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总结
城市建设史 总结

中国城市建设史1 中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1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1.1.1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状况依附自然采集的生活,主要的居住方式为穴居、树居等,没有固定居民点。
1.2 原始的居住形式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及巢居的时间最漫长,影响也最大,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1.2.1穴居⑴我国古代关于穴居的记载:《易经·繁辞》,《墨子·解过》,《论语》⑵我国古代关于穴居的象形文字早期的穴多为竖穴。
穴与窖不同,窖一般多小而深,多为储藏用。
1.2.2巢居⑴我国古代关于巢居的记载:《庄子·盗跖篇》,《风俗通》⑵巢居方式的演化——干阑式建筑1.2.3半穴居⑴半穴居方式发展演变历程——穴居与巢居形式的结合⑵半穴居居住空间基本形态多为方形袋穴,4m*4.3m,穴深0.8m,中央为火坑,屋中间有支柱,四周也有支柱。
1.2.4地面建筑⑴基本形式:接近半穴居的形式,穴更浅,凹下22—28cm,基本形式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为3.89m*3.58m,12根柱径15—22cm的圆柱;圆形建筑直径5m,周围与圈圆形柱子,中间位火炕。
⑵地域分布及发展特征:黄河流域,随着建筑向地面的发展,长方形平面逐渐取代圆形和方形平面,面积由小增大,室内空间逐渐由单室向双室、多室进化。
东北及内蒙古发现大石堆砌建筑。
1.3原始的居民点1.3.1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1.3.2原始居民点的选址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1.3.3原始居民点的分区简单分区,住址与葬地的区分,窑地(主要的手工业制陶)与住区的分开,出现了公共仓库区。
1.3.4原始居民点中的建筑建筑布局:有一定规律,聚落中心为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周边为居住的小房子,开门方向朝向中心大房子。
建筑分区:出现明显的住宅与公共建筑的分区。
全国城市建城史

全国城市建城史
全国城市建城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不同
类型、不同阶段的城市。
本文就全国城市建城史进行一次梳理与回顾。
1.古代城市建设
我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始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
在古代城市的建设中,以城墙、宫殿、城门、园
林为主。
其中,著名的城市有:北京、南京、成都等。
2.近代城市建设
近代城市建设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主革命时期,受西方文明
的影响,我国城市建设也受到了极大的改变和发展。
城市的规划和建
设逐渐被引入到中国,出现了许多新风格的建筑和街道设计。
近代城
市建设的代表城市有:上海、广州、天津等。
3.现代城市建设
现代城市建设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化的加速。
在这个时期,城市化的布局和发展开始变得更为规范和科学,建设中充分考虑到环保和资源持续利用等现代理念。
现代城市建设的典型城市有:深圳、珠海、杭州等。
综上所述,中国的城市建设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和多次洗礼。
从古代城市开始,经过近代和现代城市发展阶段,到现在的城市化时期,我们已经建设和拥有了大量的城市。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需要更多的努力去解决。
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特点总结(推荐阅读)

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特点总结(推荐阅读)第一篇: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特点总结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特点总结一、秦咸阳1.规划思想和城市布局: 与周礼无关,打破了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的约束,扬弃了旧有的城廓配置观念,秦咸阳并非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城市综合区。
外围规划建设体现了“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气势宏大。
2.宫城: 在咸阳渭水北岸、南岸,直至终南山麓,东至骊山,大约有200处离宫别馆3.城市轴线: 将咸阳城的南北中轴线跨渭水、连接信宫、阿房宫直抵南山山麓的天然门阙。
东拓展轴线到骊山山麓的温泉宫、始皇陵。
两条轴线交于信宫。
4.居住: 居民居住形式按照闾里布置,整齐划一,设里监门,对闾里进行严格管理。
5.其他: 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传统的外廓功能。
秦咸阳的各宫各自为城,而城市总体不再另建设廓。
开创了封建社会京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或者说是京城的区域规划体制。
二、西汉长安西汉长安城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历经二十年逐步兴建完成。
1.规划思想和城市布局: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礼考工记》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2.宫城:宫殿占地面积大,二分之一以上3.道路系统:通城门大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与门宽度大致相同,之间为驰道4.居住: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5.市肆:汉长安有九市,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东西两侧6.其他: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贵族富豪,在汉长安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三、曹魏邺城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影响,原因有二:一、有明确的分区二、把中轴对称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与整个城市1.规划思想和城市布局: 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大胆继承并改革了营国制度,从而成为中期封建社会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
总体布局为城市中间有一条通向东西主要城门的干道将城市一分为二;北半部全为统治阶级专用地区,正中为宫城;东西轴线南半部为官衙和一般的居住区2.宫城:宫城为城市主体,宫城由多宫变为单一宫城3.城市轴线:首次将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4.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网络化,道路分级明确,主要道路了呈丁字交叉5.居住:居住坊里标准化,实行严格的分区,官民不相参6.市肆:有三个市7.水系绿化:园林与宫苑相结合,重视其防御职能四、隋唐长安隋唐长安城由宇文凯主持规划,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

0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篇古代部分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社会的居住方式:穴居、树居2.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的分开(在中石器时代开始有农业,并开始逐渐形成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民点,即最初的原始部落)3.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①穴居:北方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②巢居:南方竹林干阑式——长江流域③半穴居:穴居与巢居形式的一种结合④地面建筑:实际上接近半穴居的形式,穴更浅4.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选址特征:①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②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③选址选在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5.城市的含义: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6.城市的产生:①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私有制产生,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防卫),“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③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出现交换,发展形成固定的交换场所(市或市井)和商人;④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种生产与生活方式使居民点产生了分化,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实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7.城市出现产生的变化和意义:(变化)城市的出现使人类的聚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市逐渐成为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为乡村,从此出现城乡差别。
(意义)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城市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https://img.taocdn.com/s3/m/3607b91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2.png)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
中国城建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城市建设也不断发展变化。
以下是中国城建史的重要事件和特点:
1. 古代城市建设: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以城墙为主要特征,城墙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外敌,保护城市中心区域。
古代城市通常沿用当地自然地势布局,如沿河、坡地等。
2. 唐宋时期的城市发展: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较为繁荣,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汴京都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代表。
3.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城墙不再是城市的主要特征,取而代之的是民居、商铺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称为“四合院”。
4. 近代城市的建设: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化思想的影响,中国城市建设逐渐向西方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其中,北京城的全面改造和上海城的迅速崛起是中国城建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5. 当代城市建设:当代城市建设强调人民城市,注重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如造林绿化、城市景观塑造等。
同时,中国城市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剩、城市环境污染等。
建筑史上的中国城市建设

建筑史上的中国城市建设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成了一个话题热门的话题。
然而,城市建设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时代。
在建筑史上,中国城市建设也有着丰富而特殊的历程。
本文将对这一历史进行简要地介绍。
1. 古代中国城市建设早在“築高城為雜營”之前,中国便有了城市的雏形。
商朝时期,成都王城便采用了预制砖,并在规划中注重了防御作用。
而战国时期的秦国,更是在国都咸阳的设计上体现了其巨大的统治野心,城市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以及由土山围约20公里的城垣。
汉朝时期,足以媲美古罗马的长安城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
它的九重城墙、楼台、外郭、堡垒等构筑物,更是让世人惊叹。
在设计过程中,还采用了古代世界上最早的规平法绘图法。
而唐朝时期,长安已地处中原文明中心,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
开元盛世时期,大唐共有36座都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长安以及洛阳、汾阳更是代表了当时建筑科技的最高水平。
当时的长安城全城共有大大小小门户43座,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洛阳门、宣阳门、建章门、朱雀门以及安定门。
这些门各自设有卫队,固若金汤,增强防御力。
宋代时,国土增加,城市规划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城市外部加宽了护城河和城墙,城内则使用了合理、规整的坊巷门户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了集中管理、归纳类似商业、手工业、居住以及官办商业等不同要素的街道体系,各自等级分明,保证了管理与分区管理的相容性。
此外,在街道结构及中矩型“围合式”建筑的使用上,宋代也开创了将城市规划设计的纵横有序是道路更利于管理,以及提高民间工业生产效率以及仪式场所场地决策,使得宋代的城市规划水平引领了整个东亚地区。
2. 现代中国城市建设近代中国城市建设,依然坚持着中国建筑的传统。
然而,到了清朝晚年,由于列强侵略,传统建筑逐渐开始淡化,进入了西方风情和建筑元素。
1911年的武汉市,以其当时的区域建设规划,标志着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时代的到来。
之后的南京市和上海市,依次开展了相关工作。
城市建设史总结

城市建设史总结主观题1.居民点人按生产,生活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包括各种等级,规模与职能(包括城市和乡村)。
2.城市: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出现的,是阶级对立,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手工业和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
3.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周围以城墙筑造,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据点。
筑城以为君,造廓以守民。
4.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城市功能的合二为一,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5.周礼。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6.价值:1.反映早期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与体系。
2. 对后来的城市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7.影响:1.城市形态:只要地形许可,我国城市大多以方形为主。
2.路网结构:方格网式路网。
3.城市中心与中轴线:以宫殿为核心。
倡导择中论,以中心区的中轴线作为主轴线。
8.管子的城市建设思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9.影响:打破单一的礼制形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倡导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
10.曹魏邺城:1.布局严谨,宫城为主体,中轴线直达城门。
2.官民不相参,等级森严。
3.继承左祖右社的古制。
4.一条横贯东西的干道,通向东西城门,把全城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为皇宫、禁苑和贵族居住区,南部为官衙和居民区,形成明确的分区。
5.道路呈棋盘式布局。
6.城市与水系,园林相结合。
平面图。
11.意义:开创都城严整布局的先例;官民不相参,等级森严。
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使用轴线对称手法。
12.唐长安城规划:1.继承前人思想,将中轴对称手法运用到城市布局和各功能要素中去,强调秩序。
2.功能分区严明,官民不相参,结构清晰,道路严整,有利于管理城市。
3.在建设前有严密的规划和组织计划4.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和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超过正常使用的需要。
中国城建史总结

中国城建史总结中国城建史——重要知识要点(上)上篇古代部分1.城与郭,城与市的区别,春秋时期的城郭关系城与郭:1.城在郭内,或郭⽐城⼤。
(内谓之城,外谓之郭)2.城郭均是防御性的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郭内城与市:1.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定是市,市也不⼀定全是城2.城市经济不同于农村居民点的经济,私有制产⽣后,需要防御城垣保护私有财产3.⼿⼯业商业与农业分开,需要有专门的固定场所交易春秋时期的城郭:春秋时期的都城⼀般都有城郭之分。
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都;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是贵族王室,郭是普通住宅,城中⼀般有王宫,修筑在⼈⼯⾼台上以⽰权威。
2.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a.《周礼考⼯记》—中国最早的关于⼯艺技术的著作(图)匠⼈营国。
⽅九⾥,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夫。
解释:匠⼈营造的王城,⽅形,每⾯九⾥,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横街,九条纵街,每街宽都可容纳九辆车⼦并⾏,(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和外朝的⾯积各⽅⼀百步。
影响:唐长安,宋汴染,元⼤都,明北京,都遵循“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
此种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了深远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都城建设规划,这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道路制度: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经涂九轨,环途七轨,野涂五轨(道路宽度有等级)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b.《管⼦》1)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2)凡⽴国都,⾮⽴于⼤川之下,必⽴于⼴川之上,⾼勿近⾩⽽⽔⽤⾜,低⽏近⽔⽽沟防省3)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贾近市。
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模式的束缚。
管⼦还认为必须将⼟地开垦为城市建设统⼀,农业的⽣产发展时城市发展的前提。
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上它认为应采⽤功能分区制度,发展⼿⼯业和商业。
中国城市建设史心得体会1500

中国城市建设史心得体会1500案例一:我们的城市建设,就是要实现城市建设既要有城市功能,又要有市政策、市政服务、区域交融等功能的转移,以城市建设带动城市建设。
城市的功能和作用有其独特的地理区域特征。
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就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城市的功能和作用。
城市的功能分为城市功能和城市功能。
城市的功能分为区域功能、城市的功能。
二是区域的功能和作用。
区域的功能分为区域、区域和区域,区域的功能主要有区域的功能。
区域的功能主要有区域的地理功能、地形地貌和人文景观、城市建设、市政管理、市政维护功能、城市建设、市政维护功能、市政建设、公共服务功能以及市政管理功能等。
区域的功能分为区域的区域。
三是区域的形态功能分为区域的城市形态和区域的形态。
区域形态的形态是由城区的特征所决定的,其形态是由区域的特征所决定的,是由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所决定的,因此区域的形态是由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所决定的。
区域的形态是由特定的地形、地貌、人文景观所决定的。
城市的形态是由特定的物理环境所决定的,城市的物理环境是由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城市的物理环境具有两种特征:一是城市的物理环境;二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的物理环境。
其定的地理环境主要有区域的特点及人文、地理和生活的物理环境、人文景观和城市建设的物理环境。
城市的地理环境具有两种特征:一种是由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这种地理环境主要指特定的地理景观的特定的物理环境。
这种环境是由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二是由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这种地理环境具有两种特征。
一是由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特定的地理环境主要指特定的地理环境。
城市的地理环境具有两种基本特征:一是特殊的地理环境。
如城市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城市的特殊环境主要指特殊的地理环境。
如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这些特征具有相当的特征。
如城市的人文环境。
二是特殊的地理环境。
如城市的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
三是特殊的区域。
即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的特殊环境。
城建史 重点归纳

中建史第一章、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2.原始居民点的形成生产力的提高,开始了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3.原始居民点的特点⑴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⑵范围较大,居住较密集;⑶位置:一般都位于较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且靠近河湖水面;⑷开始有一定的功能分区(居住区、墓葬区、陶窑区),有了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区别,并发展出了储藏空间;⑸建筑布局有一定的规律;⑹村落布局有统一的规划,十分注重防御,以壕沟和栅栏围护4.城市的产生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产生私有制,出现了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1.商代的城市商城、殷墟,制铜技术的发展,商业开始兴盛,出现了专门的商人,货币贝壳的出现,阶级分化和对立在城址中有明显的反应2.商城我国目前最早的城市遗址,创造了版筑墙技术,这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力条件;居室面积大小悬殊3.殷墟发现大量的夯土房屋台基,沿洹河两岸呈带状分布,当时有测定技术的水平,房屋的结构是由柱础支撑的高大的木构架,注意朝向和日照4.周代的城市沣镐二京、洛邑、成周遗址中发现瓦片5.城郭之制6.周代的城市制度《周礼考工记》(经途九轨指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市朝一夫,即市和朝各方百步,一夫指一农夫所受之100亩土地)7.道路分级经途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前朝后寝制度8.早期城市存在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与一般农村的差别不大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1.社会概况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铁工具出现和土地私有及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商业交换的发展使一些封建主集中的都城或交通要道发展成繁荣的商业城市;城市的防御作用突出,这时期的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城市规模均较大,都城一般有城郭之分,有大量的人工夯土的高台;都有一定的城市规划思想作指导2.城市选址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行3.城郭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赵邯郸4.齐临淄最宏伟的古城,《管子》“凡侍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淹城有王城。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中城市建设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中国城市建设史的重点进行探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城市建设史的几个关键阶段,以及在每个阶段上取得的重要成就。
一、古代城市建设的开端(商周时期)中国城市建设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当时,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一些城市开始慢慢形成。
商周时期的城市主要以都城和商贸城市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商周时期的都城。
商周时期的都城,如商代的安阳和周代的洛阳,都以宫殿、官府和寺庙为核心建筑,规划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
这些都城往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仅吸引了大量人口聚居,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二、帝国时代的城市建设(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帝国时代,也是中国城市建设迈向一个新的高度的时期。
当时,中国统一了各个诸侯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得到了大力推进。
秦朝的都城咸阳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其城墙长达数十公里,城内有宫殿、官署、市场等建筑。
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秦朝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汉朝时期,洛阳成为了新的都城,并继承了秦朝的建设风格。
此外,汉朝还开启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如洛阳宫殿和长安城的建设等。
这些城市建设的成就对后来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汴京(今河南开封)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代的长安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墙周长达三十多公里,有数以万计的建筑物。
长安的建设不仅强调城市规划和布局,还注重建筑的精美和艺术性。
宋代的汴京也是一个著名的城市建设典范。
汴京规模庞大,有数以百计的城门、官署、寺庙和商铺。
城市交通和水利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现代城市建设的崛起(20世纪以后)20世纪以后,中国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最终五篇)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最终五篇)第一篇: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古代: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 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1)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
(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1).分封诸侯。
(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左祖右社旁三门宫城居中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长安;(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临淄为中心;(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含长江怀阳衡城江陵长沙苏州淮北湖南长沙江南一带淮河长江流域;(8).南越区域:珠江流域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发展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5).出现了最早的“镇”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 9.试述曹魏邺城规划的特点?(1).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2).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墙的区分,不过区分更加严格;(3).城市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10.试述隋唐长安城的规模及规划布局(1).中轴线由局部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禁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3).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行不规整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4).市场的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局格局5.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11.我国古代宋元城市发展建设及规划的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态势依然延续;(2).兴起了许多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既多且盛;(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5).核心城市在地里位置上转移比较频繁;(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始形成开放型空间结构。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中国城建史重点总结

1、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出现。
3、精神的发展。
4、战争。
5、夯筑技术。
2、中国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一定规模(前提)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和保障)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
1夏朝:对城市的发掘还没发现商朝:郑州商城、安阳殷墟2郑州商城遗址: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遗址夯土城墙宫殿市政设施功能分区3安阳殷墟遗址宫殿、宗庙王陵区其它4周都城建设西周:丰京、镐京东周:洛邑周王城的结构特点:环套,方九里;按方位主次布置不同性质分区;工程重心:南北中轴线(主轴线)东西—次轴线;作为宫城的前导,称为宫前区、外朝及宗教;路网:方格网突出宫城核心地位;前朝后寝。
5《考工记》所述王城规划制度原文:(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 (2)“……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叁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辙叁个。
(3)“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4)“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推,城隅之制九雉。
(5)“经纬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简述西周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在《周礼.考工记》中规定的内容?(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提地及建设城市。
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后面为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6周王城规划要点王城方九里,四面筑城垣,城系采取传统的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来规划的。
宫城置于城之中部,四面筑有宫垣,宫居中,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官署区设于外朝之南,各官署分列在城之南北中轴线两侧,以为宫廷区的前导。
中国城市建设史整理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一、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二、原始居民点选址1、选在较为高爽地段2、土壤肥沃的松软地段3、一般均在向阳坡4、靠近河湖水面5、背山面水6、围绕中心广场布置,门均朝向中央广场,呈向心布局。
三、城市的产生人类经历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开,出现了聚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产生了私有制,原始公社生产关系解体,人类慢慢进入奴隶制社会。
随之产生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与商业从农业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从此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所以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周礼考工记》内容.意义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城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城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或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每条是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以皇宫为中心前面是朝廷后面是集市,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
意义:周礼考工记的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
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的修建都能发现周礼考工记的影子。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
周礼考工记不但对古代城市建设产生了影响,它对当今的城市规划依然有帮助。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一、燕下都燕下都位于易水岸边,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
城分内城、外城两部分。
内城西侧分布手工作坊,南部为市民居住区,东北角为窑址,西北角为墓葬群。
特点:1、战国城址中最大的2、都城分为内城与外城3、内城建筑多分布于高台上二、赵邯郸位于渚河、滏阳河两岸,由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形512万平方米,西城近似方形东西宽1362米,南北长约1557米。
特点:1、皇城与主城分开2、出现城市轴线的雏形3、王城的“品”字形构图三、齐临淄濒临淄河,由大、小两城组成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总结

3.交通枢纽城市:
位于水系或水陆交汇处,特别是大运河开通以后,沿线有几座城市发展很快,如;杭州、扬州、临清、等, 为地区物资集散地、转运地,因此仓库、码头、商业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量对外服务业,城 市相当繁华
4.港口城市:
处于江河入海口,交通条件优越,腹地广阔,经济发达,如:泉州、广州、扬州等。城市形态多不规则,道 路网也较自由,一般具有向海和溯河而上两个发展方向,外贸是城市的主要职能之一,有些城市建有外 籍居民居住的“藩坊”
宋代以后,由于居民生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坊里指某一居住地 段,起一定的管理作用,坊墙荡然无存,坊门成为一种标志或代号,纵横 的街巷形成狭长的地带,沿街巷布置基本统一的住宅。
“市肆入坊”——我国古代坊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十三、 古代城市中各功能要素的布局——城市水系
由于农业灌溉、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交通运输和城市防御的需 要,我国古代城市和水系有密切的关系。黄河流域、江淮流域以及大 运河沿线是我国古代城市最密集的地区。
我国古代有临水筑城的传统,城市与河流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沿
河流一侧发展、跨河发展、与水系相结合发展等。
水系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城市的发展提
供支持;供给城市生活用水、满足城市排水、满足城市物资供应、城
市内部交通运输线、城市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化城市等
十四、城市总体布局艺术特点
☆ 封建社会早期,道路宽度大都按照营国制度的规定确定。
☆ 隋唐时期为了突出政治的要求,城市道路宽度非常大。
☆ 封建社会后期,道路性质出现了变化,出现了专门的商业街道,道路宽度根据
实际需要确定。
4.居住区内的道路:隋唐时期居住里坊的规模扩大,里坊内部的道路多为一字形和丁字形, 通车的宽度约10米,不通车的道路称为“曲”,宽度更窄。宋元以后居住区内的道路为巷 和胡同,道路直接到达院落的入口。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固定的居民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①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②规模:大小不等,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③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④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3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4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①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②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③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④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①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前提)②需要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实质)③需要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实质)④需要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⑤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保证)6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宫殿遗址7商朝城市偃师尸沟乡商城、郑州商城、殷墟8西周城市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得到较快发展、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朝代。
原因:分封诸侯、周王朝自身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9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①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②形成三级城邑网,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③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④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10城市蓬勃发展的背景: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频繁战争、水陆交通发展等11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①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②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③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④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乘马);⑤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
A中国城建史-6古代小结

办法等方面的记载。道路两旁有排水沟,有的是明沟,有的是暗沟。水乡
城镇的道路系统与河道系统形成一个互相密切配合的系统,以苏州最为典 型。
居住形态及建设总体反映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1)商代以前的城市结构很松散,城垣围护的面积主要是以王宫、宗庙为核 心的宫城性质的地区,一般的住宅则大多在城垣外呈散片状分布。
道路功能由礼制占首转变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实际需要。
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交通。但在中国古代城市中,道路往往还是构成城 市礼制风格的重要元素。
《考工记》中记载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的 宽 度因交通量的大小而不同。“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 明 按城市等级不同,道路宽度也不同。 唐以前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中,道路尺度往往是巨大的,其最主 要的考虑因素是礼制的需要。如唐长安的中轴主干道朱雀大街宽150多米, 一般城市干道在100米左右,最窄的也在60多米,远远超过了交通的实际需 要。都城中有皇帝专用的御道,一般覆以特殊的材质(如黄沙)、标记(如红 漆杈子),比一般道路标高要高。
城墙的防御功能不断强化。
城墙是城市最重要的防御性构筑物。最早的城市的城墙有的是用木建 的栅栏,有的是石头垒成或土夯成的墙,有的是挖一条深沟。宋以前的城 墙很少包砖及用砖砌成,宋以后一些重要的城市,在城墙上某些防御的重 点地段包砖,主要是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具有巨大的破坏性。明 代以后城墙加砖砌更为普遍。砌城墙的黏合材料也非常讲究。城墙的高与 宽,与城市的大小、防御的重要性等有所不同,城墙上有垛与城楼,其大 小尺度及数目,也因城市的等级而不同。一些城墙上还有马面,主要是为 了侧射火力。为了加强防卫职能,一些重要的城市还建有瓮城、月城。有 的内有暗堡,以便对攻人城内的敌人进行围歼。
中城建总结

1.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由市变成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
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
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城墙采用砖。
(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
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
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
自宋代以后这种形式渐渐被打破。
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
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
居住区有街巷组成。
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
坊里制废除。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2)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交更思想,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之上理念;但自西汉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同儒家提倡礼制思想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
因为《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比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越来越完整的体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建史——重要知识要点(上)上篇古代部分1.城与郭,城与市的区别,春秋时期的城郭关系城与郭:1.城在郭内,或郭比城大。
(内谓之城,外谓之郭)2.城郭均是防御性的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郭内城与市:1.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是城2.城市经济不同于农村居民点的经济,私有制产生后,需要防御城垣保护私有财产3.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开,需要有专门的固定场所交易春秋时期的城郭:春秋时期的都城一般都有城郭之分。
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大都;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是贵族王室,郭是普通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高台上以示权威。
2.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a.《周礼考工记》—中国最早的关于工艺技术的著作(图)匠人营国。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解释: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横街,九条纵街,每街宽都可容纳九辆车子并行,(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和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
影响:唐长安,宋汴染,元大都,明北京,都遵循“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
此种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道路制度: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经涂九轨,环途七轨,野涂五轨(道路宽度有等级)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b.《管子》1)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2)凡立国都,非立于大川之下,必立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3)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为城市建设统一,农业的生产发展时城市发展的前提。
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上它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制度,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管子》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
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典型,南宋平江城——管子营建思想)c.《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发展及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其中,论述了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的比例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的先例。
3.淹城特点(图):1)三重城墙,分为王城—内城—外城2)三条护城河,水面宽阔3)三道城墙各只有一个旱路城门,且不在同一方向上4)一条道路通向内城,内城地势高,可能是王宫遗址4.秦朝时期城市建设特点:5.西汉长安修建过程以及建设特点(2006)修建过程: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6.邺城规划特点以及意义平面呈横长方形,史上第一座砖城,不是全国性都市,是王城1)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一方面集成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不同点是,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2)整个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道路正对城门,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影响很大,如唐长安。
3)改正了东都洛阳的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7.隋唐长安布局特点及影响特点: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整的典范。
1.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2.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道路网,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影响:国内:东都洛阳,宋汴梁直接受其影响,金中都仿汴梁,元大都仿金中都,间接受其影响国外: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古都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完全模仿长安10.宋朝城市中出现的新现象1)随着农业农副业的发展,一些交通要道出现市,发展成市镇,丰富了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集市,市镇)2)商业发展突破城垣,形成城内商业区,或者城外关厢。
坊里制度崩溃,街巷制出现:重大转变3)攻守技术有发展(火药),一些城市修瓮城,马面箭楼,开挖壕沟4)宗教建筑十分发达5)城市规模扩大,比欧洲中世纪大6)水系的建设,大运河发挥重要作用7)城市中商业发展使城市布局多不规则11.北宋东京(开封)的改建与变化及布局特点,影响(2007)a.改建后周世宗柴荣主持城市拥挤,矛盾突出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b.布局特点1)平面形状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大内—皇城,子城—里城,罗城—外城2)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道路宽度比唐长安小,但密度大,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3)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也有晓市夜市,瓦子出现4)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商住混杂5)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c.成就1)水运道路系统完备2)御街千步廊,景观好3)街巷制代替坊里制4)城市管理完善(福利院卫生设施,防御等)d.影响1)改建而成,布局不是很方正,道路有一定的自发性2)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抬头,有为一般市民服务的行业出现,商业街、夜市出现3)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格路网,对后世影响很大12.北宋平江府城市布局特点,从平江府看南方城市特点1)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短,南北长2)以子城为中心,子城以南为官署3)以水系为脉络道路为骨架的水陆双棋盘格局4)5座城门,皆水路城门并列5)河道82公里,桥梁314座6)全城65坊,无严格坊里制南方城市特点:1)河道为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2)水网地区,城市布局不规则3)没有严格的坊里制,多是不规则街巷中国城建史——重要知识要点(下)1.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1)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2)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3)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
呈方格网布局。
4)完善的上下水系统5)体现周礼考工记6)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2.明清北京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2000)答:明清北京城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两重性。
一方面,上层建筑部分如宫殿、城制、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来布局;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等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明代北京城:1.城市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
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2.城市布局重点出主,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
3.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交通上的不便。
4.没有严格的坊里制,采用长条形的胡同划分居住地段5.商业向南发展,行会发达6.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清代北京城:1.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
2.大量修建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族群。
3.商业进一步发展4.信封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如雍和宫3.明清时期城市特点1)礼制思想占主导地位,以北京为代表2)由于商业发展,城市布局更为灵活,城外出现关厢3)商业布局灵活,会馆增加4)城市园林建设,数量大,水准高,大量皇家园林,私家园林4.隋唐以来中国社会格局的重大变化1)经济中心南移,长江中下游经济中心地位确立2)东北等政治势力的崛起,导致政治中心北移3)明清时期军事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的状况继续,大运河成了联系两个中心的命脉5.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特点总结1)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2)道路系统由礼制转向满足实际需求3)防御设施不断强化4)城市建设总体上反映社会经济状况6.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城墙:1)最早是木建造的木栅栏,有的城用势头垒成,有的用夯土筑成。
2)宋以前的城墙很少包砖及用砖砌,宋以后的一些重要的城,或城墙上的某些防御的重点地段包砖。
3)明代以后城墙加砖砌的更为普遍。
城门:汉长安三门并列,中间为御道通过,唐长安明德门五门并列,宋代以后有些城门有二重城或设瓮城,前后门均不正对,与道路的关系也有意做成“曲屈相对”,这些都是为了加强防御目的。
城门上一般都建有城楼,以便组织防守火力;城门外的护城河上有的建有吊桥,城的防御重点设施均在城门。
7.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1)出于政治军事原因汉长安便于防守,便于东出潼关控制中原,边防城堡。
2)唐以来,由于都城人口众多,生活供应问题很大,因而较重视经济交通等因素,唐改善漕运,才驻长安。
汴梁漕运方便,供应充足,建宋临安。
3)有些与统治集团势力范围及根据地有关,如东汉移都洛阳,明永乐迁都北京。
4)有少数是原来便利的商业都会——宋开封、南宋临安。
5)因城市位置优越,经济有生命力,且城市骨架,河道利用值大,长期在原址发展如苏州(平江)。
8.中国古代居住的演变1)唐之前,闾里制2)唐代,坊里制,宵禁,严格管理,有坊门坊墙3)宋代,开封80余坊,无坊门坊墙,是居住地段及管理单位4)清代,以胡同划分长条形居住地段5)城市多为方型,街巷与住区划分整齐;自发形成的则较乱,如关厢地区,山区6)水网地区居住区与河网系统有直接关系9.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特征(参考2005年考题)a.两类城市规划新建—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洛阳,元大都等。
处于军事政治上的考虑,经济基础不大好扩建改建--处于交通要道,经济基础好,改建扩建而成的如宋东京,平江府b.周礼考工记对于古代城市有一定影响,但不是贯穿规划的主线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但宫城偏北元大都—按周礼城制建设,全面体现随着儒教越来越收推崇,城制在汉代以后新建都城中体现出来,10.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a.突变型(沿江沿海)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城市帝国主义独占—青岛,大连,哈尔滨帝国主义共占—天津,上海,汉口国内资本主义发展—南通,郑州b.渐变型,原来封建城市受帝国主义入侵或者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局部变化,如北京,成都,西安等11.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上海的发展1)上海的地位①中国人口最多的特大城市②近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③多功能的经济中心,航运(外来势力,地理位置)、外贸、金融、交通枢纽企业文化中心2)发展过程①设立租界②城市改建工业区分布、对外交通,市内交通,居位,市政,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