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0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0例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一针刺疗法,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予野木瓜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1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及mcgill量表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比例基线一致。
1.2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召开的“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有关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拟定[1]:临床疼痛、麻木等根性症状与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一致;压头试验或上肢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1.3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年龄在28岁至65岁之间;知情同意者。
1.4排除标准
不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椎病患者;局部有结核或肿瘤者;曾进行手术治疗者;有出血性疾病者;颈椎外病变(如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等)。
1.5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
组穴方案:颈夹脊穴,肩井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及阿是穴
操作方法:针刺颈夹脊穴时患者采取俯坐位,采用0.3×40mm规
格毫针,常规皮肤消毒后进针,针尖斜刺向脊柱,以达到椎间韧带为度,平补平泻,得气后加予电针,选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余穴位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每次留针30min,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1.5.2 治疗组
针刺组穴方案及针刺方法同对照组。
穴位注射穴位选择:①c4 夹脊穴:患者以拇指、食指、中指及前臂桡侧麻木为主诉症状;②c5和c7:患者以环指、小指及前臂尺侧麻木为主诉症状。药物选择野木瓜注射液,进针后调整针尖方向,以针感向患侧肩、肘、手指传导后再注射药液,每穴1ml。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两组均治疗2疗程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6观察指标
1.6.1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具体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2]:
显效:临床疼痛、麻木等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肢体功能基本康复;好转:临床疼痛、麻木等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减轻,肢体功能大部分康复;无效:临床疼痛、麻木等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肢体功能无改善。
1.6.2 所有患者于治疗后运用简化mcgill量表计分评定疼痛程度。
1.7统计方法
实验结果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表1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0.0%,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总体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2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cgill量表的疼痛分级指数(pri)感觉分、情绪分、pri总分及视觉模拟量表(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对改善患者临床疼痛等显著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是由于颈部肌肉劳损、颈椎间盘退变、突出、骨质增生、节段稳定性破坏等原因引发局灶的无菌性肿胀、粘连,导致神经根首次刺激或压迫而产生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由于不良生活及工作习惯,其发病年龄也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其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目前,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比较公认有三种学说,即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机械压迫学说及自身免疫学说。治疗方面,多以保守疗法为主,如保守治疗无效,活着疼痛剧烈、伴有肌肉萎缩,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等,可考虑选择手术治疗[3]。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隶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其病机多为正气
亏虚、气血失调而引起的“不荣则痛”,或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侵袭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不通则痛”。有研究表明[4],针刺能反射性的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缓解局部血管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消除局部神经根水肿,减轻组织粘连,起到对受压迫的神经根的解压作用,缓解临床症状;此外,针刺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从而减少多种神经多肽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野木瓜注射液具有祛风通络止痛的功效,穴位注射将药物及针刺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药效与针刺效应的有效叠加。
本研究结果提示,针刺结合穴位注射临床总体疗效及对患者的疼痛感受均优于单纯针刺疗法,表明单一的针刺疗法虽然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针刺及穴位注射的综合疗法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诸如针刺结合灸法、针刺结合推拿以及颈椎牵引等综合疗法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