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皖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流派之皖韵徽风
中国传统建筑流派之皖韵徽风芳草长堤,无风水面琉璃滑,市井无遗地,白首三山客,伶谁赋皖公。
梦绕清淮,山绕清溪水绕城,瓣香古风流,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皖,形声字。
字从白从完,完亦声。
“白”指日出与日落之间的天色。
“完”指“完好”、“完美”。
“白”与“完”联合起来表示“完美的白色”、“无瑕的白色”。
本义为纯白。
徽,形声字。
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徽省声。
系琴弦的绳,后用做抚琴标记的名称,古琴全弦共十三徽。
其本义与绳子有很大的关系,古时三纠绳、三股绳为徽。
“徽”在今天,本义已逐渐被人们淡忘,反而作为徽州被更多人熟知。
古时候,徽州地区不论是文风还是经商之风,都是举国闻名的。
古人造字,有女为“安”。
“徽”字则包含了山水人文等字样,有着十分美好的寓意。
安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人墨客多有流连之处,古有桐城学派、新安文化;近有新文化运动胡适、陈独秀。
她的文化底蕴之深厚,与山水人文、与诗歌风流有着不解之缘,更与建筑展现着独特的皖韵徽风。
“皖派建筑”建筑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且处在一定的时代,建筑风格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地域文化的某些特征,随着皖文化的深远影响,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鲜明的建筑形式,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发展,最终形成“皖派”的建筑风格。
建筑选址上,皖地村落选址在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上都有周到考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
房屋建设一般坐北朝南,讲求风水。
建筑布局上,皖地村落以堂厅为中心,由堂厅向两翼辐射。
房屋之间布置若干天井,下雨时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名曰“四水归堂”;各户由巷弄相连,不走湿路,穿行便捷,俗称“走马通头”。
建筑材料上,大部分采取砖木结构,外墙用大青砖砌筑,屋面用木质桁条、椽子加盖小青瓦。
建筑文化上,皖派古建筑一般聚集式,一幢古建筑为一个家族或多户共同居住,方便相互交流,体现了和谐共处的包容性。
皖派古建筑除大门外,建筑四周设置若干耳门进出,各家各户窗户设置较多、距地面位置较为适中,方便采光,这种建筑形式主要是为了居住舒适。
历史文化名城 安庆介绍
文化艺术教育
• 京剧之源
• 黄梅戏之乡
京剧之源
教育概况
安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崇文尚读的传统,民间有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之说,“耕读传家”的思想在古 皖安庆积极深厚,文化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普及接受程 度在安徽省位于前列。自1978年高考恢复以来,安庆地区 高考录取人数一直名列安徽之首。安庆一中同时被清华大 学和北京大学列为校长实名制推荐学校。 5.31 高等教育 安庆是安徽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国立安徽大学曾经坐落 在安庆。 5.32 重点中学 安庆一中(原安徽省立第一中学)、安庆二中、安庆四中、 安庆十中、安庆石化一中、怀宁中学、桐城中学、等。
安庆,皖西南中心城市,安徽省“皖江 开发”的重点城市之一,长江沿岸著名 的港口城市,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中国传统戏剧黄梅戏之乡,有“万里长 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称。 历史悠久,二千多年前为皖国,安徽省 简称“皖”即源于此。自公元1217年建 城至今,安庆已有794年历史。自清康熙 六年(1667)安徽建省始,直至建国初 的二百多年里,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的省 会。2005年4月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103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生态环境
安庆生态优良,是国家园林城市。安庆城北枕龙山,南 临长江,西依皖河,东接石塘,狮子山、凤凰山、菱湖、 秦潭湖等镶嵌其间,整个就像是一座大园林。城北的大龙 山—石塘湖风景区,山景、水景、石景、树景、洞景融为 一体,别具特色;城西的陈独秀陵园;城南沿江岸建设的 外滩公园、桥头公园绵延近十公里,形成一条靓丽的风景 线;城内的“世太史第”、 “太平天国英王府”等古建筑, 保持了典型的明清建筑风貌;建设在景区内的文化广场、 黄梅戏艺术中心、黄梅阁、日本樱花园、徽派盆景园、黄 镇纪念馆和科技馆、以及程长庚、邓石如、严凤英、邓稼 先、陈延年等塑像,增添了一层文化的氛围。目前正在创 建“国家森林城市”,安庆成为安徽省第一家申请创建国 家森林城市的城市。荣获“2011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称号
安徽地域文化
一、名词解释1、《道德经》:《道德经》亦称《老子》。
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老子》一书中。
《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
其基本范畴是“道”与“德”,相比较起来,“道”最为基本。
2、新安理学:朱熹作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朱子学”。
朱熹门生弟子众多,遍及闽中等南方地区,他们同尊朱熹并形成众多的流派,其中徽州的朱门弟子以朱熹嫡传自誉,在发明、诠释朱子学方面独树一帜,被称为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形成于南宋,在元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于明初达到鼎盛。
新安理学一以贯之的学说宗旨、一脉相承的理学家群和鲜明的学派特征,对12世纪以后的中国哲学史和学术思想史的发展演变,以及徽州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十二平均律:明代的朱载堉大胆而彻底地扬弃了千余年来的旧律制,创造了现今世界各国都在应用的十二平均律,这是我国声学史的一项杰出贡献。
朱载堉实质上是在八度音之间分成12个音程相等的半音,顺序组成12个等程律,又叫十二平均律,如此,可以用任何一律作为主音组成各调的音阶,而且它们全音的音程都是一样的,这在乐律研究史上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十二平均律的发明比法国音乐理论家梅尔塞恩于1636年发表的十二平均律要早52年。
2、五禽戏:五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据说是汉代名医华佗发明的。
华佗提倡体育锻炼的方法防治疾病,吸取先秦以来导引术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姿态,创“五禽之戏”,是我国医疗体育史上的创举。
1、《苕溪渔隐丛话》:《苕溪渔隐丛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诗话集。
作者胡仔,字元任,安徽绩溪人(约1110~1170),晚年隐居浙江湖州苕溪,遂自号苕溪渔隐。
此书是胡仔穷一生之力的杰作,分前后两集,共100卷,50余万字。
涉及上百位古代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格律、掌故等。
胡仔在自序中认为“开元之李杜,元佑之苏黄,皆集诗之大成者。
国开电大《地域文化》形考任务4
《地域文化》作业4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安徽绘画起源于四世纪,最早出现的画家是晋代戴逵。
明清时期是安徽绘画的高峰期,有詹景凤、丁瓒、丁云鹏等绘画高手;清初,则出现以渐江为首的新安画派,以梅清为首的宣城画派,以萧云从为首的姑熟画派。
乾嘉年间,萧县兴起龙城画派。
这些画派对中国的绘画传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明代是徽派版画的极盛期,明末胡正言印制的《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为徽派版画最高成就。
十九世纪中叶,徽派版画随着近代印刷术的兴起而逐渐没落。
3、徽州三雕,指砖雕、石雕、木雕,其中尤以砖雕历史悠久,别具特色。
4、黄山自然景色秀丽绝伦,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后又加上冬雪并称五绝,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5、安徽的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东南第一山”之誉。
6、齐云山位于安徽休宁县城以西,古称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
7、天柱山位于安庆潜山境内,其主峰海拔1488米,高耸挺立,如巨柱擎天,称为天柱峰,山也就此得名。
天柱山过去还有潜山、皖山、万岁山之称。
8、采石矶位于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古称牛渚矶。
它和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
以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
9、敬亭山的诗歌文化源于南齐诗人谢眺,他在宣州作官时写了不少有关敬亭山的诗歌。
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慕名而来,先后七次登临,留下“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盛赞,于是敬亭山声名鹊起,直追五岳。
10、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
11、醉翁亭坐落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因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文中脍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家喻户晓。
12、马鞍山太白楼位于马鞍山市采石矶景区,面临长江,背依翠螺山,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历史名楼”。
追溯安徽的历史古典文化
追溯安徽的历史古典文化安徽是一个位于中国东部的省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古典文化。
追溯安徽的历史古典文化,可以深入了解这个地区的传统艺术、历史名人、传统建筑等方面的瑰宝。
一、安徽的传统艺术安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传统艺术在这里得到了精心培育和传承。
其中,安徽工艺品以皖南木雕、芜湖剪纸、徽墨、宣纸、徽锦、徽剧等著称,深受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皖南木雕是安徽省典型的传统工艺,以龙型家具和山水雕刻为主要特点,雕刻精细、造型独特,让人流连忘返。
芜湖剪纸是安徽省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芜湖剪纸以剪琴、剪人物、剪花鸟等各类图案为主,工艺精湛,色彩鲜艳,是一项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徽墨是安徽省的传统文化艺术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徽墨以其品质优良、色泽饱满而闻名于世,是书法和绘画必不可少的一种材料。
宣纸是中国最早的纸张之一,也是安徽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色泽洁白、触感柔和而受到广泛的喜爱。
徽锦是安徽省的传统丝织品,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细腻的手工艺而闻名。
徽锦以其纹样繁复、丝线密集而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徽剧是安徽省的地方剧种,是中国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徽剧以其细腻的表演技巧、华服艳丽的戏服和强烈的地方特色而备受赞赏。
二、安徽的历史名人安徽是一个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的地方,他们的辉煌事迹和杰出贡献,铸就了安徽的历史古典文化。
在政治、军事方面,安徽出了一大批重要历史名人。
比如,叶挺将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元帅之一,他在革命战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徐向前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以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出色的指挥才能赢得了革命胜利。
在文学、艺术方面,安徽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历史名人。
比如,淮海戏剧作家郭沫若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家冰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学才华而广受赞誉,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发行。
我的家乡
• 潜山安徽龟化石和东 方晓鼠化石的发现, 使潜山被称为“古脊 椎动物化石的宝地, 亚时代商周的40多处遗 址表明了一种新的原 始文化类型,受到国 内外考古界的高度重 视。
– 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 就发生在潜山境内。历 代名士李白、白居易、 苏轼、王安石、黄庭坚 等留下了许多赞美潜山 山水的诗篇,山谷流泉 摩崖石刻汇集了他们大 量的珍贵题刻。
• 古皖文化内蕴丰厚。 潜山是安徽省历史文 化名城。境内有国家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6处,县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16处。
潜山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 长江北岸,皖河上游。西北与岳西县及舒城 县毗连,东北与桐城市接壤,东南与怀宁县 相邻,西南同太湖县交界。总面积1686平方 公里。国家级著名风景区天柱山坐落在本县 境内西北部。
• 潜山地理环境优越。地势 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形成 山区、丘陵和圩畈。西北 的大别山余脉,层峦叠嶂, 百壑争奇,千米以上的山 峰69座。坐落在官庄镇的 猪头尖,海拨1538.6米, 为全县最高峰。中部丘陵, 岗川相间,丘冲交错。东 南圩畈,阡陌纵横,河湖 穿插,良田相连。境内主 要河流有菜子湖流域的大 沙河和皖河流域的潜水, 皖水,长河。属北亚热带 季风性气候温和,雨水充 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无霜期长,特别适宜于农 作物生长。 •
兰草花
瓜蒌
茶山
荷花
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江淮地区,主要农作 物是水稻。
板栗
三祖禅寺
乡村
• 如此丰厚的古皖文化孕育 了代代英才,东汉方士、 大魔术家左慈、三国时卓 越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王 蕃、晚唐著名诗人曹松、 宋代宰相、文学家王、宋 代第一画家李公麟……, 现代的徽班领袖、京剧鼻 祖程长庚、章回小说大家 张恨水、当代杂技皇后夏 菊花、黄梅戏红星韩再芬 等,都是潜山人民的骄傲 和自豪。
古皖文化园建设项目简介
古皖文化园建设项目简介一、项目背景和市场分析1、项目背景潜山县地处安徽西南部,东临长江,北枕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天柱山。
自古至今地扼东西交通咽喉。
国道105、318线,合(肥)九(江)铁路,“沪蓉”、“六潜”高速公路贯穿县境,天柱山机场、长江航运北距潜山县城仅50公里。
这里山青水秀,环境优雅,交通极为方便。
潜山是安徽文物资源大县,是古皖文化源头县。
历史悠久。
古迹荟萃,名胜星罗棋布,史前及历史文化积淀丰厚。
早在6000多万年前的古新世晚期,潜山盆地就有许多动物生息繁衍,从而成为“亚洲哺乳动物的起源地”,并成为当今广大中外古生物学家的科研基地;延至10万年前,已有人类在今县城东彭岭一带生存活动;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安徽唯一自成体系的部族文化——薜家岗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皖国、舒龚国、楚国领地,境内因皖山(天柱山)、皖水、皖国、皖县所在,才有皖地之称,安徽简称皖盖源于此。
今日的潜山县城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地理位置险要,在历经二千多年历史中,一直是都、郡、州、府、县治所。
源远流长的历史,无疑给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大地造就与留下了大量誉满国内外的名人名胜和许多美丽的传说。
汉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三国佳丽大乔、小乔等故事诞生地以及京剧创始人程长庚、小说大家张恨水等出生地都在今日的潜山等等,所有这些既是皖文化的主要内涵,又是皖地人民的骄傲,先辈们辛勤耕耘的成果,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建设皖园是适应经济社会与天柱山旅游业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对于提高天柱山旅游品位,充分向世人展现安徽的古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市场分析旅游是一项休闲娱乐、增长见识的高品味活动,特别是文化旅游,更加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发展,加上天柱山与黄山、九华山、庐山构成旅游网络。
客源市场稳定扩大,皖园开发建成后,依托天柱山客源,预计每年将接待游客超过120万人次。
安徽相对低调的5a 有安徽简称 皖 的来源 还有李白终老之地
安徽相对低调的5a 有安徽简称皖的来源还有李白终老之地
安徽的简称“ 皖”,起源于古希腊语词汇。
古希腊语“ώως”是“曲直”的
意思,表示“南北夹路,东西平行”,象征着安徽安庆路沿途曲折蜿蜒,而安庆南临江南,又渊源于安徽朗凤河水系。
古人视安徽为左倾天下,安庆路犹如“皖”字。
“皖”字由三折曲线组成,形
似安庆路的蜿蜒路線,也有“凤阙众道”的寓意,象征着当时安徽地区的繁荣昌盛。
此外,安徽除了被称为“皖”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就是
著名的“李白终老之地”。
李白生活在安徽攸县。
据说,当时他死后,便被安放在攸县的湖边,这里的风景如画。
而今,安徽新旧历史景点俱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密集区域,深受游客和历
史学家的青睐。
多年来,安徽游览旅游也因此蓬勃发展,并以“皖”和“李白终老之地”作为标志,成为安徽重要的文化象征。
总之,安徽“皖”的含义是渊源于古代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字面上也体现了安
徽那曲折蜿蜒的历史景观。
安徽还有名那里李白终老之地,便是它博大精深的历
史文化遗产。
安徽文化的特点
安徽文化的特点安徽文化有一大特点,就是三条水系孕育了三种文化。
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恰巧从地理上把安徽三等分,分为皖南、江淮之间、淮北。
淮河孕育了淮河文化,有老子、庄子、建安文学等;江淮之间就是皖江文化,桐城派是典型的代表。
再有皖南山区的新安江水系,孕育出新安文化,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徽文化。
一·皖江文化“皖江文化”是以安庆、桐城为中心,由安庆土著的古皖文化和来自江西徽州移民的朱子信仰碰撞和融合而形成。
皖江文化自先秦以降,从未中断,源远而流长。
皖江文化涌现出大量文化世家,有的绵延数代,名人辈出。
由于移民和交通的便利,皖江文化开放程度高、创新意识浓、文化辐射力强,在许多方面使部分文化内容从区域文化范围上升到主流文化圈。
有的专家认为,皖江文化比较注重以文载道、以文救国、以文济世、以文乐民,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比较系统地整合了文学、政治、宗教和艺术的精神力量,因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有的专家认为,皖江文化特点鲜明的文化品格,主要表现在以明代方氏学派“坐集千古之智”的治学胸襟为代表的兼容并包的文化襟怀,以桐城宋学“士”的精神为代表的刚毅进取的人生品格,以《新青年》杂志早期作者群为代表的变通开放的世界意识。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看徽州文化与皖江文化有着的不同特质:在文化品格上,徽州文化体现出“山”一样的凝重、厚实,文化遗存多,积淀厚;皖江文化则犹如“水”一般飘逸、空灵,感染力强,召唤性强,文学艺术成就尤为卓著。
皖江文化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流光溢彩,至少包括实用文化、艺术文化、思想文化三个维度,涉及宗教、文学、戏曲、书画、政治、经济、科技、旅游、生态、民俗等众多领域。
(一)文学方面。
桐城派的兴起是皖江地区文学乃至清代文学的最大成就。
桐城派秉承程朱道统,宗崇秦汉及八大家散文,别立门户,自成一派。
它以方苞倡导古文“义法”为标志,始于康熙年间,中经刘大櫆的拓展,到乾隆年间姚鼐时逐步兴盛。
现代文明视域下皖江文化的特点概述
现代文明视域下皖江文化的特点概述作者:阮宏昌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8期【摘要】独具特色的皖江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宏伟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也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
皖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涉及范围广,是祖先遗留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充分挖掘和传承。
【关键词】现代文明;皖江文化;特点一、皖江文化的定义皖江文化,简单的说,就是皖江地区人从古到今在处理人和世界的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目前皖江文化有三种说法:第一种种观点认为“皖江文化”是以安庆、桐城为中心的,由安庆土著的古皖文化和来自江西徽州的移民的朱子信仰碰撞和融合形成;第二种观点认为“皖江文化”应包括以安庆为中心的古楚文化(古皖文化)、桐城文化,以及受这两种文化与徽州文化交叉影响的沿江池州、铜陵、宣城、芜湖、马鞍山的“徽皖文化”;第三种观点认为,皖江文化指从远古到现在皖江地区的总体文化,考察其历史渊源和文化的内在整体性,皖江文化区的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宣城(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
二、皖江文化的特点(一)皖江文化源远流长皖江文化,即“皖江地区历史文化”,是江淮文化的发祥地,是涵盖安徽全省文化的标志性文化。
皖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灿烂辉煌。
科学地划分皖江文化的基本内涵,在这个方面形成共识:皖江文化,包含以张英、张廷玉、陈独秀为代表的政治文化;以京剧、黄梅戏为代表的戏剧文化;以李公麟、邓石如为代表的书画文化;以敬敷书院、省立安徽大学、发达的基础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文化;以禅宗二祖、三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桐城派文化、新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等。
皖江文化历史悠久:前推至新石器时代的薛家岗文化,后经西周古皖国,秦代衡山郡,东汉庐江郡,南宋安庆城,直到1667年安徽建省,绵延不断。
皖江文化
后人为纪念他,称皖山为“皖公山”,并择址皖山之东南、皖城以西的一座山(后尊称为“大王山”)建有 皖伯庙,亦即“大仙庙”。
潜山市区(皖城)曾于东汉至南宋为郡、州、府治所驻地长达800多年。
凡涉及皖江地区历史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以及文学、戏曲、书画、政治、经济、科技、宗教、民俗、生态 等领域的个案,无论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专家学者研究之,民间学人研究之。
皖江文化研究形成地域文化气候,由北向南形成了中原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皖南文化三大文化圈。
文学方面
在桐城派文化陈列馆参观桐城派的兴起是皖江地区文学乃至清代文学的最大成就。桐城派,其深受禅宗的影 响分不开。
皖江文化比较注重以文载道、以文救国、以文济世、以文乐民,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比 较系统地整合了文学、政治、宗教和艺术的精神力量,因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美食特产
美食特产
胡玉美蚕豆辣酱:中华百年老字号,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胡玉美酱园采用川中辣酱风味,试制 成“胡玉美蚕豆辣酱”,色泽泛红,味香细腻,微辣而甜,风味独特,一时名扬四海,远销国内外。曾在巴拿马 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国际荣誉奖章,并先后在上海国际展览会、西湖博览会上,获“国光”银质奖章,被评为 安徽省优质产品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振风牌”胡玉美蚕豆辣酱为畅销国内外的名牌食品。
(2)皖江文化指以芜湖为中心的文化圈,近代芜湖开埠通商,芜湖工商业发达,兴盛一时无两,经济发达导 致文人聚集,文化兴盛,芜湖城里众多以“皖江”为名的建筑、活动等。
(3)皖江文化指从远古到现在皖江地区的总体文化,考察其历史渊源和文化的内在整体性,皖江文化区主要 是安庆文化。皖江文化应覆盖整个皖江地区的历史文化,涉及文学、戏曲、书画和更大范围的政治、经济、科技、 宗教、旅游、生态、民俗等众多领域。
皖江文化
皖江文化“皖江文化”的概念皖江文化,即“皖江地区历史文化”,是江淮文化的发祥地,是涵盖安徽全省文化的标志性文化。
皖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灿烂辉煌。
科学地划分皖江文化的基本内涵,在这个方面形成共识:皖江文化,包含以张英、张廷玉、陈独秀为代表的政治文化;以京剧、黄梅戏为代表的戏剧文化;以李公麟、邓石如为代表的书画文化;以敬敷书院、省立安徽大学、发达的基础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文化;以禅宗二祖、三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桐城派文化、新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等。
皖江文化历史悠久:前推至新石器时代的薛家岗文化,后经西周古皖国,秦代衡山郡,东汉庐江郡,南宋安庆城,直到1667年安徽建省,绵延不断。
皖江地区是指长江流域安徽段两岸地区,覆盖地域涉及现行行政区划的沿江8市,即: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巢湖、宣城(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
皖江地区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旧石器时代,皖江地区就有猿人活动的遗迹;如和县猿人遗址、银山遗址、水阳江旧石器遗址等。
在新石器时代,皖江地区的遗迹更多;如薛家岗遗址、汪洋庙遗址、黄鳝嘴遗址、天宁寨遗址等。
这些遗址遍及皖江各个地区,说明很早就有人类活动。
他们在长期的活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早期人类文明的内涵。
自先秦至现今,皖江文化就没有中断过,因此说皖江地区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涉及历史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以及文学、戏曲、书画、政治、经济、科技、宗教、民俗风情、生态环境等众多领域。
如同山西有晋文化,山东有鲁文化,湖南有湘文化,湖北有楚文化。
但皖江文化的定义,在学界有3种:(1)皖江文化是以安庆、桐城为中心,由安庆土著的古皖文化和来自江西徽州移民的朱子信仰碰撞和融合而形成。
(2)皖江文化应包括以安庆为中心的古楚文化(古皖文化)、桐城文化,以及受这两种文化与徽州文化交叉影响的沿江池州、铜陵、宣城、芜湖、马鞍山地区的“徽皖文化”。
安徽与徽文化
安徽以及徽文化的品味安徽,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的省份,简称“皖〞,省会合肥市。
公元1667年因清代江南省〔明代南直隶〕东西分置而建省。
省名取自安庆府、徽州府〔今黄山市〕首字。
中华民国沿袭清代建置,仍置安徽省。
对日战争期间曾分置皖北行政公署、皖南行政公署。
1949年,以长江为界分设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皖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2年,重建安徽省。
安徽跨长江下游、淮河中游,长江流经安徽段俗称“八百里皖江〞,以长江、淮河为界,形成了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地域。
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河南。
岸的“鱼米之乡〞。
〔〕肄业生和在校生)。
整的对接施行工作,方案9月10日前根本完成人员安置等主要工作。
山水诗都、绿色钢城—文明宜居马鞍山(11张)文化地理分区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开掘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
在蚌埠市禹会区发现的禹墟距今约4000年,乃是中华封建历史的开端。
产生于淮河流域的老庄道家学派,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
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扬剧和越剧在安徽大地上也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和开展。
春秋战国时代的吴越文化和楚文化都在安徽大地上熠熠生辉。
新安江流域的徽州文化是安徽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有力地诠释了儒家文化与经商之道的结合真谛,创始了“儒商〞典范。
徽商纵横华夏,徽州文化更是播送万里。
徽州培养出的状元、进士更是数不胜数。
如今,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当代中国三大地方学。
长江流域的安庆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浑厚的底蕴,安庆文化博大包容、深沉细腻,桐城派可以说是安庆文化在明清时期的一个不小的结晶,安庆文化是长江中下游一朵美丽的奇葩。
安徽的戏剧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深沉,徽剧〔发源于安徽徽州、池州与当涂,开展于安庆石牌〕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黄梅戏〔发源于安徽安庆-湖北黄梅一带的长江流域〕是中国四大戏曲门类之一。
岸的“鱼米之乡〞。
2023年秋中央电大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安徽地区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江苏、安徽。
2、安庆3安徽合肥4、历史性独特性5、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6、延续性、多样性、开拓创新性7、老子庄子8、倡导新文化,颠覆旧文化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道德经》:《道德经》亦称《老子》。
老子旳思想集中体目前所著旳《老子》一书中。
《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旳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
其基本范围是“道”与“德”,相比较起来,“道”最为基本。
新安理学:朱熹作为理学思想旳集大成者,其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朱子学”。
朱熹门生弟子众多,遍及闽中等南方地区,他们同尊朱熹并形成众多旳流派,其中徽州旳朱门弟子以朱熹嫡传自誉,在发明、诠释朱子学方面独树一帜,被称为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形成于南宋,在元代得到深入旳发展,并于明初到达鼎盛。
新安理学一以贯之旳学说宗旨、一脉相承旳理学家群和鲜明旳学派特性,对12世纪后来旳中国哲学史和学术思想史旳发展演变,以及徽州及周围地区旳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旳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安徽旳三大文化圈是什么?各有哪些特点?答:安徽文化在其长期旳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旳不一样,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旳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淮河文化圈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旳区域文化带。
淮河文化圈旳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旳地理和人文环境条件,有其深厚旳底蕴和丰富旳内涵。
由于淮河地区特殊旳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多种不一样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旳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旳特点。
皖江文化圈一般是指从远古到目前皖江地区发明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旳总和,其范围大体靠近于目前旳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都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
皖是哪个省的简称,皖的戏曲文学
皖是哪个省的简称,皖的戏曲文学简介安徽被成为中国戏曲之乡,安徽戏剧表演艺术历史悠久,品种较多,名家迭出。
地方戏种现存30余种,影响较大的有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坠子戏、花鼓灯等。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徽剧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池州的傩戏号称“戏剧活化石”,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
戏曲安徽历史上有新安画派、龙城画派,版画流派有芜湖铁画、徽派版画等。
新安画派画派先驱程家燧、李永昌、李流芳,鼎盛时期主要成员有方式玉、王尊素、吴山涛、王家珍、戴本孝、吴龙、吴田标、雪庄等,新安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5] 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
文学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位于中国大陆东部,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
得名于“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首字。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东邻江苏、浙江,西连湖北、河南、南毗江西,北与山东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
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组成,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总数达500个以上,其中万亩以上的湖泊就有30多个,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
安徽自古重视科研教育,是中国量子通信的领跑者、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古今有毕昇、梅文鼎、程大位、王贞仪、邓稼先、杨振宁等科学家。
截至,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首的科研教育大学110所,科研机构4093个,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实验室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4个。
安徽与江苏、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安徽文明寻根——皖源考
安徽文明寻根——皖源考传统渐行渐远,追溯安徽人皖源情结与乡愁,不能不去皖公山下的城镇与村野,这里的人之于“皖”当如影随形,如声随风,谁不是以“皖源地”而觉自豪。
文化有着传承与发展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协调、开放之举。
作为安徽人不仅要了解徽文化,亦应弄清皖之渊源,明白我们从哪里来,才能更清醒地面对当下,稳健地走向未来。
皖之本意而今所能见到的记"皖"之文,间接于《史记》,直接于《汉书》。
所谓间接者,盖因司马迁所著《史记》在其死后即发生残缺,加之历代版本传抄衍误,导致今本《史记》中已没有"皖"之说了,如今所能见到的只是唐宋人书中引用到古本《史记》关于"皖"的片断史料,如唐杜佑《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一:"舒州……古皖国也,春秋时有皖国,《史记》曰:皖,夏姓,皋陶之后";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第一百二十五:"舒州……春秋时皖国也,《史记》曰:皖,偃姓,咎繇之后";唐宋时舒州即今安庆市之前身,州治在今天柱山下潜山县城。
所谓直接者,即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第八上载:"庐江郡……县十二:……,有铁官",据康熙字典目部可知:"睆"与"皖"通。
颜师古为《汉书》中的"睆"作注曰:"音胡管反,即念作"缓",其左旁不是从白,而是从目,这与同为东汉的许慎所著《说文》相符;在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字典《说文》第四上部中,有"睆"字条,并注有两种写法,即"睅"与"睆",按形声字解,前者从目旱声,后者从目完声,可见"旱"与"完"的古音是相同的。
《说文》释其义极简单,仅有三字,即"大目也"。
潜山县古皖印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企业信用报告-天眼查
截止 2018 年 11 月 02 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及天眼查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 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 考。
5.3 法律诉讼
截止 2018 年 11 月 02 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及天眼查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 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 考。
1.3 变更记录
截止 2018 年 11 月 02 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及天眼查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 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 考。
1.4 主要人员
序号
1 2
姓名
潘涛 赵方建
职位
监事 执行董事
二、股东信息
序号
1 2
责。本报告应仅为您的决策提供参考。因使用该报告而产生的任何后果,天眼查概不负责。
2
一、企业背景
1.1 工商信息
企业名称:
潜山县古皖印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工商注册号: 340824000056931
统一信用代码: 91340824336817954B
法定代表人: 赵方建
动产抵押、欠税公告、经营异常、开庭公告、司法拍卖 六.知识产权信息:商标信息、专利信息、软件著作权、作品著作权、网站备案 七.经营信息:招投标、债券信息、招聘信息、税务评级、购地信息、资质证书、抽查检查、产
品信息、进出口信息 八.年报信息
*以上内容由天眼查经过数据验证生成,供您参考 *敬启者:本报告内容是天眼查接受您的委托,查询公开信息所得结果。天眼查不对该查询结果的全面、准确、真实性负
安徽历史文化有哪些
安徽历史文化有哪些安徽历史文化:文明源头: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
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
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
毫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老、庄故里:安徽省是中国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悠久的历史产生出对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学派,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文化。
道家学说: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今安徽涡阳县人)、庄子(今安徽蒙城县人)创立了道家学说,老于主要著作有《道德经》,庄子主要著作有《庄子》。
其主要哲学思想是:以道为世界的本原及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以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解释宇庙万物的产生。
天文历法:刘安系汉高祖刘邦之孙,封淮南王。
西汉哲学家,主要著作有《淮南子》。
他以道家思想的"道"和"阴阳二气"为理论解释四季变化,并创立了二十四节气历法,至今仍指导我国农业耕作。
刘安在寿县八公山练丹求变,研制出中华美食-豆腐,现已成为世界性的食品文化。
理学学说:朱熹,祖籍安徽徽州婺源(今为江西省婺源)。
南宋时期思想家、理学集大成者,也是著名教育家,主要著作有《资治通鉴纲目》。
朱熹以人性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之分为定论阐发理学,完善了"二程"理学,并对孔子儒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安徽文学:东汉末年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创立的建安文学,以其现实主义手法和清新的风格,形成建安学派,并对后世五言诗、七言诗产生深远影响。
清初桐城人方苞、刘大槐、姚鼐主张散文应宣扬儒家思想,倡导唐宋古文传统,形成桐城文派,在清代文坛产生重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皖文化”宏观重构及保护开发对策探究——基于安徽省潜山县的调查张奎樊晨晨操知璇程欣申毅王凯迪王飞宋倩倩王磊指导教师:胡石清(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摘要:古皖文化视为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彰显着民族的品格和历史的硬度。
同时,作为安徽的历史溯源,综合考察古皖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不仅是古皖文化重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有助于对安徽文化源头的探寻。
随着文化的不断演进与发展,古皖文化的色彩逐渐消退,不利于民族文化健康传承。
为此,本文在安徽省潜山县为期二周的调研考证基础上,从古皖文化研究现状、古皖文化的界定、典型表现、主要特征等方面为古皖文化的探究作出综合判断,清晰地描摹脉络,塑造精神实质,为古皖文化重构提供宏观样式。
并以此为参照内容,就古皖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作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古皖文化;内涵;特征;重构;保护开发地域文化现象,譬如徽州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对于皖文化真正的源头——古皖文化,并没有形成较为强有力的学术表现。
本调查研究将对古皖文化进行宏观的架构,用历史为载体,深度剖析,摊开古皖文化的深层结构,不再把它作为单纯反映历史和意识形态的一面镜子,而是把它视为意识形态、历史、社会结构的产物,反过来作用于意识形态、历史、社会结构,以此,加固对优秀文化继承的地位,保证文化与继承护互为制约、互为实现、互为建构。
一、“古皖文化”研究的现状古皖文化作为安徽文化的源头经常被提及,但是学术认可度不成熟,学术研究著作又非常少。
单看研究成果,比较权威的有,1997 年秋潜山县古皖文化研究小组编印《古皖文化研究资料》、安徽省潜山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有《古皖文化资料》[1]、皖籍学者徐霁旻撰写的《皖风徽韵》[2]对皖文化覆盖区域的风土人情以及一些特殊的概念做了初步介绍。
在研究论文方面,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发现正面介绍古皖文化的学术论文几乎寥寥无几,宋雁撰写的《古皖文化渊远流长》刊载于《安徽文学》(2007年第9期),着墨古皖国在安庆地域内的演变,尚未提到“古皖文化”精确的概念。
方国根与罗本琦合写的论文《皖文化刍议》[3],描述了“皖文化”的几个特点并分析特点形成的原因,对皖文化的概念似乎难下定义。
叶庆先生发表于《新安晚报》的《古皖文化浅议》,主要把深受古皖文化影响的地域范围、重要文化遗产、历史人物拎出来做了一次简单的点拨。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汪谦干先生《皖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4]对古皖文化作出了初步的定义,并指出它所含有的源远流长、文化世家多、开放程度高、创新意识浓、辐射力强、发展不平衡和自主性不足等特点。
目前,古皖文化还局限于小圈子研究,属于民间组织的探讨,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官方组织专门调研古皖文化[5]。
因此,按照研究现状来看,关乎古皖文化,急需养成研究氛围,纵横结合全面探讨,为此,本调查研究拟进一步探讨古皖文化的概念界定、区域范围、文化表现及特征,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二、“古皖文化”的基本概念古皖文化,历史悠久,足有两千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春秋,据《潜山县志》记载:“潜山名县始于元…县以山名,山以潜名…自潜之名见于春秋传。
”春秋时期,皖伯大夫治理地方有功,周天子为了表彰其功绩,遂封地给大夫,大夫所属的辖区被称为皖国,皖国的都城便是如今的安庆潜山县。
此外,明朝《一统志》称:“至治间析置潜山县,以山为名。
”《尔雅•释言》:“潜,深也”“幽岩邃谷,穷之益深,潜之取义也。
”[6]事实证明,古皖文化有着厚重的时间长度和历史厚度,而界定“古皖文化”,需要做更加深入的聚焦。
(一)“古皖文化”涵义及地域发生范围古皖地区具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内容,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变,通过劳动人民创造,形成地域文化特色,以古皖国为中心,脉承薛家岗文化源流,吸收、融合多种文化因素。
“古皖文化”这一命题首次提出是在1992年11月。
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到潜山考察时说,“安徽的老祖宗在潜山”,同时,他首次真正意义上提出“古皖文化”的命题。
[7]卢荣景指出,安徽的源头实际上是在潜山县,是指在古时潜山被称为皖国,《潜山县志》载,“春秋楚邑在今霍山县东北三十里,有故城,与今县不相涉,班志县天柱山在南,今天柱在县北境。
”可以清晰的看出,潜山当时在整个古皖文化的核心地位,然而,古皖文化与时下讨论较多的皖文化又有所不同。
这就牵引出广义和狭义上的“古皖文化”,需要仔细分辨。
简单的说,我们把古皖国存在的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文化现象称之为狭义的古皖文化。
而广义的定义是,皖国存在之后所产生的文化现象。
如果综合这两种文化概念,则需要借鉴广泛认可的文化定义作为标尺。
针对文化概念,张岱年先生认为,所谓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8]在西方,卡希尔则从实用的价值来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
他表明,文化是特定人类群体表达起生存意义的符号形式,包括神化、宗教、语言、历史、科学和艺术等形态。
[9]至此,综合以上内容可以给古皖文化下一个宏观的定义,所谓的“古皖文化”,就是古皖国覆盖地区或者辐射区,从春秋战国至今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生存意义的符号形式,如神化、宗教、语言、历史、科学和艺术等形态。
古皖国最为典型的代表地是作为古皖国首都的潜山,而它的实际辐射的历史范围,则应该包括安庆全境广大地区,它的大致发生范围则根据古皖文化的始源——薛家岗文化的考古研究成果加以判断。
这一类型的文化遗存分布在南邻长江,北达淝水,东抵巢湖,西至鄂皖交界处的范围内[10]。
实际上,古皖文化的历范围基本上包括安庆市至及周边的广大地区。
图1 古皖文化宏观结构脉络(二)“古皖文化”内涵1、上溯与下延古皖文化应当分成上溯和下延两个部分来看待。
古皖文化的上溯还没有定论,据碳14测定考古遗迹,薛家岗文化可以看作是古皖文化的源头。
古皖国文化本体是皖国的建立,如上文所述,春秋时期,皖柏大夫统领地域,政治清明、经济稳定、文化繁荣,周天子赐其封地就被称作“皖国”。
自古皖国出现,这一时期产生的文化持续至西汉时期。
(1)古皖文化之源——薛家岗文化“薛家岗文化”是以皖国为原生地的古皖文化,皖国故地最具显著特色文化。
薛家岗遗址位于安徽省潜山县王河镇永岗行政村、永明自然村北,其北利华行政村和新华自然村交界处,总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
遗址北距县城(梅城镇)约7.5公里,西南距王河镇政府所在地4 公里。
[11]自1979年以来,薛家岗遗址经过了六次挖掘,共发掘了约3千多份文物。
薛家岗文化的时代约在距今5000-6000年之间。
薛家岗面积分布的范围广,它蕴藏有浓厚的文化资料。
遗迹和遗物十分丰富和文化内涵也非常深邃,成为长古皖历史文化的代表。
文物中其中以奇数对列的十三孔大型石刀和绘有花果纹的穿孔扁斧为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罕见之物。
而其中的9至13孔大型石刀,乃目前我国已发掘的同时期遗址中绝无仅有的一种生产工具。
[12]出土器物风格独特、自成面貌,显示着自身独具一格的特征和文化质感,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故而,中科院命名为“薛家岗文化”。
西汉元封五年,汉武帝南巡至天柱山时,祭封此山为南岳,被看成是古皖文化的下延。
可以理解为,古皖国的下延自汉武封岳,致使南疆崛起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作为古皖文化下延的文化表现。
(2)古皖文化之根——天柱山古南岳天柱山坐落于潜山县境内,雄峙于江淮之间,先因皖伯大夫始封之地,故得名“皖山”,后因汉武帝南巡至此,祭封为南岳,于是又有“古南岳”之称。
因为天柱山在潜山,古时还有直接叫做潜山,也有称呼皖山、万岁山。
天柱山具备“雄、奇、灵、秀” 的独特自然景观,被列作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古往今来,吸引众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慕名前来。
于是天柱山真正成为古皖文化的载体。
这里是唐明皇梦游的仙境、黄庭坚洗心彻悟之地、王安石舒台夜读之处、明宰相刘若宰抚琴遇仙之境。
唐代诗仙李白登临皖山吟诗:“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广为传颂。
据旧《潜山县志》记载“清溪两岸、环壁刻唐,宋人诗,使之无隙石”,此处石刻密集、显眼,具有文学艺术和观赏价值。
多为载于史籍经传的名人所留。
如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陆游等人的作品。
皖山至今留有唐宋以来的摩崖题刻二百多处,其中以唐代李德修、宋代王安石、黄庭坚所留题刻尤为珍品。
天柱山浑然天成、灵气弥漫,是当之无愧的人文与自然风景融合的文化圣地。
2、“古皖文化”典型内容古皖文化内容十分丰富,通过不断传承开拓,在文学、戏剧、宗教、绘画等方面成就突出,有很多的典型内容,在整个华夏大地,广为流传。
(1)孔雀东南飞东汉末年产生于古皖腹地潜山县的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流传广泛,它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叙事爱情诗,描写的是封建社会常见的因婆媳不和而引发的家庭悲剧。
该诗故事完整,情节波澜曲折,跌宕起伏;叙事缜密紧凑;主题钩深致远,蕴藉宽广。
它开始流传于怀宁、潜山一带,经文人加工后,南朝陈国徐陵(507-583)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原题为《焦仲卿妻》。
(2)黄梅故里,京剧之祖古皖文化辖地安庆是黄梅戏的之乡,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湖北黄梅县一带盛行民歌,以采茶歌为主,逐渐形成一种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作节拍、无丝弦伴奏、句尾由后场(锣、鼓手) 帮腔(唱) 的“打锣腔”。
清代乾隆年间,黄梅县发生水灾,灾民纷纷外逃,不少人以卖唱为生。
安庆一带有些人就学会了这种采茶调,称之为黄梅调。
由于长期演出,受当地语音、民歌影响,逐渐“改调为歌”,并从当时流行的青阳腔和徽调中吸收艺术营养,逐步形成了具有安庆一带地方语音特色的黄梅戏[13]。
黄梅戏为安庆人所热爱,这里出现的一批黄梅戏著名演员如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等,他们把黄梅戏不断发扬广大,使其广为流传。
在安庆人的推动下,黄梅戏不仅成为当地的地方戏,还将其推向全国,如今黄梅戏已经发展成中国五大剧中之一。
众所周知,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总的来说是由徽剧演化而成的。
因为徽剧则是安庆的土语音调同外来的汉调、昆曲、秦腔相结合的产物。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庆徽班班主高朗亭首率徽班进京为乾隆祝寿演出,轰动京城,之后徽班相继进京,称盛京师,并迅速向诸省扩张,徽剧一时成为全国最大的剧种,进而演变为国粹艺术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