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必背条文60条及学习要点,原文末尾编号按宋版序号)1.【必背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学习要点】太阳病脉证提纲。

2.【必背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学习要点】太阳中风证的脉症特点。

3.【必背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学习要点】太阳伤寒证的脉症特点。

4.【必背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学习要点】温病的主要特点及误治后的变证。

5.【必背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学习要点】辨病发于阴、发于阳的要点。

6.【必背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脉症,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营卫不调),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药(芍药甘草姜枣)及煎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

7.【必背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学习要点】承12条补述太阳中风证的表现及治疗,桂枝汤的应用指征。

8.【必背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学习要点】太阳中风兼太阳经输不利的证治(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9.【必背原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太阳中风兼肺寒气逆的证治(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10.【必背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在古代医学著作中,有许多经典之作被后人视为重要的学习资料。

其中一部备受推崇的著作就是《伤寒论》。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写的一本医学著作,记录了他对于伤寒病的认知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伤寒论》中的一些必背条文进行整理和解读。

1. 伤寒论的起源及重要性伤寒病是古代医学中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表现为发热、寒战、出汗等症状。

《伤寒论》是张仲景对于伤寒病的研究总结,成书于东汉末年。

该书总结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辨证治疗法等内容,被后世医学家广泛应用和研究。

对于了解古代医学思想和治疗方法,以及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伤寒病的病因与病机《伤寒论》指出,伤寒病的主要病因是外感风寒。

风寒侵袭人体后,经过一系列的转化作用,引起人体经络的阻塞和气血运行的紊乱,形成伤寒病的病机。

病机的主要特点是外感邪气侵袭,内伤正气。

3. 伤寒病的四诊法《伤寒论》中规定了对伤寒病的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情况;闻诊则是通过嗅觉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问诊则是通过与患者交流来了解病情;切诊则是通过切脉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

这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对于伤寒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4. 伤寒病的治疗原则《伤寒论》中提出了治疗伤寒病的基本原则,包括解表、清热、泻火等。

解表是指通过发汗疗法排出体内的风寒邪气;清热则是利用药物来清除体内的热毒;泻火则是通过通便或利尿来排出体内的火邪。

这些治疗原则是针对不同阶段和病情而制定的,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5. 伤寒病的药物治疗《伤寒论》中详细介绍了许多可以用于治疗伤寒病的药物,并对其功效和用法进行了说明。

例如,麻黄、桂枝等有发散风寒的作用;黄连、黄芩等有清热解毒的效果。

这些药物在治疗伤寒病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找到新型药物和疗法具有一定的启示。

6. 伤寒病的预后与护理《伤寒论》中也提到了伤寒病的不同预后和护理方法。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中国医学的教科学和实践体系。

《伤寒论》由明代医学大家丁怀明撰写,历时十余年而成,共有一百三十一章,是关于古代认识的疾病和自然病原学的有价值的资料。

《伤寒论》又称《伤寒全书》,是中医学中一个经典的学术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古老的医学经典之一,有“五经全书之首”之称。

《伤寒论》结合经、古籍、实验,对古代医学的产生、发展和中医典籍中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刻而深入的研究,融会部、内科、外科、针灸、拔罐、食疗、药饮六科保健原理,是一部介绍和研究中国上古医学至明清时期发展史的著作。

《伤寒论》思想体系以“五性”和“五味”为主,认为病的产生与营养、性质、气候以及人的自然本性、情绪及服药护理有关,以“六经”为模型,把病理诊断划分成六种,并把治疗方案严格按照季节变化而变换。

“上恶治本”是《伤寒论》的核心理念,这就是把病因作为治疗起点,在对本源病因祛除的基础上,采用攻肾壮阳、行气止痛、逐毒去瘀等方法,根据病人体质特点,综合施治,积极把握治疗动向,使病情得到根本的缓解,是今天中医内科的基本治疗原则。

一是对《伤寒论》的导读和学习,要求考生了解《伤寒论》思想体系和理论构成,了解《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科学实用的价值。

二是重点考查《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病理特点、治病等方面,要求考生熟悉《伤寒论》学说中有关腑脏、病理特点、治病思想以及对六经的理解。

三是关于诊断、鉴别及治疗的考查,要求考生熟悉《伤寒论》处方调理要领,能正确诊断病因,并有效地选择治疗药物,从而掌握中医的辨治方法,给病人提供科学的治疗。

总之,《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硕果仅存,它的思想对今天的中医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中医学者不断深入研究、发展的重要基础参考资料。

只要考生能全面把握《伤寒论》的学说内容,并能在实践中有效掌握《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病理特点、治病等方面的内容,以及诊断、鉴别及治疗的要领,就能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伤寒论》重点笔记

《伤寒论》重点笔记

《伤寒论》1.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张机)所著的《伤寒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确立。

2.被后人尊为医中之圣的医家是——张仲景3.张仲景奋发学医——“乃勤求苦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4.《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金匮》两部分,伤寒主论外感热病,兼论内伤杂病;《金匮》主论内伤杂病,兼论外感热病5.《伤寒论》全书十卷,共397条,22篇,113方(实际为112方,其中有一方只有方名,没有药物)6.《伤寒论》有两种版书,一是宋版本,二是成注本。

宋版本原刻本已佚失,今有明代赵开美的复刻本,又称赵刻本。

成注本是金代成无己注解的。

原书杂病部分后经整理为《金匮要略》7.《伤寒论》的价值——一是创立了六经辨证的体系。

二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三是立法严谨,处方精湛,具有典范作用。

8.《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如《内经》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所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是五种中的伤寒。

如《伤寒论》所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9.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10、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是指———《伤寒论》的六经。

11.六经病证的纲领———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⑵阳明之为病,胃肠实是也。

⑶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⑷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⑸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⑹阙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12.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伤寒论序知识点总结

伤寒论序知识点总结

伤寒论序知识点总结本文主要对伤寒论的主要内容、认识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对伤寒病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一、伤寒病的概念伤寒病,是一种由外感邪气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高烧、寒战、恶寒、头痛、咽喉痛、肢体酸痛等。

这是一种典型的外感病,传染性强,易在人群中流行。

伤寒论对于伤寒病的概念、病因、病机、症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后人对伤寒病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伤寒病的病因病机1. 伤寒病的病因:伤寒论认为,伤寒病的病因主要是外邪侵袭。

外邪有风、寒、暑、湿、燥等不同属性,其中以风邪、寒邪侵袭最为常见。

在特定的季节和环境下,人体的抵抗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引发伤寒病。

2. 伤寒病的病机:伤寒论认为,伤寒病的病机主要是邪热侵袭人体,引起气血郁滞,瘀阻经络。

在病理上形成了外邪束表,内邪束里,导致寒热错杂、气机阻滞的病理变化。

三、伤寒病的症状及辨证1. 伤寒病的一般症状:伤寒论对伤寒病的一般症状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高热、恶寒、寒战、头痛、咽喉肿痛、肢体酸痛等。

这些症状是伤寒病的典型表现,也是辨证的重要依据。

2. 辨证施治:伤寒病的辨证与治疗是伤寒论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辨别病邪属性、辩证施治等方面。

伤寒论提出了“阴阳离别”、“表里虚实”、“寒热错杂”等辨证要点,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四、治疗原则及方法1. 治疗原则:伤寒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解表、清里、辨证施治等。

其中,解表是伤寒病治疗的首要原则,意在解除外邪束表,恢复正常表里关系;清里是伤寒病治疗的根本原则,意在清除邪热,调和气血。

2. 治疗方法:伤寒论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方法,包括汤剂、吐下、泻下、发汗、温针等。

其中,汤剂是治疗伤寒病的主要方法,张仲景根据不同的病情,提出了多种方剂,并阐述了相应的用药原则。

五、医案分析伤寒论中,张仲景还通过医案的形式,对治疗伤寒病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这些医案既是对理论的实践,也是对经验的总结。

伤寒论口诀背诵顺口溜

伤寒论口诀背诵顺口溜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伤寒论口诀背诵顺口溜
伤寒论必背条文,成为医者有担当;六经辨证要掌握,清热解毒方才妥善。

对症下药要精准,体寒阳虚各方案;实热虚热需分明,才能为患者切根。

六气不和病发生,寒热水火各不同;六经辨证要上心,免得误诊延误病程。

病脉并行需把握,大脉病重小脉弱;脉象是体质的映现,精准把握才有方案。

心肺肝肾四经络,经络阻塞病发生;经络通畅身体健,清热解毒大功成。

八纲分类要深学,热寒虚实各区分;病与药相须配合,须慎用药方免误伤。

汗吐下泻是解热,暴涨急降需谨慎;饮食调整需得当,清淡易消养生果。

医者品性更重要,以德施治方有望;患者安慰也极要,强身健体福无疆。

以上便是伤寒必背,医学精髓求深探;诚心烛照病生路,医疗人生铸伟业。

1/ 1。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

总论1、成书年代:东汉末年作者:张机,字仲景共有:十卷,二十二篇,一百一十二方2、首次整理;魏晋王叔和首次校正:宋朝林亿首次注解:宋金成无己通行本:宋本《伤寒论》、《注解伤寒论》3、“伤寒”的涵义: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4、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发病于三阴。

合病:凡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

并病:若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又起,有先后之分者,称为“并病”。

两感:有表里关系的阴阳两经同时受邪发病。

如太阳少阴两感。

太阳病篇病邪:寒邪八纲:表、实、寒——阳证病位:在表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受邪【纲要】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7)1、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一种变证。

与后世温病学中的风温不同。

直视:双目前视,眼球转动不灵。

再经:第二经。

【中风表虚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2、桂枝汤煎服法:①微火煮;②啜热稀粥;③温覆;④发汗适度;⑤根据病情用药;⑥禁忌。

3、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凤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针药并用)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灵活运用)45、比较:桂枝汤vs麻黄汤两证均是太阳表证的主要证型,以恶风寒、发热、头痛、脉浮为基本临床表现,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

但桂枝汤证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唯其汗出,故又称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麻黄汤证的病机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唯其无汗,故又称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XXX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XXX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邪扰卫阳,XXX失其温煦。

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猪苓汤证型:烦渴、饮不解,渴,水入即吐,兼有表证,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发热不恶寒。

治则:通阳化气兼解。

五苓散证型:膀胱气化,表邪入腑,水发热、蓄下焦口渴、小便不利、脉浮。

治则:利水养阴清泽泻。

猪苓汤适用于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津液不足的证型,而五苓散适用于尚有表邪水蓄下焦津液未伤的证型。

证型病因病机证侯烦渴、饮不解证型:烦渴、饮不解,渴,水入即吐,兼有表证,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发热不恶寒。

伤寒论重点

伤寒论重点

名词解释(属于重点条文的先背)1.头项强痛:颈项疼痛不舒,不柔顺貌。

P142.脉缓:指脉象宽柔和缓,非怠慢迟缓之意。

P153.脉阴阳俱紧: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P164.温病:外感病中的一种病证。

属广义伤寒的范畴。

P175.身灼热:扪之灼手,形容发热很高。

P176.失溲:溲,一般指小便。

本条之失溲,指二便失禁。

P177.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P178.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P199.风家:指常受风患病者。

P21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P4410.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营弱。

P2211.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P2212.其气上冲:这里的气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病人自觉症状,“气上冲”即病人自觉胸中有气上逆;一是指太阳经气,“气上冲”即太阳经气上冲,与邪相争。

总为表证仍在之意。

P2513.解肌:解除肌表之邪。

P2814.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P3015.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P3316.微寒:此处应为脉微恶寒。

P3617.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P4218.额上陷脉急紧:指额部两旁凹陷处(太阳穴)的动脉拘急。

P4419.眴:目动也,即目睛转动。

P4420.寒栗而振:即寒战。

P4421.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P4422.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P6123.消谷引食:消谷,消化谷物;引食,能食、求食。

消谷引食,即易饥而多食的意思。

P6424.客热:邪热,此处作假热解。

P6425.客气:即邪气。

因邪从外来,故称客气。

P11026.振寒:畏寒怕冷而身体颤抖。

P6527.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P6728.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伤寒论重点笔记

伤寒论重点笔记

伤寒论重点笔记宝子们!今天咱来唠唠伤寒论的重点笔记哈。

一、伤寒论是啥呀。

伤寒论呐,那可是中医经典中的经典嘞!它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写的,这老张可真是个厉害的人物呀!他生活在那个战乱纷飞、疫病横行的年代,看到好多人被病痛折磨,就下定决心写了这本伤寒论,想救救这些受苦的老百姓。

这本书主要就是讲各种外感病的诊治方法,就像是给医生们的一本秘籍,告诉他们怎么对付那些让人头疼的病症。

二、六经辨证。

这个六经辨证可是伤寒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哟!啥是六经呢?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条经络。

不同的经络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1. 太阳病。

太阳病就像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被攻击了一样。

一般刚开始生病的时候,很多都是太阳病。

比如说,你突然感冒了,有点怕冷,流清鼻涕,还可能会有点头疼,这说不定就是太阳病找上门啦。

这个时候呢,治疗的原则就是解表,把那些入侵身体的邪气赶出去。

像麻黄汤、桂枝汤这些方剂,就是专门对付太阳病的。

2. 阳明病。

阳明病啊,通常是邪气进入了身体里,开始在胃肠等部位捣乱了。

这个时候的人啊,可能会出现发热、口渴、大便干结等症状,就好像身体里有一团火在烧一样。

治疗阳明病呢,就得清热、攻下,把身体里的火气和邪气都排出去。

比如说承气汤,就是治疗阳明病的常用方剂。

3. 少阳病。

少阳病呢,有点像是正邪在半表半里的地方僵持着。

病人可能会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等症状,一会儿觉得冷,一会儿又觉得热,可难受啦。

这个时候的治疗原则就是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就是治疗少阳病的经典方剂。

4. 太阴病。

太阴病主要是脾胃出了问题。

脾胃可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呀,要是脾胃不好了,那身体可就没劲儿啦。

太阴病的人通常会出现肚子胀、拉肚子、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太阴病就得温中健脾,理中丸就是常用的方剂。

5. 少阴病。

少阴病就比较严重啦,说明邪气已经深入到肾和心这两个重要的脏器了。

病人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怕冷、手脚冰凉等症状,这时候得赶紧治疗,不然可就麻烦了。

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

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

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38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82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163177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319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

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补充背诵条文】一中风表虚证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耳。

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二伤寒表实证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打印版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伤寒论打印版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伤寒论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伤寒论复习重点

伤寒论复习重点

伤寒论复习重点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对于伤寒病的研究总结和归纳。

它对于中医王国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伤寒论讲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伤寒论的重点内容。

一、伤寒的病因伤寒病的病因主要有外感邪气、饮食不洁和情志不遂三个方面。

外感邪气是指人体受到寒邪、暑邪、湿邪等外界的有害因素侵袭。

饮食不洁是指人们因饮食不当,摄入了变质食物或者因熬夜、暴饮暴食等过度劳累引起的肠胃功能紊乱。

情志不遂则是指人们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悲伤等不良心理状态下,导致了体内气血的紊乱。

二、伤寒的病机伤寒病的病机主要包括表里正邪的关系和脏腑经络的变化。

表里正邪的关系是指外感邪气侵袭人体后,人体通过表面的抵抗力和里面的调节能力来应对这种侵袭。

脏腑经络的变化则是指伤寒病引起了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紊乱,以及经络的阻塞和失调。

三、伤寒的临床表现伤寒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寒战、身体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口渴或口干等。

其中,发热是伤寒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通常会伴随着寒战和身体疼痛。

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是由于肠胃功能紊乱所引起的。

四、伤寒的辨证论治伤寒病的辨证主要依据包括脉象、舌诊、症状和病史等方面的信息。

常见的辨证有阳明证、少阳证、太阳证和厥阴证等。

辨证论治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泻热下气、祛邪散寒、和中益气等。

其中,清热解毒是治疗伤寒病的基本原则,通过中药的使用来清除体内的热毒。

五、伤寒的预防与护理预防伤寒病主要包括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护理包括合理饮食、适当休息、保持情绪稳定等。

此外,伤寒病的患者还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

总结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对于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复习伤寒病内容时,我们要学习和理解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知识。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第一章——太阳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要: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要: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要: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伤寒论重点整理(精.选)

伤寒论重点整理(精.选)

《伤寒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题型:名词解释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

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

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

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7、目瞑:目视不明,视物昏花。

《集韵》:“暝,目不明也。

”此处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8、项背强几几:几几,南阳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亦有读作殊者。

全句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中医《伤寒论》课程重点复习

中医《伤寒论》课程重点复习

中医《伤寒论》课程重点复习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

2.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人体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疾病。

3.六经辨证中的“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4.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主要表现属风寒表证。

5.太阳病如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则会有气化不利的蓄水证和血热互结的蓄血证。

6.阳明病是外感病中阳热亢盛阶段,邪气已经入里化热。

因盛阳感热邪,两阳相争而出现大热、大实之证。

7.少阳病是外感病中正邪分争阶段,邪入少阳,邪正分争,正气略有不足,枢机不利,影响到胆胃功能,从而出现半表半里的证候,属里热证。

8.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病邪侵犯太阴脾经,脾阳虚弱,寒湿内盛,运化失常,属里虚寒证。

9.少阴病是外感热病衰竭期,由心肾阳虚,阴寒内生,或心肾阴亏、阳热亢盛所导致。

10.厥阴病是外感热病的终末期,常由少阴病发展而来。

病情复杂,有寒有热,常寒热错杂,互相转化。

11.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少阴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厥阴病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提纲。

12.六经病一经的邪气传到另一经,相应的临床症状就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叫传经。

13.六经病的传经方式有:循经传、越经传和表里传。

14.循经传:邪气依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顺序传经。

15.越经传:邪气不依照六经顺序,而越过一经或多经传。

16.表里传:邪气在表里两经之间相传。

17.六经病发病的特殊形式有合病、并病、直中和两感等形式。

18.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序之分。

19.并病:一经的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有先后次序之分。

20.直中:病邪不经三阳,直接入侵三阴而发病。

根据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要点

根据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要点

根据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要

一、《伤寒论》的作者和著作背景
-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

- 张仲景是杰出的中医学家,被尊称为中医药学的祖师。

- 《伤寒论》被誉为中医诊疗学的宝典,是中医临床中必备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伤寒论》的内容概述
- 《伤寒论》是一部详尽阐述伤寒病理、病机和治疗方法的著作。

- 该书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包含了分科解读、治法要点以及药物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 《伤寒论》总结了许多关于发热病的宝贵经验,对临床医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伤寒论》的重点内容
- 病因与病机:详解了伤寒病发病的原因和病理机制,包括表证与里证、阳证与阴证等方面的内容。

- 治法要点:介绍了针对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和原则,包括解表散寒、攻下逐热等方面的治疗要点。

- 药物应用:总结了治疗伤寒病常用的中药和方剂,包括银翘散、柴胡汤等经典方剂的应用指南。

四、《伤寒论》的研究方法和备考建议
- 精读原文:建议对《伤寒论》进行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理解其中的理论思想和临床应用。

- 多做笔记:将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个人的研究笔记,方便复和记忆。

- 制定复计划:合理安排研究时间,分阶段进行系统性的复和巩固。

- 参考辅导材料:找一些权威的辅导教材和研究资料进行辅助研究,提高备考效果。

五、总结
-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对于中医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 研究《伤寒论》要注重理解病理机制和治疗要点,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 通过系统研究和深入研究,《伤寒论》将帮助中医研究者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伤寒论》重点方剂解读与应用

《伤寒论》重点方剂解读与应用

《伤寒论》重点方剂解读与应用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讲述了伤寒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

方剂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理解和应用《伤寒论》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伤寒论》中的一些重点方剂的解读与应用:
1. 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中最重要的方剂之一,由桂枝、芍药、甘草和生姜组成。

它主要用于治疗表寒里热的发热、头痛、恶寒、身体酸疼等症状。

该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太阳中风、阳明病等。

2. 甘露饮:甘露饮由甘草、葛根、芍药、桔梗、鱼腥草、板蓝根等组成,用于治疗伤寒病的表虚热症状,如高热、口渴、汗多等。

它通常用于治疗太阳病、少阳病等。

3. 五苓散:五苓散由茯苓、白术、泽泻、猪苓、橘红组成,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后的湿阻症状,如脘腹胀满、呕吐、泄泻等。

它适用于伤寒后的湿热证、温病等。

4.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由黄精、茯苓、白术、猪苓、炒白术、泽泻组成,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后的气阴两虚症状,如神疲乏力、气短、口干等。

它适用于伤寒后的虚热证、温病等。

5. 茵陈蒿饮:茵陈蒿饮由茵陈、蒿草、泽泻、车前子、车前叶、木通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的湿热证状,如脾胃不和、便秘、小便浑浊等。

它适用于湿热内蕴的伤寒病、温病等。

以上是《伤寒论》中的一些重点方剂的解读与应用。

在临床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方剂,并结合辨证论治的理论进行治疗。

方剂的应用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个性化处理。

伤寒论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

伤寒论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

《伤寒论》是中医名医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学著作,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它系统地总结了张仲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治疗伤寒病的经验,被誉为“伤寒论”的经典,成为了中医界的传世经典之一。

本文将结合《伤寒论》中的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对这部经典医学著作进行全面的解读。

一、第一条原文:“伤寒,发热,汗出,恶风。

”(1)译文:伤寒,指发热,出汗,对风寒的怨恨。

(2)注释:张仲景在该条中首先提出了伤寒的症状特点,包括发热、汗出、对风的厌恶。

这是对伤寒病的首要认识,为后续内容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二、第二条原文:“脉浮,弦,疼痛,拘急。

”(1)译文:脉搏高涨,有弦力,伴随着疼痛和拘急感。

(2)注释:伤寒病患者脉搏的浮、弦等特点,以及伴随的疼痛和拘急感,是病情的重要体征,也需要在治疗中及时予以关注。

三、第三条原文:“胸满,胁痛,呕吐,苦谷。

”(1)译文:患者感到胸部满闷,胁部疼痛,伴有呕吐,对口中食物有苦涩味。

(2)注释:本条中描述了患者的症状,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苦谷的感觉是伤寒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

四、第四条原文:“心烦,梦多。

”(1)译文:心情烦躁,多梦。

(2)注释:这一条中提到的心烦和多梦,也是伤寒病的常见表现,说明患者身心疲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五、第五条原文:“小便不利。

”(1)译文:小便不通畅。

(2)注释:小便不利是伤寒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也是判断疾病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治疗中需要给予重视。

......(持续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通过对《伤寒论》中的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的全面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于伤寒病的各种症状和表现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为后世医生和学者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治疗参考。

这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研究和应用中医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伤寒论》中的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通过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解读,希望能够为对中医药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价值,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学习和研究,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医医药的传统精华,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

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谓之并病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热越:即热邪发泄于外之意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

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热邪之无形协热而利:协,合也。

热,指表热。

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藏结:证候名。

藏亦作脏。

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剂颈而还:剂通齐。

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心愦愦:愦,糊涂,昏乱。

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

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但仍有不舒适的觉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

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

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除中:证候名,中气败绝之症候。

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戴阳:因阴寒内盛,虚阳上浮而出现两颧潮红,乃假热之像脐上筑:筑者捣也,形容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捶捣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下虚:指下焦虚寒,是言微厥的原因客气:即邪气,因从外来,故称客气奔豚:气上冲犹如豚之奔藏结:指由脏气虚,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瘛疭:瘛指收缩,,松弛之意。

瘛疭指手足抽搐怵惕:指恐惧不安状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郁冒:心胸烦闷,头晕目眩恍惚心乱:指神志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霍乱:又吐又泻挥霍撩乱将息:调理休息,服药后护理之法结胸:有形之邪结于胸膈心下,以胸脘部硬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筋惕肉瞤:指筋肉动旧微溏:指病人平大便稀溏口父咀:指将药物成小块脉浮缓:脉象松驰宽缓脉阴阳俱紧:阴阳,此言尺.寸。

脉阴阳俱紧,意为寸.关.尺三部脉呈脉紧象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胃热熏蒸,循经上泛于面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

满面持续发红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清便欲自可:指大便尚属正常叉手自冒心:两手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冒,覆盖,按压之意潮热:是一种热型,指发热如潮水之起落,定时而发,或定时高失溲:指二便失禁遂漏不止:遂,因,于是。

漏,渗泻不止。

遂漏不止指不间的汗出头项强痛:颈项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言头痛而兼项痛往来寒热:即发热恶寒交替出现淅淅恶风:形容恶风之状;淅淅:冷水洒身之感翕翕发热:形容热轻浅下重:即里急后重日晡所:指申时前,即15-18时左右;下午3-5点,傍晚时分周时:指一日一夜,即24小时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熬:《说文·火部》:“熬,干煎也”,与烘、炒、焙近意。

麻沸汤:滚沸的水。

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阳微阴涩:此处是指脉象,阴阳指脉之浮取沉取。

阳微阴涩,即脉浮取微、沉取涩。

伤寒、中风:太阳中风证有汗、脉浮弱,而太阳伤寒证为无汗、脉浮紧。

中风证的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弱卫强(营卫不和),唯其汗出脉弱,为表虚证;伤寒证得基本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其无汗脉紧称之表实证。

大、小青龙汤:两者均属表里同病,有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的症状。

大青龙汤为外寒里热,以不汗出而烦躁为主;小青龙汤为外寒内饮,以咳喘和干呕为主。

葛根汤证、黄芩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下利):葛根汤证为外邪不解,内迫阳明,关键在于有表证而无汗,虽下利而不臭;黄芩汤证为“太阳与少阳合病”,属少阳邪热内迫肠道,以下利黏液,里急后重,腹痛口苦等为特点;葛根黄芩连汤证虽有表证未解,但肠热较重,下利暴注,发热汗出。

蓄水证与蓄血证:蓄水证病因—膀胱气化失司,水蓄于下,辩证要点—发热,消渴,小便不利,甚则水入则吐,脉浮,治则—化气行水,兼以解表;蓄血证病因—邪热瘀结于下焦,辩证要点—其人如狂,少腹拘急,小便自利,治则—活血祛瘀,通下瘀热。

大、小结胸证:小结胸证病变范围比较局限,“正在心下”,仅限于胃脘部;大结胸证则从胸膈到心下甚至波及少腹。

小结证“按之则痛”,而大结胸证痛而拒按。

小结胸证为痰热互结,而大结胸证为水热互结。

小结胸证宜清热化痰散结,方用小陷胸汤;大结胸证宜邪热逐水开结,方用大陷胸汤。

阳明热证、实证:病机:津伤燥化,阳明热实。

阳明热证之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实证之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或焦燥,脉洪大滑数或沉实而大。

通脉四逆汤、四逆汤、白通汤:均为阳衰阴盛、下利清谷、四肢厥冷、小便色白。

症状:A 阳衰,无热无寒。

B格阳于外,身反不恶寒。

C格阴于上,面赤。

治则:A回阳救逆。

B破阴回阳,宣通内外。

C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真武汤、附子汤:均水湿内患。

病机:A水气不化,泛溢肌肤。

B寒温不化,浸渍筋骨。

症状:A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心下悸。

B背恶寒,身体痛、手足冷、脉沉。

治则:A 温阳利水。

B温经祛寒,除湿止痛。

当归四逆、吴茱萸:厥阴病寒症。

病机:A素体血虚,外感风寒,气血运行不畅。

B肝寒犯胃,浊阳上逆。

症状:A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B干呕,厥阴头痛。

治则:A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B暖肝,温胃,降浊。

桃花汤、白头翁汤:均下痢便血。

病机:A脾肾阳虚,下焦滑脱不禁。

B肝经温热,下通大肠,损伤脉络。

症状:A白多赤少,口不渴。

B赤多白少,心烦渴。

臧厥、蛔厥:均脉微而厥。

病机:A内脏氧气虚衰。

B上热下寒,蛔虫内热。

症状:A腹冷,燥无安时。

B静而复时烦。

小青龙汤与太阳中风兼喘证:太阳中风有汗出而无水饮内停,是肺寒气逆。

小青龙汤为太阳表实兼寒饮致喘,无汗而水饮内停,寒饮犯肺。

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抵当丸证:桃核承气汤证为血热初结,热重瘀轻;抵当汤证病热较急,瘀结较甚,急当治里;抵当丸证病势和缓。

三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重在泻热,故燥热邪气偏盛者宜用;小承气汤重在通腑,故腑气不通为主的宜用;大承气汤泻热与通腑之力俱重,故燥热内结、腑气不通皆重者宜用。

大陷胸汤与大陷胸丸药物组成,功效,主治有何异同?两方皆用大黄、芒硝泻热破结以荡实邪,用甘遂峻逐水邪,皆有泻热逐水破结之功。

但大陷胸丸并用葶苈子、杏仁泻肺利气,白蜜甘缓和中,改汤为丸,又制小其服,峻药缓攻。

两者都可治疗热实结胸证,前者治疗大结胸证,后者治疗大结胸证之偏上型为何半夏泻心汤与旋覆代赭汤的组成中均用人参,大枣,甘草?在半夏泻心汤中用人参、甘草、大枣是取其补益脾胃,复其升降之职,与他药合用共奏辛开苦降,祛湿和胃,消痞散结之功。

而旋复代赭石汤中用之则可补中益气,以助运化。

前者体现以补为消,后者体现以补达降的组方旨义。

葛根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均有下利,应如何区别?二者辨证关键是什么?.葛根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均有下利,但两者病机、主要脉症、治则、方药则有差别。

前者为太阳与阳明合病,表邪不得外越,内迫大肠而自下利,并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等脉症,证同表里同病,但以风寒表实为主,故治宜发汗解表,表解利自止,方用葛根汤。

后者为表病误下,邪气内陷,里热挟表邪而下利,可见发热、下利、脉促,汗出而喘,证同表里同病,但以大肠热盛为主,故治宜表里两解,清热止利,方用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麻杏甘石汤、麻黄汤三者方皆治喘,应如何区别?.三方所治之喘症,因其病因病机各不相同,故其证治亦有区别。

葛根芩连汤所治之喘为误下邪陷,肠热迫肺,肺气上逆所致,故以下利为主,伴见发热、汗出等症,治宜清热止利,表里两解。

麻杏甘石汤所治之喘为或汗或下后,邪热壅肺,肺失清肃所致,症见发热,汗出而喘等,治宜清热宣肺,降气平喘。

麻黄汤所治之喘为风寒外束,营阴郁滞,肺气不宣所致,症见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治宜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结合三承气汤的药物组成、煎服法,阐明其主治功能的不同。

三承气汤均为苦寒攻下剂,主治阳明有形燥实证。

而大承气汤硝黄枳朴并用,其中大黄四两后下,取其生用性锐,与三合芒硝化入配合荡热攻坚,力猛效宏,同时重用枳实五枚,厚朴半斤,破结通壅,四药配伍构成三承气汤中最峻猛的攻下剂,前贤喻之有推墙倒壁之功。

因此主治阳明燥热结实俱重的证候。

小承气汤只是大黄枳朴并用而无芒硝,大黄四两和枳实三枚,厚朴二两同煎,大黄熟则气钝性缓,枳朴量小则通滞之力减弱,故其全方荡涤热实,攻逐燥坚均已不如大承气汤,惟破结滞通壅闭还比调胃承气汤为胜。

因此主治阳明有形燥实便硬为主,阳热略逊的证候。

调胃承气汤硝黄草并用,方中大黄四两与芒硝五合同用,如采用顿服法,其荡涤热实之功几不让于大承气汤,惟无枳朴破结通壅,反有炙草和缓其药行,故破结滞通闭之力比起大、小承气汤来均有所不及。

因此主治阳明有形燥实以热实为主,燥结相对为轻的证候。

最后还必须指出,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均还有“少少与“的服法,由于给药量减少,二汤功能也随之趋于缓和,主在调和胃气,适应于阳明燥热较轻的证候。

试比较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证在病机、主症、治法及药物组成方面的异同。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三证均以心下痞硬为主症,均可兼见呕吐、下利、肠鸣等症,均以脾胃受损,痰湿中阻,升降失职,气机痞塞为其病机。

半夏泻心汤证以胃气上逆为主,故以心下痞、呕逆为主要表现。

生姜泻心汤证以夹有水饮食滞为特点,故以心下痞硬、干噫食臭为主要表现;甘草泻心汤证脾胃虚弱较为突出,故以心下痞硬,下利频多,水谷不化为主要表现。

三方都具有具有和胃消痞之功,均体现辛开苦降,和胃消痞的治法。

半夏泻心汤,侧重于降逆止呕;生姜泻心汤侧重于温胃散水;甘草泻心汤侧重补益脾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