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凝血

合集下载

实验十三:止凝血(三)

实验十三:止凝血(三)
PL
[原理] [试剂]
1、109mmol/L枸橼酸钠 2、25mmol/LCaCl2溶液
VIII
PL
ⅫIa
ⅫI 3
[操作]
制备PRP
0.1mlPRP
37℃ >1min
记录血浆出现 Fb丝的时间 重复2次,取均值。 并作正常对照。
0.1ml氯化钙
混合并立即启动秒表
[参考值]
2.2~3.8min
4
复钙交叉试验
尖底离心管中,混匀→继续置冰水浴中10min
使优球蛋白充分析出。
3、以2264×g离心5min,倾去残存的液体。
25
4、加硼酸盐缓冲液0.5mL于沉淀中,
用玻棒轻轻搅拌使之完全溶解。
5、置37℃水浴中加氯化钙溶液0.5mL(加钙法) 或凝血酶溶液(加酶法) 启动秒表,记录凝固时间,再观察凝块完全溶解 所需要的时间。
(cross recalcification test)
P212
[原理]
血浆复Ca时间延长,可能是凝血因子缺乏或血中存在抗物质所致。 如能被1/10量的正常血浆所纠正,表示受检血浆凝血因子缺乏, 如不能被等量的正常血浆纠正,则表示血浆中有抗凝物质。
5
[操作]
1、制备PRP 2、按下列比例准备五份待测血浆 试管号 待测血浆(ml) 正常人血浆(ml) 1 - 0.1 2 3 4 0.09 0.01 5 0.10 -
[参考值] 16~18 S
受检TT值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为延长
9
[注意事项]
1、血浆在室温下放置不要超过3h。
2、EDTA和肝素不宜作本试验的抗凝血。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 1、低(无)Fg血症和异常 Fg血症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一.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止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血管痉挛到血小板血栓形成,成为血小板凝块,最后促使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另外还有纤溶系统,三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

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

生理止血过程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主要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但持续时间很短。

生理止血过程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

起到初级止血作用,一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实验室BT和PLT生理止血过程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即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

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级止血作用。

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选实验室PT和APTT。

与此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以外二凝血系统凝血过程的三要素:凝血因子+血小板+Ca2+.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通常分为: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如果只是损伤血管内膜或抽出血液置于玻璃管内,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Ⅹ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内源性激活途径(intrinicroute)如果是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参与因子Ⅹ的激活的,称为外源性激活途径(e某trin某icroute)学习生理学的时候,生理性凝血过程的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怎么也记不住,记了忘忘了记,其实很简单:内源途径:有8、9、11、12因子参与,可记为:婴儿(12)拿着筷子(11)去酒吧(9、8)。

临床促凝方法

临床促凝方法

临床促凝方法
1. 按压呀!有时候在一些小伤口上,你用力按压一会儿,不就很快止血啦?就像你手指被划破了,赶紧按住伤口,血不一会儿就凝住了呀!
2. 上止血药呀!当伤口比较大的时候,给它来点专门的止血药,那效果可明显了呢!好比战场上受伤了,赶紧把药敷上,不就能快速凝血了嘛!
3. 包扎紧一点呀!把伤口裹得紧紧的,也能帮助凝血呢。

就像你要把一个东西固定住,缠紧点它就不会乱动了嘛。

4. 抬高受伤部位呀!比如说腿受伤了,把腿抬高一点,血就没那么容易流啦,凝血也会快一些呢。

这就像水往低处流,你把它抬高,水就不那么容易乱跑了呀!
5. 冷敷呀!冷一下伤口,能让血管收缩,凝血就更容易啦!就好像让一条活跃的蛇冷静下来,它就不那么闹腾啦。

6. 运用凝血因子呀!这可是专业的呀,有了它就像有了个凝血小助手,能快速让血凝固起来呢。

可以想象成有个超级英雄来帮忙止血一样!
7. 电凝呀!通过电流来止血凝血,多厉害呀!就像一道闪电击中,问题瞬间解决。

8. 热疗有时候也可以呀!给伤口来点适当的热度,也能助力凝血呢。

就如同给车加点油,让它跑得更快。

9. 让患者保持安静呀!人安静下来,血液也能更好地工作去凝血呢。

这就像一场混乱后,大家安静了,事情就能更好地处理了呀。

总之,临床促凝方法有很多呢,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呀!。

止凝血检查方法讲义培训课件

止凝血检查方法讲义培训课件

FⅨa、Ⅷa也结合于PLT受体上,加速凝血酶 的形成,更进一步促进PLT聚集;
PLT释放的TXA2、5-HT使血管收缩,PLT收缩 蛋白可使纤维蛋白网收缩,使血栓更坚固
三)凝血因子的作用
1.参与血凝的因子:
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Ⅲ:组织因子 ;Ⅳ:钙离子;Ⅴ:易变因子;Ⅶ:稳定因子Ⅷ: 抗血友病球蛋白;Ⅸ:血浆凝血活酶成份 ;Ⅹ:斯-普因子;Ⅺ:血浆凝血活酶前质;Ⅻ: 哈格曼因子;13因子: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止凝血检查方法讲义
21
•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1.大小异常:小红细胞、大红细胞、巨 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均
2.形态异常:球形细胞、椭圆形细胞、 口形细胞、靶形细胞…
3.染色反应异常:低色素性、高色素性、 嗜多色性
4.结构异常:嗜碱性点彩、Howell-Jolly小 体、Cabot环、有核红细胞
止凝血检查方法讲义
2.凝血酶的形成:
凝血酶原(Ⅱ)→(凝血活酶作用)凝血酶Ⅱa
3.共同途径:因子Ⅹ被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止凝血检查方法讲义
37
四).抗凝血系统的作用
1.细胞的抗凝作用:肝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
织,激活GPⅡb/Ⅲa
止凝血检查方法讲义
5
经FG介导相互聚集,呈可逆反应。
PLT第二相聚集:ADP+凝血酶激活
PLT,PLT释放ADP、ATP、5-HT 等加速PLT聚集,形成白色血栓, 起初期止血作用;
同时激活的PLT暴露出FⅩa、Ⅴa的 特异性受体,加速凝血酶原的激活;
止凝血检查方法讲义
6
FⅨa、Ⅷa也结合于PLT受体上,加速凝血酶 的形成,更进一步促进PLT聚集;
缩→血流缓慢→血小板粘附→聚集→ 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

凝血基础

凝血基础

作用:是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参与炎症、
过敏反应。
3、血小板第3因子(PF3):
为凝血因子的活化提供磷脂催化表面。
三、血小板止血作用
主要:
粘附、聚集、释放,
其次:
促凝、血块收缩、
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一)、粘附功能:
血小板粘附(platelet adhension)
是指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 异物表面的功能。 1.粘附因素: (1).血管内皮下成分:胶原、基底膜、微纤维。 或异物表面:玻璃、白陶土。 (2).GPIb-IX复合物:是VWF的受体,VWF起桥联作 用(VWF至关重要)。 (3).其他血小板膜成分:GPIIb-IIIa , GPIa-IIa GPIc-IIa . 2.粘附机制 血管受损→内皮下成分暴露 + VWF + GPIb-IX 粘附反应
2.血小板聚集机制:
血小板激活→GPIIb+IIIa+FIB+钙离子参 与→血小板聚集。两相: (1).第一相聚集: 指由外源性致聚剂诱导的反应。 与GPIIb、IIIa、FIB有关, 如:缺陷聚集减低。 (2).第二相聚集: 指由血小板释出的内源性致聚剂 诱导的反应,与释放功能有关。
release reaction) 在诱导剂作用下,血小板储存颗粒中的内容物 通过OCS释放到血小板外的过程。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
凝血酶调节蛋白(TM)
(二)、中膜层:
基底膜----胶原蛋白,支撑内皮细胞、诱导血
小板粘附。 微纤维、胶原----促使血小板粘附、聚集, 启动凝血过程。 平滑肌、弹力纤维----参与血管的舒缩。 此外内皮细胞和中膜层还含丰富的 TF,前列环素合成酶、ADP酶。

止凝血理论及临床应用

止凝血理论及临床应用
与纤溶系统激活相关的一切酶类, 降解产物:DD、FDP
纤溶 过程
降解 纤维蛋白
血小板
数量:血常规
①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② 粘附、聚集在血管破损处,形成白色血栓
功能:
③ 释放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血管收缩 ④ 促进凝血过程 ⑤ 血块收缩,形成稳固血栓
诊断步骤
血小板计数
止凝血的动态平衡机制
血管中流动的血液为什么不凝固 破损的血管为什么能止血
•血管壁 •血小板 •凝血因子 •抗凝系统 •纤溶系统
出凝血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 术前常规检查( 保证手术安全,消除医疗隐患 ) (二) 检验前质量控制 (三) DIC 诊断与分期,疗效观察 (四)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分型(易栓症,高凝状态 ) (五) 药物治疗监测(抗凝,抗血小板,溶栓治疗 )
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9
样品采集-2
最佳采血时间:上午7-9时
• 除非是在进行时间依赖的药物检测(例如:肝素) 日间变异和食物摄入可改变一些参数 (fibrinolysis, fibrinogen)
最佳采血状态
• 休息体位,无创伤静脉穿刺 • 体位会对某些检测项目有影响
样品采集-3
能回答临床问题的主要实验室指标
PT\APTT\FIB\TT D-dimer\FDP 凝血因子Ⅷ 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 狼疮抗凝物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 血小板聚集试验 血栓弹力图
止凝血检测的分析前质量控制
样品的有效管理是提高患者检验结果质量的关键 各国协会指导方针

压力 止血带、袖口不要过紧,<60秒钟 潜在的错误来源 压力 >1分钟:纤维蛋白原会增高 >3分钟:PT, APTT和TT缩短,抗凝血酶和因子Ⅷ升高 确保血流快且匀速 风险: 如太慢,可能会发生凝血 如太快,可能会破坏血小板 风险: 如抽血量少,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正确 标本采集后须立即轻轻上下颠倒混匀3-4次,使静脉血与枸橼酸 钠混匀 风险:如未马上或充分混匀,标本会发生部分凝血 风险:如震动过于剧烈,会破坏细胞

教学止凝血专题知识

教学止凝血专题知识
TAT:反应凝血酶被抗凝血酶中和旳程度
抗凝物质旳检验
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 抗凝血酶III活性和抗原测定 蛋白C抗原、游离蛋白S测定 组织因子途径克制物测定 肝素定量 狼疮抗凝物质
纤溶功能旳检验
•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 t-PA活性测定 .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 PLG活性测定 • PAI-1活性测定 . D-Dimer测定 • 2-PI:A活性测定 • 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 PAP测定 • 纤维蛋白肽B1-42和B15-42
贫血:CR%= CR% 100/(100-Hct)
临床意义:退缩不良见于
1 血小板降低 Plt〈50 109/L ; 2 血小板功能异常 血小板无力症; 3 凝血因子异常 VIII 缺乏; 4 纤维蛋白原或凝血酶原明显降低
血小板旳有关检验
三、血小板粘附试验 四、血小板汇集试验 五、血小板激活旳分子标志物
(2)其他应用
一、基础理论
(1)止血机制(血小板) (2)凝血系统和抗凝机制 (3)纤溶系统 (4)血液流变学变化
止血机制
一、血管旳止血功能
血管破损 反射性收缩(15—30s);
血小板
释放产物引起收缩
二、血小板旳止血和促栓作用
血小板粘附、汇集和释放,形成血小板血栓
(白色 血栓)
一期止血
三、凝血原因
凝血功能旳检验
一、APTT试剂构成
磷脂:经氯仿或乙醚浸提旳组织凝血活酶 (部分凝血活酶)
接触因子激活物:白陶土、鞣花酸等
二、参照值 32-43s,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 三、临床意义
APTT延长见于内源性及共同通路凝血因子缺乏 1 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甲、乙型血友病等 2 后天性多种凝血因子缺乏:严重肝病、 DIC 等 3 循环抗凝物增长:SLE

止凝血检查的临床应用分析

止凝血检查的临床应用分析

止凝血检查的临床应用分析止凝血检查旨在评估一个人的止血功能是否正常。

在临床中,该检查被广泛应用于血液疾病、手术前后和出血风险评估等方面。

本文将分析止凝血检查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止凝血检查的种类和目的止凝血检查主要分为凝血功能和溶血功能两个方面。

凝血功能检查旨在评估机体血液凝固的过程,常见的检查项目有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测定。

凝血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血液凝固过程是否正常,如出现异常,可能提示存在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功能异常或其他凝血障碍。

溶血功能检查主要用于评估红细胞的稳定性和抗溶血能力,包括溶血试验和血红蛋白分析等。

溶血功能异常可能意味着贫血、某些遗传性溶血性疾病或其他相关血液疾病的存在。

二、止凝血检查的临床应用1. 血液疾病诊断与监测:止凝血检查在血液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例如,在血友病的诊断中,PT和APTT的延长可以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而血小板功能缺陷或计数异常可以通过特定的止凝血检查项目得到评估。

2. 手术前后出血风险评估:止凝血检查在手术前后判断患者的出血风险以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手术前通过检查患者的止凝血功能可以评估其手术后出血的风险,从而指导临床医生在手术时的用药和治疗决策。

3. 出血症患者的救治和监测:出血症是一组由于止血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需依靠止凝血检查结果来指导治疗和监测疗效。

在这些患者中,通过定期评估凝血功能指标,可以及时调整药物治疗和护理措施,以控制患者的出血情况。

三、止凝血检查技术的改进随着科技的进步,止凝血检查的技术不断改进,使其更加准确和便捷。

传统的止凝血检查主要采用液体试剂和手工操作,费时费力且易受人为误差影响。

而现在,许多自动化设备和电子式血栓弹力图(TEG)等新技术的引入,使得止凝血检查更加快速、精确和可靠。

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临床的检测效率,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数据以便进行治疗和决策。

凝血功能检查解读

凝血功能检查解读

AT

FXa及凝血酶
肝 素

复合物
FⅨa 、FⅪa、FⅫa
D、抗凝血系统
(2)蛋白C系统:包括蛋白C、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S等组成。PC、 PS为维生素K依赖因子,在肝合成,TM主要存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是凝血酶的受体,凝血酶与TM以1:1组成复合物,裂解PC,形成活化 的PC(APC),APC以PS为辅助因子,通过灭活FV及FⅧ而发挥抗凝血 作用。
凝血 酶

TM
PC
凝血 酶
复合物
TM
APC
PS 灭活 FV及 FⅧ
促进 纤溶
裂 解
D、抗凝血系统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系统。内皮细胞生成作用场所,直接对 抗FⅩa,在Ca++存在下,有抗TF/FⅫa复合物的作用。 (4)肝素主要由肺或肠粘膜肥大细胞合成,抗凝作用作用表现为 抗FXa及凝血酶,作用与AT密切相关,肝素与AT结合,致AT结构变 化,变构的AT与因子Xa或凝血酶以1:1组成复合物,致使两种丝氨 酸蛋白酶灭活,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明显强于肝素钠。此外,肝素还 有促进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活性的作用。
2、凝血酶原时间(PT)
在被检血浆中加入Ga2+和组织因子或组织凝血活酶,观察血浆凝 固的时间。
PT是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缺陷的筛选实验
正常值:12±1s。 PT是较正常对照变化3s以上有诊断意义。延长①II、V、VII、X 单独或联合缺乏:②纤维蛋白原减少(尤其低于1g/L以下时):③ 血循环中存在抗纤凝物质:④纤溶亢进。缩短示高凝状态。
I (纤维蛋白原)
II (凝血酶原)依赖V-k III(组织因子) IV(钙离子) V (不稳定因子) Xa的辅因子

止凝血检查方法讲义

止凝血检查方法讲义

01
02
03
04
遵守医生指导
在进行止凝血检查时,应严格 遵守医生的指导,按照要求进 Nhomakorabea行操作。
避免过度紧张
过度紧张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 ,应保持放松状态。
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在检查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是 否出现不良反应,如出血不止
、淤血等。
及时告知不适感
如有任何不适感,应及时告知 医生。
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关注检查结果
纤维蛋白原测定
纤维蛋白原测定
通过检测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评估止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纤维蛋白原是 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因子,其含量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含量增加可能与 血栓形成风险增加有关。
总结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评估止血和血栓形成风险的重要指标,对于诊断和预防出血和 血栓形成具有指导意义。
凝血酶时间测定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通过检测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缺乏或肝脏 疾病,缩短则可能表示血液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风险增加。
总结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是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重 要手段,对于诊断凝血障碍和预防血栓形成具有指导意义。
检查结果出来后,应关注检查 结果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应及
时就医。
遵循医生建议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可能会给 出相应的建议,应遵循医生的 建议进行治疗或复查。
注意观察身体状况
在检查后,应注意观察身体状 况,如出现异常出血、淤血等 症状,应及时就医。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为了维持止凝血功能的正常, 应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
个体化诊疗的探索与实践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抗凝血药是一类药物,常用于预防及治疗血液凝固过程中的病变性血栓,其分为几大类:
1、抗血小板药物: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减少
血液凝固过程中血小板引起的血栓形成。

常见的代表药有阿司匹林、氨加
多沙坦、非阿司匹林、拓扑洛尔、磺胺甲噁唑、鱼肝油、咖酰半胱氨酸等。

2、凝血酶原抑制剂:此类药物可以抑制血液中凝血酶原的活性,从
而阻止凝血酶原形成凝血因子,从而降低血液凝固过程中血栓形成。

常见
的代表药有肝素(度令肝素、泰诺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普拉格利、德华拉格、新福莫多)等。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此类药物可以抑制血液中血管紧张素
转换酶的活性,从而阻止血管紧张素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液凝固过程中血
栓形成。

该类药物的代表药有德替塞、达哌替嗪等。

4、酶联凝血时间缩短剂:此类药物可以明显缩短血液凝固过程中的
时间,从而阻止血小板聚集、凝血酶原活化、血管紧张素合成,从而降低
血液凝固过程中血栓形成。

常见的代表药有肝素类及酰胺类药物,如氯磺
丙肝素铵、苯磺酰肝素钾、卡地平、哌拉西林及其他一些有限的抗血小板药。

edta抗凝原理

edta抗凝原理

edta抗凝原理EDTA(乙二胺四乙酸)是一种常用的抗凝剂,它的抗凝原理主要是通过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从而阻止凝血过程的进行。

在临床上,EDTA广泛应用于血液标本的采集和保存、血液透析、血液管路的抗凝以及体外循环等领域。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EDTA的抗凝原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血液凝固的过程。

血液凝固是机体在血管受伤后为止血而进行的生理过程,它包括血小板黏附、血小板聚集和血浆凝血因子激活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

在这些反应中,钙离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许多凝血因子活化的必需离子。

因此,要阻止血液凝固的进行,就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将血液中的钙离子与凝血因子分离开来。

而EDTA的抗凝原理正是基于它与钙离子的结合能力。

EDTA是一种螯合剂,它的分子中含有四个羧基,这些羧基可以与钙离子形成稳定的螯合物。

一旦EDTA 与钙离子结合,就会使得血液中的游离钙浓度降低,从而阻止凝血因子的活化和血小板的聚集,达到抗凝的效果。

此外,EDTA还可以与其他金属离子如镁离子、铁离子等发生螯合作用,但它与钙离子的亲和力最强,因此在抗凝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

在临床应用中,我们常见的EDTA抗凝剂包括EDTA二钠盐和EDTA三钠盐。

它们在采集血液标本时能够迅速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防止血液凝固,保持血液样本的液态状态,从而确保血液样本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此外,在体外循环和血液透析等过程中,添加适量的EDTA抗凝剂也能够有效地防止血液凝固,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EDTA的抗凝原理是通过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降低游离钙浓度,从而阻止血液凝固的进行。

它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为血液采集、体外循环等领域提供了可靠的抗凝保障。

了解EDTA的抗凝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支持。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EDTA的抗凝原理,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止凝血和抗凝血检验

止凝血和抗凝血检验

止凝血和抗凝血检验从生理学角度出发可发现,在生理状态下,血液有着凝血机制和抗凝血机制,二者机制间有着平衡状态,若是二者间的平衡被打破,会导致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产生异常现象,很有可能会造成出血性疾病和血栓的形成。

其中止凝血和抗凝血检验是临床中重要的检验内容,其能够发现机体血液中的异常现象,对保障机体健康以及强化治疗有效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下面就对止凝血和抗凝血检验进行细致分析,以供参考。

1、止凝血和抗凝血检验在临床中的重要性你知道吗?首先,我们都知道机体的营养物质输送以及各项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血液,一旦血液出现异常现象,对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是非常的。

其次,患者的止血功能与血管和血小板密切相关,凝血功能与凝血因子密切相关,抗凝血功能与抗凝血物质和纤溶系统密切相关。

在身体的正常情况下,血管也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如果凝血因子被少量激活,形成纤维蛋白,抗凝物质被中和成活化的凝血因子,纤溶系统溶解纤维蛋白,可确保机体的止血和抗凝血的平衡,对保障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二者间的平衡被破坏,从而产生出血性疾病和血栓,严重时还会威胁机体生命安全。

针对此,临床中借助止凝血和抗凝血检验,获得的结果精确度较高,对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止凝血和抗凝血检验的注意事项有哪些?2.1抗凝剂选择结合临床检验能够发现,止凝血和抗凝血检验是临床检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各项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进行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会将这一检验分为血管壁及内皮细胞的测定、血小板测定、凝血因子测定和抗凝物质测定、纤溶系统测定,这些内容能够对机体中止血、凝血和抗凝血的平衡状态进行分析,对保障最终的治疗有效性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实际的检验过程中,为保障检验的有效性,需要注重抗凝剂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一般项目所需的抗凝剂,如109mmol/L的枸橼酸钠,在具体的检验过程中需要严格依据9:1的比例进行检验,即9份新鲜的血液加1分抗凝剂。

止凝血检查

止凝血检查

止凝血检查止凝血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手段,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凝血是人体维持血管完整性和防止出血的重要生理过程,而凝血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的发生。

通过止凝血检查可以对凝血功能进行全面的评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止凝血检查可以分为常规止凝血检查和特殊止凝血检查两种。

常规止凝血检查包括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检查等。

其中,凝血功能指标是评价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常用的有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

PT是用来评估外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主要检测凝血因子Ⅶ、Ⅹ、Ⅴ和凝血酶的活性,其延长可能提示这些因子的功能异常或缺乏。

APTT是评估内、外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主要检测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和纤维蛋白原的活性,其延长可能提示这些因子的功能异常或缺乏。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指标,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片段,参与了止血过程中的初期和维持阶段,在凝血功能异常时可能出现数量不足或功能障碍。

血小板功能检查是评价血小板功能的指标,主要用于评估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粘附、激活和聚集等功能是否正常。

特殊止凝血检查主要包括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凝血酶活性测定、抗凝血系统功能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等。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用于评估不同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主要用于诊断各种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的疾病。

凝血酶活性测定用于评估血液中凝血酶活性的水平,凝血酶是凝血过程中的最终产物,其活性的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的发生。

抗凝血系统功能检查主要包括抗凝血酶活性测定和血栓溶解功能检查,用于评估血液中抗凝血酶和纤溶酶的活性水平,其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倾向。

在进行止凝血检查时,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要提前让患者停用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等。

其次,要遵循严格的标本采集和保存方法,以免对结果产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 Blood
in Plasma
Fbg Reagent
XIII
XIII
XII
XII
IX
IX
Blood X Sampling X
II
Thrombin
without
IX Trisodium IX VIII Citrate VIII
VII
VII
V
V
IV without
IV
III without
III
II
三、检验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1 一期止血缺陷的筛选试验:血管壁、血小板
(1)BT延长,Plt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分特发和继发性
(2)BT延长,Plt增多:血小板增多症,分原发
和继发性
(3)BT延长,Plt正常:凝血因子缺乏(低纤维
蛋白原血症、血管性 血友病);血小板功能 异常(血小板无力症、 PF3缺乏症,贮存池病)
原理:对毛细血管施加压力,观察血管壁、血管
内皮细胞、 血小板综合止血作用
参考值:5cm直径圆圈内,男性<5个出血点,
女性及儿童<10个出血点 临床意义:抵抗力减弱:血管病变;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性血友病 举例: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血管壁的检验
二、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测定 原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主要
Normal Range 11-13 sec
凝血功能的检验
一、PT实验结果报告形式
PT时间:11-13s,超过 3s为异常 PT比值(PTR):10.05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RISI,10.1
二、临床意义:
PT延长 见于外源及共同途径凝血因子异常 先天性或获得性(DIC、Vit K缺乏,肝病等)
抗凝物质的检查
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 抗凝血酶III活性和抗原测定 蛋白C抗原、游离蛋白S测定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测定 肝素定量 狼疮抗凝物质
纤溶功能的检查
•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 t-PA活性测定 .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 PLG活性测定 • PAI-1活性测定 . D-Dimer测定 • 2-PI:A活性测定 • 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 PAP测定 • 纤维蛋白肽B1-42和B15-42
VII
VII
V
V
IV without IV
III without
III
II
II
I
I
Extrinsic System
III IV
Tissue Factor Calcium (Ca2+)
VII III
Ca2+, PL X
Ca2+, PL
V
II
37癈
I
Fibrin
Measure Clotting Time
PL
Phospholipid
CaCl2
XII
IV
Calcium (Ca2+)
XI
IX
Ca2+, PL VIII
Measure
37癈
Clotting Time
X
Ca2+, PL
V
II
I
Fibrin
Normal Range 32-43 sec
凝血功能的检验
一、APTT试剂组成
磷脂:经氯仿或乙醚浸提的组织凝血活酶 (部分凝血活酶)
标准化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测定BT
血管壁的检验
三、血管内皮细胞的检验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vWF:Ag)
血浆 6-酮-前列腺素 F1测定 (PGI2的降解产物)
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抗原测定(TM:Ag)
血浆内皮素-1测定
血小板的有关检验
一、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C)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F1+2(凝血酶原片段1+2) FPA (纤维蛋白肽A) SFMC(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TAT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PT 试验原理
in Blood
in Plasma
PT Reagent
without
XIII
XIII
XII
XII
IX
IX
Blood
Sampling
X
X
IX Trisodium IX VIII Citrate VIII
四、APTT测定的临床应用
* 肝素治疗的监测的理想实验 APTT比(1.5-2.5)
* 血友病的筛选:血友病甲、乙、丙
(缺VIII、IX 、XI因子),APTT明显延长 * DIC的诊断 * 内源凝血因子异常的筛选 * 血栓倾向的诊断 * 手术前常规(代替凝血时间) * 抗凝物质的检测
Principle of Fbg (Clauss Method)
1、-血小板球蛋白( -TG)和 血小板第4因子(PF4)测定
2、P-选择素 3、血浆血栓烷B2(TXB2)测定 六、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定 七、血小板抗体检查
凝血功能的检验
一、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综合检查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 PT)
二、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综合检查
凝血功能的检验 凝血酶生成分子标志物检测原理
F 1+2:反映凝血酶生成总量及凝血酶原酶活性
凝血酶原
凝血酶
F1+2
FPA:代表凝血酶生成后对纤维蛋白原水解能力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非连接性纤维蛋白单体
FPA、FPB SMFC:反映凝血酶作用后纤维蛋白单体的形成
TAT:反映凝血酶被抗凝血酶中和的程度
3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抑制VIIa和Xa
二、细胞抗凝作用
单核-巨噬系统、肝细胞
抗凝因子
1 抗凝血酶(AT) 占体内总抗凝活性的50-67%
2 蛋白C抗凝系统示意图
纤溶系统
纤溶系统及其抑制因子
纤溶酶原(PLG)
纤溶酶 (PL)
1.内源性纤溶的激活
XIIa、激肽酶
2.外源性纤溶的激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受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影响,其次受血管壁完整性和收缩功 能影响,凝血因子影响较小
参考值:标准化出血时间测定器法(template
bleeding time,TBT):6.9±2.1min, 超过9min为异常
临床意义:延长见于:
1 血小板明显减少 原发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 血小板功能异常 血小板无力症; 3 严重缺乏血浆有关因子 vW病、DIC; 4 血管异常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5 药物影响 乙酰水杨酸
IX
IX
Blood X Sampling X
IX Trisodium IX VIII Citrate VIII
without
VII
VII
V
V
IV without
IV
III without
III
II
II
I
I
APTT Reagent
Intrinsic System
Activator
Ellagic acid, silica etc.
4.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
II、VII、IX、X
凝血系统
抗凝因子
一、体液抗凝作用
1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 抗凝血酶(AT)、肝素辅因子-II、 2巨球蛋白、 1抗胰蛋白酶、C1-抑制物等
2 蛋白C 抗凝系统 PC、TM、PS、PCI 凝血酶和TM结合后,激活PC为APC,在PS的 辅助下,APC灭活Va、VIIIa,并激活纤溶系统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检查
(2)其他应用
一、基础理论
(1)止血机制(血小板) (2)凝血系统和抗凝机制 (3)纤溶系统 (4)血损 反射性收缩(15—30s);
血小板
释放产物引起收缩
二、血小板的止血和促栓作用
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形成血小板血栓
PT缩短 见于高凝状态、多发性骨髓瘤等
凝血功能的检验
三、PT试验的临床应用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 (INR最好在2.0-3.0) 肝疾患严重程度的分类 维生素K缺乏 DIC诊断标准 外源性途径出血筛选 手术前常规检查
APTT试验原理
in Blood
in Plasma
XIII
XIII
XII
XII
(4)BT正常,Plt正常:血管壁异常(过敏性紫癜、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检验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2 二期止血缺陷的筛选试验 凝血异常、抗凝物质
(1)APTT延长, PT正常 内源途径因子缺乏,VIII、 IX、XI
(2)APTT正常, PT延长 外源途径因子缺乏,VII (3)APTT延长, PT延长 共同途径因子缺乏,X、V、
II
I
I
37℃
I
Fibrin
Measurement Clotting Time
Calculated for Fibrinogen concentration
Normal Range 200-400 mg/dL
凝血功能的检验 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应用
1 FIB参考值:2 - 4 g/L 2 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
(白色 血栓)
一期止血
三、凝血因素
激活内、外源凝血途径,形成纤维蛋白网, 形成止血血栓(红色血栓)
二期止血
凝血机制
一、 凝血因子:
12种国际命名因子 (I--XIII,缺VI) 激肽释放酶原(PK) 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