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体系,其社会意识形态理论是其核心之一。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为主线,探讨其核心概念、理论要点以及对社会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概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阶级性的思想体系,它反映了社会存在和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阶级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利益和立场。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往往是统治的工具,用于维护和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其次,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双重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既反映了社会存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形态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它又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不能脱离社会实践的基础。

最后,社会意识形态是可以改变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通过革命和革命意识形态的传播,人们可以改变旧的意识形态,创造新的意识形态,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要点1. 社会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斗争的产物。

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反映了不同的阶级利益和立场,代表了不同阶级的思想观念和世界观。

统治阶级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来强化自己的意识形态,并以此来统治被统治阶级。

2. 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压迫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往往是压迫性的,它通过灌输思想、压制异议等手段来维护和巩固统治地位。

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掩盖了阶级矛盾和斗争的本质,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

3. 社会意识形态受社会实践的制约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通过社会实践而形成的。

第二节意识形态

第二节意识形态
• 意识形态ideologie,由希腊语ideo(观念) 和logie(逻各斯=学说)组成。 • 因此,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意识形态概念就是 观念学, 也可以理解为意识学或理念学。
A、德拉西的意识形态
• 德拉西(1754-1836,拿破仑时期法国国立 研究院的哲学家、政治家),在《意识形态 概论》首次使用了这一词语。 “观念学的 主要任务是研究认识的起源、界限和认识 的可靠性的程度。”
意识形态肯定说 人大哲学院肖前教授
• 无论在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中,还是在现代西方学 术传统中,意识形态一词都有反映或体现特定社 会集团利益的含义,是一种与“科学意识”不同 的东西。 • 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取决于这种 意识形态所反映的社会集团的利益是否与历史发 展的客观趋势相一致。一般说来,其利益与历史 发展的客观趋势相一致的进步的社会集团的意识 形态是与客观性、科学性相容的,而其利益与历 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不相一致的反动的社会集团的 意识形态则是与客观性、科学性不相容的。
历史唯物主义
• 考察马克思所有著作,他所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三大问题 • 近代西方主流哲学中的人总是做为认知主 体出现,是世俗生活的旁观者,因此人是 抽象的。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是具体的。这个具 体的人是“现实的个人”,它即托拉西将意识形态将一切观念都还原到人的直接感觉,这 种还原性的感觉认识论,具体到社会政治层面又肩负着破 除宗教和神权秩序、确立理性和国家纲领的政治功能,显 示了其改造社会与拯救世俗人性的价值实践功能。拿破仑 也是因为这一方面有利于自己的世俗统治而对意识形态家 们予以嘉许的。 • 但是,意识形态彻底的感觉论立场和政治上共和主义与自 由的态度不仅仅宗教权威,甚至也一般地反对任何权威, 这就与企图恢复帝制和宗教统治的拿破仑发生了冲突,其 结果就是意识形态思想家被国家体制拒绝在外,并被宣判 为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空想家”,由此德拉西的意识形态 被拿破伦赋予了贬斥性的意义。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作者:花倩茹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第01期摘要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过程中初步阐述了其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观点。

在《资本论》中,他对意识形态有了更深入的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维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基本内容意识形态安全中图分类号:A119 文献标识码:A1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最开始是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不仅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神秘主义,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还阐述了意识形态的问题。

马克思在论述过程中批判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特征,他认为国家的意志和法律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们必然是要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服务;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坚持唯物史观的原则,坚持从现实出发,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出发来探索意识形态理沦问题,这也为其后来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德国过去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对者,那它就不会集中于自己本身,而会集中于只用一个办法即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上去。

”这说明马克思已经摆脱了唯心主义的观点,从而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去看待黑格尔在著作中所阐述的问题。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继续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并开始初步地论述意识形态的相关问题,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意识形态的看法。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特征,而这种虚假性特征的根源在于异化劳动。

马克思指出:“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

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全部生产运动的感性表现,也就是说,人的实现或现实。

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因此,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对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身的人的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基本立场之一,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使命,引领着中国社会向着更为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断前进。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于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想方法的总体观。

其核心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的重要作用1. 引领社会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指引,明确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2. 强化党的组织力量。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作为党的一项基本观念,能够凝聚党员干部的思想共识,增强党的组织力量,推进党的建设。

3. 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通过倡导诚信、公正、自由、平等、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起一种积极向上、科学合理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

4. 推动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对于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的指引下,推动文化创新,倡导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相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的实践与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的实践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在我国的实践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与时俱进,与社会主义发展相互促进。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需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1.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要正确看待历史,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巨大成就,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2.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要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关键,继续坚持和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和特征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和特征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和特征论文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和特征全文如下:【摘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着丰富的内涵;文章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的同时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从而得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否定性概念,它的本质是一个总体观念概念的总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征有阶级性、隐蔽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与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经济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一观念的上层建筑。

19世纪,“意识形态”一词在马克思主义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马克思那里,他将意识形态理解是与一定经济基础所适合的观念上的“上层建筑”,这个理论包括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主要有哲学、艺术、经济、政治、法律思想、道德等形式。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就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指的是“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一直存在,意识就始终都是这种产物”。

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虚假的体系。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从本质出发深刻地揭露了意识形态其实是一种虚假的意识。

马克思指出:“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现着的,那末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像在眼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物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

”与此同时,伟大的恩格斯也将意识形态理解为:“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

推动他的真正动力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

”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就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掩蔽自身与社会经济事实进行联系的客观过程。

三统治阶级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意义
义。
工作” 。


马 克思 主义 意识 形 态 概 念 的提 出态理 论 的发 生学
意识形 态 ( i d e o l o g y ) 一 词 是 希腊 语 i d e o ( 观念 )
马 克思 主义在 意识 形态 的发 展 与传播 过 程 中起
具有 一个 大致 清晰 的框架 。 由于马克 思本人 并没 有对 意识 形态 做 过 系统 的
其作 为无 产 阶级 的指导 思想 。
( 二)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意 识 形 态
论述 , 所 以意识 形 态 究竞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中处 于 理 论 的发 展
何种 地 位 , 是一 个 比较复 杂 的问题 。“ 意识 形态 概念
在1 7 9 6年 到 1 7 9 8年 所 写 的论 文 《 关 于 思 维 能 力 的
备忘 录》 中, 当时正 值 法 国大 革 命 ( 1 7 8 9 ) 的尾 声 , 是 形 态 的著作 大多 都将 马克 思主义 对 意识 形 态 的贡 献
新兴 的资 产 阶级 反 对 封建 主义 与 贵 族 的最 后 时 刻 。 做 了详 细 的论述 , 虽 然对 于马 克 思 主 义 的意 识 形 态
该词 作为 资产 阶级反 对 封 建 阶级 的 思 想 武 器 , 在 当 概 念没 有形 成定 论 , 但 是在 一点 上他 们 是一 致 的 , 即
【 收稿 日 期】 2 0 1 6— 0 8 —0 2 【 作者 简介 】 王志 ,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讲师 。
6 2
认 为意识 形态在 马 克思 主义 的著作 中并 没有 得 到 系 假 的意识 , 后来 的马 克 思 主 义者 就 不 会 也 没有 可 能 统 的论述 , 概念 不 是 十 分清 晰 , 具有 模 糊 性 , 但 是却 在革 命 与建设 实践 中将 马克思 主义 意识 形 态化 并将

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

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

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揭示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即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反映性和实践性。

首先,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强调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反映了特定阶级的利益和意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主导了整个社会,用以维护和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而无产阶级则需要通过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意识形态,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

其次,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指出了意识形态的反映性。

意识形态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总和,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然而,由于社会存在本身是被特定阶级所决定的,意识形态往往被特定阶级利益的偏见所影响。

因此,意识形态并非客观客观真理的表达,而是特定阶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任务就是揭露意识形态的偏见和错误,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现实,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强调了意识形态的实践性。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仅是被动地反映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改变社会现实。

意识形态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激发人们的行动,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充当了先导的作用,唤起了广大工人和劳动者的觉醒,指导他们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争取解放和全人类的幸福。

综上所述,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包括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反映性和实践性。

这一理论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作用,在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和特征

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和特征

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和特征【摘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特征的思想体系。

它深入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本质,着力揭示了意识形态与阶级斗争的紧密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涵包括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呼唤。

其特征在于科学性、革命性和国际性,具有强大的理论指导力和实践动员力。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引领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变革方面,对个体的影响体现在启蒙人们的思想、激励人们的行动方面。

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人们提供着思想武装和行动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其发展趋势受到全球关注,将继续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涵、特征、社会影响、当今世界、个体影响、当代意义、发展趋势、阶级斗争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具有马克思主义内涵和特征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和系统表达。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意识形态是贯穿于整个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一种总体思想,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阐释。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与阶级斗争密切相关的,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更新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要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价值和理论支撑。

1.2 意识形态与阶级斗争的关系意识形态与阶级斗争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重要的理论观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一种思想观念体系,是由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地位而制造和传播的一种意识形式。

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属性

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属性

观 与 方法 论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是 哲 学 史 上 一 次 壮 丽 的 日出 , 它改变 了 以往 哲 学 家们 从 观 念层 面 解 释 世 界 的主观 偏 好 , 坚 持 从 物 质 实 践 出发 来 考 察 观 念 ,
题的背后都存在一个 意识形态 问题。从广 泛 的意
义 上来 说 , 任何 人 、 任何 社 会 、 任 何 国家 和 民族 都 不 可 能超 越 于意 识形 态 之 外 , 问题 的关 键 不在 于有 没
色色的意识形态理论就不可能具有这些基本属性 ,
这正是 本 文 所 要 探 讨 的 问题 。马 克 思 主 义 意 识 形
并非蒲鲁东所说的永恒理性 的特征 , 都只是历史 的 暂时的形式。而针对蒲鲁东 以公平、 平等作为评价
历史 进 步与社 会发 展 的 尺度 , 恩 格斯 认 为这 同以 抽
题编号 : 1 2 B K S 0 5 1 。
作者简介 : 梁建新 , 长沙理工 大学教授 、 博士, 中国社科 院马克思主义研 究院博 士后 , 湖 南长 沙, 4 1 0 1 1 4 。

湖南社 会科 学
2 0 1 5年第 5期
意识 形态 与 道 德 问题 ; 意 识 形 态 与 生 态 问题 等 等 。 四是 马克 思主义 意 识形 态 理论 所 具有 的基本 属 性 , 这些 基本 属 性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意 识形 态理 论 区别 于 其他 意识形 态理 论 的“ 身份标 示 ” 与“ 文化基 因” , 自 由主义意 识 形 态 理 论 、 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后 现代 主义 意识形 态 理论 、 非 意识 形 态化 理 论 等形 形
态理论与时俱 进的百年发展始终传 承着这些无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性质、发展规律和解放人类的学说体系,其中核心理论之一就是社会意识形态观。

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系统,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对整个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观,并对其重要性做出分析。

一、社会意识形态的概念及其内涵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根据其生产、生活和社会关系所形成的一种观念、信仰和价值体系。

它通常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各种理论和学说。

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评价的总和,也是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的一种思想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观强调通过剖析社会的经济基础,揭示出社会意识形态的来源和本质。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一种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的思想体系。

它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又满足了被统治阶级的思想需求。

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其实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其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和局限性。

统治阶级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思想控制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使被统治阶级接受和认同这种意识形态,同时反映出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求。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统治阶级通过操控社会意识形态,控制公众舆论,塑造社会认知,以谋求自身利益。

这种控制手段使得人们误解社会现实,失去对社会问题的正确判断,从而为统治阶级服务。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靠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

只有通过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转变。

新的社会制度将为人们提供更加公平和平等的社会意识形态环境。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问题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问题

意识形态有什么涵义?雷蒙。

高斯(Raymond Geuss)依据意识形态在感情色彩上的差异,把意识形态分为三类:第一,中性意义(或描述意义)上的意识形态(ideology in the description),人们把它当作一个描述性概念,以分析一定的社会结构与功能,不论真假是非,不做价值判断。

现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常常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

既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信仰体系和宗教仪式等,也包括一切精神现象、心理现象、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综合。

第二,贬义上的意识形态(ideology in the pejorative sense),主要是指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等的“意识形态”概念。

它把人类的一切精神思想文学艺术活动都看成是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虚假意识(falseconsciousness),从而否定它自诩、自命的普遍真理性,揭示它曲解社会存在并进而维护某些特定团体的利益的根本特征。

第三,褒义上的意识形态(ideology in the positive sense),即建设性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取得胜利之后,列宁提出“建立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和工人处境的思想体系。

它是在揭穿虚假意识的基础上,所做的建设性工作。

无产阶级之所以急于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是因为意识形态对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至关重要,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掌握了群众,便会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因而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真理性。

曼海姆对意识形态的分类:基于知识社会学的学术背景,曼海姆把意识形态分为两类:一类是特定意识形态(particularideology),一类是整体意识形态(totalideology)。

前者是个别人的观念和表象,目的在于掩饰某些集团的私利;后者是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社会团体的意识形态,目的并不在于现实利益的掩饰和遮盖,而在于塑造特定的世界观,确定理论思维的总体架构和主体的认知态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意识形态与意识观念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意识形态与意识观念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意识形态与意识观念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涉及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学科,在其中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其中包括了意识形态与意识观念理论。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这一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一、意识形态的内涵和作用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观点、方法和态度的总和。

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反映了阶级利益的需要。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对于意识形态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唯物史观。

他们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利益而创造的一种意识形态体系。

意识形态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在社会变革中,争夺意识形态的控制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意识观念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意识观念理论是对意识形态的深入研究,它主要包括了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来源以及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首先,意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产物,与人的生理活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相关。

其次,意识的来源是社会存在,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才能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思维方式。

最后,意识与存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意识受到存在的影响,而存在又受到意识的改造,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三、意识形态与意识观念理论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在现实社会中,意识形态与意识观念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特别是在政治、文化、教育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意识形态的竞争和斗争是阶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个阶级通过创造自己的意识形态并争夺它的主导地位,来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

在教育领域中,意识形态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教育对于塑造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意识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意识形态与意识观念理论的现实意义意识形态与意识观念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现象、把握社会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制度下形成的思想体系和观念体系。

它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又是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和工具。

本文将通过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探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体系的总和。

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指导原则等。

1.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

它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持。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道德基础。

它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等。

这些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指导原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指导原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对待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态度。

这些指导原则包括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等。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1. 科学性和先进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它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具有科学的认识论基础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方向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时代的需要和人民的选择。

2. 集体性和共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集体性和共性。

它强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弘扬,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追求。

3. 战斗性和教育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战斗性和教育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地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其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是该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社会意识形态的概念及其作用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关于世界的观点、态度、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它是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和表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信仰产生影响,指导着人们思考和行为。

其次,它是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和地位的工具,通过对群众的意识形态控制来达到统治的目的。

最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通过舆论、教育、文化等多种途径传播,并塑造社会的思想和观念。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是批判地揭示和分析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旨在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提供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其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是特定阶级或阶级联盟的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来维护和扩大自己的统治地位。

2. 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是基于经济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反映,因此只有通过彻底的社会革命,摧毁旧的统治阶级和旧的意识形态,才能为新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提供条件。

3. 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基础,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来维护其统治,被压迫阶级则通过意识形态的斗争来争取解放。

因此,无产阶级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坚决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4. 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解放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只有通过建设科学社会主义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使人们摆脱剥削和压迫,达到自由、平等和幸福。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最新年文档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最新年文档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最新年文档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一、意识形态的含义1、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意识形态问题向来就是当代理论界探讨的热门问题。

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界大都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他们持批判的态度。

而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有多层意义,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界定也并没有那么唯一。

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序言中,马克思认为:“迄今为止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

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标准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

他们头脑的产物不受他们支配。

他们这些创造者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

”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意识形态就是等同于虚假意识;但是在另一段话中,“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这里就说明了意识形态在某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中人们的意志、利益和愿望为内容的特殊表现形式,它的特征就是直接参与了社会生活,是以实践为目的的观念表现,这里并没有虚假的意思;除此之外,“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从这段可以看出,意识形态也并非“虚假”,因为它是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统治阶级思想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一种合法化价值化的思想体系,并且是人们所认同的社会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是客观上把每一种社会的统治思想视为意识形态,并没有否定和虚假的意味。

由此看来,并不是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虚假的。

所谓“虚假性”,实际是以往存在于阶级社会中某种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从根本上否定了存在和意识、生活和思维的关系,不是从生产、生活实践的角度出发,而是站在观念、幻想的角度代替了现实,从而具有一定的虚假性。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体系,它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

其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作为该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人们意识及其形态的理论和观点。

根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是一种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体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表现社会阶级相互关系的思想形态,它具有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理论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一)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根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的根本矛盾,也是意识形态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意识形态常常表现为相互对立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通过剥削无产阶级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自身的意识形态,如自由主义思想和市场经济理论,以掩盖社会阶级矛盾,维护自身的利益。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经济基础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总和,它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形态和发展。

上层建筑包括法律制度、政治体系、教育体系等。

在这种理论观点下,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于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进一步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实质。

(三)社会实践与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认为,社会实践是意识形态产生和发展的源泉。

社会实践是人们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各种实际活动的总和,包括经济实践、政治实践和文化实践等。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实践是意识形态产生的土壤,意识形态又通过影响人们的实践行为来实现对社会的影响和改变。

重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重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重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作者:付雨欣高军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第01期摘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看待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问题指明了方向。

对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条件下,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并将其用于解决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在整个社会建立起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大意义。

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全社会、各领域的通力配合,共同进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基本内涵;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54-03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是我们党的首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和灵魂。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领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从社会的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出发,运用科学的手段阐述什么是意识形态,并对它的起源、本质、发展类型和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和学习。

在现阶段,重新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不仅有助于深刻把握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同时也对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意识形态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自从它正式提出不久,就与政治、权力、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指代社会观、价值观的专有名词。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德斯图·德·特拉西引入西方哲学史,对这一概念的使用主要见他的《意识形态的要素》(1801-1815)一书。

根据其理论,意识形态是指“关于观念的学说”,主要研究观念的起源、界限和认识的可靠性问题。

显然这是一个主要涉及认识论的重要哲学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上,学术界存在不同意见,分歧主要在于,有的学者认为意识形态在马克思那里是一个否定性概念,意在强调被称为意识形态的观念是对现实的虚幻反映,是虚假的意识,马克思主义本身不是意识形态,是科学;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虽然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但他们也在肯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因为它毕竟是对虚假的意识的存在这一事实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我们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础。

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方向。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扬弃的智慧结晶,后经列宁、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不断地在理论上得到丰富和创新。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生产活动的直接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1](p78-79)至于“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1](p72)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所以,“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

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1](P73)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再次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1](P252)“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本质内涵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本质内涵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本质内涵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本质内涵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本质内涵是一个深奥而复杂的课题。

要理解这一概念,首先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和理论,形成了一套关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科学思想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意识形态的概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将意识形态定义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和观念。

这一概念揭示了人们思想和观念的来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和阶级意识的深入分析。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本质内涵是深入研究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权力巩固自身统治地位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不仅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手段,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

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经济体系管理下的智力产品。

换句话说,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产物,是为了维护和强化这一经济基础而产生的。

意识形态的出现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的不同时期,各种意识形态相继出现和演变,反映了相应时期社会经济状况。

意识形态的内涵是反映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观念体系。

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它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和行动方式。

意识形态是一种宣传、教育和思想活动的系统,通过这种系统传播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可以对人们的思想进行塑造和引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来加强对被统治阶级的控制,同时也是被统治阶级进行思想解放和觉醒的手段。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本质内涵还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历史性有关。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各个阶级之间斗争和矛盾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2008年第6期目前,在国内学术领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存在这不同的诠释,那么,我们如何评判这些诠释?本人认为,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首要任务是切实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因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

我们应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原生态,并把马克思以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看作是这个原生态的演化和发展。

所以,我们应把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探讨看作是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工作。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在逻辑上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发展过程是一致的,而这一过程是通过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中体现出来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论起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初步创立写于1845年至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

此外,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和进一步研究,主要体现在其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中。

本文主要阐述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

本文主要阐述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物质生活实践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基础马克思曾经指出,意识形态是人们“实际活动”的“反射或回声”,“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便失去了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生存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马克思明确指出了意识形态的受动性特征。

意识形态在外观上具有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绝对独立性。

这主要是由于第一是统治阶级的成见。

意识形态的制造者均属于统治阶级及其劳心者,他们自然地将自己视作历史的创造者,把自己的创造物当成历史的基础,而把意识形态的真实源泉和基础予以遮蔽。

第二是人们对社会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

列宁指出:“以往的历史理论之多只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

”理论家们只看到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即意识、理论的指导性,并把这些意识、理论看作历史的终极根源,“认为观念统治着世界,把观念和概念看作决定性的原则”,“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

人们对意识形态绝对独立性的承认与推崇在人类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

但是,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没有绝对的独立性,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没有自己独立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独立的空间,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

”“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倒现着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象在眼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物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

”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只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历史发展的观念表现。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

社会物质生活决定社会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既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有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实践不仅决定了一定的意识形态的性质,也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更新。

也就是说,意识形态不是“从天上降到地上”的,而是“从地上升到天上”的。

离开了物质实践过程,意识形态就成了无源之水了。

一句话,意识形态具有受动性的特点,即它只能是物质生活实践的产物,受物质实践的制约和限制,随着物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二、意识形态作为“软国家机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实施自己对社会的统治采取两种基本的手段。

其一是国家机器,其二是意识形态。

前者是统治阶级限制人民的“硬”手段,是指国家的实体性存在,即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具体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一系列社会组织。

后者是统治阶级“感化”人民的“软”手段,是社会的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是“软国家机器”。

统治阶级在实施其统治时,不仅使用实体性的工具,即通过制度和设施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而且使用观念性的工具,即通过意识形态在思想上制约和控制人民的思想,同化被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消解人民的反抗意识,从而达到自己社会的长治久安。

意识形态作为“软国家机器”在阶级统治的过程中发挥着国家实体性存在所难以起到的作用。

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形态论证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合理性,给人民以只有这种统治才能给他们安定和幸福的生活的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郑慧仙(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要]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社会物质生活实践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基础,意识形态作为“软国家机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文化发展的载体。

与此相对应体现了意识形态的三个特征:受动性、阶级性和虚假性、文化性。

[关键词]意识形态受动性虚假性文化性18《传承》2008年第6期错觉;第二,意识形态论证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自然性,给人民以只有顺从这种统治而别无他途的错觉;第三,意识形态论证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公正性,给人民以只有在这种统治中个人才能充分实现自己存在价值的错觉。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作为“软国家机器”,对人民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制造社会的意识形态氛围,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把一定的思维方式和信念灌输给社会成员。

也就是从精神的方面把统治阶级利益合理化,把与统治阶级利益内在统一的生产关系合理化,并以知识、观念和信念等形式保证这种利益的实现。

为了做到这点,意识形态必然从各个方面掩盖这种利益的狭隘性,给它披上自然性的外衣,将其打扮成一定如此的必然的、社会的每个人都期望实现的普遍利益。

从这点上讲,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和虚假性的特征。

马克思也正是站在这个角度上对意识形态特别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意识形态虚假性作为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根源于阶级社会中普遍利益的虚幻性,人民生活条件与其需要的对立性,统治阶级阶级利益的特殊性。

在阶级统治的社会中,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在利益上的对立以及统治阶级可以将这种对立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历史必然性决定了意识形态作为虚假意识存在的客观性。

不过,作为“软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统治中所起的作用虽然巨大而广泛,但依然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于社会的物质生产的。

人民可以被意识形态所束缚、所俘虏,但也可以冲破这种束缚并成为摧毁意识形态的主人;意识形态可以把社会物质生活变成异化的生活,但社会生活也可以超越这种意识形态,扬弃这种异化。

这归根到底应取决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及其发展。

三、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文化发展的载体意识形态不仅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也是阶级社会的主流文化。

可以说,意识形态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文化性。

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文化发展的载体。

作为人类文化发展载体的意识形态,其载体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它作为既定的环境,制约着人们创造文化的视点。

人们在文化的创造中并不是无目标地在现象中漫游,他们总是聚焦于社会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层次。

而究竟聚焦于何处则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当下所处的意识形态环境。

第二,它作为既定的思维结构,制约着人类创造文化的方式。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观念性再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其中思维结构对于吸纳、处理和整合观念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

每个人的思维结构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与交往中逐渐构造的。

在一定意义上讲,这种构造是意识形态在人心中的内化活动,思维结构是意识形态在人心中的沉淀。

于是人们才有可以通约的观念及其逻辑形式,才有可以相互理解的意愿和兴趣,才有精神生产中的合作与配合。

第三,它作为既定的社会评价体系,制约着人们对文化的创造。

在意识形态中,统治阶级的价值取向从来都是具有统率地位的东西,它表明了统治阶级的是非好恶,并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既定的文化评价体系,对人们的精神生产进行指导、制约和评判。

意识形态作为既定的社会评价体系一方面对符合统治阶级价值取向的文化进行吸纳和弘扬,使其成为意识形态的新因素;另一方面对不符合或反对统治阶级价值取向的文化进行抨击、贬义和否定。

在文明社会中,文化主要通过意识形态的途经进行生产。

因为,在文明社会中,文化的制造者大多数属于意识形态阶层,意识形态生产和文化生产在他们那里是一个同体的过程:意识形态的制造同时也是文化的生产,反之,文化的制造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的生产。

因而,在文明社会中,文化总是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而意识形态也总是具有一定的文化性。

所不同的是,文化的概念常常用于指认社会精神现象,而意识形态概念则往往指认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

当然,随着历史的转移,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意识形态所代表的统治阶级会走向灭亡,文化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质和功能也就会消逝成为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或传统,后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部分或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建立新的意识形态,形成新的文化。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已死的先辈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活人的头脑。

当人们好像刚好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的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亡灵来为他们效劳,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拜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新的一幕。

”革命和上升的阶级利用文化传统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推动着历史的进步;而保守和反动的阶级利用文化传统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阻碍着社会前进发展。

总之,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实践基础之上的观念体系,具有受动性特征;在阶级社会中,它作为“软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具有阶级性和虚假性特征;作为文化发展载体的意识形态,会随着统治阶级的灭亡而形成文化遗产或传统,具有文化性特征。

由于马克思所面对的意识形态现象基本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以他对意识形态基本上是持批判和否定态度的。

马克思认为,只有消灭阶级,意识形态才能最终消亡,而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有依靠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意识形态超越的革命阶级。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张秀琴.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6]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作者简介]郑慧仙(1980-),女,云南曲靖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马克思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