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文章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对于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学习和主动构建的非常重要性. 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建构主义这一理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指导作用. 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 促进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某个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个人的理论成果. 而是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于建构主义知识、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的成果. 他们主要包括杜威、维果茨基、加德纳. 形成了众多建构主义理论流派. 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等。

尽管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有各自的主张. 但他们在学习理论上却有着共同的观点. 即建构主义者都认为学习者是主动地建构他们的认知世界. 提高认知功能. 而不是通过单向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知识观. 是指对知识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观念的综合。

它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 知识有哪些形态. 知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客观的. 但他们更强调. 知识主要是由个人主动地建构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 而不是绝对的真理.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 不同的个体会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相同的命题进行不同的建构. 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主动建构来完成。

建构主义知识观引起了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一系列变革. 这一理论使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考虑如何帮助幼儿主动建构知识. 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质疑、探究.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境中. 进行建构意义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定的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信息加工理论者把人脑当成计算机. 把学习看成信息的登陆、存贮、提取的过程;而建构主义者则认为学习是一个交互用的过程. 是在一定的情境中. 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交互作用. 即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 通过积极主动地建构. 从而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的。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环境.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促进的环境. 是充满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环境。

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 而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 不是接受知识的木偶. 教师也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 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 而是与学生交流、探究以及做出调整的过程。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的经验基础.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 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意义的建构。

建构主意的教学策略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师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 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 从而积极主动地建构客观世界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学习要配合儿童的认知水平
建构主义者认为. 知识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主体之外. 而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认知结构。

儿童是通过同化或顺应获得新知识的。

同化是通过经验或认知结构实现对感觉资料的吸收。

儿童积极主动地同化必须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结构为基础. 因而在学前教育教学中. 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已有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 教师为幼儿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同化新知识。

顺应是儿童借助与新知识或观念的接触. 促进已有结构、图式发生改变的过程. 或创立足以容纳新接触事物的图. 或修正原有结构以容纳新事物的过程。

调节是主体在新知识与已有认知水平发生冲突的情境中做出的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节。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认知冲突有助于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

同时. 我们可以看出. 幼儿教师要利用好认知冲突. 推动幼儿认知的发展. 一方面要了解幼儿已有认知水平. 为幼儿提供的教学、游戏等活动要能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 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和求知的兴趣;另一方面. 认知冲突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要符合适度原则. 远远高于幼儿原有认知水平的教学和游戏等活动. 太难或非幼儿能力所能达到任务或游戏. 会使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 不利于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

因而. 在幼儿教学中. 教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 为幼儿提供最适宜的认知冲突. 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的认知水平。

(二)重视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交互作用的过程. 是学习者通过交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幼儿思维处于感知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 只有在与他人或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才能逐步建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

如幼儿只有在对物体的动作中. 才能建构物体的轻重等概念。


儿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建构出数理逻辑经验. 如为了让幼儿掌握数的抽象意义. 可通过让幼儿摆弄石子. 时而将距离放大或缩小. 时而改变计数方向和次序的过程中. 幼儿最终发现总数始终不变. 从而获得对事物量关系的认知并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

在幼儿的实际教学中. 教师为幼儿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游戏. 在游戏和活动中. 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发展。

(三)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同化作用的实现是儿童主动作用的结果。

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和游戏是以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

正如皮亚杰所言. “一切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和需要为先决条件”. 兴趣实际上不过是同化作用的动力。

人们对事物的兴趣和需要诱发认知冲突. 教师利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激发幼儿适度的认知冲突. 将幼儿对事物表面的兴趣内化. 将幼儿的外部需要转化为内部需要. 发展幼儿主动地探索事物的积极性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四)重视幼儿之间的交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情境就是指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为学习者的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提供一定的情境。

协作发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 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 而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会话有助于引发学习者自我反思. 从而促进原有认知结构的发展。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交往. 这种交往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