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呼和浩特市基本概况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城”,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位置为东经110°46′~112°18′,北纬39°35′~41°23′,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按照国务院1999年6月3日批准的《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呼和浩特市的城市性质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市域土地总面积为17224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市市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11°52′,北纬40°48′~40°53′,土地总面积2054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市地处黄河水系哈拉沁沟、红山口沟、坝口子沟、乌素图沟及大、小黑河形成的冲击平原上,属于呼包断档盆地的一部分,总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均坡度为3~5%,平均海拔1050米。

呼和浩特市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为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温热,春季和秋季较长,光照充足,温差大,降水少,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为3.0℃,七月最热,一月最冷,极端最高气温39℃,极端最低气温为-32℃。

呼市市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01.6毫米,降水时间分布极不平均,多集中在夏季七、八月份,秋季雨水多于春季;市区年平均蒸发量1766.1毫米,平均空气相对湿度55%,日最大降水量为127.2毫米。

太阳辐射能源丰富,年辐射量在5055~5958焦耳/米,日照时数2800~3100小时/年。

最大冻土深度为156厘米。

年平均沙尘暴3.8天。

由于受西伯利亚和西风带气团及地面长波辐射的共同影响,市区逆温现象十分严重,使垂直对流受到抑制,这是呼和浩特市气候的一大特征。

呼和浩特市主要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哈拉沁沟、浑河、清水河、宝贝河等汇聚于黄河。

大黑河流经呼市地区114.4公里,平均径流量为9700万立方米。

除以上河流外,沿大青山还有许多山沟,沟内有地下水渗流聚集,与降雨形成季节性小河。

另外还有“五一”水库,“红领巾”水库,哈素海等湖泊。

呼和浩特市从南到北,由东至西,自然植被由森林植被逐渐过渡到灌丛草原,干旱草原,草甸草原,同时尚有盐生植被、沼泽植被和沙生植被。

较为常见的乡土野生植物品种有400余种(类)之多,人工造林和城市园林绿化常用的植物品种有81种(类)。

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市在各个领域都取得较大成绩,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2005年将近达到800亿元,五年实现翻两番,年均增长34.9%,连续五年增速在27个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一,财政总收入将近80亿元。

呼和浩特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共有公路94条,公路规划里程3017公里,桥梁18657米/640座,京包铁路和110国道由东向西贯穿城市市区,公路已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网络。

全市通信设施完善齐全,电力供应充足,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呼和浩特市城市园林绿地景观现状
(一)城市建设基本状况
近年来,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首府的目标,我市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城市改造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建成区由2000年的120平方公里扩展为140平方公里。

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引黄入呼、集中供热二期和三期、天然气入呼、两河一库、二环路、电网改造、污水与垃圾处理、地下管网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实施,使我市在给排水、供热、供气、供电等方面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

全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由2000年的38.7万吨增加到58.7万吨,排水管网由530公里增加到688公里,污水处理率由41.33%提高到53.7%。

集中供热面积由855万平方米增加到1474万平方米,道路建设力度加大,新建了机场高速路,改造建设了新华东街、中山路等75条主次干道,人均拥有道路达到10平方米。

旧城改造建设步伐加快,五年累计拆除平房、危旧房289万平方米,拆除临时建筑、违章建筑276万平方米,新建住宅1810万平方米。

自治区政府及市、区两级党政办公楼的外迁,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拓展了发展空间。

新市区开发建设有较大进展。

三园、三带、三馆等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开始实施。

城郊森林建设力度加大,大青山生态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五年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积333万亩,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277万平方米,城市基础设施与景观得到较大程度改善。

(二)园林绿地建设基本情况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40平方公里,截止2005年年底,全市实际常住人口为257.9万人,其中城四区户籍人口为160万人。

城市现有各类绿地总面积3308.5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为26.1%,绿地率为24.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1平方米。

呼市市区现有综合性公园8处,专类公园4处,公园绿地总面积439.5公顷;游园广场32处,面积120.1公顷;街旁绿地53处,面积282.3公顷;社区游园95.7公顷。

生产绿地13处,总面积431.5公顷;防护绿地2处,总面积210公顷;附属绿地面积1507.3公顷;道路绿地面积222.2公顷;其它绿地258.3公顷。

西街,新华西街,成吉思汗大街,园一路等道路绿化10条,总长度达50.54公里,预算投资1966.65万元;完成100个园林式
从2004年起,我市园林绿地景观进入一个跨越式发展时期,在短短两年时间,完成了长43公里、面积197公顷的二环路绿化带、完成了面积达1000亩的阿尔泰游乐园、春度公园、树木园,改造了原有的青城公园、满都海公园、公主府公园、北郊公园、八一游园、四千米游园等,开工了南湖湿地公园、大青山野生动物园、新华公园、滨河公园等,从质与量两个方面,朝实现我市绿地精品化与大绿量化的方向迈进。

在此基础上,2006年我市计划进一步建设扎达盖公园、大青山野生动物园、苏雅拉公园、滨河公园、仕奇公园、北郊公园,总投资65880万元;建设五塔寺景点、大召景点、观音庙景点、呼斯乐或阿吉纳(原昭君路与南二环路节点)、席力图召景点、大盛魁古民居保护区、乃莫齐召景点、大东街景点等文化景观点8处,总投资17441万元;新建乌兰察布东街,大学东路,新建东街,呼伦贝尔南路,兴安南路,海拉尔庭院、100个旧小区绿化改造、100条小街巷绿化美化建设,计划投资2000万元。

2007年计划建设党委公园(新址)、树木园、绥远遗址公园(党委机关大院)、养鱼池公园、古民居风情园、金川公园、如意公园、二苗圃公园、三苗圃公园、西菜园公园、东郊公园、金桥公园(I)、金桥公园(II)、金桥公园(III)、范家营水上公园、攸攸板公园、林学院公园等17个公园,合计净增面积80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1520万元;建设中山西路广场、制片厂广场、党委广场、农大广场、元和构件广场、师大广场、东瓦窑广场、内蒙政府旧址广场、南新市区广场、大台什广场、五里营广场、塔布板广场、厂汉板广场等15个绿化广场,合计净增面积75.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1000万元。

建设哲里木路、锡林路、北垣街、中山路、车站东街、车站西街、大南街、大北街、巴彦路、光明大街、大东街、大西街、石羊桥路、展览馆东路、丰州路、公园东路、爱民街、胜利街等18条景观街,计划完成投资15000万元。

建设28个游园景点,让绿色更加贴近市民生活,净增面积3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5000万元。

完成昭乌达路出城口、机场高速与京包高速连接线、呼哈路出城口、哲里木路出城口、呼伦北路出城口等5个出城口绿化改造,有效改善城郊结合部环境,计划投资5000万元。

完成100条小街巷绿化,计划投资2000万元,完成市区内所有河道的沿岸绿化,完成东河、西河综合治理21公里,新增绿地200万平方米,新增水面20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99000万元河道绿化的建设将会创造呼和浩特的新风景和新亮点。

建设50个园林式庭院,完成100个旧小区绿化改造任务,借此建设一批绿化样板工程,来带动普遍绿化工作的开展,掀起政府、单位、个人共同建设绿化活动的新高潮。

在呼包高速公路(呼市段)北侧、G110京包公路两侧建设10000亩城市防护林并继续移植2万株大树进城。

上述园林景观工程的实施,将使我市再现青城的欣欣向荣景象。

三、城市园林绿地景观现状存在问题的反思
虽然我们取得一定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与国内、区内先进城市相比,我市在园林建设的许多方面仍然亟待完善。

经过一年的实际工作与调查分析,我认为我市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一定程度上存在以下问题:(一)绿地指标偏低
1、公园绿地由于市区低层建筑占较大比例,建筑密度大,中心区预留绿地面积不足,虽有几块公园绿地,但环境活动空间及景观不能满足需求,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包括广场、公园)仅有8.54m2,与园林城市的标准相比偏低。

2、道路绿化具有一定效果,但是采用的树种在许多路段仍较单一,缺乏布局的特色,除二环路与新华西街外,没有在不同路段形成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与乔灌草复层空间结构,在园林绿化植物种类选择方面表现单调,单体树木生长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冠形不丰满。

3、居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绿化用地依据现状调查,离国家要求绿地覆盖率不低于30%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4、城市防护林缺乏城市森林一体化规划,虽然用地面积较为充足,但因土壤、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只有少量地段树木生长较好,有的有树但不成林,覆盖率差,树种单一。

5、园林绿化专用苗圃不足,城区苗圃面积达不到城市建城区面积的2%。

6、城市绿地总体绿量不足,现有绿量不足以发挥城市绿地影响城市小气候的生态功能,城市绿地应该加大面积与空间绿量。

(二)城市绿地布局不尽合理
1、城市绿化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未能全面落实执行,系统规划本身还不够完善,城市绿化面积落后于实际需要。

2、城市园林绿地分布不均,成形的绿地和广场均在城区的中部与东部,西部缺乏公共绿化,基本上没有大块绿地,形不成规模。

3、公园绿地布局缺乏按居住人口密度、服务半径去安排,部分适宜作绿地地块被其他用地占用。

4、城市周边地区、外围地区的大环境绿化建设没有与市区绿地作统一规划建设。

(三)景观质量仍待进一步提高
城区道路绿化和广场环境建设与过去相比提高了景观水平,但水平仍旧较低。

色彩单调,季相变化少,城市绿地景观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都急待提高,从审美的角度加强城市绿地景观的色彩建设更是当务之急。

(四)管理制度与养护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1、“绿色图章制”没有得到保障落实,居住区绿化进展缓慢,绿化普及力度不够。

2、城市绿化投融资体制仍需完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需要为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创造条件,思想上没有调动多方面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绿地建设的速度和水平的提高。

3、城市绿化养护管理总体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为粗放,缺乏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和自动化办公手段,人为的、经验性的因素仍占有较大比重,城市园林绿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不高。

4、城市园林专业人才不足,科技发展不快。

目前我市园林绿化部门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大专以上人才,但园林专业人才少,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普遍缺乏。

由于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新知识、新技术引进缓慢,专业技术老化现象较突出,科技发展滞后。

5、城市绿地规划实践需与进一步完善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理论相结合,规划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6、目前已有的《城市规划法》、《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城市绿化管理条例》等是城市绿化执法的主要依据。

但由于园林部门专业管理人员不足,执法力量较弱,法规贯彻不力,加大了维护管理经费的支出,也影响了城市绿化成果的巩固和提高。

7、城市绿化维护资金与日益增长的绿化维护量不相适应,无法有力保障维护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五)绿地植物群落结构需进一步完善1、城市绿化植物品种结构不尽合理,植物的生态功能发挥得不够充分,有待进一步提高和调整。

2、生产绿地苗木品种少,常绿、落叶乔木大苗少,大量苗木需外购。

苗圃的基础设施、生产手段落后,苗木生产缺少长远规划,骨干树种尚未定型,城市绿化植物在市场上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缺乏发展后劲。

3、部分绿地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需大力投资改造,一些城市绿地景观的档次、品位不高,绿化赋予城市的文化内涵不够丰富。

4、原有成果保护不力,树种选择以杨、柳、榆为主,由于干旱及病虫危害,每年需一定量砍伐更新。

5、郊区绿地树种单一,层次结构简单、林分结构不合理,基本没有森林自然的风姿韵味与千姿百态的植物景观。

6、相当比例的林木生长不良,形成老头林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7、交通干道、溪河两岸(三线)城市道路绿地建设程度不高,部分已绿化的护路林水准低,树种、结构简单,景观单调。

8、部分绿地树木健康程度较差,造成设计效果无法体现,如行道树高矮不齐。

9、对某些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考虑较少,在城市绿化中产生不良影响。

多年使用的杨、柳树成熟种子在春季形成大量飞絮,弥漫在城市空间对人们正常呼吸和卫生等方面造成了较大影响。

10、对树种的生态学特性重视不足。

许多地段植物配置中忽视了不同树种对光照需求的差异,光照不足的地段选用油松、丁香、新疆杨等喜光植物,而在光照比较充足的地段选用云杉、珍珠梅、黄刺玫等耐荫植物,影响了它们的正常生长及花色、花量、花期等。

11、在许多区域忽略了不同植物抗性的不同,造成生长减退,结实量减少,病虫害增加,甚至大面积死亡等严重后果。

12、树种单一、结构简单。

主要树种仅有十余种,少数树种占了过大份额,造成城市环境景观单调,病虫害极易蔓延而造成毁灭性危害。

13、群落布局机械,层次简单。

由于受传统造林方法的影响,一些区域在进行绿地建设时采用等间距栽植乔木或灌木林的均匀布局,造成绿则绿矣,但缺乏空间层次错落有致与平面上疏密相间的变化,形成许多缺憾。

14、许多绿地乔灌木比例不合理,上木、中木和下木的比例不合理。

许多群落强调乔木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形成单一绿色乔木的结构,而且为强调冬季的绿化效果,常绿乔木的比重过大,开花灌木总体比例偏小,尤其行道树与防风林带,即使配置一部分开花灌木,对季相景观与花色也考虑较少,缺乏一种绚烂多彩的画面,总体色彩搭配比较单调,缺乏生机与活力。

15、树种苗龄偏低。

部分单位在绿化树种选择时常选择规格为3-4cm胸径的落叶乔木或2m以下的常绿乔木以节省工程造价,造成既难以达到设计标准,也增加了养护费用。

在群落成熟过程中仅仅使用水车浇水一项育苗成本就高于苗圃15-20倍,而且形成植物景观时间长、见效慢,得不偿失。

16、现有城市绿地中珍贵硬材树种比例偏低,以杨、柳、榆等速生树种为主,虽然达到绿化效果较快,但造成绿地成型快衰退也快,在一定年限后绿地就必须进行改造反而增加了费用,而且不利于形成高水平、高档次的优美景观群落。

园林中素有“名园易造、古木难求”之说,大量速生树种将会严重影响呼和浩特市的长远发展方向与文明程度。

17、部分绿地乔灌木密度较小,草坪面积过大。

受“大草坪、大色块、大效果”的园林植物配置方法的影响,部分绿地建设中乔灌木密度明显偏低,“以草代木”现象仍较严重,而且以国外进口需肥耗水的草地早熟禾居多(每亩无上木遮荫的草坪年耗水200吨)。

18、地被植物、攀缘植物的应用较少,宿根花卉、球根花卉应用较少,对适合当地的地被石竹、马蔺、百里香等集水保、抗污和观赏为一体的地被植物应给予足够重视。

19、部分绿地针叶(常绿)、阔叶(落叶)乔木比例,春景、夏景、秋景和冬景树种比例不尽合理。

生产绿地的生产和利用能力较低,仅能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20%左右的商品苗木,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单位附属绿地面积不够,质量不高,园林式达标单位较少。

防护绿地面积有限,不能很好的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六)风景区绿地建设亟待加强
呼和浩特市作为我国北方沿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具有400余年历史,其名胜古迹、风景旅游资源相对比较集中。

在城区及其四周有大召、席力图召、将军衙署、金刚座舍利宝塔、公主府、昭君墓、万部华严经塔、大窑文化遗址、乌素图旅游娱乐开发区等。

但从目前这些名胜古迹、风景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看,都没有进行很好的保护规划、开发利用,没有真正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旅游观光景点。

四、关于呼和浩特市园林绿地景观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完善并严格执行绿地系统规划,从源头上控制绿化用地
由于呼和浩特市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加之国内外绿地系统规划理念更新较为迅速(现代城市规划学、城市森林学、城市园林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等科学理论、观点原理已经充分应用到绿地系统规划中来),呼市原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不符合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原规划控制的绿化用地在迅猛扩展的城市建设中已显得十分缺乏。

另外规划控制绿地和已建成的绿地常被城市其他建设项目占用,人为破坏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都需要严格执行绿地系统规划,建立健全法制保证体系,将绿地系统规划纳入呼市城市总体规划并报请市人大批准,使规划得到法律认可,以保障规划能够得于顺利实施;要尽快完善城市绿地和生态建设与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依法建管,真正提高绿地建设和管理质量。

可按照两个层次予以控制:第一是对城市建成区确定的绿地范围,以绿线划定,不得更改,规划绿线内一切建设项目必须停止审批建设,绿线内该拆迁的必须限期完成;第二是对控制区划定的绿地范围,以规划绿线控制线标定,修建的一切项目必须符合绿地系统规划和创建园林城市实施意见要求。

(二)加强城乡一体化大园林生态环境格局建设
呼和浩特市生态景观环境的改善和提高,需要整个城市及其周围环境同步协调发展,互为补充和完善。

目前呼和浩特市现状绿地规划和建设,注重了城市建成区内绿地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和提高,注重了局部生态效应和景观效果,而忽视了城市与郊区、城市与其所处的区域大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

呼和浩特市应当北侧从大青山南侧冲击扇至高速公路开始,到西侧乌素图河,南侧大黑河,东侧东郊果园形成一圈大型景观绿地,按照莫斯科的城市模式,环城景观防护绿地宽1-3公里,植物群落模式采用乔灌草结合的立体景观模式,大量使用本地抗旱、耐贫瘠、耐盐碱的柽柳、胡枝子、柠条、紫穗槐、山刺梅、火炬树等灌木与白榆、旱柳、杜梨、油松、山丁子等乔木,空间层次错落有致,平面布局疏密相间,四季季相色彩变化丰富,形成呼和浩特市“城在林中”的城市森林模式。

该林带作为我市的城郊分界线,彻底将城市与农村分隔,并逐步将城中村消灭,形成现代化呼和浩特市的崭新格局。

(三)继续完善绿地系统布局
城区绿地系统的布局可概括为“八横、八纵、一带、三环、多园,绿网相连、森林围城”的带网状结构。

呼和浩特市东西八条主干道,南北八条主干道,构成城市绿色景观廊道,每条主干道由一到两个骨干树种建立起绿色景观框架,发挥遮荫、防尘、减噪等生态功能;其次根据用地面积、地理位置搭配几种花灌木及地被、草花等与异型花坛、小品相结合体现出“一路一树、一街一景”,既具有系统性,又有景观特色分明的道路景观体系。

民族文化旅游景观带贯穿城市南北,成为呼和浩特市景观及生态的中心纽带。

由三环路、二环路以及城市中心环路的绿化带构成了城市的三个环形绿色景观廊道。

与其他道路绿地景观线及节点共同构筑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网,改变人们单一的景观视线,景观空间相互渗透、相互引借,使人们多层次的感受呼市特色景观。

而且这样的网络结构将更有利于增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

现有以及下一步即将完工的公园,形成呼和浩特市服务半径合理,市民游憩方便,生态功能完善的公共绿地主体。

各区域间要以大面积的风景林地相隔,既可改善城市环境与景观,又可防止城市无序发展,城区内各景观道路纵横交错,编织成一张覆盖整个城区的绿网。

形成一个以绿块(氧源林地)、绿心(公园绿地)、绿带(防护绿地)、绿网(道路绿地)相互交织的绿地格局。

城市周边要以灌木为主,宜乔则乔,宜灌则灌,沿城市周围布局大面积城市防护林及生态绿地,使城市处于森林的包围之中,提高城市小气候和生态环境。

在城市规划区内,绿地系统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环、带、廊”相贯联,城市的各个区域、各类绿地进行均衡规划布局。

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城市及其周围环境的有利地形地貌和乡土植物资源,力求通过城市各类绿地的合理布局,植物品种、植物群落的科学选配,园林风格和园林建筑小品的具体设计,创造出具有浓郁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面上均衡、点上完善、线上突出”的完整的城市绿地景观效果和生态环境。

1、平衡市四区绿地建设发展进度
呼和浩特市四个区绿地指标量差异较大,其中回民区公园绿地指标量相对较高,布局比较合理,新城区公园绿地指标量偏低,绿地布局不合理现象突出;而单位、庭院的附属绿地在回民区最缺乏,赛罕区和新城区相对比较好;全市城市绿地布局和发展呈现出区域性不平衡。

2、平衡各类绿地在绿地系统的比例
城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三类绿地总面积不小于城市建设总用地面积的15%。

其中生产绿地面积在近期内扩建到城市建设总用地面积2%以上,实现城市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苗木自给率80%以上的目标。

在现有绿地系统中公园绿地面积占总绿地面积比例偏低,公园绿地规模小,数量少,不能满足市民使用需要,这种现象在2006年将马上得到改善。

缺少高标准、高质量的苗木生产基地,不能很好地为城市各类绿地建设提供合格的施工用苗,下一步应结合防护林带,依托现有二苗圃、三苗圃、农大科技园,建设高档次、高科技的现代化、公园式苗圃,扩建乌素图林场,扩建西郊苗圃,新建白塔苗圃等生产绿地9处,总面积600公顷,占城市规划用地总面积的2.1%。

防护绿地在城市规划区四周结合城市边沿以及城市内部河流、穿城铁路、公路、高压线走廊,采用四横两纵的布局方法。

四横分别为呼包高速路北侧宽500米的防护林带,穿城京包铁路两侧绿地,小黑河林带,大黑河林带;两纵分别为金川西河沟防护林带,东不塔气沟林带,总面积6377公顷。

四横两纵的防护绿地布局,将城市规划区和农业生产区进行完全分隔,既防止了城市建设发展的无限扩张,又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改善。

在居住区绿地建设中,要向着环境保护、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

住宅区绿地率不低于30%,力求在一定时期内尽量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

居住区环境生态需要绿色植物的平衡和调节,建设文明、整洁和美丽的居住小区更离不开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能使没有生命的住宅建筑群富有浓厚、亲切的生活气息。

由于树木的高低、树冠的大小、树形的姿态和色彩的四季变化等都能使居住环境具有丰富的变化,增加绿色层次加深空间感。

除主干道两边的居民早晚能利用道路进行锻炼和乘凉外,重点建设居住区公共绿地即小区游园和楼间空地的组团绿地,供居民户外活动的铺装场地的设置一定要以方便居民为前提,分布要合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