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草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1、引语:草原不仅有美丽的景色,还有热情好客的人民。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然段,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PPT出示:“他们热情好客,把我们迎接得像亲人一样。

烤羊肉、奶茶,还有那美妙的马头琴声,令我们流连忘返。

”①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草原人民非常热情好客。

)②指导学生理解“美妙的马头琴声”。

为什么马头琴声令人流连忘返?(因为它美妙动听。

)③指导朗读句子,读出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悟情,让学生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四)合作探究,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表达的情感。

1、分组讨论,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上下文,体会表达的情感。

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五)作业布置,巩固研究成果。

1、背诵第二自然段和第然段的重点语句。

2、思考:你在草原上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作业布置,巩固研究成果,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悟相结合,让学生深入感受草原的美丽和人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品词析句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

草原风光旖旎,令人陶醉。

车在辽阔的草原上行驶了150华里,此刻,我们即将与蒙古同胞见面,我的心情异常激动。

我从以下句子中感受到作者的激动之情:1.“河!”(作者看到河时的惊喜之情,因为有河附近就有人家,说明访问的目的地快到了。

)2.“快了,快到了!”(短促的语气,强烈的语调,表达出作者想见到蒙古同胞的渴望之情。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我想用“热情好客”。

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发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现在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等方面。

为了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可以在“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前面加上一些词语,如“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景色,体会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和“边写景,边抒情”的方法。

2、运用联系上下文和抓重点词句的办法读懂课文。

3、联系全文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重难点1、联系全文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的作用和含义。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直抒胸臆、运用修辞手法写景的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整体回顾1、板书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草原》,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指名回答2、除了大草原的美丽,老舍爷爷还写了什么?指名说。

(板书:美丽草原——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愉快联欢)3、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事情发展顺序和地点变换顺序)二、精读课文,体会写法1、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老舍爷爷抓住哪些景物描写来表现草原的美?除了草原的美,作者还写了什么?(边读课文边做批注,圈出关键词语,指名汇报。

)2、你就是老舍,请你带着对草原喜爱的感情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作者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在写景中融入感受、动静结合、运用比喻、直抒胸臆等。

)3、朗读体会:哪句直接写草原景色?哪句写作者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三、走出教材,当堂练笔1、请同学们仿照第一自然段描写,在写景中融入感受、动静结合、直抒胸臆,运用比喻等修辞写一写你喜欢的一处景。

(课件出示:周边的校园、公园、湖泊、森林……)2、指名读自己作品,教师点评,总结方法。

四、回归教材,体会“情深”过渡:感受了草原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还是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其他景象。

1、自由朗读课文二三四五自然段,体会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指名说。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读,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受到语言美的感染。

【教学难点】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谈话法。

【学生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朗读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课件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这么动听的歌,这么美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3、今天让我们跟老舍爷爷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风情。

板书课题:草原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1、快速浏览课文。

2、思考:哪一段是写草原风光,哪几段是写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三、学习草原风光部分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朗读指导:课件图片欣赏,生想象。

⑴品读佳句:重点体会和想象以下词句:草原的天空可爱。

天底下整体一碧千里。

羊群似一朵朵白色的大花。

小丘线条柔美。

⑵看到这样的情景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用你喜欢的方式赞美一下草原:唱歌,自己做诗,赞美的话。

3、配乐朗颂第一自然段。

4、小结:大草原的景色真美!四、学习蒙古人的热情好客部分1、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朗读,找重点词句,表演。

思考:课文中的哪些场面,地方体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体会:“远迎”一段中重点理解“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和体会草原的景及人的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再现美)孩子们,你们当中有谁去过大草原草原美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

(播放电子课件,有草原美丽风光,有牛羊成群地走过草原的动感画面,有牛、羊、马的叫声,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歌声。

)二、引入草原美吗我们今天就学习《草原》。

1、板书课题:草原2、全班集体读题。

三、朗读课文,感知大意(感情朗读──体验美)1、学生用快速阅读法读课文。

2、鼓励学生读了以后就想说:草原的天空、草地、小丘、骏马、牛羊、人物,特别是自己读后心情、感受、想象等等。

板书:景美、人更美3、精读课文:学生自找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段落或全文均可:草原美景、风俗、人情等等。

大声读。

4、自主、合作、探究: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再全班交流。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四、深入品读(品词赏句──领悟美)1、让学生自主挑选并品味文中的草原美景、风俗人情、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段落、句子以及词语。

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交流。

品读方法:读一段或句子,再说说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

2、教师引导:播放电子课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说说这句子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词语、色彩、具体、生动、准确、词语丰富、动静结合、感情色彩。

五、导游观光表演(表演想象──创造美)学生即兴表演,外地旅游团去草原观光,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六、播放电子课件,再次欣赏和体会草原的美景课件内容是:《草原》内容全过程的影片和《草原》课文同步朗读配音。

七、总结全文八、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并进行背诵,提高对语文知识的积累。
3.根据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草原”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
4.搜集关于草原的诗歌、故事或图片,与同学分享,拓宽知识视野。
5.家长参与:与家长一起阅读课文,讨论草原的美景,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增进亲子关系。
3.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不同文化。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5.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学情分析
针对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学生在前一阶段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大自然的美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对自然景物的赞美,还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和经验。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于集体荣誉感和家国情怀的培养仍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享对草原美景的感受和理解。
2.各小组挑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展示对课文的理解。
3.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互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
6.预习下一课课文,提前了解课文内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要求:
1.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2.作文内容要真实,发挥自己的想象,注意运用修辞手法。
3.家长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鼓励孩子独立思考。
4.学生按时提交作业,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提高。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篇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篇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6【教学目的】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9,草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

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的授课方案一、复习引入今天我们连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

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经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课文的哪些内容?依照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欢迎远客──平和相见──盛情招待──联欢话别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碰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况;感觉到草原天空光亮,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觉草原美景吧。

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二、学习远迎客人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

板书:看画面请看画面。

出示课件迎客画面。

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觉或领悟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觉。

板书:读课文划句子谈领悟学生报告。

说说你的收获吧。

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领路是蒙祖先的特色,看出主人迎客的浩大热情,“飞”反响了主人迎客心情迫切。

从“抵达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喝采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领路”等地方领悟主人的热情礼重。

指导两个比喻句。

幻灯出示:1、走了许久,远远地看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 河!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

2、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立刻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奔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奔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

小结:这些比喻的特色合适生动,使被描述的光景更加形象地体现在我们眼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录本上。

齐读。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三部分内容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平和相见、主人热情招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

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刚是怎么学的呢?总结学法:看画面读课文画句子谈领悟。

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讨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3.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重温美景1.草原风光图(一碧千里的草原,四面有小丘,有成群的牛羊,还有骏马)。

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走进了内蒙古大草原,领略了让他“何忍别”的风光美,那奇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2.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去感受让他“何忍别”的人情美。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重温草原的美丽风光,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再次走进草原,走进文本,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作共读,体味风情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1)“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听!(播放音乐《赛马》,视频内容为万马奔腾,时长约30秒。

)【设计意图】音乐可以启发人的想象。

只要运用恰当,音乐绝对是一种优质教育资源。

一曲《赛马》,能把学生迅速带入到草原的情境中去。

(2)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蒙古族同胞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2.自由朗读,概括场面。

(1)老舍先生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景的呢?请大家自由读第2~5自然段,用你的朗读再现你所想象到的情景。

(2)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远迎、相见、款待、话别)3.问题入手,小组共学。

老舍先生在课文结尾写道: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第2~5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点击课件,“蒙汉情深”变红色。

)4.交流品读,体味“情深”。

(1)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巩固课文背诵。

2、体会句子含义和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体会句子含义和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句子含义和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教学准备:1、学案。

2、制作课件。

3、印好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学以及小组。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基础知识滚动练习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讲授新课1、回顾课文,读句子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辽阔、碧绿(又大又美)(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是真的吗?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2、交流点拔(学习2-5段):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展示。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六年级语文上第课《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第课《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

课题1草原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抓关键语句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并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想一想自己所看到的田野等是什么样的,锻炼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

2.圈画出蒙古族人民热情招待作者一行人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感受一下蒙汉民族团结、情谊深厚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1.感受内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2.能说出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和同学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

学情分析对于每一篇课文,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感受,应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

扎扎实实读书,让学生从语言环境中领悟重点难点,在语言环境中展开合理想象,产生意境,从而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感受。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复习课文,引出话题。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

回忆一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草原的?(草原风光美、草原人情美)2.(欣赏草原风光图)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草原,走进蒙古包,去感受那里的人情美。

学习任务二:品读课文,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聚焦“喜迎远客”“主客联欢”场面,体会蒙汉情深。

1.师: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

让我们跟作者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热情好客)3.指名读,思考: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4.交流讨论:(1)课件出示: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一词。

师:瞧,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身着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展开想象,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感受作者对草原景色及风俗人情的描写,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含义及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的脚步,领略了草原那如诗如画的美景。

谁能来给大家说一说,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找几位同学回答)大家说得都很好,那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草原,去感受那里独特的风俗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二)深入研读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迎接远客的场面的?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讨论结果。

有的同学说:“从‘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句话中,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迎接客人的热情和急切。

”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到位,作者把穿着各色衣裳的人群比作彩虹,不仅形象地写出了他们服装的鲜艳,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欢快、热闹的氛围。

还有同学说:“从‘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段话中,体会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亲密无间。

”是啊,虽然语言不通,但心是相通的,这种情谊多么令人感动!2、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进蒙古包后主人的热情款待的。

(学生朗读)同学们,作者在这一自然段中,用了很多细节描写,比如“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体现“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的语文学习要素2、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3、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二、教学准备多媒休课件学习单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谁来说说,上节课我们用了什么阅读方法学习第一自然段?——有目的地阅读(1)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我们从第一自然段时,读懂了草原的美。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用此方法进行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二)过渡: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族人民更是热情好客,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现在,我们就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有目的地阅读进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三)明确目的课件出示目的一:(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交流这部分各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哪些内容?(2)交流展示老师引导小结迎客—想见—款待—联欢(四)布置学习任务:这四个自然段分别讲了四个内容,请同学们根据学习单上的要求,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同桌合作加上自已的评论,说说从中读到了什么。

(五)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补充教学预设一:迎客(1)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到了作者的兴奋惊喜)(2)忽然……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仿佛看到了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客的情景,体会到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以及对汉族兄弟的情深意长)(3)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啼声、响成一片。

(感受到了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宁静)预设二:相见(1)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的真挚感情?(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教师引导学生从“总是”和两个“再”字,体会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3)、齐读预设三:款待(1)、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汇报(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奶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1《草原》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草原》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笔触为我们介绍了呼伦贝尔草原呢?
作业布置
1.继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将你认为写得好的句
子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1 草原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迎接远客 热情相见 盛情款待 联欢话别
蒙汉情 民族情
将课文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读课文,联想自己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建起一座沟通课内外的桥梁,更有利于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1.今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起领略了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清你用一句话来表达心中的感受。
2.小练笔。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为一名游客,来到大草原,受到了蒙古族老乡的盛情款待,礼尚往来,你也一定会邀请蒙古族老乡去你的家乡做客。那你该怎样介绍自己家乡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呢?想一想,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和方法,再写下来。
2.采用读悟相结合的方法,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课文
内容,从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
意长,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
我的家乡在_________________,那里自然风光秀丽,有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家乡不仅景色迷人,还有各种特色小吃,如_________________,家乡的人们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的习俗。
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篇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篇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网络图片的感知中学习、理解课文1、2两个自然段的内容;2.使学生懂得草原景色的特点,了解蒙族同胞的热情;3.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草原的景色美。

教学重点:掌握1、2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归纳出草原景色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句里行间体会蒙古人的热情。

教具准备:大课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检查预习情况1.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生字词,并说说生字词的意思。

2.请学生展示网上下载的有关内蒙古草原的图片和资料,并说说自己对草原的初步认识和印象。

二、学习新知感知草原的景色之美、人之热情。

1.激发兴趣:你们眼中的草原和老舍先生所写的草原是否相同?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色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1)默读课文,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

(2)再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色。

(3)朗读课文,欣赏草原的美丽景色。

(4)组织讨论,说说草原景色的特点。

课文哪些句子生动地描写了草原的景色?草原的景色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通过哪些修辞手法表现出来的?(5)读文、板书、归纳:特点:广阔辽远一碧千里柔美和谐手法:比喻拟人反复(6)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课文,在读中归纳自然段的意思,体会草原的景色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学习第二自然段(1)组织学生自学课文,提疑释难。

(2)启发学生读文思考:在草原上行车有什么特点?作者看到的河像什么?这一句为什么加上感叹号?蒙古族是怎样迎接客人的?(3)放手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4)指导朗读课文,体会句里行间所体现出的蒙族同胞的热情。

(5)小结自然段内容。

三、巩固知识,反馈练习。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再指出它们各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的。

2.在下面的句子中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清新,天空是()明朗。

(2)这种境界,()使人惊叹,()叫人舒服;()愿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统编六上《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六上《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六上《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

背诵第1自然段。

2.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

背诵第1自然段。

教学难点: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导背诵第一自然段。

1.PPT展示:补充第一自然段空白处内容(部分词语)。

2.空白处扩大(部分语句)。

3.指导朗读:不同颜色的字体音调要不一样。

4.背诵整个段落。

5过渡:这么美丽的草原怎能少得了人呢,下面的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设计意图:在上节课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填空的不同形式复现文本内容,背诵课文循序渐进,既让学生背诵课文简单化,又引导学生习得一定的学习方法。

二、默读课文,感受“蒙汉情深”。

1.默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蒙汉情深”的语句。

2.出示语句“忽然,像被一阵风……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①理解句意:这是草原人民欢迎汉族人民的情景。

②迎接路程远:“几十里外”“群马疾驰”③迎接人数多:“一群马”“男女老少”小结:类似的地方还有“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坐车来看我们的。

”④仪式感很强:“穿着各色的衣裳”“襟飘带舞”啊,读着“群马疾驰”“襟飘带舞”,你的脑海中浮现怎样的画面?⑤关注以上词语,朗读上面语句。

3.出示语句“也不知道是谁的手,……心可是一样的。

”①“握住不放”体会到蒙古人民(很热情)。

②他们之间会说什么呢?演一演③请读出热情、亲切的语气。

4.出示语句“干部向我们敬酒,……我们再回敬。

”①描写了什么场景?蒙汉人民相互敬酒,相互尊敬,亲如一家。

②端起酒杯,主人会说什么?客人又会怎么说?③让我们把这份情谊体现在朗读中吧。

5.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还体现在哪些语句中呢?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句触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碰撞,牵引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从文中来到文中去,达成本课目标,突破重难点。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所描绘的情感。

2.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一.引学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观赏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景,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和作者一起走进那美丽的大草原,去感受蒙古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引探1.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自主完成下列各题。

(1)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默读第1自然段举手回答。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2)同桌交流:是怎样的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3)出示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②草原上的羊群还像什么呢?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力吧!③看到这些草原美景,作者有什么感受?(4)小练笔请同学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

也可以用手中神奇的笔画一画草原美景。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面的呢?小组合作朗读2—5自然段,再现所想象到的情景。

(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1)欢迎远客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语气欢快奔放)②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2)亲切相见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②从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3)热情款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我鼓励学生课前反复阅读文本内容,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与感悟,也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与推敲,在书中做批注,让学生初次走近草原。

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学生和自己摆在平等的位置上,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学生在反复阅读、自主感悟、想象力充分展开以及深入细致地品词析句的过程中,融感悟、诵读、想象于一体,更能够入情入境,充分感受草原的美丽景色。

学生结合音乐视频、图片等形象资料了解草原的特点,并学习作者的巧妙的表达和细心的观察等方法,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工具性。

课堂设计力求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在生生、师生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简析】
本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能个善舞,热情好客。

全篇课文语言通畅易懂,对场面的描写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真情融入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本课精读中的重点难点都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情境中展开想象,产生意境,从而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能歌善舞。

所以,教学中,我设计了大量的草原图片以及两次音乐视频的播放,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带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活跃课堂氛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读写并理解“渲染、翠色欲流、奇丽、柔美、茫茫”等词语。

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在感情诵读、展开想象、自主感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领悟语言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抓住草原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情境中展开想象,感情诵读,产生意境,感受蒙古草原的美丽。

【教具准备】
音乐视频、幻灯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讲促读,自主感悟,展开想象。

【课前准备】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出示一张画满黑点儿的白纸,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想象力,为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语言情境中展开想象,产生意境,获得多样的感受做准备。


二、交流
通过反复阅读课文,草原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这是学生自学成果的汇报展示机会,学生课前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对个别字词的浅层推敲,以及通过质疑、做批注、查资料等方法,对文本内容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此时,先让学生说说,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又从不同方面获得了反馈信息,便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想欣赏草原美景吗?
三、欣赏视频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写一写:
这一次,我们也看到了美丽、广阔的大草原,能把你观察到的草原美景描述下来吗?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描绘得最好?
(音乐效果和形象逼真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最容易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引发学生对草原美的享受。

学生动笔写一写,正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感悟到的及时倾诉出来,关注学生的自主感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在没有对文本进行品析之前,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他们的想象是不会受限制的。

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对草原有了新的感悟,这时候,对草原的新旧认知及感悟在学生脑海中发生碰撞,认知、情感在不断地取代与转化。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小组之内交流,选出最优秀的作品代表进行集体交流。

3、小结:
听得出来,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也都能抓住草原的天空、空气、大地、小丘、羊群等景物,描绘辽阔美丽的草原风景,想不想知道老舍先生初次见到草原,是怎样描写草原美丽景色呢?
四、披文入境,自主感悟,展开想象,感情诵读
(诵读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前面的感情铺垫,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感悟,再加上在教师引导中自主学习、发现感悟、感情朗读、展开想象等途径,学生更容易在朗读中获得美的享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课文第几自然段着重描写了草原风景呢?(第一自然段)那就请同学们放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除了描绘草原美丽景色,还写了哪些内容?
2、师配音范读,不知读得怎么样,请学生评论。

3、学生再读。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学生再读的过程,力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理念,注重把学生放在学习、感悟的主体地位,这一是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


4、作者这次见到的是哪儿的草原?他以前去过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说一:
作者都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
学生交流。

6、作者是怎么描写草原的天空的?教师出示幻灯片,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追问,指导个性化的诵读。

⑴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为什么?
⑵ 空气是“清新”,“清新”的空气给人一种什么感受?“明朗”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这个问题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回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参与及体验。


⑶ 那作者为什么要在“清新”和“明朗”这些词前加上“那么”呢?换成“非常、特别”还行吗?读一读换过词语之后的句子,看看意思有没有变化?
⑷ 你们是如何描写天空的?还有话要说吗?
(这个环节的设计,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让他们在对比之下感悟到文本用词的恰当,深入品词析句,充分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7、面对此景,作者心情怎样?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学生交流感悟。

8、那么,天底下的草原,在作者眼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⑴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 着重理解“一碧千里”的意思以及“并不茫茫”的原因。

可引导学生说一说“茫茫”的意思。

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

⑵ 这句话写得怎么样?
9、你们描写羊群了吗?又是怎样描写羊群的呢?
⑴ 感受“一会儿……一会儿”给人的意境。

⑵ 结合学生的描绘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0、作者又是如何描述小丘的呢?
学生读一读。

⑴ 观看屏幕画面,点拨“绿色渲染”就是“用绿颜色涂画的”,“墨线勾勒”指“用墨线把物体的轮廓勾画出来”。

请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⑵ 体会“翠色欲流”这个词的表达效果。

11、假如你来到了大草原,你最想做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

(给学生释放感情的机会,更能加深学生对草原美景的丰富想象。


12、这都说明大家在草原上心情愉快、高兴。

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吧!
重点分析“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句话。

并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指导个性化地阅读。

1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这一自然段都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4、对第一自然段的描述做一个评价,写的怎么样?
(抓住能表现草原特点的景物进行描绘等等。


为什么?之所以能把草原的美丽景色描绘出来,并且对草原有着如此深的感受,作者的细心观察和巧妙的表达,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看看作者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借鉴。

15、学生交流,指导好词佳句的积累。

四、播放视频音乐《蒙古人》,再次感受草原的美丽
(再次回顾草原美景,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升华感情,引出第二部分内容,给学生留下想象的回味、想象的余地。


五、借助幻灯片,引出第二部分的内容
听马蹄声、鞭声由远及近,越来越大,教师引导说:“听,草原的人们策马奔驰,迎接远客的草原主人来了。

同学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草原上的主人又会怎样欢迎、怎样招待我们这些客人呢?
(给学生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保持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及继续探究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展开想象,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草原美景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