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对肾移植患者依从性的影响
知信行模式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知信行模式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进展摘要】癌症属于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卫生问题,其发生率在近几年有着升高趋势,而且癌症是导致患者死亡最为常见的一个原因,甚至部分癌症无法永久治愈,死亡率极高,当前临床上以预防、控制及延长生存期为主。
通过有效的治疗及干预,癌症患者可延长生存时间,在这样的条件下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就显得十分关键。
但是,癌症患者常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且健康知识欠缺,对治疗与护理甚至有抵触情绪,传统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知信行模式属于新型健康教育模式,为了探讨其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本文就其内涵及其常见癌症中的应用展开了综述。
【关键词】知信行模式;内涵;癌症;宫颈癌【中图分类号】R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0-0001-02癌症属于临床比较严重的疾病类型,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认知程度,促使他们更好地配合治疗,缓解负面情绪,改善生活质量十分关键。
过去的健康教育重视的是信息的传达,对患者的健康观念产生与否、是否有健康活动产生则未能重视。
患者唯有知晓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产生正面信息与态度,才能做出对健康有利的行为,而且通过一系列的动态阶段体现,即知识产生信念,信念促使行为改变[1]。
知信行模式也叫做KAP模式,即知识、信念、行为,属于健康教育理论范畴,这种模式下的健康教育,可改善被教育者知信行能力,提高效果,改善症状[2]。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下,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与产生信念及改变行为三个过程,指导患者了解健康知识,形成信念,促进行为转变,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与习惯,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近几年,知信行模式在癌症患者的应用逐渐成熟,本文就其应用进展进行了如下综述。
1.知信行模式的内涵知信行模式属于健康教育范畴之一,在健康相关理论中权威性较高,这种理论指出:促使患者建立正确与积极的信念及态度,从而改变和健康有关的行为,在提升他们的健康知识与信息基础上,改变行为动力,促进他们主动认识与了解健康知识,建立正确信念与态度,才能将危害健康行为逐渐转变为有利健康的行为[3]。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在疾病预防保健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在疾病预防保健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我们需要了解“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是什么。
所谓“知”指的是对健康问题的认知和了解,包括疾病的发病原因、流行病学特征等方面的知识;“信”指的是对健康问题的信念和态度,包括对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自我保健的信心等方面的信念;“行”指的是对健康问题的行为和实践,包括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遵医嘱进行治疗等方面的行为。
这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
在疾病预防方面,“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和预防方法,提高对疾病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在传染病防控方面,及时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和社交行为规范,可以有效地阻断疾病的传播链,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
在非传染病防控方面,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于慢性病的认知和了解,引导大家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态度,更好地控制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从而降低患病的风险。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可以在疾病预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在健康护理方面,“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健康需求和护理要求,提高对患者的关爱和支持,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从而提高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在术后护理方面,通过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加强对手术后护理的信任和配合,规范饮食和用药,加快术后康复过程,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在慢性病管理方面,通过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的特点和病情的变化,加强对疾病康复过程的信任和依从,规范护理行为和康复指导,提高患者的健康自理能力和家庭护理水平。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可以在健康护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提高护理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在疾病预防保健及护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健康知识,提高对疾病和健康的认知和信念,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提高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疾病预防保健及护理中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的应用进展

疾病预防保健及护理中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的应用进展发布时间:2022-07-29T11:41:14.08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3月3期作者:潘燕华徐雪梅盘新兰李炜[导读]潘燕华徐雪梅盘新兰李炜通讯作者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510010【摘要】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从“知信行模式”的含义、“知信行模式”应用于高血压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妇幼保健、肿瘤等领域中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旨在对“知信行模式”在这些领域中的方法进行总结,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
【关键词】疾病预防保健;知信行模式;应用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临床上的医学模式也逐渐由生物向心理、社会进行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重视健康教育。
上世纪60s,有人提出了一种“知信行模式”的行为改变理论,它将人类行为的变化分为知识获取、产生信念、形成行为三个过程。
这种理论也在护理界得到广泛运用,因此,本文特地研究了疾病预防保健及护理中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的应用进展。
1 “知信行模式”的介绍“知信行模式”又被称为KAP模式,其中“知信行模式”里的“知”是知识的意思;“信”则为信念;“行”则为行动举止。
“知信行模式”将人类行为的变化分为知识获取、产生信念、形成行为三个过程,在这个行为模式中,“知”是指人们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程度,“信”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秉承的态度,而“行”是在“知”和“信”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种行动变化。
“知信行模式”会有三个以下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认知准备,主要是掌握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关联;第二个阶段为学习,建立新的认知;第三个阶段为行动,用新的知识取缔旧的知识。
2 疾病预防保健及护理中运用健康教育KAP模式2.1 KAP模式应用于高血压疾病预防保健中高血压是生活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较高。
如血压持续过高,会引起血管瘤、中风、心脏病、肾衰竭等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在疾病预防保健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在疾病预防保健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一、“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是基于行为医学(Behavioral Medicine)和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等理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从“知”着手,即通过传播科学知识,使受众了解到患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
通过“着信”,即增强社会宣传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提高受众接受信息的信任度。
通过“行”来加强实践指导,鼓励受众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1. 激发人们的健康意识“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通过向社会宣传传播科学知识,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状况,从而有效激发人们的健康意识。
人们在了解到相关健康知识后更容易产生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主动采取措施加强健康管理和预防疾病。
2. 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着重在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即通过信息传播和实践指导,提高受众的自我保健和自我监测的能力,使受众在面临健康问题时能够自我护理,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降低罹患疾病的风险。
3. 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传播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和养成。
通过“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能够引导受众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身体活动,均衡饮食,不吸烟,少酗酒等健康行为,从而降低患病的风险,实现健康生活。
4. 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通过推广科学健康知识,可以提高人们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使人们更积极地寻求医疗机构的帮助。
而且,通过宣传健康知识,可以使患者更主动地参与治疗过程,促进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合作,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5. 降低医疗成本随着国家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和健康知识的宣传,人们的健康意识得到提高,生活方式得到改变,健康行为得到养成,患病的风险相应也得到降低。
这样一来,医疗机构和个人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也会相应降低,从而降低整体医疗成本。
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是

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是
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是一种用于描述人们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模式。
它强调知识、信念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健康行为的发展和维持。
在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中,知识是第一步。
健康教育通过向个体传递相关的健康知识,提高他们对特定健康问题的了解和认识。
这些知识包括有关疾病预防、健康风险因素、行为改变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知识的传递促使个体形成相应的信念。
个体开始相信掌握健康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
这种信念充当了个体采取行动的动力,鼓励他们改变不良的习惯和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
知识和信念最终转化为行动。
个体通过实际的行为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以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标。
这些行动可能包括改变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遵循医生的建议等。
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强调了知识、信念和行动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指导健康教育者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计划,以促进个体从知识层面上的认知到实际行动的转变。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它通过提高人们对健康知识的认识,增强对健康信息的信任,以及促使他们采取健康行为,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这种教育模式主要包括知识教育、信息传播和行为引导三个部分。
首先,知识教育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传授健康知识,包括健康饮食、运动锻炼、疾病防控等方面的知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掌握一些自我保健的技能。
其次,信息传播是指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传播健康信息,包括健康政策、健康服务、健康保健产品等,以便人们可以获得最新最准确的健康信息,增强对健康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最后,行为引导是指以行动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包括鼓励他们增加运动时间、加强营养饮食、戒烟限酒等,从而促使他们采取更积极的健康行为,避免各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通过教育知识、传播信息和引导行为,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降低患病风险,从而增强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因此,这种健康教育模式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是什么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是什么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旨在提高个人健康知识、培养正确信念和促进健康行为的教育方法。
该模式以健康教育为基础,通过传授相关知识和信息,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信念,最终促使他们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
这种教育模式的重点是在教育过程中激发个体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并提供科学、可靠的信息与知识。
通过了解和理解健康问题的原因、症状和预防方法,个体可以获得准确的健康知识。
知识的传递只是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的第一步。
在建立知识基础之后,个体需要形成正确的信念和态度。
这包括确信健康行为对个人的重要性以及对健康风险的认识。
个体还需要相信自己能够采取行动来促进自己的健康。
最后,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通过鼓励个体采取有效的健康行为来实现教育目标。
这些行为包括积极参与身体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有害物质等。
通过将知识转化为行动,个体能够在实践中获得健康益处。
总之,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方法来培养个体的健康意识、信念和行为。
通过综合运用知识、信念和行为三个方面的教育方法,该模式旨在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并促使他们根据这些观念来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
这一模式在个体的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依从性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的作用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依从性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的作用Effect of campliancc intervvnhont baseh on the modei of"knowledge,ahtudc and pruchcc"on cammunita schUophunia葛晓蕾1,程天一2,蔡军3,谢斌6朱益3,王彦凤6陈春梅3,周卿3朱有为3,庄文旭3,张伟波3GE Xi/o-Wi,CHENG Ti/n-yPCAI Jun,XIE Bin,ZHU Y/WANG Yud-fexy,CHEN Chun-mei,ZHOU QPy,ZHU You-weDZHUANG Wen-xu,ZHANG Wei-Pa【摘要】目的了解基于“知信行”模式的依从性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
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203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n=98)和对照组(n=105)。
对照组接受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知信行”模式的依从性干预,为期5个月。
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阳 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生活质量量表(SQLS)以及自编精神分裂症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对患者进行评估。
资料采用EpiDate3.3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用SPSS61.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各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干预组知信行问卷得分(&33±3.80)分、PANSS总分 (47.06±6.37)分、阴性症状得分(16.44±3.4)分、心理社会分量表得分(54.64±16.18)分、动机/精力分量表得分(40.74±13.76)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3±3.80)分、(49.18±7.84)分、(18.43±3.77)分、(35.43±38.33)分、(47.48±12.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对肾移植患者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对肾移植患者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将2012年1月~12月在上海长征医院行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80例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以”知信”行理论为指导的健康教育。
结果肾移植后1年,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总依从性、用药依从性、自我监测依从性、随访依从性、生活习惯依从性及移植肾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对肾移植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提高肾移植患者的依从性。
标签:肾移植;依从性;知信行模式
肾移植是目前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最有效手段,移植肾的长期存活与移植患者依从性密切相关。
患者依从性是指患者的行为(如服药、饮食或改变其他生活方式等)与医嘱的一致性[1]。
肾移植患者依从性包括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定期复诊,及时就诊,戒除不良生活习惯,规律生活,自我监测(体温、血压、体重、尿量并记录)。
患者不依从是当今医学面临的严重问题,肾移植术后患者如果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就可能出现诸多并发症,甚至造成移植肾失功。
”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 belief-practice model,KAP model)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是有关行为改变较成熟的理论模式,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3个连续过程[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12月在上海长征医院行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并至长征医院闸北分院肾移植康复中心康复治疗的80例肾移植受体,其中男性56例,女性34例;年龄21~60岁,平均(37±6.8)岁。
纳入条件:①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②移植肾功能正常、稳定,血肌酐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评估患者情况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职业、文化程度、生活方式等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试验组进行知信行理论干预。
1.2.2干预方法从行肾移植术后1个月内开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给予常规护理指导;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以知信行理论为指导的健康教育,具体如下:①知识:1次/w肾移植术后知识小讲课,主要围绕肾移植术后服药、饮食运动、检验和自我监测的内容进行,强调术后遵医行为的重要性。
科室公共区域开辟肾移植术后服药、饮食、运动、自我监测宣传栏,以画报的形式向患者展示肾移植术后知识。
出院时给每位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内容涵盖小讲课的内容以及每位患者具体服药名称、时间、剂量和随访的时间。
②信念教育:通过对出院患者定期进行电话随访,不断地评估其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日常服药、
饮食、运动和自我检测的状况,找出阻碍患者行为改变的关键因素,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再讲解身边类似的危重案例来强化患者产生行为改变的信念。
③行为:患者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面对面指导教会患者自我监测的方法,并进行一段时间跟踪,确认每例患者在住院期间都能学会正确自我监测。
出院后第1个月1次/w,1~3个月1次/2 w,3个月~1年电话随访1次/月,确立患者以正确饮食、适当锻炼、遵医嘱服药、自我监测、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和肝肾功能健康行为目标。
1.3效果评价
1.3.1肾移植术后1年,进行移植肾功能评价,监测血肌酐400 umol/L为慢性移植肾失功[3]。
1.3.2肾移植术后1年,采用董静静等设计的肾移植患者依从性问卷[4]对患者进行依从性问卷调查,该问卷研究者根据对肾移植患者康复的要求设计,用于测量患者的依从性。
该量表包括用药依从性、生活习惯依从性、自我监测依从性和随访依从性4个维度,用药依从性维度包括4个条目;生活习惯依从性和随访依从性维度各包括7个条目;自我监测依从性维度包括6个条目;另外还有一个调查总依从性的条目,共25个条目,总分最高100分;用药依从性各条目为负性条目,其余为正性条目,各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正性条目1~4分分别表示没有、偶、常常、总是,负性条目则反向评分。
各维度条目分相加得维度分,所有条目分相加为依从性总分,得分越高表示依从性越好。
该量表内容效度指数为0.98,Cronbach`sα系数为0.84,重测信度为0.85,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结果以(x±s)表示,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均数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肾移植术后1年,两组依从性及肾功能比较,见表1。
3讨论
肾移植术后患者长期存活有赖于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定时复查以及接受因手术改变的生活方式。
而国内外的研究显示肾移植患者的总体依从性普遍较低,各项研究表明肾移植患者发生不依从行为发生率为22%左右[5-6],肾移植患者依从性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移植肾的存活率、生活质量及患者的生命。
本研究中实验组应用”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发现肾移植术后1年,总依从性、用药依从性、自我监测依从性、随访依从性、生活习惯依从性均明显好于对照组。
传统的健康教育,多注重于术前、术后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出院后的继续健康教育。
而知信行理论能够改善肾移植术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了解遵医行为的重要性,明显提高肾移植患者的依从性。
肾移植术后患者服用免疫抑制剂的剂量和种类必须随移植后的不同阶段和状况进行及时调整,由服用免疫抑制剂引起的其他相关疾病也
需随时加以诊疗,才能进一步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和坚持肾移植术后的长期随访非常重要。
本研究发现应用”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的实验组,肾功能正常的比例高达92.5%,只有7.5%患者肾功能出现轻中度受损,没有出现肾功能重度受损及移植肾失功,对照组有2例移植肾失功,32.5%出现轻中度肾功能受,实验组肾功能明显好于观察组,这与实验组依从性高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应用”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能明显提高肾移植患者的依从性,保护移植肾功能,应该在肾移植患者中积极实施。
参考文献:
[1]王锦秋,刘艳飞,唐翎,等.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研究文献综述[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04):40-44.
[2]冯正仪.社区护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8.
[3]梁秋梅,梁雪华,李秋萍,等.肾移植患者依从性与移植肾功能关系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5,19(2):210-211.
[4]董静静,顾沛,陈利,等.肾移植依从性问卷的探索性因子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1(27):65-68
[5]Buter JA,Roderick P,Mullee M,etal.Frequency and impact of nonadherence to immunosuppressants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a systematic review[J]. Transplantation,2004,77(5):769.
[6]Greensteins S,Siegal B.Odds Probabilities of Compliance and transplant:a multicenter study[J]. Transplant proc,1999,31(1-2):280-281. 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