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主体性德育的理论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主体性德育的理论思考
摘要:土体性德育是对传统德育理念的继承和超越,是德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的取向。
主体性德育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已成为当代德育的主题。
主体性德育是21世纪德育发展的主旋律。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人的全面发展;21世纪德育的主题
一、主体性德育的本质与内涵
人的基本特征是其独立性或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性中最能体现人的本质的部分,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
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揭示人的主体性,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主要根据。
社会实践活动把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联系了起来,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的主体,人的主体性的规定离不开构成社会实践主体的人与客体对象的辩证统一,它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
主体性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具有鲜明的历史规定性,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的主体性一步步弘扬的历史。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同时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
因此,人的主体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性,即处于发展和提高过程中的不成熟和不完全的、在开始阶段甚至是很微弱的主体性,它是人接受教育与发展的必经过程,是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培育和提高的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是人在其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属于教育的目的和结果,是教育应塑造、应追求和应实现的人在未来发展上能成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主体性。
因此,为了造就具有主体性的社会成员,为了弘扬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唤起人的主体意识,提高人作为主体的认知水平,激发人对其基本价值的追求。
发展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主体性德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的德育,它的基本含义就是重视人的主体性,就是在德育中要树立起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按照人的特性在德育的组织与实施中引发受教育者内在的需求,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由个人主体性向群体主体性和人类主体性发展,谋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与和谐,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主体性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入的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主体性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理论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科学性。
主体与内因相联系,客体与外因相联系。
按照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教育者只有激发和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出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才能使其实现由“自在”的主体向“自为”的主体转变,才能使其积极地参与自身的发展与构建过程,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可见,抓住了主体性就是抓
住了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德育观上的科学体现。
2)自主性。
主体性德育强调,应将德育建立在对受教育者自主性确认的基础之上。
主体性德育摒弃了传统德育中常见的依附权威、盲从权威和个人主体意识被弱化的观念,强调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现代德育的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人的道德意识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人借助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从而达到使自己自主与自觉的过程。
因而,櫥育的目的不应是让受教育者五条件地服从某些外在的要求,接受某些现成的道德规范与道德原则,更主要的是要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自己的道德思维、道德推理、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
3)创造性,主体性德育重视并致力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精神文化的创造。
人的主体性精神文化的创造指能直接满足人的主体性发展的精神文化的创造。
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的思想与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主体性的精神文化是人的思想与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
主体性德育中的人的主体性精神文化的生产是促进入的思想与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
4)开放性。
主体性德育的开放性表现在学校德育系统与整个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上。
它要求把对受教育者的教育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要求使之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实践能力。
二、主体性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主体性德育不同于传统德育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德育,是培养和完善人的独立人格的教育。
现代人的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固然仍然有赖于来自于社会、来自于家庭和来自于学校教育的塑造,但受教育者自身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却起着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作用。
这一点因为人的独立性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日益充分的发展而更为突出。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的愚昧与野蛮的生存状态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价值必然处在一个极低的层面上。
人的畸形和片面的存在与发展,决定了其人生价值亦是畸形的和片面的,而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则意味着人有着其至高无上的生存价值。
那么,人怎样才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呢?那就是要实现其主体人格的完善,就是要通过教育来提高人的修养和素养。
这也就是说,人格完善的价值,就在于它能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这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
德育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服务,就必须调动与提高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尊重其主体的尊严,提升其主体的意识,重视其主体能力的培养,使受教育者自主地进行判断与选择,即使教育者真正地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
总之,人只有不断地追求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他才能展现出其主体生命的智慧和光华;人只有实现了他的人格的完善和人生的完满,他才能真正获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才能使自己的人生获得价值,从而实现对其主体价值的超越,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其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二,人的发展就是人在其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基础上的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所以,应尊重人的个性,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使德育不但成为解决人的政治层面的问题的一种教育,还应使德育成为促进人的心理状态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使之真正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的一种教育。
把这些纳
入到德育中,作为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拓展了德育中的范围,丰富并深化了德育的内涵,这是主体性德育中的应有之义。
人是有着双重本质的存在。
所谓的双重本质,一是其生命的本质,二是其社会的本质。
前者是其自然生成的,后者是在其所生活的历史和社会文化齣发展中生成的。
人的本质是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本质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内涵。
所以,人伪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这两个方面的发展的统一。
一个人,其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