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复习

合集下载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过秦论》) •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实词 3、形容词的活用
(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 •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实词 二、古今异义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
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虚词 5、以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 于转折关系。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 记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
实 一二三四 、、、、
词 通古一词 假今词类 字异多活 义义用
实词 一、通假字
•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虚词 2、乃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及其用法;(2)能够正确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建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分析,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2)通过练习,提高运用虚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2)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虚词的灵活运用,能够正确判断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三、教学方法1.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虚词的用法和作用;2.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虚词的知识;3. 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虚词的用法和例句;2. 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虚词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知识讲解(1)讲解虚词的定义和作用;(2)举例分析常见虚词的用法。

3. 课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讲解练习题,纠正错误答案。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虚词的用法;(2)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虚词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分析:(1)分析文言文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异同;(2)通过对比,加深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2. 文化背景:(1)介绍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2)了解虚词在古代礼仪、习俗等方面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与互动1. 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虚词进行句子构建;2. 学生互相交换练习题,进行批改和讨论;3.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点评。

八、文言文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1.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虚词应用实例;2. 让学生尝试在现代汉语语境中运用文言文虚词;3. 讨论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得体运用。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 (3)表感叹 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祈使。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毋从俱死也。
•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剑舞。《鸿门宴》
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 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 赋》)
六、若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
2.动词,像、如同;比得上 3、连词 (1)表假设,“如果”“假设” (2)表选择 ,“或“或者”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或者
某所,而 母立于兹 而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复音虚词(不译) 【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臣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二、何
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 什么 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等; 3、复音词 [何如][奈何][若何] ,译 “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等;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无何]译“不久” ;[何乃]译“怎能”
七、所
1、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 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 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所,表被动 3、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4、名词,地方。

中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教师上课可用)

中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教师上课可用)
①颓然乎其间者 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样子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3.“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可译为“在”“对”“对于”。 如:
到处吵嚷叫嚣,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
①今虽死乎此……叫嚣乎东西……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一)“乃”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如:
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②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3.“何”用作宾语,可译为“什么”“哪里”。如:
子何恃而往?(《为学》)
你凭借着什么去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二)“何”用作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复 习

汇 总


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 (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和助词) 代词:人称代词(你、我、他等)
疑问代词(什么、谁、等) 指示代词(这个、那个、此等) 助词:结构助词(的、地、得) 语气助词(吗、呢、啊、呀等) 动态助词(着、过、了)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如: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第一章:虚词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1. 了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与作用;2. 掌握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及常见虚词。

1.2 教学内容1. 虚词的定义与作用;2. 虚词的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等;3. 常见虚词举例。

1.3 教学过程1. 引入虚词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已学的虚词知识;2. 讲解虚词的分类及作用;3. 通过举例,让学生辨别并运用常见虚词。

1.4 课后作业1. 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虚词分类及常见虚词;2. 举例说明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第二章:介词的用法2.1 教学目标1. 掌握介词的定义与分类;2. 学会运用介词表达时间、地点、方向、原因等。

2.2 教学内容1. 介词的定义与分类: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向介词、原因介词等;2. 介词的用法与例句。

2.3 教学过程1. 讲解介词的定义与分类;2. 通过例句,让学生理解介词的用法;3. 练习运用介词表达时间、地点、方向、原因等。

2.4 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介词分类及用法;2. 运用介词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连词的用法3.1 教学目标1. 了解连词的定义与分类;2. 学会运用连词连接句子、短语或句子成分。

3.2 教学内容1. 连词的定义与分类:并列连词、从属连词、转折连词、因果连词等;2. 连词的用法与例句。

3.3 教学过程1. 讲解连词的定义与分类;2. 通过例句,让学生理解连词的用法;3. 练习运用连词连接句子、短语或句子成分。

3.4 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连词分类及用法;2. 运用连词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助词的用法4.1 教学目标1. 掌握助词的定义与分类;2. 学会运用助词表示语气、时态、疑问等。

4.2 教学内容1. 助词的定义与分类:语气助词、时态助词、疑问助词等;2. 助词的用法与例句。

4.3 教学过程1. 讲解助词的定义与分类;2. 通过例句,让学生理解助词的用法;3. 练习运用助词表示语气、时态、疑问等。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 分析典型例句,巩固虚词用法。

3. 进行虚词运用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 难点: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2. 举例法:分析典型例句,巩固虚词用法。

3. 练习法:进行虚词运用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之前学过的文言文虚词,引导学生复习。

2. 讲解: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如“之”、“乎”、“者”、“也”、“矣”等。

3. 举例: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造。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虚词的正确使用。

注意: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课后布置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3. 结合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检验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复习效果。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虚词的用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虚词用法。

3. 预习下节课将要学习的虚词。

八、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文言文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举办文言文虚词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反思:1. 课后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十、教学计划:1. 制定长期的教学计划,确保学生系统地学习文言文虚词。

2.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汇总(精创版)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汇总(精创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一)而1.连词(1)表转折,译为“然而”、“可是”、“却”,例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2)表修饰,用在偏正关系中,译为“着”、“地”等,或不译,例如: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3)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假使”,例如: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4)表并列,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例如: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5)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6)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以后”“然后”,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7)表因果关系译为“因此”、“因而”、“以致”,或不译,例如: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2.代词,通“如”,作“好像”、“如同”讲,例如: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3.代词,通“尔”,作“你(的)”讲,例如:①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4.构成复音词,【而已】仅止于此、罢了,例如: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如: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而后】以后才、方才,还有“而上(下、今、后、外、来、往、降)”,例如: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24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2篇)

2024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2篇)

2024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们在语法上起到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

掌握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的语意和结构非常关键。

以下是____年中考文言文复习的重点虚词总结,供参考:一、连词1. 并(bìng):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如:“并歌而舞”、“并与其无所芳焉也”。

2. 况(kuàng):表示进一步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況且”、“何况”,如:“况吾犹未入於亡乎?”。

3. 亦(yì):表示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如:“亦有养气之义矣”、“求则得之,弃则亦可”。

二、副词1. 已(yǐ):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已经”,如:“吾闻天地之数已极”、“夙兴夜寐,恒思所未已”。

2. 甚(shèn):表示程度很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如:“深读而甚志”,“甚或神灵之属”。

三、介词1. 于(yú):表示动作进行的时间、地点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于衽也”、“以予于上下而求索”。

2. 以(yǐ):表示手段、方法、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如:“以情为景,以理为文”、“以为君行乎友,斯不可以久居”。

3. 自(zì):表示从某一时间、地点、状态等起,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从”,如:“自吾及之,不可得而闻也”、“自古皆然”。

四、助词1. 之(zhī):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如:“父之于子,亦复何求”、“古之人无不死也”。

2. 乎(hū):表示疑问、反问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啊”,如:“岂予以久视也,故成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乎”。

3. 也(yě):表示肯定、强调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如:“然生亦有涯,而学亦无涯。

”、“诸葛亮者,其智也特也,其勇也如也。

”五、代词1. 吾(wú):表示“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如:“吾闻天地之数已极,而终不见其增也”、“惟俭以养亲,吾生也。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第三人称 之、其、彼、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人称复数 辈、侪、属、族、众、类、徒 若属皆且为所虏
指示代词
分类
示例
例句
近指代词 是、此、斯、兹、之、然
弘兹九德
远指代词 彼、夫、其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旁指代词 他,译为“别的,其他的”
备他盗出入之非常也
虚指代词 或、某
某所,而母立于兹
无指定代 莫,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没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
表仅限
唯、特、徒、独、直、第、但、仅, 译为“只,仅仅”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 灾可以死
表共同
共、同、并、相、相与,译为“共同、 互相”
相与枕藉乎舟中
时间副词
(1)过去、一向: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者曾经发生。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示“已经、曾经” 既、已、曾、尝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表过示去“”以前、当初、向、初、始、曩、昔 表向示来“”常常、经常、素、雅、恒
表示“突然、急忙、遽、卒(同“猝”)、
立刻”
立、即、猝然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时间副词
(2)正在、变化: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发生变化。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示“将要、接近”
将、且、行将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示“终于、终归”
终、卒、竟
有志者,事竟成
语气副词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肯定、确认
必、诚、信、果、固,译为“一定,实 在,果真”
兼词 诸
用法
例句
相当于“之于”。“之”, 代词;“于”,介词。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文言文虚词复习整理(1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已用)

文言文虚词复习整理(1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已用)

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①之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诚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灭吴》,代词,他们)与坐谈,问之客曰。

(《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五)音节助词。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项复习——虚词、特殊句式+课件43张

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项复习——虚词、特殊句式+课件43张
勿。 教考 ①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信:实在。 融通 ②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殆:恐怕,可能。
③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弗:没有。
(二)代词
代词是用来代替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重复,使文章简洁。具
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
教考融通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例如: 吾、余、予。第二人称代词,例如:女、 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代词,例 如:之、其、厥、彼。表人称复数的词, 例如:若属、吾辈。
(三)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根据语境认定这些虚词 的特殊语法功能,就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面以“之”为例结合例 句作具体分析:
位置及用法
例句及分析
如果处于谓语位置,可视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为动词。
之:动词,到。
如果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 名词之间,则译为指示代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3)疑问代词。例如:孰、何、奚、 胡、恶、安、焉。
⑤沛公安.在(《鸿门宴》)安:哪里。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
的词。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
教考融通
(1)表示并列关 系。例如:以、且、 而。
(2)表示递进关 系。例如:而、且。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且:表并列,并且。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表递进,而且。
活动一 了解五类常见文言虚词 (一)副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的 词。一般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副词按用法可以分为四类: 1.表程度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18个+课件29张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18个+课件29张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例: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例: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例: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复习

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复习

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复习教学目标:1.复习常见文言虚词“之”、“而”、“以”、“其”、“为”、“于”的用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辨别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能力和应考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

一.导入。

二.复习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

1.用作代词。

常用于指代人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这”等。

2.用作助词。

1)相当于助词“的”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宾语前臵的标志,状语后臵。

不译。

4)补足音节,不译。

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

三.学生练习并简析“之”的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请莲而不妖。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代词,代事)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词,代人)6.望其旗靡,故逐之。

(代词,代齐军)7.小大之狱。

(助词,的)8既.阵,而后击之。

(代词,代楚军)9.虽及胡耇,获则取之。

(代词,代胡耇)10.利而用之(代词,代有利的时机)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12.愿借子杀之。

(代词,代人)13.久之,目似瞑。

(补足音节,不译)14.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15.吾欲之南海,何如?(动词,到)16.君之病在肌肤。

(助词,的)四.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并小结:1. 形如“谓语+之”时,用作代词。

2.形如“主语+之+谓语”时,为取消句子的立独性。

3.形如“名+之+谓(介)”时,宾语前臵的标志。

4.形如“名+之+形”,定语臵的标志。

5.形如“定语+之+名词”时,助词“的”6.形如“之+地点(处所)”且缺相应谓语时,作动词。

7.形如“形容词(副词)+之”,凑音节,不译。

五.生抢答完成练习。

1.马之千里者。

文言文18个虚词

文言文18个虚词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一、而㈠[ér]⑴名词。

鳞属颊侧下垂的毛。

⑵代词。

1、你。

例:余知~无罪也。

2、你的。

例:~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⑶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相当于“并且”。

例:妇拍~呜之。

2、表示顺承关系。

相当于“就”。

例:先度其足~置之其坐。

3、表示进层关系。

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4、表示转折关系。

相当于“然而”、“可是”。

例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

5、表示修饰关系。

例:久~不去。

6、表示假设关系。

相当于“如果”。

例:诸君~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表示因果关系。

相当于“因面”。

例:遏其生气,以求重价,:~江浙之梅皆病。

⑷助词。

1、表示偏正关系。

相当于“着”、“地”。

例:佣者笑~应曰“……”|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语气。

相当于“耳”。

例:今之从政者殆~!㈡[néng]名词。

才能。

通“能”。

例:德合一君,~征一国。

二、何㈠[hé]⑴代词。

表示疑问。

1、什么。

例:大王来~操?2、哪里。

例:豫州今欲~至?⑵代词。

与动词“如”、“若”、“奈”连用,表示“怎么样”。

例:今日之事~如?|此为~若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⑶副词。

表示反问或感叹。

1、怎么。

例:~不试之以足?2、这么。

例:妇啼一~苦!3、多么。

例:开国~茫然!㈡[hè]动词。

担,负。

通“荷”。

例:~蓑~笠。

三、乎[hū]⑴助词。

语气词。

1、表示疑问或反诘。

相当于“吗”、“呢”。

例:吾射不亦精~?|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2、表示感叹。

相当于“呢”、“啊”。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表示揣测。

相当于“吧”、“呢”。

例:或能免~?4、表示停顿。

例:众言同,于是~书。

5、表示性态。

例:以无厚入有间,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⑵介词。

相当于“于”。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旦余济~江湘。

四、乃[nǎi]⑴代词。

1、相当于“你”。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 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 课件
(三)多么
吏呼一<zzd>何</zzd>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四)固定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zzd>何</zzd>。(《过秦论》)——何:通“呵”,呵斥、斥责。 ②阿母谓府吏:“<zzd>何乃</zzd>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并序》)——何乃:怎能。

3.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然后”。①人非生<zzd>而</zzd>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zzd>而</zzd>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zzd>而</zzd>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zzd>而</zzd>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zzd>而</zzd>见者远。(《劝学》)
3.表推测,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
4.表感叹或呼告,可译为“啊”“呀”。 ①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归去来兮辞并序》)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①今以秦之强<zzd>而</zzd>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死<zzd>而</zzd>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因此”“所以”。①而余亦悔其随之<zzd>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4、虚指和无指代词
※无指:即排除一切对象。 ※主要是“莫、无”,
相当于没有誰、没有什么
非我莫属 攻无不克 以为莫己若者
24
副词
• 副词是一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 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 念。
25
1、程度副词
表程度进步:益、愈、弥、尤、加、倍 表最高程度:甚、至、绝、殊、最、极、良、颇 表程度轻:少、稍、略
21
胡、恶: “胡”只问情况、原因,相当于怎么、为什么
“恶”问原因和处所。
田园将芜胡不归? 彼恶知之。 彼且恶乎待哉? 且王攻楚,将恶出兵?
22
4、虚指和无指代词
※虚指:即指代对象不明确。 ※主要用“或”字表示,相当于有的、有人。
或师焉,或不师焉。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
(2)虚词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 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双音单音。
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是两个词,解为“于是”“写”
7
代词
• 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 代词三大类。
1、人称代词:
第一、第二、第三人称
8
※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余、予、之、其 ※相当于“我”或“我的”,有时也可表示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之二虫又何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16
古汉语指示代词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词—— “他”,既非远指,也非近指,而是另有所指, 相当于现汉的“别的、其他的”。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王顾左右而言他。 他(以后)日,复见其邻人之子
10
※第二人称代词:尔(而)、汝(女)、乃、 若、子 ※相当于“你”、“你们”或“你的”、“你 们的”。
汝:甚矣,汝之不惠! 女: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尔: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而:而母立于兹(而通尔) 若:若肯发兵助我乎? 乃:家祭毋忘告乃翁
11
文言第二人称代词中的“尔”、“汝” 具有感情色彩,它们是不拘礼节,很随便的 称呼,一般只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 或亲密者之间的称呼,否则就表示对对方的 不尊重。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39
7、谦敬副词
谦词: 窃、伏惟、猥
窃为陛下惜之。 (私下里)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在
地上去思忖,是古时下对上陈述己见时的谦敬 之辞。即:在下以为、在下认为)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等于说“辱”,
指降低身份,用于他人对自己的行动)
42
文言助词
• 在语言中起到辅助的作用,没有实 际的含义,比如:的、地、得、了等等
43

44

45

46
30
3、时间副词
表正进行或正巧 : 方、会、适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会天大雨,道不通。( 适逢) 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
31
3、时间副词
表时间短: 未几、既而、俄而、顷刻、少间、少顷、寻
未几,成归。 既而,得其尸于井。 突然雷电大作,已而大雨倾盆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未果,寻病终。
3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 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 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 为常见。
4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5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 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 今变化。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此句中的“他日”指以后的日子。文言 文中的“他日”也可指以前的日子。
17
3、疑问代词
※谁、孰、何、曷、胡、奚、盍、焉、安、恶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吾与徐公孰美 豫州今欲何至 曷至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18
孰: 问人,相当于誰、哪一个; 问事物,相当于什么、哪一种。
人非生而知之,孰(誰)能无惑; 独乐乐,于人乐乐,孰乐?
忽逢桃花林。
猝不及防。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卒通猝)
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遽扑之,入石穴中。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35
4、语气副词
表猜测:殆、其 表祈使:唯、其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大概)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表希望、祈使)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 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 于“先生”、“您”
12
※第三人称代词:之、彼、其
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 彼:彼可取而代之 其:秦王恐其破璧。
13
※古汉语的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也可在后 面加上“辈、属、曹、等、族、徒”字表示 多数。“吾辈、吾属、尔曹、尔等” 。
1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何、曷: 问事物,相当于什么 问原因、情况,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何”如果指代处所,相当于什么地方
有何困难?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笑问客从何处来 “豫州今欲何往?”。
20
安、焉、奚: 问情况、原因,相当于怎么、为什么
问处所,相当于哪儿
燕雀安(怎么)知鸿鹄之志哉。 沛公安(哪里)在? 且焉(哪里)置土石? 彼且奚(哪里)适也?
40
7、谦敬副词
敬词 : 请、幸、垂、惠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表明对方的行为使自
己感到幸运)
惠临(光临,对迎接人到来的敬称) 垂训(垂示教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
己的行动)
41
8、频率副词
屡、数、每、频、累
屡/数见不鲜(多次)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是时,地数震裂,众灾频降(频繁) 大将军奇其才,累召不应。(多次)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
1
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 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君恩深似海 矣 臣节坚如山 乎
2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 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 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 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 也归入虚词一类。
36
4、语气副词
表反诘:岂、宁、独、其 表转折:顾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表轻微转
折,相当于“而”、“不过”)
37
5、肯定副词
表的确、确实: 诚、信、良、必
“我们”或“我们的”。
吾:吾从而师之 余\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9
※此外:“臣、愚、不肖、小人”等代替 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臣本布衣 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28
2、范围副词
表总共或共同: 共、同、俱、并、凡、相与。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轩凡四遭火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29
3、时间副词
表过去: 曾、尝、向、初、业已、既、适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初,鲁肃闻刘表卒(当初) 既祖,取道( 已经)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刚才)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6
(1)兼词。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 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余闻而愈悲。(更加) 以为妙绝。( “极点”)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稍微)
26
2、范围副词
表范围广: 悉、咸、皆、尽、毕、举、具、胜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众妙毕备 不可胜数
27
2、范围副词
表范围有限:
仅、止、直、惟、唯、但、特、徒
室仅方丈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直好世俗之乐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徒慕君之高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烟涛微茫信难求。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8
6、否定副词
不、弗、无、勿、毋、莫、微、未、非、匪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齐人勿附于秦
莫愁前路无知己
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32
3、时间副词
表动作将发生: 行将、且、方且。
行将就木。 年且九十。 若属皆且为所虏。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33
3、时间副词
表时间终结: 终、卒、遂
赵亦终不予秦壁。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表最后的结果,到底)
34
3、时间副词
时间紧迫急剧的: 忽、猝(卒) 、急、遽、立
吾属今为之虏矣 若属皆且为所虏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士大夫之族 郯子之徒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