别经验转化为普遍规律或范畴。

这种过程既包括归纳推理也包括演绎推理。

3.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而实践则是检验理论的有效途径。

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4.认识从表面到深层次的转化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在初步感性认识后,人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思考,逐步深化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5.阶段性与渐进性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两个方面。

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也不同。

但是,在每个历史时期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在前一时期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

三、认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主观唯心主义倾向由于主体思维活动具有主观性,因此很容易产生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这种倾向会导致人们忽视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2.机械唯物主义倾向机械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客观性,但是忽视了物质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这种倾向会导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3.形而上学倾向形而上学强调事物的静止状态,忽视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这种倾向会导致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缺乏历史性和动态性。

四、认识发展的未来趋势1.科技创新推动认识深入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将不断深入。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认识的本质就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 动反映。 这种规定突出了以下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 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反映论, 是辩证的能动的反映论。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第一次飞跃
认识
第二次飞跃
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人类登上月球的 第一步,1969年
练习
认识的客体到底指的是什么,如:人的主观 精神,人的作品等是不是属于认识的客体。 有这么一道题:认识的客体是指() a、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 b、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 c、已进入认识领域但尚未进入实践领域的事 物 d、进入实践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 物
答案:B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鸭子是鸟类动物
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
水果


理性认识的特点
男人
抽象
劳动 语言 思维 意识
社会关 系总和
抽 象 性
女人


多种具 体的人
友人
男人 女人 张三 李四
众人
舍象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 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 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 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表象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 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 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三种 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F=GM1M2/R2
我怎么看不见万有引力
理性认识的形式: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一)真理及其客观性23、真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4、真理的一元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a2+b2=c2a2+b2≠c2确定性、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有条件性相对性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1件的局限的。

错误的可能性,而且具备种种条件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的前导,批判谬误可以发现真理。

要修正错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真理。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门捷列夫预言了类硼、类铝、类硅、类锆4个新元素的存在,预言经过实践得到证实。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确定性:(2)不确定性:真理的检验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是相对的、不确定UFO外星人茫茫宇宙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和不可知论;坚持实践标准相对性,有利于防止思想僵化。

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并且不断解决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体认为是有用、有意义的,即有价值的。

2、价值的特点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是客观的。

2、价值的特点(2)(((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2、价值评价的特点(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知识性益为转移,具有客观的确定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它根据主体的利益和价值需求来评判客体,则总是带有浓厚的情感和意志色彩,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认识,带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和相对性。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3、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四)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978年6月24日,《解放军报》发表 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马克思
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由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
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同客 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 ,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 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以及符 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 ,就要把主观认识和客观 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 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 真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标准,只能是把主观和客 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 会实践。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 跃的意义:
(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 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 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 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 出理论的作用来。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 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 展。
2. 实现由理性认识向 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 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 合的原则。
第二,必须经过一定的中介 环节。
第三,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必须采用正确的实践 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 至无穷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 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 特点,即人们遵循一定的 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 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 西变为客观的东西。一般 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 预期的结果,那么认识就 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 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 了,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 外的其它原因引起的,那 就是错误的认识。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引言认识是人类进入社会和改造世界的基石,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通过认识,人们能够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理解、认同和掌握。

本文将探讨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认识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1.感知与认知认识的本质可以被归纳为感知与认知两个方面。

感知是指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知,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认知则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感知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构建起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2.主体性与客观性认识是主体与客观之间的一种主客观关系。

主体性体现为认识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人们通过主动接触、选择和思考,积极地获取和处理外界信息。

客观性则要求认识必须符合客观规律,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来反映客观实在。

3.综合性与发展性认识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融合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直觉和概念、形象和符号等多种元素。

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既能够通过感性认识直接感知到事物,又可以通过理性思考加工和推理来形成更抽象、更深刻的认识。

认识也具有发展性,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不断从事实和经验中积累新的认识,并与旧有认识相结合,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1.量变与质变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迈进的过程,它经历着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量变是指认识在数量上的积累和延伸,即通过对感性和理性认识的不断积累和提高,使认识范围更广、深度更深。

而质变则是指认识在质量上的突破和飞跃,即通过对事物本质、内在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把握,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

2.递进与飞跃认识的发展呈现出递进和飞跃的规律。

递进是指认识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通过逐步的发展和完善,逐渐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飞跃则是指在认识过程中,由于技术、科学和文化的进步,人们有时可以跨越原来认识中的瓶颈,实现对事物认识的突破和跃升。

3.相对和绝对认识的发展既具有相对性,也具有绝对性。

相对性体现在认识是具体对象和具体条件的反映,它受到主体认识能力和客观事物的限制;绝对性则体现在认识是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的反映,它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3)真理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4)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授课学时:6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导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八讲(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1.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确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进而使学生把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能够自觉避免认识过程中出现的“左”或“右”的错误。

2.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3.教学难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运动的两次飞跃。

4.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5.教学课时:2学时。

6.教学内容:7.小结: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8.思考题: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怎样理解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我们每天都在思考,都在进行着具体的认识活动,但我们对有关认识的来源和要素,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规律等问题的了解并不一定很清楚。

实际上,诸如人的认识是怎样来的人的认识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怎样证明我们思维的内容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等问题早就被人们注意到了,且思想家们对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反映论和先验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野。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对人的认识发展的历史、认识的要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真理性性等问题进行探讨,并着重介绍在上述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客观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且是有规律的,那么人们能否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就涉及到认识论问题。

认识论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是“知识”和“学说”两个字的结合,意思是关于知识的学说。

认识论就是关于知识的哲学理论。

它要回答世界可知否。

如何知、为何知等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向师生们作了一个即席演讲,其中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我们的民族应该是大有希望的民族!然后,又发表一篇诗作《仰望星空》:“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在为这首诗做介绍时,温总理引用了他在同济大学的演讲。

诗中所透露的对真理、正义、自由、博爱的思考,在大学讲“关注天空”,就是反对现在大学校园流行的一种学术上的急功近利的风气,反对校园内追名逐利的浮躁,从老师到学生,都应该有一种求知求真的精神,去仰望天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仰望天空,认识真理呢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回答的问题。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把人的感觉、观念和意识看作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1)墨子:认为认识知识都是后天的,来源于人的感觉,还提出了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简言之,一是以古人的历史经验为准则,二是以群众的直接经验为依据;三是以产生的实际社会效果为准绳。

三表法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实际效果来检验认识的真伪,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进一步贯彻和发挥。

(2)恩培多克勒:“流射说”。

认为所有的生成物中都有流射物的存在,当这些流射物通过适当的感觉通道进入人体时,就会形成感觉,进而形成认识。

(3)德谟克利特:“影像说”。

认为事物都是由原子微粒构成的。

外界事物总会发出一种极细微的原子流,在作为媒介的空气上面打下印记。

当空气触及人的感觉器官,空气上的印记就打到了人的感觉器官上面,造成了事物的影像。

感性认识是由比较粗糙的原子在感官中留下的影像,理性认识是比较精细的原子在心灵中造成的影像。

(4)亚里士多德:“蜡块说“。

感觉接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质料,正如蜡块一样,当刻有图纹的金属作用于它的时候,它接受的是印纹而不是金属本身,灵魂有认识的能力,但本身不会产生认识,感觉和思维都是在外部对象作用下发生的。

2、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①孔子:对于知识从何而来的问题,他做了两个明确的答案:“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

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而知之”是说有一种人,他们的知识是生而具有的,这是上等人。

②孟子:“良知”“良能”说。

在他看来,善是人的本性,这种本性是天赋的,这种天赋的本性叫“良知”“良能”。

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讲的“良知”“良能”是一种道德知识,他把是非善恶的道德知识说成是先天的,可以看出他认为知识来源于人自身,来源于人的精神。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条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线。

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由于他认为人的思维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人的善端是人的内心所固有的,所以,人对自己的本性进行自我认识就可以知道天命,认识外部客观世界。

他的求知路线,不是向外部世界寻求知识,而是向内心去求知识。

③笛卡儿:天赋观念论。

他认为知识都是有观念构成的,这些观念共分三类:第一类通过感官从外界得来的,带着个别性和偶然性,而且常常会欺骗人们,因此单凭感性经验不能形成无可怀疑的科学知识。

第二类是人们由理性直观得到的,如数学的、形而上学的公理,一看就知道,无可怀疑,这类观念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第三类是人们凭空虚构的,如飞马,金山之类,没有客观有效性,当然不能成为科学。

他认为第二类观念是理性自身固有的天赋观念,只有人类先天就具有的天赋观念才是知识的源泉。

(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神等客观精神力量赋予的。

①柏拉图:“回忆说”。

他认为世界万物都对应着各自的理念,在万物产生之前理念已经存在了。

人出生前,灵魂在理念世界里就有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出生后灵魂由于受到肉体的干扰和污染,暂时忘掉了那些知识,因此必须通过学习,通过对一些具体事物的认识,才能把忘掉的知识从新回忆起来。

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

②黑格尔:“绝对观念”。

他认为整个世界的发展就是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者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又有性质上的区别。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英国的哲学家洛克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

他说:“人的心灵天生就好比一块白板(tahularasa)——不是白颜色的板,而是空白的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

人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一样,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印象。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

”它有两个严重缺陷:(1)离开实践考察认识:把主体理解为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只是反映世界的人,而不懂得主体是积极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把客体仅仅理解为认识的对象,而没有看到客体还是实践的对象;只看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而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实践关系,因而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2)离开辨证法考察认识:不了解认识的辨证性质,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革命能动的反映论)(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胸有成竹的故事(2)把辨证法应用与反映论: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正因为如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还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产生)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知识点回顾: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和认识的要素1、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的主要特征是:第一,自然性。

人是客观实在的自然存在,人的自然机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自然界为人提供了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人从自然界中不断摄取生活资料,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把自然界当作自己生命和力量的源泉。

第二,社会性。

,只有在由人所结成的社会活动及其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有可能作为主体而存在,也只有在社会中,人才可能具有社会性的本质,才能获得主体的地位。

第三,意识性。

作为认识与活动的主体,人的活动是在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因而是有目的的。

2、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客体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客观性。

它是不依赖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第二,动态性。

客体随着主体发展与活动自由度的提高而不断扩大。

第三,多样性。

客体可划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以及以物质形式为载体或外壳的精神客体。

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自然客体是指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