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作者:穆春凤时间:2016-01-24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较大进展。目前,除本币存贷款利率外,绝大部分利率都已市场化。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逐步放松和消除对利率的管制,由市场主体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
自1996年开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18年,1997年货币市场利率实现市场化,1999年债券市场利率实现市场化,2004年,外币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同时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及存款利率下限,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2005年完全放开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至2013年,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已经实现了由固定利率向浮动利率的转变,即已基本放弃了固定利率体制,实现了利率的浮动。但存款利率的上限仍未放开,即仍由人民银行规定各个期限的存款利率的上限。规定存款利率上限,是因为目前在我国储蓄率高、存款量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规定上限以限制商业银行利用提高利率作为争夺存款的手段,避免因利率大战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进而稳定金融秩序。
2014年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稳步推进,目前贷款基础利率已经推出,贷款利率下限已经基本放开,贷款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的记者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放开在最近一两年就能够实现。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利差缩小,同业竞争加剧,中小银行所受到的冲击将大于大型银行
利率改革导致的利差收窄,使通过简单的规模扩张维持长期稳定收益的传统经营模式受到挑战。利率市场化前,中央银行的利率管制为银行提供了利差保护,银行业的净息差基本稳定在2.5%至2.8%,净利息收入占比较高,是银行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当前受制于经济增速下行,贷款利率上行空间有限,但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逐渐深入,银行负债成本增加相对较快,银行利差收入面临向下压力。自2012年利率市场化取得明显进展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息差出现不同程度缩小,银行依赖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难以持续,且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入,银行的利差盈利空间收窄,依靠存贷差收入的业务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未来的资本市场。
利率市场化将促使银行同业竞争加剧,中小银行所受到的冲击将大于大型银行。利率市场化之前,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是在利率限定的情况下,即按照统一价格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展开的,商业银行竞争主要集中在科技力量、服务质量、营销机制等方面。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可以对资金产品自主定价,并根据资金供求状况、目标利润高低等,把金融产品创新与定价有效结合起来,银行间的竞争由原来的非价格竞争转变为以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相结合的新型竞争模式,竞争手段也由此多样化。大型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会动用利率定价权提高存款利率,同时降低贷款利率,存贷款利率出现逆向走势,利差收入极大缩减。而中小银行作为价格追随者,只能被迫跟进甚至要更加激进才能保持市场份额,从而进一步降低利差水平。因此,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中小银行由于资金规模小、资本实力弱、收入渠道窄、议价能力低以及风险管理能力相对不足等原因,受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冲击将大于大型银行。
(二)利率风险加大,利率风险管理压力加大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的不利变动而导致的银行利率预期值与市场价格偏离,是一种潜在的损失。按照来源不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重定价风险,也称作错配风险或缺口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或重新定价期限所存在的差异。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化。如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但存款利息支出增加,从而使银行的未来收益减少,经济价值降低。
2.基准风险,是指因基准利率变化对相同期限的资产负债项目的影响程度不同而造成的不利影响。在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下,虽然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重新定价特征相似,但因其收益的利差发生了变化,也会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
3.收益曲线风险,也称为利率结构变化风险,是指收益率曲线的非平行移动对不同期限的同一种金融产品的影响程度不同而造成的不利影响。一般情况下,期限较短的金融产品收益率较低,期限较长的金融产品收益率较高。但当利率水平上升或下降时,期限较短金融产品收益率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可能不等于期限较长金融产品收益率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另外,在季节性资金紧张时,期限较短的收益率会高于期限较长的收益率。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多以限额管理、敞口分析等相对简单的方法反映所有利率风险来源,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资金业务起步晚、规模小,尚处于较为初级的头寸管理阶段。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存贷款利率逐渐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波动频繁,同时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为复杂,定价难度显著增大,利率风险大大增加。
(三)信用风险增加
信用风险,又称作违约风险,是指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者不愿意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使银行遭受经济损失,即受债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银行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其本质特征是借款人违约,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一直以来我国存在着金融抑制,利率市场化后,被压抑的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利率市场化使银行间的竞争加剧,银行为吸收存款,必然会提高存款利率。同时银行为维持利差收入,必定会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刺激了借款人的融资需求,企业为融资不计成本,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原因,会埋下借款人道德风险的隐患,在缺乏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情况下,必定会降低信贷资产质量,增加信用风险。
(四)银行的操作风险增加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及应对外部环境变化选择不适当策略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风险。操作风险,既有银行员工心理和行为变化导致的主观故意和过失,又包括员工知识和技能不足导致的操作不当情形。传统存贷业务息差的减少促使银行加快了如网银、理财产品、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增强了银行进行“表外”扩张的动力,新的表外业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