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经济学 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于1844年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在当时对于经济学和哲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理论。
通过阅读《经济学哲学手稿》,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分析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对立,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利润,导致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和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
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也导致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让我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关于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理论,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必然导致社会的革命和变革,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也为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阅读《经济学哲学手稿》,我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最后,通过阅读《经济学哲学手稿》,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马克思是19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思想,我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变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马克思的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和问题。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本书只有两百多页却凝结了马克思的诸多智慧,其中许多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由于政治经济学及哲学知识的匮乏,于我而言要想深入理解书中内容是很困难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体会到许多观点的精妙之处,对马克思的才学和敏锐的洞察力也深深叹服。
其中异化是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一个概念,本文将重点阐述我对异化的一点理解和思考。
异化在哲学上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成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马克思则在本书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并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
他这样说道:“劳动者生产得越多,那他创造在自己对面的异化的对象世界就越加厉害,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加贫乏,归他占有的东西就越少。
宗教也有这样的情况,人们向神的贡献越多,他自己的留存就越少。
”随后他便提出了外化的概念,即“凡是他投到对象中去的所有生命,都敌对地疏远他。
”这样的理论我之前是没有接触过的,有些晦涩也很有趣,直接通过枯燥的文字难以深入理解,我试着从这样几方面更全面地去理解异化这一概念。
书中提到了私有制与异化之间的关系。
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去占有其他存在物是不可逃避的现实,私有制是一种必然,而当存在的对象可以变成被占有的东西的时候,这些对象就不再是人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了,而是成为真正脱离于人的生活的客观事物了,这些对象不再属于人本身了,这就叫外化。
我们的生活本来也是我们通过实践产生的对象,当这一对象同样的可以变成被占有的东西时,人便从人的生命活动中消失了,即人的异化。
前者逐渐演化为资本,而后者则成为了异化劳动的载体。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环境下,资本从人们的生产和劳动中外化出来并与劳动形成了对立,人的活动则异化成了资本的附庸。
我想起了历史课本上的一幅图片,工人在拧机器上的螺丝,这就是他的工作,这叫做他自己的生活么?还是异化成了机器上的一个零件?由于异化的作用,人在资本与异化劳动的斗争中可以说是消失了,这是我难以接受却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见解不可谓不深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第一篇: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书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者:马克思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目录:包含六部分: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附录;注释。
《1844年经济学手稿》由来: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
在加工整理准备复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那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难度。
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书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
因此,马克思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著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1844年经济学手稿》基础: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
绝不是用“乌托邦的词句”,或“完全纯粹的、完全决定性的、完全批判的批判”、“不单单是法的,而且是社会的、完全社会的社会”、“密集的大批群众”,“代大批群众发言的发言人”等等一类空话,来非难实证的批判者的。
本书的排印和脚注:本书是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译文排印的。
该译文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根据刘丕坤的译文校订的。
在此次付排前,中央编译局对译文作了某些修订。
鉴于马克思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在内容上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密切联系,将它作为附录收入,其中个别的地方译文也有改动。
本书脚注中凡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第42卷编者加的,注明“俄文版编者注”;凡是中央编译局加的,注明“编者注”。
在这里,我主要想要从本书的内容和“自然的人化”中的审美活动两方面进行论述。
心得体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最新)
心得体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最新)如果有人问一个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的人:“我想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请问我看哪本书最好?”他大概会得到这个答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想象中,一个哲学家最伟大的著作应该由他本人呕心沥血撰写并发表出来,向世人阐述他缜密的逻辑和伟大的思维。
但这本在马克思死后才被人发表的手稿汇总,却是导向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关节点,是矗立于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里程碑。
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马克思写下这些内涵深刻甚至还有些晦涩难懂的手稿时,年仅26岁。
这也成为了同为26岁的笔者选择学习并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发点。
在这手稿的开篇,就讲到了我们最熟悉的东西——工资: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
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地产和劳动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所以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地产、劳动的分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关于地产,或者更加直白一点,房地产的话题,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话题。
在当下正在发生的中美贸易之争的促进下,高房价似乎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的“原罪”。
任正非曾如此责怪过下属怠慢人才:“你把人先招来,暂时用不上也没关系,让他去洗沙子也好。
”之后通过每年销售收入10%以上的研发经费投入,华为在本次贸易之争中,似乎“平安着陆”了。
但我国其他的科技企业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说白了就是科研人员的价值不能立刻显现,而花钱养着“无用的人”不符合资本运作的规律,自然就没有企业愿意给科研人员良好的待遇。
但科研人员也需要生活,面对生活成本的上涨,他们不得不放弃“个性”,去寻求能够立即将劳动变现的岗位。
而我国处在马克思所讲的“社会财富正在增加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分工加剧,这就导致了工人越来越片面化和越来越有依赖性,当“过剩”发生的时候,不是有很大一部分工人失业,就是工人的工资下降到极其可怜的最低限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读书笔记
马克思着作读书笔记专业:经济学姓名:王恒【阅读篇名】《1844年经济与哲学手稿》【写作背景】这部《手稿》因为是在巴黎完成的,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巴黎时期是马克思社会政治思想的转折时期。
在此之前,马克思先是于1842年开始为德国民主派机关报《莱茵报》撰稿,批判当时的普鲁士专制制度;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因此认识到,单纯的理论批判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
为此,马克思于1843年10月来到巴黎,开始深入考察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等,并亲身参加巴黎工人的革命活动。
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相遇,开始了他们令人称颂的友谊与伟大的事业;在巴黎,马克思和卢格筹划出版了《德法年鉴》;在巴黎,马克思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强调以暴力革命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的解放;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神圣家族》的写作。
后来人们知道,也正是在巴黎,马克思完成了这部重要的《手稿》,它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的标志,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第一个关键点。
《手稿》的写作还有其特定的思想背景。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其目标的,而科学技术能够帮助资本家更好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作为科学技术的思想基础的科学理性就成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第一大精神支柱。
同时,对利润的无限追求促使资本主义不断地刺激消费,不断地生产和满足人的需要,而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道主义强调要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因此,人道主义自然就成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第二大精神支柱。
但实际上,资本主义的确发展了科学理性,但人剥削人的私有制度却使人道主义最终落空了。
在马克思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重新倡导了人道主义,但由于没有和科学理性相结合,其社会主义是非科学的,最终只是一种空想,无法成为现实。
而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将人道主义与科学理性结合起来,探索实现真正的人道主义的现实条件和途径,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共产主义的特征及其实现的可能性和实现方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在中国这样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社会里,身为政治学子的我,为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对《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研读。
读书笔记总结如下:本《手稿》的结构由一个序言和三个手稿组成。
第一手稿:前三章分析了工资、资本、资本利润、地租及其收入来源,揭示了工人是如何降为最贱的商品(无论是增加工业数量从而增加工人数量,还是同一数量的工业生产更多的产品,最终的发展,都会导致劳动产品生产过剩,致使工人工资下降,失去工作,甚至于生活贫困、生存困难),还揭示了国民经济学的虚伪(“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的钥匙”因为它是从私有财产为出发点的),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揭示了劳动和资本对立的经济来源(就是资本、地租、劳动三者的分离,而“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第四章异化劳动是第一手稿的核心思想,也是整个手稿的核心思想,我对这一章做了认真阅读、思考,并作此笔记:一、异化劳动的概念最早并不是马克思提出的,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却有着重要贡献。
作为异化劳动概念的前提,马克思首先对于“当前的经济事实”进行了批判分析“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他在手稿中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所表述的不是劳动的对象化,而是劳动的异化。
二、异化劳动的概念,我的王维先老师作了很好的解释,定义如下:“劳动由人自有自觉的活动,转化为排挤人、支配人或者是压迫人的外在力量。
”三、马克思具体考察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第一、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产品相异化。
这种异化的表现是“劳动所生产的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第二、-第三、劳动者同他的劳动过程本身相异化。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
本文是我阅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节选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笔记和自我感悟。
这本书,我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所有著作中最艰深的部分。
在《手稿》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种必要的思想元素渐次出现、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一些新的思想,并作为基础在马克思之后的论作中完善。
尽管其部分手稿丢失、还不完备,但是在学术传统意义上,它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浪潮,对多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能力所限,我仅对其中的“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部分进行摘抄和讨论,随心所想并无体系。
1.“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做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青年出版社,2012.第49页)论述:这句话中的词语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所有专业词汇,是构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词语架构,也是我们搞懂他的政治经济学的最基础东西。
如,土地,他并不把土地当作商品,因为商品是必须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它是实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通过这种透过土地稀缺资源的本质区分,能够使我们认识到资本家通过占有土地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的方式——地租。
该书关于“利润”和“人的异化”部分均以商品及商品拜物教为理论基础展开。
资本家与工人的斗争,表象上是人与人或的斗争。
我理解的是,导致斗争的历史性原因,是由商品占有所体现出来的,即资本、地产与劳动的分离。
2.“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第51页)论述:一,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专业化劳动及其培训使工人不能像资本家那样,自由的调整牟取利润的领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它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
我在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就是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这一问题。
首先,劳动的异化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在大城市里打工生存的现象。
他们为了能在大城市里生存,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无论是为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还是为了城市的美丽环境,他们都是在这个城市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他们付出的价值与得到的价值完全不成正比,甚至是成反比。
他们的地位没有提高,反而被城里人轻视、嘲笑。
同时,他们干着最累的活,吃着最大的哭,却拿着最少的工资,自身却又没有任何保障。
因此,对于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快乐幸福可言,甚至他们会感到空前的虚弱和无能。
这就是劳动本身的异化。
另外,马克思还指出了一系列的驳论:“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于是劳动对于那些农民工来说它们就成为了外在的东西,而不是属于他们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不觉得舒畅”。
所以,既然人与劳动已变成了不是相互依存互助的关系,而人只能在劳动中品尝到痛苦的话,他们怎么还会感到快乐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第一篇: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最近选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书来读,闲来无事写一下感受。
在以前从未关注过相关的东西,别说思考了。
也很少思考过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有多么的不可调和,读这本书对社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马克思在第一手稿论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克思认为工资决定了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是敌对的关系,而此前我一直认为两者是互利的关系;此外,由于工资的是由对工人的需求来定的,所以劳动者就变成了一种商品,而工资就是其价格,而且被维持在“工人及其养家糊口所能得到的最低的必要的起码生活费用,只能维持与畜类一样的生活。
”真是令人震撼!另一方面,马克思还对亚当斯密进行了批判。
亚当斯密认为工人的工资只有在社会财富衰落的情况下才会下降;而马克思认为这是毫无根据的,他说工人在财富处于衰落状态受到的痛苦最大,因为对工人的需求下降,工人将面临失业;在社会财富增进时,虽然对工人需求增加,但因为扩大生产而会导致工人的过度疲劳和早死;到社会财富达到顶点时,工人的贫困状况不变。
而且资本家可以较久的没有工人生活,反过来工人却不能活的那么长久。
因此工人也离不开资本家。
读到这些观点让我吃惊不小,但我认为资本家虽然在分享利润时得到最多的部分是不公平的,但是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们应该看到工人就是脱离资本家,他的生活依旧是贫困的,而农民既然想成为工人,说明工人的收入要比农民的高,可以生活的更好;就像如今的中国,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在外打工,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种地。
因为打工挣的钱是种地时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并且我认为农民成为工人,农民走进工厂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必然情况,是社会生产力增加的需求。
另外马克思说:“只有劳动产品最微小、必不可少的部分回到了劳动者手里,这是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不相一致的,我很奇怪难道在马克思眼里资产阶级就不劳动,实际上他们不仅要付出许多脑力劳动,而且还要面对许许多多的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工厂倒闭了,工人受到的冲击小,到对于资本家来说可能是一场灭顶之灾。
《1844经济学 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一、作者介绍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1835年进入伯恩大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读法律。
十九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黑格尔学派分化成老年黑格尔(右派)和青年黑格尔(左派)。
左派背弃他们老师的保守立场,力求做出无神论和革命的结论,向专制制度、神权思想宣战,马克思加入该阵营,而且他重视实践活动,力求把哲学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
1842年,马克思任《莱茵报》主编,该报公开地站在劳动人民一边,维护其利益,对普鲁士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及抨击。
为此,《莱茵报》受当地政府压制。
1842年马克思辞去主编职务,不久报纸被封闭。
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到巴黎,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著作。
1844年8月,马克思同恩格斯会面。
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
1845年春天写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不了解革命的意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7年《哲学的贫困》。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二次代表大会,1848年二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公开发表。
在此之后,完成了《资本论》、《法兰西内战》等。
二、作品背景(参考百度百科)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 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历史史实证明,《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在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时期完成的。
马克思在世时手稿从未发表。
直到1927年,马克思逝世44年后,才由原苏联马列主义研究院梁赞诺夫院长主持将其中的部分译文以《〈神圣家族〉的预备著作》为题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 卷,当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
1929年2月,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杂志第1期上,编者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关于需要、生产和分配的札记》为题发表了另一些片断。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哲学的方式来对经济学进行分析,它在研究经济问题的同时,关注了人的本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自由的实现。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社会形态都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来驱动的。
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来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剥削和压迫,并将其归结为商品生产和私有制的存在。
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劳动力的雇佣制,这就使得劳动成为商品化的劳动力,资本家通过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从而产生了阶级剥削的现象。
同时,马克思也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劳动变成了一种苦役,人的劳动力被压榨出售给资本家,工人变成了物化的劳动力。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和压榨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的产物,它导致了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被压抑。
《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还阐述了人的劳动创造性的本质和劳动在社会中的作用。
他指出,劳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是人类生活的基石。
劳动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来源,更是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由的表现。
通过劳动,人体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成为了一种剥削和压迫,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过程的控制和决定权,劳动成为了一种抽象的、不自由的劳动力。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作分工和机械劳动的存在,他认为,这种分工和机械劳动使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使人的劳动力变得虚无和物化。
他提出了需要消除工作分工和机械劳动的观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马克思还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分析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展望了未来社会的可能性。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但也是历史的暂时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因其内部矛盾的积累和发展,必然会走向灭亡,进而产生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将变为全民所有,劳动将不再是一种剥削和压迫,人将自由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4月至8月在巴黎时写的,从《序言》中看出,这是马克思未完成的一部独立著作,“它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些基本原理,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特别是把异化问题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译后记)
的批判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不容易理解的,我觉得马克思是从抽象的意义上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马克思思想的深刻性、严谨性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而关于异化劳动及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这两方面的内容我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尽量使自己能理解马克思关于上述两方面内容的论述,在思考过程中,我还有许多问题未能理解,如“何谓对象化?”“当劳动者越来越多而社会所能提供的保证其生存所需的机会(就业等的机会)越来越少时将会出现什么情况?”“类的存在物与自然存在物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如何理解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本质是否有真假之分,我认为本质天然就是真的,假的就不能称之为本质”“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知识为最高存在,而绝对知识又是什么呢?是否为真理?但真理在我看来又是相对的”等等,我希望这些问题能与感兴趣的人们一起探讨。
当然,在本书中,还有很多方面的内容是相当精彩和值得一读再读的,其中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相关内容的论述是我们读好《资本论》《国富论》等经济学名著的理论前提,我们如果能够很好地理解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相关内容(工资、利润、货币等)的思想,我们在阅读《资本论》《国富论》等经济学名著时就会轻松许多,当然,我认为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对我们的理论提升作用是非常大的,其有助于我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推荐大家抽空来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汲取前人智慧,发挥当代价值它从什么时候走进我的世界里?我不断低头沉思到,不断回想,不断拼凑那些破碎的记忆。
我曾经因为它深奥难懂的字句而束手无策,束之高阁。
但是随着不断地成长,我选择走近它,选择与它有一场亲密的对话,去读懂它,怀着崇高的敬意,去感受和读懂那振聋发聩的话语,从中学习和借鉴,并且不断创新,服务当代社会。
在几天的彻夜长读之中,在读完这本内容详尽,意义重大,启发深刻的著名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我深受震撼和启发。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流传百年的著作,不仅让当时的世界为之一震,对当时的世界问题进行了深刻地分析和探讨,并且指明了发展方向,而且对百年后今天的今天,对当今的世界的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未来的发展,仍然有着深刻地启发和指导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1844年4-8月创作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著作。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转换。
在这个转换之中,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这一思想的角度,对有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各种历史文献和思想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思考和考察,在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些崭新的经济学观点、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理论观点,并作了初步的分析论述。
这是一次重要的转变,也是一次重要的创新,对于经济学、哲学和共产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都是一次重大的进展,巨大的进步。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由三个笔记本式的文稿所构成。
分别是笔记本一:通过把亚当•斯密创立的学说斯密学说中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这三个经济学范畴进行对比研究,揭露斯密学说自身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笔记本二:进行有关私有财产的问题讨论。
笔记本三:对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问题的论述,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当时各种共产主义理论的考察和研究。
此外,尚有一篇《序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在政治经济学老师的推荐下,我们拜读了被誉为马克思最高杰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本书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最艰深、引用率最高的部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是马克思流寓巴黎时于1844年5月至8月写成的。
全书共三个手稿,有一部分已经散失;1932年手稿第一次发表。
在马克思的一生中,1844部经济哲学手稿一直没有发表,直到他去世后大约四十四年,直到1927年才浮出水面.。
这些手稿说明了年轻的马克思从哲学过渡到政治经济学(现在称为经济学)。
马克思对经济的浓厚兴趣在这里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使他与其他黑格尔的追随者区别开来,但他在这些文本中的写作要比他后来写的更富有哲理性、抽象性和思辨性。
例如,物种存在的概念,它的意思是人,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
这些手稿给我们一个马克思的知识框架的参考和哲学信念的基础。
马克思从批判国民经济学入手,对人的本质、异化劳动以及共产主义理论等进行了分析,其中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范畴的分析及二者关系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指出“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而且我们将重新发现,每一个范畴,例如买卖、竞争、资本、货币,不过是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
”这能力所限,我仅对其中的经济学部分进行摘抄和讨论,下面我将对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感悟进行记录:首先第一手稿中主要论述了工资、资本的利润、资本、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地租、异化劳动的问题。
本书中的一个亮点之所在,就是用“异化劳动”这个概念阐述了私有财产与资本主义的起源,而不是阶级斗争或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从批判国民经济学家入手,指出国民经济学家从私有财产的虚构状态出发,得出了异化劳动这样一个结果,即“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态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在阅读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引入了一个深邃而又充满现实关照的思想世界。
这部著作并非是那种晦涩难懂、高高在上的理论堆砌,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社会的运转紧密相连,充满了对人性、劳动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洞察。
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劳动的分析让我深受启发。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
原本应该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展现创造力和获得满足感的劳动,却变成了一种被迫的、痛苦的活动。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他们生产的越多,自己却越贫困;与劳动过程本身相异化,劳动不再是自愿的,而是被强迫的;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失去了作为人的自由和创造性;人与人之间也相互异化,形成了尖锐的阶级对立。
这种异化现象,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依然能找到其影子。
想想我们周围的一些劳动者,他们在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调的工作,只为了换取微薄的薪水。
他们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没有任何感情,也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乐趣。
这难道不是劳动异化的一种表现吗?马克思的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应当尊重劳动,让劳动成为人们实现自我、创造幸福的途径,而不是痛苦的源泉。
书中关于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论述,也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结果,而共产主义则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共产主义不是简单地消灭私有财产,而是要消除私有财产所带来的剥削和不平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这使我明白,共产主义并非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针对现实社会问题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
当我们看到社会上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资源分配的不均,就能够体会到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意义。
共产主义所追求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应当努力的方向。
它不是要剥夺个人的合法财产,而是要创造一个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环境。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于1844年写成的一部著作,这部作品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他思想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
首先,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使人变成了商品的奴隶,剥夺了人的自由和尊严。
在这种制度下,人们被迫为了生存而进行无休止的劳动,而劳动的成果却被剥夺了,这使得人们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成为了资本家的工具。
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使得少数人拥有绝大部分的财富和权力,而大多数人却陷入贫困和无助之中。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使得社会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其次,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一些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
他认为,要解放人类,首先需要解放劳动。
他主张取消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使得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享有生产资料,从而摆脱对资本家的依赖,实现真正的自由。
同时,他还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即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形式将消除阶级的存在,实现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
通过阅读《经济学哲学手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以及马克思对于人类解放的思想。
在当今社会,虽然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但是其中的弊端却依然存在,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平问题依然严重。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马克思的思想,探讨如何解决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
总的来说,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的著作,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资本主义制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类解放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考。
希望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思想,探讨如何实现人类的解放,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平等的社会。
经济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
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也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
它主要是由三个笔记本组成:第一手稿是马克思在研读了让·巴·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和亚·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两部著作并写了摘要之后,用比较短的时间写出的。
主要从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三个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工资、理论、地租、异化劳动、无产阶级革命等,其核心思想是异化劳动理论。
在第一手稿工资部分里,马克思认为“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
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
”这实际上从表面上从表面上揭露了工人与资本的外在的那种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关系,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异化劳动”现象。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异化劳动”指“劳动者生产出了产品,而由于不属于劳动者本身因此产品生产越多,劳动者的价值就相对越低。
”从而可以看出劳动者与产品之间的这种对立关系。
在“工资”部分里,他说“,当市场价格向自然价格靠近时,工人无条件地要遭到最大的损失。
正是资本家把自己的资本转用于其它方面的这种能力,才使得束缚于一定劳动部门的工人失去面包,或者不得不屈服于这个资本家的一切要求。
”这句话道出工人对资本家存在一种依赖关系马克思指出“当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
当资本家由于制造秘密或商业秘密,由于垄断或自己地段的位置有利而使市场价格保持在自然价格以上的时候,工人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这句话在揭示来了社会现实,也凸显了“异化劳动”这一经济学现象。
在第一手稿的第XXII页,马克思揭露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虽然认识到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却不考察工人同生产的直接关系,掩盖了异化劳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在中国这样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无产阶级社会里,身为政治学子地我,为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地历史,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在老师地指导下,我对《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研读.读书笔记总结如下:本《手稿》地结构由一个序言和三个手稿组成.第一手稿:前三章分析了工资、资本、资本利润、地租及其收入来源,揭示了工人是如何降为最贱地商品(无论是增加工业数量从而增加工人数量,还是同一数量地工业生产更多地产品,最终地发展,都会导致劳动产品生产过剩,致使工人工资下降,失去工作,甚至于生活贫困、生存困难),还揭示了国民经济学地虚伪(“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地钥匙”因为它是从私有财产为出发点地),当然更重要地还是揭示了劳动和资本对立地经济来源(就是资本、地租、劳动三者地分离,而“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地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地”)b5E2R。
第四章异化劳动是第一手稿地核心思想,也是整个手稿地核心思想,我对这一章做了认真阅读、思考,并作此笔记:一、异化劳动地概念最早并不是马克思提出地,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却有着重要贡献.作为异化劳动概念地前提,马克思首先对于“当前地经济事实”进行了批判分析“工人生产地财富越多,他地产品力量和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地产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地商品.物地世界地增值同人地世界地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地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地比例生产地”他在手稿中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所表述地不是劳动地对象化,而是劳动地异化.p1Ean。
二、异化劳动地概念,我地王维先老师作了很好地解释,定义如下:“劳动由人自有自觉地活动,转化为排挤人、支配人或者是压迫人地外在力量.”DXDiT。
三、马克思具体考察了异化劳动地四个表现:第一、劳动者地劳动同他地产品相异化.这种异化地表现是“劳动所生产地地对象,及劳动地产品,作为一种异己地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地力量,同劳动相对立”RTCrp。
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所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是马克思早期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思考的产物。
这部手稿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而闻名,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我深受启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当代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令我深感震撼。
他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分化和剥削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导致了劳动者的异化和剥削,这使得社会的财富不公分配,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平等。
这些观点使我对当代社会的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其次,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自由和解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有制和商品经济使得人们的劳动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商品,导致了人的自由和解放受到了限制。
他呼吁人们要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解放,要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束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些思想使我对人的自由和解放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我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尊严。
最后,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令我深感振奋。
他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的社会,是一个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社会。
他呼吁人们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要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束缚,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
这些思想使我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我更加关注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实现。
总之,《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社会批判的重要著作,它对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和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当代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才能更好地认识当代社会问题,为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努力奋斗。
读书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标签:马克思异化社会劳动共产主义分类:读书※转载阅读是最大的乐趣2006-12-17 11:5505年6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青年马克思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它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运用“异化劳动”这把锋利的武器,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并对共产主义图景做了基本描述。
事实上,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人道主义思潮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产生,并经过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不同诠释而日趋丰富;“异化”的概念则最早出自黑格尔哲学体系,费尔巴哈借用这一名词,并使它具有新的含义。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仍带有黑格尔思想的痕迹,同时又受到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所以仍主要着眼于从抽象的人的本质去思考社会,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去分析问题。
但是,马克思克服了其中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使之成为分析和揭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工具,从而在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联系上,达到了前人所不曾达到的高度。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从对当时的经济现状研究和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开始的。
在《第一手稿》的开始,马克思就从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进而揭示了工人是如何降低为最贱的商品的: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正比;竞争的必然結果是资本在少数人少中积累起來,也就是垄断的更可怕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他靠地租生活的人之間,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別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沒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了国民经济学的虚伪: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现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
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又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
它不理解这些规律,也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
“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的钥匙”,而马克思跳出国民经济学所局限的表面现象,找到了这把钥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一、作者介绍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1835年进入伯恩大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读法律。
十九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黑格尔学派分化成老年黑格尔(右派)和青年黑格尔(左派)。
左派背弃他们老师的保守立场,力求做出无神论和革命的结论,向专制制度、神权思想宣战,马克思加入该阵营,而且他重视实践活动,力求把哲学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
1842年,马克思任《莱茵报》主编,该报公开地站在劳动人民一边,维护其利益,对普鲁士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及抨击。
为此,《莱茵报》受当地政府压制。
1842年马克思辞去主编职务,不久报纸被封闭。
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到巴黎,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著作。
1844年8月,马克思同恩格斯会面。
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
1845年春天写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不了解革命的意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7年《哲学的贫困》。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二次代表大会,1848年二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公开发表。
在此之后,完成了《资本论》、《法兰西内战》等。
二、作品背景(参考百度百科)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 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历史史实证明,《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在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时期完成的。
马克思在世时手稿从未发表。
直到1927年,马克思逝世44年后,才由原苏联马列主义研究院梁赞诺夫院长主持将其中的部分译文以《〈神圣家族〉的预备著作》为题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 卷,当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
1929年2月,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杂志第1期上,编者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关于需要、生产和分配的札记》为题发表了另一些片断。
手稿全文首次公开发表是在1932年。
手稿的发表,引起了西方人研究马克思主义转向,不断从政治学和经济学转向哲学,促使了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流派,而是一个宽泛的地域性概念。
三、作品影响手稿自问世以来近80年,经历了许多神奇遭遇,也担当过不少重大历史角色。
时至今日,它还是马克思文献中被引用最多,同时又最难懂的文本之一。
这部著作术语新旧参差,内容庞杂,可以看作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的各种必要的思想元素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一些新的思想,并得到了尽管还不完备、但却是较为系统的创造性发挥。
因此它有很大的思想含量和解释空间。
在西方现代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前苏联东欧思想界、当代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一次又一次重大的释义活动,显示出它的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它的学术价值通过国内外研究状态看得更清楚。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由三个部分。
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
但是,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尽管《手稿》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美和美感的起源,为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光辉起点。
四、内容简介(参考豆瓣评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
它主要是由三个笔记本组成:第一手稿工资资本的利润资本资本的利润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地租异化劳动第二手稿(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私有财产的关系第三手稿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笔记本I 是马克思在研读了让·巴·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和亚·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两部著作并写了摘要之后,用比较短的时间写出的。
斯密把资产阶级社会中工人阶级、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形式即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视为他的价值理论的核心因素,称它们是收入、交换价值的原因和自然价格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把斯密学说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这三个经济范畴加以比较分析,揭示了斯密学说的矛盾。
他把笔记本I分作三栏,各栏分别加上标题《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
马克思在阐述和分析时按标题分三栏或两栏书写,后来甚至不分标题分栏书写。
在笔记本I中的第XXII页,马克思揭露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虽然认识到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却不考察工人同生产的直接关系,掩盖了异化劳动。
他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异化劳动。
对马克思的这一长篇论述,编者冠以标题《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在写笔记本II以前,马克思对约·拉·麦克库洛赫《论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发展特殊对象和重要性》(法译本)及该书译者吉·普雷沃写的《译者对李嘉图体系的思考》作了摘要。
马克思还写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摘要》(《马恩全集》中文第1版第42卷第3-4页)。
笔记本II只保存下来第XL页至XLII页。
第XL页开头只保存了半句话。
编者对这几页笔记加上标题:《私有财产的关系》。
马克思在这里把“现代国民经济”即“李嘉图、穆勒等人”的观点同斯密、萨伊的观点相对照,看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内部的差别。
笔记本III的内容不是一篇完整的、合乎逻辑构思的论文,而是马克思把自己的思考立即记述下来的笔记。
它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
写在笔记本III第XXXIX页和XL页上的一篇《序言》草稿,标题是马克思加的,现作为独立的部分编在《手稿》的开头。
《序言》最早是从1844年8月12日起写的。
笔记本III的其他部分,作者未加标题,现在的标题都是编者按内容分别加上的。
笔记本III开头部分是对笔记本II未保存下来的第XXXVI页的补充:《私有财产和劳动》。
接着,是对笔记本II未保存下来的第XXXIX页的若干补充。
补充一《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先就有产和无产的对立向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发展作了简短补充,然后以比较长篇幅论述通过扬弃私有财产来抛弃人的自然异化。
马克思试图对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新社会的本质特征,即对共产主义进行理论论证。
论述共分七点。
其中第六点和第七点,编者按其内容编入补充之二和补充之三。
补充之二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开关部分是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这一题目中所写的第六点;;接下来是对第六点的一个增补,即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分析;从这种分析入手,马克思转而批判分析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又是对关于扬弃人的自我异化的进一步补充;由此出发,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体系。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从内容和逻辑上把批判分析进行下去,最后以黑格《哲学全书》的两段引文结束。
补充之三是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这一题目中所写的第七点编者按其内容编入《私有财产和需要》这一标题下。
继上述补充之后,马克思在笔记本III中写了有关从资产阶级经济学中提出的不同题目的若干增补。
这些增补在内容和逻辑上没有直接联系,马克思在书写时用横线将这些概述分隔开。
笔记本III还包括两个片断:《分工》和《货币》。
从内容上说,它们是相对完整的论述。
马克思在中断了笔记本III的写作后,就同恩格斯投入撰写《神圣家族》的工作。
正是在这时,他开始对大·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这两著作的法译本作了摘要。
这两个摘要的特点是,马克思对作者的理论观点作了更多的评价、解释和批判,从而形成他自己的长篇论述。
这些论述涉及《经济学哲学手稿》三个笔记本中只是部分地谈到或根本未谈到的问题。
因为此,可以把这两个摘要看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补充,是对笔记本III的研究和直接继续。
五、读书笔记第一部分:第一手稿一、工资无产者和资本家之间的对抗关系,是马克思分析政治经济学时的出发点。
这种对抗关系已经催在于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中。
马克思写到,“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
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
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
资本家的联合是很通常而卓有成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
此外,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可以把产业收益加进自己的收入,而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
所以,工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
从而,资本、地产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质的、有害的分离。
资本和地产无须停留于这种分离,而工人的劳动则不能摆脱这种分离。
”以马克思的观点,工人必定会受到越来越残酷的压榨,工人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利润和工资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工资具有下降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趋势。
“把劳动者只是看做劳动的动物,只是看作仅仅具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畜生。
”劳动者成为商品,如果供给大大超过需求,那么一部分劳动者就要陷入贫困甚至饿死。
二、资本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所说的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这一定义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这一定义忽略了缺之即不可能有资本存在的私有制。
“因此,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
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类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
”马克思注意的焦点是私有财产问题,因为其他一切问题都取决于这个问题。
他说:“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这一事实出发。
但是,他却不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
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的过程,套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又把这些公式奉为规律。
它没有掌握这些规律,也就是说,他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么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
”政治经济学不说明劳动与资本分离、资本与土地分离的原因。
经济学家在说明工资和资本利润的关系时,只谈到双方都力求获得尽可能多的商品。
“随着资本的增加,生息信贷基金的数量也必然不断增长。
随着这种基金的增加,货币利息会日益降低,(1)因为一切物品的市场价格随着物品数量的增加而降低;(2)因为随着一国资本的增加,新资本要找到有利的用途越来越困难。
不同资本之间就产生了竞争,一个资本的所有者千方百计夺取其他资本所占领的行业。
但是,如果他不把自己的交易条件放宽一些,那么他多半不能指望把其它资本排挤掉。
他不仅要廉价销售物品,而且往往为了寻找销售的机会,还不得不高价收购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