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汉英词语国俗语义对比及翻译
汉英谚语的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
汉英谚语的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汉英谚语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较为定型的语句,它语言精炼、意蕴隽永,凝集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经验,是英汉词汇海洋里的瑰宝。
由于汉英民族存在着地理、历史、宗教、文学、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汉英谚语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从汉英谚语在形式与意义上的对应、半对应及不对应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汉英谚语的翻译策略。
标签:汉英谚语对比分析翻译策略一、引言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的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具有持久性、通俗性、口语化等特点。
早在17世纪,英国牧师罗伯特·索斯(Robert South)在其传道书的第一章里写到:“What a proverb,but the experience and observation of several ages,gathered and summed up in one expression.(谚语乃众多时代经验积累、观察所获而集中表达之炼语也。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曾有名言:“The ge 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谚语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本文将从汉英谚语形式与内容上的对应、半对应及不对应现象着手,分析汉英谚语的异同之处,以期为汉英谚语的翻译提供借鉴。
二、汉英谚语的来源对比(一)汉语谚语的主要来源1.来源于普通人民的日常言语大部分汉语谚语都是由各行各业的人集体创作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汉语中很多谚语都同农业生活中的耕作、饲养、天气、季节以及许多在农民中广泛流传的事物相关。
例如:(1)瑞雪兆丰年。
(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一、引言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于意义的语句”。
汇集了人民大众集体的智慧, 经过长期的积累, 科学的概括, 艺术的操练, 以形象的比喻, 总结生活经验, 阐述人生哲理。
谚语形象鲜明生动, 内容深入浅出, 寓义意味深长, 富有思想性, 艺术性和大众性, 因此雅俗共赏, 妇孺皆知, 世代相传而影响深远, 有些已成为流传于古的至理名言, 诚如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 “一言而为天下法, 一语而为百世师。
”谚语作为各民族文化的精髓, 既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共性, 又反映了其个性。
从广义上讲, 谚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具有语义整体性, 结构稳定性和语法的不规则性的特点, 加上人类感受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方法在许多方面都是相近或一些完全或基本对应的谚语。
例如: 失败是成功之母(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 眼不见, 心不想(out of sight, out ofmind) 等。
但这只占谚语中极少部分, 而大量的谚语则表示出各自的文化特征, 无论是物质文化, 还是精神文化都不尽相同, 毕竟中西方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中、英语文化有着多方面的差异, 研究和比较其差异, 将有助于我们掌握语言的规范以及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如果不了解其文化背景, 则翻译时必然会引起歧义; 但通过分析比较, 找出其规律, 则会使译文达到“信实, 通达, 雅致”之效果。
二、汉英谚语的比较谚语, 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夏商时代, 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在语音上重视声韵, 用词上讲究凝练, 句式上注重对称,表达上力求形象, 是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上绚丽多彩的瑰宝。
英语谚语最早见之于八世纪的古英语, 是英美等国人民的口头创作, 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也是大不列颠文化财富的一部分, 凝集着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经验,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定规律, 也从各方面反映出大不列颠民族的生活哲理、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风土人情。
英汉动物词 国俗语义对比
• 3 、俗传“狐狸”善于魅人。因此汉语中用“狐媚” 喻指“用谄媚、阴柔的手段迷惑人”。如: • 唐·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掩袖工谗,狐 媚偏能惑主。” • • 汉语俗语也将“以色诱人的女人”称为“狐狸精” ,含贬义.这与上文中说到的英语用fox喻指“漂亮女 人”在态度的褒贬上完全不同。如: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回:“一心只想装狐媚子 哄宝玉。 • 4、成语“狐朋狗友”、“狐群狗党”则指“勾结在 一起的坏人”.如: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 搬弄是非,调三窝四。” • 西汉· 刘向《国策· 楚策一》有“狐假虎威”的故事 ,比喻“借别人的势来欺压人”。
• 例如:Avarice is as deaf to the voice of virtue. as the ass to thevoice of Apollo. • (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1975) • 贪婪对美德熟视无睹,如同驴子对神乐充耳不闻。
• • • • • • • •
2、英语中的old cat是指“脾气坏的老太婆”: “…Everybody will be talking about you and saying you are fast一and anyway. Mrs. Meriwether knew it was your bedroom." "And I suppose she'll tell all the boys, the old cat!" (M. Mitchell: Gone with the Wind. ch. 9) “大家都会谈论你,说你放荡一不管怎么说.梅里韦瑟太太知道这是你的房间。” “我料想她会告诉所有的小伙的,这个老恶婆!” 《根据陈良庭等译《乱世佳人》改译)
探析汉英词语国俗语义对比及翻译论文[推荐五篇]
探析汉英词语国俗语义对比及翻译论文[推荐五篇]第一篇:探析汉英词语国俗语义对比及翻译论文论文关键词:国俗语义汉英对比跨文化交际论文摘要:本文将举例并对比分析汉英词语国俗语义差异的几种类型,即国俗语义基本一致;国俗语义部分一致;国俗语义不一致或者相反;国俗语义只在一种语言中存在。
旨在充分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这些方面的异同,为进行更好的翻译、跨文化交际做好准备。
一、引言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涉及到得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对两种文化的转换。
作为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汇本身承载着很多文化民族意义,也就是国俗语义。
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汉英两种词汇在国俗语义方面的差距,为更好的跨文化交际做准备。
二、汉英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关系及其翻译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实体指称意义上添加的一个民族文化含义,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民族文化色彩,离开民族文化背景,难以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英汉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呈现出同异并存的现象。
下文就这四种情形分别举例植物词以及习语进行讨论。
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基本一致时的翻译由于事物本身的属性是一致的,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现象的认识能力大同小异,因此,英汉有些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基本一致。
在对此了解的基础上,译者方可直译意象,达到传神。
植物词。
laurel(桂树):中西方人都将laurels(桂冠)视为“胜利”、“荣誉”和“辉煌成就”的象征。
汉语中“蟾宫折桂”喻指科举及第、“丹桂”是月亮的代称、“桂树”喻指“长寿”。
因此在翻译“looktoone’slaurels”和“winone’slaurels”可分别洋为“确保声誉”和“金榜题名”。
习浯。
这里的国俗语义基本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在内容方面也就是二者的意思、思想等完全一样或几乎完全一样。
形式方而也就是二者在词、句的表达方面完全一样或几乎完全一样。
比如“justsoso”和“不过尔尔”;”ANo.1”和“天字第一号”等等。
(完整版)中英习语谚语等对比
英汉语成语、习语、俗语的比较与翻译Lead up:The Pure Brightness Day; All Soul s’Day;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 the Tomb-visiting Day; The Mourning Day吴钧陶译 The Pure Brightness DayIt drizzles thick on the Pure Brightness Day;I travel with my heart lost in dismay.Is there a public house somewhere, cowboy?He points at Apricot Bloom Village far away.杨宪益、戴乃迭译: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It drizzles endles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can find a tavern,He points at 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许渊冲译 The Mourning Day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一.例句1.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2.to flog a dead horse;do sth in vain; make futile efforts鞭打死马;白费力气3. a drop in a bucket 沧海一粟;太仓一粟;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微乎其微;不足挂齿4.to 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 教猪吹笛;对牛弹琴;5.过街老鼠(直译)like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意译) the object of universal condemnation; a bad man hated by everybody6.门庭若市(直译) the courtyard is like a market.(意译)a much visited house; a busy town; bustling; crowded7.望梅止渴(直译)to gaze at plums to quench one’s thirst(意译)to console oneself with false hopes; to feed on fancies (illusion); imagined satisfaction; a Barmecide (《一千零一夜》中一个口惠而实不至的人物)feast.8.危如累卵(直译)as dangerous as a pile of eggs(意译)hazardous in the extreme; great insecurity; in a precarious condition; at stake, at risk; at hazard; in peril; in danger; perilous; risky; critical...9. A nod is as good as a wink to a blind horse.(直译)点头也好,眨眼也好,示意盲马,同样无效。
小议中英谚语差异及谚语翻译技巧
小议中英谚语差异及谚语翻译技巧上传: 邹金平更新时间:2013-4-23 8:32:54中国和英国都有大量的谚语,在我具体论述之前,请让我们弄清“谚语”一词的含义和概念。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是这样界定其含义的: short well-known saying that states a general truth or gives advice;《当代英语朗文词典》却是这样定义的:a brief familiar maxim of folk wisdom ,usually compressed in form , often involving a bold image and frequently a jingle that catches the memory ;而《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说的: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个特点:(1)它们是整齐固定的并为广大群众所熟悉的句子;(2)它们是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经验的总结,目的是为人民阐明事理或总结经验教训;(3)它们常包含简练的话语、大胆的想像、丰富的修辞而便于人们记诵。
虽然英语和汉语谚语都有以上特点,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它们仍有许多的不同点。
一、中英谚语文化差异众所周知,语言与一个国家的文化紧密联系。
而谚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总与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经济和地域条件紧密相关。
尽管谚语反映的自然和社会规则是客观无国界的,但不同的民族往往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有时一些谚语的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却采用了不同的形象和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地域环境特色谚语出自人们的生活和劳动,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民非常热爱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大海。
因此,英国有许多谚语都涉及到了海、鱼和制船工业。
例如:No fish would exist without fishbones , No man would be without faults.(没有不带刺的鱼,同样也没有不带缺点的人。
2 英汉国俗语言对比
“acase of dog eat dog”,指残酷无情的竞争,自相残杀; ,指残酷无情的竞争,自相残杀; “ a dog in the manger”,狗占马槽,比喻占着茅坑不 ,狗占马槽, 拉屎的人; 拉屎的人; “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treat sb.1ike a dog”,比喻视某人如草芥,不当 . ,比喻视某人如草芥, 人看; 人看; 形容人装腔作势, “put Oil the dog”形容人装腔作势,摆架子。 形容人装腔作势 摆架子。 指老年人, “an old dog”指老年人, 指老年人 指聪明伶俐的人, “a jolly dog”指聪明伶俐的人, 指聪明伶俐的人 指快活的人, “a gay dog”指快活的人, 指快活的人 指要人或看门的人、 “a big dog”指要人或看门的人、保镖, 指要人或看门的人 保镖, “a sly dog”指行为失检的人或偷鸡摸狗 指行为失检的人或偷鸡摸狗 指卑鄙可耻的人或狗杂种, “a yellow dog”指卑鄙可耻的人或狗杂种, 指卑鄙可耻的人或狗杂种 指一位老水手, “a sea dog”指一位老水手, 指一位老水手 指聪明的孩子或年轻人。 “a clever dog”指聪明的孩子或年轻人。 指聪明的孩子或年轻人
鼠:喻指微小且无足轻重的事物,指小偷小摸的 喻指微小且无足轻重的事物, 习性或行为,或喻指庸人、小人,多含贬义,例如: 习性或行为,或喻指庸人、小人,多含贬义,例如: 胆小如鼠” 抱头鼠窜、奉头鼠窜” “胆小如鼠”、“抱头鼠窜、奉头鼠窜”、“鼠目寸 鸡肠鼠肚” 贼眉鼠眼” 光”、“鸡肠鼠肚”、“贼眉鼠眼”。 英语中,鼠多作贬义或戏谑语,喻羞怯、 英语中,鼠多作贬义或戏谑语,喻羞怯、胆小之 人,例, “His son,a strange little mouse,never said , , anything”, , 译为“他的儿子胆小如鼠,竟然一句话都没说” 译为“他的儿子胆小如鼠,竟然一句话都没说”。 胆小如鼠)。 “as timid as a mouse”(胆小如鼠 。又 胆小如鼠 不出声、 如“as quite as a mouse”(不出声、无声响 不出声 无声响) 中西文化中,老鼠都有胆小的形象特征, 中西文化中,老鼠都有胆小的形象特征,鼠都 作贬义使用,代表着卑怯等不良形象。 作贬义使用,代表着卑怯等不良形象。
英汉谚语的语义的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四、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
任何一个译者都知道,信息发送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信息接受
者是不同的,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有对应关系。正是在对待翻译中怎样
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一般来说,可分成
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alienazione/alienation)与“归化”
国际大词典》把谚语定义为“简短的格言,特别是经验、格言、篇言、
智慧的浓缩。” 谚语深深扎根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结构中,与此同时,
不同民族语言中的谚语由于时空、地域、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诸因
素的差异,常常隐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语言使用者间接经验
形态和对世界理解的特殊性。
者一样的美的艺术感受。
关键词:英汉,谚语,翻译,异化,归化
一、英语谚语的界说
谚语是以简短精练的形式表述事理且具有劝诫作用的传言。关于
谚语的定义,很多权威的英语词典都曾做过解释。著名的《韦氏大词
典》认为谚语“是一种通用的格言,是一种经验智慧的累积。”《韦伯
民共识的心理基础,民族语言则是这种民族心理的具体体现。也就是
说,民族心理和民族语言总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民
族的基础。在各民族实际的语言中,由于民族心理以及与之对应的价
值观念各不相同,其谚语就会在形式上存在着某种差别。我们可以通
过汉英谚语的差异来分析它们所体现的不同的民族心理。
He that serves God for money will serve the devil for better wages
(为金钱替上帝效劳的人,为更多的钱也愿被魔鬼驱使)
The devil is good to his own(恶人自有魔鬼保佑)
中西习语的差异
1、proverb 英['prɒvɜːb]美['prɑvɝb] n. 谚语,格言;众所周知的人或事例句If you want to gofast,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with others,” says an African proverb. 非洲一个谚语说:“如果你想走得快,自己独行;如果你想走得远,与人同行。
”2、idiom 英['ɪdɪəm]美['ɪdɪəm] n. 成语,习语;土话;熟语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
熟语是习用的词的固定组合,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
3、slang 英[slæŋ]美[slæŋ] n. 俚语;行话英语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有自己的文化、科学、技术与宗教,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道德观念等等。
这些内容反映在语言里,又通过语言给予表达与传播。
在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应该对文化有所界定,并对文化进行分类。
文化是主体和客体在社会实践中的产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指人类的文化心态。
同时,文化又是分层次的。
总的说来,文化可以分为风俗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层次, 而习语又是这三个层次的精髓。
习语(idioms)从广义上说,它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惯用语、典故等,是一种在结构上与意义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它是多民族语言中的精华与瑰宝,语言精炼,含义深刻且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同时,习语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其文化特征。
当外国人来到中国时,面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刻舟求剑”、“茶壶里煮饺子”等中国的习语时,真是有种“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的感觉, 不仅迷惑不解,简直是瞠目结舌。
英汉谚语文化对比与翻译
英汉谚语文化对比与翻译作者:曹翔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8期内容摘要:谚语是各国语言中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部分,其文化色彩浓厚,民族内涵丰富,是各国民间文艺宝库中一颗璀璨的钻石。
英汉谚语凝聚了中英两国智慧的精华,既有其共性,又存在差异。
本文分析了英汉谚语文化的异同性,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如何对其进行准确翻译,包括直译法、意译法、直意结合法和对等翻译法。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对比翻译仔细观察英汉谚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人类存在着某些共性,因此英汉谚语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起源相同英汉谚语很多源于人民的生活经验及经典文学作品。
很多英汉谚语中都与婚姻有关,如,汉语中的"强扭的瓜不甜"表明婚姻应得到双方的同意,勉强的婚姻则没有好下场。
英语中则有"Fanned fires and forced love never did well."也表明了一手包办的婚姻无法获得幸福。
除此以外,英汉谚语也有很多是来自于经典文学作品,如汉语中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英语中的"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则来自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2.风格相同就其艺术性而言,英汉谚语大都言简意赅、修辞巧妙和韵律优美。
[1]英汉谚语都具有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共同特点,如汉语中有"人在做,天在看",英语中有"Time is money."除此之外,许多巧妙的修辞手法在英汉谚语中也比较常见,如汉语中的"雷公叫,大雨毛快到",英语中的"Wall have ears."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英汉谚语语句流畅,音韵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英语中的"God made dirt,dirt won’t hurt."使用了尾韵,汉语中的"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流年"则通过押韵使人读起来抑扬顿挫。
浅析汉英词语国俗语义对比及翻译
浅析汉英词语国俗语义对比及翻译作者:徐丽华韩清桦来源:《中国经贸》2011年第08期摘要:本文将举例并对比分析汉英词语国俗语义差异的几种类型,即国俗语义基本一致;国俗语义部分一致;国俗语义不一致或者相反;国俗语义只在一种语言中存在。
旨在充分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这些方面的异同,为进行更好的翻译、跨文化交际做好准备。
关键词:国俗语义;汉英对比;跨文化交际一、引言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涉及到得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对两种文化的转换。
作为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汇本身承载着很多文化民族意义,也就是国俗语义。
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汉英两种词汇在国俗语义方面的差距,为更好的跨文化交际做准备。
二、汉英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关系及其翻译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实体指称意义上添加的一个民族文化含义,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民族文化色彩,离开民族文化背景,难以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英汉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呈现出同异并存的现象。
下文就这四种情形分别举例植物词以及习语进行讨论。
1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基本一致时的翻译由于事物本身的属性是一致的,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现象的认识能力大同小异,因此,英汉有些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基本一致。
在对此了解的基础上,译者方可直译意象,达到传神。
植物词。
laurel(桂树):中西方人都将laurels(桂冠)视为“胜利”、“荣誉”和“辉煌成就”的象征。
汉语中“蟾宫折桂”喻指科举及第、“丹桂”是月亮的代称、“桂树”喻指“长寿”。
因此在翻译“look to one’s laurels”和“win one’s laurels”可分别洋为“确保声誉”和“金榜题名”。
习浯。
这里的国俗语义基本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在内容方面也就是二者的意思、思想等完全一样或几乎完全一样。
形式方而也就是二者在词、句的表达方面完全一样或几乎完全一样。
比如“just so so”和“不过尔尔”;”A No.1”和“天字第一号”等等。
浅谈英汉成语的对比及其翻译
谈英汉成语的对比及其翻译何小菊[2007041113]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摘要: 成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着大量成语。
本文对英汉成语的异同进行了比较,进而提出了几种英汉成语的翻译方法,旨在英语学习者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英汉成语的妙用。
关键词:英语成语;比较;翻译方法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HeXiaoju[2007041113]Qian 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Abstract:Idiom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 and hav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both rich in idioms.The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English idioms with Chinese ones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idioms. Its aim is to make English learners understand and master English-Chinese idioms better.Key words: English idioms; comparison; translation methods“成语”是人们长期沿袭使用的、结构基本固定的短语或短句。
[1] (P112)无论英语还是汉语,都经历了长长的历史,有许多相似之处。
成语包括习语,谚语,俗语和典故等,含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虽然英汉语之间有相同点,但是它们在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
谚语多风趣幽默,饱含哲理,因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广为流传。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1. 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
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教有关。
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
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例: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上帝赐给食物,魔鬼派来厨师。
Each cross hath its own inscription.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应。
基督教徒崇拜上帝,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是家喻户晓的句子。
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中国人崇拜“天”。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
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
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2. 出自《圣经》和英语文学巨著里的谚语《圣经》是最广为阅读的书之一,也是包括英语国家在内的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作品。
它也被认为是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
其中的警句、格言已经成为谚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爱屋及乌”的中英翻译国俗语义差异-文档资料
“爱屋及乌”的中英翻译国俗语义差异王德春教授首倡的国俗语义学在我国语言学界成了一个颇为热门的研究课题。
所谓“国俗语义”,系指在词汇直接意义的基础上添加了民族文化色彩的语义,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征。
成语寓意深刻,趣味隽永,极富民族色彩。
英语和汉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都有丰富多彩的成语。
英汉成语不仅在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存在不同,而且存在文化背景的差异。
“爱屋及乌”这句成语的英文对应词是Love me, love my dog.本文拟就这句成语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喻意进行比较,,旨在以小见大,探究中西文化的异同。
一.中国文化中的“屋”语义中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作为核心。
农耕经济一直是国家经济的主体,那么土地的有无和多寡自然成了人们最关切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问题。
对于每个家庭和每个人来说,有无土地是能否生存下去的先决条件,拥有土地的多少则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贫富和社会地位的高低。
这种浓烈的土地情怀使得中国人独有“落叶归根”、“故土难离”、“入土为安”等等思想。
而房屋,作为人避风挡雨,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在中国人生活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安居乐业,只有成家,拥有自己的房屋,才能享受天伦之乐。
有了房屋,有了土地,中国人才能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二、中国文化中的“乌鸦”语义在上古神话中,乌鸦往往与神圣的太阳结伴而行,被认为是“太阳鸟”。
如《山海经? 大荒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仰韶文化的彩陶上绘有阳乌负日飞行图纹。
从宋朝开始,乌鸦在文学作品和生活中开始改变形象,逐渐被人反感和鄙视,认为它是不祥之物。
人们对它避之不及,将驱赶、捕杀乌鸦当作天经地义之事。
文学作品中也常用乌鸦意象和乌鸦叫声来表现不祥的预兆、凄惨的场景。
就连与乌鸦有关连的词汇和谚语也多是贬义,如“乌鸦嘴”,“乌合之众”,“天下乌鸦一般黑”,等等。
三.西方文化中的“我”语义在英文中,I是一个永远都大写的单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国俗语义汉英对比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本文将举例并对比分析汉英词语国俗语义差异的几种类型,即国俗语义基本一致;国俗语义部分一致;国俗语义不一致或者相反;国俗语义只在一种语言中存在。
旨在充分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这些方面的异同,为进行更好的翻译、跨文化交际做好准备。
一、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涉及到得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对两种文化的转换。
作为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汇本身承载着很多文化民族意义,也就是国俗语义。
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汉英两种词汇在国俗语义方面的差距,为更好的跨文化交际做准备。
二、汉英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关系及其翻译
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实体指称意义上添加的一个民族文化含义,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民族文化色彩,离开民族文化背景,难以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英汉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呈现出同异并存的现象。
下文就这四种情形分别举例植物词以及习语进行讨论。
1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基本一致时的翻译
由于事物本身的属性是一致的,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现象的认识能力大同小异,因此,英汉有些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基本一致。
在对此了解的基础上,译者方可直译意象,达到传神。
植物词。
laurel(桂树):中西方人都将laurels(桂冠)视为“胜利”、“荣誉”和“辉煌成就”的象征。
汉语中“蟾宫折桂”喻指科举及第、“丹桂”是月亮的代称、“桂树”喻指“长寿”。
因此在翻译“look to one’s laurels”和“win one’s laurels”可分别洋为“确保声誉”和“金榜题名”。
习浯。
这里的国俗语义基本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在内容方面也就是二者的意思、思想等完全一样或几乎完全一样。
形式方而也就是二者在词、句的表达方面完全一样或几乎完全一样。
比如“just so so”和“不过尔尔”;”A No.1”和“天字第一号”等等。
第二种如“to burn one’s boat”和“破釜沉舟”;”t0 one’s heart’s desire”和“称心如意”等,这些习语形式不一,但是表达了相同的内容。
从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了解国俗语义差别对翻译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2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部分一致时的翻译
汉英对应词的国俗语义存在只有部分一致或相似,也就是说,对应的国俗同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会引起不同的联想。
此时要求译者充分了解语境,对词汇意义进行分析,而后选择翻译策略。
植物词。
willow(柳):从前英国人戴柳枝编成的帽子表示哀思,英美许多文学作品中,就用willow来象征因失去心爱的人,尤其是恋人而感到的悲伤。
“柳”在汉语中也有“离别”、“忧渤”、“苗条”、“避邪”等国俗语义。
古代送别诗中,常以“折柳赠别”或以“折柳”代称送别,其中蕴含着诸多令人神伤的离情别绪。
同时汉语中也用“柳姿”形容女子姿色,又用“柳”比喻女子眉毛纤细、身段苗条。
这在英语中就会显得奇怪,如红楼梦中对黛玉的描述,在翻译时要注意。
习语。
在习语方面,汉英的对应词上出现了一种不对等的部分对应,即两种不同的表达
方式表达的却是相同的国俗语义。
例如,“torob Peter tO pay Paul”和“拆东墙补西墙”,“the kiss of Judas”和“口蜜腹剑”,“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和“挥金如土”等等。
习语国俗语义上的相似,可以使得译文的传神达意更加的到位。
3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不一致或者相反时的翻译
基于以上谈到的两点,我们不难想到在汉、英语言的对应词中,会有一部分词汇的国俗语义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
这时作者最好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对其进行解释说明。
植物词。
“Apple(苹果)”一词在汉语中与“平安”谐音,因此中国古代新娘出嫁坐花轿的时候要手捧苹果,意蕴平安。
而在英语中,对“a11 appie of discord”的翻译应为,引起不和的因素。
在希腊神话中,竞美的三位女神为争夺它而引发特洛伊战争,因此有意为引起不和的寓意。
习语。
英语中跟“dog”有关的习语大多有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lucky dog;dressed like a dog’s dinner。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以上英语俗语应翻译成:爱屋及乌,幸运儿,穿着极为讲究等。
汉语中跟“dog”有关的习语大多有贬义,如“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
4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只在一种语言中存在时的翻译
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些其独有的词汇;这些词汇包含的文化蕴涵是来自于另一文化背景的语言使用者不明了或者很难理解的,尤其是那些包含历史、地理、宗教、风俗习惯、典故知识的习语。
此时译者可以根据译文的目的分别采用意译或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进行翻译。
植物词。
竹(bamboo):“竹”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极深的关系。
古人常用“高风亮节”概括其品性,象征“正直、坚贞、有骨气”等高尚品格。
如《孔子家语》曰:“山南之竹,不博自直,斩而为箭,射而达”,以此教人正直、坚强。
竹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由此,竹子便成了活跃的喻体,如“势如破竹”、“功垂竹帛”、“胸有成竹”、“竹篮打水一场空”等等。
习语。
汉英习语空缺主要出现在宗教、文学和神话等方面。
例如“the Achilies’heel’’;“the Tower of Babe”等在汉语中均找不到相应的对应,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则要通过上下文进行解释,分别译为“致命弱点,薄弱环节”和“空想的计划”。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汉英对应词的国俗语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往往具有其独特性,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这些方面的异同,为进行更好的进行蕴含文化民族语义的词汇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颖:中英动物语汇及其文化价值之关联与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2002(1).
[2]潘红编著,英汉国俗语义例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胡壮麟,刘润清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4]张培基,英语颜色与翻译[M].北京:商务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