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生物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下生物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设计

朱平(苏州市吴中区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 215128)摘要根据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依据的主要原理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倡导的基本理念,从多个纬度设计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既涉及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涉及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教师的角色、教师提供的学习情景、教师运用的媒体),还包含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等。这一量表的设计对中学生物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使得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一堂好课的主要评价指标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各个方面的权重比例如何确定?这些问题解决得恰当与否,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指示方向,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影响到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所以,设计制定新课程标准下生物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这项工作显的非常重要。

1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和局限

1.1 教学目标单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把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更确切地说是这节课的认知目标,作为一节好课的很重要的指标。的确,完成认知目标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务。但如果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的课绝不能视为一节好课。

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学生的想法中也许蕴涵着创造性的火花,也许存在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可是传统教学中教师不愿意在这上面花时间,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怕完不成认知目标。

1.2 教学主体模糊

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课堂中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

1.3 “样样俱全”的评课标准限制了教师的发挥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可以说十分完备,而且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进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炼”、“多媒体运用恰当”、“板书设计美观”、“教态自然”、“语言流畅”等等。结果我们会发现,许多观摩课中的不少环节就是为迎合评课标准而设计的。教师被束缚在评价标准的条条框框下,其能动性、创造性受到制约,其主导作用必然不能充分发挥。

2 新课程教学评价依据的主要理论

2.1 多元智能理论

2.1.1 内涵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它们是语言(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

2.1.2 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期望要求应该不同。不同的学生在七种智能方面拥有的量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方向指引下,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生的智力发展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些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牢记。

2.2 建构主义思想

2.2.1 内涵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自己积极地建构自身的知识框架。

2.2.2 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

(1)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因此,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2)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完成的。

(3)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丰富的学习材料、充足的建构时间、有保障的空间结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必要环节。这样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才会提高,反之常常会流于形式。

(4)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学生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学生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学生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只有关注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才能促进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5)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要不断监视自己及他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从而重新建构知识。

(6)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3 新课程教学评价倡导的基本理念

3.1 关注学生发展

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3.2 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3 重视“以学论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强调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主要观察学生的六种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他们分别为: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

4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纬度

4.1 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

4.1.1 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受班容量的限制,受繁重的教学任务的限制,受固定的教学时间的制约,“接受学习”几乎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这些学习以“发现学习”为特征。我们倡导“发现学习”,但不完全否定“接受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正确的观点是“接受”和“发现”相辅相成。该接受的地方采用“接受法”,该动手的地方动手,该讨论的地方讨论,该读书的地方读书,该书写的地方书写,该练习的地方练习等。反对“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

4.1.2 学生的学习水平(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外显行为特征,来评价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的学习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