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
研究生跨学科交叉培养方法
研究生跨学科交叉培养方法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跨学科交叉培养已成为培养优秀研究生的重要途径。
通过跨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可以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提高综合能力,实现学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本文将探讨研究生跨学科交叉培养的方法,以期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一些有效的培养途径。
一、开设跨学科核心课程培养研究生跨学科交叉能力的第一步是开设跨学科核心课程。
这些课程应该覆盖多个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研究动态,帮助研究生建立起多学科的基础知识框架。
同时,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培养研究者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术研究。
通过开设跨学科核心课程,研究生可以在专业学科上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对其他学科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为跨学科研究打下基础。
二、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术交流与合作是培养研究生跨学科交叉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应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讲座等活动,提供一个交流学术思想、分享研究成果的平台。
通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研究生可以与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进行深入交流,加深对其他学科的了解,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此外,跨校合作也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研究生可以申请参加其他学校的项目,与其他学校的研究者进行合作研究,从而进一步促进跨学科交叉培养的效果。
三、开设交叉学科研究实践课程除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开设交叉学科研究实践课程也是培养研究生跨学科交叉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这些实践课程可以包括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实验室的集体研究、实地调研等。
通过参与实践课程,研究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流程,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并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开设交叉学科研究实践课程还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研究生参与交叉学科项目为了进一步推动研究生的跨学科交叉培养,学校和研究机构可以鼓励研究生参与跨学科项目的申请与实施。
这些项目可以是跨学科研究项目,也可以是跨学科创新项目。
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
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简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学科的深入发展,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
交叉学科是应对这一变化的一种发展趋势。
交叉学科建设旨在通过学科之间的融合,培养具有多领域知识和综合能力的研究人才。
与此同时,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则是为了培养具有自主思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生。
本文将讨论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的复杂性日益增加,需要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研究问题。
例如,生物医学研究需要结合生物学、医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二是交叉学科能够促进学科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三是交叉学科能够促进创新,为新的学科和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交叉学科建设是迎接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一种重要手段。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在于:一是培养研究生具备自主思考和创新意识的能力,能够独立地进行科研工作。
二是培养研究生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是培养研究生具备实践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是培养创新人才和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环节。
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交叉学科建设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学科背景和知识储备。
交叉学科能够打破学科的壁垒,为研究生提供多个学科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储备,并培养他们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发展的能力。
另一方面,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可以促进交叉学科建设的发展。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进行科研工作,推动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基于以上的讨论,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建议:首先,学校和研究机构应该加大对交叉学科建设的支持和投入。
建立交叉学科教育与研究机构,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促进交叉学科的合作和交流。
其次,学校和研究机构应该加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力度。
研究高校如何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
研究高校如何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而在高等教育中,学科建设是关键词之一,建设好的学科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与人才,也能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但是现实中,许多高校的学科建设并不是特别出色,如何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成为了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校如何加强学科建设和学科交叉。
一、优化学科结构高校的学科设置是它发展的基础。
在任何时候,学科的建设都应该是一个高校的核心任务之一。
高校应该优化学科结构,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重点学科可以得到更多的投资与支持,同时也给予重视其他学科的比例适当提高,为学科交叉的开展提供条件。
二、打破学科壁垒随着社会的进步,单一学科的发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合作势在必行。
高校应该通过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建立学科交叉研究中心等方式,打造优势学科和扶持新兴学科。
高校的各学科领域之间应该互相借鉴、互相合作,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三、优化学科评估体系一个高校的学科建设离不开学科评估。
但是评估体系并不完美,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改进、完善评估体系,来实现学科交叉与建设的目标。
首先,应该加强对重点学科的评估和支持,为学科交叉打好基础;其次,加强对学科交叉团队、跨学科研究中心和改进型创造型团队的评估和支持,促进学科交叉与创新;最后,应该增强对新兴学科的评估和支持,加快新兴学科的发展,打造新的优势学科。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的师资队伍是学科交叉的核心力量。
高校应该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招聘和培养优秀的学科交叉人才,增强学科交叉创新的实力和能力。
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学科交叉研究能力,培养出更多的交叉学科人才。
五、推进学科交叉的科研项目高校的科研项目中应该加强学科交叉,鼓励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调整的取向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调整的取向摘要:我国需要根据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变化,及时进行结构的调整。
鉴于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优化科类结构应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种类结构调整应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基本依据,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要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要与产业结构发展相协调。
关键词:科类结构,研究生教育,科技进步,产业结构研究生教育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在其综合国力的增强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跨越式发展。
在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形势下,我国需要根据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变化,及时进行结构的调整。
只有协调规模和结构的关系,才能提高质量,才能提高效益。
鉴于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应以学科结构为切入点。
一、优化科类结构应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反映的是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学科的构成状态。
有学者认为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表现为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构成的关系;二是表现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与高水平学科的学科布局;三是表现为研究生教育规模分学科比例结构。
当前,优化科类结构应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中,科类结构已经成为探讨研究生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关系的重要切入点。
一方面,科类结构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因为,研究生教育是依托学科进行的;另一方面,科类结构集中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社会分工对高级人才种类的要求。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逐步转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研究生教育在发展中如何调整学科的设置以及不同学科间招生的比例关系等等,都需要对科类结构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研究
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研究1. 交叉学科的定义和意义:介绍交叉学科的概念和内涵,阐述交叉学科在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2. 交叉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当前交叉学科建设的现状,探讨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包括交叉学科的学科结构和学科交叉的范围。
3. 交叉学科建设的挑战与机遇:探讨交叉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如学科之间的壁垒、科研机构的创新机制等,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与对策。
4. 交叉学科的培养与人才选拔:探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如学科交叉的培养计划、交叉学科人才的选拔与评价标准等。
5. 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实践:介绍交叉学科研究的方法和实践,如学科整合的研究方法、交叉学科项目的组织与管理等。
6. 交叉学科建设的政策与资源支持:探讨政府和相关机构在交叉学科建设中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如国家交叉学科发展计划、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建设等。
7. 交叉学科在实际领域中的应用与案例分析:介绍交叉学科在实际领域中的应用情况,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交叉学科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和价值。
综上所述,二级标题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交叉学科建设研究的定义、发展现状、挑战与机遇、人才培养与选拔、研究方法与实践、政策与资源支持以及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的讨论和探讨。
基础学科建设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这一节将详细介绍基础学科建设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基础学科是指学科体系中的核心学科,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是整个学科体系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基础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基础学科建设的背景是多方面的。
首先,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各个国家都在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投入和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基础学科的发展对于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一些传统的基础学科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这就要求我们对基础学科的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以适应新的科技发展要求。
高校多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专业建设模式研究目标
高校多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专业建设模式研究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育正逐渐从单一学科的专业建设转向多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融合。
这种模式旨在打破传统教育框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高校多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专业建设模式的研究目标。
一、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高校多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专业建设模式首要目标在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这包括以下方面:1.知识体系:通过跨学科学习,使学生掌握多个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2.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跨学科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运用跨学科知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4.团队协作:鼓励学生参与团队项目,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1.搭建学科交叉平台:通过组织学术活动、设立交叉学科研究项目等,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设置,增加跨学科课程,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学科交叉融合。
3.创新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线上线下相结合、翻转课堂等,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提高教师跨学科教学和科研能力。
三、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1.人才培养:根据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的人才。
2.科学研究: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社会服务: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咨询、人才培养等服务。
四、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1.教育质量:通过多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2.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
3.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提升高校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之,高校多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专业建设模式研究目标在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人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勾建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分 析 的基 础上 , 探 索 构建跨 学科 、 跨 专业研 究生培 养 质量 和研 究生创 新 能力培 养 体 系问题 , 为切 实提
高研 究生培 养质 量提供 理论 依据 和 实践 经验 。
注 的问题 。
学 科 知识融 合 。
二、 跨学科、 跨 专业 研 究生 培 养 的重要 意 义
从 国 内外 科 研 教 育 、 社 会 经 济 发展 对 人 才需 求 的趋 势来 看 , 录取 并 培养 跨 学科 、 跨 专 业研 究 生 具有 特 殊 意 义 。跨 学 科 、 跨 专 业 研 究 生 培 养更 容 易 交叉 学 科 的融 合 并 产 生 新 兴 学 科 , 符 合 高 校 学科 发展 趋
跨 专 业研究 生 培养质 量 的消极 因素 , 或是 只着 眼于操
势 。 当前 高 校 学科 发 展 趋势 表 现在 高 度分 化 与 高度
综 合 同 时并 存 , 不 同学 科 专 业 之 间 交 叉 融合 将 有 利 于 产 生 新 学 科 以及 在 传 统 学 科 专 业 中产 生 新 生 长 点, 而 培 养 交 叉 学 科 和 新 兴 学 科 是 高 校及 科 研 单 位
的重 要 责任 。
作层面, 缺 乏 系统 的理论 探讨 与对 策研究 以及 完整 的
培 养体 系构 建 的研究 ; 二是 研究 中更 多关 注 于理工 科 跨学科 、 跨 专业 研 究 生 的培 养 , 鲜 有人 文 社 会科 学 跨 学科 、 跨 专业 研究 生培 养 的研究 成果 。
调
查
研
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
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在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已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基础学科是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根基,新兴学科是迎合时代需求的前沿领域,而交叉学科则能够激发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主题。
首先,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础学科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石,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整个科技领域的进步和创新。
加强对基础学科的培养和投入,可以提升整个科研体系的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其次,新兴学科是应对时代挑战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当前,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学科涌现出来。
这些学科通常涉及到新领域、新技术和新模式,能够满足社会对新知识和新方法的需求。
加强新兴学科建设,可以提升国家在新的技术革命中的竞争力,推动社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交叉学科的发展有助于创新思维的碰撞和知识的融合。
交叉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和跨越式发展。
在复杂问题面前,单一学科难以找到全面的解决方案。
而交叉学科的建设则能够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激发出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机会。
加强交叉学科建设,有助于解决一些复杂问题,提升整体的学术水平。
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合作。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投入,提供更多优质资源和机会,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的高水平人才。
企业可以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为新兴学科的发展提供资源和应用场景。
在培养人才方面,要注重基础学科的扎实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基础学科的培养,可以为后续学科的深入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和创新的动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开设交叉学科的课程和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适应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山东大学关于跨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若干意见
山东大学关于跨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若干意见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新的学科生长点与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往往产生于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之中。
在研究生教育中,现有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科技发展的需要。
构建多学科集成与交叉的学术环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课题。
为推动我校跨学科研究生招收和培养工作的开展,特提出如下意见:一、建立跨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利用校内外条件,成立一批跨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构建多学科集成和交叉的科学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二、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学位点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在一级学科学位点下,每年自主设置一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
三、鼓励和支持跨学科招生(一)扩大导师跨学科招生的规模,给予一定名额支持,并在招生目录中标明。
(二)在推荐免试入学研究生招生中,根据导师的需求,专门拿出一定名额鼓励跨学科报名和招生。
(三)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实行多组试题考试办法,考生在初试中可仅考属于自己原学科的那组试题。
四、建立适应多学科综合环境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一)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着眼于多学科综合环境下的研究生培养,鼓励制订宽口径的培养方案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二)构建基于多学科集成与交叉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有条件的学院或学科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前半段可实行实验室轮训机制。
评选研究生精品课程,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建设开放的、全校研究生共享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取消研究生开课的人数限制,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学院选修课程。
增拨跨学院开课费,提高开课学院的积极性,消除研究生跨学院选课的体制障碍。
增加跨学科必修学分,对于跨学科研究生既要学好原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必须修满跨学科(其他学科)一定学分的课程。
(三)鼓励由多学科教师建立教学组,共同讲授交叉学科课程。
落实双导师培养研究生制度,校内合作导师须为跨一级学科的人员,尽量跨一级学科选择校外合作导师。
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
势 , 国工科研 究生 教 育应培 养和 造就 大量 的“ 我 跨学 科
研 究 ” 才 , 他 们 具 有 当代 的“ 人 使 学科 交 叉 ” 的观 念 和
“ 学科” 跨 的意识 , 具有 广 博 的 知识 面和 合 理 的 知识 结 构 , 行跨 学科 的研 究, 进 实现 不 同学科专 业 间的交叉 。
创 新 的 重 要 渊 源 , 交 叉 学科 方 才 显 出其 突 出的 重 要
性。”
2发展 交 叉 学科 能有 效提 升 高校 科研 能力 。综 合 .
性 大学 学科 门类齐 全 , 高层 次人 才集聚 , 学水 平和 科 教
研水 平高 , 具有 承接重 大科研 课题 的能 力 。 开展跨 学科
研 究机构 , 事跨 学科研 究 , 从 在科 学理 论和 技术 创新 的 各 个领 域取得 了 一系列 新 的进展 和重 大 突破 。如 麻省
理工 学院 与哈佛 大学联 合成 立的“ 哈佛一… T卫生科 学 与 技术 部 (S ) , 自然科 学 、 程 技术 、 HT ”在 工 医学和 药 学
展离 不开 学科 间的交叉 融合 。另一方 面 , 发展 交叉 学科 有利 于加 强学 科建 设 , 进传 统学 科发 展 , 促 加速 新学科
形成 。
史, 学科 不 断地发 展 、 化 、 分 融合 , 是科学 发展 的 客观 这 规律 。特别 是在知 识爆 炸的今 天 , 个现有 学科都 已发 各 展得 愈 加饱满 , 因此学科 交 叉之 间 的空 间, 成为 原始 就
研 究, 易形成 新 学科 , 容 而新 学科 的持续 生 成是 一个 大
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
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这些学科的出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向和思路,也为我们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因此,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
新兴学科是指在科技领域中新出现的学科,如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纳米科技等。
这些学科的出现,往往是为了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
例如,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大量的数据,提高工作效率;生物医学工程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治疗疾病,提高生命质量。
因此,加强新兴学科的建设,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交叉学科是指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如生物信息学、环境科学等。
这些学科的出现,往往是为了解决跨学科的问题。
例如,生物信息学的出现,可以将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结合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生物数据;环境科学的出现,可以将地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环境问题。
因此,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跨学科研究方向和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跨学科的问题。
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这需要我们加强对这些学科的了解和研究,掌握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
这需要我们建立相应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机制,培养出一批具有跨学科背景和能力的人才。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应用和推广。
这需要我们将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推广其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在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避免学科之间的重复和冲突。
这需要我们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避免出现重复和冲突的研究方向和成果。
其次,我们需要避免学科之间的割裂和孤立。
这需要我们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建立跨学科的合作机制和平台,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发展。
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
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是推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基础学科是科学研究的基石,新兴学科是应对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沿力量,交叉学科则是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桥梁。
加强这三个方面的建设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推进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基础学科是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它们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基础学科的重视,提高基础学科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要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投入,提高基础学科研究的经费和人才支持。
此外,还要加强基础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提高他们对基础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在新兴学科建设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前沿技术和重大需求的研究。
新兴学科是应对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沿力量,它们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要加强新兴学科建设,首先要抓住科技创新的热点和前沿,加大对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同时,要关注重大需求,将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此外,还要加强对新兴学科的培养和引进人才,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交叉学科建设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交叉学科是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桥梁,它们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科间的合作和创新。
要加强交叉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同时,要加强对交叉学科的培养和引进人才,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要加强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应用,推动学科间的合作创新,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发展。
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推进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注重基础学科的培养和发展,抓住新兴学科的热点和需求,加强交叉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研究生导师的学科交叉与跨学科指导策略
研究生导师的学科交叉与跨学科指导策略研究生教育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尤其是在学术研究中,学科交叉更是不可避免。
因此,研究生导师的学科交叉与跨学科指导策略的探索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学科交叉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生导师应如何采用跨学科指导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学术发展。
一、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学科交叉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和互相渗透的现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单一学科已经无法完全解决当前复杂的问题。
学科交叉可以帮助我们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去探索问题,提供更全面深入的解决方案。
研究生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思维和能力,才能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二、跨学科指导策略的意义跨学科指导策略是指导师在指导学生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借鉴和应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这种指导方式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并帮助学生在研究中掌握跨学科的技能。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研究生导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大局观、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三、学科交叉与跨学科指导策略的应用1.设立交叉学科研究生岗位为了促进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学术机构可以设立交叉学科研究生岗位,吸引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进行研究。
这样的研究岗位可以提供交叉学科的资源和平台,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学科的专家中获得指导和支持。
2.引入跨学科课程研究生教育阶段应引入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理论,以及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全面的学科知识,为跨学科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3.提供跨学科导师团队在学生选择导师时,学术机构可以提供跨学科导师团队供学生选择。
这些导师团队由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组成,可以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指导和支持。
学生可以从导师团队中选择主导导师和辅导导师,从而获得全面的学科指导。
4.鼓励学术交流与合作为了促进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研究,学术机构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院校交叉专业学科体系建设
加强院校交叉专业学科体系建设
1. 建立跨学科研究机构:学校可以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为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平台。
这样的机构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整合资源,开展跨学科的研究项目。
2. 开设跨学科课程和专业:院校可以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和专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这样的课程和专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教师跨学科合作:鼓励教师之间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教学和研究,共同开发跨学科课程和教材。
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知识的交叉和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和综合的教育。
4. 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如跨学科研究项目、实习、创新创业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跨学科合作能力。
5. 建立跨学科评估机制:建立适应跨学科特点的评估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在跨学科研究和教学方面取得成果。
评估机制可以包括跨学科研究项目的评估、跨学科课程的教学评估等。
6. 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院校可以与产业界合作,开展产教融合的项目。
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实际的产业需求和问题,将跨学科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同时也为产业界提供跨学科的创新人才。
7.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内外优秀的跨学科专家和学生参与教学和研究。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引入国际先进的跨学科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院校可以加强交叉专业学科体系的建设,培养具有跨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的进步。
研究生教育中的学科交叉培养模式
研究生教育中的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指的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相结合,给予研究生跨学科训练和综合素质提升的机会。
本文将从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背景、现状及其对研究生培养的意义进行探讨。
一、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背景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兴起源于对传统学科划分的质疑。
传统的学科划分往往导致专业性过强,研究过程中缺乏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难以应对复杂的科学问题和现实挑战。
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融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研究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提高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现状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在研究生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许多国内外高校纷纷设立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开展跨学科的教育和研究活动。
例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成立了“人工智能与生物学交叉研究中心”,旨在推动人工智能和生物学的交叉研究。
中国的清华大学也积极倡导学科交叉培养,设立了“交叉信息研究院”,专注于信息科学与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这些实践表明,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三、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培养的意义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培养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首先,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有助于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传统的学科划分限制了研究生对其他学科的了解和接触,而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提供了跨学科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有助于研究生跳出学科壁垒,更全面地认识世界。
其次,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有助于促进创新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融通,为研究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多种角度和思路,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潜力。
研究生在交叉学科的培养过程中,将接触到更多科研前沿和热点问题,培养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科交叉培养模式还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现实社会中,对综合素质较高的研究生需求日益增加,而那些具有多学科背景和跨学科能力的研究生更容易适应社会需求,获得就业机会。
研究生学术导向与跨学科交叉培养
研究生学术导向与跨学科交叉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学术导向和跨学科交叉的理念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就研究生学术导向和跨学科交叉培养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和带来的优势。
一、研究生学术导向学术导向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在研究生培养中,将学术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并通过指导教师的引领和科研项目的参与,培养学生具备独立研究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学术导向的实施,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术研究的能力和科学精神。
首先,研究生学术导向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研究生阶段是从本科教育向科研领域过渡的重要阶段,对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其次,研究生学术导向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在科学研究中,探索的过程同样重要于结果的取得。
学术导向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出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最后,研究生学术导向在学生的职业发展中起到了引导作用。
无论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从事其他行业,研究生学术导向让学生形成了系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能力,为未来的职业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跨学科交叉培养跨学科交叉培养是指研究生在研究领域的基础上,扩展学科边界,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学习和研究。
跨学科交叉培养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创新能力,拓宽视野,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
首先,跨学科交叉培养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提高问题处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其次,跨学科交叉培养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碰撞,能够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性。
最后,跨学科交叉培养能够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
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三个领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对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别探讨如何加强这三个领域的学科建设。
基础学科的加强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基础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是其他学科的基石。
在基础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基础学科的教育和研究,提高教育质量和研究水平,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新兴学科的发展是适应时代需求的重要举措。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兴学科如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生物工程等不断涌现。
这些学科具有前沿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加强对新兴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动新兴学科的发展。
交叉学科的建设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交叉学科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合作。
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研究,推动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合作。
为了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其次,增加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研究条件。
第三,加强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补充。
第四,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重视这三个领域的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研究水平,为实现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我们将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大力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长效机制建设
大力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长效机制建设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是当今世界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在这个趋势下,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频繁,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助于解决许多现实问题。
为了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下面是一些建议。
一、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是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一种有效途径。
这种中心可以由多个学科的专家组成,他们可以在这里进行交叉研究,共同解决现实问题。
这种中心可以由政府、高校、企业等多种形式来组建,可以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方式来支持。
二、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培训和教育为了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需要加强相关领域的培训和教育。
这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组织学术研讨会、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来实现。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不同领域的专家了解彼此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促进交流和合作。
三、建立跨学科研究项目建立跨学科研究项目是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重要途径。
这种项目可以由多个学科的专家组成,共同解决现实问题。
政府、高校、企业等可以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方式来支持这些项目的开展。
四、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评价机制为了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这种机制可以通过评价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跨学科研究人员的绩效等方式来实现。
这种机制可以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开展,提高跨学科研究的质量。
总之,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是当今世界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为了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包括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培训和教育、建立跨学科研究项目、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评价机制等。
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的意义
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的意义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是指在研究生阶段,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相互融合,注重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培养具备跨学科研究能力的研究生。
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将从提高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培养和解决复杂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1. 提高综合能力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学科壁垒,拥有更广泛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研究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例如,理工科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提升自己的项目管理和创业能力,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具竞争力。
2. 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帮助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能够独立地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研究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更加灵活和富有创意,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解决复杂问题在现实社会中,许多问题往往不仅仅来自一个学科领域,而是需要多个学科综合协作来解决。
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可以培养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问题,并通过多学科的合作来取得更好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需要化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环境问题,具备跨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将更有优势。
4. 学科创新和交叉研究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科间的创新和交叉研究。
不同学科的交叉合作能够为新的学科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可以获得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念,进而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产生更多新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
总之,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解决复杂问题,并促进学科创新和交叉研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可以通过设置跨学科的研究生项目或课程,鼓励学生参与不同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活动,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5-17
10
案例剖析
(一)探索了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在对国际一流大学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进 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的学位管 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 理与研究生教育制度、 理与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特点和北京大学的具 体情况,提出了有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体情况,提出了有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2011-5-17
19
成果应用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定位于学校专门从事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跨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学院级特殊实体机构, 跨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学院级特殊实体机构,拥具特殊 的人事、招生、培养、学术/学位等管理方面的政策。 学位等管理方面的政策。 的人事、招生、培养、学术 学位等管理方面的政策 现在已经整合了“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 现在已经整合了“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 “北京大学纳米科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理论生 北京大学纳米科学研究中心” 物学研究中心” 物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功能成像研究中心”等。 北京大学功能成像研究中心”
2011-5-17
18
成果应用
本项研究成果为北京大学成立“ 本项研究成果为北京大学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 究平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积累。 究平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积累。 2006年4月4日,北京大学正式成立了学校直属的 年 月 日 从事跨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实体单位“ 从事跨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实体单位“北京大学前 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作为全校新兴交叉学科科 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一个“大平台” 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一个“大平台” 。
2011-5-17
11
案例剖析
探索了招生与培养新机制: (二) 探索了招生与培养新机制: 1. 考生要在某一学科领域有良好的知识基础,达到 考生要在某一学科领域有良好的知识基础, 该学科的研究生入学标准; 该学科的研究生入学标准; 2. 跨学科研究生既要学好原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 跨学科研究生既要学好原专业的核心课程, 必须修满跨学科(其他学科)一定学分的课程; 必须修满跨学科(其他学科)一定学分的课程; 3. 跨学科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一般有两个不同学科的 指导教师指导, 指导教师指导,开展交叉学科研究。
2011-5-17 17
成果应用
本项研究成果已经在北京大学的“ 本项研究成果已经在北京大学的“纳米科学技 术”、“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国传统文化研 科学与工程计算” 究” 等跨学科与交叉学科领域应用与推广。 等跨学科与交叉学科领域应用与推广。 本项研究成果被许多兄弟院校关注与借鉴。 本项研究成果被许多兄弟院校关注与借鉴。 预期今后会有更多的与本研究成果类似的跨学科 研究生培养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互动的成果陆续 出现。 出现。
2011-5-17
13
案例剖析
取得了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良性互动效果 (四)取得了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良性互动效果 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 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大大地促进了北京大学 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培养了具有跨学 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科研究基础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新型高层次复合型 人才, 人才,而且为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经 验,推动了跨学科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进一步 发展. 发展.
2011-5-17
9
典型案例
实施特殊的人才项目, 实施特殊的人才项目,培养出具有跨学科素质与 特点的研究生和设置新兴交叉学位授权学科点, 特点的研究生和设置新兴交叉学位授权学科点, 标志着北京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交叉学 科发展互动,已初见成效, 科发展互动,已初见成效,为新型人才培养和新 兴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兴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2011-5-17 14
研究创新
2004年12月20日 2004年12月20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专家组进行 研究成果鉴定,专家组意见: 研究成果鉴定,专家组意见: 1. 通过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推动了新兴交叉学科 通过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的发展和建设。 的发展和建设。 2. 实现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与 展的良性互动;探索了培养高层次 培养高层次、 发 展的良性互动;探索了培养高层次、跨学科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2011-5-17 2
研究背景
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 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体现出两个方面的显著 趋势 特征:既走向高度分化,又走向高度综合。 特征:既走向高度分化,又走向高度综合。新的学科生 长点与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 长点与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往往产生于不同学科的交 叉、融合之中。 融合之中。 当代科学的发展和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的取得, 当代科学的发展和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的取得,越来越依 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许多有影响的科技成 果,往往都是在跨学科的研究上取得的。如:2003年诺 往往都是在跨学科的研究上取得的。 2003年诺 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是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的学者。 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是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的学者。
2011-5-17
16
研究创新
一、
(专家组综合意见)该项成果是一项高水平的教 学管理成果, 学管理成果,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新兴交叉 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已取得 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了明显效益, 了明显效益,对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和高 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示范作用, 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示范作用,达到了国 内领先水平。 内领先水平。
2011-5-17 3
研究背景
培养跨学科、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跨学科、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不同 学科的交叉、融合, 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新学科生长点的发育与 获得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 获得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 现有单一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 足当代科技发展的需要。 足当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 才,是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 是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
2011-5-17 12
案例剖析
(三)探索了研究生教育管理新措施
1. 在招生方面,对跨学科研究生给予特定的招生名 在招生方面, 额和重点支持。 额和重点支持。 2. 跨学科研究生的学籍管理挂靠在某个相关院系, 跨学科研究生的学籍管理挂靠在某个相关院系, 但可根据跨学科指导工作的需要予以转院系。 但可根据跨学科指导工作的需要予以转院系。 3. 严格的学位审核程序保证了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 与学位授予质量。 与学位授予质量。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 兴交叉学科建设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十·五”课题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成果汇报
汇报人: 汇报人: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2006.12.17 · 北京
郑兰哲
2011-5-17
1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 交叉学科建设
研究背景 典型案例 案例剖析 研究创新 成果应用
2011-5-17
8
典型案例
2002年12月,北京大学以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年 月 内自主设置学科的方式,正式设立了“ 内自主设置学科的方式,正式设立了“生物信息 学”二级学科; 二级学科; 2003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大学设 年 月 立“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2005年3月,获准设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 年 月 立“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博士点。 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博士点。
2011-5-17
5
典型案例
2000年4月,原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强强结 年 月 原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 合”,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新的北京大学校领导审时度势,提出以跨学科研究生 新的北京大学校领导审时度势,提出以跨学科研究生 培养为纽带,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 培养为纽带,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促进新的 学科生长点的成长,建设“ 学科生长点的成长,建设“文、理、医、工”研究型、 研究型、 综合性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 综合性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
2011-5-17
20
成果评价
《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学科建设互动》 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学科建设互动》
韩启德 郑兰哲 曹在礼 生玉海 方 竟 王仰麟 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11 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 《发挥强强联合的优势 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
2011-5-17
7
典型案例
2001年9月,北京大学“生物信息学跨学科研究生班” 年 月 北京大学“生物信息学跨学科研究生班” 和“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研究生班”开始招生; 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研究生班”开始招生; 2004年6月至 年 月至 月至2006年7月,北京大学已有50余名“生 年 月 北京大学已有 余 物信息学”跨学科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学位; 物信息学”跨学科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学位; 2004年6月2006年7月,北京大学已有30余名“生物 年 月 年 月 北京大学已有 余名“ 余名 医学工程”跨学科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 医学工程”跨学科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
2011-5-17
4
研究背景
20-21世纪之交,中国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合并 世纪之交, 世纪之交 “浪潮”,为组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创造 浪潮” 了良好的机遇。 了良好的机遇。 高水平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所具有的雄厚的教学 科研力量,体现出了学科齐全的优势, 科研力量,体现出了学科齐全的优势,在培养高 层次、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层次、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011-5-17
6
典型案例
2000年12月,在主管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韩启德 年 月 院士直接领导下,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启动新的管 院士直接领导下, 理机制,实施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工程”。 理机制,实施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工程” 2001年 成立管理和依托单位: 2001年,成立管理和依托单位:北京大学研究生 单位 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领导小组, 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领导小组,北京大学生物医 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学跨学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