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鲍德里亚意识形态理论之比较
“物”的分析:从马克思、海德格尔到鲍德里亚(精)
“物”的分析:从马克思、海德格尔到鲍德里亚“物”的分析:从马克思、海德格尔到鲍德里亚【作者】仰海峰【作者简介】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仰海峰,男,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内容提要】从马克思、海德格尔与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的分析,揭示了马克思的批判思路如何在海德格尔与鲍德里亚那里,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出来。
海德格尔与鲍德里亚虽然在理论逻辑上加深了批判的力度,但他们却无法建构一条现实性的解放之路。
这也是我们从马克思哲学出发,面对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物/物化/历史性/消费社会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4)02-0020-07一、物的存在方式:马克思的历史性分析第一次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存在方式进行批判描述,并由此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批判的,当属马克思。
因此,如何理解“物”,也就构成了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理论难点。
在传统研究中,人们常常从自然物这个角度,强调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形成的是一种实体性的物的本体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也就变成了从实体出发的物本主义。
这当然是肤浅的,并不能真实的呈现马克思哲学的精神。
与这种观点相对应的是,有的学者从早期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出发,走向了反面,即以一种人本主义的精神使物成为“人”的附属品。
表面看来,这是对物本主义的纠正,但这种思路正好完成了物本的逻辑,因为走向对立面,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在我看来,通过“物”的分析,马克思所要揭示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活的本质不再是由凝固的实体化的东西构成的,而是通过资本的生产与市场交换而不断建构起来的功能化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物”体现为看不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规定了具体物的存在方式。
因此,唯“物”主义并不是从实体化的物出发,而是通过透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从而提示社会生活的发生与存在过程。
这构成了马克思“物”的分析的第一层面。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基础,而且凝固化为“物像”,如商品、货币与资本等作为物的形式出现,并通过非历史化使人们臣服于“物像”面前。
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背离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第20卷第1期2021年3月Vol.20 No.l Mar. 2021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背离杨青(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摘要: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试图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补充和超越马克思。
鲍德里亚企图以消费社会的视角来切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并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以消费社会这种新的异化形式来发展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学说"但是在对劳动的理解上,他没有分析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即 在不同的社会条件或社会关系下,劳动也具有不同的蕴涵"他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是存在一些缺陷的"关键词:符号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异化理论;劳动价值论;消费社会中图分类号:.565.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565(2021 )01-040-03On Baudrillard " s Deviation from Marx " s Political EconomyYANG Qing(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 Shenyang 110034, China )Abstract : Baudrillard 's symbolic political economics theory tries to supplement an ; surpass Marx 's on the basis of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Marx 's political economics theory. Baudrillard tries to cut into Marx 's political economics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er society , and develops Marx 's political economics theory in the new form of alienation of consumption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Marx 's alienation theory. But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labor , hedid not analyze that Marx-said labor is a historical category , that is , under different social conditions or social re lations ,labor also has different implications. There are some defects in his symbolic political economics.Key words : symbolic political economics ; Marx 's political economics ; alienation ;labor theory of value ; consumersociety让•鲍德里亚(1929-2007)是当代法国著名哲 学家,也是消费社会批判及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性人 物之一%其《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首先从物的存在方式和消费内涵入手,对消费社会中的符号学进行了解读,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奠定了基础。
鲍德里亚思想的进展及其困境——从与马克思思想的相关性来看
个 高度 组织 化 和浅层 化 的符 号 系统 , 这个 系
象化 ( 或物质化 ) 为符 号 和 商品 , 以便 购 买 和 消 费 。 ̄]P2) 德 里 亚 引 进 了符 号 学 理 论 , ”2(2 鲍 4 商 品形 式 和符 号形 式意 指 同样 的逻 辑 , 的商 品 物 化和符 号化在这 里是 同一过程 , 人与人 之问 、 人 与物 之 间的商 品 化关 系就 是一 种抽 象 的 、 同质 化 的符号 关 系。依 赖这 种 抽象 关 系 , 界成 了 世
鲍德里 亚作 为“ 后现代 主义的牧师” 不仅从 , 叙事方式 和表述 风格 上 表现 出典 型 的后 现代 特 征, 而且坚持 后现 代 主义 的激 进 批判 立 场 , 想 思
具 有 爆 破 力 和 创 造 性 。马 克 思 思 想 是 鲍 德 里 亚 最 重 要 的 出发 点 之 一 , 对 待 马 克 思 理 论 的 态 度 在
生产 批判 范 式 的 完 整语 境 。
关键词 : 德里亚 ; 鲍 马克 思 ; 号 ; 费 社会 ; 产 方 式 符 消 生
中图 分 类 号 : 8 . 文献 标 识 码 : B0 9 1 A 文 章 编 号 : 0 84 0 2 0 ) 30 8 — 6 1 0 1 X( 0 9 0 0 50
中共天津市委党 校学报 20 年第4 09 期
鲍德里亚思想的进展及其困境
从 与马 克 思 想 的发 展 与 其 对 待 马 克 思 理 论 的 立 场 密 切 相 关 , 体 经 历 了 补 充 、 思 到 最 后 鲍 大 反 彻底 否定 的 转 变 过 程 。 鲍 德 里 亚 误 解 了马 克 思 的 生产 方 式 和 历 史 阐释 方 式 , 社 会 的 变 迁 来 批 判 马 克 以 思 的 生产 批 判 范 式 也存 在 巨大 的 理 论 问题 。 当今 历 史 的 变 化 没 有 溢 出 商 品和 资 本 的逻 辑 , 品和 资本 商 的批 判 仍 然具 有 基 础 性 的 作 用 , 品 生产 和 资 本 运 行 的 组 织 原 则 在 意 义 文 化领 域 内全 面 贯 彻 , 代 性 的 商 现 社会 基 础及 其 基本 原 则 并 没 有 发 生 本 质 性 的变 化 。这 不 是 “ 产 批 判 范 式” 生 的破 产 , 是 进 一 步 形 成 了 而
鲍德里亚:一位言辞犀利的后马克思主义者
鲍德里亚:一位言辞犀利的后马克思主义者【百道编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临界:鲍德里亚访谈录》。
本书是法国记者菲利普·帕蒂对当代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展开的一场深度访谈,广泛论及当代资本主义、西方的衰落、解放价值观的残酷性、美国与欧洲社会、摄影与真实、艺术的终结等话题,让·鲍德里亚自如地游走在政治、哲学和文化之间,一针见血又不失幽默地对上述问题做出解答。
《临界:鲍德里亚访谈录》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作者:[法]让·鲍德里亚、 [法]菲利普·帕蒂著译者:戴阿宝译出版时间:2021年05月临界不是终结的那一刻,而是即将结束的那一刻,已无话可说之前的那一刻。
鲍德里亚告诫我们:“当真实的幻觉被驱散时,我们绝不能相信真实仍然是真实——因此,真实就是没有客观性的现实。
”访谈节选Q:法国知识分子呢?您是说他们也站到了世界的错误一边吗?鲍德里亚:法国知识分子虚构了他们的普遍影响力,就像法国领导人虚构了他们的全球政治权威一样。
法国的自欺和自满如出一辙。
在国内层面,有着一种知识分子影响国家政治决断的自负,就像我们的领导人拥有影响国际政治的自负一样。
……所有这一切都处于虚空中:这是历史的最后讽刺,似乎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他们都迫不及待地要在这段历史中扮演自己的角色。
从梯子的一级上到另一级,每个人都以为他们是在按照自己的目的进行操控,每个人都在漫无目的的螺旋中不顾一切地投身于疯狂的场景(螺旋有目的吗?),在此,所有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同谋。
Q:这一历史的讽刺在何种程度上阻止了我们对超越资本主义的想象?鲍德里亚:到底是谁或什么会带领我们实现超越(如果不是系统本身的话)?在以往的历史关系中,对抗性而非同谋性是常态,被压迫者和压迫者之间的对立是常态。
被压迫者不是生活在相互指责中,而是生活在反抗中。
今天,每个人都被框定在了作为受害者的索赔中。
所以,不再有反叛,不再有对抗,有的只是一种反常的处境,一种新的反常的协商一致的社会契约,在这一契约中,每个人都试图被承认为受害者。
_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_的普适性辨析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 (项目编号:06JJD70009)的阶段性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项目编号:08AZX 001)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0 04 12[作者简介]王晓升,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的普适性辨析*王晓升(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关键词]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适用性[摘 要] 考茨基、哈贝马斯等人认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个命题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是正确的;鲍德里亚则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不能被运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的这个命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 充分的适用性 ,虽然也适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在具体运用中要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套用。
否定它的普遍适用性是错误的,不加区分地用于一切社会形态也是不妥的。
[中图分类号]B0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 2826(2010)10 0036 08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的命题一直受到某些人的质疑。
一些人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的这个命题,也有一些人试图对这个命题进行各种调整和新的解释,淡化其决定论色彩。
其中最有影响的解释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虽然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确的,但是它不适合于解释整个人类历史。
在这里,我力图揭示这种思路的理论依据,并对它进行分析和批判。
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的非普适性理解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者中,卡尔 考茨基和哈贝马斯都认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个命题没有普适性。
考茨基说: 法律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全部机构,只是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才能够看做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但是对于它的历史中的个别现象来说,则完全不是这样。
这种个别现象,无论是经济的,是意识形态的,还是其他性质的,它在某种关系上是基础,而在其他关系中则是上层建筑。
鲍德里亚思想的进展及其困境——从与马克思思想的相关性来看
鲍德里亚思想的进展及其困境——从与马克思思想的相关性
来看
罗骞
【期刊名称】《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9(011)004
【摘要】鲍德里亚思想的发展与其对待马克思理论的立场密切相关,大体经历了补充、反思到最后彻底否定的转变过程.鲍德里亚误解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和历史阐释方式,以社会的变迁来批判马克思的生产批判范式也存在巨大的理论问题.当今历史的变化没有溢出商品和资本的逻辑,商品和资本的批判仍然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商品生产和资本运行的组织原则在意义文化领域内全面贯彻,现代性的社会基础及其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这不是"生产批判范式"的破产,而是进一步形成了生产批判范式的完整语境.
【总页数】6页(P85-90)
【作者】罗骞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1
【相关文献】
1.是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还是私有财产产生异化劳动?——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脉络来看 [J], 黄其洪;蒋志红
2.承传抑或颠覆--鲍德里亚与马克思思想对比研究述评 [J], 张美君
3.《神圣家族》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来看[J], 方敏
4.避免自由能动性和历史决定论\r两难困境的思想努力\r——科拉科夫斯基对马克思思想的解读论析 [J], 许恒兵
5.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思想的认识分歧——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争论来看 [J], 黄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异化方式向后现代异化方式的转变--异化论:从马克思到鲍德里亚
现代异化方式向后现代异化方式的转变--异化论:从马克思到
鲍德里亚
张海涛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进入后现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表现为物的异化被符号异化所取代。
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论揭示了物的异化状况,鲍德里亚的异化论揭示了符号异化状况。
从马克思到鲍德里亚,异化论从现代形态推进到后现代形态。
鲍德里亚对符号异化的批判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异化论的后现代意涵。
【总页数】4页(P123-126)
【作者】张海涛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
【相关文献】
1.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的现代性批判——浅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理论[J], 张平
2.关于现代人生存悖论和自我异化的深层反思——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批判思想 [J], 杜松石
3.略论马克思异化理论同现代西方哲学异化理论的根本区别——纪念马克思逝世一
百周年 [J], 余品华
4.劳动异化与消费异化——马克思与鲍德里亚异化理论之比较 [J], 陈敬国
5.消费时代的异化美学——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J], 张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鲍德里亚研究综述
鲍德里亚研究综述国内鲍德里亚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各个领域均有涉猎。
除了上文提到的哲学、社会学外,甚至在艺术领域他也有所建树。
鲍德里亚一生写了很多著作,其中又以《物理系》、《消费社会》等著作为大众所熟知。
就目前出版的资料来看,国内对他的研究总体状况是专著少,论文多。
研究专著有:仰海峰的《走向后马克思主义: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境一早期鲍德里亚思想文本学解读》、伍庆的《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以及夏宝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读》等。
除专著以外更多的还是一些发表于各学术期刊中的一些研究论文,其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后现代理论等思想方面。
总的来说,国内学者们对于鲍德里亚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
国内哲学界很多学者把对鲍德里亚《物体系》的研究纳入到对其早期思想的研宄中,在研宄鲍德里亚早期思想的过程中阐述对《物体系》的理解。
国内学界的一些学者把鲍德里亚的思想分为三个阶段一一早期、中期和晚期,仰海峰在《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认为: "鲍德里亚的思想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之下,并结合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展开对消费社会的枇判分析,……;第二阶段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马克思思潮,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较为尖锐的批评,……;第三阶段是同一切现有思潮决裂”气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夏莹认为,"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并非终止于1976年,因为在进入80年代,甚至接近90年代之后的一些著作中,如《诱惑》、《拟像与仿真》都还同样具有批判理论的基本特质,应当说,这些都还应归属于其早期思想”《物体系》属于鲍德里亚的早期作品,学者对它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探讨鲍德里亚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国内学界对鲍德里亚早期思想是否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支持者认为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传统之下,代表学者有: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夏董《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基于早期鲍德里亚的一种批判理论建构》、孔明安《物?象征?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究》、戴阿宝《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高亚春《符号与象征一一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等等。
马克思与鲍德里亚:从商品出发的两种理论分析逻辑--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新组织的, 人的需求转变为社会的需求。 需求是鲍德里亚进行消费社会理论分析第一个重要
概念。 关于消费, 鲍德里亚有非常明确的界定和说明。 其一, 需求是一种社会体系。 需求不是个人的需求, 而 是社会的需求体系。 需求并不与相关的物有关, 不是一 个一个地产生的, 是作为消费力量, 作为更大的生产力 范围里总体的支配性而出现的。 其二, 需求具有等级。 需求的一系列等级, 与物和财富的等级一样, 根据一种 绝对的原则, 一种保持距离和符号区分的社会等级的必 要性, 在社会上首先是有选择性的: 需求和满足会向下 渗透。 贯穿整个消费天地的, 是这种 “ 自上而下” 的具 有区别性材料的更新规律, 而不是反方向的收入的提高。 其三, 需求的增长快于物质的增长。 由社会区分和地位 要求所激活的需求和向往, 在物质增长的社会里, 其上 升的速度总是比可使用的财富和客观机会快。 作为社会 存在, 人的 “需求” 是没有限制的。 物的量的吸收是有 限的, 消化系统是有限的, 但物的文化系统则是不确定 的。
(一) 社会区分逻辑的提出 鲍德里亚首先批判了一种为主流经济学所认可的理 想主义观点, 即增长就是丰盛, 丰盛就是民主, 民主就 是平等, 平等就是幸福, 幸福就是需求得到了满足。 反 证则是, 人们只有需求得到了满足才是幸福, 而要需求 得到满足就要消费, 要消费就要增长。 增长可以解决社 会发展中的一切问题。 然而, 社会经济发展的事实却是, 贫穷并没有消除, 幸福也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相应增 长。 面对这一事实, 理性主义者却还是坚持, 新的贫穷 依然要通过经济增长来解决。 当然, 贫穷依然存在, 不 平等依然存在。 鲍德里亚认为, 理性主义者陷入了一条 死胡同, 其理论无法解释当下的社会。 他主张换一种逻 辑, 认为 “要走出理想主义者对功能失调这种灰暗色彩 的发现之死胡同的唯一办法, 就是要承认这里采用的是 一种系统的逻辑。 这也是超越有关丰盛与贫乏的那种错 误或然判断的唯一方法。” [2](p.32) 鲍德里亚提出, 社会是一种结构体, 贫穷、 富裕与 不平等都是这种社会结构体不可缺少的构件, 这与社会 的经济总量无关, 与数字无关。 不论是哪种社会, “不管 它生产的财富与可支配的财富量是多少, 都既确立在结 构性过剩也确立在结构性匮乏的基础之上。” [2](p.32) 这是 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呢, 这种社会结构体为何不因为 经济总量的增加而有所改变呢? 他认为, 这种社会结构 是一种阶级特权和权力的结构, 它有自身的运作逻辑即 社会区分逻辑。 各阶级为了区分自身的阶级身份和地位, 需要使用符号显示自身的差别、 地位, 这就是社会的区 分逻辑。 社会的区分逻辑把每一个人都卷进了社会结构 体, 因为区分总是要同时建立起整个差别次序。 于是, 它便成为整个社会的行为, 而且不可避免地超越个体。 (二) 社会区分逻辑主导下的需求无限性 在不同的时代, 人们使用不同的符号区分社会阶级 身份。 在当今, 这种区分的任务就落在了物的上面, 人 们需要物作为一种社会阶级区分的符号。 物之所以有这 种功能, 是因为 “物品在其客观功能领域以及其外延领 域之中是占有不可替代地位的, 然而在内涵领域里, 它 便只有符号价值, 就变成可以多多少少被随心所欲地替 换了” [2](p.58) 。 物品可以与某种明确的需求或功能失去 了联系。 确切地说, 这是因为它们对应的是另一种完全 不同的东西———可以是社会逻辑, 也可以是欲望逻辑 ———那些逻辑把它们当成了既无意识且变幻莫定的含义 范畴。 人对物的需求受到社会区分逻辑的控制, 人的需 求就是根据一种符号和差别的社会客观的要求来进行重
符号逻辑批判——鲍德里亚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更新与发展
特稿㊀㊀㊀㊀㊀㊀㊀⦾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一︶㊀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㊀㊀㊀㊀⦾慈善组织与慈善发展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二︶︓批判与发展2018年第4期No.4,2018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㊀OF㊀SOUTH㊀CHINA㊀NORMAL㊀UNIVERSITY㊀(SOCIAL㊀SCIENCE㊀EDITION)2018年7月Jul.2018㊀㊀编者按: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也是批判的理论㊂这种发展性和批判性不仅体现在马克思理论本身对于以往命题的创新性破解,也体现在其他学者对马克思理论的多重解读和尝试性批判与发展㊂马克思理论的生命力和真理性,在不断的批判与被批判中得到有力验证和无限延伸㊂符号逻辑批判鲍德里亚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更新与发展王庆丰,蔡㊀垚ʌ摘㊀㊀要ɔ鲍德里亚立足于消费社会的现实处境,指出当今社会的主导原则已经从物质生产过程转向了符码对人的操控;马克思基于 生产逻辑 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已经无法解释消费社会的这种新变化㊂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只是作为交换价值的拜物教,而消费社会中的拜物教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相统一的 符号拜物教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批判只是对生产内容进行批判,而应该对消费社会的生产形式 符号逻辑 进行批判;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策略也不再是指向剩余价值的剥削,而是符码的霸权,其解放途径是回到原始的象征交换体系㊂如果说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的本质是对资本逻辑的批判,那么鲍德里亚的资本主义批判所抓住的仅仅是资本逻辑的表象:符号逻辑批判㊂ʌ关键词ɔ拜物教㊀生产逻辑㊀历史唯物主义㊀‘资本论“ʌ收稿日期ɔ2018-04-22ʌ中图分类号ɔB0-0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1000-5455(2018)04-0036-07㊀㊀马克思是19世纪的人,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19世纪的‘资本论“㊂马克思的‘资本论“如何走向当代,如何激活‘资本论“的当代意义和时代价值,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㊂鲍德里亚是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㊂有别于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论“的阐释和理解,鲍德里亚试图从现代性的视角出发,在分析和反省马克思‘资本论“的基础上,重新激活马克思的‘资本论“㊂鲍德里亚立足于当今社会已经从生产为主导转变为消费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从对 物 的分析入手,对包括‘资本论“在内的马克思整个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重新阐释㊂因此,与其说鲍德里亚是对马克思‘资本论“进行了反思与批判,不如说是对马克思‘资本论“作了更新与发展㊂鲍德里亚被誉为 后现代的学术思想精灵 ,他捕捉到了现时代社会的本质性特征㊂鲍德里亚主张,在当今的消费社会中,我们不能再简单地沿袭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应该 直面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㊂ 因为符号不只具有商品的内涵,也不只是交换价值的符号学补充㊂这是一个让自己进行结构操控的操作结构,与剩余价值的数量神秘化相比,它显得毫无恶意㊂符号的超意识形态以及能指的普遍可操作性 今天,它到处被结构语言学㊁符号学㊁信息论㊁控制论等新学科所认可 已被作为这个体系的理论基础代替了旧的政治经济学㊂ ①因此,鲍德里亚主张走向与马克思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不同的第二阶段: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㊂鲍德里亚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更新与发展就是从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变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㊂鲍德里亚揭示了消费社会中所产生的种种新变化,启示我们在现代性的语境中重新思考对抗资本统治的路径,寻求超越资本控制的道路㊂63①[法]让㊃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第107 108页,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㊂特稿㊀㊀㊀㊀㊀㊀㊀⦾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㊀㊀㊀㊀⦾慈善组织与慈善发展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二︶︓批判与发展一㊁符号拜物教拜物教 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重要理论范畴㊂马克思从商品入手,指出商品的神秘性质来源于商品形式㊂ 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㊂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㊂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㊂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㊁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㊂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㊂我把这叫做拜物教㊂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㊂ ①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 商品 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 拜物教 状态㊂在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转变为消费社会的指认的基础上,鲍德里亚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拜物教理论进行了反思㊂他认为,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虽然深刻地揭示了个人将资本统治加以内在化的现象,但从消费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拜物教理论是以商品㊁货币等概念为主要论述对象的,仍然局限在经济生活领域㊂如今资本逻辑对人的奴役和统治已经扩展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占领了我们全部的生活空间㊂与此相应,人们也将代表特权与差异的 符号/价值 当做新的崇拜对象,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没有触及的理论问题㊂虽然马克思想通过拜物教理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但在深层次上,这种拜物教只是作为交换价值的拜物教,它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㊂如果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始于 商品 ,那么鲍德里亚则是从对 物 的分析入手,立足于消费社会的理论视角,来对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批判的㊂并且更进一步,鲍德里亚用 物 替代了马克思的 商品 概念,因为在他看来,在当今社会中,充斥其中的不再是 商品 ,而是大量 物 的堆积㊂ 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㊂ ②这里的 物 不再是在生产领域中被生产出来的实体性商品,而是一种信息形式以及符号状态㊂因此,物的诞生并不在生产领域,恰恰在消费领域,因为在消费社会中 物 成为 符号 物 ,具有了一种 符号/价值 ㊂如果在一个商品堆积的社会里,商品拜物教是透视这种社会现实的理论分析路径,那么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当中,其对社会的分析就转变成为一种 符号 物 的拜物教㊂鲍德里亚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是:在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当中,使用价值作为商品所包含的满足人的具体需求的具体的有用性,是不受等价逻辑约束的㊂尽管使用价值在生产与交换过程中不断地被反复确认,但它仍然没有进入市场经济之中㊂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 商品拜物教并不是那作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共同体的商品的功能,而是一种交换价值的功能 ③㊂而在符码统治的逻辑下, 最初与我们打交道的其实是符号:一种被一般化了的符号的符码,一种完全任意的差异的符码,物正是在这一基础上,而不是由于其所具有的使用价值或者内在的 特性 ,才得以展现其自身迷人的魅力 ④㊂也就是说,当商品转变为一种 符号 物的存在后,使用价值所包含的有用性㊁需要等属性也就消失殆尽了㊂拜物教 在鲍德里亚的意义上应该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共同的拜物教㊂鲍德里亚指出,正是因为使用价值是政治经济学的皇冠和王权,是最为隐秘的一处堡垒,连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都没能触及,故而它本身成为一种最为隐秘的拜物教㊂ 使用价值,即有用性自身,也可以被拜物教化为一种社会关系,就如同商品的抽象等同一样,使用价值也是一种抽象㊂ ⑤这就意味着,在消费社会当中,使用价值也被符码纳入自身并将其体系化了㊂所以,鲍德里亚在此是要将拜物教的理论批判延伸到使用价值的领域中去㊂一旦拜物教延伸到了使用价值的领域,那么 拜物教所揭示的并不是对于实体的迷恋,而是对于符码的迷恋,它控制了物与主体,使它们屈从于它的编排,将它们的存在抽象化 ⑥㊂也就是说,在消费社会中,拜物教不是将具体的㊁实体性的 物 神圣化,而是将物与物的关系73王庆丰,等:符号逻辑批判 鲍德里亚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更新与发展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89 90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㊂[法]让㊃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1页,刘成富㊁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㊂④⑤⑥㊀[法]让㊃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70,105,170,105 106页,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㊂特稿㊀㊀㊀㊀㊀㊀㊀⦾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一︶㊀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㊀㊀㊀㊀⦾慈善组织与慈善发展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二︶︓批判与发展所构筑的 符码 神圣化㊂在本质上说,拜物教并不与实体有关,而是陷入了一种体系㊁一种符码当中㊂鲍德里亚不仅对于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的时效性提出了质疑,而且在更深层上,他认为马克思的拜物教在某种意义上仍然可以看做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附属物㊂ 马克思用商品拜物教以及货币拜物教的概念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这是一种被神秘化了的㊁让人着迷的㊁心理学意义上的屈从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是通过个体将一般的交换价值体系内化之后得到的㊂ ①鲍德里亚认为,自原始宗教以来的拜物教理论都意指着一种物化,在物化的背后包含着人的主体意志和人的本质,物化成了人的本质的假象,是一种 错误的意识 ㊂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也是基于这种 错误的意识 ,而这是一种理性形而上学的必然产物㊂这种形而上学将世界分离为诸如表象与本质㊁谬误与真理的二元对立,并最终偏向于其中一方㊂ 通过将所有的 拜物教 问题归结为某种 错误意识 ,即上层建筑的机制,马克思主义消除了拜物教能够分析真实的意识形态的劳动过程的任何可能性㊂ ②在鲍德里亚看来,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仍然是在形式背后寻找内容,使人们最终认同并日渐屈从于交换价值体系㊂因此,它仍然还是停留在西方理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之上,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意识形态的架构当中㊂从出发点和目的上看,无论是马克思的 商品 还是鲍德里亚的 符号 物 ,都是当今社会关系的一种显现㊂二者都可以看做是对社会现实本身的一种呈现,并通过这种呈现来批判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体系㊂但不同的是,鲍德里亚比马克思更为激进㊂他认为,马克思指认出拜物教的本质在于物与物的关系对人与人的关系的一种遮蔽,这就将现实分解成了物与物和人与人的关系的二元对立,并凸显出人与人的关系更具有本真性,这就陷入了鲍德里亚所指认的那种西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当中㊂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尽管马克思揭开了物与物的关系背后的本质,却因为陷入了二元对立的结构分析模式,导致商品拜物教批判自身陷入了一种无法挣脱的意识形态㊂而鲍德里亚的主要目的是消解这种二元结构本身㊂由于符码已经作为一种霸权入侵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所以要想突破这种二元结构,就应该将从前被看做非意识形态的领域也纳入到意识形态的批判当中㊂因为当下的社会陷入了符码结构的控制当中, 符号 物 突破商品的限制,将不能变成商品的东西全部变成了可交换的商品㊂在这种社会现实之下,一味地寻找那些未被符号化㊁形式化㊁抽象化的存在是不可能的㊂以符号为中介,传统的那种西方理性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了,因为它们都从属于符号学的分析原则,处于符码的霸权统治当中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鲍德里亚为拜物教批判理论加入了符号的维度㊂总的来说,鲍德里亚是立足于现代消费社会的基本理论视角,从对物的存在状态的分析入手,揭示了 物 在消费社会中成了一种 符号 物 ,将使用价值纳入拜物教批判的视域当中,为价值增添了 符号/价值 的维度㊂对使用价值拜物教的指认开启了一条对于当下社会现实有效的批判路径,它成为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的重新激活㊂二㊁生产逻辑的乌托邦如果说从使用价值拜物教的角度来看,鲍德里亚还只是基于消费社会的理论视角对马克思资本批判的逻辑的时效性提出质疑,想通过为拜物教理论增添一种符号批判的维度来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种补充的话,那么接下来,鲍德里亚则把反思的对象直接指向了包括‘资本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大厦的核心 生产概念㊂因为在他看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所以在今天不能够洞悉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因为马克思的这种批判还是建立在 生产逻辑 的基础之上的㊂正是这种 生产逻辑 隐秘地扩张了意识形态本身,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这个意义上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同谋,是一种在 生产逻辑 框架内的乌托邦㊂鲍德里亚对 生产逻辑 的批判始于对劳动与需要概念的反思,劳动与需要在消费社会中成了人的双重 类 面孔㊂鲍德里亚正是由使用价值批判引发对需要的反思,进而将批判延伸至劳动力,从而在根本上对生产逻辑进行批判㊂如前所述,既然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当中使用价值也被符码体系化㊁差异化,成为一种拜物83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2018年第4期①②㊀[法]让㊃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第99,102页,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㊂特稿㊀㊀㊀㊀㊀㊀㊀⦾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㊀㊀㊀㊀⦾慈善组织与慈善发展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二︶︓批判与发展教,那么建立在使用价值基础上的需要概念也必然是值得怀疑的㊂他认为马克思将需要的概念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性预设,最终落入了意识形态的陷阱㊂究其根源, 需要 这个概念是在资本增值过程中产生的,在符码的差异性逻辑中已经成为确证社会再生产的手段㊂而资本为了实现自身的增殖,依靠大众传媒和广告等各种手段来积极地促进消费,诱导人们在消费中体验身份的等级和选择的自由㊂这种在媒介和广告的包装下制造出来的需求实际上是与人们的内心需求不一致的伪需求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鲍德里亚反问马克思: 人真有需要吗?人要保证需要的满足吗? ①鲍德里亚反对将需要的满足自然化的理论倾向㊂在他看来,需要的满足在消费社会中彰显的是一种体现身份与等级的社会区分功能㊂消费中的需要并不是人们真实的需要,它不过是对生产秩序的内在目的性的一种掩盖,是人们确证自己社会存在的手段㊂人们依据需要来寻找自己在体系中的位置㊂ 我们相信 消费 :我们相信一种真实的主体,被需求所驱动,将真实的物作为其需求获得满足的源泉㊂ ②而鲍德里亚却认为,消费中并不存在消费的主体,并不存在人们的基本需要,需要最终仍然是一种生产主义的界定㊂由此, 需要 不能再作为一种内在的㊁直觉的力量,一种自然的欲望来界定了,而是应该被视为一种资本主义体系自身的功能运演,即再生产的过程所必需的生产力㊂换言之,需要的存在只是因为体系本身要求它们存在㊂这种在 生产逻辑 的框架下建构的需要概念其实就是一种伪需求,资本家穿着需求的外衣,通过符码的体系化过程,使消费者获得对需求的内心认同,并将其看做本真性的欲望㊂其实这只是一种天真的人类学假设, 明明是伪造出来的他者欲望,却被重复建构成一种看似真实的我的本然的需要 ㊂③正是由于这种对人的需要和满足进行的合法包装,更深层的社会问题被遮蔽了㊂需要按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消费性的界定,是资本主义调整的内在策略㊂资本的意识形态在消费者的无意识之中将其纳入了符码的差异性体系,使之变成了一种抽象的有需要的躯壳㊂在这个意义上,需要成为生产秩序的一种掩盖㊂在 自然需要 的自由与民主的幻象下,真实运行的却是一套体现等级差异与权利体系的逻辑, 需要 这个概念仍然是生产逻辑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幻象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劳动二重性问题㊂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双重维度,与此相应,生产商品的劳动也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两种形式㊂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创造了商品的价值㊂马克思曾指出,劳动二重性是 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④㊂但在消费社会的理论视域下,鲍德里亚则对这种劳动二重性的划分提出了质疑,并将其称为劳动的 质 与 量 的辩证法㊂在他看来,具体劳动是一种质性劳动,是不可比较的㊂而抽象劳动是一种量化的劳动,是可以比较的㊂这种二分最终导致了在社会生活当中能够产生价值的可比较的量化劳动被普遍化了㊂所以在劳动的 质 与 量 的二元分离当中,马克思最终凸显的仍然是劳动的交换价值的维度㊂更何况在如今我们所处的社会当中,劳动的这种辩证区分已经不再重要,任何劳动都降低为一种服务,它不再与生产相关,而是单纯在符码的体系中显示一种在场㊂同时鲍德里亚还指出,劳动在马克思那里还具有一种体现人类价值的维度,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的观念也被绝对化和自主化了㊂当马克思将劳动作为人的潜能来加以规定时,在深层上恰好确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㊂今天的劳动不再能作为人的本质特征来加以界定,因为劳动的概念与其他陷入符码霸权体系的概念一样,都成为一种符码的抽象㊂劳动不再能够彰显某种特殊的价值,而仅仅是一种符码的社会参与的游戏㊂ 在马克思那里,劳动被界定于价值领域中,这就是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必须被当作意识形态概念经受激进批判的原因,生产㊁生产力的概念也是如此㊂ ⑤劳动依然作为生产逻辑的确证而存在,它不能作为革命的概念加以普遍化㊂鲍德里亚进一步指出: 将劳动力看作 具体的 社会财富的来源,是对劳动力抽象操控的彻底表达:资本的真理在这种把人看作价值生产的 根据 中达到了顶点㊂ ⑥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不只被当做生产者在劳动力上加以剥削,同时也通过需要的概念被建构为消费者来加以剥削㊂93王庆丰,等:符号逻辑批判 鲍德里亚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更新与发展①②③④⑤⑥㊀[法]让㊃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第2,25,5页,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㊂[法]让㊃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第57页,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㊂张一兵:‘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的学术祛序“,第95页,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55页㊂特稿㊀㊀㊀㊀㊀㊀㊀⦾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一︶㊀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㊀㊀㊀㊀⦾慈善组织与慈善发展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二︶︓批判与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劳动与需要是人的双重 类 面孔,而这正是生产逻辑作用的结果㊂正是生产的抽象和普遍化使得劳动和需要成为人的本质性规定㊂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需要与劳动概念进行了哲学批判,并进一步将这种批判升腾为一种更为重要的㊁系统的形而上学的思考㊂他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全部人类社会存在和历史发展的一般物质生产基础㊂ 对消费概念的激进反思要从需要与生产开始 正是生产的概念,需要进行根本的批判㊂ ①在马克思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还是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生产概念是马克思资本批判的逻辑起点㊂但是在鲍德里亚看来,生产其实是马克思为阐发自己的革命理论想象出来的, 生产方式的批判理论没有触及生产原则,生产方式所描述的所有概念,也只是说明了生产内容的辩证的㊁历史的谱系,并未触及生产的形式 ②㊂也就是说,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对资本进行的批判看似深刻,实际上却没有上升到对生产原则和形式进行批判的高度㊂这种批判没有真正走出生产的逻辑,仍然是虚幻的 生产之镜 ㊂这种虚幻的 生产之镜 究其本质是一种生产逻辑的乌托邦㊂ 为了发现超越经济学价值的领域(实际上这是唯一的革命前景),就必须打破生产之镜,因为在这面镜中反映着整个西方形而上学㊂ ③而要真正打碎 生产之镜 ,超越生产逻辑,就要对生产的形式进行批判,而不只是对于生产的内容进行说明㊂鲍德里亚眼中的生产的形式其实就是消费社会中一种特殊的运行机制,即符号的差异性编码过程㊂所以,他试图颠覆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逻辑,代之以 符号/价值 为基础的符号逻辑㊂三㊁历史的欧几里德几何学鲍德里亚虽然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种种概念进行了质疑和批判,但从根本上来说,他并不是拒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他从不否认马克思‘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意义㊂ 马克思用思想来触及社会现实,以完成他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有效批判㊂鲍德里亚同样以社会现实作为其思想的起点与最终旨归㊂ ④鲍德里亚认为真正应该进行反思的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也就是以辩证法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㊂所以,在对拜物教理论和生产逻辑进行了基本的质疑和批判之后,他立足于消费社会中反抗和革命形势的新变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㊂鲍德里亚认为,在如今资本主义社会中,符码已经通过无意识的作用,侵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㊂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要对象不再是对劳动力的剥削,而是符号的霸权㊂整个社会的主导力量不再是生产的普遍性,而是符码对人的统治㊂正因如此,如今的反抗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㊂今天的反抗 不再只是经济上的剥削问题,它很少指向剩余价值的掠夺,而是指向符码的强制问题,正是符码的强制形成了当下的社会支配策略㊂ ⑤从前的反抗直接针对的是经济上的剥削,而如今的反抗则直接指向符号对人的操控㊂由于在符码霸权下,生产时间的碎片化,被体系无标记地推向边缘的人们的反抗也越来越没有反抗的对象,因而他们的声音也就越来越不能被听到㊂由此,他认为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仍然局限在生产领域,而如今我们更应该从一种 符号逻辑 的角度入手来对抗资本对人的奴役和统治㊂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它的反抗和斗争也不能按照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说的那样,单纯以 阶级斗争 来描绘㊂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将社会的主要矛盾抽象化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并且试图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来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观点也是值得批判的㊂因为在如今以符码的霸权为主导原则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已经不能描绘革命反抗的全部内容㊂随着符码的逻辑对人的深入控制,传统意义上的革命的主体已经被消解掉了,阶级冲突只能被看做现代反抗的一部分㊂既然反抗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那么阶级斗争的革命观念也必然要加以扬弃㊂鲍德里亚指出马克思 在理论上,是通过对生产方式㊁生产关系和阶级的社会批判来说明无产阶级组织的㊂一方面,存在着一个 客观的 和被组织了的阶级,另一方面,存在着理性的和被结构了的04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2018年第4期①④②③⑤㊀[法]让㊃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第3,1,29,121页,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㊂夏莹:‘拜物教的幽灵: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的隐性逻辑“,第133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两种理论解释比较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两种理论解释比较作者:蔡晓辉王国胜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23期【摘要】学术界针对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不同解读所导致的争论由来已久。
长期以来,我们更关注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表述的时间、目的、原因、方式及先后的变化发展,以及表述数量、关注程度及研究深度的问题。
因而针对两种理论解释的对比就不能是静态的并列式对比,而应该是动态的继承式比较,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中图分类号】A811.6 【文献标识码】A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在最早被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在19世纪初所提出时,就具有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名词,在被马克思运用时通常也携裹着贬义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批判的过程,当然也是一个继承的过程;但批判必然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观点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学界针对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不同解读所导致的争论由来已久,但基于不同的解读方式,这种争论所导致的结论也就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
有鉴于此,本文则更为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表述的时间、目的、原因、方式及先后的变化发展,以及表述数量、关注程度及研究深度的问题。
因而针对两种理论解释的对比就不能是静态的并列式对比,而应该是动态的继承式比较,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表述对比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的理论观点必须建立在充分而合理的文本依据基础之上,必须通过对重点文本表述内容的解读并联系文本表述的背景、动因、方法和时间等关联因素,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表述。
马克思有关意识形态的重要表述或者经典表述主要出现在两处:一是在1845—1846年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里,一是在马克思的《1859年序言》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表述很有特点,采用了比喻性的修辞手法,使他们对意识形态的“照相机比喻”成为了一种著名的表述风格,也使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成为了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生产之镜》: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再思考
《生产之镜》: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再思考摘要: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中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思考仍未脱离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系。
文中通过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异化思考的“深刻”理解来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鲍德里亚;劳动异化;生产;鲍德里亚在1973年发表的《生产之镜》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篇论著。
他质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另一种反映,必须彻底破除,打破“生产之镜”。
一、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思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历史的前提。
在此基础上,随着生产活动程度的提升以及劳动分工的普遍化和细化,出现了普遍性的社会总劳动和一般的抽象劳动。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为被迫的、为满足生存需要而进行的雇佣劳动行为。
劳动产品异化为商品,通过交换获得利润,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服务于交换价值的实现。
这种异化使劳动力也成为商品进行买卖。
进而资本家对工人生产的产品、工人的劳动力还有工人自身进行压迫统治和奴役支配,这种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
马克思通过生产活动和革命手段对异化劳动进行扬弃,以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扬弃资本主义社会,使劳动真正成为人的本质力量,把工人从资本主义不平等的经济政治体系的压迫和奴役中解放出来。
二、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思考(一)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颠倒消费社会的来临,使消费从一种被动的需要的满足变成“一种关系的主动模式,它是一种系统性活动的模式,也是一种全面性的回应,在它之上,建立了我们文化体系的整体”[鲍德里亚: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22页.]。
马克思与鲍德里亚意识形态理论之比较
马克思与鲍德里亚意识形态理论之比较回应鲍德里亚等后现代思想家对马克思的挑战,是时代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一项重要理论任务。
马克思与早期鲍德里亚的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区别与联系,通过比较二者对意识形态概念、地位、作用和终结的探讨,可以揭示出鲍德里亚如何走出马克思,进而走向后现代主义,最后走到了马克思的对立面。
标签:实践;观念;符号;意识形态一般认为,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观念,它既是观念的东西,又具有实践性。
而鲍德里亚的意识形态理论却突破了这一点。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功能化时代的物的意识形态批判》一文指出,在鲍德里亚的理论中包含“物体系中的意识形态”,它不像传统意识形态那样通过理性的力量使人臣服,而是通过大众媒介的符号运作方式,使人们在无意识层面认同现代资本主义的合法性。
〔1〕这样,鲍德里亚就走向了马克思的对立面。
那么,这种对立的产生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呢?笔者认为,必须在时代和理论的背景下通过二者意识形态理论的比较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挑战:后现代转向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伴随着工业文明和经济发展,现代西方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语),与此同时,现代西方文化在长期的斗争与融合之后,被后现代主义所代替,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
在这一时期,被哲学和社会学界长期争论的意识形态问题与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相遇了。
在这种相遇中,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往往表现出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挑战。
福柯在《知识考古学》里认为,在历史中,没有单个的、线性的过程,只有互相交错和混合的系列。
在他看来,“如果说人类知识是有限的,那是因为它陷在语言、劳动和生活的实证的内容之中,没有自由的可能性。
”〔2〕因此,对真理的陈述和言说也就有两种形式,即实证主义的方式和建构真理先验体系的方式。
而在德里达那里,他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作为其解构工作的对象。
他认为,作为解构性的阅读,不应是寻求主题的出现和故事的逻辑论证,而是应该关注包含其中的许多策略,最著名的是“零度写作”(Writing Under Erasure)和“延异”(Differance)。
商品拜物教批判与符号拜物教批判:马克思与鲍德里亚
商品拜物教批判与符号拜物教批判:马克思与鲍德里亚作者:宋德孝来源:《唯实》2009年第06期摘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神秘统治进行了揭秘,通过商品拜物教批判,他揭穿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
鲍德里亚则认为,消费社会中,传统的物的使用价值已经让位于物的符号价值,从商品拜物教批判转向符号拜物教批判才能真正揭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
符号拜物教批判立意新颖,但混淆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片面夸大商品所谓的符号价值而忽视其使用价值,具有典型的符号主义色彩,并没有超越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符号拜物教;马克思;鲍德里亚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6-0021-05商品是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一个基础性范畴,拜物教批判则是马克思对商品社会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统治神话的理論揭秘。
从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批判入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逻辑及其统治的“颠倒”性特征进行了深刻剖析。
相对于马克思的理论,鲍德里亚则认为,在物的功能走向符号化的当代社会中,拜物教批判应该转向符号拜物教批判。
他提出,由于传统的物的使用价值功能已经让位于物的符号价值,因此,在揭秘现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时,应该转向对其符号编码方式的批判。
鲍德里亚声称符号拜物教批判超越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并将其作为把握资本主义时代特征的新的理论成果。
那么,对于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来说,符号拜物教批判到底是一种超越,还是一种误解呢?一、商品逻辑及其统治在马克思看来,商品是资本主义的基本因子,对商品的解密是剖析资本主义的基本切入点。
在《资本论》的开篇部分,马克思就明确地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1]114马克思进而指出,同以往的社会形态相比,资本主义是一个根据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而组织起来的全新的社会形态,即商品社会。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鲍德里亚的批评及其误读
Marx's Labour Concept: Jean Baudrilland's Criticism and His Mistaken Comprehension 作者: 仰海峰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副教授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南京社会科学
页码: 12-18页
主题词: 鲍德里亚;劳动;批评;马克思;劳动概念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批评性分析.鲍德里亚认为劳动概念是
政治经济学创造出来的,当马克思以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潜能规定时,马克思的理论恰好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另一种意识形态.但由于鲍德里亚面对的对象是青年马克思处于人本学影响下的劳动
概念,并将劳动的实证化理解作为补充,因此他虽然揭示了劳动'价值'论中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内容,但他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批评却是一种理论上的误读.。
马克思与鲍德里亚:两种现代性社会批判理论的差异与关联
马克思与鲍德里亚:两种现代性社会批判理论的差异与关联王艳华
【期刊名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5
【摘要】随着现代性的变革及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理解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思想特质及其当代价值,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理论发展不得不加以认真审视和反思的重要课题。
在比较的视阈下,重新检视作为社会理论传统奠基者之一的马克思所关注的问题,探讨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思想特质,把握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当代效应,是我们理解现时代的生存境遇,推进当代社会理论发展的重要路径。
有鉴于此,该笔谈集中对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思想传统与当代效应加以研讨,以期为在当代语境下重新理解与发掘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思想遗产做出甚为必要的理论努力。
【总页数】3页(P162-164)
【关键词】社会批判理论;鲍德里亚;马克思;现代性;关联;社会理论;后现代风格;批判性反思
【作者】王艳华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与鲍德里亚:从商品出发的两种理论分析逻辑--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J], 张美君
2.“现代性”批判的两种范式差异——以黑格尔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为视角 [J], 刘祥乐
3.现代性的消费幻象及其发展伦理制约——对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一种建设性批判 [J], 陈忠
4."现代性"批判的两种不同定向--论马克思资本批判与现代性哲学话语的基本差异[J], 罗骞
5.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之批判——以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为视点 [J], 杨慧民; 王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与鲍德里亚意识形态理论之比较回应鲍德里亚等后现代思想家对马克思的挑战,是时代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一项重要理论任务。
马克思与早期鲍德里亚的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区别与联系,通过比较二者对意识形态概念、地位、作用和终结的探讨,可以揭示出鲍德里亚如何走出马克思,进而走向后现代主义,最后走到了马克思的对立面。
标签:实践;观念;符号;意识形态一般认为,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观念,它既是观念的东西,又具有实践性。
而鲍德里亚的意识形态理论却突破了这一点。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功能化时代的物的意识形态批判》一文指出,在鲍德里亚的理论中包含“物体系中的意识形态”,它不像传统意识形态那样通过理性的力量使人臣服,而是通过大众媒介的符号运作方式,使人们在无意识层面认同现代资本主义的合法性。
〔1〕这样,鲍德里亚就走向了马克思的对立面。
那么,这种对立的产生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呢?笔者认为,必须在时代和理论的背景下通过二者意识形态理论的比较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挑战:后现代转向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伴随着工业文明和经济发展,现代西方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语),与此同时,现代西方文化在长期的斗争与融合之后,被后现代主义所代替,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
在这一时期,被哲学和社会学界长期争论的意识形态问题与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相遇了。
在这种相遇中,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往往表现出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挑战。
福柯在《知识考古学》里认为,在历史中,没有单个的、线性的过程,只有互相交错和混合的系列。
在他看来,“如果说人类知识是有限的,那是因为它陷在语言、劳动和生活的实证的内容之中,没有自由的可能性。
”〔2〕因此,对真理的陈述和言说也就有两种形式,即实证主义的方式和建构真理先验体系的方式。
而在德里达那里,他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作为其解构工作的对象。
他认为,作为解构性的阅读,不应是寻求主题的出现和故事的逻辑论证,而是应该关注包含其中的许多策略,最著名的是“零度写作”(Writing Under Erasure)和“延异”(Differance)。
与其他转入后现代的思想家不同,鲍德里亚采取的是终结意识形态的批判策略。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也是意识形态,也应该抛弃。
现实本身已经丢失,人们所亲历的每一件事情和每一个现象都只不过是纯粹的符号、模仿和超现实。
但是,他这样的思想不是一天达到的,那么,他是怎样走上这条道路的呢?笔者将通过三个方面的比较来揭示这一问题。
二、观念与符号:何为意识形态马克思与早期鲍德里亚意识形态理论相遇的第一个问题是“何为意识形态”,即意识形态的概念问题。
那么,马克思与鲍德里亚对这一难题会构思出怎样的解决方案呢?笔者认为,二者定义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首先是一种“观念”,而鲍德里亚则认为它是一种“符号”。
马克思在理解和分析意识形态概念时,总是用“观念”、“意识”、“思想”等词汇对它进行描绘,但是鲍德里亚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在他那里,意识形态已经不是观念,而是符号。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消费仍然像古典政治经济学那样,认为消费满足的是人的“物质——生理”需要。
但是鲍德里亚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物的存在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存在,物的消费则成为一种符号消费。
人们需要的不再是物本身,而是符号消费下产生的甜蜜幻觉、地位感和尊严感等等。
第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观念,实践性是它的本质特征。
与此相对,鲍德里亚并不重视“实践”,他认为以实践为首要观点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之镜的反映,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象征秩序抽象化为符码操控的结果,马克思无法说明这一问题。
此外,马克思与鲍德里亚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也存在相似之处,二者都把意识形态当作一种无意识。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关于社会生活的集体无意识。
它包括统治阶级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社会心理,也包括该阶级知识分子对这些社会心理所进行的理论化改造。
马克思曾说:“在罗马共和国的高度严格的传统中,资产阶级社会的斗士们找到了理想和艺术形式,找到了他们为了不让自己看见自己的斗争的资产阶级狭隘性内容,为了要把自己的热情保持在伟大历史悲剧的高度上所必需的自我欺骗”。
〔3〕鲍德里亚同意这种观点,只不过他要在分析身份区分与消费物体的符号编码中去揭示无意识中意识形态的编码方式。
他说:“我们相信‘消费’,我们相信一个真实的主体,被需要所激动,并且面对一个真实的物体,作为满足的根源”。
〔4〕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幻觉,现代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都没有超越这一幻觉,这是现代人阐述问题的无意识情节,是现代意识形态。
三、灌输与无意识:意识形态如何作用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马克思和鲍德里亚都对这一点表示认同。
但是,这种功能是以什么方式实现的呢?他们的看法存在着差异。
马克思的主要观点是,这种功能主要是通过制造社会的意识形态氛围,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以灌输的方式将阶级维护意识传授给社会成员。
他指出,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的“教化”就是意识形态的教育和灌输。
但是,到了鲍德里亚那里,无意识代替了灌输。
他认为,意识形态的作用方式是无意识的意识形态编码。
在现代社会中,消费已经成为意指逻辑,变成了“能指本身,而非产品”。
〔5〕在消费社会,作为消费的物,并不是以功用性为基础,而是以指向世界关系为基础。
这样,整个现代社会也就同传统社会区别开来,成为符号的社会。
人是由于符号而存在,并且是完全无意识地担任着这一角色。
这时,意识形态已经被人们内化了,鲍德里亚称为人们“将交换与意指过程自然化了”。
〔6〕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实在马克思那里,他已经发现了意识形态可以通过无意识起作用。
他认为,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心理,潜藏于阶级成员的无意识活动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当然,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与鲍德里亚多少有些区别。
鲍德里亚无意识理论的主要指向是消费和符号。
他认为,近代哲学与经济学的预设前提是主体和客体的分离与交换。
但是,如果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的,那么就不可能把他们结合起来。
为了将两者结合起来,就必然要用到“需要”这个中介。
但是,主体需要客体,客体依照主体来确定,这是最大的同义反复。
通过这种同义反复,资本主义找到了意识形态的支持物。
当人们认为正是自己的需要解释着他与世界的关系时,他也就无意识地接受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四、实践的共产主义运动与时代的变迁:意识形态如何终结在意识形态理论中,马克思和鲍德里亚都认为意识形态能够终结。
当然,二人对“终结”的理解从一开始就是不同的。
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扮演着双重角色,即“阶级社会的维护意识”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载体”,前者是需要终结的,而后者却未必。
其原因在于,尽管随着历史的迁移,作为文化载体的意识形态所代表的阶级会走向灭亡,因而其意识形态也会消亡,但是它会作为文化遗产或传统保留下来,在文化环境中继续存在。
与马克思的二分法不同,鲍德里亚要终结的是马克思的生产镜像。
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之镜的反映,它的致命错误是没有揭示现代社会中符号的意指过程,所以历史唯物主义也是必须终结的意识形态。
在意识形态的终结方式上,马克思与鲍德里亚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
在马克思那里,要祛除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虚假性,唯一的途径是实践的共产主义运动。
他认为,意识形态变化的真实根据来自于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关系。
意识形态没有自身的历史,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的物质生活实践和社会存在方式的反映。
因此,要消除一定时期的意识形态,只要祛除它的基础——这个时期特定的社会物质生活实践。
而物质的力量也只能依靠物质的力量来打破,所以马克思得出了依靠实践的共产主义运动消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结论。
而在当代,鲍德里亚的看法与马克思截然不同。
他认为意识形态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过时了。
在当代社会,现实本身已经被意义吞没,剩下的只是现实的模仿。
因此,意识形态也就失去了它的基础,生产和消费都是同样的和同一的生产力及其所控制的扩大再生产的宏大逻辑过程,它们以一种颠倒的形式进入了精神、伦理和日常生活,它们的最终教义是以需求自由的形式、个体实现的形式和快乐的形式以及流行的形式来展现。
消费时代已经代替了生产时代,而消费时代同样也会被取代。
随着时代的变迁,包括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意识形态将不复存在。
这就是鲍德里亚的意识形态终结方式。
[参考文献]〔1〕仰海峰.功能化时代的物的意识形态批判——鲍德里亚《物体系》解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56.〔2〕Foucault,M..The Order Of Things: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London:Tavistock,1970:316.〔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6.〔4〕Jean Baudrillard.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 New York:Vintage Books,1994:63.〔5〕Jean Baudrillard.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 New York:Vintage Books,1994:72.〔6〕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ings,Second Edition. New York:Vintage Books,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