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019七年级历史下册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时作业(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后达标(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后达标(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后达标一、选择题1.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以下对赵匡胤评价准确的有()①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④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提高了士人地位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

下列体现北宋在政治上“夺其权”措施的有()①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②分解相权③设通判监督知州④设置转运使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①兵不识将,将不专兵②分化事权,削弱相权③文臣为官,通判监督④设转运使,中央掌控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4.公元964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

为了把地方税收权力转移到中央,宋代统治者在地方设立的管理机构是()A.禁军B.节度使C.转运使D.通判5. 北宋武举共取士868人,年均仅5人,总数不及宋真宗景德二年文士录取人数的三分之一。

这说明当时()A.实行重文轻武政策B.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度C.科技与文化的繁荣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6. 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着说:“这是黄袍加身!”请你判断这与哪一典故有关()A.靖康之变B.陈桥驿兵变C.玄武门之变D.葵丘会盟7.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材料中宋初的这一举措()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增强了军队的作战能力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穿越到北宋,在它的军队中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了()A.加强禁军B.防止武将专权C.提高军队战斗力D.提高文人地位9. 《宋史纪事本末》载,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时训练新人教版1. “黄袍加身”、“陈桥兵变”跟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有关()A.唐太宗 B.宋太祖 C.宋太宗 D.明成祖【解答】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故选B.2. 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解答】据题干“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故选A.3.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

“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A.西周 B.汉 C.唐朝 D.北宋【解答】从题干“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看出姓氏与权位的关系.“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却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显示了“赵”姓的高贵,权位很高排在统治者的第一位.只有宋朝,北宋政权是赵匡胤建立的,因此“赵”姓排序第一.故选C.4. 以下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是()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各州府设通判C.削弱相权 D.镇压黄巢起义【解答】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故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是镇压黄巢起义.故选D.5. 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钦宗 D.宋徽宗【解答】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故选B.6. 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分解宰相权力 B.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C.分散知州权力 D.防止武将专横跋扈【解答】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简称.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主要目的分散知州权力.故选C.7. 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解答】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故选B.8. 960年,北宋建立,定都于()A.东京 B.长安 C.建康 D.临安【解答】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故选A.9.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吸取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A.陈桥兵变 B.五代的频繁更替C.唐未农民起义 D.唐末以来藩镇割据【解答】北宋初年,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主要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故选D.10. 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C.派文人出任地方官D.实行行省制度【解答】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削弱大将兵权,将调兵权统兵权分离,将相权分解为行政军事和财政,派文臣出任地方官。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1. “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崇文抑武2. 在我国古代,改朝换代的方式很多。

北宋是通过哪种方式建立的( ) A.农民起义夺取政权 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C.大将发动政变自立 D.外戚夺取政权3.宋太祖和宋太宗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 A.北方B.西南和西北 C.全国D.中原和南方4. 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

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 )A.实行养兵政策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D.控制对军队的调动5.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频繁调动州县长官B.设置通判C.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D.设置转运使6.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B.提高武将的地位和待遇C.轻视武备乃至军队D.注重发展文教事业7.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其具体表现不包括( ) A.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B.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C.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D.提高进士地位8.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不包括()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B.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C.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D.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9. 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吗( )A.靖康之难B.陈桥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澶渊之盟10.宰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担任这一要职的人往往都是皇帝的股肱之臣。

宋太祖对宰相采取的措施是( )A.扩大宰相的权力 B.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C.加大宰相军班、财政大权 D.宋朝的宰相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11.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初一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课时练《第6课 北宋的政治》(2)(含答案)

初一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课时练《第6课 北宋的政治》(2)(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堂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满分50分)1.北宋是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它建立于()A.907年B.960年C.916年D.1038年2.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中,哪一个政权在北方()A.后蜀B.北汉C.南唐D.吴越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A.极力提高皇权B.竭力削弱相权C.削弱将帅权力D.削弱地方势力4.以下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是()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B.各州府设通判C.削弱相权D.镇压黄巢起义5.宋朝王安石变法涉及到经济、军事和教育等领域。

2019年春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同步练习题 :第二单元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含答案)

2019年春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同步练习题 :第二单元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单选题1. 岳飞抗金得到人民尊敬的根本原因是()A. 岳飞的忠君爱国精神B. 抗金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C. 岳飞与秦桧势不两立D. 岳家军纪律严明2. 在北宋时能够控制军队,拥有发兵权的是()A. 禁军将领B. 宰相C. 皇帝D. 文臣3.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A. 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B. 北宋应允给辽岁币C. 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D. 宋金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4. 下面是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局面的示意图。

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5. 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出现在下列哪一事件后()A. 澶渊之盟B. 金灭北宋C. 岳飞抗金D. 签订《尼布楚条约》6.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A. 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B. 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C. 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D.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7.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歌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是()A. 南北朝B. 唐朝C. 南宋D. 明朝8. “流芳百世,遗臭万年”能和下列哪组人物搭配()A. 秦桧与宋高宗B. 岳飞与秦桧C. 岳飞与宋钦宗D. 岳飞与忽必烈9.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

这说明()A. 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B.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 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D. 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10. 郭靖和杨康是金庸脍炙人口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

请分析,他们名字中的“靖”“康”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A. 金灭辽B. 澶渊之盟C. 金灭北宋D. 元灭西夏11.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

【同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时作业(新人教)7

【同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时作业(新人教)7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建立和统一( 1 )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 2 )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军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政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治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财政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 )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3.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4.措施( 1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 2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答案)
C.改革发展科举制度D.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5.(2019·江西宜春期中)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而采取的措施是(C)
A.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分割相权
C.在地方设转运使
D.在地方设通判
6.(2019·江苏仪征期中)余秋雨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宋朝被誉为“文人的天堂”、中国古代“最美好的时代”。宋朝被形容为“文人的天堂”的原因是(B)
A.创立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9.(2019·湖北监利期末)《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儿童启蒙读物,是北宋初年一个书生编撰的。据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其中为首的是“赵”姓。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推测,其主要原因是(D)
军事: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政治:①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经济: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控。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隋炀帝。大运河。
(2)图2中历史人物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被后世誉为什么?请写出促成这一局面出现的一个原因。
“贞观之治”。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纳谏,减轻百姓负担,任用贤臣等。(写出任意其中一个即可)
(3)图3中历史人物在他统治期间,唐朝达到全盛,请问他是谁?后世把这一全盛时期称为什么?
①有利于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②切实加强了中央集权③有效杜绝了武将兵变的发生④导致民族间战争频发
A.①②④B.①②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 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 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 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2、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地方设置转运使3、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4、设置进士科、提高进士地位的朝代分别是()A、隋朝北宋B、唐朝北宋C、北宋南宋D、唐朝南宋5、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C、武将专权制D、宰相制度6、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政策B、重文轻武政策C、重武轻文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7、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A、宋太宗B、宋徽宗C、宋钦宗D、宋高宗8、北宋的建立者是()A 、杨坚B、朱温C、赵匡胤D、赵构9、北宋的都城是()A、长安B、开封C、洛阳D、灵武10、宋朝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开始的封建帝王是()A、宋太祖B、唐太宗C、宋钦宗D、宋高宗二非选择题1、简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2、讨论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利弊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材料三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魏泰《东轩笔录》(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

(3)识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

(4)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国策有关?参考答案一选择题DACAB CACBA二非选择题1.(1)集权中央: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时练习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时练习

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时练习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

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这一治国思想的是()A.解除禁军将领兵权B.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C.分化宰相权力D.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2.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当时人们为什么不以从军为荣?()A.宋朝重文轻武B.宋朝重武轻文C.从军死伤几率大D.从军收入低3.北宋建立后,为了改变武将专横跋扈的现象,采取了许多应对策略,下列思想不属于这一策略的是()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B.经常调换军队将领C.重用武将平定全国D.领兵权与发兵权分离4.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

下列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制其钱谷”措施的是()A.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B.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C.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利D.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5.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A.设三省六部制限制地方权力B.休养生息,发展生产C.收回地方行政、财权和军权D.设立刺史,加强监督6.北宋建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关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表述错误的是()A.暗示石守信等统军大将交出兵权B.派武将担任地方长官,并设置通判和转运使C.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抗辽不力D.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7.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摆脱统治危机,富国强兵B.提高军队战斗力C.使人民生活富裕D.增加政府收入8.“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这种现象出现于()A.隋朝时期B.唐朝时期C.北宋时期D.元朝时期9.如表《北宋前四朝宰相人数统计表》,可用于说明宋代()时期宰相人数太祖朝6太宗朝9真宗朝11仁宗朝23A.市民文化丰富B.海外贸易发展C.民族关系融洽D.宰相权力削弱10.宋太宗诏:“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答案)
隋炀帝。大运河。
(2)图2中历史人物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被后世誉为什么?请写出促成这一局面出现的一个原因。
“贞观之治”。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纳谏,减轻百姓负担,任用贤臣等。(写出任意其中一个即可)
(3)图3中历史人物在他统治期间,唐朝达到全盛,请问他是谁?后世把这一识,指出北宋统治者进行军事改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材料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政策对北宋政权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D 2. B 3. C 4. A 5. A 6. C 7. A 8. C 9. D 10. D 11. D 12. A
【解析】
1.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宋祖”是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故选D.
本题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为切入点,考查宋太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赵匡胤建立宋朝.
2.唐朝灭亡后,出现了割据混战的局面.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合成五代十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故选B.
本题考查陈桥兵变的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重点掌握宋朝的建立.
3.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宋的建立。公元960年,后周禁军统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年号建隆,定都东京,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结合题干信息分析,C项符合题意。故选C。
A.宋朝文学作品多
B.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宋朝文人数量多
D.宋朝人对文学十分热爱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一、填空题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 ,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4.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5.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二、选择题6.下图中的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

”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D )A.李世民B.武则天C.赵普D.赵匡胤7.北宋初期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 D )A.北方B.全国C.西南和西北地区D.中原和南方地区8.下列和宋太祖有关的事件有( D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②“杯酒释兵权”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④采取“崇文抑武”策略,提高了文人地位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9.为了防止出现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加强皇权,宋太祖采取了 ( A )①设宰相多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③设置通判④设置转运使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0.据史料记载,1 000年前的北宋都城“人口过百万、富华甲天下”,是当时的世界第一都市。

北宋的都城是( C )A.长安B.洛阳C.开封D.北京11.如果某同学想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词语不能入选的是( C )A.削弱相权B.三年一换C.守外虚内D.设置转运使15.宋朝时期很多人不愿做武将的原因是 (D )A.不愿参军打仗 B.崇武抑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16.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列不属于其表现的是 ( A )A. 定期换防,兵不识将B. 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C. 文臣统兵,主持军务D. 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17.“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D )A.汉朝B.隋朝C.唐朝D.宋朝18.宋真宗《劝学诗》中宣扬“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体现了宋代统治阶级重视 ( A )A.营造科举入仕风气B.改进农业生产技术C.提高建筑工艺水平D.改善民生,以德治国19.我国历史上,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这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推行(C )A.科举制度B.三省六部制C.重文轻武的政策D.开明的民族政策20.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测试含答案、选择题1. “杯酒释兵权”的事反映了北宋建()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C.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2.如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主要反映了()A.大臣决策权的变化B.官员管理日益规范化C.内阁制度完全成熟D.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3.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4.公元964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

为了把地方税收权力转移到中央,宋代在地方设立的机构是()A.禁军B.节度使C.通判D.转运使5.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政策B.重文轻武政策C.重武轻文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6.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C.派文人出任地方官D.实行行省制度7.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9.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A.分化事权B.减少数量C.限制自由D.使用亲信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B.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C. 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D.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11.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建立和统一( 1 )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 2 )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 1 )措施( 2 )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3.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4.措施( 1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 2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历史事件是( B )A.杯酒释兵权B.陈桥兵变C.安史之乱D.五代更替2.北宋初期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D )A.北方B.全国C.西南和西北地区D.中原和南方地区3.为了防止出现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加强皇权,宋太祖采取了( A )①设宰相多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③设置通判④设置转运使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如果某同学想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词语不能入选的是( C )A.削弱相权B.三年一换C.守外虚内D.设置转运使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5.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列不属于其表现的是( A )A.定期换防,兵不识将B.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C.文臣统兵,主持军务D.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6.宋真宗《劝学诗》中宣扬“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体现了宋代统治阶级重视( A )A.营造科举入仕风气B.改进农业生产技术C.提高建筑工艺水平D.改善民生,以德治国7.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选择题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英雄”。

其中“宋祖”指的是()A.李世民B.赵匡胤C.嬴政D.刘邦2.“杯酒释兵权”解决了大将专权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

宋太祖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防止武将专权B.加强地方控制C.强化中央集权D.分割宰相权力3.北宋初年,宋太祖将各地州镇士兵中的精锐选入禁军,拱卫京师,其目的是()A.控制军权B.强化君权C.集中财权D.重武轻文4.宋朝实行的哪一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A.和议B.崇尚武力C.重文轻武D.发展经济5.下列标题中,与宋太祖有关的是()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国家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6 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此外,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由此可见,通判()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B.掌握地方军权、行政权和财权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D.兼有监察权和行政权7.北宋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A.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B.避免地方官吏的腐败C.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条件D.促进交通的发展8.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9.美国史学家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

”下列各项中,与此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A.宋朝尽夺藩镇之权B.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C.文官担任地方长官D.宋朝进士科的设置10.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作业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作业

第6课北宋的政治(答案见后)一、选择题1. 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

”“太祖”是指()A.李世民B.赵匡胤C.赵构D.朱元璋2.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 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4. 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5. 唐末以来,一向是“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 宋太祖登位以后,有鉴于此,随即策划了一幕历史剧。

这就是()A.推恩令B.托古改制C.玄武门之变D.杯酒释兵权6. 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由此可见。

通判()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7. 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A.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B.避免地方官吏的腐败C.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条件D.解决支付给辽夏岁币的财源8.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北宋时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A.皇权的不断加强B.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C.丞相权力的扩大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9.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

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2(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2(含答案)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含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共23小题)1.“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A.长安B.临安C.建康D.东京2.“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A.刘备B.元昊C.忽必烈D.赵匡胤3.唐宋元明清,是大家都熟悉的朝代,但是在这种说法中也淹没了一些其他的历史朝代,比如和宋朝并立的辽和西夏。

那么在唐朝和宋朝之间也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段时期是()A.南北朝时期B.三国时期C.春秋战国D.五代十国4.中国文化中包含着众多的历史元素,《百家姓》是中国人熟知的一部关于姓氏的著作,开篇即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部著作最早可能出现在()A.唐B.明C.汉D.宋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朝代建立的情况,搭配正确的是()A.秦朝﹣﹣﹣﹣﹣221年﹣﹣﹣﹣﹣嬴政B.唐朝﹣﹣﹣﹣﹣618年﹣﹣﹣﹣﹣李世民C.北宋﹣﹣﹣﹣﹣960年﹣﹣﹣﹣﹣赵匡胤D.元朝﹣﹣﹣1271年﹣﹣﹣﹣铁木真6.《三国演义》开篇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国历史上出现多次分裂局面,但也有不少历史人物重新建立大一统的王朝.这些历史人物不包括()A.嬴政B.司马炎C.杨坚D.赵匡胤7.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8.“杯酒释兵权”是下列哪位皇帝的作为?()A.唐高祖B.宋太祖C.宋真宗D.宋高宗9.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A.靖康之变B.陈桥(驿)兵变 C.玄武门之变D.葵丘会盟10.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是通过()A.外戚掌权B.发动兵变C.皇位世袭D.组织农民起义11.《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人教版2019年春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配套学案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含答案

人教版2019年春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配套学案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含答案

人生的路,说长也很长,说短也很短。

偶遇不幸或挫败只能证明某一时候某一方面的不足或做得不够。

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习目标】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学习重点】宋太祖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学习难点】宋太祖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年,后周大将在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________。

赵匡胤就是。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按照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1)解除禁军将领的,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之权。

(2)在中央,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以分知州权力。

(3)取消节度使的权力,在地方设置,把地方财赋收归。

4.宋朝把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加强。

5.为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掌握军政大权。

6.后继的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的格局逐渐形成。

7.宋朝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增加,提高进士地位。

8.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有利于和社会的安定。

二、合作探究清朝学者赵翼曾写诗评议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

”他评价的就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

请你说说北宋建立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三、练习巩固第 1 页共3 页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导学案1.北宋的建立者是()A.杨坚B.朱温C.赵匡胤D.赵构2.北宋的都城是()A.长安B.开封C.洛阳D.灵武3.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下列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C.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频繁调动州县长官4.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5.宋朝有意开始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的封建帝王是()A.宋太祖B.唐太宗C.宋钦宗D.宋高宗6.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A.宋太祖B.宋太宗C.宋高宗D.宋仁宗7.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政策B.重文轻武政策C.重武轻文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时作业【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1. 制作时间轴有助于培养历史时空观念,下图中①处对应的朝代是( )A. 西周B. 秦朝C. 宋朝D. 汉朝2. 为了分割地方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设置的官职是( )A. 通判B. 知府C. 节度使D. 转运使3. 为了防止出现武将专横导致割据分裂局面,北宋统治者确立的国策是( )A. 重农抑商B. 重武轻文C. 重文轻武D. 休养生息4. “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历史事件是( )A. 杯酒释兵权B. 陈桥兵变C. 安史之乱D. 五代更替5. 宋真宗曾赋《劝学》:“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反映出宋代选拔人才主要依据( )A. 科举成绩B. 道德表现C. 门第高低D. 血缘亲疏6. 下列属于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中军事方面的措施是( )A. 募役法B. 保甲法C. 农田水利法D. 方田均税法7. 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 )A.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B. 避免地方官吏的腐败C. 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条件D. 解决支付给辽夏岁币的财源8.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这段史料反映的是( )A. 隋朝建立B. 安史之乱C. 黄巢起义D. 陈桥兵变9. 下图所示历史人物发动兵变,夺取前朝政权,建立新朝代。

他统治期间的史实有( )①结束割据局面完成大一统①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①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10.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

”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①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①士人更加受到尊重①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A. ①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D. ①①11. 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建立和统一
( 1 )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 2 )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
( 1 )措施
( 2 )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
3.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4.措施
( 1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 2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历史事件是( B )
A.杯酒释兵权
B.陈桥兵变
C.安史之乱
D.五代更替
2.北宋初期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D )
A.北方
B.全国
C.西南和西北地区
D.中原和南方地区
3.为了防止出现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加强皇权,宋太祖采取了( A )
①设宰相多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③设置通判④设置转运使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如果某同学想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词语不能入选的是( C )
A.削弱相权
B.三年一换
C.守外虚内
D.设置转运使
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
5.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列不属于其表现的是( A )
A.定期换防,兵不识将
B.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
C.文臣统兵,主持军务
D.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6.宋真宗《劝学诗》中宣扬“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体现了宋代统治阶级重视( A )
A.营造科举入仕风气
B.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C.提高建筑工艺水平
D.改善民生,以德治国
7.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材料表明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是( B )
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太祖 )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 藩镇 )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毕沅《续资治通鉴》
材料中的“太祖”指何人?根据“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强化中央集权?
宋太祖赵匡胤。

措施:派文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等。

课后巩固提升
1.与下表诗句描述相符合的历史时期是( C )
浮梁巧取江南郡,杯酒
轻收肘腋兵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
勤向窗前读
A.两汉时期
B.隋朝时期
C.北宋时期
D.唐朝时期
2.《宋史纪事本末》记载: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 宋太祖 )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彦超谕意,即前奏曰:“……乞骸骨( 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 ),归丘园,臣之愿也。

”材料中宋太祖之“意”是( D )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达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3.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北宋时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则更多。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B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4.“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来监汝。

’举动为其所制。

”材料描述的是( C )
A.汉朝的刺史
B.唐朝的节度使
C.北宋的通判
D.北宋的转运使
5.宋代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现象,具体包括( A )
①文臣吃香,武将受气②文官主持军务③科举进士地位高④武将功高受重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 射箭 ),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

陈尧咨请示母亲后,其母杖责他说:“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B )
A.孝亲观念浓厚
B.重文轻武政策
C.颜值备受推崇
D.选官注重才学
7.宋初大将曹翰的一首诗中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据此,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B )
A.宋朝重用文官,抑制武将
B.宋朝轻视武备乃至军队
C.宋朝人不再以从军为荣
D.宋朝意欲根除武将跋扈、专权的顽疾
8.“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这说明宋朝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是( B )
A.家世背景
B.科举取士
C.德才兼备
D.忠孝双全
9.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以下对右图所示人物评价准确的是( D )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②在州府设置通判,分化知州的权力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④采取“崇文抑武”策略,提高了士人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通过图片结合选项可以判断,该题考查的是宋太祖的相关史实。

①②④皆符合史实,③中科举制是隋朝时隋炀帝确立的。

故选D项。

10.根据提示填空。

( 1 )巨鹿之战中,项羽率军,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

( 2 )唐朝时期,艺术领域成就斐然,著名画家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

( 3 )宋朝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宰相范质等人听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他们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

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二宋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

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

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 1 )材料一中的“显德七年”是公元纪年的哪一年?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
960年。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 2 )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

重文轻武政策。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重现。

( 3 )材料二反映的这一政策有何利弊?
利: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弊: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对外战争中多次失利。

文官得到重用,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