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九一八事变教学设计
'九一八事件'教学策略

'九一八事件'教学策略引言九一八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文化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一份详细的教学策略,帮助幼儿了解和认识九一八事件,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 使幼儿了解九一八事件的基本情况和背景;2. 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 培养幼儿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能力;4. 培养幼儿的倾听、表达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九一八事件的基本情况- 时间:1931年9月18日- 地点:辽宁省沈阳市- 事件:日本关东军以爆炸声为借口,侵占中国东北地区2. 九一八事件的背景- 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矛盾和冲突-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3. 九一八事件的影响- 中国东北地区的沦陷- 中国人民的抗争和牺牲- 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教学方法1. 故事讲述法- 通过讲解员或动画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述九一八事件的发生过程,使幼儿能够理解和记忆。
2. 图片展示法- 展示九一八事件相关的历史图片,帮助幼儿直观地了解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影响。
3. 互动讨论法-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对九一八事件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幼儿的倾听和表达能力。
4. 手工制作法- 邀请幼儿制作相关的手工作品,如九一八事件主题的绘画、手工模型等,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5. 歌曲学习法- 教授幼儿学习与九一八事件相关的歌曲,如《我的中国心》等,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和音乐素养。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以及对九一八事件的认知程度,评估教学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结语九一八事件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幼儿了解和认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文化认知。
希望本文档能够为幼儿园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918历史主题班会教学示例3篇

918历史主题班会教学示例3篇文档1:918事件的背景与影响背景918事件是指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中国历史事件,也被称为“九一八事变”。
该事件发生在中国东北的沈阳,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影响- 918事件导致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并在随后的几年内进一步侵略中国其他地区。
- 事件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和抵抗意识,激发了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 此次事件也对中国国内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加速了中国与国民党合作的破裂,为日后的国共内战埋下了伏笔。
文档2:918事件的历史意义民族觉醒918事件是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的重要契机之一。
事件使得中国人民认识到外来侵略的威胁与危害,激发了他们对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强烈渴望。
抗日斗争918事件导致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意识迅速提升。
此后,中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抗日斗争,形成了全国性的抗日统一战线,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奠定了基础。
国共合作破裂918事件也加速了中国与国民党合作的破裂。
国共两党在对待日本侵略的立场上产生了分歧,最终导致了两党之间的敌对关系,为日后的国共内战埋下了伏笔。
文档3:918事件的教育价值弘扬爱国精神918事件是一个反映爱国精神的历史事件。
通过教育学生关于918事件的相关知识,可以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保卫国家的意识。
培养历史意识通过研究918事件,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加深他们对历史的认知与理解,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增进文化认同918事件是中国民族的共同记忆,将其纳入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通过研究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根源,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重。
以上是关于918历史主题班会教学示例的三篇文档,涵盖了918事件的背景与影响、历史意义以及教育价值。
这些内容可以作为教师在班会教学中的参考,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918事件的重要性。
918历史主题班会教学模板3篇

918历史主题班会教学模板3篇文档一:918事件背景与影响一、背景介绍918事件,指的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在中国东北发动的侵略战争。
该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二、事件经过1. 日本军队假借中国东北铁路炸弹爆炸事件为借口,发动了对沈阳的进攻。
2. 日军随后占领了沈阳,并逐步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
3. 918事件的影响迅速蔓延到其他中国地区,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和反抗。
三、影响与启示1. 918事件导致中国东北沦陷,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伤痛。
2. 事件的发生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和侵略本质,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抵抗意识。
3. 918事件成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里程碑,激励了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斗争。
文档二:918事件的历史意义一、推动民族觉醒1. 918事件的发生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引发了民族觉醒的浪潮。
2. 事件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共同抵抗外敌侵略,推动了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二、促进国共合作1. 918事件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2. 中共与国民党合作的局面逐渐形成,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三、鼓舞民众斗志1. 918事件的发生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促使各地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斗争。
2. 民众在918事件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为日后长期的抗战做好了准备。
文档三:918事件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一、政治影响1. 918事件加深了中国民众对国民政府的不满,促使政府采取更加积极的抗日政策。
2. 事件导致国共合作的逐渐形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二、经济影响1. 918事件导致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崩溃,给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挫折。
2. 事件促使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加强对内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以提高国力。
三、社会影响1. 918事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浪潮,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初中历史九一八事变教案

初中历史九一八事变教案年级:初中主题:九一八事变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发生背景和原因。
2.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难点:理解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和东亚的影响。
教学准备:1.教材、教辅资料。
2.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具。
3.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兴趣。
二、讲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原因(15分钟)1.讲解九一八事变前的中日关系,如华北问题、关税壁垒等。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发生背景和原因,比如日本对东北的控制欲望、对华北经济的依赖等。
三、分组讨论(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对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进行讨论并总结,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四、展示演讲(15分钟)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对九一八事变的认识和看法。
五、讲解九一八事变的影响(10分钟)教师总结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和东亚的影响,如中日关系的恶化、中国领土被侵占等。
六、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与学生讨论九一八事变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面对历史。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文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九一八事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历史事件的影响也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同时,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2:第18课 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有: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回顾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感情。
模仿采访张学良、蒋介石、普通群众代表、周恩来等对西安事变的立场,掌握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方法。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放西安事变”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学会对历史事实进行合理的理解与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以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介绍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使学生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精神,认识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读者》杂志评论说:“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惊醒。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是中国近代前期三次“闹钟”,结果如何?中国“惊醒”做了怎样的抗争?1931年9月18日,日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
1935年,日军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举世瞩目的西安事变爆发。
勿忘历史,铭记国耻:918班会主题教案三篇

勿忘历史,铭记国耻:918班会主题教案三篇一、前言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918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它警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能自立。
本教案旨在通过研究918事变,使学生深刻理解国耻,增强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918事变的经过及历史影响,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研究、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尊心,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918事变的爆发1. 背景介绍: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侵略中国的野心,制造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
2. 事变经过:讲述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制造假象,嫁祸于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第二部分:日本侵华的罪行1. 侵占东三省:918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实行殖民统治。
2. 南京大: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犯下滔天大罪,杀害我国同胞30多万人。
3. 慰安妇制度: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强征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犯下严重战争罪行。
第三部分:英勇抵抗与民族觉醒1. 抗日救亡运动:918事变后,我国人民纷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英勇抵抗日本侵略。
2. 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我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实现了民族解放。
四、教学方法1. 自主研究: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918事变的经过及历史影响。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日本侵华的罪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国耻,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3.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五、教学评价1. 知识测试:检查学生对918事变及日本侵华罪行的了解程度。
2. 心得体会:要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表达对历史的认识、对先烈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许。
纪念918国耻日:班会教案模板3篇

纪念918国耻日:班会教案模板3篇1. 班会教案模板:了解历史,铭记国耻目标通过班会教学,使学生了解并铭记918国耻事件,培养爱国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活动安排1. 开场:介绍918国耻事件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活动一:观看相关纪录片或视频,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3. 活动二: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对918国耻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4. 活动三:展示学生自主创作的相关作品,如诗歌、演讲或绘画等。
5. 结束:总结活动内容,强调铭记历史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传承爱国精神。
2. 班会教案模板:珍爱和平,追求和谐目标通过班会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增强珍爱和平、追求和谐的意识。
活动安排1. 开场:引导学生思考和平的含义和意义。
2. 活动一:观看与和平相关的视频或片段,让学生感受和平的力量和美好。
3. 活动二: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对和平的理解和对国家和社会的期望。
4. 活动三:学生自主表达对和平的祝福和期许,可以通过写作、绘画或其他创作形式。
5. 结束:总结活动内容,强调珍爱和平、追求和谐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3. 班会教案模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目标通过班会教学,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安排1. 开场: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 活动一: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如古诗词、传统音乐或书画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活动二: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4. 活动三:学生自主展示对传统文化的创作或表演,如舞蹈、乐器演奏或书法等。
5. 结束:总结活动内容,强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以上是三份纪念918国耻日的班会教案模板,分别以了解历史、珍爱和平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旨在通过班会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平意识和文化自信。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
九一八事变教学设计

九一八事变教学设计1.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丧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危机,反抗日寇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的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1.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2. 难点:西安事变1.导入:上世纪三十年代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唱遍了大江南北,让我们一起倾听并体味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背景音乐)。
师:这首歌表达出了怎样的感情?生:对日寇侵略的愤怒,对流离失所的悲愁!还有对家乡的热爱。
师:从什么时候开始东北人民被迫“脱离家乡”?生:九一八。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难忘九一八》2.新授:师: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你认为掌握一个历史事件要了解哪些方面的情况?生回答。
师:请打开课本P84,结合屏幕内容,自主先学。
师: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学生回答自主先学的内容。
师:关于九一八事变你还有哪些存在困惑的问题。
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汇总一下,共有以下几个问题:①为什么说柳条湖事件是日本的借口?②为什么选择在柳条湖炸毁铁路?③日本为什么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就占领了东三省?师:请同学们打开九一八事变并利用九一八事变下的相关资料来解决。
(学生先自己看然后小组解决)师:第一个问题,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说的时候要说明你的看法并说明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难忘九一八
课程标准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认识日本侵略中国是其长期以来的既定政策,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
认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第二次国共合作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的史实,树立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
通过对西安事变的爆发与和平解决概况的了解,学习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的博大胸怀,他们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
重点
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难点
中日民族矛盾与西安事变发生及和平解决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法、描述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大家先看一张图片,这是沈阳市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近年来每年9月18日9时18分,辽宁省沈阳市全城拉响防空警报,民众和军人共同撞响刻有“勿忘国耻”的警钟,来纪念九一八这一历史事件。
在向大家介绍一首歌曲《松花江上》。
这首歌曾流行一时,它真实的唱出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东北人民的心声。
请听(播放歌曲)。
歌声带我们走进历史,歌声带我们开始思考。
(请同学读:本课问题)
讲授新课:
同学们,每学习一个历史事件,我们都要先了解它所发生的背景,请看幻灯片,试一试:阅读下列材料,说说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一)“使满蒙脱离中国本土,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由日本
来参予该地的主权,并由日本担当该地的治安工作。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田中奏折》
“满蒙并非中国的领土。
”
“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
(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
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三)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
1、侵华是日本既定国策(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
2、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
3、欧美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4、蒋介石政府的“剿共”给了日本可乘之机(中国内战)
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用了什么借口呢?柳条湖事件
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
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炸毁铁路以后,日本人罢休了吗?他们随后又是怎么做的?请大家观看一段影片。
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铁轨,反诬为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南京国民政府是怎么做的呢?蒋介石不抵抗日军,他在忙着干什么呢?不抵抗的结果如何?看《东三省沦陷图》
东北沦陷以后,中国人民又是怎么做的呢?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义勇军抗日,中共中央派杨靖宇
等组织游击队坚决抗日,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占领东北以后的日本并没有因占领东三省就满足而退兵,他们继续扩大战争,请同学们自读“民族的怒吼”一目归纳其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讨论作答。
(1)1933占领热河省。
(2)1935年签《何梅协定》
(3)策动五省自治。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中国人无比的愤慨。
中共中央:1935年12月9日领导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高潮。
幻灯片展示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图片,口号及其意义。
在民族危亡日趋严重的紧要关头,要求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时发生了。
请同学们阅读归纳课本102页和103页第一段黑体字和小字部分内容,看一看西安事变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背景:1、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2、民众抗日呼声日益高涨,全国出现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3、中共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4、张杨接受中共主张要求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5、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到西安亲自督促张杨进攻红军(直接原因)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地点:西安
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目的:逼蒋抗日
直接原因:蒋介石不同意联共抗日
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经过:请简述西安事变的经过。
1936年12月12日,国民政府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了到西安督战的蒋介石,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西安事变后,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
何应钦主张武力讨伐张杨;
宋美龄等主张与张杨谈判;
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
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
这是为什么?现在我们来做一次小小评论员,来评论一下中共的主张。
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的目的也是逼蒋抗日。
蒋介石毕竟是当时中国的领袖,处死蒋,中国可能会发生内战,给日本可乘之机,从而有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议一议:从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件事看,我们从中能看到什么?
看到了共产党不计前嫌,以民族利益为先的博大胸怀。
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看到了共产党的高瞻远瞩。
联合抗日已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
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看到了中国抗战取胜的希望。
看到国共对峙的关系在日本人面前自然地联合起来,共同对外。
对峙接近尾声。
……
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那么西安事变的性质又什么呢?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总结归纳一下,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什么呢?
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推动了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战新局面的到来
小结:本课主要讲了面对着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华北事变,全国掀起了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西安事变由此爆发,国共再度携手合作,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了。
练习:
1、著名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中国军民的亡国之痛和期盼光复故地的思乡之情。
它出现的背景是()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全部沦入日寇之手。
其根本原因是()
A、日军的攻势太猛
B、东北军防守不力
C、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予抵抗
D、张学良为了保全东北军的实力
3、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于()
A、七七事变 B 、“八• 一三”事变C、柳条湖事件D、九一八事变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如果你编写《西安事变》剧本,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可能出现在西安谈判的场景中?()
A、毛泽东
B、蒋介石
C、张学良
D、杨虎城
5、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过程中,其主导作用的是()
A、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
B、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的爱国热情和行动
C、国民党内亲英美派积极奔走营救蒋介石
D、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将军在美国逝世,国家主席江泽民向其亲属发去唁电,高度评价了张学良的一生。
(1)张学良将军在20世纪30年代为中国做出的突出贡献是什么?(2)该事件在当时对于中华民族利益来说,有何积极意义?
(3)从该事件中,我们应该学习张学良将军的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
(1)发动西安事变。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3)以民族利益为重,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