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文言文复习——虚词

第4章 文言文复习——虚词
第4章 文言文复习——虚词

第四章文言文复习——虚词

虚词复习参考书目: 《高一下语文课本〃附录》、《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上海语文高考考纲要求掌握其用法的文言虚词主要包括:

之、其、于、以、而、则、乃、然、因、者、何、奚、安、孰、夫、也、关、乎、焉、耳、与其中常见、常考的文言虚词共有12个,它们是:

之、其、于、以、而、则、乃、然、因、何、焉、与

这12个常考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下,其中也包括了它们不作虚词时的常见用法(已用方框框出):

①指代(人称/物称指代)

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结构助词

④调整音节

⑤宾语前置的标志

⑥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指代(人称/物称指代)

②表假设,如果

③表祈使语气,希望、请求、一定

④表规劝语气,还是……吧(委婉)

⑤表反问,难道

①表并列、承接

②表转折

③表假设

④表因果

⑤表修饰与被修饰关系

⑥表人称,你(的),同“尔”

【示例】军惊而坏都舍。

【解释】军队的惊呼声好像房屋倒塌的声音。

①于是,就

②表转折,却

③表假设,如果

④表判断,相当于“是”

①表判断,相当于“是”

②表条件,才

③表转折,竟然、却

④表并列

⑤人称指代,你

⑥相当于“如此,这样”【示例】何乃太区区【解释】何必要这样

①介词,凭着

②目的连词,用来

③“把,拿”

④“在”

⑤“按照”

【示例】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①介词,在

②介词,到

③介词,从、自

④介词,对、对于

⑤“向”

⑥“比”

⑦表被动

①介词,跟、和

②介词,替

③语气词,同“欤”,加强语气

【示例】吾与点(点: 孔子学生)也

①介词,凭借

②介词,顺着

③介词,通过

④介词,由于、因为

【示例】于今无会因

①指代,这样

②表转折

③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示例】成然之

①代词,相当于“之”

②兼词,于此

③表反问(在句首时)

④相当于“了”

⑤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①代词,什么

②代词,怎么

③同“呵”

以下附上的是一则文言虚词练习,仅供参考,供选用。

高中文言虚词练习

一、解释下面虚词(或划线加粗词语)的意义,不能解释意义的则说明其用法。注意一句句子中或

有多个需要解释的词。

1.郯子之徒《师说》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胡为乎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4.吾从而师之《师说》

5.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铃响如列传》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7.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8.久之,闻左公被炮烙《左忠毅公逸事》

9.是何楚人之多也《垓下之围》

10.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11.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2.何陋之有《陋室铭》

13.均之两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1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15.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

16.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1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18.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9.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20.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21.若从君惠而免之《秦晋殽之战》

22.有苏秦……之属为之谋《过秦论》

23.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其重点区分代词、语气词用法

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2.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4.其居家所与游者《上枢密韩太尉书》

5.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8.吾其还也《秦晋殽之战》

9.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琵琶行》

10.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1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12.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13.其可怪也欤《师说》

14.距其院东五里《游褒禅山记》

15.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种树郭橐驼传》

1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17.不知其深浅《石钟山记》

18.则智者尽其谋《谏太宗十思疏》

19.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秦晋殽之战》

20.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秦晋殽之战》

以重点区分介词、连词用法

1.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不以累臣衅鼓《秦晋殽之战》

4.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

5.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种树郭橐驼传》

6.夫夷以近,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7.无求生以害仁《〈论语〉七则》

8.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9.舟遥遥以轻飏《归去来兮辞》

10.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左忠毅公逸事》

11.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12.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13.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秦晋殽之战》

14.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15.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1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7.且硕茂,早实以蕃《种树郭橐驼传》

18.乐以忘忧《〈论语〉七则》

19.农人告余以春及《归去来兮辞》

20.今以钟磬置水中《石钟山记》

21.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3.郦元以为下临深潭《石钟山记》

24.自以比形于天地《秋水》

25.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秦晋殽之战》

26.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秦晋殽之战》

27.汉军至,无以渡《垓下之围》

28.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陈情表》

29.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

为①介词,替、给、被、对、为了

②动词,是、做、成为、作为、认为

③语气助词,呢

1.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4.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5.为除不洁者《左忠毅公逸事》

6.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7.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9.吾为若德《垓下之围》

10.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1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12.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种树郭橐驼传》

13.霓为衣兮风为马《梦游天姥吟留别》

14.秦则无礼,何施之为《秦晋殽之战》

15.为天下笑着,何也《过秦论》

1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17.自名为鸳鸯《孔雀东南飞》

18.如今人方为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9.约为婚姻《鸿门宴》

20.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

21.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

22.为之奈何《鸿门宴》

23.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而重点区分连词的不同用法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5.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7.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9.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11.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1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13.夫赵强而燕弱《廉颇蔺相如列传》

14.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1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16.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17.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18.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3.观于大海,乃知尔丑《秋水》

4.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5.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6.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8.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9.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10.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

1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1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1.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钟山记》

2.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3.不以为然成语

4.使之然也《劝学》

5.成然之《促织》

6.公瞿然注视《左忠毅公逸事》

7.然不自意先入秦破关《鸿门宴》

8.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9.苟或不然,人争非之《训俭示康》

10.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1.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训俭示康》

12.他植者则不然《种树郭橐驼传》

13.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輮輮

14.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15.王曰“然”《周亚夫军细柳》于

1.(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2.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游褒禅山记》

4.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6.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7.嫁祸于人成语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9.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0.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1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1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秦晋殽之战》

13.晋人御师必于殽《秦晋殽之战》

14.且使遽告于郑《秦晋殽之战》

15.晋于是始墨《秦晋殽之战》

16.而耻学于师《师说》

1.(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

3.因笑谓迈曰《石钟山记》

4.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5.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诸子喻山水》

6.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7.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8.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9.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种树郭橐驼传》

10.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11.(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

1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焉重点区分兼词、代词、语气词用法

1.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2.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4.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成语

6.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

7.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8.风雨兴焉《劝学》

9.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10.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11.如乐作焉《石钟山记》

12.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13.于是予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14.卒感焉《左忠毅公逸事》

1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1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17.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18.(郑穆公)使皇武子辞焉《秦晋殽之战》

与重点区分介词、动词用法

1.相如闻,不肯与会《廉颇蔺相如列传》

2.呼尔而与之《〈孟子〉二章》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孟子〉二章》

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5.未足与议也《训俭示康》

6.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华侍坐》

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8.岂无山歌与村笛《琵琶行》

9.与樊哙、……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鸿门宴》

10.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11.臣与将军戳力攻秦《鸿门宴》

12.欲与亚父《鸿门宴》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5.然则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6.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7.秦则无礼,何施之为《秦晋殽之战》

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

4.今者有小人言《鸿门宴》

5.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6.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

7.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9.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

1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石钟山记》

輮輮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何为其然也《前赤壁赋》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4.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5.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7.其置也若弃《种树郭橐驼传》

8.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训俭示康》

9.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0.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乎重点区分句中“乎”相当于“于”的用法、语气词用法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4.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5.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7.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或①有的人②有时候

③或许④有的

1.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3.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4.或平以直,或峻以曲《登泰山记》

5.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6.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7.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训俭示康》

8.苟或不然,人争非之《训俭示康》

9.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所①用于动词前,……的(人、事物、地方等) 所+ v.→n.

②和“以”连用,表原因

③和“以”连用,表依靠,用来……的(东西、方法、途径等)

④和“为”连用,表被动

1.吾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圣人之所以为圣《师说》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4.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夫重点区分语气词、代词用法

1.嗟夫! 《岳阳楼记》

2.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4.以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2.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4.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1.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2.更若役,复若赋,何如《捕蛇者说》

3.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4.何陋之有《陋室铭》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

2.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

3.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1.及诸河,则在舟中矣《秦晋殽之战》

2.赵王与诸大臣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盍去诸《郁离子》

二、选择符合题意的一项或多项。

1.以下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A. 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B. 悲夫古书之.不存

C.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以下各句加点的“其”字用法最为相近的两项是................................................................ ( )

A.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 不抑耗其.实而已

C. 汝其.勿悲

D.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以下各句加点的“而”字中,用法、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 )

A.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B.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C. 空中而.多窍

D. 黑质而.白章

4.以下各句加点的“以”字中,用法、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

A.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 舟遥遥以.轻飏

C.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 险以.远,则至者少

5.以下各句加点的“以”字中,用法、意义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 ( )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徒以.吾两人在也

C. 作《师说》以.贻之

D.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6.以下各句加点的“然”字用法最为相近的两项是................................................................ ( )

A. 无若宋人然.

B. 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C. 不然.,籍何以至此

D. 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7.以下各句加点的“于”字中,用法、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

A.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 而君幸于.赵王

8.以下各句加点的“焉”字中,用法、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

A.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 而辙也未之见焉.

D. 必有事焉.而勿正

9.以下各句加点的“为”字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

A. 自为.诗曰

B. 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C. 不忍为.之下

D. 为.掩户

10.以下各句加点的“所”字中,用法、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

A. 贾家庄为檄所.陵迫死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三、先解释左侧各例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或用法,然后再将它与右侧各例句中加点虚词配对(要求

含义、用法完全相同)。

1. 古之.学者必有师a. 君将哀而生之.乎

2. 择师而教之.b. 之.二虫又何知

3. 师道之.不传也久c.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4.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d.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5. 顷之.,烟炎张天e.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6. 吾欲之.南海,何如f.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事

7.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g. 怅然久之.

8.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h.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

1. 距其.院东五里a. 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

2.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b.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3. 秦王恐其.破璧c.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4.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 不知其.一,未知其二

5.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e.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6.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f.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 其.孰能讥之乎g. 余嘉其.能行古道

8. 其.皆出于此乎h.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1. 蟹六跪而.二螯a.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b.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3.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c. 吾恂恂而.起

4.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d. 有苗时采,则虚而.浮

5.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e.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6. 吾尝终日而.思矣f.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7. 而.翁长铨g. 余固笑而.不信也

1.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a.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2.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b. 此则.寡人之过也

3.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c.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则.齐同,则宜抚安

4. 于其身,则.耻师焉d.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

5.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e.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1.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a. 儿渺然不知所往萧然.

2.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b. (海)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

3. 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c.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4.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d. 子曰:“然.,诚有是言也。”

5. 太后曰:“然.”e.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6. 妻曰:“死何裨益……”成然.之f.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7. 近抚之,气息惙然.g. 李佑言于李愬曰:“……”愬然.之

1. 得复见将军于.此a. 夫祸患常起于.忽微

2. 苟全性命于.乱世b.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c.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4. 肃迫于.宇下d.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5. 故燕王欲结于.君e. 为降虏于.蛮夷

6. 青取之于.蓝f.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7. 而青于.蓝g.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8. 不能容于.远近h.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鲁燕赵韩魏中山之君也

9.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i. 郡之贤士夫请于.当道

10. 业精于.勤荒于嬉j.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1.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a. 作《师说》以.贻之

2. 请以.剑舞b.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 君何以.知燕王c.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自京师乘风雪

4. 余船以.次俱进d. 裹以.帷幕

5.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e. 石崇以.奢靡夸人

6.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f. 以.我酌油知之

7.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g.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 夷以.近,则游者众h. 立嫡以.长不以贤

9. 谈笑以.死i. 翌日,以.资政殿学生行

10. 敛赀财以.送其行j. 治世之音安以.乐

1. 羝乳乃.得归a.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2. 乃.以衣冠葬之b. 此乃.天也

3.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c.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4.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5. 家祭无忘告乃.翁e. 备乃.器械,持乃糗粮

1. 蒙故业因.遗策a.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 因.河为池b. 若人有因.噎而废食者

3. 批大郤……因.其固然c. 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4. 后因.伐木,始见其山d. 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

5. 公子再拜,因.问e. 殷因.于下礼,所损益,可知也

6. 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f. 因.拔刀所前奏案

1.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a. 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2.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 且焉.置土石

3.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c. 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4. 复驾言兮焉.求d.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5. 盘盘焉.,囷囷焉e.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依次解释文中加点的20个虚词。

天地之.滨,大江之濆(水边),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小水獭)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今又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高中文言虚词练习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面虚词(或划线加粗词语)的意义,不能解释意义的则说明其用法。注意一句句子中或

有多个需要解释的词。

1. 这

2. 代它命名的原因

3. 动词,到…去

4. 代词,他

5. 取消句子独立性

6. 宾语前置的标志

7. 定语后置的标志

8. 音节助词

9. 这么10. 音节助词11. 指代,我12. 宾语前置的标志

13. 这14. 定语后置的标志15. 结构助词,的16. 代词,它

17. 取消句子独立性18. 结构助词,的19. 动词,到…去20. 定语后置的标志

21. 代我们22. 这/他们23. 的/到…去

1. 代词,那个

2. 我

3. 它的

4. 那些

5. 大概

6. 难道

7. 表祈使,一定

8. 表委婉,还是

9. 那个10. 代蔺相如11. 其中的12. 那个

13. 难道14. 那个15. 大概16. 他们

17. 它的18. 他们的19. 他的20. 秦国的/难道

1. 把

2. 凭着

3. 用

4. 让

5. 表修饰“地”

6. 并且,又

7. 用…来,以此来

8. 用…来

9. 表修饰10. 凭借…的身份11. 在…时12. 表修饰

13. 因为14. 来15. 因为16. 因为

17. 并且,又18. 表因果19. 把20. 把

21. 凭22. 来23. 认为24. 认为

25. 表修饰“而”26. 所以

27. 没有用来(渡河)的(船只) 28. 没有用来(活下去)的(办法)

29. 没有用来(作为娱乐)的

1. 成为

2. 是

3. 替/谋划

4. 做,弹奏

5. 装扮

6. 担任…官职

7. 认为

8. 被

9. 替10. 立下11. 做12. 从事

13. 作为,当做14. 语气词,呢15. 被16. 写

17. 叫做18. 是/成为/呢19. 成为20. 作为

21. 为了/为了/接受22. 对23. 向,对

1. 表承接

2. 表转折

3. 表递进,而且

4. 表修饰与被修饰关系/表转折

5. 并且

6. 来

7. 表因果关系8. 同“尔”,你的

9. 并列10. 表承接

11. 表修饰与被修饰关系12. 表并列

13. 表并列14. 表修饰

15. 并且16. 表目的

17. 表层进,更加18. 如果

1. 竟然,却

2. 是

3. 才

4. 于是,就

5. 你的

6. 才

7. 竟

8. 竟

9. 于是,就10. 是11. 你的12. 是

1. 然而

2. …的样子

3. 对的

4. 这样

5. 以为…是对的

6. …的样子

7. 然而

8. …的样子

9. 这样10. 既然11. 表转折12. 这,这样

13. 这,这样14. 表转折15. 在应答中表肯定,是

1. 在…中

2. 被/向

3. 对

4. 同,跟,和

5. 从/比

6. 从/被

7. 给

8. 被

9. 被10. 对11. 比12. 到

13. 在14. 向15. 从16. 向

1. 通过,经由

2. 凭借

3. 于是

4. 趁此

5. 根据

6. 沿袭

7. 依照

8. 趁势

9. 于是,就10. 凭借11. 趁着12. 于是,就

1. 于此

2. 代词,之

3. 形容词词尾

4. 呢

5. 哪里

6. 语助词

7. 代词

8. 于此

9. 形容词词尾10. 于此11. 语助词12. 语助词

13. 于此,对这件事14. 兼词,表被动15. 代词,之16. 语助词

17. 形容词词尾18. 代词,之

1. 跟

2. 给予

3. 同“欤”,呢

4. 结交

5. 跟

6. 赞成

7. 帮助

8. 和

9. 带领10. 跟11. 和12. 给予

1. 于是,就

2. 却

3. 是

4. 表转折

5. 这样

6. 表转折

7. 如此,这样(强调)

8. 就

1. …的人

2. 与“也”相关联,表判断

3. …的原因

4. …的时候

5. …的样子

6. 量词,样

7. 表停顿8. …的话

9. …的人10. 表停顿

1. 表判断

2. 呢

3. 表停顿

4. 表感叹

5. 表解释,提起下文

6. 表判断

7. 表停顿

8. 表停顿

9. 表感叹10. 呢

1. 在/比

2. 对

3. 语气词,啊

4. 反问,呢

5. 语气词,吧

6. 语气词,吗

7. 在

8. 语气词,呢

1. 或许

2. 有时

3. 有的人

4. 有的地方

5. 或许

6. 有的人

7. 有时候

8. 有的人

9. 有时候

1. ④

2. ②

3. ①

4. ①

5. ②

6. ③

1. 表感叹

2. 那个

3. 发语词

4. 那个

5. 表层进,况且

1. 谁

2. 谁

3. …和…比…更…

4. …和…比…更…

1. 为什么

2. 怎么样

3. 怎么

4. 什么

1. 怎么

2. 哪里

3. 怎么

1. 之于

2. 众,各位

3. 之乎

二、选择符合题意的一项或多项。

1. D 【D】定语后置的标志;【A、B、C】取消句子独立性

2. CD 【A】他;【B】它的;【C、D】还是

3. CD 【A】表修饰;【B】表转折;【C、D】表并列

4. A 【A】用;【B、C、D】表修饰

5. AB 【A、B】因为;【C】用来;【D】拿

6. AC 【A、C】这样;【B】…的样子;【D】表转折

7. B 【A、C、D】被动【B】比

8. C 【A、B、D】兼词;【C】语气词

9. D 【A、B、C】动词;【D】介词

10. A 【A】被

三、先解释左侧各例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或用法,然后再将它与右侧各例句中加点虚词配对(要求

含义、用法完全相同)。

1. 结构助词,的

2. 指代,他

3. 取消句子独立性

4. 这些

5. 音节助词,表停顿

6. 趋向动词

7. 这

8. 我

配对a-8 / b-7 / c-6 / d-1 / e-2 / f-3 / g-5 / h-4

1. 那个

2. 他的

3. 他

4. 他

5. 我

6. 其中

7. 难道

8. 大概

配对a-8 / b-5 / c-7 / d-6 / e-1 / f-2 / g-3 / h-4或a-8 / b-5 / c-7 / d-6 / e-1 / f-2 / g-4 / h-3

1. 表并列

2. 表承接

3. 表承接

4. 表转折

5. 如果

6. 表修饰

7. 你的

配对a-5 / b-4 / c-6 / d-1 / e-2 / f-7 / g-3或a-5 / b-4 / c-6 / d-1 / e-3 / f-7 / g-2

1. 于是,就

2. 那么

3. 表原因,原来是

4. 表转折

5. 表判断

配对a-3 / b-5 / c-2 / d-1 / e-4

1. 这样

2. 表转折

3. …的样子(作状语)

4. …的样子(作宾语)

5. 表应答肯定

6. 对

7. …的样子(作谓语)

配对a-3 / b-7 / c-4 / d-5 / e-2 / f-1 / g-6

1. 在

2. 在…中

3. 向

4. 到

5. 跟,同,和

6. 从,自

7. 比

8. 被动

9. 对10. 因为,由于

配对a-6 / b-8 / c-10 / d-9 / e-2 / f-5 / g-4 / h-7 / i-3 / j-1

1. 把

2. 用

3. 凭借

4. 按照

5. 凭借…身份

6. 因为

7. 在

8. 并且

9. 表修饰10. 来

配对a-10 / b-9 / c-7 / d-1 / e-2 / f-3 / g-6 / h-4 / i-5 / j-8

1. 才

2. 于是,就

3. 是

4. 竟

5. 你的

配对a-4 / b-3 / c-1 / d-2 / e-5

1. 沿袭

2. 凭借

3. 顺着

4. 由于

5. 于是,就

6. 根据

配对a-3 / b-4 / c-2 / d-6 / e-1 / f-5

1. 兼词,于此

2. 指代

3. 语气词

4. 相当于“何”

5. 形容词词尾

配对a-5 / b-4 / c-1 / d-2 / e-3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依次解释文中加点的20个虚词。

1. 之: 结构助词,的

2. 焉: 语气词

3. 也: 表肯定

4. 于: 到

5. 耳: 罢了

6. 之: 它

7. 然: 表转折

8. 之: 取独

9. 矣: 了10. 者: …的人11. 然: 表转折12. 也: 表停顿

13. 于: 跟14. 于: 在15. 而: 表承接16. 以: 因为

17. 之: 它18. 其: 它的19. 其: 它的20. 乎: 呢

高中课内文言文总复习-实词、虚词分册分类整理练习

解释下面加点文言词汇在句中的含义 第一册 1、以其无礼于晋,且貳.于楚 也。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4、是.寡人之过.也。 5、“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 执事 ..。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8、焉用亡郑以陪.邻。9、尝为.晋君赐.矣。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11、夫晋,何厌.之有? 12、既东封.郑,又欲肆西封.。 13、唯君图.之。 1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5、以乱易.整,不武。 16、吾其.还也。亦去.之。 (以上为《烛之武退秦师》中句子) 17、秦将王翦破.赵。 18、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 燕南界。 19、今行无信,则秦王未可亲. 也。 1 / 27

20、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2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2、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2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 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25、吾每念.,常痛恨于骨髓,顾. 计不知所出耳! 26、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26、然则 ..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 ..之耻除矣。 27、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 二,杀人,人不敢忤.视。 28、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9、请辞.决矣! 30、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31、终已不顾.。 32、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33、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 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34、燕王拜送于庭,使使 ..以闻。 35、唯.大王命.之。 36、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37、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 进。 38、群臣怪.之。 39、荆轲顾.笑秦武阳,前为谢. 2 / 27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

近几年高考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 为今年高考复习准备 依据2011年的高考《考试说明》,需要理解的常见文言虚词是15个(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现结合历年高考题对常见文言虚词作归纳复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都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④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⑥而今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⑧会其怒,不敢献。 A ③④⑥⑦ B.②③⑥⑧ C.③⑤⑦⑧ D.①④⑤⑧ ①中的“之”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②中的“之”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③中的“之”是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意思,这里代指“璧”。④中的“其”是表揣测的语气词。⑤中的“之”是人称代词,代指“诸侯”。⑥中的“其”是第一人称代词“自己”。⑦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亦即前文中的“师”。⑧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即项羽和亚父。正确答案是C项。 2、下列句中的“则”与“则忧其民”中的”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A.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B.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公使阳处父追之,及渚河,则在舟中矣。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A项中的“则”处在对举句中,相当于“就”,其意义和用法如题干中的词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及“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则”。B项中的“则”是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却、可是”。C顶中的“则”相当于表转折意味的“原来已经……”。D项中的“则”可译为“就是”。答案是A项。 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中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A.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题干中的“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因而”。D项中的“以”也是因果连词,与题干中的“以”义同,因而选D项。A、B、C三项中的“以”都是“来”的意思,是顺接连词。 4、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若堕业者: A.你对正事怠惰 B.如果对正事怠惰 从表面看,似乎是在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实际上,本题是在考查虚词“若”。根据文意,全文没有郑善果“堕业”的介绍,倘此处译“若”为“你”,就成了对郑善果“堕业”已成事实的指责,这显然与文意不符。此处的“若”如果解释为“如果”,则是郑善果母亲对儿子的劝诫,且本句并非专指某一人,既可指前文中的“王后、大夫、士妻”,也可指“吾”,因而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 虛詞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人教版)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 1.之 zhī ①动词,去、到、往吾欲之南海《为学》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钟鼓乐之(“窈窕淑女”) 又数刀毙之《狼》 莫不奇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名之者谁 左右采之(代荇菜) ③助词,的嗟来之食《乐羊子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在河之洲 山之僧智仙也 ④结构助词,(不译) 人之立志《为学》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 2. 者 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结构,的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指代人,物,事, 宜多应者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④……的原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⑤语气词,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 夫 ①成年男子(名词)此庸夫之怒也《唐睢不辱使命》 ②发语词,无义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睢不辱使命》 夫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齁声起《口技》 4. 其 ①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 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醉翁亭记》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 ②指示代词,这,那专其利三世(这种) 3.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真无马邪道(难道) 5. 而 ①转折连词,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述而》 而不知其所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未有问而不告《送东阳马生序》 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②修饰连词,相当于“地”, 面山而居 恂恂而起 呼尔而与之 ③顺承连词,可不译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觉而起,起而归 ④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⑤表顺承的连词,就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⑥表顺承的连词,来挟天子而令诸候《隆中对》 ⑦表递进的连词,而且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若-的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若"的用法 本文是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若"的用法,感谢您的阅读!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蒲松龄《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司马迁《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柳宗元《捕蛇者说》)(若: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司马光《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司马光《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高考文言文复习重点虚词整理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之 古汉语副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或其它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的词。在句中一般充当状语、补语,偶作谓语。 古汉语副词的数量很多,用法复杂,表义广泛。根据意义和用法,可分: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敬谦副词 一、程度副词 (一)表示程度高、深 殊、良、甚、颇、孔、重、至 可译为“很”、“十分”、“非常”、“特别”、“格外”、“极”等。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四) ②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贾谊《论积贮疏》) ④王丞相有幸妾姓雷,颇预政事,纳货。(世说新语·惑溺) ⑤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方苞《狱中杂记》) ⑥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诗经·小雅·鹿鸣) ⑦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下) ⑧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贾谊《论积贮疏》)(二)表程度稍深少、稍、略、微、颇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①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四) ②稍不如意,则鞭笞酷虐。(《容斋逸史·方腊起义》) ③请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 ④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汉书·王莽传) 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 ⑥皆取史籒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说文解字叙) ⑦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汉乐府《陌上桑》)注意 “稍”在先秦主要表示“渐渐”、“逐渐”的意思,唐宋以后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表示“稍微”、“略微”的意思。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史记·项羽本纪) 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史记·殷本纪)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愸愸然莫相知。(《黔之驴》) (三)表程度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愈(俞)、益、加、弥、兹(滋) 一般可译为“更加”、“越发”等。 ①主上愈卑,私门益尊。(韩非子·孤愤) ②辞俞卑,礼俞尊。(国语·越语下) ③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汉书·食货志上)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⑤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⑥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墨子·非攻) 注意:现代汉语中“加”单独只作动词,不作副词。 二、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范围的词。 主要修饰动词、形容词、数词或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等。 (一)表总括 毕、举、悉、咸、率、尽、俱(具)、并、既、共、凡①列侯毕已受封。(史记·萧相国世家) ②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孟子·梁惠王下) ③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⑦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史记·秦始皇本纪) ⑧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⑨凡百三十篇。(司马迁《报任安书》) ⑩共约烧房铺数百间。(广东军务记·三元里抗英)(二)表限止 表示范围仅仅限于某个方面,相当于“仅”、“祇” 但、第(弟)、特、徒、直、唯、止、独、仅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③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④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⑤不为行道,徒求食也。(论衡·问孔) 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⑦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诗) ⑧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三则) ⑨独其为文犹可识,曰“华山”。(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⑩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四)注意“独”还可以用作语气副词,表示一种反问语气。 “仅”字先秦、两汉时期,用法和现在一样,极言其少,但汉代以后,尤其是在唐代,是“差不多达到”的意思。它是极言其多,不像近代的“仅”字极言其少。如: ①“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阳城下》) ②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三)表互相“相” 1.一般可译为“互相”,表示主语不是单一的,双方既施行同一动作,又都受对方动作的支配或影响。例如: ①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②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2.“相”还可表示“递相”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一个接着一个实现。例如: ①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②亡国破家相随属。(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相”还可以表偏指,表示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 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②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③稍出近之,愸愸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

精心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虚 词 用法例句常见短语. 之. (1)【动】往,到……去. (2)【代】他,她,它. (3)【助】的(有时可不译). (4)【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 译. (5)【助】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 译. (6)【助】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 省去.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学而时习之(《论语》);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宋何罪之有(《公输》);菊之爱(《爱莲 说》). . 以. (1)【动】认为,以为. (2)【介】用,把,拿. (3)【介】因为,由于. (4)【介】凭借,依靠,依照. (5)【连】相当于“而”(表承接). (6)【通】“已”,已经. (7)【连】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 (8)【介】去,来,用来(表目的). (9)【连】以至、因而.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以刀劈狼首(《狼》);投以骨(《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年以前;北京以东.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意将隧入 以攻其后也(《狼》).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为】认为;作为。. 【以是(是以)】因此。. 于. (1)【介】在,到,向,从,对, 对于,由于,在……之中(方面)(用 在动词后引出对象). (2)【介】被. (3)【介】同,和,跟. (4)【介】比,胜过.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告之于帝(《愚 公移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苟 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苛政猛于虎也. 【于是】①与现代汉语相 同;②这时,当时;在这, 从这。. 者. (1)【代】……人;……事物;…… 时候;……的情况. (2)【助】引出判断(原因、解释), 不译. 作亭者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 翁亭记》);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者,……也】或【者 也】……是……. 乎. (1)【助】吗,呢,哪,吧;啊, 呀,哇. (2)【通】“于”。“在,从,向,给, 对”. 不亦乐乎?(《论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 翁亭记》). . 也. (1)【助】啊,呀,呢,吧,可不 译(表判断、肯定,表疑问、反问, 表感叹). (2)【助】句中表示舒缓、停顿, 可不译. 吴广者,阳夏人也(《陈涉世家》);徐 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哉】呢,吗(表疑问 或反问)。. 故. (1)【名】原因,缘故. (2)【形】老的,旧的,原来的; 从前的,原来的;故旧,老友. (3)【副】故意,特意. (4)【连】因此,所以. (5)【动】死亡.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蔚。(《陈涉世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 序》). 已故. 【故人】老朋友。. 其. (1)【代】他(的),她(的),它 (的);他们(的),她们(的),它 们(的). (2)【代】那,那个,那些,那里. (3)【副】大概,或许,还是(表 推测).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 序》). 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 (教版) 劝学 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诃,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于 (1) 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师说 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 表述语气。如是而已 2.之 (1) 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1) 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以: [介词]把;用;拿 ①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②輮以为轮(《劝学》) 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⑤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依据,凭借;按照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④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②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介词]在+时间、处所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 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 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认为,以为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副词]通“已”,已经 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 【以为】?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新课程初中文言虚词用法与例举(人教版) 一、为 ㈠动词wéi ⒈“做”例:①并自为其名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③为我为云梯之械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行拂乱其所为⑥好为《梁父吟》⑦行拂乱其所为 ⒉“作为、当作、成为”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③以丛草为林④武陵人捕鱼为业⑤以牒为械 ⒊“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⒋“是”例:①知之为知之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天下为公④中轩敞者为舱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⑥此为何若人⑦若为佣耕 ㈡介词wèi ⒈“替、给、向”例:①愿为市鞍马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④不足为外人道也⑤为楚造云梯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⑦为天下唱 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山峦为晴雪所洗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⑤士卒多为用者⑥贤能为之用 二、之 ㈠动词“到”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辍耕之垄上 ㈡助词⒈“的”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虽有千里之能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⒉无义,不译⑴主谓间,取独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大道之行也④甚矣,汝之不惠 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⑵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⑶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马之千里者

⑷凑足音节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③怅恨久之④公将鼓之 ㈢代词 ⒈代人例:①或置酒而招之②借旁近与之 ⒉代物例:①渔人甚异之②录毕走送之③策之不以其道 ⒊代事例:①闻之,欣然规往②属予作文记之③弗之怠④吾既已言之王矣⑤肉食者谋之 三、以 ㈠介词⒈“把、拿、用”例:①以衾拥覆②徐喷以烟 ⒉“凭借、按照”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④何以战 ⒊“因为”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④勿以善小而不为⑤不以千里称也 ⑥徒以有先生矣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㈡连词 ⒈表目的“来”例:①无从致书以观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④河曲智叟亡以应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⑥杀之以应陈涉 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例:①俯身倾耳以请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㈢动词“认为”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③皆以美于徐公 四、而 ㈠表并列“和、又、并且”例: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者③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④国险而民附⑤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⑦蔚然而深秀⑧舍鱼而取熊掌 ㈡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例:①日出而林霏开②既醉而退③强饮三大白而别④夺而杀尉⑤挟天子而令诸侯⑥呼尔而与之⑦长跪而谢之 ㈢表修饰不译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杂然而前陈者③先天下之忧而忧④执策而临之⑤佣者笑而应曰⑥面山而居⑦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⑨仰而视之⑩在楚城上而待楚寇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句式。 用汉语翻译文言句 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体现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无数,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 能默写文言名篇 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选其中四句,4分。课内课外兼顾。散文、诗词兼顾。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就目前而言,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课外,主要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多字、漏字、改字的现象,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要知道有一个字错了,整个1分就没有了,前功尽弃。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写,主要是考察我们同学扎实积累的态度。 这样,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复习文言文就不是无的放矢了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以: [介词]把;用;拿 ①輮以为轮(《劝学》)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介词]依据,凭借;按照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①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 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 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认为,以为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副词]通“已”,已经 及以至是(《报任安书》) [以为] 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2.之 [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代词]表近指,可翻译成“这”“此”“这些”等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中考八大常用文言虚词归纳全(更新)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归纳 一.之 1.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唐雎不辱使命》)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①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如: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②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面山而居(《愚公移山》)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三.以 (一)介词 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3.表示工具、方式、方法,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如:①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归纳(总复习)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归纳 一、之 1、“之”在文言文中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他们”、“它”、“这”、“我”等。如: (1)(《桃花源记》)——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2)(《愚公移山》)——之,代事,指愚公挖山,可译作“这件事”。 (3)(《狼》)——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2、“之”可译作结构助词“的”《为学》) 3、“之”在三种情况下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句中表示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作为倒装句的标志;在句中起调节音节作用。例如: (1)《愚公移山》)——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陋室铭》)——之,倒装句(宾语前置)的标志。 (3)《马说》)——之,倒装句(定语后置)的标志。 (4)《马说》)——之,起调节音节作用。 4、“之”还可以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为学》) 二、其 1、“其”在文言文中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相当于“这”、“那”、“其中”。如: (1《狼》)——其,译作“它们”。 (2《桃花源记》)——其,译作“它们的”。 (3《核舟记》)——其,起指示作用,指舟子,相当于“那” (4《狼》)——其,译作“其中的”。 2、 (1)《马说》)——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2)《马说》)——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3)《愚公移山》)——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 三、而 “而”字可以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因果等关系。 1、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等或不译。如:

(完整word版)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1.以: [介词]把;用;拿 ①輮以为轮(《劝学》)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介词]依据,凭借;按照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①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 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认为,以为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副词]通“已”,已经 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 [以为] 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2.之 [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文案大全

9 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及例句

中考常见虚词用法及例句 每天收获小进步,积累起来就是大进步;每天收获小幸福,积攒起来便成大幸福!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 1.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杂然而前陈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高考文言文虚词

文言虚词练习(一)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12何以哉?(《曹刿论战》)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