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仁义礼智 我固有之 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倾听生命自身的声音
生命原是人的最珍贵的价值。
可是,在当今的时代,其他种种次要的价值取代生命成了人生的主要目标乃至唯一目标,人们耗尽毕生精力追逐金钱、权力、名声、地位等等,从来不问一下这些东西是否使生命获得了真正的满足,生命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生命原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组合体,包含着多种多样的需要、能力、冲动,其中每一种都有独立的存在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实现和满足。
可是,现实的情形是,多少人的内在潜能没有得到开发,他们的生命早早地就纳入了一条狭窄而固定的轨道,并且以同样的方式把自己的子女也培养成片面的人。
我们不可避免地生活在一个功利的世界上,人人必须为生存而奋斗,这一点决定了生命本身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忽视的必然性。
然而,我们可以也应当减少这个程度,为生命争取尽可能大的空间。
在市声尘嚣之中,生命的声音已经久被遮蔽,无人理会。
现在,让我们都安静下来,
每个人都向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内部倾听,听一听自己的生命在说什么,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究竟需要什么。
立德、立功、立言、立节,谓之四不朽。
——《魏源集·默觚上》
赏读:(一个人一生中应该)树立德行,立下功劳,说出名言,行为保持高洁的节操。
这就叫作四项不朽的事。
须是表里皆实,无毫虚伪,然后有以为进德之地,德方日新矣。
——《朱子语类》 赏读:(一个人)必须里面(心中)和外面(形象)都实实在在,没有丝毫虚伪,然后才能有不断培养自己良好道德的基础,自己的道德水平才
能天天提高。
1.通假字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________________ ②若火之始然.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内”通“纳”,“内交”即“结交”;“要”通“徼”(yāo),求取 ②“然”通“燃”,“燃烧”
2.一词多义
①要⎩⎪⎨⎪⎧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留清白在人间 张良出,要.项伯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②恶⎩⎪⎨⎪⎧
非恶.其声而然也 无羞恶.之心 廉君宣恶.言 彼且恶.乎待哉 ③辞⎩⎪⎨⎪⎧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莫辞.更坐弹一曲 故人西辞.黄鹤楼 《归去来兮辞.》
④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吾其还也.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答案 ①通“徼”,求取/希望/通“邀”,邀请/约 ②厌恶/憎恶/坏,不好/疑问代词,怎么 ③谦让/推辞/辞别/一种文体 ④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表判断语气/表祈使语气/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语气
3.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①舜明.
于庶物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②夫仁,亦在乎熟.
之而已矣________________ ③旷.
安宅而弗居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明白 ②使……成熟 ③使……空闲
4.文言句式
①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________________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________________
③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判断句 ②介宾短语后置句 ③定语后置句、判断句
5.文白对照
孟子曰:“人 皆有 不忍
孟子说:“人人都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
人之心。
先王 有不忍人之 心,斯 有不忍人之同情。
古代贤明的帝王有不忍的同情心,就有怜恤别人的
政矣。
以不忍人 之心,行 不忍 人之 政,治天下 政治。
用不忍的同情心,来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
可 运之掌上 。
所以谓人 皆有 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
所以说人们都有对别人
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 见 孺子 将的痛苦觉得不忍的同情心,如果人们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将要
入于 井,皆 有怵惕 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 于孺
掉到井里面,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并不是因为和孩子
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 誉于乡 党 朋友也,非 恶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向乡里朋友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
其 声 而然 也。
由是 观之, 无恻隐之心,非人恶他的哭声才这样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没有同情之心,就不
也 ;无 羞 恶之心, 非人也;无辞让 之心, 非人也;是人;没有羞耻憎恶之心,就不是人;没有谦让之心,就不是人;
无是 非之心,非人 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 恶之 没有是非之心,也不是人。
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憎恶之
心,义 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 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心,是义的开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
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 其有 四体也。
有是四 端而 自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好像他有四肢一样啊。
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自
谓不能 者,自贼 者也;谓 其君 不能 者, 贼其己不行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认为他的国君不行的人,是残害
君 者也。
凡有 四端于我 者, 知皆扩而充之矣,他的国君。
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
若 火之 始然 , 泉之 始 达。
苟 能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就像泉水开始流出一样。
如果能扩大充
充 之,足以 保 四海;苟 不 充之,不足以事 父母。
”实它们,就足以拥有天下;如果不充实它们,不足以侍奉父母。
”
(《孟子·公孙丑上》)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 恶 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憎恶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 之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
同情之心,是仁;羞耻憎恶之
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
仁、义、礼、智,并不
由外铄 我也,我 固 有之也, 弗 思 耳是从外部给我的,我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不用心思考领悟罢
矣。
故 曰:“ 求则 得 之,舍 则 了。
所以说:“向内心追求就会得到它,不向内心追求就会失 之。
”失去它。
”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 希 ,庶民 去
孟子说:“人跟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一点点,一般人丢弃了
之,君子 存 之。
舜明于庶物 ,
它,君子则保存了它(所以他才成了君子)。
舜明白万物之理,洞
察 于 人 伦 , 察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仁义根于
由 仁义 行,非 行 仁义 内心而所行都从仁义出,不是认为仁义是美的然后努力去
也。
”推行它。
”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万物 皆备 于我矣 。
反
孟子说:“人世间一切道理,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
反省
身 而诚 ,乐莫大 焉 。
强 恕自己,自己是真诚的,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
竭力以推己及
而行,求 仁 莫 近 焉。
”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苟为不 孟子说:“五谷都是好种子;种下去之后假如不能生长成
熟, 不如荑 稗。
夫仁,亦在乎 熟之而熟,还不如稊米和稗子。
仁,也在于让它在内心里生长成熟已矣。
”罢了。
”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自 暴 者 不可与 有 言也,自
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没法和他谈出什么善言,自己
弃者不 可 与 有 为也。
言 非 礼义,谓放弃而不求上进的人没法和他有所作为。
说话违背礼义,这就
之自 暴也 ;吾身不能居 仁由义 ,谓 之自 弃叫自己残害自己;自身不能居心于仁、由义而行,这就叫自己放
也。
仁,人之安 宅也;义,人之正 路也。
旷 安 宅弃。
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
空着安适的住宅
而弗居 ,舍正路 而 不 由 ,而不居住(即不居心于仁),舍弃正确的道路而不走(即行不由义),哀 哉!”可悲啊!”
(《孟子·离娄上》)
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四端”学说。
孟子主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
将自己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行扩充放大,使之成为仁义礼智,而将这“四心”扩充放大成为仁义礼智的最好办法就是“反身而诚”“强恕而行”,不言放弃。
重点突破
一、人应该如何发扬本来具备的“仁义礼智”?
提示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孟子说,把仁、义、礼、智四端发扬光大一点都不难,关键是要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
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是推己及人的具体表现。
看到头发斑白的老人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在路上,就去帮他拿,不让他辛劳。
做这样的事情都是举手之劳,却可以成就一种美德,使自己含有的仁义礼智的发端成长并趋向成熟。
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使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难道不让人感到悲哀吗?
二、请概括本课所选的《孟子》六则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提示 第一章:人本身具备不忍的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对此要扩大并充实它。
第二章:具备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应积极追求。
第三章:人与禽兽是不同的。
以舜为例,说明仁义是根植于心的。
人应从仁义出发,不违人伦。
第四章:人世间的一切道理,我的本性都具备了。
应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然后才能达到仁义之境。
第五章:以“五谷”的成熟作比,形象地阐明具备了“仁”,要发扬光大。
第六章:自暴自弃者,不以“仁”为居所,不以“义”为道路是可悲的。
具备仁义之心的人应加强修养。
三、结合孟子语言,分析孟子严父慈母般的心肠。
提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章,从开头到“非恶其声而然也”,是慈母口吻;接下来从“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到“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则是严父口吻;“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则又是严父,又是慈母。
体会到这一层,才能更好地体会孟子的热心肠。
文本审美
语言晓畅,警策动人
刘熙载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操舵,中流自在。
”
孟子善辩,但其言不诡;孟子善文,而其文不艰。
一部《孟子》,讲述的虽为人间至理,但语言却极其通俗晓畅、平实浅近而又精练简约。
孟子为文本在说理,不祈古奥华丽,但求通俗易懂,加之他性情刚直,喜欢直抒胸臆,因而形成了平易率直的语言风格,但是,孟子的语言平实,却绝不平淡,相反,他的语言又总是精练简约、警策动人的。
有时寥寥数语,便能揭示出某些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这一点在本课所选的六则文选中也表现得较为突出。
细细读来,名言警句俯拾即是。
例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这些语句,形式整齐,道理深刻,但在句子内部却难以找到任何一个艰深晦涩的词语。
有时也用简洁的话语,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与处事的原则。
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有时,则用浅近的语言说出深刻而又丰富的政治经验与人生经验,如“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养心莫善于寡欲”,这些话语,晓畅简洁,内涵丰富,意义深刻,警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