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数据分析下的南京市江宁区卫生设施空间布局评价
江苏省区域卫生资源配置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江苏省区域卫生资源配置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陈建华;王涵乙;鲁翔
【期刊名称】《医学与社会》
【年(卷),期】2013(26)12
【摘要】目的:分析江苏省区域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及其公平性,为卫生行政部门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描述性方法对江苏省区域的主要卫生资源进行分析,并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评价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结果:2011年江苏省区域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介于0.005-0.07之间,地理分布的基尼系数介于0.05-0.17之间.结论:江苏省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比较平均,卫生资源按人口分布的公平性优于地理公平性,床位分布优于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的公平性.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陈建华;王涵乙;鲁翔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京,210011;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京,210011;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京,21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1
【相关文献】
1.2006-2011年江苏省卫生资源配置状况与公平性研究 [J], 陈建华;鲁翔
2.基于集聚度的江苏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J], 糜泽花;朱笑笑;钱爱兵
3.江苏省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 [J], 郭轩荧;乔学斌
4.江苏省疾控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 [J], 刘可慧;杜晶琳;王玲;张丁杰;鲁翔
5.基于集聚度的山东省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J], 戴萌娜;袭燕;尹文强;丰志强;唐昌海;陈钟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省卫生资源区域配置现状及公平性研究
江苏省卫生资源区域配置现状及公平性研究
黄文佳;田侃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年(卷),期】2022(12)2
【摘要】目的探索江苏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分布特征及公平性情况,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方法选取医疗服务设施、卫生人力资源两方面的5项指标,采用熵权TOPSIS法和泰尔指数对江苏省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及公平性进行分析。
结果基于熵权TOPSIS法,江苏省13个城市中,南京卫生资源配置综合评价值C_(i)最高,为0.654,镇江最低,为0.153。
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中,苏南地区综合评价值C_(i)最高,为0.577。
基于Theil指数,5项指标中Theil指数最高的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公平性相对较差。
结论整体上,江苏省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区域差异性与不公平性,苏南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水平较高,需关注医疗机构和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均衡性,地区内部不公平性问题较明显。
因此,应优化全省各地区卫生资源发展规划,加强医疗机构与护理人力资源建设,重点关注地区内部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性,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总页数】5页(P23-27)
【作者】黄文佳;田侃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
【相关文献】
1.江苏省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研究
2.江苏省2014年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研究
3.江苏省区域卫生资源配置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4.江苏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与卫生资源投入的动态相关性研究
5.江苏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与卫生资源投入的动态相关性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平视角下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评估
公平视角下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评估
徐杜江南;方遥;何乐;王伟杰;卜凡海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23(20)4
【摘要】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以提升居民便利度、丰富居民服务体验为导向,在发展中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公平配置已是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包容共享的重要共识。
文章以南京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借助大数据分析方法,从与城市人口生活关系密切的公共服务设施入手,从总体数量和单类布局两个层面研究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相互关系。
选取典型公共服务设施,对其布局特征、服务范围、可达程度、承载压力进行评估,并与城市发展所确定的规范标准、相关要求等进行比较,从而为公平科学地匹配公共服务设施与人口的空间分布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64-68)
【作者】徐杜江南;方遥;何乐;王伟杰;卜凡海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问题解读及优化策略探讨——居民需求视角下基于南京市边缘区的个案分析
2.不同居住模式下养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
3.公平视
域下的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评价——基于上海市老年教育设施的实证研究4.行为量化分析视角下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效使用评估研究5.基于均等化视角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模式建构与实践探索——以浙江省S市产业新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空间流动特征识别及规划思考——以南京都市区为例
德 国 社 会 学 家 S1mme1(1903)最 成 一 个 完 整 的 流 动机 制 ,其 实 质 是 在 要 力成 本 持 续 投 资 的 过 程 ,其 实 质 是 一种
基 于多 源 数 据 的 城 市 空 间 流动 特 征识 别 及 规 划 思 考一 一 以南 京都 市 区 为例 l张逸群 黄春 晓 张京祥
文章编 号:1009-6000(2018)10-0011—10 来自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doi:10 3969/j.issn.1009-6000 2018.1O 002
本 期聚焦 :多视角下的城市 空间布局 及优化
FOCUS:URBAN SPATIAL LAYOUT AND OPTlMIZATION FROM M ULTlPLE PERSPECTIVES
0引言
构 的 映 射 。 地 理 流 动 和 空 间流 动共 同 构 迁移 问 题 ,认 为 迁移 的 过 程 是 一 个 对 人
基金项 目:本 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51 578276)资助成 果。
作 者简介:张逸 群 南京大学建 筑与城 市规划学 院.博士研究 生, 黄春 晓.通信作者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 划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张 京祥.南京大学建筑 与城市规 划学 院,教授 ,博士生导 师。
基 于 多 源 数 据 的 城 市 空 间 流 动 特 征
识 别 及 规 划 思 考
—
—
以南京都市 区为例
Spatio-tem po raI Analysis of the Intra—U rban Hum an M obility Based on M uIti—sOu rce Data"A Case Study of
《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30)》学习资料
《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附件1《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设计任务书一、项目名称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二、规划背景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2009年底,《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成果(报批稿)正式形成。
规划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三个发展”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南京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规模和布局,成为引领南京全市以及各个区县发展的基本依据。
为贯彻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引导江宁区健康有序发展,南京市规划局决定会同江宁区政府组织编制区总体规划,其目的就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总目标、总定位、总规模和总布局,结合区的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见》,在《江宁区城乡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区的功能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和近期建设重点,成为江宁区指导“十二五”以至更长时期城乡发展的基本依据,并可以作为指导所在江宁区规划城镇单元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三、主要内容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江宁区行政区域,包括9个街道,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
规划研究要兼顾与周边区县的协调。
2、规划期限现状基准年为2009年,规划近期至2015年(衔接“十二五”规划),远期至2030年(衔接城市总体规划),可进行远景展望。
3、编制重点(1)江宁区现状描述与分析;(2)江宁区重要发展要素分析;(3)江宁区城市性质和主要职能分析;(4)江宁区人口和用地规模的落实分解;(5)江宁区空间布局规划;(6)江宁区功能结构划分及主要功能的空间分布;(7)江宁区“十二五”发展和建设重点的引导和落实。
4、工作深度江宁区是城市空间以外延快速拓展为主的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与农业、生态空间保护的矛盾冲突激烈。
规划更注重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边界的划定、生态保护与利用、镇村撤并、重点工业园区的集中布局引导、旅游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等内容。
南京市江宁区城镇化质量评估与思考_省略_宁区与8郊区城镇化质量评估与比较_张永军
[中图分类号]TU984.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1071( 2014) 03 - 0097 - 07
与西方发达国家漫长时期内市场经济驱动经 济要素向城镇集聚形成形态不一的城市不同,无论 是建国后计划经济主导的 30 年,还是改革开放后以 市场经济取向的 30 年,我国城镇化发展主要是城镇 发展方针及其政策的直接反映,即政府推动的因素 大于自然 演 变 的 因 素,具 有 明 显 的 政 府 主 导 特 征。 尤其是从 2000 年以来,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规模扩 张和结构优化为特征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呈现极大活 力,但也造成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浪费、“伪城 市化”、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当前,我国大多数 大城市已经进入城镇化的第三个发展阶,开始走进 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时代,在此 背景下,以大城市郊区的城镇化进程就具有独特的 研究价值———既能观察因大都市极化效应带动下快 速城镇化量的扩张的动态过程,也能发现由于发挥 地方积极创造性而实现的质的提升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构建城镇化质量指标评估体系,运用主成 分分析方法,对南京江宁区、雨花台区、上海青浦区、 杭州萧山区、成都龙泉驿区等 9 郊区城镇化进行综
5. 71 7. 69 9. 58 8. 05 10. 54 6. 14 10. 26
99. 86 96. 7 97. 2 95. 6 96. 5 98. 6 97. 4
19. 54 153. 39 100. 3 20. 3 67. 36 35. 31 299. 75
339. 81 593. 65 636. 15 718. 06 567. 07 571. 16 974. 06
反映单位土地面积人口分布水平及持续城镇 化的潜力
城镇化质量 评估体系
面向社区生活圈的行为—设施时空匹配度评价--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
面向社区生活圈的行为—设施时空匹配度评价--以南京市中心
城区为例
王星;张姗琪;甄峰;沈丽珍
【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
【年(卷),期】2024()2
【摘要】从居民日常行为视角评估设施供需关系,是诊断生活圈范围内设施布局不合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已有研究主要从空间视角入手,较少考虑时间维度上的动态变化。
基于居民行为活动差异进行时间段划分,利用POI数据和手机信令数据,提出一种面向社区生活圈的行为—设施时空匹配度评价思路,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尽管空间维度上设施供给、居民活动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但时间维度上,二者出现明显的时空分异,部分时间段出现匹配错位情况。
提出既可评估设施布局和居民活动的空间匹配模式,也可反映时间维度变化的方法,更综合地识别设施供需匹配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支撑设施时空配置和居民活动引导的策略。
【总页数】8页(P15-22)
【作者】王星;张姗琪;甄峰;沈丽珍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基于社区生活圈尺度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空间分布与居民就医行为关系研究—以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2.健康韧性视角下社区医疗设施空间布局分析——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
3.基于多源数据的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与人口匹配关系研究——以宁波市中心城区为例
4.基于POI数据的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评价研究——以邯郸市中心区为例
5.基于主客观评价的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策略研究——以南宁市中心城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市江宁区城镇化质量评估与思考——基于江宁区与8郊区城镇化
9 7・
南京调研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 0 1 4 年第3 期
水平 可 以反映 产业 发 展 水平 , 产 业 发 展 水 平 可 以反 映城 镇化 质 量 和 水 平 , 而 且 作 为城 镇 化 发 展 的 “ 动 力 因子 ” , 保 证 了城 镇 化 的 可持 续 性 。 国 内外 的大 多研 究表 明 , 城 镇化 水 平 和 经 济增 长 之 间呈 现 出显
南京调研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 0 1 4 年第3 期
南京 市江 宁 区城 镇 化质量 评 估 与思考
基 于 江 宁 区与 8郊 区城镇 化质 量评 估 与 比较
张 永 军 方 辉 振
( 1 . 中共江 宁 区委党 校
『 摘
江苏
南京
2 1 1 1 0 0; 2 . 中共南 京市 委党 校
尤 其是 从 2 0 0 0年 以来 , 以大城 市 和特 大城 市规 模 扩
张和结 构优 化 为特 征 的城 镇化发 展模 式呈 现极 大 活 力, 但 也造 成环 境 污 染 、 交 通拥 堵 、 资源浪费 、 “ 伪 城
量 的提 升 。政 府 对 城 镇 化 质 量 的关 注程 度 日益 提
江苏
南京
2 1 0 0 4 6 )
要] 与传统城镇化相 比, 新 型 城 镇 化 更 强 调 城 镇 化 质 量 的提 升 。 本 文 以江 宁 、 吴江、 武进 、 萧 山 等 9个 城 市 郊 区 为 研
究样 本 , 构 建 了涵盖 经 济 、 社会 、 环境 、 空间集约、 城 乡统 筹 5个 方 面 指标 的 区级 城 镇 化 质 量评 价 体 系, 综 合 评 价 这 9个 郊 区 的 城镇 化质量 , 发 现城 镇 化 质 量 指 标 体 系 比人 口城 镇 化 单 指 标 更 科 学 、 合理 ; 并 立 足 于 江 宁 区指 出 其 城 镇 化 质 量 提 高 的 优 势 与 不足 , 提 出进 一 步提 升 其 城 镇 化 质 量 的相 关政 策 建 议 。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街道空间评价研究的现状进展与未来展望吴坤望开磊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街道空间评价研究的现状进展与未来展望吴坤望开磊发布时间:2022-07-02T08:12:46.561Z 来源:《新潮·建筑与设计》2022年1期作者:吴坤望开磊[导读] 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是反映城市空间品质的典型样本之一,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就针对城市街道空间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分析研究。
本文对城市街道空间评价研究的现状进展进行了分类梳理,形成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相关理论研究、传统街道设计评价研究、新技术街道评价研究和街道综合性研究共4大类,并二次细分成8小类,总结了不同类型研究的优缺点,并对未来的多技术多数据种类的融合研究提出了展望。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摘要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是反映城市空间品质的典型样本之一,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就针对城市街道空间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分析研究。
本文对城市街道空间评价研究的现状进展进行了分类梳理,形成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相关理论研究、传统街道设计评价研究、新技术街道评价研究和街道综合性研究共4大类,并二次细分成8小类,总结了不同类型研究的优缺点,并对未来的多技术多数据种类的融合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字:街道空间、评价研究、综合研究、新技术、多源数据街道空间是城市活动的载体,也是城市居民最基本、最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城市街道空间、景观、品质等评价研究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本文对城市街道空间评价研究的现状进展进行了分类梳理,总体分成了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相关理论研究、传统街道设计评价研究、新技术街道评价研究和街道综合性研究共4大类,并细分成8小类,总结了不同类型研究的优缺点,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1. 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相关理论研究城市空间品质,一直是城市设计的核心研究,而街道作为城市空间的基础结构网络,其空间品质也是重点研究的方向。
早期简·雅各布斯[1]、克里斯托弗·亚历大山[2]和凯文·林奇[3]均在其著作中指出一条高品质、具有活力、步行友好的街道应该具备的条件:包括了街道安全性、功能多样性、公共空间、街道尺度和关键性要素几个方面,但并没有提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仅对指标选择提供方向性参考。
基于多源数据的南京市主城区城市功能分区识别研究
基于多源数据的南京市主城区城市功能分区识别研究
黎慧;李跃;刘洋俊;殷志浩;汪健
【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3)3
【摘要】对于城市规划来说,识别城市功能区是进行具体城市规划建设的先手棋,高精度的识别结果可以为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升级和资源合理配置提供数据支撑。
聚焦南京市主城区,利用缓冲区和频率密度算法,结合POI数据和OSM路网数据对城市功能区进行识别研究,以OSM路网数据(不规则格网)和渔网分析工具(规则格网),对主城区进行分割获取研究单元,前者做缓冲区分析,后者做频率密度,得到识别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表明:基于OSM路网数据的不规则格网在较大尺度研究单元识别精度更高,更能体现功能区范围的连续性与协调性;基于渔网分析的规则格网在中小尺度精度更高,更能体现出功能区的细节和空间变化。
总体来说两种方法的识别结果与南京市主城区实际功能区范围与类型相符合,为南京市规划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总页数】9页(P1-9)
【作者】黎慧;李跃;刘洋俊;殷志浩;汪健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南阳市自然资源调查规划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8
【相关文献】
1.大数据背景下基于兴趣点(POI)数据的城市功能区识别——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
2.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立体空间控制分区——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3.基于多源数据的南京都市区城市功能混合度识别研究
4.基于POI数据的城市功能区划分和识别——以泉州市主城区为例
5.环鄱阳湖城市群绿色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医疗设施布局优化——以兰州市主城区为例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医疗设施布局优化——以兰州市主城区
为例
牛成英;张颖;闫新宇
【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45)3
【摘要】结合人口统计数据、POI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以及遥感影像数据,对公共医疗服务设施选址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通过熵权法综合空间可达性水平和随机森林选址推荐度计算空间区域选址推荐得分的计算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兼顾设施供给能力、常住与流动人口医疗需求,兼顾资源分布与公共设施公平性,融合空间可达性和选址推荐度计算医疗设施推荐指数更能表现现有医疗资源的覆盖与缺失情况。
最后以该方法分析兰州市主城区域内医疗资源配置合理性作为实证。
该方法可为其他区域和其他类公共设施选址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总页数】9页(P302-310)
【作者】牛成英;张颖;闫新宇
【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基于POI数据的城市消防设施布局优化研究—以梅州市主城区为例
2.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功能布局优化研究: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
3.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街道
空间布局优化设计--以郑州市金水区祭城片区心怡路为例4.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空间结构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5.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内部空间交互特征:以福州市主城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30)》学习资料
《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附件1《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设计任务书一、项目名称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二、规划背景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2009年底,《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成果(报批稿)正式形成。
规划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三个发展”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南京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规模和布局,成为引领南京全市以及各个区县发展的基本依据。
为贯彻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引导江宁区健康有序发展,南京市规划局决定会同江宁区政府组织编制区总体规划,其目的就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总目标、总定位、总规模和总布局,结合区的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见》,在《江宁区城乡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区的功能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和近期建设重点,成为江宁区指导“十二五”以至更长时期城乡发展的基本依据,并可以作为指导所在江宁区规划城镇单元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三、主要内容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江宁区行政区域,包括9个街道,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
规划研究要兼顾与周边区县的协调。
2、规划期限现状基准年为2009年,规划近期至2015年(衔接“十二五”规划),远期至2030年(衔接城市总体规划),可进行远景展望。
3、编制重点(1)江宁区现状描述与分析;(2)江宁区重要发展要素分析;(3)江宁区城市性质和主要职能分析;(4)江宁区人口和用地规模的落实分解;(5)江宁区空间布局规划;(6)江宁区功能结构划分及主要功能的空间分布;(7)江宁区“十二五”发展和建设重点的引导和落实。
4、工作深度江宁区是城市空间以外延快速拓展为主的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与农业、生态空间保护的矛盾冲突激烈。
规划更注重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边界的划定、生态保护与利用、镇村撤并、重点工业园区的集中布局引导、旅游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等内容。
大数据支持下的南京市江浦老城街道空间品质分析
64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4.05通道,街道的尺度也被破坏,城市中的低效利用甚至废弃的用地导致周围的街道也失去了原有的活力,街道的商业和生活服务设施逐渐衰败,导致人们不愿意在街道停留。
在现有的街道设计研究中,对于空间品质的研究大多采用社会统计学中的观察调研法、问卷调查法或小样本分析的方法,这些方法相对主观、模糊,对于街景图片的利用也多为小规模、人工进行比较研究,缺少对街道空间品质的理性分析和有效的分析方法,研究数据存在规模小、精度低、普适性不足等问题。
随着以大数据为代表的城市研究方法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城市科学的出现,依托深入量化分析与数据计算解决城市问题的模式逐渐兴起,规划的思路和方法不断创新。
近年来,以百度街景、谷歌街景为代表的街景数据的普及,使得高精度街景数据能够快速获取。
加上诸多机器学习算法的引入,机器学习算法与街景数据相结合,为街道空间品质研究分析提供了大规模、精细化的基础数据,为实现针对性、系统性的街道空间品质研究提供了可能。
本文将基于静态全景街景图片数据、城市路网数据,利用SegNet 机器学习算法工具,对南京市江浦老城片区街道空间的界面围合度、设施配备度、绿视率、天空可视度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研究,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提出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策略。
1 研究方法和数据1.1 研究方法文章采用GIS 空间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工具。
应用GIS 空间分析,将路网数据与街景数据相叠合,分析城市街道与街道空间品质之间的分布特点和联系,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精确,并能够进行可视化表达。
机器算法工具采用SegNet 算法工具,SegNet 算法工具运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构架对街景要素进行像素化分析,以此来识别街景图片中的各类要素,并计算出要素占图幅的百分比。
结合文章所选择的区域空间特色,在要素识别阶段对墙、建筑、天摘要 在过去几十年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在很多街道的建设中,由于更为注重街道的交通作用,街道的社会功能逐渐丧失,这导致行人步行体验差、街道感知度下降等问题。
基于多源数据的南京都市区城市功能混合度识别研究
科学技术创新2021.11基于多源数据的南京都市区城市功能混合度识别研究Identification of urban function mixing degree in Nanjingmetropolitan area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高一冉(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辽宁省自然地理与空间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9)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发展不断加快,信息通讯技术融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出行逐渐增多,对居民活动时空特征的研究成为了热点话题。
王波等人通过微博签到数据,从时间、空间、活动三个方面分析分析了南京市居民在工作日、休息日与节假日城市活动的空间动态变化[1]。
陈泽东等人采用规则格网,通过出租车GPS 数据提取地块的居民出行时序特征。
采用期望最大化算法进行聚类,并结合POI 数据和居民出行调查实现功能区识别[2]。
谷岩岩等人对POI 数据采用重尾打断分类法和核密度聚类法识别城市功能区,并结合出租车轨迹数据,定量分析城市功能区相互作用强度和方向[3]。
李苗裔等人使用信息熵模型,综合POIs 与出租车GPS 两种异构数据,定量化评价城市功能混合度的空间熵与时空熵,并得出北京城市功能混合度的空间分布特征[4]。
兴趣点数据通常带表用地类型,GPS 数据通常代表城市交通,二者相结合,可对城市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
本研究以南京市中部都市区为例,基于信息熵模型,计算出研究区300米规则格网内POI 空间熵和出租车OD 点时空熵,并分析其功能混合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未来城市综合发展和优化空间布局提供更科学合理的参考和依据。
1研究区与数据本研究以南京市拥江发展的中部都市区为例,包括中心城区玄武区,秦淮区,鼓楼区,建邺区,雨花台区和栖霞区,浦口区,江宁区以及靠近长江的六合区域。
选用的基础大数据来自百度地图平台,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获得POI 开源数据共273749个和为期一个工作日共18668073条记录的出租车GPS 大数据。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街道步行适宜性评价
通过街景图像识别环境特征ꎬ 探究环境品质对住
宅价格的影响及影响因素作用尺度的差异ꎻ 王娜
等
[18]
采用城市 POI、 手机信令及夜间灯光遥感数
影像 (2019 年)、 landsat ̄8 影像 (2021 年)、 DEM
数据 (2021 年)ꎻ 街景数据基于地图开放平台ꎬ 利用 python 编码进行获取ꎬ 最终获取 3 988 张
数据及街景数据等ꎮ POI 数据通过高德地图进行抓
取ꎬ 提取的 POI 数据类型有餐饮服务、 风景名胜、
公共服务设施、 购物服务、 交通设施、 金融保险、
方法存在范围小、 程序繁琐、 数据不精确的局限
科教文化、 生活服务、 体育休闲、 医疗保健ꎬ 共获
性ꎮ 总体来看ꎬ 当前研究虽从主客观角度对城市
取数据 24 823 条ꎻ 遥感影像数据包括 Google Earth
行适宜性能够缓解由机动车主导的出行模式所带
宜性评价体系ꎻ 使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区域步
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ꎻ 利用人口热力图表达人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 1 研究区概况
来的交通拥堵、 环境污染、 威胁居民身心健康等
福州市鼓楼区位于主城区西北部ꎬ 北至横山山
问题ꎬ 对促进绿色出行ꎬ 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1 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福州 350002
2 3s 技术与资源优化利用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福州 350002
3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福州 350002
摘要: 以福州市鼓楼区为研究对象ꎬ 借助遥感、 POI、 街景等多源数据ꎬ 利用序关系法、 空间分析等方法ꎬ
从可达性和舒适性构建步行适宜性评价体系ꎬ 探究步行适宜性与人口活力的关系ꎬ 为城市街道步行环境评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沈山;马跃;胡庭浩【期刊名称】《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年(卷),期】2022(37)3【摘要】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人居环境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如何准确测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合理评价城市人居环境现状,并采取相应对策,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是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关键课题。
论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数据来源,采用2019年徐州市的房产网站和高德地图开放平台数据,构建以居住与环境、交通与通信、教育与文化、生活与休闲、医疗与健康为准则层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徐州市主城区进行综合评价。
研究发现:徐州市主城区人居环境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格局,形成明显的高质量与低质量集聚区;高质量集聚区包括老城中心、新城中心、铜山副中心、云龙副中心、响山社区;低质量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可分为老旧小区、安置房小区、工业区配套小区、新开发居住区四种类型;高质量集聚区仍存在居住与环境质量低的短板,是规划提升的主要方向;低质量集聚区的规划提升路径主要包括完善休闲、教育、文化、医疗、交通等公共与生活服务设施。
论文创新评价了徐州市人居环境质量特征,促进人居环境评价精细化发展,丰富了中国现有城市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估维度和评判方式,能够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起到一定理论引导和指示作用。
【总页数】7页(P48-54)【作者】沈山;马跃;胡庭浩【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相关文献】1.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南京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2.多源空间数据融合的城市人居环境监测模型与应用研究3.城市脉搏: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动态结构研究4.中国城市人居活动空间扩展与关联研究——基于整合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遥感数据5.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分区治理对策研究——基于甘肃省金昌市村庄调查截面数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DEA的南京市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基于DEA的南京市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分析为了对南京市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算,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为卫生资源配置决策提供参考,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南京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行纵向(2002-2010年)和横向评价(选取2010年江苏省其他市)进行比较。
结论表明:纵向评价中,南京市大部分年份卫生资源配置有效,2004、2006、2007年为非DEA有效;横向评价中,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南京市在内的6个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为相对无效。
标签:卫生资源配置;数据包络分析法;效率F2卫生资源是一种经济资源,从广义上来讲,卫生资源是人类开展卫生保健活动所使用的社会资源;从狭义上讲,卫生资源是指社会在提供各种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和。
卫生资源配置则是指卫生资源在卫生行业(或部门)内的分配和转移(流动)。
由于不同地区在同一時间跨度内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而同一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也是不同的,如何通过一种实际的尺度或数值去评价界定所存在的这些差异,效率便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评价界定的标准。
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是指卫生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评价是否能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更大的产出,从而提高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缓解居民“看病难”的问题。
本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行分析,并以南京市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为例,通过使用Deap2.1数据包络分析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横向、纵向测算,探索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途径。
1 DEA方法及本文所用指标体系介绍1.1 DEA方法介绍DEA为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的简称,即数据包络分析。
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学者创立。
它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通过观察n个决策单元的m项输入(投入)指标和s项输出(产出)指标,由公理假设相应的生产可能集,判断决策单元是否位于生产可能集的生产前沿面上,以确定该决策单元是否DEA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源数据分析下的南京市江宁区卫生设施空间布局评价
发表时间:2019-01-03T14:57:17.10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8期作者:顾镔彬
[导读]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包含三个部分,分别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江苏省南京市 21000
摘要:医疗卫生设施的供给不仅仅是城建问题,更是民生问题。
本文通过借助GIS工具,收集传统数据和新兴大数据,综合分析了江宁区现状医疗卫生设施的总体供给现状,表现出城乡差异显著、综合服务医疗能力不足、基层卫生设施可达性不够等问题。
通过对现状卫生设施的综合评价,制定整体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卫生设施;布局评价;多元数据;GIS分析
1、我国医疗卫生设施体系
1.1医疗卫生体系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包含三个部分,分别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其中医疗卫生机构是依法成立的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和门诊部等;公共卫生机构是指一切能够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机构等,包括疾控中心、皮肤病防治所和妇保所等;基层医疗机构主要面向本机构服务辐射区域的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等。
1.2综合医院分级标准
综合医院等级划分标准是我国依据医院功能、设施、技术力量等对医院资质评定指标,全国统一,不分医院背景、所有制性质等。
按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医院经过评审,确定为三级,每级再划分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级医院增设特等,因此医院共分三级十等。
2、近年来江宁区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2.1整体平稳发展
近年来,江宁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总体发展平稳,主要指标增长明显。
2012-2015年的近三年间,江宁区共新建了3所综合医院(含分院)、1所中医院和5所护理院。
相比2012年,江宁区的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医院数量、床位数、千人床位数等各项主要医疗指标都有较大的提升。
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由2012年的359个增至2015年的403个,千人床位数由2012年的3.19张增加到2015年的4.75张。
2.2总体规模与布局
截止至2016年底,江宁区列统医疗卫生设施共计432所,其中面向社会的有343所。
总占地面积81.8公顷,总建筑面积64.86万平方米,总床位数5710张,每千人床位数4.84张。
全区共有卫计人员633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105人,每千人拥有卫计人员5.4人。
2.3 与主城差距较大
江宁区在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医务人员数量医疗卫生指标上处于南京市前列,在外围区县中基本处于领先,但与主城差距仍很显著。
特别是与主城的秦淮、鼓楼等差距明显。
床位数、千人床位指标、执业医师等卫生人员数量等远远落后鼓楼,与秦淮也有较大的差距。
尽管现状鼓楼和秦淮承担了一定的省市级医疗服务功能,导致相应指标偏高。
但是在未来江宁区融入主城,建设南部中心的战略下,江宁区也将进一步承担省市功能,需向主城看齐,进一步缩小与鼓楼、秦淮的差距,逐步提升省市级医疗服务能力。
3、多源数据综合分析下的江宁卫生设施空间布局特征
3.1数据类型及来源
本次研究的数据获取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继续深度挖掘传统数据的深度和精确度,通过走访南京市及江宁区医疗卫生部门获取现状医疗设施统计信息,结合规划部门的空间统计进行空间落位;二是借助网络工具,通过购买和爬取现状设施poi数据、道路交通数据以及居住区数据,通过大数据的技术手段进行医疗卫生设施之于城市的布局评价。
3.2 总体空间布局特征
借用geogoording工具将现状卫生设施统计数据进行空间落位,整体上呈现出”过疏过密、城乡差异显著”的特点。
(见图1)
医疗卫生设施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山副城内,外围乡村地区布局较为稀疏。
综合医院、中医院以及各类专科医院等二级以上医院均集聚于副城。
副城内部也存在着分布不均的问题,东山老街集聚程度远远高于西侧的江宁开发区以及东南部的高新园、江宁大学城等。
此外,新城各类医疗设施梳理与副城差距显著,以原乡镇卫生院为基础建设起来的社区服务中心未来较难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
3.3 综合医院的服务能力评价
对现状综合医院服务能力分布进行分析,反映综合医院在设施服务水平、空间分布上的规划需求。
通过建立基于地块的医疗服务能力指数模型,综合考虑了医院服务能力、地块空间位置和人口规模,来对江宁区现状综合医院的服务能力进行评价。
计算公式为:;其中Ai指i地块医疗服务能力指数,Mj指第j个医院的服务能力(服务能力主要通过综合医院的床位数及就诊人数计算),Dij指i地块到j医院的距离,Ri指i地块的居住人口。
通过测算发现,江宁区现状综合医院的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仅能覆盖城市地区,外围街道及乡村受辐射有限。
受制于服务距离及人口规模因素影响,整体呈现出“城市强、乡村弱”的明显特征。
其中,位于东山老城的居住空间接受辐射最强,其次周边新建设地区,如开发区、高新园等,外围农村地区接受辐射能力最弱。
(见图2)
3.4基层医疗设施可达性评价
可达性的实质是指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容易程度,包括起点、终点以及连接两点的方式。
对于医疗服务设施而言,可达性是指从需求点要医疗设施点就医的便利程度。
通过GIS工具将现状基层医疗设施和居住社区进行空间匹配,根据“15分钟健康服务圈”的要求,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分钟步行可达,社区卫生服务站15分钟步行可达测算,对东山副城内的基层医疗设施可达性进行测评。
通过gis模拟发现,东山副城内仍有50%以上的
居住社区不能够满足可达性要求。
其中,东山老街内步行可达性较高,江宁开发区、江宁大学城、九龙湖地区可达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尚存一定的缺口。
(见图3)
3.5 医疗卫生设施的城市功能集聚性评价
医疗卫生设施的分布不均除了会导致供给不公之外,也会加剧了老城的交通压力,激化城市病。
根据东山副城大型医疗设施与商业区集聚度分析得出,江宁区的10所综合医院中有8所位于江宁区的主要商业中心区,其中江宁医院位于东山老街商业中心区,交通和停车问题十分突出。
另有2所康复医院位于主要商业区内,也不易于病人的护理及康复;除此此外,还有其他若干医院及大量门诊部位于商业区内,进一步加剧了中心区交通拥堵。
(见图4)
图1?设施密度分布图2?服务能力评价图3可达性评价图4?集聚度评价
4、结论
通过借助gis工具,整合多部门、多渠道数据,实现了对江宁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的综合评价。
总体而言,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整体医疗设施建设水平较高,但是主要指标与主城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总体布局上呈现出”过疏过密、城乡差异显著”的特点;三是综合医院的服务能力不足,空间上供给不均,有待优化;四是老城分布过于集聚,外围地区接受辐射不足,规划需鼓励老城商业中心区大型医院纾解。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认为江宁区的卫生设施未来的提升重点应该在于提供综合医疗设施的服务能力和基层医疗卫生设施的可达性,同时布局要充分考虑与城市的功能布局结构相契合,全面提升江宁区的城市品质和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建军,孔云峰,李斌.基于GIS的农村医疗设施空间可达性分析—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J].人文地理,2008,5:37-42.
[2]余珂,刘云亚,易晓峰等.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编制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规划师,2010(6):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