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主体性德育体系构建的思考
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理念探析
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理念探析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理念是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的学校德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理念,首先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为目标,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具备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让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具备团队合作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理念要求学校要建立和完善一套完善的德育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德育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理念还要求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以客观、公正、科学的方式,对学生的德育表现进行评价,以激励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德育规定,以及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理念还要求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对如何实施以人为本、德育优先原则的思考
对如何实施以人为本、德育优先原则的思考德育教研室根据学校的布置,德育教研室组织所有教师认真地进行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本着与学校和教研室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大家围绕如何实施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展开了深入的探讨,通过讨论,大家形成了共识,先将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一、现代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把德育放在优先地位。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充分激发人的创造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田建国同志认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包括: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终极价值,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权益,用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
我们认为他比较好的总结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然要求把德育放在优先的位置。
人的全面发展,其中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人生观等等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这些方面的塑造,与德育教育密切相关,我国历来强调德才兼备,对高层次的人才的要求更是如此,一个人仅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人生观等更是人才所必须的。
德育教育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心理观、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任务,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全面的帮助,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这方面的修养上不去,不能说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最终也必然限制他的健康发展。
因此,大家认为,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德育放在优先位置不可动摇。
二、贯彻以人为本、德育优先原则,学校必须真正重视德育课的教学工作。
要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德育优先原则,学校必须真正重视德育课教学。
应当说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德育课教学工作,也都采取了相关的有力措施,以图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但也还有许多工作需进一步解决。
有的教师提出,学校在安排教学上忽视了德育教学的特殊性,为节约教学成本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一般是三个以上的班同堂上课,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要求,教学缺乏针对,学生觉得教师所讲的内容解决不了自己的思想认识问题,不认真听课,到头来讲教师很费劲,但教学效果并不好。
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教育
2013-12百花园地一、道德教育内涵—以人为本1.以人为本的德育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充分肯定在高校德育实践过程中,承认和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从大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和自我发展的要求出发,根据他们已经形成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人格状态和价值观念,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其主体素质,提高其主体能力,塑造其德性人格,完善其道德境界,实现大学生德性的自我构建。
从而使德育真正成为关心人的道德品质的提高、发挥人的主体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2.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强调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教育者要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首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兴趣、个性、尊严、自主性和自由权,将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统一,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让个体生命在有限的时空里更充分地发挥、实现自身的潜力,引导个体生命以积极有为的方式展现在人生实践中。
其次,教育过程中要充满人文关怀,“理解受教育者就要做到全面、完整、深刻地把握受教育者的精神、意义与价值,充分体验受教育者的内心感受,走进受教育者的心里,以充分理解受教育者的期望、追求、价值来把握对象,以受教育者的期望、追求、价值来规范教育者的教育行为。
”3.以人为本的德育目标是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在德育实践中,以人为本的德育极力主张把人的发展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一方面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就是要在高校德育实践中尊重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大学生能够按照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地改造自己的道德观,不断满足自身的需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另一方面,教育者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品格教育,而且要注重大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教育和政治观教育,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身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道德教育缺乏以人为本的消极影响1.大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丧失,德育实践中缺乏平等性在一般传统的大学生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居于权威地位,在教育过程里不会过多考虑大学生的德育现状和需求,机械地将既定的伦理知识和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往往强制性地让他们单纯地服从、被动地接受,难以了解大学生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是否有长进以及满足了自身的德育需求。
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探析
INTELLIGENCE教育战线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探析沈阳工业大学孙绍然刘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贯彻科学发展观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主要的是转变办学观念。
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关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办学理念中的那种学习成绩第一位的学生素质评价标准在现在社会中显得捉襟见肘,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们的基础专业素质,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个体与社会、他人交往的综合素质都将受到考验,尤其是当前这样一个物质化、精神多元化的年代,学生更容易出现道德方向的迷失。
本篇文章就加强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根本任务是启发和调动学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塑造良好道德品质、提高自我修养境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学生之所以产生这样那样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其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是需求与现实之间矛盾的表现。
因此,要加强新时期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工作的切入点更多地放在受教育者身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关注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历来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都需要靠一些辅助手段来体现和实现,尤其是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更没有一些固定的教材和一些相关的活动来作为考核的标准,这就增加了我们对高校学生德育素质培养的难度。
思之再三,觉得注重学校日常工作的合力作用,将学生的德育渗透到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当中去,全校师生抓德育,重视德育,共建德育新风的浪潮,定会给高校的工作带来崭新的面貌,同时,也会造福于学生,造福于社会。
一、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一)以人为本,加强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方面的德育教育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各门功课既是专业基础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渗透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构建学校德育教育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构建学校德育教育道德一直是中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极为重视的为人要素。
党的十六大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进一步强调德与法不仅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基。
本文从德育本质探源出发,构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德育模型,试图在学校层面寻找德育的立足点,提高中小学实施德育实效上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对德育本质的反思人是群居的动物,人的社会性是区别于动物群体性的一个根本属性。
降生于世的人要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必须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日常生活中的彼此交往和相互交换需要一定的相互承诺来保障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进而就要求该社会中的人要守信和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从中就演绎出一系列的风俗习惯,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舆论又演变为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样,道德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后来一些道德行为规范被统治阶级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行,就上升为法律,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体现了较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但也强化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取向。
道德和法律本质上是处理人和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一)中国传统德育本质探源考察中国道德的起源,可以发现在中国“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育一直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中心内容。
《老子》就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荀子》也说: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2]“德”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四十次,从不同角度论述培养人的品质、德行对社会的重要性。
[3]《大学》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在于明人伦,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4]以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维护封建等级制为目的的伦理道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准绳。
虽然也有思想家从个人修身的角度讨论德育,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修身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入世为官、维护社会纲常的。
法家政治上强调“不务德而务法”,但也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把调整社会行为关系的法律规范看作教育的基本内容。
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模式
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模式在当今社会,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包容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场所,因此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倡导平等、尊重和责任。
学校应该创造平等的教育环境,照顾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尊重每一位师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校通过组织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
同时,学校还需要建立学生会等组织,让学生在其中学习领导与责任能力。
第二,推崇进取和勇气。
学校可以通过激励甚至竞争,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和竞赛,并在参与中获得成长。
学校可以让学生接受挑战,让学生鼓起勇气向未知前进。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让学生有信心和能力去完成任务。
第三,强调品德和友谊。
学校应该强调品德教育,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会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好地处理问题,更多地关爱身边的人。
而同学之间的友谊,也是德育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让他们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第四,关注情感和发展。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自我认知、自信、自尊。
同时,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课堂外的拓展性课程和个性化的教育规划,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发展机会。
最后,学校要看到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和发展。
学校除了设立特别关注教育的课程,还应该为每一位学生设立个性化的成长规划和教育方案。
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包括智力、品德、职业。
学校也要与家长紧密合作,让家校合作,让学生更好的成长。
总之,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努力,打造一个自律、自信、自强的学生群体。
只有给予学生更多关注,注重情感、品德与发展,才能让他们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
浅议“以人为本”办学理念下校园德育文化的构建
2013-01和谐校园德育,简单的理解即以德育人,德是方法,是手段,是途径;人才是目的,是归宿。
德育文化的构建必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这是我们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得出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结论。
一、德育文化构建要打好学生未来发展的统一的品德基础人类道德和国家法律具有统一性,因此中学德育也应具有统一性。
同时中学德育应注重基础:打好学生做人的基础,帮助学生了解和实践基本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待人礼仪;打好学生将来形成高尚人品的基础;打好学生将来成为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品德特征的基础。
学校开展了多种丰富多彩的人格养成教育,如尊师教育、感恩教育、勤俭节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礼仪教育等,通过国旗下讲话、征文、主题班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对学生基础人格的培养。
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先成人、后成才的原则,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学生的仪容仪表、日常着装、言行举止都要符合高中学生的标准,漫步在校园里,你将会随处看到整齐的着装,得体的举止;每一位毕业生都会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全面人才。
二、德育文化构建必须面向全体,坚持分层分类所有学生都是“才”,学校要面向学生全体,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信心,注意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是学校“人才观”的又一教育定位。
这里的“学生个性发展”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全面发展”目标去进取、去奋斗的。
离开这一点,学生个性发展就无法走向坦途,也就违背了教育的总方向。
如果说知识的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因而需要分层的话,那么德育也需要面向全体因而需要分层:(1)从品德的基础性发展起步,激励学生逐步提高品德发展目标;(2)根据学生各自的品德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制订合适的品德发展阶段性目标;(3)根据学生各自应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品德发展上突出重点问题。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
三、德育文化构建应面向未来,坚持与时俱进时代在变迁,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也在重组过程之中,传统美德被不断赋予时代精神,我们培养的人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贯彻以人为本就要引导教师辩证分析“听话”与“挑刺”“从众”与“独立”“一致”与“求异”“谦虚”与“自信”等关系,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创新人才的品德特征。
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课程管理体系的思考
量 。要使这 庞 大的大 学生群体 认 清 自己的 时代 使命
和 社 会 责 任 , 而 自 觉 投 身 于 国 家 的 发 展 和 建 设 中 从
去 , 必 须 构 建 行 之 有 效 的高 校 德 育 课 程 管 理 4 系 。 就 5
本 文 在 分 析 我 国 现 行 的 高 校 德 育 课 程 管 理 体 系 存 在
成 为 了一 种 内容 空 洞 的 形 式 主 义 。
三 、 人 为 本 的 高 校 德 育 课 程 管 理 体 系 的 构 成 以
要 素
范 以 及 心 理 要 求 , 化 为 受 教 育 者 个 体 适 应 社 会 需 内
要 的 政 治 素 质 、 想 素 质 、 德 素 质 、 纪 素 质 和 心 思 道 法 1 充 分 体 现 学 生 需 要 的 高 校 德 育 课 程 编 订 系 . 统 。在 一 些 大 学 生 的 心 目 中 , 育 课 程 并 不 重 要 , 德 可
统 。而 高 校 德 育 课 程 管 理 体 系则 是 指 对 高 校 德 育 课
程 编 订 、 施 、 价 的 组 织 、 导 、 督 和 检 查 , 核 实 评 领 监 其
心 部 分 是 对 高 校 德 育 课 程 编 订 的 管 理 ,目 的 是 对 高 校 德 育 活 动 各 因 素 进 行 合 理 组 合 , 高 校 德 育 活 动 使
关键 词 : 以人 为 本 ; 高校 德 育课 程 管 理 ; 系 体 中图分类号: 62 G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1 7 9 2 0 ) 9 1 7 0 1 7 —9 1 【 0 9 0 —0 1 - 3
作 者 简 介 : 婧 ( 92 ) 湖 南 汨 罗人 , 西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2 0 谢 18 一 , 广 0 7级 硕 士 研 究 生 。
试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德育体系构建路径
试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德育体系构建路径摘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德育体系的构建对大学生德育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高校及管理者的职责及权限、高校教育者职责及权限以及大学生自身的职责及权限这三个层面阐释构建以人文本大学生德育体系的路径。
关键词:以人为本大学生德育体系高校及管理者高校教育者大学生职责权限1 高校及管理者的职责及权限1.1高校及管理者要健全,并改革德育管理体制首先,要改革大学生学分评估体制。
在大学生学分评估中要重视德育学分的比重,在以往大学生进行学分制进行综合评估中,德育学分一般都是固定值,所有学生一律平等,没有差额。
所以作为高校管理者,要制定合理的、能提高广大大学生德育素养的德育评分标准。
比如,可以适当加入或加大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学分比重,多举行一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志愿者活动等等。
其次,要调整或完善单纯把教师学历、职称和科研成果当作奖罚、晋级标准。
要注重学生对教师教学成果评价、对学生成绩的效果和成才的贡献等作为标准。
最后,要加强大学生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管理。
目前,在大部分高校对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形式轻结果。
所以高校要强化教授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德育教育本质的理解和重视。
加大对学生政治理论课过程及效果的检测。
许多高校对大学生政治理论课都不重视,在考试前老师点重点,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
1.2丰富德育实践活动形式,形成民主的开放的德育实践模式在传统德育实践模式中,教育者往往采用单一的理论灌输教育形式。
而当代大学生多元的思想特点对德育的实践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毛泽东也让曾指出:“思想性质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1]所以要采用民主的开放的德育实践模式,首先,要注重思想上的支持,由于当前大学生德育建设的氛围并不浓烈,效果也不明显,所以学校要通过相关有利于发展高校德育实践开展的政策并给予鼓励、指导,只有学校的思想理念得到重视,才能为民主的、开放的德育实践模式创造氛围。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考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考【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而“以人为本”的理念则是将学生个体的需求放在首位进行教育。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人格素质,并注重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建立与学生心理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通过这种教育模式,高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理念、个体发展需求、人格素质、主体性、积极性、心理特点、教育模式、环境、综合素质、坚持、模式。
1. 引言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当今社会,我们处于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伟大时代,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从而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通过开展富有内涵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其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使他们成为具有远大理想和高尚品质的新时代青年。
1.2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和核心,以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人格素质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关注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素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建立与学生心理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等方式手段,促使学生在大学时代得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对“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探析
对“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探析随着新一轮教改的到来,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德育,也应该有新的理念和模式。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提出了“人本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有着奋发向上、自我肯定、无限成长的潜力,人是理性的、积极主动的、能够对自己负责、有正面价值取向的个体。
虽然这种理论渗透着个人本主义思想,过分调了“自我”而忽视了社会,但它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首位,一时促进了当代西方教育改革的发展。
在当前中小学开展主体性德育中,“人本主义”理论所倡导的尊重人的个性与发展,探求人的自我潜能的发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与作用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吸取其理论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精华同时,还要结合德育工作所特有的社会化功能,探索为学生乐意接受的、行有实效的新途径新模式。
许多教育专家把当今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确立“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观,这无疑是在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使“教育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原始性需求,而且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的意义①”,因此我们当今的德育工作要“通过教育”,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自由人,精神高尚,知识丰富,情趣高雅,人性完美。
②”古人云:养其大者成大人,养其小者成小人。
鲁迅先生也说过“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我们从“人本主义”中挖掘出突出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丰满人性等积极因素,把“树人”工作落到实处,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人”,眼中见“人”。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我认为其中最要紧的是,教学生学会体验情感,学会承担责任,学会自我教育。
一、“体验情感”丰富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最重要、最崇高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热爱人的感情和关心人的强烈意向”,当社会进入到科技高度发达的新经济时代,竞争的激烈,使孩子们一踏进校门就开始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被选择或是被淘汰,同学成了对手,父母担当领队,老师只是裁判,对分数的追求和单纯的认知应试,使他们为人之初的“善”心在渐渐磨蚀,情感在慢慢冷却,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啊。
对高校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几点思考
摘要:高校德育工作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更新德育工作模式,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高校;德育;以人为本中图分类号:D6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08)02B-0024-03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
为切实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明确以人为本的德育思路,构建以人为本的德育机制。
高等教育的宗旨始终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以人贯穿于教育始终。
目前中国正处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战略转移的关键时期,这就决定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必然呈现多样性和快变性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以学生为本”是高校目前应该遵循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
这既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迫切要求,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此,如何认识、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也就成了高校管理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以人为本的德育内涵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
由于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只注重培养专门人才,削弱了教育陶冶人格的基本功能,也影响了教育自身的发展,使高等教育陷入了狭隘的实用主义中。
现实呼唤人文教育的复归,高校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
以人为本的德育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
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
其次,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
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再次,以人为本要求工作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
这是因为,德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着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着思考的结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考【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需求,实现个性化的教育。
高校应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学生需求,做好精准化的教育工作。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教育质量,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将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理念,体现,差异化教育,精准化教育,教育质量,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1. 引言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德育人才、传承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环节。
在当今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灌输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高校时期,学生正在形成和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一环。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高校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政治理论知识,更可以培养自己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全面素质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重视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具有真本领、真品行和真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迫切需要高校真正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和个性特点,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以人为本理念下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以人为本理念下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德育工作不仅要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要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如何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提高高职院校的德育实效性,是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理念构建、体制机制、教育方式等方面探讨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1.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就必须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要树立尊重人的尊严和个性的价值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和权利。
要倡导合作共赢的合作伦理,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协作和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要提倡责任与担当的价值观,强调个体应当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到对社会、对别人、对自己都负责。
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事业,德育工作更是如此。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德育教育的关心和帮助。
3.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促进学生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二、构建健全的德育体制机制1.建立德育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要在校内建立健全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包括完善的德育教育工作制度、规范的德育教育工作流程、定期的德育教育工作评估等,让德育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确保德育教育工作的长期持续性和稳定性。
高职院校要完善德育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德育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设立德育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或部门,强化德育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德育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和有效实施。
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德育教育工作的激励机制,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和奖励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热情和责任感,推动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论述我国高校“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
论述我国高校“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在我国的高校教育工作当中,德育一直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内容。
尤其是在提倡开展素质教育之后,德育的基本目标更是能够和素质教育的目标相一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目标的实现过程同整个教育的目标相一致。
然而,无须讳言,在当前的德育工作当中,其取得的实效性却不能够令人满意。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就在于部分高校在教育指导思想上,未能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前景,急功近利,片面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
1 “以人为本”的必要性及其意义高校的德育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中心环节,如果能够在其中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就可以给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大学生的自主独立创新的精神。
在对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进行反思之后,我们能够看出,高校传统的德育工作,通常都是将大学生的自我和他人、个体和群体进行对立看待,往往都是将他人以及群体的意志凌驾到自我、个体之上,这样就忽略了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也不符合人的发展认知规律。
而现代的“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其精髓就在于注重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深具个性化的发展环境和成长空间。
事实上,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过程当中,个体的创造精神都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个体的创造精神则是由个性的充分发展所决定的。
高校只有在德育的工作当中确定了“以人为本”的主体思想,才可以为大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个性发展空间。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当代的大学生的自我与个体的意识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表现在德育之上,就是相对于“知其然”,更加追求的则是“知其所以然”。
在高校的德育工作当中,不能够继续的采取简单说教、灌输的传统方式,而是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导向,重视个性化的养成,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也就是说,高校的德育工作不仅需要关心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的基本情况,还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环境,能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当中,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
关于构建高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思考
关于构建高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思考“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在高校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共同的研究性课题。
本文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个方面,对高校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了一些探索。
“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就是尊重人的权利、维护人的尊严、发挥人的潜能、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以人为本”这一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应该在教育领域得到最广泛的运用和实践。
一、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机制,实施人本化教学我国高校教育普遍存在问题是专业设置过细,培养目标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简单,考评办法呆板。
由此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视野不开阔,综合素质底,创新意识弱,动手能力差。
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机制,就是要根据大学阶段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来组织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造。
在专业选择方面,高校应建立学生自主调换专业的机制。
学生在大学期间,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希望从事的专业方向,较之高考所填报的志愿往往发生较大的变化。
我国目前高校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有转院系专业的调换机制,但由于各高校考虑校内资源配置的稳定性,以及存在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程式化的呆板,学生转院系专业实际上困难重重。
高校应该以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给予学生专业选择的自由,而不应该以学校工作的简单便利为目的。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放宽了转院系专业和转学的限制,打通专业之间、院系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
如西南交通大学试行的学生就学一年后选定专业的制度;北京大学试行的一、二年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三、四年级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爱好在有关院系内选择专业。
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
在课程设置方面,形成灵活的课程选修制度。
适应学生群体共性和个体个性的特点,高校应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加快新课程建设,在保证必修科目的基础上,增大选修课的比例,采取多样性的课程编排,尽量拓宽学生课程选择范围;建立相对完善的学分转换体系,使学生在跨专业、跨院系选修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在同一地区,各高校可以实施资源共享,师资互聘,甚至可以让学生跨校选修课程,实行学分互认;实行弹性学分制,制定学生毕业应修的总学分量,在规定的最长的学制年限内,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考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考【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自身价值和发展。
“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推动学生在综合素质上的全面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成长环境和机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助力他们成为栋梁之才。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思想品德素质、个体差异、主体意识、师生关系、学生成长、学生成才1. 引言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高校担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自信、独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以在校园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作为教育工作的中心和根本出发点,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这就要求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任务。
要注重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及需求,采取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辅导,帮助每个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发展潜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 者简 介 : 国银 , 海 工学 院法 学 院讲 师 , 士 , 王 淮 硕 主要 从 事 高校 党建 理论 与 思想政 治教 育方 面 的研 究 。 江 苏 连 (
云港 22 0 ) 2 0 5
中 图 分 类 号 : 4 G6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5 6 ( 0 2 0 — 0 0 0 1 0 — 9 8 2 1 )6 0 3 — 3
一
生 活 中 的问题 。
学 生 主体 观 强 调德 育 要 以学 生 为 中心 , 调教 师 对学 强 生 的 理 解 、 重 和 关 爱 , 是 并 不 代 表 对 学 生 放 任 自流 , 尊 但 放 弃 对 学 生 教 育 的 责 任 。 恰 恰 相 反 , 以 人 为 本 ” 调 对 教 师 “ 强 的 尊 重 和 关 怀 , 重 教 师 的 尊 严 、 动 和 合 法 权 益 , 教 师 尊 劳 使 尊 重 学 生 的 个 性 , 不 是 “ 生 独 尊 ” 对 学 生 宽 容 而 不 是 而 唯 , 纵 容 , 教 育 教 学 活 动 中 , 教 师 成 为 学 生 的 伙 伴 或 活 动 在 使 的 参 与 者 , 到 师 生 共 同 发 展 的 目 的 , 有 在 实 践 中 不 断 达 只
内 因是 根本 , 因是 条 件 , 因通 过 内因起 作 用 。 因此 , 外 外 在
要 求 教 师应 把 学 生看 做 真正 受 尊 重 的个 体 , 循 学生 身 心 遵 发 展 的规 律 , 尊 重 学 生 独 立 人格 和个 性 发 展 的 基 础 上 , 在 进 行 民 主教 学 , 学 生 平 等 相 处 , 与 充分 挖 掘 学 生 主 体 参 与
! 垡 曼 璺 璺 旦
总 第 4 3期 2
以 人 为 本 ” 念 下 理 高 校 主体 性 德 育体 系 构 建 的思 考
口 王 国 银
摘 要 : 时 期 高 校 德 育 的 环 境 、 务 、 新 任 内容 、 道 和 对 象 都 发 生 了很 大 变化 , 高 校 主 体 性 德 育 的 实 施 带 来 了 新 渠 给 的契 机 , 适应 新 形 势发 展 的要 求 , 为 高校 应 从 目标 、 念 、 容 、 式 等 方 面 着 手 构 建 其 主 体 性 德 育 体 系 , 确 以 理 内 方 明
德 育 关 涉 现 实 和 理 想 , 目标 选 择 对 整 个 德 育 活 动 具 其 有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 德 育 目标 的 确 立 , 定 了 德 育 的 方 决 向 , 定 了 把 教 育 对 象 培 养 成 具 有 何 种 道 德 品 质 的 人 。 在 决 确 定 德 育 目标 上 , 坚 持 “ 主 多 元 ” 目标 导 向 , 谓 “ 应 一 的 所 一 主 ” 是 以 人 才 培 养 的 主 要 目 标 为 主 体 , 多 元 ” 指 在 具 就 “ 是 体 贯 穿 过 程 中 , 据 具 体 对 象 的 不 同 , 育 目标 可 以 在 主 根 德 导 目 标 指 导 下 采 取 多 元 化 目标 要 求 。
考 的 能 力 , 养 其 探 索 精 神 与 创 新 思 维 , 学 生 营 造 良 好 培 为 的 道 德 实 践 环 境 , 导 学 生 运 用 所 学 的 道 德 知 识 处 理 现 实 引
发 挥 他 们 的主 观 能 动 性 ; 二 , 师应 重视 学 生 的健 康 成 第 教 长 , 学 生通 过 对所 学 知识 、 受 教化 的 理解 和 思考 , 成 使 所 形 自身 新 的知 识 和 道 德 素 养 , 成各 具 特 色 的主 体 特 征 , 形 逐 步 提高 自己 的道 德 认 知 能 力 和 道德 判 断 能 力 ; 三 , 师 第 教 要 关 注 学生 的 上进 心 、 知 欲 , 高他 们 自主学 习 、 立 思 求 提 独
德 育 过 程 的 自觉 性 、 广 泛 调 动 他 们 的 积 极 性 、 大 限 度 最 最
主体 性德 育 中 , 通过 外 在 的帮 助 和 引导 使 学生 自觉 接 受 正 确 的思 想 , 自觉 抵 制 和 克 服 消 极思 想 , 受 教 育 者 具 有 良 使
好 的 道 德 品 质 和 个 性 。 正 如 《 会 生 存 》 书 中 指 出 , 未 学 一 “ 来 的 学 校 必 须 把 教 育 的 对 象 变 成 自 己 教 育 的 主 体 , 教 育 受 的 人 必 须 成 为 教 育 他 自 己 的 人 , 人 的 教 育 必 须 成 为 这 个 别 人 自 己 的 教 育 , 种 个 人 同 他 自己 的 关 系 的 根 本 转 变 是 今 这
、
以 更 新 德 育 理 念 为 前 提 , 立 主 体 性 的 德 育 观 树
高校 主 体 性德 育 要取 得 成 效 , 须 坚持 “ 必 以人 为本 ” 的
指 导 理 念 , 坚 持 以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为 最 终 目 的 , 正 确 立 它 真
促 进师 生互 动 , 能促 使学 生 获得全 面发 展 。 才
科 学的德 育 目标 导 向 为 出发 点 , 养 学 生的 道德 能 力 ; 培 以更 新德 育理 念为 前提 , 立 主体 性 的德 育观 ; 树 以创 新 德
育 内容 为核 心 , 高 学生道德 素 养 ; 提 以更新德 育 方式 为途 径 , 高学 生的道 德行 为 能 力。 提
关键 词 : 目标 ; 念 ; 容 ; 式 ; 校 德 育 理 内 方 高
2 .构 建 学 生 的 自我 教 育 能 力 是 主 体 性 德 育 的 核 心 价
学 生 在德 育过程 中的 主体 地位 , 养完 整 的“ 。 培 人”
1 学生 主体 观 。学 生 主体 观 包 括 三方 面 内容 : 一 , . 第
值 。唯 物 辩 证 法 认 为 , 因 和 内 因共 同决 定 事 物 的 发 展 , 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