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详解

合集下载

浅析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概念界定-最新教育文档

浅析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概念界定-最新教育文档

浅析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概念界定-最新教育文档浅析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概念界定一、任务型教学法的概况任务型教学法虽然产生的的时间不长(20世纪80年代),但是发展迅速、被众多国家采用。

它是钻研外国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专家们经过一次次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而归纳总结出来的、以任务为核心的语言教学形式。

它主张“learning by doing”即“从用中学”和“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 ”即“用语言做”;是一种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交际教学法的延伸与发扬。

详细地来分析,教师根据本次课堂教学要求和目标,设计通俗易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务;学生则通过各种各样的语言行为,比如口头表述、提出疑问、沟通商量等,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以达到本次课堂的学习目标。

由此总结,该教学法具有科学严谨的结构;同时它也具有计划性,以学生为中心,模拟人们在学校、生活等不同场合中以语言为依托、开展的各种行为和活动,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和日常生活相互结合,学习者用目的语所做的事情应该来源于现实世界或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集中于意义的交流,同时也关注形式。

因此,该教学法对英语教学课堂的改革至关重要。

二、“任务”的概念界定学者Long,M(1985)提出“任务”其实是“人们为自己或让人所做的义务的或者有一定酬劳的工作,例如:给围栏刷漆、给儿童穿衣、购买衣服、预定机票、考驾驶执照、给病人量体重、分捡邮件、预订旅店、填写支票、找出要去的街区、帮助他人穿行马路”;一般称Long所定义的任务为“真实任务”(real-world tasks)。

Richards, Platt 和 Weber(1986)三位学者以教育为出发点,给出建议:“任务是学习者在处理或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完成的一个活动或行动,一般要求教师明确完成任务的标准”。

简单来说,任务就是学习者在理解语言和输出语言的基础上完成的各种行为动作。

任务型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任务型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任务型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设计真实的任务: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完成任务。

教师可以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任务,如购物、问路等,或者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任务,如阅读、听力理解、口语交际等。

2. 提供语言输入:教师会在任务启动前提供一定的语言输入,包括相关词汇、语法结构、听力材料等。

这些输入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3. 学生合作完成任务: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

学生被组织成小组或伙伴,共同完成任务。

他们需要进行讨论、合作、交流,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4. 输出与反馈: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会提供相应的反馈。

这个过程可以包括教师的评价,也可以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通过反馈,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改,提高语言应用的能力。

5. 反思和总结:在任务完成后,学生需要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

他们可以思考自己在任务中的表现、所学到的内容以及可以改进的方面。

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深入思考,并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任务型教学法,学生可以在具体的任务中主动参与,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同时,任务型教学法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浅谈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任务”

浅谈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任务”

浅谈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任务”随着交际教学法的推行,任务型教学法成为当前外语教学研究的热点,2010年制定的新课标也提倡在英语课堂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法。

但目前众多教师对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层面认识不到位,在课堂实践中对任务概念不清,无法科学合理设计任务活动,更好实施任务型教学。

本文通过对任务型教学法及任务相关理论做出科学解释,对任务型英语教学课堂任务活动设计提出参考建议,使广大英语教师深入地理解任务型英语教学法,选取其中有用的部分为教学服务,甚而完善教育理念。

标签:任务型教学法;任务;活动设计一、引言随着交际教学法的推行,基于任务的教学法逐渐在英语教学中得到提倡。

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已成为当前外语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

教育部2010年7月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1]明确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但目前在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缺乏理论层面的认识,没有真正领会任务的内涵,把各种操练活动都作为任务处理,致使任务型教学模糊不清,几乎失去了本色。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更好地了解“任务型”教学法,真正地发挥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有必要对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任务”进行较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并就如何更好根据英语课文设计任务活动,进而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二、文献综述任务型教学法自产生以来,就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起初是对国外理论的引进和借鉴,1998年中山大学夏纪梅、孔宪辉发表的《“难题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及模式比较》,标志着任务型教学法走上了发展的轨道[2]。

之后研究逐渐扩大,开始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阶段,吴旭东针对任务型外语教学的核心概念提出了难易度确定原则[3]。

岳守国介绍、阐述任务型教学法的概要、理据及其运用[4];方文礼分析了任務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5];覃修桂、齐振海分析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6]。

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任务性教学法中的任务其实就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活动,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法是近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 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成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

所谓“任务”, 简言之, 就是“做事”。

[2 ]在做事的过程中, 学习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心理状态, 任务的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过程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

为了完成任务, 学习者以意义为中心, 尽力调动各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资源进行意义共建, 以达到解决某种交际问题的目的。

任务型教学法是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教学。

它源于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

二语习得研究表明在有意义的语言任务环境下, 学习者的交互活动对意义的沟通至关重要, 而这恰恰促进了语言的习得, 因此通过任务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交流, 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

任务型教学法主要基于心理学理论即认知理论与社会互动理论。

认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人们接收信息, 经过信息处理并赋予实践的一个过程。

信息处理是语言学习的关键, 它包括: 输入、注意、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输出(Skehan 1998: 49)。

Skehan [3 ] (1998: 95) 还认为任务包括五个特征: (1) 意义至上; (2)有问题需通过交流加以解决; (3) 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4) 完成任务优先; (5) 对任务的评价是看任务完成的结果。

任务是输入的一部分, 它是目标语的载体。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通过意义的协商, 并保持对形式的注意, 使语言得到平衡的发展。

社会互动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最佳途径是通过互动(P ica1993:11)。

[4 ]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有助于语言学习, 特别是当学生遇到不明确或不熟悉的输入, 或是从教师那里得到对他们的中介语的形式和内容的反馈时, 他们需要就双方的信息达成共识。

任务在这里可以为学生提供与教师交流的语境。

任务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其哲学心理学的依据也是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

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任务

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任务

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任务(task)具有结构性,并由教学目标、输入、活动形式、教师与学生角色和环境五部分组成。

教学目标(goals):任务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不仅是指语法正确的说和写的能力,还包括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输入(input):输入是指设计任务的资料。

输入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课本、报刊杂志、学生作品、影视作品、歌曲等。

活动(activity):活动是指任务,而不是指练习。

师生角色(teacher / student role):学生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传送与接收)信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并经常进行两人或小组活动。

为了使学生成为交际者,教师应扮演促进任务性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项教学目标演变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

任务型教学强调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

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牢记教学是人的活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人的因素应当成为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者外语习得的条件,使学生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际,运用语言并掌握语言。

需要指出的是,任务型教学设计的任务难度很难把握,任务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也难以控制。

尽管如此,其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任务型教学法_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原则

任务型教学法_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原则

任务型教学法_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原则1 任务型教学法的定义、特点及作用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二语/外语教学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的发展。

任务型教学要求学习者完成具体的任务,如:讲述某个故事,叙述某一生活片段,提出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等。

它是一种“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和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成就”(钟启泉,2001:260)的教学途径。

Nunan(2000)概括了任务型教学法的如下特点:(1)强调通过交流来学会用目的语交际。

(2)将真实的材料引入学习环境。

(3)学习者不仅注重语言的学习,而且关心学习过程本身。

(4)把学习者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资源。

(5)试图将课堂内的语言学习与课堂外的语言活动结合起来。

所以,任务型教学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倡真实的语言输入,鼓励学习者在做中学,即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它既强调语言形式的学习,又强调具体任务的完成。

由此看来,任务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一个具体的问题或任务能使学习者产生明确的方向感,问题的解决或任务的完成又能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这种方向感和成就感能够有效地提高和保持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兴趣。

另一方面,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能够充分体验到如何搜集、处理各种信息;如何与同伴交流、合作;如何使用语言处理人际之间的信息差(information gap)、推理差(reasoning gap)、观点差(opinion gap) (Gray 1990:261)。

这些显然已经超出了语言学习本身,而将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工作生活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

2 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通常意义上的“任务”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游戏中所做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Richards等人(2000:468)给语言教学中的“任务”下的定义是,为达到某一具体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活动。

教案中的任务型教学法浅析

教案中的任务型教学法浅析

教案中的任务型教学法浅析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

本文旨在对教案中的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深入分析,从其定义、特点、优势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教学法。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定义任务型教学法是指将真实的任务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来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的一种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1.学生为主体: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和主角,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地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

2.真实性和现实意义:任务型教学法以真实的任务为基础,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实践经验,掌握实用技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综合性和整体性:任务型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的割裂,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应用。

4.合作性和交际性:任务型教学法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三、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1.激发学生的兴趣: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任务,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法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4.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任务型教学法融合了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应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1.任务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的任务,确保任务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

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是指

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是指

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是指“人们在学习、理解和体会语言之后所开展的活动”。

任务型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语言形式为目的。

(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

(3)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重交际问题的解决,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依据。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看法。

一、任务型课堂教学的设计在任务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正是以任务为载体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交际情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

因此教师在任务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任务的可操作性,及自身的主导作用。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和以活动为方式的思想,使学生成为直接的受益者。

在设计任务时必须遵循如下原则:1、“任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宗旨决定了教师设计的任务必须适合所有学生,而决不是让能力强和水平高的学生参加。

教师可以把任务设计成若干种形式,确立不定的要求和梯度,让学生自己决定进行哪些活动,应达到什么要求。

这样就可以保证有效地分层次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并完成一定的任务。

语言学习任务得以有效的完成,学生的整体荣誉感,团队精神也油然而生。

2、“任务”形式应具有情景性和多样性。

任务型语言学习,引入情景性和多样性的形式,无疑又是一个亮点。

教师选择任务情景要贴近生活,采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任务活动,使之增大语言学习运用的真实性;还要有时代感,采用鲜活的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任务形式多样化,学生在任务中角色也随之多样化,培养起来的能力也是多元的。

任务的设计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再局限于课堂,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3、“任务”应具有激励性“任务”活动的目的是激励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它要求教师设计任务时宜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和语言运用能力,过易的任务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过难的或学生缺乏任务所涉及的有关知识,任务就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反倒可能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这样的任务成就感就难以生成,激励的功能就难以确保。

小学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指导

小学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指导

小学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指导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在小学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设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主动探索、实践和应用知识,达到学习的目标。

本文将从任务型教学法的定义、特点以及在小学教学中的指导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定义任务型教学法是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设定有明确目标和要求的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操作,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1.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以任务为中心。

任务型教学法将任务作为学习的切入点和驱动力,通过完成任务,学生能够全面地、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 注意任务的真实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教学中的指导原则1. 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任务的目标明确。

任务的目标应该明确,任务要求和评价标准清晰明确,便于学生理解和完成。

3. 任务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实践性。

任务设置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动手能力。

4.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发展。

任务型教学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发展,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5. 任务的分析与总结。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运用。

综上所述,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任务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大学教案的任务型教学方法

大学教案的任务型教学方法

大学教案的任务型教学方法在大学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型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大学教案中的任务型教学方法,以及其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具体实施步骤。

一、任务型教学方法的定义和特点任务型教学方法是一种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主体性和合作性,注重实践和应用,提倡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任务型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 以任务为中心:教学的核心是通过具体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 学生主体性强:学生在任务中担任主角,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则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3. 合作学习:任务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实践与应用:任务往往与实际问题相关,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际操作和应用。

二、任务型教学方法的优势任务型教学方法在大学教学中具有以下优势:1. 提高学习动机:任务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2. 培养综合能力:任务型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促进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4. 强化知识应用:任务型教学注重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够将知识灵活运用。

5.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任务型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任务型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确定任务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确定具体的任务目标,明确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和预期成果。

2. 分析任务要求:对任务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任务的具体要求和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3. 分组合作:根据任务要求,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和交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及其实施方法和效果。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为目标,通过给学生设计具体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完成任务,从而达到语言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以任务为中心:任务是教学的核心,通过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学生主导学习: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扮演着主动探究的角色,自主学习,积极参与。

3. 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法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4. 知识与能力相结合: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实施任务型教学法:1. 设计具体任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要求,如写一篇短文、制作一份海报等。

2.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任务。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3. 指导与辅导:教师在任务进行过程中,不仅是任务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与辅导者。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4. 总结与反思:任务完成后,进行总结和反思。

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或小组评价的方式,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三、任务型教学法的效果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和效果: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计具体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型教学法

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型教学法

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重视学生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任务型教学法可以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教学设计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概述任务型教学法是以任务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通过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有意义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任务型教学法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任务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从传授知识的权威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应该为学生设置适当的任务,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指导,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设计原则1. 真实性原则:任务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学习需求紧密相连,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意义。

2. 交际性原则:任务应该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探究性原则:任务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4. 个性化原则:任务应该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1. 教学目标的确定在任务型教学法中,教学目标应该与任务的完成密切相关。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确定适当的任务和相应的学习目标。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任务,让学生完成一个实际的调查项目。

通过这个任务,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调查研究能力,并且了解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2. 任务的设计任务的设计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

任务的设置可以分为整体任务和子任务两个层次。

整体任务是指一个较为复杂的、有多个步骤的任务。

学生需要在完成整体任务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教学目标。

子任务是指整体任务的分解,每个子任务都有相应的学习目标。

学生可以通过完成子任务逐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 任务的实施在任务型教学法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指导。

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是指

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是指

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是指“人们在学习、理解和体会语言之后所开展的活动”。

任务型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语言形式为目的。

(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

(3)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重交际问题的解决,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依据。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看法。

一、任务型课堂教学的设计在任务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正是以任务为载体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交际情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

因此教师在任务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任务的可操作性,及自身的主导作用。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和以活动为方式的思想,使学生成为直接的受益者。

在设计任务时必须遵循如下原则:1、“任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宗旨决定了教师设计的任务必须适合所有学生,而决不是让能力强和水平高的学生参加。

教师可以把任务设计成若干种形式,确立不定的要求和梯度,让学生自己决定进行哪些活动,应达到什么要求。

这样就可以保证有效地分层次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并完成一定的任务。

语言学习任务得以有效的完成,学生的整体荣誉感,团队精神也油然而生。

2、“任务”形式应具有情景性和多样性。

任务型语言学习,引入情景性和多样性的形式,无疑又是一个亮点。

教师选择任务情景要贴近生活,采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任务活动,使之增大语言学习运用的真实性;还要有时代感,采用鲜活的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任务形式多样化,学生在任务中角色也随之多样化,培养起来的能力也是多元的。

任务的设计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再局限于课堂,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3、“任务”应具有激励性“任务”活动的目的是激励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它要求教师设计任务时宜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和语言运用能力,过易的任务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过难的或学生缺乏任务所涉及的有关知识,任务就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反倒可能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这样的任务成就感就难以生成,激励的功能就难以确保。

教学教案中的任务型教学法

教学教案中的任务型教学法

教学教案中的任务型教学法一、引言在教学中,教学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

而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教学教案中如何运用任务型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任务型教学法概述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由任务驱动,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它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置真实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教案中的应用1. 设计明确的学习任务在教学教案中,教师应当明确设计学习任务,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具体的任务,如让学生完成一个调查报告、演讲或小组合作项目等。

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确保任务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现实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源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当提供学生所需的必要信息和资源,如阅读材料、实验器材或网络资源等。

这些信息和资源应当与任务相匹配,有助于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解决。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在教学教案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研究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 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对学生的及时反馈和评价。

在教学教案中,教师应当设置适当的评价标准,并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并激励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四、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教案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势: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实践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3.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4. 注重实际应用和情境模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转化。

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含义及任务设计原则

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含义及任务设计原则

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含义及任务设计原则作者:徐菁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1期【摘要】为将任务教学法精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笔者以任务教学法中“任务”的含义为研究对象,从任务型教学法相关概述入手,对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含义进行解析并将其应用到任务设计中,剖析任务设计的原则。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含义【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240-02一、任务型教学法相关概述任务型教学法(TBLT,TBI)是目前语言教学领域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真实的语料,在语言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引导,让学生通过使用目标语来完成有现实意义的活动,实现语言习得的一种教学方法。

该教学法起源于英语教学领域,于20世纪80年代Prabhu在孟加拉国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并流行起来。

它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并组织语言教学,但与传统的“任务”又有所区别——“任务”并不单纯指代教学任务、流程及活动,更以真实世界活动为课堂任务形式,使用目标语模拟就诊,烹饪,逛超市等活动,切实让学生以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实证及合作等方式开展目标语教学。

以学生为任务设计的核心,利用学生的先验知识来实现“任务”,让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认识并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调整学习态度和策略,从而提高自身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含义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国英语教学中尚处于实验阶段,因此很多教师对于该教学法中的“任务”的理解仍相对“低级”,把任务当成一个教学流程、教学活动。

这种对任务的认识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并无实质区别,导致这类教师无法发挥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和作用。

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一词,主要强调教师根据大纲和课本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在真实的活动中使用目标语,从而达到使用目标语的目的。

教案中的学习任务与任务型教学

教案中的学习任务与任务型教学

教案中的学习任务与任务型教学教案中的学习任务是指通过教师布置的任务来促使学生参与学习和思考,以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

任务型教学则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具体的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

本文将探讨教案中的学习任务与任务型教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教案中的学习任务的设计原则在编写教案时,设计合理、有效的学习任务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好的学习任务要符合以下原则:1.明确性原则:学习任务的目标要明确,学生要能够清楚理解任务要求和预期结果。

2.针对性原则:学习任务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启发性原则:学习任务应当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4.循序渐进原则:学习任务的难度要逐步递增,使学生能够逐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5.多样性原则:学习任务的形式和内容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

二、任务型教学的特点与优势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它有以下特点和优势:1.贴近生活:任务型教学通过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实用性和意义。

2.强调实践操作:任务型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促进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4.发展综合能力:任务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

5.个性化学习:任务型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任务,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教案中学习任务与任务型教学的融合应用教案中的学习任务与任务型教学可融合应用,形成一种更具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教学设计。

具体应用方式如下:1.明确任务目标:教案中的学习任务要明确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确保任务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启发学生思考:教案中的学习任务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任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详解

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详解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任务的本质:任务本身只是一种方法、 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它本身不是内容,不是目的,但通 过它,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促进 学生思考、决策,为他们提供在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 中进行交际和用目的语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使语言学习 摆脱单纯的语言项目练习,而成为有语境的、有意义的、 有交际目的的语言实践。
(五)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任务并非都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在任务履 行中的角色,但任务都会暗含或反映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点。教师 既可以是任务的参与者,也可以是任务的监控者和指导者。在任务 设计中,设计者也可考虑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促进任 务更顺利有效地进行。
(六)情景。任务的情景要素指任务所产生和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 包括语言交际的语境,同时也涉及课堂任务的组织形式。在任务设 计中,应尽量使情景接近于真实,以提高学生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 的意识。
Kumaravadivalu认为,这三类教学方法所表现的课堂操作程序具
有内在的层级关系,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际活动涵盖了部分以语 言为中心的结构练习,而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任务则涵盖了以学习 者为中心的课堂交际活动。因此,从教和学的角度看,教学任务比交 际活动更具综合性和包容性。克氏的这一观点为任务型教学法在 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具有非常积极的实践意 义,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任务及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
任务的构成要素
作为任务型教学法中的课堂教学任务,至少应包含以下六个基本 构成要素
(一)目标。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一样,教学任务首先具有目 的性,也就是说,它应该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向。如前所述,这种目 标指向具有两重性,一是任务本身要达到的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任 务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目的。如在“案件侦破”任务中,其非教 学目的便是根据不断增加的线索进行讨论推理,直到最后找出罪犯。 但设计任务所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则可能是通过完成任务过程中 所产生的语言交流感受语言,增强语言意识,提高交际能力,并在交际 过程中应用诸如表示假设、因果关系,或“肯定”“可能”“也许” 等目的语表达形式。作为促进学习的教学任务,教师更多地关注 它的教学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可操作性原则。在任务设计中,应考虑到它在课堂环境中 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尽量避免那些环节过多、程序过于复杂的课 堂任务。必要时,要为学生提供任务履行或操作的模式。
(5)实用性原则。任务的设计不能仅注重形式,而不考虑它的 效果。课堂任务总是服务于教学的。因此,在任务设计中要避免 为任务而设计任务。任务设计者要尽可能为学生的个体活动创造 条件,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互动和交 流的机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其二,任务通常会产生非语言性结果,而练习总是产生语言性结果。 比如,根据所听天气预报的信息,决定怎样安排野炊;或根据火车和汽 车时刻表,选择哪几趟车能方便准时地赶到某地开会,任务完成后所 得到的结果是非语言性的,而课堂练习,如用短语造句、用介词填空 等,其结果总是语言性的
第三,任务具有开放性,也就是说,任务的履行并非有一套预定的模式 或途径,或者会达到统一的结果,完成任务的途径,包括应用的语言是 可选择的、不固定的、非限制性的。
推理差任务(reasoning-gap tasks)。所谓推理差任务指从给定信息推导出 新信息,如,从提供的地图(给定信息)上找出到某一指定地点的最佳路线 (通过推导)。
信息差、观点差、推理差是Prabhu应用最多的学习任务。三种类型任务的重 要价值在:借助它们能够创造出课堂上真正有意义的交流互动。因为在真实
任务型教学法要抓好三个环节的 任务设计
(一)导入/热身部分的任务设计
任务的设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式由初级任 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形成一种循环。并由数个微任 务(min-task)构成一串“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遵循先输入后输 出原则,使教学阶梯式层层推进。这一部分任务的设计仅在于引起学生的 注意,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为后面的教与学奠定 基础。因此,这个环节中的任务应该设计为简单、趣味化强的活动或游戏。
三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es)
而任务型教学法则属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此类教学法主 要关注二语教学的认知过程和心理语言学过程,力图为学习者提 供机会,通过课堂上以意义为焦点的活动,参与开务履行过程中,学 习者注重语言交际的意义,充分利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目的语资源, 通过交流获取所需信息,完成任务,其学习过程是沿着开放的途径 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五)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任务并非都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在任务履 行中的角色,但任务都会暗含或反映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点。教师 既可以是任务的参与者,也可以是任务的监控者和指导者。在任务 设计中,设计者也可考虑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促进任 务更顺利有效地进行。
(六)情景。任务的情景要素指任务所产生和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 包括语言交际的语境,同时也涉及课堂任务的组织形式。在任务设 计中,应尽量使情景接近于真实,以提高学生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 的意识。
(3)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涉及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任务在课 堂上的实施步骤和程序,即怎样使设计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教学上 和逻辑上的连贯与流畅。Nunan曾提出过“任务依属原则”(task dependency principle),即课堂上的任务应呈“任务链”或“任务系列” 的形式,每一任务都以前面的任务为基础或出发点,后面的任务依属于 前面的任务。这样,每一课或每一教学单元的任务系列构成一列教学阶 梯,使学习者能一步一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任务的顺序可多种多 样,如从接受性技能到产出性技能,或从预备性任务向目标性任务过渡 等。
第四,任务具有交际性或互动性。任务通常是集体性和合作性活动, 任务的履行通常以交际或互动的方式进行,这种互动可以是学生与 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输人材料之间的双边或多边 互动。
对任务和任务型教学法本质的认识还可从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的应用 语言学Kumaravadivalu对语言教学方法的三分法中得到启发。他认为, 绝大多数语言教学方法都可根据其关注焦点分为三大类:
(6)趣味性原则。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之一便是通过有趣的课 堂交际活动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因此,在任务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考虑任务的趣味性。机 械的、反复重复的任务类型会使学生失去参与任务的兴趣,因而 任务的形式应多样化。需要注意的是,任务的趣味性除了来自任 务本身之外,还可来自多个方面,如多人的参与、多向的交流和 互动,任务履行中的人际交往、情感交流,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后的兴奋感、成就感等。
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
Outline
任务的内涵 任务及任务型教学法的本质
任务与练习的区别 语言教学三分法
任务的构成要素 基本的任务类型 任务设计的原则 任务型教学法要抓好三个环节的任务设计 适时承担任务不同阶段的角色
任务的内涵
“任务”(task)一词进人应用语言学文献是在20世纪80年代 初,它不仅仅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引起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 教师的兴趣,同时,它也和大纲设计、教材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二)内容。任务的这一要素可简单地表达为“做什么”。任何一个 任务都需赋予它实质性的内容,任务的内容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需 要履行的具体的行为和活动。
(三)程序。指学习者在履行某一任务过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步 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怎样做”。它包括任务序列中某一任务 所处的位置、先后次序、时间分配等
(2)形式/功能原则。传统语言练习的最大不足之处便是语言脱离语境, 脱离功能,学生可能知道不同的语言形式,但不能以这些形式得体地表 达意义和功能。形式/功能原则就是在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将语言形 式和功能的关系明确化,让学习者在任务履行中充分感受语言形式和功 能的关系,以及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增强学习者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
基本的任务类型
任务教学法的提出者勃雷泊(Prabhu)识别了三种类型的任务并广泛 用于其教学实践。
信息差任务(information-gap tasks)。如填写工作日程表任务,学习者必 须通过相互交流信息,弥补信息空白才能完成任务;
观点差任务(opinion-gap tasks)。采访同学们对学校的看法这个任务中包 含了一个观点差任务,因为学生们并不知道他人对相关问题的看法,要想 了解,就必须沟通;
(四)输入材料。所谓输入材料是指履行任务过程中所使用或依据的 辅助资料。如前面提到的“案件侦破”任务,就需要打印在若干张 纸条上的一系列线索,任务就从第一条线索的推理和讨论开始,在不 能得到肯定的结论时,依次增加线索,直到真相大白。输人材料可以 是语言的,如新闻报道、旅游指南、产品使用说明、天气预报等;也 可以是非语言的,如一叠照片、图表、漫画、交通地图、列车时刻 表等。尽管有些课堂任务并不一定都要使用或依据这样的输入材 料,但在任务设计中,通常提倡准备和提供这样的材料,使任务的履行 更具操作性,更好地与教学结合。
任务的这六个基本要素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任务的本质。任务本身 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它本身不是内容,不是目的,但通 过它,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促进学生思维、决策, 为他们提供在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际和用目的语解决问 题的机会,从而使语言学习摆脱单纯的语言项目练习,而成为有语境的、 有意义的、有交际目的的语言实践
任务的构成要素
作为任务型教学法中的课堂教学任务,至少应包含以下六个基本 构成要素
(一)目标。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一样,教学任务首先具有目 的性,也就是说,它应该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向。如前所述,这种目 标指向具有两重性,一是任务本身要达到的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任 务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目的。如在“案件侦破”任务中,其非教 学目的便是根据不断增加的线索进行讨论推理,直到最后找出罪犯。 但设计任务所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则可能是通过完成任务过程中 所产生的语言交流感受语言,增强语言意识,提高交际能力,并在交际 过程中应用诸如表示假设、因果关系,或“肯定”“可能”“也许” 等目的语表达形式。作为促进学习的教学任务,教师更多地关注 它的教学目的。
的交际中,正是由于交谈各方彼此间在信息观点上有空白,从他人处获得信
息、填补空白的需要和愿望触发了相互间的交际行为—表达自我、传递信息、
倾听理解他人。更值得关注的是,任务为交际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依托。
任务设计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此原则是指在任务设计中,任务所使用的输入材料应 来源于真实生活,同时,履行任务的情景以及具体活动应尽量贴近真实 生活。
任务及任务型教学法的本质
任务与传统的“练习”(exercise)或通常意义上的“活 动”(activity)究竟有什么样的本质差别呢?
首先,任务具有目的性。这里的“目的”具有两重性,一是任务本身 所包含的非教学目的,二是任务设计者所期望任务参与者达到的教 学目的,而练习通常只具有教学目的。
c) Candlin将任务定义为“一组涉及学习者的认知和交际过程,以集体的形 式对己知和新信息进行探究,在社会语境中完成某一预期或临时目标的可 区别的、相互关联的问题指向型活动”。
d) 外语课堂上任务这一概念可概括为:学习者应用目的语所进行的促进语言 学习的,涉及信息理解、加工,或解决问题、决策问题的一组相互关联的、 具有目标指向的课堂交际或互动活动。
对于“任务”的不同解读
a) Breen认为,有助于达到语言学习整体目标的所有课堂活动都可看成是任 务,包括简单短暂的语法练习以及复杂耗时的集体课堂活动。
b) Krahnke则将任务限定为为语言学习而进行的具有非教学目的的活动,也 就是说,Krhanke将课堂任务看成类似课堂之外(即真实生活中)的社会交 际实践,具有交际目的而非教学目的的活动才能称之为任务。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任务的本质:任务本身只是一种方法、 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它本身不是内容,不是目的,但通 过它,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促进 学生思考、决策,为他们提供在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 中进行交际和用目的语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使语言学习 摆脱单纯的语言项目练习,而成为有语境的、有意义的、 有交际目的的语言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