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及建设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迷失现状分析及高校道德建设研究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迷失现状分析及高校道德建设研究作者:阎琳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31期摘要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期里,理论准备不足、转型的特殊性等因素引发了局部的道德失范行为。
本文首先对这一特殊时期我国的道德迷失现状进行了全面并且深刻的剖析,然后针对高校的道德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道德迷失道德建设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就历经诸多曲折,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取得了许多成就。
但是我们应该必须认识到改革开放这一路走来并非顺利,还需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当今我们身处社会转型期,很多问题随之浮现出来,道德迷失现象慢慢暴露出其弊端。
高校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更是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氛围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此,我们对当前社会转型期进行理论探讨,对社会存在的道德迷失问题和高校的道德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是为了我们能在奔向更高级的现代化道路上前进得更加顺畅。
1当代社会转型期的道德迷失现状1.1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及特殊性①从宏观角度来讲,人类社会自从进到阶级社会直至近代工业文明建立之前,都可被称为“前市场经济社会”,而此后到目前为止的社会则被称为“市场经济社会”。
1978年的“改革开放”,其实质就是中国社会从前市场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开始阶段。
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其实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
首先应该要明确的是,这两类模式以“经济”命名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而不是仅指经济领域。
中国改革的特征是通过强有力的政治权力调配市场在经济领域中对资源的配置,进而形成了新的现代经济制度,但是这种经济制度要求与其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相配套,随着经济领域改革应运而生的问题就是同时把中国社会向社会改革的攻坚阶段和社会矛盾凸显阶段推进。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研究当前社会的道德失范,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试图从当前社会转型这一历史背景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理性地看待和分析道德失范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发生巨大变化,在这一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现象。
道德失范是指原来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逐渐失去对人们的约束力,而新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整个社会缺乏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导致社会行为混乱无序的一种道德状态。
本文所理解的道德失范是在行为层面上的道德失范,指具备社会道德责任能力的个人或者群体,在参与社会生活时,违背或者故意破坏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的行为,这种行为侵犯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社会整体的道德状况是积极的、向善的、进步的,大多数人都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这是道德现状的主流,社会上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只是少数人和一些领域的行为,是道德状况的支流,但是,道德失范对我国的道德建设和社会风气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必须加以积极的引导。
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德意识欠缺、职业道德观念不够、家庭美德失范现象客观存在。
当前市场经济机制有一些不完善,存在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情况,同时,多元道德价值取向的存在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选择产生混乱,法制不健全、道德教育不足的情况也存在。
道德失范是以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为了切实有效的减少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我们既要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和法制体系,又要发挥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和道德教育的内化作用,从经济、制度、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环境等方面推进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改社会的道德状况。
社会转型期道德滑坡现象思考
社会转型期国人道德滑坡现象之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社会也进入转型期。
在此期间,社会的道德环境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恶化,人心不古的叹惜声不绝于耳。
当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社会道德水平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时,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道德建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当前社会道德出现滑坡现象的主要原因(一)社会转型太快,道德体系建设没有跟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引起人们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中国人传统的义利观、效率观中包含的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比如“君子言义不言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人际和谐不重工作效率。
谋人胜于谋事等观念受到挑战,逐步被淘汰。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开始逐步确立,追求个人正当利益、重视个人价值、开拓创新、平等竞争、讲求效率、珍惜时间、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但是社会转型之快,一时让人们难以适应。
人们久已习惯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和信念、善恶标准都受到了挑战和冲击,而新的观念和标准究竟是什么,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混淆甚至颠倒了。
道德行为失范,道德评价混乱,道德精神迷失,中国的伦理道德状况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
(二)过分强调物质利益,导致对精神追求淡漠,社会出现贬抑精神价值倾向。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追求利益,并没有错。
但往往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党强调物质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在社会上长期存在一手软一手硬。
在改革开放以后,已经开始了对追求物质利益公开的鼓励与倡导,相比以前“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以前是精神的追求比重过大了,就是当年的大跃进,也主要是精神层面的,现实中以失败而告终。
可改革开放之后变了,不是越穷越光荣了。
社会转型中的失范问题
社会转型中的失范问题进入新的世纪,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正在按照正确的轨道继续向前推进。
我们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但同时也应看到,在现阶段的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失范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这一问题,人们已经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特别是将这一问题放置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本文也打算就此谈一些看法,以参加这方面的讨论。
一所谓社会失范,一般的理解是指一定社会中规范的缺失,或者虽有规范但却失去了(或者尚不具备)应有的约束力,从而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呈现出这样那样的无序状态。
这里的规范既包括法律、纪律等强制性规范,也包括伦理、道德等非强制性规范;通常所谓“硬约束”和“软约束”,便是就这两个方面而言;而社会失范的发生,也往往是从这两个方面同时表现出来。
考察一下社会发展的现实过程,可以说在各个阶段上都会或多或少地、这样那样的有失范现象存在,绝对的秩序、没有任何偏离的约束是不可能的。
但在正常情况下,社会失范只是存在于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不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以致威胁到社会运行的基本秩序。
而当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时期,情况就不同了,这个时期往往就是失范问题的多发期,它会作为一种普遍现象表现出来,对整个社会的运行造成明显的影响和冲击。
之所以会如此,是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状态相关联的。
所谓社会转型必然意味着原有社会类型下的既定秩序被打破,随着向新的社会类型的转变而建立与之相应的新的秩序;而在社会转型正在进行、尚未完成之前,新旧两种社会秩序只能处于交替过渡之中,这时的社会运行就会表现出一种非常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称为序间状态。
正是在这种特殊状态下,社会规范不可避免地发生缺失或弱化,而社会失范问题也就会比较突出地表现出来。
从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看,不难确认它正是处于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之中。
这一转型过程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考察,而从社会哲学的层次上说,则应该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研究的新的成果,从社会形态的多维视角去认识,特别是从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这两种基本视角去认识。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本文关键词:转型期,成因,困境,道德,措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本文简介:社会转型是指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正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阶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改革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然而,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滋生,道德观念产生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本文内容:社会转型是指我国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正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阶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改革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然而,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滋生,道德观念产生激烈碰撞,社会道德发展的滞后性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性日益彰显出来,从而使社会陷入重重道德困境之中。
为此,迫切需要我们了解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探析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成因,正确认识社会道德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寻求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困境的破解对策。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表现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已有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多少会受到冲击和挑战。
社会新旧道德发生更替和冲突,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激烈碰撞,社会出现众多的道德负面效应,陷入重重道德困境之中,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一)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给许多人创造了市场机会和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富裕起来。
但是有些人不能遵循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从而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只顾自己及家人的发展,未能带动其他人踏上富裕道路。
近年来,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也千差万别,社会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日益彰显社会分配不公导致人们间的利益严重失衡,从而失德败德现象产生。
转型时期的社会道德问题
转型时期的社会道德问题姓名:刘畅班级:会计C102 学号:106540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步入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其中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尤其突出。
道德滑坡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使社会道德提升,也要从多方面努力。
关键字:转型时期社会道德道德滑坡公正合理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生活中人们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特别是对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社会心理领域的影响尤为突出。
以至于在转型期部分社会成员中的道德水平下降和道德冲突上升。
这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生活健康有序发展起到反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生活环境的稳定。
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系列违反基本道德的事件,“我爸是李刚”“郭美美事件”“彭宇案”等都刺痛了大众的神经,社会道德也成为了讨论的热点。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都没有把“老人跌倒,要不要扶”作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只有今天,当我们可以邀游太空,可以享受丰裕生活的时候,道德突然成为了说不清的问题。
值得我们思考的并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它怎么成为了问题。
从彭宇案到许云鹤案,一桩桩案例让人不寒而栗。
如果扶起摔倒老人要面临如此巨大的风险,那么举手之劳的善举便成为了义无反顾的冒险。
谁来保护我们行善?谁来鼓励我们与道德同行?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社会的道德怎么了?今天,我们的经济在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提升,但传统的道德文明却在商品经济社会的冲击下,显得摇摇欲坠。
我们拥有的数千年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不知从何时起,竟沦落到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地步。
转型期间的道德滑坡,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政治上,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自己由“人民的公仆”变为“利益的获得者”当前党内腐败现象被大量纰漏后,人们开始对道德普遍失去信心,道德情感迅速淡化。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论文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摘要: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
人们的思想活动也产生了复杂、多变的特点,由此引发了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系列问题。
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转型;思想道德建设;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转型”这个概念源于西方社会学现代化理论,是用来表示一种社会结构向另一种社会结构的转换和变迁。
它阐释了社会结构由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意味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利益格局、价值观念等方面会有深刻的变革和调整,这就容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在信息纷繁复杂,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思想活动也呈现出复杂、反复、多变的特点。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量事实证明,经济制度与利益关系上的矛盾非常容易集中于观念领域”。
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如何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思想道德建设遇到的问题中国的社会转型虽起始于鸦片战争时期,但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才有所缓慢发展,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的现代化发展中,社会转型都处于极度缓慢的发展状态,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革才有了显著的发展,中国社会转型才逐步发展起来。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市场经济给人们的经济生活注入了活力和生机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矛盾和冲突。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机制不健全,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导致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过大,资源分配不均,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引发了诚信危机、心理失衡、缺乏社会归属感使得人们无所适从。
于是,诸如李婷案、范跑跑事件、小学校园砍杀事件等各种匪夷所思的案件频频发生。
这些由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人们的思想道德的滑坡事件,表明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
食品安全视角下浅析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范
食品安全视角下浅析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范摘要:现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领域各层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济、文化、生活的变化与人们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从前些年的三聚氰胺、染色馒头到近期发现的假羊肉、毒生姜等,这些关乎百姓切身健康的问题也同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社会转型期间,如何处理好经济利益与道德建设的关系,这是现阶段社会各界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
关键词:食品安全;道德失范;解决方法中图分类号:f203无论何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决不能以牺牲道德建设为代价。
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风雨,我国的经济、文化乃至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较过去几十年而言有了质的飞跃。
然而,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同样出现了令人痛心的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从食品安全中,可以看到我国的道德建设还尚未取得让人完全满意的成果。
而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从中透露出的是一系列的道德问题。
一、道德规范及道德规范道德规范,就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普遍规律的反映,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和关系的基本要求的概括。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规范的产生和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1]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规范作为一中道德约束的形式,为社会生活的运行提供了有效的保护措施。
然而,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偶有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道德失范的伦理学界定概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
[2]由于道德失范而出现的问题繁多。
其中,食品安全问题是众多问题中较为严重的一种,且具有代表性。
二、食品安全问题中的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一)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
本文以社会转型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为社会背景,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的基础上,深入的论述和分析了目前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范现象和产生的原因,并深入探讨了解决当前道德失范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的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不能正确区分对错、善恶、美丑、荣辱;严重盛行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不讲诚信、诈骗成为社会公害;徇私舞弊、腐败堕落现象严重。
道德失范严重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转型期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导致了道德失范的产生;而且,道德失范和我国初步建立市场经济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文化的变迁、交融与冲突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治理道德失范的对策,依据目前我国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分析,遵循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要求;出发点是通过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核心是重塑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道德建设和强化道德作用的主要途径是吸取、借鉴当今和人类历史中道德的精华部分,加强道德法制,强化道德调控机制。
只有搞好道德建设,中国方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强国。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近年来,我国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转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科技进步和信息化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然而,这样的快速发展和转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道德失范问题的凸显。
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体系的约束下,人们的行为偏离了道德底线,表现出自私、贪婪、不公等不良行为。
道德失范问题不仅在我国,也是许多转型期社会的困扰,但由于我国特殊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对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复杂。
首先,我国传统的道德体系在社会转型中面临巨大的冲击。
长期以来,我国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谦卑、勤劳、忍让等道德价值观被广泛灌输。
然而,社会转型导致了现代化的快速进程,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市场经济的崛起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导致一部分人对于功利主义和个人价值观的过分强调。
这种悖离传统道德的趋势,使得道德失范问题得以滋生。
其次,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道德失范问题也与个体心理和文化认同的转变有关。
在传统社会中,个体的文化认同通常是由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和规范来决定的。
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许多人的个体认同感受到了冲击和动摇。
特别是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人们感到孤独、无助和紧张,失去了对于社会的认同感。
这种心理困境导致了人们对于道德规范的放松和偏离,进而引发了道德失范问题。
第三,社会转型期间,法律法规和道德观念之间的缺乏适应与协调,也是道德失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转型不仅仅关乎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也涉及到了社会关系和权力的重组。
在这个过程中,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不完善导致了道德规范的缺失。
一些人利用法律空白或漏洞寻求个人利益,或者以某种特权地位逃避法律的制约。
这种法律和道德之间的鸿沟使得道德失范问题愈发严重。
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寻求解决之道。
首先,加强道德教育和引导。
传统的道德观念需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道德行为的价值和重要性。
浅谈行政人员道德失范现象
浅谈行政人员道德失范现象贵州省六盘水市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甘雷摘要:社会转型时期我国行政道德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行政人员行政道德失范现象依旧严重。
行政道德失范既与行政主体自身素质有关,也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行政体制和法规制度不完善等外部因素相联。
行政道德建设,不仅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而且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行政伦理立法,加强群众监督,加强思想教育,同时整顿与道德建设有关的社会秩序。
关键词:行政道德;道德失范;道德建设一、当前国家行政人员队伍的行政道德现状当前国家行政人员队伍的行政道德现状,从总体上看其主流是好的。
但是,还应当看到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经济,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也会滋长和泛滥。
再加上部分国家行政人员道德观念淡薄,自身缺乏道德自制力,他们将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否定为人民服务的高尚道德原则规范,以为追求个人物质利益,最终腐败堕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道德失范现象大量出现,行政腐败问题日渐突出。
行政道德失范从本质上将是行政权力的一种异化现象。
行政做为一种公共权力,它所涉及的对象是公共事务,其所追求的是社会公共利益,但在权力运行的过程中,行政工作人员往往会置行政道德和行政法律规范于不顾,滥用权力假公济私,从而导致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常见的行政道德失范现象主要有:政治类失范、组织人事类失范、经济类失范以及失职类、侵犯公民权力类、违犯社会公德类和违犯社会管理秩序类等。
行政道德失范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为:(1)直接危及政治稳定。
损害政府形象,降低政府威信,必然导致民众支持率下降,民众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严重不满甚至可能引起社会动乱。
(2)直接损害民主法治。
官员道德败坏,必然丧失民众的信任,丧失法律在民众心中的权威性,丧失民众对民主化政治改革的信心。
(3)直接阻碍经济发展。
利用公共权力捕捞私立,必然造成公共财力物力的流失,如吃回扣就是从公共利益中掠夺资源。
浅议社会转型期我国家庭道德建设
浅议社会转型期我国家庭道德建设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面临巨大变革,家庭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也受到了直接影响。
对家庭道德建设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本文从文化传统、道德规范、人际关系方面剖析了原因。
强调了加强家庭道德建设在提升国民整体道德素质、确保转型期社会安定团结、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充实家庭道德内涵、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完善家庭道德建设保障体系方面提出了建议。
标签:社会转型;家庭道德;现实意义;保障体系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家庭道德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
社会转型期,家庭道德建设对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具有基础性保障作用,有必要高度重视家庭道德建设的现状,并对其发展完善做出有针对性的思考。
一、社会转型期我国家庭道德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家庭道德建设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缺少依靠和保障的问题比较突出。
目前我国的老年赡养方式仍是家庭自筹养老,但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养育结构倒悬,一对年轻夫妇要照顾四位老人,加上年轻夫妇社会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现实经济和精力很难承担好赡养义务,加上代际之间、个体之间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造成“空巢家庭”、“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 现象和问题却越来越多。
二是离婚率逐年攀升。
其中“闪婚匆离”现象和隐藏的家庭暴力,给子女成长教育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也给家庭道德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三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在部分人心中膨胀,“笑贫不笑娼”的封建沉渣泛起。
受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和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卖淫嫖娼、包养情妇等违法违德现象悄然兴起。
“性解放”、“性自由”等西方社会的各种腐朽思想不断入侵,对青少年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家庭道德的约束力进一步弱化。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但与之相比,道德伦理却越来越失范。
尤其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更是频繁出现。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道德失范存在的原因1.社会价值观转变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有崇尚家庭、忠诚、尊严等传统价值观的支配;但在时代变迁中,社会价值观逐渐发生了转变,比如追求个人利益、物质享受等。
这种价值观的变迁,让一些人失去了传统道德的感召,导致道德失范。
2.制度缺失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中,许多制度还不健全,比如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等,这样的制度缺失会形成一定的道德风险,导致社会失范。
3.教育不全面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关键,但我国教育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硬着陆的教育模式,失去了培养学生人格、品德的功能,导致道德缺失。
二、道德失范的表现1.中国式商业道德在我国的商业卖场中,存在很多不正之风,比如低企业道德,以及不光彩的商业手段等,这些表现出中国式商业道德的缺失。
2.网民不良言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不良言论,比如侮辱、谩骂等,在网上活跃的民众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道德模糊现象。
3.官员不负责任在我国,官员阶层多年来都被国家扶持,但一些官员利用权力漏缺漏洞,不顾去国家利益,累积不正之财。
三、解决道德失范的问题1.强化讲道德、守规矩的意识必须强化公民的社会良知,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个人的道德自觉。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道德失范的问题。
2.完善制度保障必须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法律法规,使制度成为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公正、公平和公正的重要承担者。
3.完善相应的社会管理完善各级领导部门的管理,建立正常化的社区管理和社会秩序,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
四、结论道德失范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化道德理念,树立起合理的社会道德体系,以促进中国的社会和谐进程。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道德伦理的发展,助力我国的社会转型,更好地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浅谈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范现象及应对措施
浅谈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范现象及应对措施赵腾【期刊名称】《开封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26)004【摘要】At present, due to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he market economy, our country encounters a serious moral anomie in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They mainly lie in the missing of moral belief education, the disunity of moral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the bias in the mass media orientation. This problem has largely affected the society process of our country and ha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stability and harmony of society.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solution of this problem from several aspects.%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道德信仰缺失、道德评价标准不统一、大众传媒导向偏颇等。
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程,对社会的稳定和谐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必须调整原有的道德体系,这已经成为时代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应重视公民的道德教育,加强伦理道德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等。
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总页数】3页(P66-67,79)【作者】赵腾【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555【相关文献】1.浅谈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治安秩序的建立 [J], 冀人杰2.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失范现象与对策探析 [J], 戚明钧;贺文;3.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研究 [J], 戴静文4.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研究 [J], 戴静文;5.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失范现象与对策探析 [J], 戚明钧;贺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国行政道德失范问题
体受损使行政主体的变革行为失 控 , 造成更多 的负外 部效用 , 由
此引发行政主体对于政府道德建设的关注。
行 政 道 德 失 范 的 基 本 内 涵
甚 至腐败行为 。
转型 期 中 国行 政 道 德 失 范 的 原 因
行政道德失范 , 也 叫行 政伦 理失 范 , 是行政道德发展 的一种 异常状况 。 “ 公共行政 的目标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 , 然而公共利 益实现 的手 段——公共权力 在一些公共人员或公共行政组 织手
的行为选择不断突破行政道 德的束缚 ,以致公 共利 益受 损和行 政体系蒙羞 。
参 考 文献 :
转型期行 政主体道德失 范对社会道德 的示 范性 误导将进一步扩 大和催化社会 道德 内部 的“ 结 构性变异” , 导致 社会 道德 滑坡 的 过渡显现 和各种非理性行为 的滋生 。转型期行政 主体道德的失 范性误导会造成社会道德 的滞后性发展 ,甚至破坏 传统社会道
抉择 的冲突。
2 . 行 政 代 理 人 信 用 缺 失
政府作 为人 民利益 的代理人 ,有必要通过 各种 行政行为来
体 现和维 护委 托人 的利益诉求 。 然而 , 政府是 由具体 的官员组成 的, 他们具有 同 自然人的特性 , 而政府 与人 民之间现实法律关系
行政道德失范是特定环境 的产物 ,经济环境 的变迁是影 响
3 . 市场 经 济 的 不 完 善 导 致 行政 道 德 失 范
从, 严重影响管理效率的提升和 目标 实现” [ 2 1 。 转型期 中国政治经 济层 面缺 乏核 心价值体 系的指导 ,引领经 济社会 发展前进 的行 政 系统失灵 。在发展经济 , 促进社会公平 、 正义 与保 护生态的多 元价值 的影 响下 , 各行为主体的具体行为陷入“ 困境 ” , 导致多元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摘要】根据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以及深入到中学生群体中,通过与中学生接触,交流,谈话,进行问卷调查,以及综合各地区,各学校中学生的行为表现,目标追求,等多种信息,下面就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转型;思想道德;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这一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部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标准部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知识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
思想上,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思进取、怕苦怕累、虚度年华,对学习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
据调查显示,在学习目的方面,不到1/3的中学生表示学习是为了国家和社会进步,而近一半的中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出人头地,提高社会地位”。
这就需要学校坚持并强化德育在首位的意识,健全德育制度,制定德育计划,明确德育目标,加强德育管理,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养,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使这些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理想,学习上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科学文化本领。
二、中学生知、行、意不统一一方面,国家、学校大力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部分中学生还是积极参与,但只停留在表面上,而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却不讲究道德,表现在不尊敬师长,不尊老爱幼;以大欺小、以强欺弱;不愿意帮助别人,对弱者、贫者无同情心;以我为中心,个人主义严重;不团结同学,缺乏合作精神;不关心集体、不爱护集体,甚至以牺牲集体利益来维护个人利益。
这些都需要开展丰富多样、行之有效的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去融化和改变。
中国转型时期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研究
中国转型时期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研究中国所处的转型时期,是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和过渡的时期,是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是对旧的价值观念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进行批判、确立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的历史时期,是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时期。
急剧的社会变化,人们物质生活的空前充裕,新旧价值观念体系、道德规范体系犬牙交错,使精神领域出现了一些混乱、无序状态,导致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道德失范现象。
当代中国的伦理道德精神是由四种元素构成的——市场经济道德,意识形态提倡的道德,中国传统道德和西方道德。
中国现今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现象,不论是现实表现还是产生原因,都围绕于这些元素。
其现象,主要是体现为家庭生活中的家庭美德的缺失,公共场所的社会公德缺失,职业活动中职业道德的缺失这几方面。
其成因,包括社会和个体两方面原因。
社会成因包括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社会制度层面的原因,个体成因包括道德信仰的缺失、心理结构的失调、主体意识的强化几方面原因。
中国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其程度与持续过程在适当的方式、对策下是具有可控性的。
就中国转型时期社会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其治理也可以从社会、个体两方面讨论。
首先是社会举措,要重视社会舆论作用,舆论传播是道德体系建立和完善的重要路径,是道德信仰由“他律”习惯到“自律”过程的有力保障;要加强道德教育,它是保证道德被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要完善道德制度,道德制度化是对社会整体调控、个体具体行为进行道德约束、监督,与法律等并存的规范手段,在实践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是个体修为,要树立道德信仰,它是对道德标准的认可,是获得高度认同感的价值体系;要加强道德自律,客观因素的协助和主观因素的加强促进道德品质的生成,在完善来自规范、规则的他律的同时,更需要公民的道德自律。
演讲稿 社会主义转型时期道德失范
演讲稿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们这一组演讲的主题是“社会主义转型时期道德失范”,在这一总主题下面又分为两个小专题:“社会主义转型时期道德失范总概”和“转型期不同职业、人群或领域的道德失范”。
道德涉及的范围很广,大至国家政府,小至家庭个人。
而现今社会,人们的思想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开放,旧有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被普遍否定,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
人们不断挑战传统的道德规范,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不一,甚至出现扭曲的现象,以至于帮助别人会被认为别有用意、居心不良、爱出风头等。
在这样一种氛围中,人们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久而久之,一些基本的道德就会从人们的心底彻底消失。
以下分专题。
一、社会主义转型时期道德失范总概从总体上讲,关于“社会主义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的文献大多从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展开。
具体来说——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的表现主要有:诚信缺失、职业道德缺失和社会责任感缺失。
而原因宏观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一、传统道德的影响。
传统道德中保守的一面,以及强调整体主义的思想,忽视了道德首先是一种公共领域的规范,导致道德行为出现断层现象。
二、转型时期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影响。
由于旧的体制依然存在,而新体制尚未及时建立,某些人员仍享受着旧体制的保障,造成起点不公正和竞争不公平的现象,进而导致无主性人格特征的形成。
三、转型期社会流动性的增强。
流动性的增强必然导致人们生活于陌生人群中,从而使道德处于无监督状态。
四、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
一些人肤浅地认为西方观念就是拜金、享乐,因而道德沦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
五、现行道德原则无层次性,没有因人而异地强调道德。
六、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道德方面规范不健全。
从较小的角度切入,其原因又可以分为两点:一、有关人员的道德意识淡薄;忽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二、社会监督力度不够。
因此国家及社会应致力于提供或创造有利于培养良好道德的社会环境,努力培养正确的道德观。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变迁及其对策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变迁及其对策【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道德观念的改变、道德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道德失范现象的增多是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加强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教育引导,可以培养出更多有正确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公民。
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地规范人们的行为,减少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倡导道德文明建设,弘扬社会正气,让良好的道德风尚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在社会转型期,我们需要重视道德建设,倡导人们遵循正确的道德规范,以此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道德变迁、道德观念、道德教育、道德失范、道德建设、社会监督、道德文明建设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变迁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道德准则逐渐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冲击,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逐渐与传统观念有所脱离。
这种道德变迁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也牵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随着道德观念的改变和多元化,道德失范现象也日益凸显,诚信缺失、懒惰敷衍等不良行为屡见不鲜,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个人的品德。
道德教育的薄弱也成为道德失范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道德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只有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弘扬社会正气,才能有效应对道德变迁所带来的挑战,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
1.2 问题现状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变迁及其对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推进,道德观念在不断变化,道德价值观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与此道德失范现象也在逐渐增多。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为了谋取私利而不择手段,道德沦丧的现象屡见不鲜。
诚信、诚实等传统道德价值在一些人心中日益淡化,虚荣、贪婪等功利主义的观念却逐渐占据上风。
这种背景下,社会风气逐渐变差,诚信危机、道德沦丧的现象屡见不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及建设摘要:任何经济体制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本文分析了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历史特殊性,强调了在社会转型时期加强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在构建社会道德体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市场经济;道德规范;道德失范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生成和运行,都离不开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或道德基础,市场经济体制也不例外。
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之中,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在道德建设中面临着新的困境,传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及计划经济时代提倡的“大公无私”等道德规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道德规范的缺失,使得部分人的道德观走向了极端,礼仪缺失、不讲诚信、损公肥私的情况屡屡发生,封建迷信、黄、赌、毒沉渣泛起。
因此,能否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成功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经济体制转型时期问题的产生社会转型不同于一般的社会进化,它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质变状态,是社会结构剧烈的、整体的和根本的变化。
我国的社会转型首先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种过渡又首先表现为一种经济体制或资源配置转变过程。
但是仅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是无法全面把握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深刻含义的,实质上,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一个包括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深刻变化的整体性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初模式是和计划经济相的,而高度集中的决策体系,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和任何人对命令无条件地服从构成了这种制度的基础。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初期曾经发挥过相当巨大的作用,它有效地集中和动员了有限的社会资源,加速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并在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实现了社会分配的高度平等,保证了社会的公平、稳定和发展。
从计划经济这种通过各种指令控制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特征来看,它比自然经济有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然经济的狭隘性、保守性和小农意识。
但是这种过分强调外部约束的体制框架又较大程度地抑制了创造性主体—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这种约束是在极少物质激励的条件下进行的,进而制约了整个经济、社会中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结果是助长了惰性,依赖性,中庸主义,平均主义。
活力丧失了,效率必然是低下的。
特别是当经济的发展水平提高经济规模变大,利益主体增多,利益目标多元化时,单纯的精神激励已无法超越人们内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必然产生各种有意或无意的抵制效率的行为。
经济越发展,计划经济条件下那种动力不足,结构僵化,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盛行的弊病,就越发明显,以致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久而久之,经济发展必然陷于停滞。
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比,市场经济体制则是一种更为理想和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机制要求每一个主体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或自主性,而不是较强的依附性,并且承认每个主体都具有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在此基础上,每个主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将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趋于更为理性的选择,并在追求这种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极大地增进社会的福利,促进社会的发展。
这也正是亚当斯密所推崇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因此,引人市场机制取代计划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就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这样,我国就面临着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成功转型的问题。
二、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动力,我国的经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礼仪缺失、不讲诚信等道德失范现象也成为了我们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道德规范是对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道德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道德规范从一部分习俗规范演化而来,以信念、习惯和内心情感等内在因素为基础,以善与恶、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观念作为评价尺度,在舆论和教育等强制力下发挥作用。
人们遵行道德规范往往基于基本价值观的认同,从而表现出是自觉行为。
而所谓道德失范,也叫违规、越轨,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主要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负面作用的破坏性越轨行为。
要弄清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必须基于对由社会转型引起的强烈社会变化对置身其中的实践主体—人的主观世界及价值观的冲击的分析。
经济文化的落后,不仅使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历程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而且存在着体制落后与人的发展水平低下这一根本矛盾。
在我国的旧体制下,个人的价值观被极度扭曲,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被极度否定和压抑,人们在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上表现为极强的依赖性,主要是依赖外界标准调节自身行为,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选择的能力。
而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大解放和西方文化的大举进人,使人们的思想空前的活跃,并且面临着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强烈冲击,当新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模式尚未生成、真正具有现代性的实践主体尚未形成时,面对社会的多元状态,个人难免无所适从,容易做出多元选择,甚至与现代化目标相背离。
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首先是对独立、自觉、成熟的现代化主体的呼唤和塑造,在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的推动下,促使人们摆脱各种人身依附和权力依附,向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独立个人转化。
然而转型时期理论准备的不足和制度文化建设的滞后,致使人们在市场经济追求“效率至上”和“自由放任”的原则面前,极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寻求自我价值,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中,从过去个性与需求被极度压抑,转至对个性的追求极度膨胀。
个性的过分张扬导致了个人难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手段与目标的关系,从而迷失了个人发展的方向,出现了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和社会利益之上、为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的现象。
此时,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个体的主动性变成了随意性,积极性变成了破坏性,“一只看不见的手”失灵了。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目标设定更偏重于经济的合理性而非社会的合理性。
如果缺乏对市场机制伦理目标的审视、规范和修正,市场经济活动的结果可能会使其内在的社会合理性受到削弱,甚至走向道德目标的反面。
单纯的市场目标容易导致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丰富的关系简化为单纯的商品交换关系或世俗的功利关系,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时候,容易使人在摆脱了旧体制下“人的依赖关系”的同时,又陷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之中,从而产生一种人的创造物反过来支配人、奴役人的“异化”现象,使人们丧失对终极理想和目标的追求。
因而,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由于旧体制的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人们还缺乏对自己行为的合理化判断,另一方面由于新体制对人们潜在的本能的“物欲”的强烈激发已超越了现有体制文化建设对其中消极因素的抑制,而且在转型时期,社会个体的素质和状况在总体水平上不会超越对自身功利的追求,相反,对功利的过分迷恋,反而成为支配个体行为的一种强大异已力量,于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均不成熟,且欠缺必要理论准备的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就是有了其历史特殊性。
由此导致唯利是图,欺诈、腐败等为了个人利益而违背良知,无情践踏他人、社会利益的不道德现象比比皆是,市场经济对个人利益的合理性肯定演变成为部分经济主体对“极端个人主义”、“极端利已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机会主义”的盲从。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及应注意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生产方式必然产生并要求一定的经济体制,一定的经济体制,必然产生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法律结构和道德结构,道德不仅是经济体制的反映,而且是经济体制建立、发展和完善不可或缺的精神条件和重要因素。
中国目前遇到了向成熟市场经济迈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问题。
市场经济时代要求法治、提倡个体创造的同时,同样需要与之相适应、能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完善的道德体系。
社会转型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
就中国而言,当前正处在二十世纪以来一次最为深刻的社会转型期,这种社会转型突出表现在经济体制、社会组织结构形式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
这一深刻的社会转型赋予了人们更为广泛的社会道德价值选择空间,给予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以前所未有的意志自由。
这样,就必然会更加突出道德自律的地位,大大提高个体道德自律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能成为目前人类社会所出现的虽然并非最好但却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就在于它造就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并通过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的驱动,促使人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由此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
但是这种以价值为中心的经济活动,要想有效而且良好地运作,就必须建立自己的道德基础。
它要求每一个经济活动主体在其所从事或参与的经济活动中都应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个体道德修养,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
而在经济活动中,诚信就是每个经济主体应遵循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亚当·斯密早在18世纪中叶,在论述市场机制作用时,就曾经把经济分析与道德分析作为相互补充,而不是用经济分析完全取代道德分析的。
亚当·斯密在1759年发表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感、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规范等,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就必须拥有的。
”这至少反映出了市场经济中的自由竞争并不足以完全保障社会利益的增进,还必须是某种程度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而这除了能否建立起保障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法律和规则的框架外,还需要有能实现公平竞争的道德环境作支持,两者共同构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机制正常健康运行的重要外部条件。
由此亦说明,真正的市场经济应是法治经济和信用经济的统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趋利动机是无可厚非的,而这也正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效率的动力源。
但关键的问题在于,这种趋利动机的实现方式是怎样的。
完善的市场经济不仅不应当限制人们的趋利动机,相反,应鼓励人们趋利动机的生成,但在其利益的实现方式上,则应该要求其合乎法制和道德的规范。
如果说法律的规范是在特定场合对规范个体行为发挥作用的他律因素的话,道德的规范则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从而保证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与道德理想统一起来的自律因素。
两者发挥作用的区别在于:法律作用于有形,而道德则作用于无形之中,道德就象是一只维护市场正常有序健康运行的无形的手。
道德的目的是按照善的法则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关系和自身行为。
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体道德素养,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选择提供道德基础,并用以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基本的内在道德信念,决定了人们评价行为是非善恶的基本价值尺度,构成了人们基本的道德人格或良知,并成为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基本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