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之虚词

合集下载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具体用法如下: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 (3)表感叹 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祈使。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毋从俱死也。
•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剑舞。《鸿门宴》
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 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 赋》)
六、若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
2.动词,像、如同;比得上 3、连词 (1)表假设,“如果”“假设” (2)表选择 ,“或“或者”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或者
某所,而 母立于兹 而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复音虚词(不译) 【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臣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二、何
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 什么 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等; 3、复音词 [何如][奈何][若何] ,译 “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等;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无何]译“不久” ;[何乃]译“怎能”
七、所
1、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 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 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所,表被动 3、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4、名词,地方。

文言文虚词

文言文虚词

② 近指,今译为:此、这样
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耐”,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
① 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
②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2. 何
例: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
③ 今译为:多么
例:
<1> 作计何不量。 (《孔雀东南飞》)
<2> 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
(3)通“呵”,今译为:喝斥、谴责
例:(王琚)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太子在!” (《新唐书王琚传》)
4. 乃
(1)代词
① 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你们。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② 指示代词,今译为:如此、这样。
例:
<1> 子无乃称。(《庄子》)
<2> 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世说新语》)
(2)副词
① 表肯定,今译为:是、就是、原来是。
例:
<1> 彼所将中国人。(《赤壁之战》)
<2>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3> 衣食所安,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所以” 今译为:…的地方
例:
<1> 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表处所、工具、方法,译为:……的地方。
<2>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的原因。
③ 表让步,今译为:尚且。
例: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列子力命》)

文言文中虚词大全

文言文中虚词大全

文言文中虚词大全(总3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文言文中虚词大全文言文中虚词共有十八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详解: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 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2-04
目录
•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 虚词推断方法与技巧 •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 • 复习策略与建议 • 课堂互动与练习
01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虚词定义及分类
01
虚词定义
02
虚词分类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一般不 能单独成句或单独作句法成分。
分析前后文句意关系
根据上下文句意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 意义。例如,如果前后文是因果关系,那么虚词可能是表 因果的连词。
注意虚词的连用和搭配
有些虚词常常连用或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语法结构。了 解这些固定搭配,有助于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用法。
利用句子结构进行推断
1 2 3
分析句子成分
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可以 推断出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和意义。
作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等; 作代词,可译为“他”、“它”等。
作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介词类虚词
01
02
03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处所、对象等,可译为 “在”、“向”、“到” 等。

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 、手段等,可译为“用” 、“拿”等;表示原因, 可译为“因为”。

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辨析不同虚词的用 法和搭配,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 和作用。
运用虚词进行语言表达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虚词进行准确 、流畅的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逻辑 性和连贯性。
02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代词类虚词

文言文虚词大全

文言文虚词大全

〔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假设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法、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题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题

虚词:“之”(1)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例: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2)助词①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音节助词(在句中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久之,目似瞑。

《狼》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何陋之有?《论语》例: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3)动词①谓语动词例: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课后习题:第一组:1.无丝竹之乱耳2.无案牍之劳形3.沿河求之4.春冬之时5.实是欲界之仙都6.往之女家7.忘路之远近8.渔人甚异之9.具答之第二组:1.闻之,欣然规往2.心乐之3.乃记之而去4.鹏之徙于南冥也5.马之千里者6.策之不以其道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8.属予作文以记之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0.览物之情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山之僧智仙也5.名之者谁6.醉翁之意不在酒7.山水之乐8.山间之朝暮也9.山间之四时也10.然而禽鸟之山林之乐第四组:1.得之则生2.呼尔而与之3.行道之人弗受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6.今为妻妾之奉为之7.此之谓失其本心8.弗之怠9.走送之10.益慕圣贤之道1.当余之从师也2.无限肥滋味之享3.戴朱樱宝饰之帽4.盖余志勤且坚若此5.肉食者谋之6.小大之狱7.公与之乘8.公将鼓之9.公将驰之10.故克之第六组:1.故逐之2.孰视之3.暮寝而思之4.吾妻之美我者5.朝廷之臣莫不畏臣6.数月之后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9.盖追先帝之殊遇10.欲报之于陛下也11.恢弘之势之气12.受任于败军之际13.以伤先帝之名。

专题3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三)-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专题3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三)-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三)(为、所、以、焉、则、乃、何)十二、为1.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同”“跟”等。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对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例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例句: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例句: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句: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例句: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4)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目的,可译作“为了”。

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2.用作动词(1)判断动词,相当于“是”。

例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例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2)动词读wéi“做、担任、成为、制作”等。

例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例句:吾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此外,依据语境的不同,还可以灵活翻译为相应的词语。

例句: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心理活动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做,当例句: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做例句:自以为不如。

《邹忌》——和“以”连用,译为“认为”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一个是“为了”,第二个译为“接受”)例句: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作为例句: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石潭记》——成为十三、“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的方法”、“用这些来”。

例句:所以动心忍性。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1.以:[介词]把;用;拿①輮以为轮(《劝学》)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介词]依据,凭借;按照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①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认为,以为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副词]通“已”,已经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以为]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2.之[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代词]表近指,可翻译成“这”“此”“这些”等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动词]到……去①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①悟已往之不谏(《归去来兮辞》)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助词]调节音节,用在形容词、副词或一些动词之后,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双音节①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④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

二、【何】
• (一)用作疑问代词 • (二)用作副词 •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 (四)何:通“呵”,喝问。 • (五)固定搭配:【何如】【奈何】【若
何】【何以】【无何】【何乃】【何其】
(一)【何】--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一)【而】--用作连词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走。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 着武器逃跑。
②吾尝跂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 阔。
③项王按剑 跽曰:“客何为者?”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你是干什么的?
②蟹六跪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③侣鱼虾 友麋鹿。
(一)【而】--用作连词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 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
(一)【而】--用作连词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 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 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不久,他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 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 ② 百千人大呼
在一会儿的时间内,就已经有成百和上千的人员正 在大声进行呼叫。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 《六国论》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1~2连词,表承接“来”“就”。 3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4连词,表转折“却”。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虚词“之”的含义及用法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虚词“之”的含义及用法
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 十四年。泊③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④之述隐然,至今犹存。前辈为学,勤苦如此。然龟山 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高适五十始为诗,为少陵⑤所推。老苏⑥三十始读书,为欧公⑦所许。功深力到,无早晚
也。圣贤之学亦然,东坡诗云:“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 朱文公⑧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之士。(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
2023年江西中考: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9-11题。(10分) 景公问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①?”晏子对曰“:衣冠不中②,不敢以入朝;所言不
义,不敢以要③君;身行不顺,治事不公,不敢以莅众④。衣冠无不中,故朝无奇僻之 服;所言无不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⑤。三者,君子 之常行也。”(节选自《晏子春秋》)
晏平仲婴者,莱⑥之夷维⑦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
⑧,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⑨;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 即顺命;无道,即衡命⑩。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2022年江西中考: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胡澹庵①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张无
灵活运用
虚词“之”用法清单
意义和用法
课文例句
“之”作代词用:动词+ 1.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之
“之”作动词用:之(到、1.已而之细柳军。 去)+地点
“之”作结构助词用 的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定语+之+中心语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
1.何陋之有?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18个+课件29张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18个+课件29张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例: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例: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例: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之”用法

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之”用法

请问:划线的短语是什 么短语?
主谓短语
在主谓短语间, “之”字用于取消 短语在句中的独立 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 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 节的作用,无义
例子: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 顷之,烟炎张天。
作为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句: 姜氏何厌之有? 宋何罪之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课堂小结:
“之”字的用法:
1、作代词: 代第三人称,作宾语 2、作动词: 意思相当于“去”或“前 3、作结构助词往:”在偏正短语中相当于“的”
在主谓短语中,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作音节助词:补足音节用
5、作为宾语前置 和定语后置的标志:
请说出下列句中“之”的用 法
1. 顷之,烟炎张天。 补足音节 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 作《师说》以贻之。 作代词
定语前置的 标志
4.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在偏正短语
间作“的”
5. 宋何罪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
6.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
矣! 在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作结构助词的情况
1.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2.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 3.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4.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在偏正短 语中,“之” 字相当于 “的”字
请问:划线的短语是什么 短语?
偏正短语
作为结构助词的另一种情况: 1.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 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在主谓间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宾语前置的标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专题1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一)-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专题1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一)-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一)(之、者、也、虽、然)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其主要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常见文言虚词共18个:之、者、也、虽、然、而、与、其、且、因、于、为、所、以、焉、则、乃、何。

一、“之”1.用作代词(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山水之乐)(《醉翁亭记》)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例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马说》)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例句:亲戚畔之。

(代指寡助之至的君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例句:彼竭我盈,故克之。

(代指齐国军队)(《曹刿论战》)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指陈胜)(《陈涉世家》)(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句: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例句: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

《爱莲说》例句: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爱莲说》例句: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例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例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写方式,包含许多虚词,用于表达语法关系、修辞手法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
1.助词:
•之、乎、者、也、矣、耳、焉、哉、矣、亦、庶、乃、则、与、且、皆、而、乎、若、乘、自、之、其、所、有、无、
者、此、彼等。

2.连词:
•与、及、或、而、若、乃、何、且、然、乎、矣、因、若、即、安、呜、呼等。

3.副词:
•不、亦、已、弗、莫、未、毋、每、屡、往、何、故、尝、豈等。

4.介词:
•于、乎、之、以、若、对、随、由、自、從、於、予、余、乎等。

5.叹词:
•哉、乎、欤、矣、吁、嗟等。

6.语气词:
•乎、哉、矣、焉、耳、欤、吁、嗟、矣、吧等。

7.感叹词:
•哉、嗟、哀、欤、呵、吁、乎等。

8.代词:
•之、其、彼、此、是、彼、其、吾、尔、予等。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语法和修辞功能,用于表达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感情、态度等。

了解这些虚词的使用有助于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归纳。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中的“之”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1、用作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三、“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中作主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 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 课件
(三)多么
吏呼一<zzd>何</zzd>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四)固定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zzd>何</zzd>。(《过秦论》)——何:通“呵”,呵斥、斥责。 ②阿母谓府吏:“<zzd>何乃</zzd>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并序》)——何乃:怎能。

3.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然后”。①人非生<zzd>而</zzd>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zzd>而</zzd>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zzd>而</zzd>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zzd>而</zzd>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zzd>而</zzd>见者远。(《劝学》)
3.表推测,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
4.表感叹或呼告,可译为“啊”“呀”。 ①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归去来兮辞并序》)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①今以秦之强<zzd>而</zzd>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死<zzd>而</zzd>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因此”“所以”。①而余亦悔其随之<zzd>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7、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1、5、6后直接跟动词。而2后虽然是代词“其”,如把“以其”作为介宾 结构看,那么承前省略主语,成为“(晋候秦伯)无礼于晋”。于事理不 通,故“其”不能作“以”宾语,构成句子。
3、4、7后皆加名词(名词短语),都为介词。
高考真题
1、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其中B项 为: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例解
2、何可胜道也哉!
3、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5、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6、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7、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8用于句中,表停顿。“1——7句”都是句末语气词,表不 同的语气。
2、6、7表感叹;5表疑问; 1、4表判断(后为句号,特点 是谓语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3表陈述(后为句号,特点是 谓语为动词)
判断词性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存者且偷生 今且九十 且战且退 河水清且涟漪 范君知其必且西奔
二、把握句中位置
即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关系辨别 用法。
“乎”在古汉语中,作介词和语气 助词,“也”仅作语气助词。
❖例解
判断句中“乎”的用法 1、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嗟乎!燕雀安知鸣鸣之志哉! 3、等死,死国可乎? 4、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6、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7、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2、3、4为句末语气词。1、6为词尾(“乎”前为 形容词),5、7为介词(“乎”前为动词)。
高考回顾(2005——2014年)
以——72次 之——48次 而——45次 其——35次 于——32次 为——28次 乃——21次 因——16 所——15
且——14 与——13 则——12 者——11 乎——7 焉——6 也——5 若——3 何——1
掌握分析虚词常用方法
一、分析词性 二、把握位置 三、分清关系 四、带入筛选 五、结构对比
一、分析词性
不同词性的词语用法不同,在句中的作 用不同。我们可以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作 用倒推它的用法和意义。
18个虚词的用法
而:连词、代词。
焉:兼词、代词、助词。
何:代词、副词。
也:助词。
乎:助词、介词。
以:介词、连词、动词。
乃:副词、代词。
因:介词、连词、副词、动词、名
其:代词、副词、连词、助词。 且:连词、副词。 若:动词、代词、连词。 所:助词、名词。 为:介词、助词、动词。
高考真题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其中C项为: 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 介词(前有副词)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介词(省略主语)
❖例解
1、臣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既览必发以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2、选出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其中D项为: 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例解
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我欲因之梦吴越。
4、因拔刀斫前奏案。
5、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分析:1、2、3为介词,4、5为连词,皆据其后词 的词性判定。
词。 于:介词。 与:介词、连词、动词。 则:连词、副词 者:名词、助词
总结: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副词之、:动代词词、、名助词词、、兼动词词。
启示:从语法角度理解不同类型词语的不同用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快速 的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用法语法特点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 逻辑关系的虚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 设、比较、让步等关系。如而、且、若、与、其、以、因、则。 介词一般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边,合起来组成介 宾短语,作状语,修饰谓语,以表示处所、时间、状态、方式、 原因、目的、比较对象等。如与、乎、于、为、以、因。 助词一般附加在词、短语、句子后起辅助作用。文言文中助词 有结构助词,如之、者、所、乎;还有语气助词,如也、乎。 副词一般在动词或形容词前用来修饰、限制,作状语,表示时 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如何、乃、其、且。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分为第一、第二、第 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包括这、那、其中三种情况。代词可做 主语、定语和宾语。如之、其、而、何、焉。
“以”有介词和连词两种用法。请判断句中“以”的用法。 仔细观察虚词前后的词语,你发现规律了吗?
举例分析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2、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以勇气闻于诸候。 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经验总结:后跟 代词或名词(包 括名词性短语), 是介词;后跟动 词或句子,是连 词。
另“之”“者”“且”也可使用此法判定。
“之”前如为动词,多做代词;“之”前如为名词, 项,其中B项为: 死伤者少百余人,好之不厌
甚矣,汝之不惠
总结:“之”常作代词和助词,跟在介词和动词后作宾语, 跟在名词后作助词。
拓展
“且”前后的词如词性一致,则为连词;词性不一致,为副 词。
高考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目标
了解常用虚词辨识方法, 提升文言虚词鉴别能力。
“考纲”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其一:“常见”:指《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其二:“在文中”:1、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2、常见用 法(非词典用法)
题型设计
1、选择题。第一卷第10题,选出虚词意义和用法相 同或不同的一组。第二句一般选自中学语文课文。 2、翻译题。在第二卷的翻译句子中设置虚词为得分 点。
三、分清关系
“与”在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下“意义”相同,这是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 1、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 五城封公子。 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齐与楚从亲。 5、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嬉。 6、买五人之 而函之,卒与尸合。 1、2、3、6为介词,4、5为连词。 经验总结:一、“与”前有状语(主要为副词),直接确定其 为介词;二、连词连接的成分前后顺序可以调换,而介词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