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九一八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教学设计
峄城区曹庄中学:王伟
教材分析
《难忘九一八》是初中课本《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很重要。

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承上指的是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发生于1931年至1936年,在这期间,国共两党正在打内战,仍属土地革命时期;启下指的是这一节课主要学习日本开始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开始奋起抵抗,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这一节课也是抗日战争的开始。

随着本节内容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此外,学习本课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主旋律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培养他们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
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采用讲述法与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开展师
生双边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
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法学法:采用“诱思自学、合作探究、分层评价”教学模式、多媒体演示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诱思课前
准备
搜集《九一八事变》和
《西安事变》以及张学
良的有关史料
搜集整理,在课前做好有效准

布置课前任务并对完成的情
况给予评价
创设
情境
引入
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体会中国军民的亡国
学生欣赏歌曲
走进课堂
一首悲怆的《松花江
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
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
亡的悲痛;也唱出了东北人
自学
之痛和期盼光复故地
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
在情境中进入本课的
学习
民赶走日本侵略者,重返家
园的渴望。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
苦难的历史。

学习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自主
学习
学生结合导学
案的设计自主学习,整
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主学习感知课文。

2、学习中发现问题及时
记录便于提出。

3、已确定的知识及时巩
固利于反馈。

组织学生自主;指导参
与学习,对出现的问题给予
矫正;并给予适时的精当点
拨。

使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
学。

合作探究展示
成果
交流
评价
“导学案”中基础知识
部分
各小组在各自的展示区展示
自主学习后的成果,反馈后巩
固;
采取各种形式相互检测提问,
彼此作出必要的评价
对学生的展示从效果和成果
方面及时给予肯定性的评
价,在交流中及时有效地给
予精当点拨。

生成
问题
释难
解疑
在展示成果、交流评价
后自主生成问题和疑
惑,从而就围绕这些在
展示成果、交流评价后
自主生成问题和疑惑
合作探究和解难释疑
在展示成果、交流评价环节中
肯定其他小组的成果;并在展
示成果、交流评价后自主生成
问题和疑惑,从而就围绕这些
合作探究和解难释疑
在交流中及时有效地给予肯
定性的评价和适时的精当点

建构
“脑
图”
见后面的注释1
根据学习的成果建构知识体
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找出历史事件的联系.在这环
节中使自己对本节课的内容
得到提高和升华
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和适时的
精当点拨并做好学情的分析
以指导以后的教学

分层分层评价试题(必做和
选做)附
利用本节课所学解答设置的
问题,独立完成,相互批阅
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和精当点
拨并做好学情的分析以指导

评价检测
以后的教学
课后
自主
研修
阅读:学习拓展写一
篇读后感
课下阅读后完成
注释1:
时间时间
地点人物
九一八事变借口西安事变经过
经过目的
结果结果
意义
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西安事变(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曹庄中学“诱思自学、合作探究、分层评价”教学模式导学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学习目标】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原因、经过和严重后果;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讨论西安事变发生后各界的态度及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学会从历史角度、用历史的眼光认识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评价张学良、杨虎城,学习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体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感受,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激励自己好好学习、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探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行为和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选择,接受爱国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独立完成基础知识,自己不能解决的用红笔做上记号)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地点:目的:
2、蒋介石从其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政策
3、结果:
4、影响:开始了。

(二)、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1、背景
①日军侵略华北,民族危机严重。

(根本原因)
②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③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共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而蒋介石不接受二人建议,到西安督促张、杨二人进攻红军。

(直接原因)
2、时间:目的:人物:、
3、经过: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中共主张
中共出发点: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

中共代表:
5、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西安事变得
到。

6、影响:基本结束,初步形成。

二、合作探究
(一)在自学基础上,通过小组内对学、群学展示其自学成果,解决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并标记对学、群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小组完成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小组长检查落实情况。

(二)探究展示,解决疑难问题
1、小组内没有解决的共性问题
2、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3、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释放蒋介石?
(三)完成预习笔记构建知识网络(脑图)
(四)感悟历史(谈谈自己的收获)
三、分层评价(必做和选做)

分层评价体验成功
1、歌曲《松花江上》唱到:“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A、1930年皇姑屯
B、1931年沈阳
C、1933年山海关
D、1931年长春
2、“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采取的方针是()
A、抵抗
B、不表态
C、片面抗战
D、不抵抗
3、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是()
A、吉鸿昌
B、杨靖宇
C、佟麟阁
D、赵登禹
4、1931年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
A、抗日义勇军
B、抗日救国军
C、八路军
D、新四军
5、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发表宣言、通电,提出()
A、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
B、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C、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D、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派到西安调停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张学良
D、杨虎城
7、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A.粉碎国民党亲日派的企图
B.为全民族的利益实现共同抗日
C.力图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
D.加剧国民党内部的矛盾
8、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请回答:(1)当时日本军队在东北有何行动?
(2)当时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什么态度?造成了什么结果?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张学良、杨虎城派兵到华清池逮捕了蒋介石,囚禁了西安城内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

接着,他们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呼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次逼蒋抗日的行动,历史上称为“西安事变”。

材料二: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被扣押后,有人说:“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我们应该杀了他,报仇雪恨!”有人说:“国难当头,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应该和平解决,蒋介石只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放了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什么?
(2)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支持材料二中的哪一种观点,为什么要支持?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重大意义?
选做: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扣压了蒋介石。

关于如何处理蒋介石,当时面临着上、中、下三种解决方法:上策是“放”,中策是“不杀不放”,下策是“杀”。

请你结合当时中国的形势,对上述三种解决方法的利弊进行一下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