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自然灾害文献综述111

唐朝自然灾害文献综述111
唐朝自然灾害文献综述111

《浅析唐朝自然灾害下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综述

学号:--------------

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主要内容:

[1] 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刘昫等:《旧唐书·陈君宾传》第185卷“率土百姓, 零落殆尽,州里萧条, 十不存一”。人口流亡, 土地荒芜, 社会经济异常凋弊, 社会秩序极不安定。

刘昫等:《旧唐书·孝敬皇帝弘传》,第86卷,第2829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高宗咸亨二年(671),“时属大旱,关中饥乏,令取廓下兵士粮视之,见有食榆皮蓬实者。”

刘昫等:《旧唐书·食货志下》,第49卷,第2126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宪宗元和“六年二月,制:‘如闻京畿之内,旧谷已尽,宿麦未登,宜以常平、义仓粟二十四万石贷借百姓。诸道州府有乏少粮种处,亦委所在官长,用常平、义仓米借贷。淮南、浙西、宣歙等道,元和二年四月赈贷,并且停征。容至丰年,然后填纳。”

刘昫等:《旧唐书·食货志下》,第49卷,第2126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元和“九年四月,诏出太仓粟七十万石,开六场粜之,并赈贷外县百姓。至秋熟征纳,便于外县收贮,以防水旱。”

刘昫等:《旧唐书》卷49 “自是天下州县, 始置义仓, 每有饥懂, 则开仓贩给。以至高宗、则天, 数十年间, 天下义仓不许杂用”

刘昫等:《旧唐书·玄宗上》,第8卷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关中久雨害稼,京师饥。”

刘昫等:《旧唐书·五行志》,第37卷,第1357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中宗神龙三年(707)夏,“山东、河北二十余州大旱,饥馑死者二千余人。

刘昫等:《旧唐书·玄宗本纪上》,第8卷,第175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玄宗开元三年(715)“六月,山东诸州大蝗,飞则蔽景,下则食苗稼,声

如风雨。”

[2]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五行志三》,第36卷,第928-929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高宗总章二年“六月,括州大风雨,海溢,坏永嘉、安固二县,溺死者九千七十人;冀州大雨,水平地深一丈,坏民居万家。”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五行志二》,第35卷,第918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新唐书·五行志二》载:“中和四年(884),江南大旱,饥,人相食。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五行志三》,第36卷,第940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僖宗“光启元年(885)秋,蝗自东方来,群飞蔽天。二年,荆、襄蝗,米斗钱三千,人相食;淮南蝗,自西来,行而不飞,浮水缘城入扬州府署,竹树幢节,一夕如翦,幡帜画像,皆啮去其首,扑不能止。旬日,自相食尽。”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五行志三》,第36卷,第939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文宗“开成元年夏,镇州、河中蝗,害稼。二年六月,魏博、昭义、淄青、沧州、兖海、河南蝗。三年秋,河南、河北镇定等州蝗,草木叶皆尽。五年夏,幽、魏、博、郓、曹、濮、沧、齐、德、淄、青、兖、海、河阳、淮南、虢、陈、许、汝等州螟蝗害稼。”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51卷

唐代永隆元年公元年洛阳发生灾荒,官仓粮食“减价官果, 以救饥人”

[3] 王钦若.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

王钦若:《册府元龟·帝王部·惠民一》,第105卷,第1257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赈贷“是政府借给灾民钱物,尤其是粮食和种子,待丰收时征还,一般是无息借贷”。如太宗贞观二十二年,二月诏曰:“是岁,泸州、交州、越州、渝州、徐州水,戎州鼠伤稼,开州、万州旱,通州秋蝗损稼,并赈贷种食。”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58 “隋主为君, 不恤民事, 君臣失道, 民叛国亡, 公卿贵臣, 暴骸原野, 毒流百姓, 祸及其身”

王钦若:《册府元龟·邦计部·河渠二》载:“文宗太和元年六月,命中使付京兆府,宜令修高陵界白渠斗门,任百姓取水溉田。

[4] 董诰,等.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董诰等:《全唐文·请遣使臣宣抚诸道遭水州县状》,第473卷,第482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德宗时的宰相陆贽在《请遣使臣宣抚诸道遭水州县状》中谈到对灾民的救济时指出:“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苟不失人,何忧乏用?”

董诰等:《全唐文·论旱灾表》,第488卷,第498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臣闻水旱之沴,阴阳之变,前哲王之所不免,但有备之之术而已。”

董诰等:《全唐文·平赋书(并序)》,第638卷,第643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岁大丰,农人犹不能足衣食,如有水旱之灾,则农夫先受其害。”

董诰等:《全唐文·遣使宣慰申光蔡等州诏》,第59卷,第637-63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宪宗永贞元年九月下《遣使宣慰申光蔡等州诏》曰:“申、光、蔡及陈、许两道将卒百姓等,比遭旱损,多缺粮储,特宜赈给,令其有济。申、光、蔡等州宜赐米十万石,陈、许等州赐米五万石。仍令刑部员外郎薛舟充宣慰使,专往存问。”

[5]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82.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第192卷,第6049页,中华书局,1989年版

旱灾严重时会形成大规模的饥荒,如太宗贞观二年(628),“关内旱饥,民多卖子以接衣食”

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92卷“君依于国, 国依于民”

自然灾害频发的21世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引起许多国家和社会人士的关注。由于自然灾害贯穿人类的发展历史,因而对历朝历代自然灾害后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高度重视,其中对唐代自然灾害和相应的社会救助措施的研究也比较多。

袁野的《唐代的自然灾害》以唐代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为主,其范围主要是:根据现代科学理论重新划分灾害的种类;分析总结每种自然灾害的伴生特点和原因;对某些记载模糊的史料的可信度程度作出鉴定;根据灾害的具体表现和后果评定唐代自然灾害的等级;分门别类地统计出各种灾害在行政地理区域和自然地理区域中的组合规律、分布规律等特点,并分析其原因,即研究灾害的发生机制,以及统计出每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年份和频率等。由此看出,文中主要针对的是唐代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对在自然灾害下的社会救助措施和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影响较为缺失。谢翠维《唐代自然灾害研究》以水、旱、蝗和沙尘四种自然灾害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水、旱、蝗和沙尘四种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唐代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唐政府的救灾措施三个方面对唐代的自然灾害进行分析研究,对唐朝的自然灾害进行了详实的探究。然而其中主要的侧重点是唐朝的自然灾害的救助,对整个自然灾害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和启迪明显不足。阎守诚《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中,对唐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况作了阐述,侧重分析了自然灾害发生的社会原因以及由自然灾害引发的社会危机,同时对在自然灾害下唐朝中央和地方的救灾救灾措施都进行了研究,此外,本书中对唐代的防灾和救灾制度也进行了探究,但对唐朝自然灾害下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还相对较少。

宋立,王培《试论唐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一文中,对唐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以及这一体系所涵盖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初步研究;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简要地对中国古代秦汉到唐宋,至明清时期的社会保障事业作了简明的论述;裴恒涛《唐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研究》对唐朝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作了论述,同时就社会保障体系的思想根源作了探讨;王君南《基于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论纲》一文中对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思想基础进行了探究,同时对社会保障体系涵盖内容以及借鉴与启迪作了研究;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一书中叙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

保障制度的思想、理论和政策,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内容和相关的措施,对古代灾难性的社会救济做了重点研究,并且系统性的做了分析,但对唐代社会救助的研究较为粗略,同时对它的社会影响和后世启迪不足。陈毅千《唐代官方救灾研究》此文的着眼点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也是政府救灾体系形成的承上启下时期展开研究。从本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唐朝政府在灾害预防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第二部分归纳唐朝政府在灾害发生后采取的救助措施,第三部分在总结前两部分论述的基础上,探讨唐代政府救灾制度中的深层次理论。潘孝伟《唐代减灾行政管理体制初探》从唐代的减灾行政管理体制决策、咨询、执行和监督四个方面系统化的进行初步探究。就其内容而言,相对比较简略,重点放在其管理体制方面,对在自然灾害下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较为粗糙,对唐朝自然灾害下的社会救助措施的影响探究不到位。孙明霞《唐代的社会救济政策探析》探讨了官方在自然灾害下的救济政策与救助措施,对唐代社会的的保障制度都有研究。黄正建《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一书中对中晚唐社会和政治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在社会生活方面,主要对城乡经济联系与互动发展、食住行进行研究;在社会思想方面,针对道家和佛家的世俗平民化思想探究;在政治制度方面,就中晚唐的政治制度进行官制和行政体系的研究,这些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社会生活中“平民化”潮流都对唐政府的社会保障措施的实施和完善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唐代社会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优化和提高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本文主要通过了解唐朝时期自然灾害的状况来探讨当时唐代政府实行的社会救济政策产生的影响及其对后世启示尤其对当代的意义。探讨中国唐代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可为完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借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对唐代社会自然灾害状况下社会保障体系相关资料的搜集,分析当时唐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指出在自然灾害时期社会保障内容和对象,同时简要分析唐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对当前我国在自然灾害时期应该采取的措施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的有重大借鉴意义。

主要参考资料:

[1] 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 董诰等.全唐文[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 中华书局,1982.

[6] 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D].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7] 阎守诚.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D].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 袁野.唐代的自然灾害[D].首都师范大学,2004 .

[9] 陈毅千.唐代官方救灾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 .

[10] 潘孝伟.唐代减灾行政管理体制初探[J].安庆师院学报,1996(3).

[11] 龚书铎等.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K].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12] 黄正建.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K].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3] 谢翠维.唐代自然灾害研究[D].西北大学,2002 .

第一章一二三节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 2.认识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灾害产生的根本原因;自然灾害的属性 难点: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看看1988年的地球吧: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粮食减产30%~40%;前苏联亚美尼亚地区里氏7.1级大地震,3座城市被毁,5.5万人丧生,5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损失几百亿卢布;非洲大陆持续干旱并出现罕见的特大蝗灾,亿万蝗虫漫天遍野横扫数国,所到之处粮食作物被吞噬一空;巴西亚马孙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25万公顷原始森林被毁;东南亚及南亚各国连遭暴雨袭击,造成洪水大泛滥并引起山崩等。1988年世界人民在惴惴不安中度过了灾难的一年。古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不测风云也就是大自然发怒、施暴,它会影响环境,威胁人类生存。所以了解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是很重要的。那什么是自然灾害呢? 【知识新授】 【板书】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导入提问】什么是灾害?包括哪两大类? 【学生回答】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思考】读教材第2页图l-1“无人区的火山喷发”、图l-2“2003年SARS病毒流行”、图l-3“某地区山体滑坡”、图l-4“某地遭遇暴雪”,判断哪些属于灾害? 【读图回答】具有灾害属性的是图1-2、图l-3、图l-4。图l-1是自然现象,没有给人类生存造成危害,不具有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 【问题】你能再举出一些灾害的事例吗? 【学生回答】瘟疫、水灾、火灾等。 【思考】图l-2、图l-3、图1-4都是自然灾害吗?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图l-3、图1-4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灾害,因此属于自然灾害。 图1-2是人为原因形成的灾害,不具备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因此不属于自然灾害。 【归纳总结】 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为灾害是由人类的各种活动所引发的事故灾害。一方面指纯人为灾害,如火灾及爆炸、交通事故、企业工伤事故、城市生命线系统事故、卫生类灾害、环境公害、高技术事故等;另一方面也包括人为型自然灾害,如水库地震、大量抽取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或地陷、人为森林火灾、人为地质灾害等。 【板书】二、自然灾害的特点 【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本第4~8页正文部分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2)从自然灾害的时间角度来看,自然灾害具有哪些特点? (3)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有何特点? (4)各种自然灾害之间具有什么特点?

苗族服饰演讲稿

苗族服饰——花中奇葩 苗族的历史文化是靠口头文学和服饰图画艺术来表达的。与许多无字民族不同的是,苗族不仅将历史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之中,更将它倾注于图画之中,这主要表现在苗族的刺绣图案里。苗族老人对苗族少年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时,常指点着服饰图案而说。苗族叙事性服饰图案不仅长盛不衷,而且十分丰富发达,可谓到了以服饰再现历史的地位,成为苗族传世的“无字史书”。它们包括缅怀祖先的创世图案、祭祀图案和记载先民悲壮历史的战争迁徙图案。在黔东南苗族服饰里,大量使用着“蝴蝶妈妈”、“姜央射日月”、“天地”、“黄河”、“长江”、“骏马飞渡”、“江河波涛”、“平原”、“城池”、“洞庭湖”等母题图案,这些图案均显示着苗族历史发展的轨迹。 苗族刺绣 苗族刺绣,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他们的服饰有便装与盛装之分,平日着便装,节目或姑娘出嫁时着盛装,无论服装还是头饰,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苗族刺绣的题材选择虽然丰富,但较为固定,有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还有反映苗族历史的画面。苗族刺绣十分美丽,技法有12类,即平绣、挑花、堆绣、锁绣、贴布绣、打籽绣、破线绣、钉线绣、绉绣、辫绣、缠绣、马尾绣、锡绣、蚕丝绣。这些技法中又分若干的针法,如锁绣就有双针锁和单针锁,破线绣有破粗线和破细线。 苗族刺绣有一种极常见的人骑龙或骑水牯纹样,体现了苗族人民英勇无畏的气概和生活情趣。苗族民间艺术中的骑龙、驯龙、双龙的各种图案,再现了人们对龙敬而不畏的心理。苗族刺绣种类很多,从色彩上分,大体上可分为单色绣和彩色绣两种。单色绣以青线为主,刺绣手法比较单一,其作品典雅疑重,朴素大方;彩色绣用七彩丝线绣成,刺绣手法比较复杂,或平绣或盘绣或挑绣,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为题材,刺绣成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是凤凰民族工艺品中的精品。苗族刺绣另一特色是借助色彩的运用、图案的搭配,达到视觉上的多维空间。挑花也称数纱绣,是苗族特有的技艺,不事先取样,利用布的经纬线挑绣,反挑正取,形成各种几何纹样。挑花就是借助色彩和不规则几何纹样的搭配,形成多视角的图案,从而达到“则看成岭近成峰”的立体与平面统一的视觉效果。 刺绣是苗族妇女的特长,很多作品都具有技术高超,造型奇特,想象丰富,色调强烈,风格古朴的特点。苗族刺绣图案色调多种多样,松桃地区以花、鸟、虫、鱼为主,喜欢用粉红、翠蓝、紫等色,较为素净。黔东南多以龙、鱼、蝴蝶、石榴为图案,喜欢红、蓝、粉红、紫等颜色。黔中地带喜欢用长条、长方、斜线等组成几何图案,喜欢大红、大绿、涤蓝等颜色。古藏衣上刺绣的蝴蝶纹,是苗族纹饰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装饰文化,除了蝴蝶纹绚丽的因素外,还与苗族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蝴蝶妈妈相关。在苗族人的心目中蝴蝶妈妈、大宇鹡鸟是苗族的始祖,是创业者,把这些蝴蝶、鸟纹绣在衣服上用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与崇拜。这些图案还有明显的阴阳结合、创造生命的寓意。表达了苗族祖先对自然、宇宙、对生命起源的理解和认识。 苗族的银饰 苗族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硕大的银锁,银锁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制作得十分精美,银匠在压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錾出细部、纹样有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银锁

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 郑雪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 公管41 学号: 2234126 指导教师: 陈瑞红职称: 副教授 2007 年6 月2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综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郑雪 指导教师陈瑞红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世界 文明发展的见证。鉴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和无价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在世界各国均引起了高度重视.本文从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现状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三个方面来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总结,针对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文化遗产;基本概况;存在问题 A Summary of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 Student majoring in the public institution administration Zhengxue Tutor Chenruihong Abstract: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a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being, tropical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e in all sort of area and regions, witness of development of world’s civilization, has been destroyed in a larger and larger degree over years. Protecting world’s cultural heritage is taken seriously by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paper, based on other’s research, introduces and sums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ree aspects: its cont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protecting it. In view of theirs , I give my own opinion and analysis. Keywords: cultural heritage; basic connotation; problem 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见证。多年来,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受自然或人为破坏的程度逐渐加大,鉴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和无价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世界各国均引起了高度重视。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当今如何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很好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1997年以来各种相关书籍、学术期刊和研究论文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研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现状研究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等方面。

湘教版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讲义)

一、洪涝 1. 两种类型: 洪水(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涝渍(雨涝、内渍)2. 成因及危害: 类 型 形成原因多发地区危害 洪水特大地表径流不 能被江河、湖库容 纳,水位上涨而泛 滥的现象,一般发 生在以降水为主 要补给的河流汛 期。 江河的两岸, 尤其是中下游 地区是洪水的 直接威胁区。 直接危害有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 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 人畜的伤亡,有时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 间接危害有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 城乡商业活动停止,生活秩序紊乱等。 涝渍洼地积水不能及 时排除所产生的 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 弱、排水不畅 的低湿洼地。 两 者联系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思考: 我国为什么洪涝灾害严重?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区降水年内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大,容易引起洪涝灾害。河流中下游地区,通常汇聚了多条支流,水量较大,而且在地势低平处流速缓慢,因此多曲流、易淤塞,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二、风暴潮 1. 概念: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 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 成因类型发生季节发生地区特点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多在夏秋季节 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 生。 来势猛、速度快、 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春秋季节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 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 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 缓 三、其他水文(海洋)灾害 1. 海啸——海底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底滑坡、塌陷等活动激发的波长达数百米的海洋巨浪,吞没城镇、村庄、耕地,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2. 海冰——天气寒冷,包括陆入海之冰。对船只、航运、渔业、养殖业等造成危害。我国主要发生于渤海、黄海北部和辽东半岛沿岸及山东半岛部分海湾。 归纳比较风暴潮与海啸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海岸水面异常升高的现象,造成摧毁堤坝,涌入陆地,吞没城镇、村庄、耕地等后果。不同点:风暴潮的诱因是强烈大风,而海啸则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底滑坡、塌陷所激发的。 【典例精析】 例题1 (北京东城区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图中的两个地区是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两大地区。 材料2:2009年9月到2019年初夏,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长期高温少雨,致使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北部和东南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 材料3: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水灾害发生频繁的区域,该地区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的全流域性洪水灾害。 (1)说出A图的中东部区域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并描述该地形区的地表特征。 (2)读材料2,分析导致该地区2009~2019年发生严重旱情除降水因素以外的其他主要原因。 (3)读B图和材料3,分析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 思路导航:第(1)题,地形区的名称及特征,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描述。第(2)题,该地区2009~2019年发生严重旱情的原因有气象气候因素、地形、植被、农业种植结构等。第(3)题,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要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1)云贵高原。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崎岖不平,多山间小盆地。 (2)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保水性差;该地区农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对水源的依赖性大;该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差;植被覆盖率低,空气干燥;气温较常年偏高。 (3)该流域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淮河流域支流多,水系发达;干流流程短,入海河道短;流域汇水面积大。 例题2 (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思路导航:第(1)题,首先根据图中经纬网判断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于长江流域,再结合我国雨带推移特点判断。第(2)题,结合A、B两地的地形、地势特征差异,以及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等方面,从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差异方面进行分析,可总结得出措施。 答案:(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苗族服饰文化

第一章历史上的苗装 五、历史上的苗族服饰变迁 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本民族文字典籍缺乏。清以前的汉文字典籍对苗族记载又过于简略,对其服饰描述往往寥寥几句,另一方面考古发掘出的实物资料亦十分稀缺。所以,我们很难像苗族学者沈从文先生复原中华民族服饰变迁脉络那样去复原苗族服饰的发展脉络。没有办法复原上古、中古的苗族服饰,这是一件憾事。或许这正是作者以后努力的方向。 从“三苗墅首”这句古话来看,仿佛苗族人民的头部装饰变化比较缓慢。时至今日,在贵州大方、水城、纳雍一带的被称“小花苗”的苗族支系男女仍将红色的毛线混入发内盘在头上。织金、盘县、毕节等县的苗族女子更是将大把假发或毛线掺发盘结,这或许就是“三苗发首”的遗风。可是,我们不能据此风俗而要妄断苗族服饰变化的缓慢,没有发展。其实,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不可能不踏着与时代同步的节拍,不可能不受到时代风潮的冲击。苗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他们居住在中南、西南各省的广大地区,与中原民族及其他民族相邻而居,接触在所难免。前文提到的战争与迁徙过程中把过去生活地方的山川、河流和城郭做成衣服穿在妇女和儿童的身上,并世代传承至今日。那么我们要问,在这次演变之前呢?他们穿的是怎样一种服饰呢?从这则传说中我们不难窥见苗族服饰是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的。民族的服饰变迁是民族文化变迁之一,它同民族的其他文化变迁一样,受到内力和外力两方面的驱动。变迁呈自发性、自觉性的和被迫性或强制性的。自觉性、自发性的变迁一般表现为渐进的、局部的增减状态。这种变迁主要是由于纺织工艺的改进,新材料的引进使用等原因。当然,作为一个民族,也可能因为本民族倡导的改革等,加速了民族服饰的自觉变迁,这种变迁也可能表现为突进的方式。被迫性或强制性的变迁一般是由于封建王朝政令或统治民族的强制措施造成。这种变迁常常表现为突发性的,传统的服装为新服装取代。从这层意义上讲,服装的保守与反保守常常成为政治化的问题,有的甚至成为爆发民族战争的诱因。 苗装在其历史上,经历了自觉性和强制性的变迁。 如果将清代文献记录的苗装和“苗图”中描绘的服饰与后来的服装及现存的苗装相比较,从中不难发现苗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迁特别在当代更是十分明显。其中,男装的变化,显得更为迅速。从各类“苗图”及田雯《黔书》、乾隆时期的《贵州通志)、爱必达《黔南识略》、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李宗的《黔记》的记载中清楚看到清代绝大部分苗族支系依旧保持有别具风格的男装。成书于康熙二十九年的田雯《黔书》记载:生活在贵阳一带“东苗”、“西苗”支系的苗族“男椎髻,著短衣,色尚浅蓝,首以织花布束发”。居住在贵定县平伐司一带苗族“男子披草衣,短裙”。<苗蛮图册》绘制的82幅图中,几乎每一幅部有椎髻男性,且都是民族服装打扮图三十九,绘有5个男人猎虎图,其中靠近虎的一人左手执木牌,右手执镖,一人执长镖随后,另三个殿后者同执一弩。他们的装扮为,执木牌走在最前者头戴铁盔,肩、胸、腿都穿有护甲。其余四人没有穿甲衣,他们装束为椎髻束发,长衣短裤,衣色青黑,裤长至膝部,绑腿赤足。画面上的文字是这样写的:“九股苗在兴隆卫凯司……头戴铁盔。前有护面,后无遮肩,用铁皮围身,铁片缠腿。健者能左手执木碑(牌),右手执镖,口衔利刃,行走如飞,携带药弩名臼偏架,三人共矢,发无不贯。”图十四所绘“红苗”男子装束是椎髻,穿交襟宽袖上衣,束腰。下为中长裤,绑腿赤足。124j应该说,<黔书)、<苗蛮图册)所反映的是清初的苗族服装面貌。到清中后期,这种男装亦有了明显的变化。据田雯(黔书》记载,居住在都匀府之陈蒙烂土、天坝(今之福泉、麻江等)一带的“夭苗”支系“缉木叶以为上服,衣短裙”。乾隆年间的(苗蛮图册)图二十一“天茁”说明文字也这样写:“缉木叶为衣,著短衣(裙)。”而80多年后的道光年间,罗绕典写《黔南职方纪

中国近十年自然灾害(最权威最全面资料)

中国近十年自然灾害(最权威最全面资料) 2010年 自2009年9月中旬,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仍持续6个月。由最先的贵州现已渐渐扩散到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干旱情况还在持续。 1月13日夜间开始,新疆塔城地区又出现降雪天气,预计16日至20日,还将出现一场以大风、强降温为主的天气过程,各地普遍有中雪,个别地区可达中到大量,山区可达暴量,同时有5-6级偏西风,风口风力10-11级,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运输。天气转晴后,塔城地区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零下30℃,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摄氏零下33℃至零下35℃。这是该地区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严寒天气。 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北京时间),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北纬35.50度,东经110.70度),发生(M)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太原无震感,西安等地有震感。 1月31日四川重庆交界5.0级地震 2月25日云南楚雄5.1级地震 3月6日:唐山市与滦县交界发生4.2级地震,北京有震感

3月4日:台湾高雄6.7级地震,大陆东南沿海省份有震感 3月20日,风沙天气带给中国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自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数千公里抵达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甚至扬尘天气还影响至台湾和日本。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9日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发生了四级左右地震 4月14日早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23日,新疆吐鲁番地区23日17时起,吐鲁番地区遭遇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风和沙尘天气,因风灾导致火灾和建筑物坍塌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目前,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托克逊县仍有8级大风。从23日开始遭遇30年不遇的强风袭击,吐鲁番市城区多处发生火灾,许多市政设施受到损毁。吐鲁番地区超过23000座设施农业大棚和45万亩葡萄受灾严重。 4月24日,敦煌、酒泉、张掖、民勤等13个观测站出现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其中民勤县19时10分能见度接近0米。12时许,自"93 5 5特大黑风暴"后17年来最大沙尘暴袭虐河西走廊,14时30分左右到达酒泉,16时左右到达张掖,19时25分民勤最大风

文献综述(太阳活动与地球灾难性事件关联性研究)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太阳活动与地球灾难性事件关联性研究学院:数理与信息学院 学生姓名:朱家能 专业:物理学(师范) 班级: B09物理 指导教师:姚建明 起止日期:2012年12月15日- 2013年1月10日2013年1月10 日

太阳活动与地球灾难性事件关联性研究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人类生产、生活中,人类已经离不开电子设备了。因此,只要这些电子设备稍微收到一些影响,那么人类活动就将陷入不可预计的瘫痪状态。特别是太阳周期活动所带来的大规模影响,那对于人类来说将会是一场灾难。在诸多太阳活动中,对地球影响最大的那就是太阳黑子了。太阳黑子的变化存在复杂的周期现象,平均活动周期为11.2年。平均每隔11.2年,太阳活动就会进入旺盛期,它向地球吹来的太阳风会严重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及磁场,还会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 就发生在今年的H7N9禽流感也可能与太阳周期活动有关,因为今年正是太阳活动旺盛年。 本文将通过不同角度分析的方法,探讨太阳活动与地球、人类之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关系,二是产生影响后人类又该如何对此做出反应。由于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其他活动现象都与黑子有密切关系,所以本文以太阳黑子为基本指标。 针对以上方法的结论,我们将可运用于日常生活,对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影响作出预料和准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关键词】地球人类活动太阳周期太阳黑子 引言:这几年人类电子信息的发展已进入高峰,以前就算遇到过超大太阳风暴,但由于当时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对落后,受到的灾害影响很小,可能没能够引起相关的重视。但是现在与以前不一样了,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了,再遇到超强规模的太阳风暴的话,那所产生的影响将会的深远乃至致命的,这将是人类的一场“富贵病”。为了减少由于太阳活动多带来的损失,就对太阳活动与地球灾害性事件的关联性进行了统计研究,以此提高大家对此的警惕。本文通过不同方面进行了联系性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 得出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将通过不同角度分析的方法,探讨太阳活动与地球、人类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关系,二是产生影响后人类又该如何对此做出反应。由于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其他活动现象都与黑子有密切关系,所以本文以太阳黑子为基本指标。 针对以上方法的结论,我们将可运用于日常生活,对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影响作出预料和准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一、太阳黑子的产生及概念 太阳的核心区的一个巨大的核反应堆,我们在地球上感受到的光和热就是从太阳的核心区发生的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产生的。然后以辐射的形式向外扩散,以光速只需8分钟就能到达地球。 在光球层上有一种著名的活动现象就是太阳黑子,黑子是光球层上的巨大气流旋

-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word单元综合测评(含解析)

第一章测评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读某山区的自然灾害链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与上图中①②③④对应正确的是( )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2.该示意图所反映的自然灾害特点是( ) A.区域性 B.联系性 C.周期性 D.不可避免性 解析:第1题,地震所引起的滑坡和崩塌为堰塞湖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暴雨所产生的短时大频率降水使破碎的物质大量运动阻塞河道而形成堰塞湖。第2题,灾害链现象反映了自然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 答案:1.C 2.B 读下图,完成第3~4题。 3.B处多水灾的原因是( ) A.位于印度河三角洲上,排水不畅 B.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地势低洼 C.冬季冰凌阻塞河道,造成决口 D.区域内河流多为地上河,容易决堤 4.图中A处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灾害 B.泥石流 C.干旱 D.地震 解析:第3题,图中B位于孟加拉国,属于恒河三角洲地区。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主要有:地势低洼;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河流下游,多条支流汇集;海潮顶托,河水水位上涨。第4题,A处属于印度河平原,位于塔尔沙漠之中,常年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就是干旱。

答案:3.B 4.C 热带风暴“清松”于2013年1月3日20时在菲律宾苏禄海海面上生成,4日凌晨移入我国南海南部偏东海域,4日05时其中心位于北纬8.9度,东经116.5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1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1 002百帕。据此完成第5~7题。 5.热带风暴登陆后,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灾害产生的主要成因是( ) ①强风②风暴潮③暴雨④干旱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关于热带风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带风暴是一种强烈发展的温带锋面气旋 B.热带风暴常发生在秋冬季节 C.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为8~9级 D.热带风暴只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 7.热带风暴“清松”是在下列哪种天气系统控制下形成的(①代表风向)?( ) 解析:第5题,热带风暴能量巨大,具有可怕的摧毁力。热带风暴的危害主要是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第6题,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为8~9级,常出现在夏秋季节,热带风暴现象可发生在多个海域,西北太平洋是发生热带风暴最多的地方。第7题,热带风暴是热带低气压形成的,北半球的低气压气流运动方向是由四周向中心逆时针辐合。 答案:5.C 6.C 7.C 下图为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10题。 滑坡 8.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9.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10.人类在山区进行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往往容易引发的地质灾害是( )

苗族服饰文献综述

苗族服饰 苗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主要分布于我国贵州、湖南与四川地区。在其漫长而曲折的发展中,服装与银饰成为苗家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符号。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所以对于苗族服饰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苗族历史的回顾。 苗服形成的历史渊源 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同样也正因为这样,造就了苗服所独具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关于苗服的产生民俗界有多种观点,但是有一点是比较统一的:苗服的产生是多次迁徙与抗争的产物。 冯悦在《苗族服饰记在衣上的史诗》做如下描述“五千多年前苗族的祖先雄居于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这片阔富饶的土地上,然而部落间的战争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故土被迫南迁,传说当时姑娘们舍不得故土的奇花异草和

珍禽异兽,她们含着泪用千针万线把那些美丽的动植物绣在自己的衣裙上,带到很远的地方去并将这种服饰传给她们的后代,今滇黔旁乌蒙山区的花苗服饰,据说就是对故园山水、田林的记录。”石鑫进在《论述湘西苗女服》中叶对此做了侧面论证“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较小,一律穿刺绣花衣,包赭色绣花帕,配以诸多银饰。自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分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极大。” 苗服的地域特点 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且有地区差别。据清代《百苗图》所载,凡八十三种。另有湘西型苗族服饰考察资料称百余种。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黔东型,流行于黔东南。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花饰满身,图案多为平绣的各种龙、凤、鸟、鱼及花卉。雷公山一带女装独特,百初裙甚短,长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

自然灾害概论论文概述

自 然 灾 害 概 论 论 文 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班级:土木工程1107班姓名:谢强 学号:1104050712 日期:2013年4月19日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它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构成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措施是减轻自然灾害非常有效的途径。下面我将从近期发生较为频繁、破坏巨大的地震灾害谈谈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途径。 地震 (一)概述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课标要求] 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3.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4.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5.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6.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7.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8.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学法指导] 1.结合具体的自然灾害类型,分析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主要特征。 2.以区域自然灾害为例,运用图表、数据等信息资料,理解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和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3.了解生物灾害,并简要列举其带来的主要危害。 4.通过对灾害分布图的阅读,明确世界主要灾害的分布,并掌握其主要的灾害类型及特点。5.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影响。 6.自然灾害的区域性是一个重要的特征,要重视和区域地理的有机结合。 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课前梳理 知识点一自然灾害 1.概念:主要由__________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及现象。 2.形成的基本条件 (1)诱因:自然界异常变化。 (2)承受灾害的客体:遭到损害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分类:根据__________和灾害管理与减灾系统工程的不同,分为地震灾害、__________、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农业和林业灾害七类。 4.主要自然灾害 (1)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是由地震造成的灾害;地质灾害指因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遭到破坏的灾害事件。 (2)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3)海洋灾害: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在____________________附近发生的灾害。 (4)生物灾害:由有害的草、虫、鼠等生物引发的灾害。 知识点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自然灾害在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创伤。 2.财产损失: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重大的损失。 3.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自然灾害也会对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破坏。

苗族服饰文化研究综述

苗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民族,其溯源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前的 蚩尤时代。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苗族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服饰文化更是 居少数民族之首。作为其文化的有形载体,服饰文化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其历 史与文化,更深刻的理解苗族服饰的变迁,从而推动其服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焕发新的活力。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著作颇多。以中国知网为例,输入“苗族 服饰文化研究”,全文涉及的有3741篇,主题涉及的有193篇,当然这里是 指中国境内的苗族。这些文章角度各异,内容广泛。故本文就上述主题涉及的 文献进行整理,分类,结果如下。 一、研究现状 (一)写作思路 1.从一般到特殊,即讨论苗族服饰文化的一般性,在举例说明时运用其特 殊性。如刘茜的《无字的教科书:苗族服饰文化的课程意义解读》(2009),其中在陈述苗族服饰是无字史书时,提及贵州黔东南苗族服饰纹饰中的“黄河”、“长江”、“平原”、“洞庭湖”、“城池”等主题图案,表明苗族祖 先曾生活在黄河、长江和平原地区。又如龙晓飞的《苗族服饰文化深析》(2010),其中在陈述苗族服饰的兵器文化英雄特色时,提及“水梳苗”的牛角形木梳。 2.从特殊到一般,即以苗族的某一代表聚集地为例,总结苗族服饰文化的 一般性。如娄方进的《桐梓苗族服饰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2012)中,以桐梓苗族为例,总结出苗族服饰的图案丰富,美好追究,悠久历史。又 如李宇栋的《浅析湘西苗族服饰文化发展现状——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夯沙乡为例》(2012),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总结出湘西苗族发展现状,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3.以小见大,即以苗族的某一代表聚集地为例,讨论更大范围的问题。如 黎焰的《民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对近现代贵州苗族服饰文化变迁的研究分析》(2004)中,以贵州苗族服饰文化变迁为例,讨论我国民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和如何发展民族服饰文化的问题。又如韦夷,吴俪蓉的《少数民 族服饰文化产业化探析——以广西融水苗族服饰文为个案》中,以广西融水苗族服饰文化为例,陈述其发展现状,美学价值,从而指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 业化的优势。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一、引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汶川大地震不仅震级高、释放能量大、破坏力强、波及面广,而且由于强震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地质环境原本就比较脆弱的中、高山地区,因而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类型之复杂、破坏之巨大,举世罕见。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20%以上,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76 年,前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Arnould 教授在发表的题为“地质灾害—保险和立法及技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一词,他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灾害看成是一种地质灾害。1987 年12 月11日第42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169 号决议把20 世纪的最后十年确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IDNDR)行动计划之后,地质灾害一词频繁出现于专业文献及新闻媒体。地质灾害一词共有三种表达方式:geological disaster,geological hazard,geo-hazard。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地质灾害是指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地质事件,上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发生频率以及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等都呈明显上升趋势。 二、国外地质灾害研究概况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地质灾害研究方法及理论不很成熟,地质灾害工作主要局限于灾害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及趋势预测研究,重点调查分析灾害的形成与活动过程,具有浓厚的工程地质色彩。基本以地质灾害调查及风险评价居多,重点通过地质历史背景,地质灾害详细情况分析研究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形成机理;由地质灾害历史及地质灾害遗迹恢复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演化规律及其影像范围。 70年初期,法国专家提出了ZERMOS法进行滑坡危险性分区研究,该理论认为滑坡的空间分布不是单因素所能控制,因此需要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因素控制其发育,并利用两种主控因素建立了滑坡分区的数学模型,对法国局部山区进行了滑坡危险性分区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对社会安定及经济的严重影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灾害研究方面拓展了研究领域,在继续深入研究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的基

苗族服饰文化研究综述

苗族服饰文化研究综述 苗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民族,其溯源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前的蚩尤时代。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苗族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服饰文化更是居少数民族之首。作为其文化的有形载体,服饰文化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其历史与文化,更深刻的理解苗族服饰的变迁,从而推动其服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焕发新的活力。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著作颇多。以中国知网为例,输入“苗族服饰文化研究”,全文涉及的有3741 篇,主题涉及的有193 篇,当然这里是指中国境内的苗族。这些文章角度各异,内容广泛。故本文就上述主题涉及的文献进行整理,分类,结果如下。 一、研究现状 (一)写作思路 1.从一般到特殊,即讨论苗族服饰文化的一般性,在举例说明时运用其特殊性。如刘茜的《无字的教科书:苗族服饰文化的课程意义解读》(2009 ),其中在陈述苗族服饰是无字史书时,提及贵州黔东南苗族服饰纹饰中的“黄河”、“长江”、“平原”、“洞庭湖”、“城池”等主题图案,表明苗族祖先曾生活在黄河、长江和平原地区。又如龙晓飞的《苗族服饰文化深析》(2010 ),其中在陈述苗族服饰的兵器文化英雄特色时,提及“水梳苗”的牛角形木梳。 2.从特殊到一般,即以苗族的某一代表聚集地为例,总结苗族服饰文化的一般性。如娄方进的《桐梓苗族服饰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2012 )中,以桐梓苗族为例,总结出苗族服饰的图案丰富,美好追究,悠久历史。又如李宇栋的《浅析湘西苗族服

饰文化发展现状——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夯沙乡为例》(2012 ),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总结出湘西苗族发展现状,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3.以小见大,即以苗族的某一代表聚集地为例,讨论更大范围的问题。如黎焰的《民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对近现代贵州苗族服饰文化变迁的研究分析》(2004 )中,以贵州苗族服饰文化变迁为例,讨论我国民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和如何发展民族服饰文化的问题。又如韦夷,吴俪蓉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化探析——以广西融水苗族服饰文为个案》中,以广西融水苗族服饰文化为例,陈述其发展现状,美学价值,从而指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化的优势。

[整理]中国主要自然灾害专题复习.

[课标要求] 1.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理解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 原因。 2.从自然原因(孕灾环境)和人文原因(受灾体)的相互关系上,理解长江中下流构成 水文灾害多发区的原因。 3.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从自然和人文的相互关系上,理解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气象灾害在中国的时空分布规律。 难点:结合中国的实际,从自然和人文角度,分析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并总结自然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地质灾害 1.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 有、、等。 2. 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中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请以该区为例分析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⑴自然原因: ⑵人文原因: 3.简要描述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 [直击高考] 1.(04上海地理卷)下列四大高原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较频繁的是()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D.内 蒙古高原 2.北京时间2005年10月8日11时50分,图示地点(34.4°N,7 3.6°E)发生里氏 7.6级地震(下左图)。该地强烈地震的发生是由于()

A.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的张裂加剧 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减弱C.非洲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挤压加剧 D.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的速度加快 3.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是。 (2)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主要的人类活动有。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减轻其危害的针对性措施 有。 4.(05江苏文综卷)读我国西南局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示意图(图1),回答下列 问题。 (1)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震、泥石流灾害频 发的自然原因。(6分) (2)简述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人为原因。(1分)

项目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项目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项目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的过程,因为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一次性的、创新性的并且涉及许多关系与变数的过程。 项目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识别、分配、应对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的科学与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被认为是使潜在机会或回报最大化、使潜在风险最小化。 针对当前我国工程建设中,对风险认识和估计不足,在建设过程中又没有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等情况。本文着重从风险的认识、特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介绍了它的基本概念及其常用的几种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和监控的方法,提出控制风险的对策措施。 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是指由于项目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和项目业主、客户、项目组织或项目的某个当事人主观上不能准确预见或控制因数影响,使项目的最终结果与当事人的期望产生悖离,并存在给当事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工程项目风险的产生 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国家、行业的主管部门对所实施的项目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规划或标准的更新、更改给项目所带来的风险。对这类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首先要保证所实施的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还应密切注意与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可能发生的变化。如调整国民经济计划、产业政策,强行下令已开工的项目下马,或对一些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等,许多工程业主不得不因此而改变其投资计划,因此,不可避免要遭受重大损失。再者由于政府角色与地位的特殊性,一旦政府换届就有可能导致工程项目发生变更,由此造成工程项目独特的“政治风险”。 2.市场风险 由于产品和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及供需变化,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等因素给项目造成的风险。该风险是竞争性项目最常遇到的风险,对项目的收益影响至关重要。避免或减少该风险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一是前期做好市场调研,把握项目的产品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的变化趋势;在选择时,注重项目产品的生命周期,避开进入衰退期的项目,选择具有市场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项目,避免市场风险。二是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做好产品市场定位,运用营销策略来降低或化解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减少、降低市场风险。 3.管理风险 指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层决策失误、战略调整等管理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风险,是一种人为的风险,具有主观性、可控性,与项目的组织、管理实施有直接联系。 4.财务风险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资金融通、资金周转、利率汇率变化使项目可能发生超投资或资金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