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传奇故事
红色故事 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

红色故事: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一、概述红色故事,是我国革命历史上最为悠久和深刻的一段历史,在这个时期,产生了无数令人感动的故事。
而其中,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更是一段让人铭记的红色传奇。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进行全面评估,探讨其意义和价值。
二、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背景在20世纪初期,我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先生提出了“教育救国”的口号,并积极推动国民教育事业。
于是,1926年,西南联合大学成立,成为了我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大学之一。
而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精神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三、教育救国的意义教育救国,是一种通过教育来振兴国家的理念。
而在西南联大的实践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爱国之心、弘扬国学精神。
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了国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在于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一大批爱国学子,为我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在西南联大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教育救国的故事。
著名爱国学者章太炎教授在西南联大倡导国学运动,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校长曾希圣先生,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亲自带领学生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更是为了国家的振兴。
而西南联大的教育救国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也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崇高的爱国情怀。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教育救国的传统,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总结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是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不仅仅是一所大学的历史,更是一段红色传奇。
教育救国的理念将继续激励着我们,激励着我国的每一位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探讨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时,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作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作文您知道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吗?那可真是一段传奇得不能再传奇的存在。
话说当年啊,小日本在中国那是到处搞破坏,把大好河山搅得不得安宁。
咱们的学校啊,也不能正常上课了。
但是呢,咱中国人就是有种不服输的劲儿,于是啊,北大、清华、南开这几所牛哄哄的大学就合并起来,一路往西南跑,最后在昆明扎下了根,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这么诞生了。
这学校的条件,可不像咱们现在的大学那么舒服。
那教室啊,说不定哪天屋顶就漏雨,桌椅板凳也是缺胳膊少腿的。
可是呢,这些都难不倒老师和同学们。
老师们那都是学界的大牛,像闻一多先生,留着大胡子,穿着长袍,往讲台上一站,那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他讲起课来那是激情澎湃,就跟在舞台上表演一样,把那些枯燥的知识变得像故事一样有趣。
学生们呢,那也是一群热血青年。
虽然吃不好穿不好,但是那股子学习的劲头就像小宇宙爆发一样。
大家在防空洞旁边读书,敌机一来,就躲进防空洞,敌机一走,又马上出来继续学习。
他们就像是一群在沙漠里寻找水源的旅人,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西南联大的课程也特别有趣。
不同专业的学生还能互相蹭课,学文学的跑去听物理课,学物理的也会来听听文学讲座。
大家都觉得知识是相通的,没有那么多界限。
而且在校园里,各种思想碰撞出火花。
你可以听到有人在讨论莎士比亚,下一秒就有人在争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这里还出了好多厉害的人物呢。
杨振宁先生、李政道先生都是从西南联大走出去的。
就好像这个学校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把普通的学生变成闪闪发光的巨星。
西南联大的课余生活也很精彩。
虽然没有什么高级的娱乐设施,但是同学们自己组织的活动可不少。
有诗歌朗诵会,那些充满激情的诗句在校园里回荡;还有小型的音乐会,用简单的乐器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大家就这么苦中作乐,把艰难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可惜啊,战争结束后,西南联大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但是它的精神就像一颗种子,撒在了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
它让我们知道,在最困难的时候,只要有信念,有知识,就没有什么能够打败我们。
纪录片西南联大第二集演讲稿

纪录片西南联大第二集演讲稿
八十年前,西南联合大学诞生在中国西南边城昆明,由国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并而成。
纪录片《西南联大》,将为观者呈现群星闪耀的联大历史,并提炼出这所伟大学府的精神财富,以传递给当下与未来,呼吁当代青年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
西南联大是极端年代下的一个戏剧性的盛典,既是空前浩劫,又是风云际会,无数精彩的人物和故事闪耀其中。
西南联大只存在了九年时间,却孕育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以及上百位人文大师,这些传奇的人物,抒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而这个传奇属于整个世界。
从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吴大猷,到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众多性格鲜明、魅力独具的大师形象云集成为了该片突出的特色与亮点。
第二集《刚毅坚卓》,战争,突然地到来了,象牙之塔的师生真正走向战乱中国,在跨越湘、黔、滇三个省份,行程三千多里的行走当中,他们真正了解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和人民,他们的意志得到磨砺,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以升华。
这次行走成为了联大师生的共同精神财富,“刚毅坚卓”得以成为联大校训。
而这四个字,正是联大师生在昆明办学八年的写照:他们经历轰炸、贫穷、病痛,却从未间断过教学与研究。
西南联大纪录片解说词

西南联大纪录片解说词西南联大,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酷,对吧?一所充满传奇色彩的大学,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汇聚了多少才俊。
想象一下,在1937年,正值战火纷飞的时候,几所大学为了保护知识、传承文化,干脆一起搬到了云南。
就是那时候,西南联大在昆明成立了。
那个地方风景如画,山清水秀,简直是个学术的乐园。
校园里,总能看到年轻的学子们,在树下聚集,讨论着未来,梦想着改变世界。
听说当年那儿的学子,个个都是人才,学霸中的学霸,真是“人中之龙,凤中之凰”。
你看看,那可是鲁迅、钱钟书、丁玲这些文化巨匠的摇篮,简直是牛气冲天。
有些老师,像是饱经风霜的老猫,幽默风趣,课堂上妙语连珠,学生们笑得前仰后合,却又不得不佩服那些个知识的深度。
再说了,那段时间,学生们得上课、复习,还得参与抗战,真是忙得不可开交。
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能够保持学习的热情,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那个时候,生活条件可想而知。
宿舍条件简陋,大家凑在一起,挤在小小的空间里,聊聊理想、说说心事,简直是亲如一家。
吃饭的时候,大家围着一大锅米饭,分着吃,简直就是一场“战斗”。
当年有个学姐,常常一边吃饭一边给大家讲课,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生活虽然苦,可友情却是甜蜜的,大家在艰难的环境中,相互扶持,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西南联大的精神,可不止是学术,更多的是一种坚韧不拔的勇气。
在那个时代,许多学生都选择了投身于抗战,前往前线,做志愿者,甚至用自己的知识去帮助那些受伤的士兵。
他们都明白,知识是力量,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明天。
这种热血精神,真的是“心系天下,义无反顾”。
所以啊,很多人说,西南联大的学子,不仅是学术的翘楚,更是有担当的勇士。
有一件事特别感人。
有人回忆起那段时间,校园里的信件往来,像是老朋友一样。
大家通过书信,分享各自的故事、梦想,尽管身处不同的地方,心却始终紧紧相连。
这样纯真的情感,仿佛能够穿越时空,让人怀念。
可如今再去回想,似乎那种情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渐渐淡去。
云南革命人物故事

云南革命人物故事一、云南革命的背景和意义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历史上一直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要地。
云南的革命斗争经历了多个阶段,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革命人物。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云南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结合云南革命历史,介绍几位具有代表性的革命人物的故事。
二、段祺瑞与滇池事变1. 段祺瑞的背景和政治主张•段祺瑞,云南大理人,被誉为“东北王”,曾任北洋政府总统。
•他提倡搞军事,重视军队的装备和训练,是北洋政府中的一股强硬力量。
2. 滇池事变的起因和经过•滇池事变发生在1926年,是国共合作时期的一次事件。
•事变起因于段祺瑞对共产党的不信任和打压。
•共产党在昆明的领导人周恩来决定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段祺瑞的统治。
3. 段祺瑞对滇池事变的应对和结果•段祺瑞非常重视滇池事变,派遣大批军队前往昆明镇压起义军。
•起义军在和政府军的激战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最终迫使段祺瑞下台。
•段祺瑞的下台标志着云南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的结束。
三、孙中山与“云南系”1. 孙中山与云南系的关系•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也是云南革命的领导人之一。
•云南系是指孙中山在云南建立的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
2. 云南系的形成和发展•孙中山在清末时期因政治迫害逃亡到云南,他在云南组织起来的兴中会和同盟会成为后来的云南系的基础。
•云南系通过积极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革命。
3. 云南系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云南系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云南系的领导人曾多次组织起义和革命行动,为推翻北洋政府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杨虎城与西南联大1. 杨虎城的革命经历•杨虎城是中国近代的一位杰出军事家,也是云南革命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曾参与过多次革命行动,包括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2. 西南联大的成立和发展•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大学之一,也是云南革命的一项重要成果。
•杨虎城在云南发起并主持了西南联大的创办工作,为培养革命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纪录片《西南联大》解说词

纪录片《西南联大》解说词《从〈西南联大〉看教育与信念的力量》看那纪录片《西南联大》,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传奇岁月的大门。
那里面的故事啊,比最精彩的小说还吸引人。
西南联大,那可是特殊时期的一个奇迹。
你想啊,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群有理想有学识的人,就像一群执着的候鸟,为了心中的那片知识的绿洲,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了一起。
他们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充足的教学设备,条件艰苦得就像在石头缝里种花。
可他们却培育出了那么多了不起的人才,这不是奇迹是什么?那里的老师啊,各个都是宝。
他们就像黑暗中的灯塔,不管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自己的光芒从来没有熄灭过。
就拿闻一多先生来说,他站在那简陋的讲台上,讲着古代文学,那股热情就像是一把火,能把学生们心里对知识的渴望都点燃。
他在那样动荡的环境下,还能坚守学术,就如同在狂风巨浪中的礁石,坚定不移。
他给学生们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在困境中不低头的精神。
学生们呢,就像嗷嗷待哺的小鸟,贪婪地吸收着老师给予的一切。
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也不容易。
他们一边要躲避战火,一边还要努力学习。
他们的宿舍可能漏风漏雨,吃的东西可能也很简单,但是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这就好比在沙漠里行走的旅人,虽然周围是无尽的黄沙,但他们心中有一片绿洲的梦想。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读书,不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有一天能够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宽敞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还有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
可我们有时候还会抱怨学习辛苦,跟西南联大的学子们比起来,我们是不是有点太矫情了?在西南联大,学术自由是一种风气。
就像一阵春风,吹过校园的每个角落。
老师和学生们可以自由地探讨各种思想,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不管是古老的还是现代的。
这种自由的氛围啊,就像是肥沃的土壤,让知识的种子能够茁壮成长。
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大家的思维就像脱缰的野马,可以在知识的草原上尽情驰骋。
那时候的校园生活,虽然艰苦,但充满了温暖。
《金岳霖先生》

沈从文在报纸上刊登卖文广告
沈从文由于作品充满一种湘西农村的田 园气息,缺少更深刻的现实矛盾,常常被人 误当作不问政事的清高文人。事实上沈从文 一直过着一面教书一面卖文的生活。为了维 持生计,这位在许多人眼里的清高文人,曾 经公开在报纸上刊登卖文广告。推销自己, 在当时实属一种十分大胆的举动。
朱自清“教授”拒乞丐 联大怪人朱自清在昆明留下的轶 事非常多。有一次,一名乞丐在大街
明确概念
什么是细节?
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 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 一特征、某一细微事 实所作的具 体、深入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 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 环境的重要因素 。
鉴赏品味
细 节 之 美
பைடு நூலகம்
传 神 美
崇 高 美
细节有两个作用:一 是“推微知著”,从 小处看到大的意 义……一是“搜间传 神”,披求一般人不 注意处,即找到好的 细节把它写出来起到 传神写照的作用。 --周振甫独特的特 殊的细节是崇高艺术 的基础。 --布莱克
初见马约翰,你未必能知道他是体育教授,初见 郑桐荪,你也未必敢断定他是教务长;可是,金岳 霖先生,你却一望而知他是哲学大师。无论他身上 的哪一点,都有点儿哲学味似的。眼镜厚厚的,帽 檐肯定朝下,好遮住他眼前的光。 有时候西装外面套一件大褂,有时候大褂外面又 套一件棉袍。冬天屋子里的温度比外面高那么许多, 所以一进屋必脱掉外衣,可是脱下棉袍后难道光穿 短衣不成,所以他里面必有件大褂预备着。 他走起路来总是慢慢的,手中常常提着那个“教 授皮包”,口中常含一支纸烟。他很喜欢吸烟,最 多忍一小时必须吸一支,所以遇有考试时,他中间 总会出去一次吸几口烟。他坐在屋子里时,拼命运 用思想,想不出时就拼命吸烟。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15篇)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15篇)爱国是公民必须拥有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部分。
那么爱国英雄人物事迹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带来爱国英雄人物事迹,供大家参考!爱国英雄人物事迹篇1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
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
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终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
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
可是,茅以升没有理解聘请,而是决定回国了。
美国有些人劝他:“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
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
中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
”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有祖国,可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
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1919年,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
此刻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篇2在中国历史上,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让陷入重重包围的军队转危为安的人,屈指算来,仅有几个。
而西晋时的刘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刘琨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将领、音乐家和文学家,也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西晋末年,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騷扰中原边境,百姓苦不堪言。
刘琨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他和好友祖逖一起,闻鸡起舞,发愤图强,希望能收复失地,还老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
公元307年,刘琨带领部下一千余人离开洛陽,历经艰难险阻来到晋陽(今山西太原)。
当时的晋陽由于战乱频仍,已是一座空城。
刘琨到了那里,安抚流民,加强城防,重视农业,发展生产。
很快,晋陽城恢复了活力,到处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匈奴骑兵再次兴兵南下,围攻晋陽城。
一夜之间,五万匈奴兵把晋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教育史掀开了惊心动魄的一页。
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撤出的一千六百多名师生经过千里跋涉到达长沙,在拼凑而成的长沙临时大学继续他们的学业;可仅仅三个月,眼看长沙不保,一大批知名教授、学者又克服无数困难,带领学生辗转来到昆明。
在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他们咬紧牙关,养育人才,创造了伟大的奇迹。
《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一书向人们展现了这段非凡的史实,读来令人感动不已。
闻一多步行入滇1938年2月19日,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在韭菜园圣经书院临时大学召开出发誓师大会,会后即告别了三湘大地。
临时大学师生入滇的路线有三条:大多数教师、家眷及部分女同学从长沙乘火车到香港,然后由香港渡海到越南海防,乘火车入滇;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同学和少数女同学,由长沙乘火车到广西桂林,再由桂林乘汽车途经柳州、南宁、镇南关进入越南,转乘火车入滇——这一路人数最多;而最艰苦的一路,便是由湖南出发,徒步行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了。
旅行团由267名家庭贫困的男同学和11位中青年教师组成,配有4名军事教官及队医等。
他们将跨越湘、黔、滇三省,翻过雪峰山、武陵山、苗岭、乌蒙山等崇山峻岭,步行3600里。
出发之前,每人发给军装一套,绑腿、草鞋各一双,油布伞一把,限带行李八公斤——主要是路上必须的生活用品。
步行团的最高军事领导,是由湖南省主席张治中推荐的原东北军少将师长黄师岳。
闻一多、曾昭抡、李继侗、袁复礼四位教授与学校派出的指导员黄钰生共同组成辅导委员会。
初春阴雨绵绵,二百多名中国学子,脚踏草鞋,行进在泥泞的湘北大地。
头几天还有人打伞,可细雨似乎永无停止地下着,为了行走方便,大家将油布伞往背后一搁,不撑了。
棉衣湿透了,到宿营地拢一堆火烘干,第二天再穿。
走到桃源县小丘陵地带时,淡淡的薄雾在一望无际的山丘、桃林间飘忽。
学生们不由问道:"闻先生,当年陶渊明写的那个《桃花源记》,是不是就是这里?"闻一多莞尔一笑:"那是一个古代的传说故事,不一定真的是作者所见所闻。
不过,在陶渊明时代,这里已经是相当偏僻的地方了;可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比这个世外桃源还远十万八千里呢!"在这二百多人的行军队伍中,闻一多始终是极其独特的一员——他不穿军装,不穿短袄,一路上总是套着那件灰布长衫。
无论队伍走到什么地方,人们始终看得见后头跟着一位穿长衫的教书先生。
这年闻一多刚好四十岁。
他的经历,在他那个岁数的知识分子中间,是很有代表性的。
"五四"时期他是清华的学生领袖之一,1922年赴美国留学,回国后成了著名的"新月诗人"和大学教授。
这次参加旅行团,是他自己要求的。
有学生问他:"闻先生,像您这样的大教授,怎么放着火车、轮船不坐,和我们一起受这份罪?"闻一多笑笑说:"火车我坐过了,轮船我也坐过了。
但对于中国的认识,其实很肤浅。
今天,我要用我的脚板,去抚摸祖先经历的沧桑。
国难当头,我们这些掉书袋的人,应该重新认识中国了!"湘西是土匪出没之地,团长黄师岳为此着实焦虑过一阵。
他一个劲儿往前冲,然而学生究竟和当兵的不同,怎么也跟不上;跟在后头的那些教授们,则照样有人在踱方步,他们根本没把土匪当回事。
其实,沈从文按张治中的布置,事先已经和湘西的各方势力打过招呼。
土匪们听说是从敌后逃难来的穷学生,才没有为难他们。
沈从文一直把队伍送到湘黔交界的晃县,这才回沅陵去了。
过了湘西,队伍开始稀拉下来,首尾相距竟有十多公里。
为了照顾那些掉了队的人,一般每天下午五点以后,他们就开始找地方宿营,饭做好后,把所有的碗集中起来,以每人盛一碗为限,先到者先吃。
晚上九点以后,各队队长清点饭碗,只要碗都空了,就说明人员全部齐了。
而每天最后一个到的总是曾昭抡。
这位曾国藩的后人,后来成为和闻一多一样的民主战士,并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
然而对旅行团的二百多名师生来说,赶路并不是他们这次行动的全部内容,而是被当作一个教学任务。
到达昆明以后,学生每人要写出千字以上的调查报告。
在行军两个月期间,中文系学生根据路上所见所闻,写成了《西南采风录》一书;学美术出身的闻一多先生沿途作了五十多幅写生画;生物系的李继侗、吴征镒先生,带领学生采集了许多动植物标本,其中许多植物标本是过去三个学校从未收藏过的。
经过矿区的时候,曾昭抡和理工学院的同学,指导了当地的矿工冶炼;地质学家袁复礼则几乎一路都在不停地敲石头,向学生讲述地质地貌。
师生们沿途还收集了二百多首民歌民谣。
这种跨学科的社会实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就在这二百多名穿着草鞋走中国的学子当中,就有后来著名的量子化学专家唐敖庆和航天工业的巨匠屠守锷等人。
梁思成设计茅草房1938年4月28日,湘黔滇旅行团师生经过68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云南省会昆明。
六天以后,汇集了三校师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
原清华大字校长梅贻琦任联大校长。
到昆明后,没有校舍,图书资料、实验仪器在战争中十之七八受损,要恢复正常的教学功能,至少要添置到原先规模的50%以上;还有教师的工资,学生的伙食补助等,全都未有着落。
梅贻琦估计战争结束后学校即可很快复员,便将有限的财力,主要用于添置图书设备和实验器材,在校舍方面则省而又省。
当时,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到了昆明。
梅贻琦就请梁思成夫妇为西南联大设计校舍。
两人欣然受命,花了一个月时间,拿出了第一套设计方案:一个中国一流的现代化大学赫然纸上。
然而设计方案很快被否定了,西南联大不可能拿出这么多经费。
此后两个月,梁思成夫妇把设计方案改了一稿又一稿:高楼变成了矮楼,矮楼变成了平房,砖墙变成了土墙。
几乎每改一稿,林徽因都要落一次泪。
当梁思成夫妇交出最后一稿设计方案时,建设长黄钰生很无奈地告诉他:经校委会研究,除了图书馆的屋顶可以使用青瓦,部分教室和校长办公室可以使用铁皮屋顶之外,其他建筑一律覆盖茅草,土坯墙改为用粘土打垒,砖头和木料使用再削减二分之一,希望梁思成再作一次调整。
此时的梁思成已经忍无可忍,他冲进梅贻琦的办公室,把设计图纸狠狠地砸在梅贻琦的办公桌上。
他痛心地喊道:"改!改!改!你还要我怎么改?"梅贻琦愣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梁思成扭曲着脸,非哭非笑地睁大了双眼,自言自语似地说:"茅草房?这不是每一个中国农民都会盖的吗?要我梁思成干什么啊?"梅贻琦把梁思成扔在桌上的图纸一张张收好,冷静地望着他说:"思成,国难当头,你就不能谅解一下吗?""谅解?"梁思成伸出五个指头在空中晃着,可喉咙却哽咽住了:"我......已经修改到第五稿了,从高楼到矮楼,从矮楼到平房,现在又要我去盖茅草房。
茅草房就茅草房吧,你们知不知道农民盖一幢茅草房要多少木料?而你给的木料连盖一幢标准的茅草房都不够!"梅贻琦叹了口气说:"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土木工程系的老师们对木材的用量严格计算啊。
你想想,没有这些茅草房,学生就要在露天上课,风吹,日晒,雨淋。
大家都在共赴国难,以你的大度,请再最后谅解我们一次。
等抗战胜利回到北平,我一定请你来建一个世界一流的清华园,算是我还给你的谢意,行吗?"梅贻琦的声音不大,却有些颤,梁思成听着,心又一次软了。
那天他流下了眼泪,哭得像一个受伤的孩子......为西南联大设计茅草房,也许是梁思成一生中最痛苦、最委屈的工程了。
半年以后,一幢幢低矮的茅草房填满了原来空荡荡的校园空间。
人们无法相信这会是建筑大师亲手设计的。
可几十年后,正是在梁思成设计的茅草房里成长起来的那群穿草鞋的孩子,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引爆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亿次银河巨型计算机和第一根单膜光纤......费孝通饱受磨难1940年10月13日,空袭警报又拉响了。
日本飞机扔下的炸弹将梅贻琦校长的办公室连同旁边的一幢宿舍都震塌了。
生与死对于书斋中的联大人来说,仅在咫尺之间。
尽管如此,师生们依然潜心于学问。
最早发现华罗庚数学天才的杨武之教授,到昆明后买了辆旧自行车。
一天他将车搬上田埂骑回家,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车子一头栽进水沟里,杨武之被摔得遍体鳞伤,但他不肯休息。
外国文学系有一位性格古怪、留学过四个国家的大教授,无论穷到怎样的地步,都必须穿皮鞋,以显示其身份。
后来他的皮鞋破了,鞋底和鞋面已经分成两截了,他仍然不肯脱下,找来一条细麻绳,把皮鞋上下一绑,照样穿着上课。
1940年12月的一个下午,寒风凛冽,从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毕业的费孝通博士扶着即将分娩的妻子,走在回家的路上。
突然八架日本飞机从他们头上掠过,扔下了炸弹。
"不好,我们的家被炸了!"妻子惊叫起来,随后感到腹部一阵剧痛,便跌倒在地。
费孝通扶起痛苦挣扎的妻子,想找个干净的小屋。
然而别人一看,就知道他的妻子要生了。
这儿农民的风俗是谁家的孩子在谁家生,接纳别人家的孕妇在自己家生孩子就会倒霉。
费孝通扶着即将分娩的妻子,走了一家又一家,始终没有人肯接纳他们。
夜幕已经降临,妻子的腹痛一阵紧似一阵。
费孝通——这位研究民族文化和"乡土中国"的学者,眼里噙满泪水。
五年前,费孝通在广西大瑶山,已经失去了一个妻子,她叫王同惠,是燕京才女,和费孝通同是社会系的同学。
然而他们的婚姻只维持了108天。
当新婚夫妇在广西大瑶山考察时,费孝通不慎落入猎人设下的陷阱,王同惠拼命奔走呼喊。
结果,费孝通获救了,王同惠却在奔走中坠入深涧身亡。
现在费孝通又急得走投无路。
最后,听说县城背后的小山坡上住着一位广东医生,他赶紧把妻子背到那位医生家,这时已是子夜,妻子破水已经两个多小时了。
医生同意他们在自己的诊室里把孩子生下来。
但他十分遗憾地说,他是一名牙医,对生孩子的事一窍不通。
费孝通的女儿是在凌晨的寒风中降临人世的。
那一夜,费孝通憔悴了许多。
日寇的飞机就在那夜埋葬了他所有的家产,已身无分文的他用自己惟一的一件西装,裹着初生的女儿,告别了广东牙医。
后来农民们从家里凑来了一件件小衣小褂,给孩子御寒。
他们真心诚意地对费孝通说:"穿百家衣长大的孩子,今后长得巴实。
"华罗庚租住牛圈1938年,华罗庚结束在英国剑桥大学的进修,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
经过千里跋涉,他终于在距故乡千里之遥的昆明,找到了半年多来杳无音讯的妻子和孩子。
他到西南联大数学系任教,刚开始,一家六口与闻一多一家八口合住在一间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厢房里。
后来实在因为拥挤不堪,华罗庚只好在西郊普吉附近找了个牛圈,用最便宜的价把牛圈上头用来堆草的楼棚租了下来。
牛住下头,他们一家人住上面。
即使是昆明近郊的贫苦农民,也极少有在牛圈上面的草棚里住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