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生物学

合集下载

针对海蜇降解对生源要素的释放研究分析

针对海蜇降解对生源要素的释放研究分析

针对海蜇降解对生源要素的释放研究分析海蜇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生物,其降解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海蜇在生长过程中与海水中的生源要素发生相互作用,通过其降解产生的生源要素能够对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起到重要作用。

对海蜇降解对生源要素的释放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运转规律,为海洋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海蜇降解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当海蜇死亡或者受到捕食捕杀时,其体内的有机物质会开始发生降解,释放出一定量的生源要素。

这些生源要素可以直接影响周围海洋环境中的生物群落。

海蜇体内所含有的大量氮和磷等元素在降解过程中可能会释放到海水中,影响周围水域的养分结构。

海蜇体内的有机物质在降解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一些有机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等,这些气体的释放会直接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气候变化。

海蜇的降解释放对海洋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也会产生影响。

海洋生物群落是一个相互依存、共同进化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生源要素的平衡和循环是非常重要的。

海蜇降解释放的生源要素可能对周围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衍产生一定影响。

海水中的氮和磷是维持藻类和浮游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而海蜇释放的这些养分可能会促进藻类和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从而影响周围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

海蜇降解释放对生源要素的研究分析,涉及到海洋生态系统的多个方面,包括生源要素循环、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食物链和能量流动等。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运转规律,还为海洋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共同推动海洋生态科学的发展,为维护海洋环境和保护海洋资源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蜇头的生态学研究和保育措施

海蜇头的生态学研究和保育措施

海蜇头的生态学研究和保育措施引言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蜇头(Cyanea capillata)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生物。

它们在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环境影响具有一定的作用。

然而,在近年来,由于污染、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海蜇头的数量急剧减少,这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保护和恢复海蜇头的种群,科学家和环保组织们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保育措施。

一、海蜇头的生态学研究1. 分布与栖息地海蜇头广泛分布于全球的温带和寒带海域。

它们喜欢生活在冷水域,如北冰洋、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等地。

海蜇头通常栖息在近海的浅水区域,如沿海的海湾和海峡等地。

2. 生物学特征海蜇头是一种巨大的水母,体长可达2米以上。

它们的身体由一个大的伞状结构和一条长长的触手组成。

触手上覆盖着大量的细小刺细胞,这些刺细胞能释放出毒素,用来捕捉和麻痹猎物。

3. 食物和食性海蜇头主要以浮游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

它们利用长长的触手和刺细胞捕捉猎物,然后将其送入口中进行消化。

海蜇头在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许多海洋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

4. 繁殖与生命周期海蜇头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在无性繁殖中,海蜇头通过放出孢囊和露珠等无性生殖器官,产生大量的幼体。

而有性繁殖则涉及到雄性和雌性个体的交配和产卵等过程。

海蜇头的生命周期中有一个特殊的阶段,称为“多刺虫”,在这个阶段中,海蜇头的触手会分裂成多个小触手,数量巨大,对周围的生物造成了威胁。

二、海蜇头的保育措施1. 监测和调查为了了解海蜇头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监测和调查工作。

通过收集海洋水域的样本和观察数据,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海蜇头的生态特征和栖息地需求,为采取有效的保育措施提供依据。

2. 保护栖息地为了保护海蜇头的栖息地,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减少水域污染、控制沿海开发、建立海洋保护区等。

通过保护栖息地,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促进海蜇头种群增长和稳定。

海水养殖海蜇的生物学特性与生长规律研究

海水养殖海蜇的生物学特性与生长规律研究

海水养殖海蜇的生物学特性与生长规律研究引言:海水养殖是一项重要的水产养殖业,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

海蜇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具有高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了解海蜇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规律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海蜇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环境适应能力;同时研究海蜇的生长规律,包括生长速度、影响生长的因素和生长周期等。

这些知识将为海蜇养殖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指导。

一、海蜇的生物学特性:1. 形态特征:海蜇体长较短,呈伞状,主要由伞盖和伞褶组成。

伞盖呈半透明状,一般为半球形或镜面形。

伞褶位于伞盖的边缘,具有管状结构,可以收缩和扩展,帮助海蜇进行游泳。

海蜇的触手数目较多,位于伞褶的下方,用于捕捉猎物和防御敌害。

2. 生理生化特性:海蜇的身体大部分由软骨质的胶原蛋白构成,具有较高的弹性和透明度。

它们的触手上有许多毒细胞,能产生刺激性的毒液,可以用来攻击捕获的猎物或抵御敌害。

此外,海蜇对于温度、盐度和PH值等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在不同的海洋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二、海蜇的生长规律:1. 生长速度:海蜇的生长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光照、饵料质量和密度等。

一般来说,较高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有助于海蜇的生长,而适宜的饵料质量和密度能够提高其生长速度。

海蜇的生长速度呈现出一个先快后慢的趋势,最快的生长期一般为出生后的前几个月。

2. 影响生长的因素:除了温度、光照、饵料质量和密度等环境因素外,海蜇的生长还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不同品种的海蜇生长速度和体型大小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水质条件的变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以及捕食者的存在都可能对海蜇的生长产生影响。

3. 生长周期:海蜇的生长周期一般较短,通常为几个月到一年不等,但具体周期因品种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海蜇的培育过程中,通过控制温度、饵料和光照等因素,可以调节其生长周期,以提高养殖效益。

三、海蜇养殖的发展前景与挑战:1. 发展前景:海蜇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无胆固醇等特点,被誉为海洋“美容师”,并且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保健功能。

海水养殖海蜇的食物资源与饵料选择研究

海水养殖海蜇的食物资源与饵料选择研究

海水养殖海蜇的食物资源与饵料选择研究海水养殖海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养殖方式,广泛应用于海洋渔业中。

在海蜇养殖的过程中,食物资源的选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养殖效益和养殖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海水养殖海蜇的食物资源和饵料选择进行研究探讨。

一、海蜇的食物资源海蜇对食物的需求主要包括有机物质、能量和营养物质。

以往的研究表明,海蜇主要以悬浮有机物、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为食,但其食物选择因养殖环境和养殖品种而异。

1. 悬浮有机物悬浮有机物是海蜇最基本的食物资源之一。

悬浮有机物来源于溶解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浮游植物的分解以及自然降解等。

海蜇可以通过体表细胞、表皮吸附等方式吸收悬浮有机物中的营养成分。

因此,养殖环境中有足够丰富的悬浮有机物对于海蜇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2.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海蜇另一种重要的食物资源。

海蜇对浮游动物的摄食能力强,可以有效获取所需营养。

浮游动物多样性较高,包括浮游甲壳类、浮游虾类、浮游水母等。

选择适当种类和数量的浮游动物作为饲料,可以提高海蜇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加率,同时也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

3.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是海水养殖海蜇的重要食物资源之一。

浮游植物主要由微小的浮游藻类组成,包括硅藻、甲藻、绿藻等。

浮游植物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为海蜇提供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和维生素等。

在养殖过程中,合理选择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可以提高海蜇的养分摄取效率,促进其生长发育。

二、海蜇饵料的选择根据海蜇的食物资源需求,合理选择饵料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海蜇饵料选择:1. 海水培养的浮游植物利用海水培养的浮游植物作为海蜇的饵料,是一种常见且高效的养殖方式。

通过控制养殖池中的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可以满足海蜇的食物需求,促进其生长发育。

常用的浮游植物包括硅藻、甲藻、绿藻等。

2. 冻干饵料冻干饵料是指将绿色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经过冻结和干燥处理后制成的饲料。

冻干饵料具有保存时间长、营养丰富、易于携带和使用等特点。

海蜇的化痰功效和现代生物学效应探析

海蜇的化痰功效和现代生物学效应探析

海蜇的化痰功效和现代生物学效应探析海蜇是中医化痰名方“雪羹汤”的组成药物之一,具有化痰消痞功效,能治疗哮喘、胸痞、腹痛、症瘕等病症。

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海蜇具有的降血压、降血脂、治疗淋巴结肿大等功效、与其所含化学成分的生物学效应有关。

中医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临床报道中海蜇所治疗的病症有相似之处,大都属于中医痰证的范畴。

这为进一步开展海蜇化痰机理研究提供了思路。

标签:海蜇;化痰;生物学效应我国医药对海蜇的应用历史悠久,在《本草纲目》中将其列于鳞部无鳞鱼类。

中医认为海蜇有化痰的功效,中医古代文献中所用别名有水母、海蛇、樗蒲鱼、蜡、白皮子等。

本文通过中医文献研究和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对比,以期对海蜇化痰机理的现代解读有一定的帮助。

1中医对海蜇化痰功效的记载11中药海蜇的性味功效关于海蜇性味功效,许多古今医家皆有论述。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海蜇“味咸涩,性温,消痰行积,止带祛风”。

《著园医话》称其“宣气化瘀,消痰行食而不伤正气”,可用于治疗哮喘、胸痞、腹痛、症瘕、胀满、便秘、滞下、疳黄等病。

《医林篡要》中记载水母可“补心益肺,滋阴化痰,去结核,行湿邪,止咳除烦”。

《归砚录》谓:“海蛇(海蛰),妙药也。

宣气化癣,消炎行食而不伤正气”。

罗元恺认为海蜇“性味咸平,入肝、肾经。

功能清热、化痰、消积、润肠。

可治痰热喘嗽,痞积胀满,大便燥结,淋巴结肿,并可降血压”[1]。

12海蜇相关化痰方剂及临床运用以海蜇作为主药的方剂多具有消痰除痞、软坚散结等作用,其中最著名的是传统名方“雪羹汤”。

“雪羹汤”出自《绛雪园古方选注》,书中记载:“大荸荠四个、海蜇(漂去石灰矾性)一两,上二味,水二盅,煎八分服。

羹,食物之味调和也;雪,喻其淡而无奇,有清凉内沁之妙。

荸荠味甘,海蜇味咸,性皆寒而滑利。

凡肝经热厥,少腹攻冲作痛,诸药不效者,用以泄热止痛,捷如影响。

”关于“雪羹汤”消痞化积的功效,在《古方汇精》、《文堂集验方》、《得配本草》等多本书中皆有论述。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人工控制繁殖与苗种选拔研究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人工控制繁殖与苗种选拔研究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人工控制繁殖与苗种选拔研究海蜇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品,其养殖已经成为许多沿海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为了提高海蜇养殖的产量和质量,人工控制繁殖和苗种选拔成为关键的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海水养殖海蜇苗的人工控制繁殖与苗种选拔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技术。

人工控制繁殖是海水养殖海蜇苗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提高海蜇养殖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海水养殖海蜇的繁殖过程需要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如水温、盐度、pH值等。

通过合理调控这些环境因素,可以促进海蜇的繁殖和苗种的生长发育。

一般来说,海蜇的繁殖主要通过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来实现。

控制海蜇的性别比例和提高其性腺发育水平可以有效增加繁殖数量和质量。

海蜇苗种的选拔是提高养殖效益和品种改良的重要手段。

在海蜇的人工繁殖中,选择优质的苗种对于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苗种的选拔主要通过对苗种的外观特征、生长发育和经济性状进行评估,选择具有良好生长特性和产量优势的苗种进行繁殖。

在实际养殖中,可以通过计算苗种的生长速度、体重和生物量等指标来评估其生长状况,并通过比较不同苗种的经济效益来选择合适的苗种。

为了实现海蜇苗的人工控制繁殖和苗种选拔,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

首先,合理控制养殖环境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根据海蜇的生长特性,控制水温在适宜的范围内,保持盐度和pH值稳定,提供充足的光照和氧气供应。

其次,通过合理的饲料投喂和水质管理来提高海蜇的养殖效益。

选择适合海蜇生长的饲料,控制投喂量和频次,定期清理底泥和细菌污染等,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效果。

此外,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也是提高海蜇繁殖和苗种选拔的重要方法。

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改良海蜇的生长特性和抗病能力,利用遗传标记技术来分析海蜇的遗传背景和评估苗种的遗传优势。

总之,海蜇养殖的人工繁殖和苗种选拔是提高养殖效益和品种改良的重要方面。

通过合理控制环境因素、采用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和生物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海蜇的养殖效果。

我国海蜇相关标准概况

我国海蜇相关标准概况

我国海蜇相关标准概况游奎;迟旭朋;马彩华;高增祥;贺玉庆;丁鹏伟【摘要】简要论述了海蜇的行业规模,着重比较讨论了现行海蜇相关标准状况.当前海蜇相关标准中,行业标准与地方标准各占32%和68%,地方标准居多,沿海大多数省份各自颁布了海蜇相关标准.在标准内容方面,食品标准约占50%,剩余标准分别涉及海蜇池塘养殖、苗种培育、增殖放流等内容,当前尚无海蜇种质标准及苗种标准.现行海蜇相关标准中,有些检验规程、实验方法、检测内容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妥当的地方.相对于其他传统海洋经济生物而言,海蜇各种标准的制定不十分全面,且比较滞后,将不利于海蜇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1,1(3):17-21]【期刊名称】《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年(卷),期】2011(001)003【总页数】5页(P17-21)【关键词】海蜇;产业;标准【作者】游奎;迟旭朋;马彩华;高增祥;贺玉庆;丁鹏伟【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海蜇是一种广受欢迎、具有独特风味的海鲜食品,也是普通群众对水母类食品的统称。

但在生物学上,海蜇仅指刺胞动物门(Cnidaria)、钵水母纲(Scyphozoa)、根口水母目(Rhizostomeae)、根口水母科(Rhizostomidae)、海蜇属(Rhopilema)、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这一个种类。

实际上,可食用的水母有很多种[1],大型水母加工得当一般都具有食用价值[2-4]。

在各种食用水母中,以海蜇(R.esculentum)的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最高,近年来海蜇在我国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渔业增殖与养殖对象[5-7]。

据《中国渔业年鉴》(2010)统计数据,海蜇养殖及捕捞年总产量约30万t[8],以2010年平均市场价格计,海蜇产业产值近百亿元。

海蜇头的系统发育学研究和分类学更新

海蜇头的系统发育学研究和分类学更新

海蜇头的系统发育学研究和分类学更新概述:海蜇头(学名:Medusozoa)是一类显著特征为带有嗜银细胞的腺体滤冲软体动物。

它们是海洋中最常见的无脊椎动物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海域。

海蜇头的系统发育学研究和分类学更新是近年来生物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海蜇头分类学的历史、分类特征、发育过程以及相关研究进展等方面,回顾并总结目前关于海蜇头的系统发育学研究与分类学更新的最新成果。

历史与分类学:对于海蜇头的分类学研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早在18世纪,人们就开始对海蜇头进行分类研究。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海蜇头的分类学研究也得到了更深入的探索。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海蜇头在进化树上被归类为腺髻虫门(Cnidaria)。

腺髻虫门是一个包括海葵、水螅、水母等生物的大类群,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带有嗜银细胞。

然而,海蜇头在腺髻虫门中的确切位置一直存在争议。

根据基因序列分析的研究,海蜇头被认为是一类与类群盾乎虫目(Staurozoa)密切相关的生物。

盾乎虫目是一个相对较新定义的分类单元,包括一些传统上被认为是水螅科(Hydroidolina)或水螅首亚纲(Hydroidomedusae)成员的生物。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海蜇头与传统的水螅目(Hydrozoa)并不直接相关。

发育过程与分类特征:海蜇头的发育过程复杂多样。

经过相应的生命周期,海蜇头包含两个阶段:珊瑚态(Polyp)和水母态(Medusa)。

珊瑚态是一种固着在底栖物上的筒状生物,常常与海床、红树林或岩石结合。

水母态则是一种自由游动的透明动物,具有明显的呈伞状结构。

水母态的特征包括有触须、嗜银细胞和胃袋等。

嗜银细胞是海蜇头独特的特征之一,起到感知外界刺激和捕食猎物的作用。

分类学上,海蜇头一直是一个复杂且多样的群体,其分类特征也因为种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一些海蜇头物种具有强烈的捕食性,完全依赖于嗜银细胞的功能;而另一些则仅凭借吞噬细胞来获取能量。

海蜇

海蜇

刺胞动物没有专门的呼吸及排泄器官,由于身体是由两层细胞围绕胃循环腔所组成,并通过口使胃腔与外界 相通,实际上体壁的两层细胞均与外界环境接触,所以呼吸与排泄作用可以由体壁细胞直接独立进行。出、入口 及胃腔的水流可以携带入新鲜的氧气,并带走代谢产物。刺胞动物的主要含氮废物是氨。
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在腔肠动物中都是很普遍的。无性生殖的主要形式是出芽生殖,特别是在水螅型更为常 见。例如水螅出芽时从身体的靠基部通过体壁及胃腔的向外突出,再长出触手与口即形成芽体,以后芽体与母体 分离即形成新的个体。但在薮枝螅(Obelia)所形成的芽体与母体不分离则形成了群体。其次,也可以通过分裂 方式进行无性生殖,主要发生在水螅型,例如海葵可以纵分裂,钵水母的幼体以横分裂进行无性生殖。此外水螅 型一般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例如,将水螅切成数段,条件合宜时每段都可以再生成一个新的个体,再生时口与 反口端的极性不变,但口端的再生速度比反口端迅速。所以水螅型的再生现象也被认为是无性生殖的一种方式。 有些生殖出现在多数水螅型及所有的水母型,除少数种类例如水螅为雌雄同体之外,绝大多数种类为雌雄异体 (或异群体)。生殖细胞来源于间细胞,然后迁移到固定的位置上形成生殖腺。水螅虫纲的动物生殖腺来源于表 皮层,例如水螅,水螅水母的生殖腺位于放射管下或垂唇周围,但都是来源于表皮层细胞。钵水母纲的生殖细胞 起源于胃层位于胃囊低部。珊瑚纲的生殖细胞是由胃腔中的隔膜上发生,也是内胚层来源。腔肠动物只有生殖腺, 没有出现生殖导管及生殖附属腺,生殖细胞成熟之后由口排出,或由体壁破裂而释放。受精作用依不同的种而异, 或在体外海水中进行,或在垂管的表面,或在胃腔内生殖腺的部位进行。卵裂是完全的,形成中空的囊胚,经移 入法或内陷法形成原肠胚,结果形成两层细胞,即两个胚层,内部成团的细胞为内胚层,将来形成成体的胃层, 外表的一层为外胚层,将来形成成体的表皮层。实心的原肠胚迅速延长,体表出现纤毛,形成了自由游泳的浮浪 幼虫(planula)。浮浪幼虫早期发育成水 螅型体,或再经过出芽生殖形成群体。淡水生活的水螅没有幼虫期,其受精卵直接发育。

海蜇的生物学特性

海蜇的生物学特性

海蜇的生物学特性
海蜇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

是大型食用水母,经济价值很高,其营养成分独特之处是脂肪含量极低,蛋白质和无机盐类等含量丰富。

增养殖海蜇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收益大等优点。

(1)形态特征
水母体呈蘑菇状,分为伞体和口腕两部,伞体部高,超过半球形。

(2)生态习性
水母体营浮游生活。

水温的适应范围为15~32℃,适宜水温20~24℃;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8‰~32‰,适宜盐度18‰~26‰。

喜弱光环境。

(3)生殖习性
海蜇的生殖方式包括营浮游生活的有性时代和营固着生活的无性时代水螅型,即世代交替生殖。

海蜇雌雄异体,受精卵发育后经浮浪幼虫、4 触手螅状幼体、8 触手螅状幼体、16 触手的螅状幼体阶段。

螅状幼体营固着生活,能以足囊生殖。

当水温上升到13℃以上时,螅状幼体以横裂生殖方式产生出有性世代的碟状幼体,生长成水母成体。

(4)食性与生长
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

海蜇水母体生长异常迅速。

体重
3 g的碟状幼体,经2 个月的生长,个体重达10 kg以上。

海蜇头的生理学特性和生活习性

海蜇头的生理学特性和生活习性

海蜇头的生理学特性和生活习性海蜇(学名:Aurelia aurita)是一种常见的水生动物,其特点之一就是独特的海蜇头,也被称为海蜇伞或海蜇帽。

海蜇头是海蜇身体的顶部,具有一系列重要的生理学特性和生活习性。

海蜇头的外观呈圆形或口盖状,通常具有透明或半透明的质地。

它的形状有助于保护和支撑海蜇的内部器官。

海蜇头的边缘通常分为数个弧形,称为海蜇头盆状突起。

这些突起在海蜇头的边缘上形成线状结构,通过它们,海蜇能够感应和捕捉周围的食物。

海蜇头具有复杂的生理学特性,其中之一就是麻醉能力。

当海蜇头受到刺激时,它能够释放出刺激物质,具有镇痛和麻醉的作用。

这种能力使得海蜇头可以防御捕食者并消化被捕获的猎物。

海蜇头的麻醉能力也被用于现代医学领域,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海蜇头的特殊成分是否可以用于开发新的镇痛药物。

海蜇头还具有一种特殊的感官器官,称为海蜇耳,它位于海蜇头的两侧。

这个器官与听觉相关,可以感知周围的声音和振动。

它帮助海蜇判断外部环境并避免潜在的危险。

海蜇头还适应多种环境条件,并具有相应的生活习性。

首先,海蜇头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它们没有定居的能力,并被海流带动。

这使得它们能够在不同的海域中分布和迁徙。

其次,海蜇头是肉食性动物,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型鱼类为食。

它们常常在夜间或黎明时分活动,通过触手捕捉和捕食猎物。

海蜇的繁殖和生命周期也与海蜇头密切相关。

海蜇是雌雄同体,但自我受精很少。

它们会产生大量的卵和精子,释放到水中进行受精。

受精后的卵会孵化成为幼体,称为拉链幼体。

这些幼体经历多个发育阶段,其中一个关键阶段就是形成海蜇头,从而成为成熟的海蜇。

总之,海蜇头作为海蜇身体的顶部,具有独特的生理学特性和生活习性。

海蜇头不仅具有麻醉能力和感应器官,还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捕食猎物。

研究海蜇头的生理学特性对于深入了解海蜇的生态和生物学意义重大,并有可能为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新的线索和方向。

海蜇

海蜇

苗种培育

1. 准备工作 育苗池用来蓄养种蜇与培养幼体,大型的容 器都可以,最好是光滑的水泥池。 附着基用于螅状体附着,任何坚硬无毒的物 质皆可,规模生产最好用波纹板。 其他卤虫孵化最好有专用的水泥池。加温及 进、排水系统没有特殊的要求,一般的生产环 境都可达到要求。

2、亲蜇的来源 亲蜇的来源一共有两种:一种为全人工培养型, 主要适用于从自然海区采捕亲蜇十分困难的地 区,如浙江沿海等。另一种为自然采捕性成熟 的种蜇,根据采捕地点不同又分为自然海区采 捕和在人工放养的虾池内捕捞两种。相对于种 蜇质量来说,无论是怀卵量还是个体大小,后 一种都要比前一种好。而且从近两年养殖状况 来看,养殖池采捕的海蜇由于种蜇间亲缘关系 而产生了严重的退化现象,表现为个体大小不 均,小蜇居多。

由海浪和空气摩擦面产生的次声波冲击听石, 刺激着周围的神经感受器,使海蜇在风暴来临 之前的十几个小时就能得到信息,从海面一下 子全部消失了。科学家们曾经模拟把海蜇的声
波发送器官做试验,结果发现能在15小时之前
测知海洋风暴的信息。
常见种类 1.海蜇

伞径300~500毫米,最大个体达1米,重约40 多千克。外伞表面光滑,胶质层厚实,每1/8 伞缘有14~20个舌状缘瓣。无触手。感觉器8 个,分别位于主辐管和间辐管的末端,感觉器 的两侧各有1片呈叶状的小缘瓣,又称感觉缘 瓣。内伞由许多以胃腔为中心点、作同心圆环、 以覆瓦状排列的环肌。环肌呈红褐色、深褐色、 金黄色或乳白色。没有辐肌。
3. 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1) 对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是水温、盐度、PH 值等。此项工作应该由技术人员来完成,可求 助于育苗厂家,一定要准确,这关系到放苗后 的成活率。 (2) 将养殖池塘的水温、盐度在放苗前告知育 苗厂家,看室内外池塘的水质条件差别大小才 能断定是否能放苗。适宜海蜇养殖的水温范围 是15℃~35℃,最适是22℃~28℃;盐度的适宜 范围是8‰~36‰,最适范围是18‰~30‰。 (3) 岸边坡度太缓的池子应该在放苗前在岸边 0.5米水深处加围网或塑料布。

海蜇和水母的区别

海蜇和水母的区别

海蜇和水母的区别海蜇和水母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两种类似的生物。

尽管它们看起来相似,但它们在不同的方面有着一些显著的区别。

首先,海蜇和水母在形态上有所不同。

海蜇通常有一个类似于雨伞的外形,上面有一些突出的结构,被称为触肢,用于捕捉猎物。

而水母则更像一个透明的气囊,没有突出的触肢。

其次,海蜇和水母的生物结构也不同。

海蜇的身体组织被分为口盘、胃袋和触肢。

口盘位于海蜇的中央,周围有触肢,用于吸收食物和驱动海蜇的移动。

胃袋则位于口盘下方,负责消化食物。

水母没有明确的口盘和胃袋,它的体内结构更为简单。

在生态角色上,海蜇和水母也存在区别。

海蜇被认为是捕食性生物,它们以小型海洋生物为食,并且是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

而水母则往往以悬浮在海水中的浮游动物为食物,它们起到过滤海水的作用,并维持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海蜇和水母的生活习性也有所不同。

海蜇通常生活在沿海地区的浅海中,往往会聚集一起形成大规模的群体。

而水母则更广泛地分布于全球各个海域,包括深海。

它们的数量也较为稀少,很少聚集成群。

另一个区别是它们的刺细胞的能力。

刺细胞是海蜇和水母身上特殊的细胞结构,用于防御和捕捉猎物。

海蜇的刺细胞通常较为强烈,接触到海蜇身体会引起刺痛和不适。

而水母的刺细胞一般较为弱,很少对人类造成伤害。

最后,海蜇和水母在生殖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海蜇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和无性生殖。

在有性生殖中,海蜇通过产生卵子和精子,通过受精产下幼虫。

而水母则主要通过无性生殖繁殖,它们会产生许多幼体,经过发育成熟后分裂成新的水母。

总之,海蜇和水母是两种在海洋中生活的相似生物,但它们在形态结构、生物学特征、生态角色和生活习性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了解它们的区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

海蜇怎么养海蜇的营养价值

海蜇怎么养海蜇的营养价值

海蜇怎么养海蜇的营养价值海蜇俗称为水母、石镜、蜡、樗、蒲鱼、水母鲜等。

海蜇属钵水母纲,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种腔肠软体动物,那么你对海蜇的饲养方法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海蜇怎么养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海蜇怎么养池塘的选择选择离海边比较近,进排水方便(最好是小潮也能换水)的池塘。

池塘附近最好能有淡水资源以便调整水的盐度。

池塘的大小在20亩以上为宜,越大越好。

水深在1米以上,1.5~3米为最宜。

岸边的坡度应该是越陡越好,如坡度太缓应该在岸边水深0.5米处加围网或塑料布,以防海蜇抢滩死亡,所以要注意了。

池塘的进排水进水口应该有围网,防止杂鱼、杂虾等敌害生物的进入,围网的网目应该在40~60目左右。

池塘的排水口也应该设有围网,网目应该和入水口的网目相同,防止排水时跑苗,围网的面积应该大一些,依据具体池塘大小而定。

网目的大小可以随着海蜇的生长而逐渐增大,排水时水流尽量缓一些,防止海蜇苗粘在排水网上而发生死亡。

进水10天以后方可放苗,进水后根据情况可适当肥水,保证浮游动物有一定的数量。

放苗前的准备工作对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是水温、盐度、pH值等。

此项工作应该由技术人员来完成,可求助于育苗厂家,一定要准确,这关系到放苗后的成活率。

将养殖池塘的水温、盐度在放苗前告知育苗厂家,看室内外池塘的水质条件差别大小才能断定是否能放苗。

适宜海蜇养殖的水温范围是15~35℃,最适是22~28℃;盐度的适宜范围是8‰~36‰,最适范围是18‰~30‰。

岸边坡度太缓的池子应该在放苗前在岸边0.5米水深处加围网或塑放苗放苗时间应该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最好是无风、无阳光直射的天气。

放苗的密度应该严格控制在300只/亩以下。

密度过大会造成缺氧、生长缓慢、长不大等现象。

具体的放苗密度应该和池塘的大小、水深、水质情况及换水条件等相联系,条件好的密度可以大一些,条件差的一定不能多放,否则可能导致养殖失败。

蜇苗运输时应充氧、遮光、加冰、以防升温。

海蜇皮的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综述

海蜇皮的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综述

海蜇皮的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综述抗炎疗法是许多炎症性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抗炎药物常常伴有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因此寻找新的、有效的抗炎剂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海洋生物中存在许多具有抗炎活性的天然产物,其中包括海蜇皮。

海蜇皮是一种由海蜇外胚层细胞分泌的均质物质,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类物质和生物活性肽。

已有研究表明,海蜇皮具有一系列的生物学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其中,其抗炎作用备受关注。

海蜇皮的抗炎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海蜇皮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

炎症反应是机体一种非特异性的防御反应,其特点为红、肿、热、痛。

研究表明,海蜇皮中的生物活性肽具有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症细胞的活化作用,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

其次,海蜇皮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炎症反应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免疫系统的激活,导致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症细胞的聚集。

已有研究表明,海蜇皮中的多糖类物质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炎能力。

此外,海蜇皮还能够促进组织修复和愈合,减轻炎症对机体造成的损伤。

海蜇皮抗炎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一些研究对其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方面,海蜇皮中的天然产物具有多种化学结构,可能通过靶向多个分子靶点来发挥抗炎作用。

例如,海蜇皮中的多糖类物质可能通过与炎症介质结合而发挥抗炎作用。

另一方面,海蜇皮中的生物活性肽可能通过调节多个信号通路来发挥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海蜇皮中的生物活性肽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此外,海蜇皮中的蛋白质也可能参与其中,对炎症反应产生调节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海蜇皮的抗炎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方面,通过利用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和细胞生物学等方法,研究人员成功地分离和鉴定了海蜇皮中的一系列抗炎活性物质。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还通过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海蜇皮抗炎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前景。

海蜇的生物学特性―――海蜇增养殖技术讲座之一

海蜇的生物学特性―――海蜇增养殖技术讲座之一

资讯国际资讯]海蜇的生物学特性———海蜇增养殖技术讲座之一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hinouye)是大型食用水母,经济价值很高,其营养成分独特之处是脂肪含量极低,蛋白质和无机盐类等含量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近几十年来海蜇作为大宗出口海产品,在出口创汇中占有重要地位。

增养殖海蜇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收益大等优点,已受到了我国沿海渔业科技工作者和养殖业户的广泛关注。

1.海蜇的形态特征海蜇隶属腔肠动物门(Coelenter鄄ate),钵水母纲(Scyphomedusae),根口水母目(Rhizostomeae),根口水母科(Rhi鄄zostomadae)。

水母体呈蘑菇状(见图),分为伞体和口腕两部,伞径一般300毫米~500毫米,伞体部高,超过半球形,中胶层厚,伞顶表面平滑。

伞缘具8个感觉器和112个~176个缘瓣,缘瓣上具刺胞团。

内伞具有较发达的环状肌,施运动功能。

内伞间辐位共4个半圆形生殖下穴,有胶质膜封闭,不与胃腔相通;每穴外侧具1瘤状生殖乳突。

伞体中央向下伸出圆柱形口柄(胃柱),其基部从辐位有8对侧扁的肩板,端部为8条三翼性口腕。

肩板和口腕上有许多小吸口丝状附器,其表层满布刺细胞团,施捕食与防御作用。

胃腔大,椭圆形,由中央胃向伞缘伸出16条辐管,辐管侧生许多分支小管,终端由一条环管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管系统。

胃腔向下延伸并向口腔和肩板分叉形成腕管,与吸口相通。

生殖腺由胃腔内伞壁的内胚层形成,位于伞体腹面生殖下穴的上方,在胃丝的外侧,褶叠形,共4个,宽5毫米~10毫米。

生殖腺一端与胶质相连,另一端游离,与胶质膜之间形成生殖腔隙。

无生殖管,性产物排放经由生殖腔隙通向胃腔,再经吸口排出体外。

胃丝上有刺细胞和能分泌消化酶的腺细胞。

体色多样,多数呈紫红色,也有乳白、浅蓝或金黄色个体。

伞部和口柄部颜色通常相似,也有两部分颜色相异的个体。

2.海蜇的生态习性海蜇水母体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栖息于近岸水域,尤其喜居河口附近,分布区水深一般5厘米~20厘米,有时也达40米。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染色体及其核型分析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染色体及其核型分析

收稿日期:2019-07-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302173);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项目(201827);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80551158).作者简介:李云峰(1979-),男,副研究员.E-mail:yunfengli@文章编号:1005-3832(2020)02-0020-04Vol.33,No.2Apr.2020第33卷第2期2020年4月水产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FISHERIES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隶属于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科海蜇属,是经济价值较高的大型食用水母,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沿岸及前苏联远东沿岸[1]。

海蜇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抗逆性强,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种类。

目前,有关海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生物学[2-4],营养及加工[5-7]、分子遗传学[8-10]、人工养殖技术[11-14]等,对其细胞遗传学研究很少。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发育、进化、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染色体组型具有物种特异性和相对稳定性,能反映生物的遗传组成、遗传变异规律、发育机制、物种起源和进化历史。

郭平[15]研究表明海蜇染色体数2n =42。

由于海蜇染色体体积微小,呈短棒状,属于微小染色体,进行染色体的核型分析比较困难,因此尚无对其核型方面的研究报道。

本研究利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海蜇的囊胚细胞染色体标本,采用Giemsa 和DAPI 两种染色方法,首次获得了较清晰的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分裂相,并对其进行了数目统计及核型分析,旨在补充海蜇细胞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方面研究的不足,并为海蜇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染色体及其核型分析李云峰1,孙巍1,周贺2,李玉龙1,鲍相渤1(1.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大连116023;2.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大连116023)摘要:采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囊胚期的胚胎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标本,经Giemsa 和DAPI 染色后,观察和分析囊胚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核型。

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一、腔肠动物1、常见的腔肠动物有:水螅、海蜇、海葵、水母、珊瑚虫等2、腔肠动物的代表动物:水螅3、外部形态:有触手,用于探寻和捕食猎物。

4、身体:辐射对称(水螅的身体只能分出上下,分不出左右,前后,背腹,经过身体纵轴可以将身体分为几个对称的两部分)5、内部结构:水螅的身体由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内胚层围成的空腔叫消化腔,外胚层上有刺细胞。

3、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二、扁形动物1、常见的扁形动物有:涡虫、华枝睾血虫、血吸虫、绦虫。

2、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是:涡虫3、外部形态:身体背腹扁平,身体呈两侧对称,也叫左右对称。

4、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生殖器官很发达,大多数扁形动物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

5、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身体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线形动物1.常见的线形动物有:蛔虫、绕虫、钩虫、丝虫、线虫。

2.代表动物:蛔虫3.生活环境:寄生在人的小肠内,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4.形态结构:身体呈圆柱形,中段较粗,两端较细,体表有角质层。

5.内部结构:消化管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构成,但生殖器官发达,无专门的运动器官。

6.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二、环节动物8、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蚯蚓、沙蚕、蛭。

9、代表动物:蚯蚓10、外形: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11、环带:距离环带近的是前端,距离环带远的是后端。

12、用手摸蚯蚓的表面,感觉到粗糙不平,这就是刚毛。

13、蚯蚓的呼吸:湿润的体壁14、运动:刚毛和肌肉的配合完成运动。

15、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和疣足辅助运动。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1、常见的软体动物有:河蚌、扇贝、文蛤、益盛、蜗牛、乌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蜇生物学
一分类学地位、分布及生活习性
海蜇( 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 )隶属于腔肠动物门( Coelenterat a),钵水母纲( Scyphomedusae ),跟口水母目( Rhizostoidae ),根口水母科( Rh izostoidae ),海蜇属。

海蜇是生长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的大型暖水性水母类,为双胚层动物。

是重要的经济物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及食用保健作用。

广泛分布于日本、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沿海、红海和印度洋等海域,在我国盛产于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四大海区,资源十分丰富。

我国沿海有捕捞价值的海蜇属种类有海蜇( R. esculentum Kishinouye )、黄斑海蜇(R. Hispidum Vanhoffen)。

海蜇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栖息于近海水域,尤其喜栖河口附近,分布区水深一般在3~20m,水温8~30℃,适宜水温13~26℃,盐度12~40‰,适宜盐度14~32‰,喜栖光强度24001ux以下的弱光环境,在静水浮游速度4-5m/min,风向海流和潮汐等因素对海蜇的水平分布都有明显影响。

二形态学特征
2.1 外部特征
图1 海蜇模式图及外部特征结构
海蜇为辐射对称动物,即通过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2个相等的部分,这种对称只有上、下之分。

其成体体型呈蘑菇状,通体半透明,分为伞体部(海蜇皮)和口腕部(海蜇头),伞体部和口腕部之间由胃柱和胃膜连为一体。

2.1.1 伞体部
伞部体位于个体的上半部,成体的伞径一般为25~60cm,记录见到的最大海蜇伞径可达100cm,伞部体颜色多样,浙江省、福建省、江苏省一带多为红褐色,黄海和渤海海区体色有红色、白色、淡蓝色和黄色等。

伞部体的纵切面分为3层:外伞层、中胶层和内伞层。

内伞层有环肌,并有4个生殖腺下腔等;外伞层表面光滑,伞的边缘有8个感觉器。

2.1.1.1 环肌
内伞由许多以胃腔为中心点、作同心圆环、以覆瓦状排列的环肌,环肌呈红褐色、深褐色、金黄色或乳白色,没有辐肌。

环肌覆盖着海蜇的辐管系统,较发达,有较强的收缩能力,是海蜇的运动器官,并且可以通过有节奏的运动帮助体液的运输,同时还能把营养输送到口腕和肩板。

2.1.1.2 生殖腺下腔
在内伞的间辐管位置,具4个马蹄形缺陷,即为生殖腺下腔。

腔内侧有胶质膜将胃腔与外界隔开,不与外界相通。

每个生殖腺下腔外侧有1个表面粗糙的瘤状突起,即为生殖乳突。

2.1.1.3 感觉器
存在于伞的边缘,具8个,位于由胃腔延伸到伞缘的主辅管和间辐管位置的凹陷内。

这8个感觉器的凹陷明显的将伞缘平分成8个区,每个区伞缘有14~20个呈舌状小瓣,称为缘瓣,在每个感觉器两边的缘瓣较短小而呈长矛状,称为感觉缘瓣。

2.1.2 口腕部
口腕部为伞部以下部分,即人们称为“海蜇头”,口腕部是由口柄、肩板和口腕组成。

2.1.2.1 口柄
海蜇成体的口柄是由幼体内伞中央口的四隅延长的四条口腕发育变态时其基部愈合而成,愈合后其幼体的中央口消失。

2.1.2.2 口腕
海蜇发育变态时未愈合的口腕下端纵分成8条口腕。

其成体每条口腕分三翼,各翼边缘褶皱处长有许多与外界相同的吸口,吸口兼有摄食、排泄、生殖和循环等多种功能,口内有许多小管道与腕管、胃腔想通,呈喇叭状,能伸张。

吸口边缘生有鼓槌状的小触指,触指上具有刺丝胞,刺细胞可释放毒液,具有捕食和御敌的功能。

口腕周围长有许多丝状附属器(150~180条)和棒状附属器(30~40条)。

棒状附属器为中空管,与腕管相通。

棒状附属器位于腕管末端,长度较大,在成体时约与个体等长。

2.1.2.3 肩板
肩板为口柄基部从幅位生出的一对左右侧扁的翼状物,共8对,每一肩板左右扁平,内侧平滑,呈三翼型。

肩板上亦有许多吸口,周围也长有许多小触指和丝状附属器(成体约40~50条),成体肩板上的丝状附属器易脱落。

2.2 解剖学特征
海蜇为二胚层动物,在二胚层之间有由内、外胚层细胞分泌的中胶层。

海蜇的中胶层厚而硬,尤其伞体中央,而伞缘较薄,成熟海蜇中央部分厚2~4cm。

海蜇螅状体由内外胚层细胞所围成的体内的腔,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这种消化腔又兼有循环的作用,它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所以又称为消化循环腔。

海蜇已经分化出比较简单的组织,一般分为上皮、结缔、肌肉、神经四类,而在海蜇中上皮组织却占优势,由它形成体内、外表面,并分化为感觉细胞、消化细胞等。

它的特点是在上皮细胞内包含有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所以称为上皮肌肉细胞,简称皮肌细胞。

此外,海蜇还分化出最原始的的神经网。

2.2.1 消化循环系统
海蜇螅状体主要消化循环系统为消化循环强,变态发育到碟状体阶段已经有了简单的水管系统,随着碟状体发育变态到完整的水母体,肩板的出现和口腕的形成,口腕基部愈合,其位于伞部中央的方形口封闭,由中央胃腔延伸出16
条辐管(4条主辅管、4条间辐管和8条从辐管),从中央胃腔底部延伸出的4
条到口柄的辐管再分叉延伸到8个口腕,称为腕管,辐管和腕管的分枝交错成为发达的纵横交错的网管,网管与消化循环腔相通,消化循环腔又与肩板和口腕内的水管相连。

口腕和肩板触指基部有许多吸口与外界相通,组成了其强大的捕食系统。

胃腔内各间辅位置长有胃丝,胃丝上有刺细胞和腺细胞,能够分泌消化酶,其捕获的食物通过吸口进入口腕和肩板的水管,再通过体液在水管中的流动将食物输送到胃腔,然后进入水母体的网管中,体液在海蜇水管内流动是其生命的象征,海蜇成体的消化循环系统主要是由胃腔、辐管系统和腕管系统组成的。

2.2.2 生殖系统
2.2.2.1 形态与结构
海蜇雌雄异体,外观上不易区分,成体在解剖镜下观察可区分,其生殖腺由胃腔内伞壁的内胚层发育形成,位于伞体腹面生殖下腔的上方,紧接胃丝的外侧,呈褶皱带状(图2),共四条,生殖腺与生殖下腔有一层隔膜分离,不与外界相通。

图2 海蜇生殖腺外观图
1 生殖腺
2 胃丝
3 生殖腺腔
2.2.2.2 组织结构
海蜇(伞径150~200mm)生殖腺恒切片中显示:(1)靠近胃循环腔是纤毛内胚层,镜下观察此层凹凸弯曲呈波状,其形成为内胚层的直接延伸部分,为生殖腺外膜;(2)属于中胶层,由基质组成,具有一般的纤维分布,中胶层中布有胶质细胞,成熟的生殖腺中此中胶层充满卵母细胞或精囊;(3)生殖上皮位于中胶层下面,H.E染色较深,繁殖期此层变厚,细胞渐大,逐步发育成成熟性细胞,
此生逐渐变得疏松;(4)生殖腺腔隙:有胶质细丝连接上下层;(5)内胚层细胞作为生殖腺腔隙下伞面上皮是一层薄的纤毛上皮;(6)薄的中胶层(0~15μm);(7)外胚层,镜下观察表面平坦,由一层柱状稀薄及内侧的肌纤维组成,H.E 染色切片中肌纤维染色红色,外胚层细胞下伞侧有纤毛(见图三、图四)。

2.2.3 神经和感觉系统
海蜇的神经系统为动物界中最简单的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它基本上是由二极和多极的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疏松的网,因此称神经网,此系统没有神经中枢,存在于内、外胚层的基部。

海蜇的感觉缘瓣是海蜇伞缘的主要感觉器。

感觉器的表面有一凹陷,上面具有许多的放射褶,为感觉窝。

三海蜇的繁殖及生活史
海蜇的繁殖力较强,在其生命周期内,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交替进行。

有性繁殖阶段,海蜇的怀卵量很大,其怀卵量与伞径正相关,其计算关系如下:
Q=1.0329×10-3L3.8765
式中:Q为怀卵量(万粒);L为伞径(cm);相关系数r=0.9967。

海蜇的无性繁殖分足囊繁殖和横裂生殖两种:
3.1 足囊繁殖
螅状体在生长过程中和长成(16触手)后,普遍能够形成足囊。

足囊的产生是螅状体产生新螅状体的唯一无性繁殖方式,是通过螅状体本身移位形成的。

螅状
体在移位前,柄部和托部的交界处伸出一条匍匐茎,以其末端附着于基质上,形成新的足盘。

原柄部末端逐渐脱离附着点,并收缩。

匍匐茎变成螅状体的柄部,螅状体移位后在原附着点留下一团外被角质膜的细胞组织,即足囊。

足囊形成后一段时间,自顶端部可以萌发出4触手螅状体。

3.2 横裂生殖
横裂生殖阶段的外形特征是细条状的感觉触手(即主辐触手和间辐触手)基部膨大,发育出一个缘瓣的雏形。

两雏形缘瓣之间的内侧中央,出现感觉棍。

托部出现环绕的浅凹沟,随着裂节的增加,裂节之间的凹沟自上而下逐渐加深,在多碟型横裂体上,首次形成的凹沟之下依次出现裂节,每个裂节即是一个碟状体的雏形。

随着横裂生殖的继续,感觉触手基部更加膨大,吻部伸长,缘瓣更加明显,感觉触手开始缩短,随后8条从辐触手开始缩短,继而被吸收。

同时缘瓣及其基部的缘叶延伸、变薄。

缘瓣尖端钝圆,其内的感觉棍清晰可见。

横裂体顶端已形成的碟状体开始悸动,并逐渐变得频繁而强烈,但仍附着于横裂体上。

在顶端碟状体形成的过程中和形成以后,其下方的裂节依次变态为碟状体。

随着碟状体的形成与释放,横裂体最后裂节的基部又生长出16条触手,回复为长成的螅状体的形态;只是与横裂生殖前的螅状体相比较其体长稍短。

回复后的螅状体仍然可以重复进行横裂生殖;但随着重复横裂次数的增加,横裂生殖所产生的碟状体数量将逐渐减少。

3.3 生活史
海蜇为变态发育,生活史要经历受精卵、浮浪幼虫、螅状幼体、碟状幼体、水母体阶段(图5)。

图5 海蜇生活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