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
秦岭.pptx
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
秦岭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流传着众多 的神话传说,如“秦岭神树”、“华山论剑” 等,这些神话传说为秦岭增添了神秘色彩。
在秦岭的深处,还隐藏着许多古老的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口耳相传,代代承续,成为秦岭地 区独特的文化遗产。
这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不仅丰富了秦岭的历 史文化内涵,还为当地的旅游开发提供了独特 的文化资源。
名人游历记录与诗词歌赋
1
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曾游历秦岭,留下了丰富 的游历记录和诗词歌赋,如李白的《蜀道难》等 脍炙人口的诗篇。
2
这些诗词歌赋不仅描绘了秦岭的壮美风光,还抒 发了作者对秦岭的深厚情感,成为中华文学宝库 中的瑰宝。
3
通过研究这些名人游历记录和诗词歌赋,可以更 加深入地了解秦岭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感受 其独特的魅力。
地方政府具体执行举措汇报
制定地方保护条例
秦岭沿线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地方保护条例,细化 保护措施,强化保护责任。
加强执法力度
地方政府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确保各项保护政策落到实处。
开展生态修复工程
针对秦岭受损生态系统,地方政府组织实施了多项生态修复工程 ,逐步恢复秦岭的生态功能。
05
秦岭保护政策法规解读
国家层面政策法规概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制度
秦岭地区已设立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实施严格的保护管 理,确保秦岭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秦岭保护提供了有力 的法律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政策
国家将生பைடு நூலகம்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秦岭作为重要生态屏障,受益 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
秦岭造山带及相邻的华北陆块、扬子陆块.doc
秦岭造山带及相邻的华北陆块、扬子陆块秦岭造山带及相邻的华北陆块、扬子陆块经历了漫长的复杂地质演化过程,该过程中壳、幔动力作用和物质交换的物理、化学作用,不仅铸成了现今区域地质的结构、构造面貌,而且也控制了区域外生成矿作用和内生成矿作用,形成沉积盆地和造山带的不同类型矿产资源的区域分布。
秦岭造山带和相邻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矿产资源和能源的重要基地之一。
仅以陕西地区为例,一些优势资源诸如陕北煤田、陕北天然气和秦岭钼矿床、金矿床与铅锌矿床已成为我国和世界闻名的超大型、大型矿床,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华北和扬子地区能源形成与分布煤、石油和天然气构成了世界上不可再生的三大基本能源。
我国中东部的华北地区和扬子地区除发育不同类型金属矿产资源外,能源的产出尤具特色,不仅开发历史悠久,而且更是优势资源。
1.含能源沉积盆地特征和能源分布华北和扬子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含能源沉积盆地分布区(图3-3,图3-4)。
在显生宙的长期地质发展历史期间,华北和扬子地区始终保持了稳定古陆块的基本特征,伴随秦岭古洋盆的形成,古洋盆俯冲消减闭合碰撞造山和中国统一大陆板块形成发展的构造演化过程,它们作为与秦岭构造带造山作用过程密切相关的分隔大陆板块和统一大陆板块,经历了多阶段不同性质沉积盆地的形成发展过程,发育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岩石组合的巨厚沉积建造,并控制了含能源盆地的形成和分布。
图3-3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略图(据刘明光,1998改绘)早古生代,华北和扬子古陆块的主体是被古秦岭洋盆分隔的陆表滨浅海盆,广泛沉积了以碳酸盐岩为主夹陆源碎屑岩的海相沉积建造,形成了第一套含油、气地层组合。
晚古生代-三叠纪,伴随勉略有限洋盆的打开和闭合,华北区中晚石炭世为陆表浅海盆,二叠纪已发展为大型陆内拗陷盆地,经历了由中、晚石炭世滨浅海沼泽的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向二叠纪-三叠纪河流、湖泊陆相沉积的转化,发育陆源碎屑和含煤地层。
秦岭的概况
秦岭的概况秦岭从青海省的西倾山起,经陇南、陕西,到鄂豫皖的大别山,总长1,500 km,南北宽20~180km,曾经历多次造山运动,海拔多在1,000 m以上,并有不少2,500m以上甚至3,000m以上的山峰,主峰太白山(拔仙台)海拔3,767m,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高的山峰。
秦岭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和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它阻挡了我国冬、夏季风的南北流通,实属中国最大的“挡风墙”;其北坡为温带气候,南坡为亚热带气候,植被、景观分界明显。
由于南北、高低气候温差大,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
秦岭还是从关中翻山越岭通往陕南、四川的必经之路,古时称其为“天下之大阻”。
秦岭是中国南北地质、气候、生物、水系、土壤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天然分界线和交汇带,生物种类非常丰富,被称为世界罕见的“生物基因库”,是中国首批十二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
秦岭是我国著名的大山之一,是一个北仰南俯由古老变质岩组成的巨大断块山地,北坡翘起而十分陡峻,断崖如壁,河谷深切,多瀑布、急流、险滩;南坡较缓,河流受岩性与地质构造控制,宽谷与狭谷交替出现,并有许多堆积着第三纪红色岩系及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山间断陷盆地。
秦岭东段较低,主要由海拔2,000 m以下的中低山、丘陵、山间盆地与河谷组成,地势向东南倾斜。
秦岭南坡低山丘陵区属北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较多。
多数人认为,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应是秦岭南坡海拔800~1,000 m等高线。
秦岭南坡中高山地(海拔1,000 m以上)为水源涵养用材经济林区,其东段和中、西段在气候、森林分布和林相都有明显的差异。
东段森林复盖率低,林相残败,经济树种较多,中、西段森林覆盖率较高,林相较好,陕西省的主要森工采伐企业均分布在此范围内,是陕西省主要的木材产区。
因此,以柞水县的东界为界线,将秦岭南坡中高山地为水源涵养用材经济林区划分为中、西段中高山地水源涵养用材林亚区和东段中山地水源涵养经济林亚区。
秦岭自然保护区介绍
秦岭自然保护区介绍
秦岭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南部,介于东经107°38′~109°44′,北纬31°40′~33°14′之间,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
宽约250公里。
南接秦岭主脉,北临渭河平原。
总面积25.3万
公顷。
是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也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
这里年平均气温为12℃~14℃,无霜期135~160天;年降水
量为1000~120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1661~1800小时,年平均相
对湿度为78%。
主要植被类型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和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区,尤以针阔叶混交林带最具代表性,是我国南北植物
区系的过渡性地带,有“生物基因库”之称。
秦岭自然保护区属于秦岭山脉。
它的地形结构呈北东——南
西向分布。
地貌类型分为低山、中山和高山4种类型;海拔高度
一般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为太白山主峰海拔3767米。
自然保
护区内植被垂直分布明显。
由南向北依次为亚高山灌丛草甸、亚
高山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四个植被带。
—— 1 —1 —。
地理秦岭知识点总结
地理秦岭知识点总结一、地理位置秦岭位于中国中部,东接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西连长江流域的川滇高原。
自东北至西南地势逐渐升高,横贯华夏大地,俯临长江与黄河之间。
整个山脉分为七段,从陕西华阴至四川广元,全程约1000公里。
在秦岭地区西、东部各分布有秦岭和淮河的两个水系,各有一定的河流,除有一定数量的内流河外,还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这得到科学家学术研究的证实。
二、地质构造秦岭山脉即为古生代构造抬升出的造山带,核心地带呈南北走向,因受构造运动的挤压形成了一系列的山地。
在构造特征上,秦岭是典型的碰撞造山型山地,是中国国内东西走向的断裂带。
通过滑动构造,使泥盆系的岩层堆砌形成了中泥盆世的泥盆系地层,这种地质造成了丰富的矿藏资源。
山脉最大的特征在于其结构上呈东西走向,顶部宽广,五彩鲜明,是一条以深度和宽度取胜的典型小地形山。
三、气候特点秦岭气候多样,有着显著的垂直气候分布特点。
由于其地处亚热带到温带的过渡带,气候从东到西和从山脚到山顶有着显著的变化。
夏季气候凉爽,适合度假的消暑场所。
冬季则严寒少雪,因而生态垂直地带范围较大。
由于垂直气候的分布,使得山地植被及动物资源十分丰富。
四、植被分布秦岭植被种类繁多,海拔高度不同的地方植被分布也有所不同。
在0-900米的山地范围内主要分布有森林植被,低山带主要有与都的森林、灌木林、落叶阔叶林,高山丛林则以落羽松、枫树、松树为主。
在900-1800米的山地范围内,主要分布有次生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植被总体优势尚未明显。
在1800-2400米的山地范围内,高山针阔混交和针叶林逐步成为植被的主导,高山草甸逐渐变成山地林带气候的特征。
这些植被对于保护水源、土壤、气温等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五、动植物资源秦岭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特有的生物物种分布区之一。
植物方面,有多种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和地被植物分布于不同的海拔地带。
秦岭地区的山地植被对于维护土壤、保持水源、调整气候等有着重要作用。
中华龙脉大秦岭
中华龙脉大秦岭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山而少平原。
在中华大地上,有许多赫赫有名的山脉、山峰。
秦岭就是位于中国版图南北正中央的著名山系。
秦岭,盖因战国时代最强盛的诸侯国秦国龙兴于其北侧的渭河平原而得名。
大秦岭西联巍巍昆仑,中依巴颜喀拉,东接大别山,与淮河共同构成中国地理版图的南北分界线。
秦岭不仅是长江与黄河等江河的分水岭,秦岭淮河一线的南北两侧更因显著的气温、物候、降水、动植物分布和农牧业生产等差异,成为中国广袤国土南方与北方的天然界线。
秦岭以北有黄河最大支流渭河,以南则有长江最大支流汉江。
秦岭之南是气候温暖湿润多降水的南方地区,这里就是传统的稻作农业主产区。
秦岭以北则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冬季寒冷,是小麦主产区。
秦岭以北多产苹果为主的温带水果,以南则出产柑桔为主的多种热带水果。
秦岭植被茂盛动植物资源丰富,不仅盛产多种水果,也是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等许多珍稀动物的乐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古老的秦岭也是道教名山,与许多名人神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险峻著称的华山得名于中华始祖母华胥氏;终南山是老子(太上老君)著作《道德经》的地方;历代文人墨客在太白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秦岭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物候、人文特征向来被尊为中华龙脉。
八百里秦岭是自然和文化资源异常丰富的华夏奇山、圣山和神山。
秦岭
秦岭秦岭雄姿秦岭(英文名Tsinling Mountains ,亦作Chin Ling或Qin Ling)。
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
西起甘肃南部,经陕西南部到河南西部,主体位于陕西省南部与四川省北部交界处,呈东西走向,长约1500公里。
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
秦岭—淮河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秦岭还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
简介秦岭风光(20张)秦岭风光秦岭[1]横亘于中国中部,东西绵延1500千米,南北宽达100至150千米,海拔多为1500至2500米。
秦岭为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北侧是肥沃的关中平原,南侧是狭窄的汉水谷地。
是褶皱(主要)断块山。
[2]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为中国东部超过3000米的少数山峰之一。
山顶气候寒冷,经常白雪皑皑,天气晴朗时在百里之外也可望见银色山峰。
山顶有古冰川遗迹。
秦岭北邻渭河平原,其间有大断裂,为北仰南倾的断块构造。
主脊偏居北侧,北坡陡而短,南坡缓而长。
水系也不对称。
山间多横谷,为南北交通孔道。
宝成铁路沿嘉陵江河谷穿过山地。
秦岭山地对气流运行有明显阻滞作用。
夏季使湿润的海洋气流不易深入西北,使北方气候干燥;冬季阻滞寒潮南侵,使汉中盆地、四川盆地少受冷空气侵袭。
因此秦岭成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秦岭以南河流不冻,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多酸性。
秦岭以北为著名黄土高原,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冻结,植物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土壤富钙质。
秦岭山地、白龙江流域尚保存连片森林,并有珍贵动物和植物。
佛坪为大熊猫产地之一。
商洛地区的核桃、岷县的当归等均以高产优质著称秦岭最高峰:迭山(4811米)。
编辑本段定义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
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
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
秦岭的地理知识及地貌特征之一
秦岭的地理知识及地貌特征之⼀⼭神,中华神灵谱系中的重要⼀脉秦岭的地理知识及地貌特征之⼀⼀、秦岭的区域及范围:秦岭有⼴义、狭义、地质、地理概念上的划分。
⼴义的秦岭,西起昆仑,中经陇南、陕南,东⾄鄂豫皖——⼤别⼭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岭。
其范围包括岷⼭以北,陇南和陕南婉蜒于洮河与渭河以南、汉江与嘉陵江⽀流—⽩龙江以北的地区,东到豫西的伏⽜⼭、熊⽿⼭,在⽅城、南阳⼀带⼭脉断陷,形成南襄隘道,在豫、鄂交界处为桐柏⼭,在豫、鄂、皖交界处为⼤别⼭,⾛向变为西北—东南,到皖南霍⼭、嘉⼭⼀带为丘陵,⾛向为东北-西南。
⼴义的秦岭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岭。
秦岭以南属亚热带⽓候,⾃然条件为南⽅型,以北属暖温带⽓候,⾃然条件为北⽅型。
秦岭南北的农业⽣产特点也有显著的差异。
因此,长期以来,⼈们把秦岭看作是我国“南⽅”和“北⽅”的地理分界线。
狭义的秦岭,仅限于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地,东以灞河与丹江河⾕为界,西⽌于嘉陵江。
狭义的秦岭是渭河中、下游和汉江上游的分⽔岭。
陕西秦岭是指界于渭河中、下游与汉江上游之间、包括嘉陵江上游(阳平关以上)和南洛河上游(洛南县境内)在内地陕西省南部⼭地。
其范围⽐⼴义的秦岭⼩,但却⽐狭义的秦岭⼤。
陕西秦岭是⼴义的秦岭的主要组成部分,横亘在关中平原和汉江⾕地之间,四个极点是:北到潼关县城以南,南到旬阳县城,东到商南县的富⽔以东,西到略阳县的郭家坝以西。
⼤致界于北经32°40′-34°35′与东经l 05°30′-110°05′之间,⾯积55,000平⽅公⾥,约占陕西省总⾯积的25%多,属于商洛、汉中、安康、宝鸡、咸阳、渭南和西安七个市的13个县全部和22个县的部分地⽅。
秦岭所属的市、县市市县的全部在秦岭县的⼀部分在秦岭商洛商县、洛南、⼭阳、丹凤、镇安、柞⽔、商南汉中略阳、留坝、佛坪勉县、汉中、城固、洋县、宁强安康宁陕安康、旬阳、汉阴、⽯泉宝鸡凤县、太⽩渭滨区、宝鸡县、眉县、岐⼭西安周⾄、户县、长安、临潼、蓝⽥渭南临渭区、华县、华阴、潼关合计1322。
地理秦岭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理秦岭知识点总结归纳秦岭地理概况秦岭位于中国陕西省、甘肃省、河南省、四川省和陕西省的交界处,总长约1200公里,西起陕西宝鸡,东至河南商丘,东西横贯中部地区。
秦岭山脉是中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山脉之一,是中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南北自然地理环境截然不同。
秦岭山脉包括北秦岭、中秦岭和南秦岭三大部分,整个山脉地势险峻,山峰连绵不绝,最高峰太白山海拔为3767米,这些山峰百姓入云,峰峦叠嶂,气势恢宏。
秦岭山脉的地质构造复杂,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区域之一。
山脉地处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和青藏高原东边缘三大地质构造单元之间,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山体岩层扭曲变形,喀斯特地貌发育。
秦岭山脉地处暖温带,呈现南北气候差异。
进入秦岭山脉,气温骤降,降雨量显著增加,气候多变。
山脉上部植被茂盛,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分布有明显差异。
秦岭自然生态环境秦岭山脉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山脉上部植被茂盛,分布有广袤的森林和草甸,是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
山脉下部气候温暖,有着丰富的农田和植被。
秦岭山脉地处中国南北植物区系的分界线上,南北植被分布明显差异,北部植被以针叶林为主,南部植被以阔叶林为主,物种多样性丰富。
秦岭山脉地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在其森林中生活着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珍稀动物。
秦岭地质景观秦岭山脉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景观丰富多样。
山脉中部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形成了许多美丽的地质景观,如深长峡谷、怪石嶙峋、洞穴奇观等。
秦岭山脉中部地区有许多美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如华山、太白山、兵马俑、水帘洞等,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秦岭山脉西部地区的岷山地貌景观优美、独具特色,景观如法门寺、金顶、鸡足山等。
秦岭是中国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其独特的地质景观、丰富的生物资源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对于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秦岭地理意义秦岭山脉地理位置重要,是中国南北交通要道,也是中国大气环流的分界线。
地理秦岭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秦岭知识点归纳总结秦岭主要地理位置秦岭位于中国中部,东起黄河,西至大街以北,全长约1200公里。
秦岭东北端在四川省宝鸡市,西南至陕西省渭南市一带。
秦岭山脉主脉为断续、不规则向西北走向。
其中以秦岭南麓和北麓,以西山和沣水、漳河流域为界。
秦岭山脉特点:秦岭山脉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地质构造复杂,孤岛状高山、岭地多达上百条之多,高峰2000米以上的有20多座。
长年云雾缭绕,山岭错落有致,森林茂密。
由于其地貌复杂,地形陡峭多变,气候多样,地理环境保持原生态不受污染,具有特有的自然景观和植被种类。
由于其地形的多变,气候的多样性,使得秦岭成为中国著名的自然生态保护区。
秦岭植被:秦岭山脉的植被种类丰富,由于地形的多变和气候的多样性,使得秦岭的植被多样性非常高。
主要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高山草甸、草甸和灌丛。
秦岭山脉的针阔叶混交林尤为典型,其中包括华北油松、松树、小叶黄杨、山黧豆等树种。
由于丰富的植被资源,秦岭山脉成为动植物的乐园,也是中国的重要的自然生态保护区。
秦岭气候:秦岭山脉由于地形的多变,气候的多样性,气候特征各异。
秦岭山脉的气候可分为北坡气候和南坡气候。
北坡气候干燥、气温较低,夏季炎热,冬季严寒,降雨少,日照时间长,适宜农作物种植。
南坡气候湿润、气温适中,夏季凉爽,冬季温和,降雨较多,植被茂盛。
秦岭山脉的气候适宜农作物的种植和动植物的生长,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秦岭地貌:秦岭山脉的地形多变、地貌奇特,包括有:山地、丘陵、河谷、盆地、峡谷、台地和喀斯特地貌等。
秦岭山脉东段多为山地、丘陵和盆地,中段为峡谷、塬台和谷地,西段为喀斯特地貌。
其中有不少的雄峰、奇崖、怪石和岩洞,著名的如华山、太白山、光头山等。
秦岭地理分区:秦岭山脉依地理条件划分为秦岭北部、中部和南部。
秦岭北部为陕北秦岭,是秦岭山脉的主要山脉,并有众多的陕北秦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秦岭中部为陕中秦岭,都有着永宁寺、太乙真人等著名地标。
秦岭山脉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秦岭山脉,位于中国中部,东起河南省,西至甘肃省,南北长约1600公里,东西宽约100-150公里,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对秦岭山脉的生态环境、地质构造、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入。
本报告通过对秦岭山脉相关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其生态环境现状、地质构造特点及生物多样性状况,为秦岭山脉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数据来源本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秦岭山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2. 国家林业局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3. 中国地质调查局4. 中国气象局5. 国内外相关学术论文和专著三、生态环境现状分析1. 气候特征秦岭山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
从山脚到山顶,气候由亚热带向温带过渡,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都有明显差异。
据观测数据显示,秦岭山脉年均气温约为12-16℃,年降水量在800-2000毫米之间,适宜多种生物生长。
2. 植被状况秦岭山脉植被丰富,具有南北过渡的特点。
从山脚到山顶,植被类型依次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灌丛。
据调查,秦岭山脉植被覆盖率约为70%,其中森林覆盖率约为50%。
植被类型多样,物种丰富,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3. 生态环境问题尽管秦岭山脉生态环境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森林资源过度开发: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森林资源过度开发现象较为严重,导致森林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2)水土流失: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秦岭山脉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3)生物多样性下降: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秦岭山脉生物多样性面临下降的风险。
四、地质构造特点分析1. 地质年代秦岭山脉地质年代较为悠久,主要形成于古生代和中生代。
其中,古生代地质构造特征明显,形成了大量变质岩和沉积岩。
2. 地质构造类型秦岭山脉地质构造类型多样,包括褶皱、断层、火山等。
秦岭高考知识点归纳
秦岭高考知识点归纳秦岭地区作为我国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高考考区,其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都对高考知识点的归纳产生了影响。
本文将围绕秦岭地区的特点,对高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考生备考复习。
一、地理知识点1. 秦岭的地理位置:秦岭位于中国大陆的中部,东西横贯陕西和甘肃两省,南北对峙于秦巴山区和陕北平原之间。
2. 秦岭的地形地貌:秦岭地势险峻,山岭起伏,峰峦叠嶂。
秦岭北坡多峡谷和丘陵,南坡多断崖和陡坡。
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河谷、平原等。
3. 秦岭的气候特点:秦岭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春寒秋凉、夏热冬寒的特点。
4. 秦岭的自然资源:秦岭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铜矿石等。
此外,秦岭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
二、历史知识点1. 秦岭与中国古代历史的关系:秦岭地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将秦岭作为北方的屏障。
秦岭还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西方文化和贸易交流。
2. 秦岭与陕西历史名人:秦岭地区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
例如,陕西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毛泽东、周恩来等伟大领导人曾在此驻扎。
此外,秦岭还是司马迁的故乡,他是《史记》的作者。
三、文化知识点1. 秦岭与文化遗产:秦岭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例如,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秦岭还是道教和佛教的重要发源地,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和寺庙。
2. 秦岭与民俗文化:秦岭地区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例如,秦岭地区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如秦岭葫芦灯会、秦岭草舞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四、科学知识点1. 秦岭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秦岭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其中,矿泉水、植物、动物等都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2. 秦岭地震活动:秦岭地区位于我国的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了解秦岭地震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地震预防和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秦岭构造带
秦岭构造带在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中占据着突出地位。
它对于八十年代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关于大陆地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探索大陆造山带地质演化规律的重要地区。
秦岭构造带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化,其内部组成与构造变形十分复杂,致使一些基本地质问题长期悬而未决,众说纷纭。
在学习前人成果和国内外关于大陆造山带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七十年代以来我们对华北地块南缘早前寒武纪地壳组成与演化的研究和我们过去对秦岭带的研究,八十年代以来又开展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获得了新的认识,现作初步总结,望批评指正。
秦岭构造带何时、在什么背景下、以什么方式开始形成?形成以后,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中,是以什么构造体制发展演化的?挽近时期又是以什么造山作用形成今日的强大构造山脉的?这是我们研究秦岭构造带的三个中心课题。
采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从地壳形成与演化角度,以构造运动为主线,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初步认为秦岭构造带是在早期陆壳基础上,以初始裂谷形式发生,历经不同构造体制、不同类型造山作用,而以具一定深部地质背景的多期复杂裂谷系构造、俯冲碰撞板块构造、逆冲推覆与走滑构造为其突出发育特征的强大复合型造山带。
一晚太古宙统-克拉通地块的形成和早元古宙的分裂,古秦岭构造带的初始形成现今秦岭带内部及其南北两侧相邻地块边缘地区,目前确认和基本认为是太古宙的岩系主要有:华北地块南缘基底中的安徽蚌埠地区的下五河群、霍邱群,河南与陕西的太华群、登封群,山西中条山的氵束水群等;杨子地块北缘的大别群,黄陵地块的崆岭群结晶杂岩系,乃至川中地块的基底部分。
关于秦岭带内部有无太古宇地层,争议颇大。
我们认为,原秦岭群中包裹着一些晚太古宙一早元古宙的岩块、地块。
以上秦岭带内部及其两侧的晚太古宙岩群,目前各自成孤立的岩块、地块,断续大致成带分布,空间上有一定分布规律。
这些岩群彼此是什么关系,涉及到秦岭构造带初始形成等基本问题,综合分析表明,上述各岩群是可以对比的,它们原本是晚太古宙统一地块的组成部分。
陕西小秦岭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小 秦岭地处华北 陆台南缘 、 东秦岭东 西复杂构造 带北缘 、 新 华 夏 系太行 山隆褶 带西南 端 . 是我国重要 的黄金地之一 小秦岭 山势由北 向南依 次变缓 , 南坡水 系源远流长 . 沟谷切割较深 该 区气温较低 、 无 霜期短 . 属于典 型的暖温带山地气候 该区交通较为便利 . 区内有陇海 铁路 自北穿过 , 南 部盆地区有 3 1 2国道 、 洛华公 路穿过。 主要矿产资源 有金 、 铁、 铅、 煤、 石 墨和大理石等。 1 . 2构造格局 小 秦岭地 区地壳 组成具 有典型的双层结构特征 . 并 以上太 古界出 露 于北 部太华 台拱 的太华 岩群为蓄晶基底 盖层 出露于南部金堆城台 凹, 其组成 分为元 古界和下古 生界 小秦岭地 区经过多期变形一 变质作 用. 即早期的粘塑性 变形变质 、 中期 的塑性 变形变质 和晚期的脆性 变 形叠加 , 最终形成 三大构造格 局 , M k l l : , 部的太华隆起带 、 中部 的石 门坳 陷带 和南部 的北秦 岭北缘 构造带 1 . 2 . 1 太 华 隆 起 带 太华隆起带分布 于小秦岭构造带周 用. 主要经过四期变形褶皱而 成, 但对于各期 的褶皱形式 目前 的学 者众说 纷纭 , 林宝钦 ( 1 9 8 9 ) 、 吴文 奎( 1 9 8 9 ) 等认 为第一期 为平卧褶 皱 , 第二期 为同斜褶皱 . 第j期 为倒 转褶皱 , 第 四期 为开 阔褶皱 。 蔡乃 仲( 1 9 8 9 ) 认 为该 区为三期 同褶皱 , 每 次主应力方 向都发生变化 . 主要变化形式可 总结为 : 南北 向一 东西 向一 南北 向, 并使褶皱轴面反 复弯 曲 从岩相分布来看 .太华岩群可分为上 太华 岩群和下太华岩群 . 其 中前者 含有 一套孔兹岩 系特征 的副变质岩 , 原 岩为各类沉 积岩 、 火 山 沉积岩 ; 后者为变质岩浆岩 。 原岩 为斜长 角闪岩。 1 . 2 . 2石 门坳 陷 带 石 门坳陷带地处小秦岭构造带 中部 . 包括 巡马道断裂至石 门断裂 之间的地 区。 主要是 由第 i 、 四纪 的山地 复背斜受 到侵蚀 而成 , 主要有 路家街 向斜和石 门背斜 , 前者表现为 高耸的向斜 山地 . 形成机理为 : 坚 硬 的石 英 岩 多 集 中 在 轴 部 附 近 . 出露位置较高 . 且小 断裂与节理均不 发育 , 构造活动弱 , 抗侵蚀能力强 。而石 门背斜 位于山地边缘 . 轴部 张 节理发育 , 大断裂切割 、 岩体破碎现象显 著, 极 易受到侵蚀 。但 随着山 地隆起 的不 断折叠 、 侵蚀 作用不断 积累 . 进 而形成 了背斜 山与 向斜 山 并存的局面 。 在岩相分 布方面 , 该 区主要 由早 元古代熊 耳群火 山岩 、 中晚元古 代及寒武纪海相沉积岩 、 新生代 陆相沉积组成 1 . 2 _ 3北秦岭北缘构造带 北秦岭北 缘构造带 包括铁炉 子断裂以北 . 石门断 裂以南 区域. 该 区构造单元与华北地块差别较大 .但与南北两大地质体 及其相似 . 主 要由陶湾群 、 寒武系和青 白口系 、 震旦系组成 . 其 中以陶湾群的构造最 为年轻 , 且 主要 经过 j 三 期变形 . 其 中前期 为主变形 . 表 现形式为 推覆一 平卧褶皱 主要岩相为大理岩 、 砾岩 以及含砾岩 ; 中期 叠加的平卧褶皱 变形, 并发育小 规模推覆构造 , 岩相 表现为片理化绢云 绿泥大理岩 : 后 期为为开阔褶皱变形
总结秦岭淮河知识点
总结秦岭淮河知识点一、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1. 秦岭地理位置:秦岭位于中国的中部,横贯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之间,北起陕西宝鸡,南至河南洛阳,东至陕西商洛,西至甘肃榆中,地处中国的腹地地带,是中国东西向的分水岭。
2. 淮河地理位置:淮河位于中国的东部,发源于安徽省境内,流经安徽、江苏、河南三省区,最后注入黄海。
淮河上中游为平原地区,下游为盆地地区。
二、秦岭淮河的自然地理特征1. 秦岭的地貌:秦岭是中国的中央山脉,地形复杂,包括丘陵、山地、盆地等多种地形。
秦岭山脉东坡的陕西关中平原,西坡的秦巴山丘陵地带,地貌多样,风景优美。
秦岭山脉主要由太白山、华山、光头山等山峰组成,其中太白山是秦岭的最高峰,海拔达3771米。
2. 淮河的流域特征:淮河流域地处中国的华北平原和江淮平原的过渡区,地势平坦,河道纵横交错。
淮河在流经淮阴、淮安、盐城、扬州等城市时形成河套地貌,景色秀美。
三、秦岭淮河的历史文化遗产1. 秦岭文化遗产:秦岭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秦始皇陵、华山、鸡鸣山等历史名胜古迹。
此外,秦岭地区还有大量的古代村落、古建筑、古寺庙等历史遗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2. 淮河文化遗产:淮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如楚国遗址、汉代古村落、唐代古塘、宋代古桥等历史文化景观。
此外,淮河流域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工艺、传统节日等,展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
四、秦岭淮河的经济发展1. 秦岭的经济发展:秦岭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的旅游资源和生态保护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中国的旅游名片之一。
秦岭山区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中国的重要的自然资源基地之一。
此外,秦岭地区还有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和林业等传统产业,是中国的重要的农产品产地之一。
近年来,秦岭地区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秦岭资料
秦岭山地理位置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重要自然地理界线。
东汉班固的《两都赋》中已有“秦岭”之名。
历史上曾为秦国之地,故称秦山或秦岭。
大致位于北纬32°30′~35°,东经103°~113°。
西以临潭、迭部、舟曲境内的岷迭山系与昆仑山脉为界;东至河南伏牛山麓;北界西段自临潭北部的白石山(海拔3908米)起,东延至天水东南的火炎山(2559米),再往东以秦岭北麓的大断裂带为界,北界东段入河南境则以黄河南岸山地为界;西南以甘、川省界为界;南临汉江与米仓、大巴山分界;东南直抵郧县。
名称由来中国有许多名川大山,但以秦岭最为独特。
秦岭作为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生态系统,不仅仅单纯地体现在生态环境上,而且体现在历史和文化上。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哪一座山脉像秦岭这样该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
追溯关于古代对秦岭的历史记载,其中描述我国古代的山脉分布的专著首推《禹贡》,《禹贡》中对华夏大地的山脉有“三条四列”之说。
作者认为,秦岭居中,列为中条;次则有“三河两戒”之说,而秦岭分地络之阴阳;昆仑有三龙,而秦岭为中龙;葱岭有三干,而秦岭为中干,等等。
所以,秦岭在很久以前,就成为华夏大地的重要山脉。
秦岭古称“南山”,《诗经》有“节彼南山”,《禹贡》称“终南惇物”,《山海经》亦称“南山”等等。
根据历史记载,南山之名由来已久。
《史记》中谓“秦岭天下之大阻也”。
秦汉而后,东方朔有“南山天下之险也”。
特别经韩愈贬潮州诗“云横秦岭家何在”,秦岭之名随韩诗而远扬。
南山亦称终南山,左传有“终南九州岛之险也”。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则说:“盖终南脉起昆仑,尾衔嵩岳”。
到了清同治年间,更有毛凤枝著《南山谷口考》,“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凡南山谷口北向者,得一百五十”,正是陕南秦岭的山地。
地貌特征东西长约1600多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不等。
居甘、陕南部和豫西,并有小部分伸入鄂西北,呈两端微向北翘的“一”字形。
二秦岭及邻区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和地区地质概况
二、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区域现今的地壳结构构造和地表地质面貌是地质历史过程长期复杂演化的综合结果,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体制的演变,是多元多源地球动力学作用的产物,既主要受控于全球统一动力背景及其派生的区域动力作用,也不能排除可能是区域局部特殊动力作用所致,具有十分丰富的地质信息。
因此,在区域地质研究中首先要充分重视研究区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不仅避免“坐井观天”之弊,而且又能获取区域地质共性和差异性信息,为客观研究认识区域地质特征和形成演化奠定基础。
(一)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在现今的全球板块构造格局中,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它东邻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及其俯冲带,南接印度板块及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山带(图2-1),恰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交汇的特殊区域,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制约着中国大陆中新生代以来的板块运动和板内构造作用,并控制着中国大陆南、北有别,东、西差异显著的地质结构和构造面貌(图2-2)。
图2-1 全球板块构造格局中的中国大陆(引自金性春,1984)1.离散边界;2.转换断层;3.俯冲边界;4.碰撞边界从地质历史角度分析,显生宙期间,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学体系控制。
在其作用和影响下,形成了以海西造山为主旋回的古亚洲构造域;以燕山造山为特征的环(滨)太平洋构造域和以喜马拉雅造山为标志的特提斯构造域(任纪舜等,2000,图2-3),经历不同时期的构造过程(表2-1),与其相应,形成中国西部以东西向构造为主,中国中东部在东西向构造基础上,叠加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构造的复杂叠置的构造格局,铸成现今的地壳结构和地表地质面貌。
在全球构造格局中,中国大陆显生宙构造突出显示古亚洲构造域的小陆块群的复杂聚合、增生形成统一古大陆,并在此基础上,环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叠加改造的强烈活动性。
在全球古陆块和造山带分布图上,中国大陆内的小型古陆块的发育表现得尤为显著(图2-4),表明中国大陆地壳结构有别于世界其他大陆的独特性。
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
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区域现今的地壳结构构造和地表地质面貌是地质历史过程长期复杂演化的综合结果,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体制的演变,是多元多源地球动力学作用的产物,既主要受控于全球统一动力背景及其派生的区域动力作用,也不能排除可能是区域局部特殊动力作用所致,具有十分丰富的地质信息。
因此,在区域地质研究中首先要充分重视研究区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不仅避免“坐井观天”之弊,而且又能获取区域地质共性和差异性信息,为客观研究认识区域地质特征和形成演化奠定基础。
(一)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在现今的全球板块构造格局中,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它东邻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及其俯冲带,南接印度板块及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山带(图2-1),恰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交汇的特殊区域,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制约着中国大陆中新生代以来的板块运动和板内构造作用,并控制着中国大陆南、北有别,东、西差异显著的地质结构和构造面貌(图2-2)。
图2-1 全球板块构造格局中的中国大陆(引自金性春,1984)1.离散边界;2.转换断层;3.俯冲边界;4.碰撞边界从地质历史角度分析,显生宙期间,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学体系控制。
在其作用和影响下,形成了以海西造山为主旋回的古亚洲构造域;以燕山造山为特征的环(滨)太平洋构造域和以喜马拉雅造山为标志的特提斯构造域(任纪舜等,2000,图2-3),经历不同时期的构造过程(表2-1),与其相应,形成中国西部以东西向构造为主,中国中东部在东西向构造基础上,叠加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构造的复杂叠置的构造格局,铸成现今的地壳结构和地表地质面貌。
在全球构造格局中,中国大陆显生宙构造突出显示古亚洲构造域的小陆块群的复杂聚合、增生形成统一古大陆,并在此基础上,环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叠加改造的强烈活动性。
在全球古陆块和造山带分布图上,中国大陆内的小型古陆块的发育表现得尤为显著(图2-4),表明中国大陆地壳结构有别于世界其他大陆的独特性。
【最全归纳】秦岭火了!中国地理分界线归纳及高清地图!
【最全归纳】秦岭火了!中国地理分界线归纳及高清地图!一张秦岭的照片火了↓有网友转发并表示这是秦岭以一己之力挡住了南下的冷空气这条微博获得了超4万次转发点赞40多万有网友说古有猛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今有秦岭一己之力挡住冷空气还有网友表示这是最好的地理教材一些网友还晒出了自己在飞机上拍的照片评论区网友纷纷炸锅:“秦岭这么牛!”、“古有猛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今有秦岭一己之力挡住冷空气”、“到底哪边是北边啊?”中国天气网解读我们先来说说秦岭。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有一条非比寻常的山脉,气势磅礴地横亘在中华大地上,这条巍峨的山脉就是秦岭。
它发挥着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各种各样的功能,据中国气象局曾经发布的一篇公众号介绍,由于它的存在,带来了强烈的“南北差异”,小到喜欢吃甜粽还是咸粽,大到南方的柔和与北方的豪放都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秦岭对水汽有阻滞作用,秦岭南坡平均降水800毫米以上,北坡平均降水800毫米以下。
北坡相对寒冷干燥,南坡则温暖湿润,南坡自下而上拥有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5种气候类型;北坡自下而上拥有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4种气候类型,它的存在不仅改变了中国大陆的自然格局,还带来了强烈的“南北差异”。
那么,秦岭是怎么挡住南下冷空气的?首先,秦岭的海拔高对冷空气南下和暖湿气流北上都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但同时冷空气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移动到这时候也消耗了“元气”,到了秦岭,冷空气要爬坡会再消耗一些,所以实力不够强的冷空气“走”到这就没“后劲”了,就算有“耐力”比较强的冷空气,奋力翻过山之后实力也明显削弱了,因此就造成了秦岭“挡”住了冷空气的现象。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冷空气都可以被秦岭“挡住”,遇到强冷空气来袭,还是可以“破关”过去,影响到我国南方地区的。
不过一般来说,如果山脉阻挡了干冷空气,并不会出现如照片一样“泾渭分明”的现象;反而,当山脉阻挡了暖湿气流,则会在一侧出现暖气流抬升形成云,而另一侧气流下沉,出现晴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时,经历不同时期的构 造过程(左表),与其相 应,形成中国西部以东西 向构造为主,中国中东部 在东西向构造基础上,叠 加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构 造复杂叠置的构造格局, 铸成现今的地壳结构和地 表地质面貌。在全球构造 格局中,中国大陆显生宙 构造突出显示古亚洲构造 域的小陆块群复杂聚合、 增生形成统一古大陆,并 在此基础上,环太平洋构 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叠加 改造的强烈活动性。
结于吕梁运动(1800Ma±)和晋宁运动 区,它们作为统一整体经历以挤压-
(1000Ma±),在显生宙的地质演化过 伸展的构造作用过程,不仅造成中国
程中,它们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古陆块性 东部北北东-近南北向褶皱、逆冲和
质,并经历了在震旦纪至早古生代成为 走滑断裂的发育,同时发育濒太平洋
与古秦岭洋盆、海盆相关的广阔陆表海 的燕山期广泛的岩浆活动。
Ⅰ.华北陆块南缘构造带;Ⅱ.北秦岭构造带; Ⅲ.南秦岭构造带;Ⅳ.扬子陆块北缘构造带;
F1:草碧-老龙山-圣人桥-潼关-宜阳-淮南逆冲推覆断裂带; SF1.商丹断裂带(商 丹板块缝合带);SF2.勉略断裂带(勉略板块缝合带);
F18:巴山-大别山南缘逆冲推覆断裂带
1.火山-沉积杂岩带;2.超基性埋岩;3.高压、超压变质岩(带)
秦岭山脉西接祁连山、昆仑山,东连 大别山,横贯中国大陆中部,绵延千 余公里,既是世界典型大陆造山带, 又是中国大陆南北地质、地理和人文 景观的天然分带。秦岭-大别造山带 内的前震旦纪基底岩系均呈巨大的透 镜状块体出露,并遭受显生宙构造作 用强烈叠加改造乃至再造。造山带内 的震旦纪至古生代地层由与洋盆和不 同陆缘海盆相关的沉积岩系和不同构 造环境的火山-沉积岩组成,它们不 同程度遭受早古生代末-中生代初洋 盆俯冲、陆块汇聚碰撞和陆内逆冲推 覆的复杂强烈变形、变质改造(局部 发育高压、超高压变质)和深成岩浆 的侵入。中生代末和新生代的红色断 陷盆地叠置其上,造成了秦岭-大别 造山带断续延伸的现今面貌。秦岭- 大别造山带贵金属、多金属矿产发育 并具相当规模,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 之一。
主断裂分布总体亦呈现哑铃型,主断裂呈近东西向延展,
并与中国活动断裂分布的宏观格局相吻合。
图10 秦岭造山带重磁构造解释图
1.深大断裂构造特征线;2.较大断裂构造特征线;3.中浅层断裂构造特征线
图 11 中 国 主 要 活 动 断 裂
图
1.正断层;2.逆断层;3.平移正断层;4.平移逆断层;5.平移断层;6.性质不明、推测及隐伏 断层;7.地震断裂或裂缝带;①西域断裂系;②天山断裂系;③西昆仑断裂系;④阿尔金断裂 系;⑤祁连断裂系;⑥柴达木断裂系;⑦昆仑-秦岭断裂系;⑧河西断裂系;⑨巴颜喀喇断裂系; B10金沙江-红河断裂系;B11班公错-澜沧江断裂系;B12雅鲁藏布江断裂系;B13西藏断裂系; B14康滇断裂系;B15龙门山断裂系;B16河套断裂系;B17汾渭断裂系;B18下辽河-华北断裂系; B19皖、鄂、湘断裂系;B20郯城-庐江断裂系;B21东北-华北北西断裂系;B22苏北-黄海断裂系; B23东海断裂系;B24东南沿海断裂系;B25台湾断裂系;B26南海断裂系
秦 岭 造 山 带 及 邻 区 地 质 略
图
六、秦岭造山带侵入岩形成的时、空规 律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秦岭侵入岩分布略图
秦岭造山带不同时期侵入岩形成 大地构造背景及其动力学意义
图6 秦岭及邻区航磁 △T异常图
1.正等值线;2.零等级 组成;3.负等值线,单 位nT
秦岭-大别造山带及相邻地区上述的地表地质特征及其相关性和差异性,也直接 反映在由地球物理资料提供的地壳组成和结构构造方面。在秦岭及邻区航磁△T 异常平面图上(上图),秦岭造山带以复杂东西向线状异常为主,并在东西两侧 呈发散状,构成哑铃型,其束状紧缩区在西安-宁陕一带。哑铃型的南北两侧即 为华北和扬子陆块的平缓非线性异常区。重力布格异常图和莫氏面等深度图(亦 显示类似特征。
五、秦岭造山带及邻区构造单元划分
按照板块构造理论研究的现状,全球构造单元 主要涉及不同规模的岩石圈板块的划分和不同类型 造山带的划分。岩石圈板块是依据离散边界、转换 边界和汇聚边界来确定。而造山带可划分为俯冲型 造山带、转换挤压型造山带和碰撞型造山带三大基 本类型(Dewey et al.,1970;金性春等,1984; Sengor,1991;李继亮等,1999)。
四、 秦岭造山带及邻区同位素地球化学省
秦岭造山带及邻区Pb、 Nd同位素地球化学填图 (张理刚等,1993;朱 炳泉等,1993;张本仁 等,1995,1998)结果 表明,华北和扬子陆块 区分属两个不同的构造地球化学省(图15)。
图15 中国大陆矿石铅同位素省划分(朱炳泉,1993) A.华南地体;B.华北地台;C.新疆地体;D.扬子地体; E.青藏高原;F.东北北部
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和区域地质概况
资料收集:杨志军 李红中
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 2007.4
一、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在现今的全球板块构造格局中,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它东邻
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及其俯冲带,南接印度板块及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山带(图
1),恰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交汇的特殊区域,构
图4 G.冈瓦纳大陆;NA.北美克拉通;R.俄罗斯克拉通;S.西伯利亚克
拉通;1.中朝克拉通;2.扬子克拉通;3.塔里木克拉通
在全球古陆块和造山带分布图上,中国大陆内的小型古陆
块的发育表现得尤为显著(上图),表明中国大陆地壳结
构有别于世界其他大陆的独特性。
二、区域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特征
依据区域地表地 质和地球物理特征, 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 可划分为三大基本构 造单元,它们是华北 陆块、扬子陆块以及 两陆块之间所夹的秦 岭-大别造山带(图 5)。
(据丁国瑜等)
图3 亚洲构造域简图
从地质历史角度分析,显生 宙期间,中国大地构造及其 演化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 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 平洋三大动力学体系控制。 在其作用和影响下,形成了 以海西造山为主旋回的古亚 洲构造域;以燕山造山为特 征的环(滨)太平洋构造域 和以喜马拉雅造山为标志的 特提斯构造域。
图14 中国上地幔 密度分布示意图
(单位:8/cm3)
中国中东部地区地壳平面上的镶嵌构造和地壳-上地幔在三维空间的立交桥 式结构,实质是中国中东部地区在古亚洲构造域、环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 构造域不同时期,不同方式方向的动力学作用下,地幔物质调整,地壳结构 构造叠加改造的不同层次耦合、非耦合关系的综合反映,揭示了中国大陆动 力学的丰富内涵和特殊过程(任纪舜等,2000;张国伟等,2001)。
图12 中国大陆与邻区海域地壳、岩石圈厚度图
70~80地壳厚度/km;80~100岩石圈厚度
协调关系表现为:中 国大陆中东部宏观地 貌、地形和地壳、岩 石圈厚度变化、重力 梯度带的分布及上地 幔密度分布均呈近南 北向展布,并与区内 中新生代陆内断陷盆 地和隆起带的北北东 -近南北向分布的构 造格局相吻合。
图5 中国大陆中东部构造单元划分图
在晚古生代-中生代初,受秦岭-大 别造山作用及其影响,华北陆块由陆 缘滨浅海盆向克拉通内的陆相湖盆发 展,扬子陆块主体则仍为陆表海盆; 中新生代华北和扬子区均转化为复合 型克拉通内陆相沉积盆地,分别被称 为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
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分别形成固
同时在其相关的中国大陆东部地
秦岭造山带中的华北陆块南缘构造带属华北地球化学省,北 秦岭和南秦岭虽同属扬子地球化学省,但北秦岭的Pb同位素 填图已发现,北秦岭是与华北和扬子陆块都不同的具有高放 射性成因Pb同位素组成的独立微陆块(许继峰等,1996)。 北秦岭元古宙上地幔属强亏损型(εNd(t)=+7.6~+6.3), 也显示出既不同于华北陆块古元古代的上地幔特征,亦不同 于扬子陆块早期上地幔的演化趋势而具有独特性( 张本仁 等,1995,1998;韩吟文等,1996)。另外,同位素地球 化学填图还揭示,秦岭造山带中沿北秦岭北界的洛南-栾川方城一线是一明显的地球化学边界(朱炳泉,1995,1998; 张本仁等,1996),该边界是区域前震旦纪构造演化的重要 边界,而与秦岭带内显生宙的商丹缝合带不相吻合,反映了 秦岭造山带结构构造的复杂性和演化的长期性。
图13 中国10×10平 均布格重力异常图
不协调关系主要表现在:本区大陆造山带的构造线均呈近东西向分布,与 上述的北北东向-近南北向结构构造构成三维空间的立交桥式结构(任纪 舜等,1991,1994,2000;张国伟等,1995,1996,2001),这一结构构 造特征在秦岭造山带得以精细的解析(张国伟等,1995,1996,2001)。
盆和陆缘海盆;
在此背景上,产生了一系列呈北北东 -近南北向延展又被东西向构造带分割 的中生代末-新生代的陆内断陷沉积盆 地。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总体均呈现显 著的基底与盖层分明的地壳二元结构, 其盖层表现为由稳定性沉积组成,沉积 地层基本保持未变质且具弱构造变形的 特点,并成为我国煤、油、气三大能源 的重要开发基地。
G.冈瓦纳大陆;R.俄罗斯克拉通;S. 西伯利亚克拉通;SK.中朝克拉通;T. 塔里木克拉通;Y.扬子克拉通; 1. 主要缝合线;2. 现代贝尼奥夫带; 3. 构造分区界线;4. 劳亚大陆上的克 拉通;5. 冈瓦纳大陆上的克拉通;6. 古亚洲构造域;7. 滨(环)太平洋构 造域;8. 特提斯构造域
表1 中国及邻区构造旋回划 分及大地构造年表
如图16所示,并主要依 据不同类型造山带的构 造变形、岩浆作用特征 和蛇绿岩(蛇绿混杂岩) 的发育等给予确定。不 同类型造山带均以规模 较大的断层系统与其他 构造单元分隔。
图16 板块构造背景下的不同类型造山带的结构构造模式图
A.俯冲型造山带;B.碰撞型造山带;C.转换挤压型造山带
图17 秦岭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