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
02第二章_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1、人性假设有哪几种?其差别何在?答:人性假设有“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四种。
“经济人假设”核心观点:人是经济人,由经济诱因引发工作动机,被组织操纵、激励和控制下从事工作,行事是理性的,情感是非理性的;“社会人假设”中人是社会人,工作动机是社会需要,社会人期望领导者承认并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自我实现人假设”的核心是人是“自我实现人”,根据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多种层次,最终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是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自发的工作,适应环境,能调整自己的目标,与组织共同发展;“复杂人假设”中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影响,还会受时间等因素影响,工作动机复杂多变,动机模式是与组织相互作用的结果,工作动机与所在的团体和组织有关,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2、需要层次论有哪些重要内容?怎样应用?答: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生存和安全需要是属于低层次的、物质方面的需要;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较高层次、精神方面的需要。
人的需要遵循递进规律,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前,高层次的需要强度不是很大。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
在几种需要中由需要强度最大的起主导作用,这种需要也叫主导需要。
由主导需要产生的优势动机是人们的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根据调查,掌握员工的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3、为什么说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同一?答:人的自然属性中说明人的本质是客观的,因而是可以认识的,人的自然属性表现在人的生存需要;人的社会属性的含义是人必须在社会中生存,除了生存需要,人还存在着社会需要,人的需要存在着客观的社会尺度,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社会的高度发展;人的思维属性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能够思维,有思想。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第一章:绪论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2 研究目的与内容1.3 研究方法与框架1.4 研究的限制与局限性第二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概述2.1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与内涵2.2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历程2.3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工作效率3.1 员工满意度的重要性3.2 提高员工满意度的策略3.3 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3.4 如何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第四章: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4.1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4.2 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内涵4.3 如何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第五章:加强员工培训和发展5.1 员工培训的重要性5.2 员工培训的类型和方式5.3 如何加强员工培训和发展第六章: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成果6.1 案例分析6.2 实践过程的总结和反思6.3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果和展望第七章:结论与建议7.1 结论7.2 建议第一章:绪论1.1 选题背景与意义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基本的资源,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和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企业必须适应新的环境要求,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选取“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课题,通过深入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现状,挖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以期为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总结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和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以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概述: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内涵、历程进行梳理,探究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与发展

3、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上升 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提出人力资源战略性管理的观点
传统人事管理向全面人力资源管理演进
环境
管理导向 管理视角 机构 部门性质 与其它部门 人员
HRM 实践
管理活动性质 管理焦点 管理对象 管理深度 管理方案 劳资关系
人力资源战略:在明确企业战略和企业战略对人力 资源的要求的前提下,确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 念,确定人力资源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而 制定的人力资源行动计划。
企业发展战略:是使企业能够在竞争中保持和取得 优势而制定的企业长远目标和与目标保持一致的行 为计划。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战略的 角度,是指为使企业达成目标所 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人力资源 部署和管理行为。
“两参”: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 企业管理
“一改”: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三结合”:在技术改革中实行企业领导
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原则
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1995年1月1日《劳动法》的实施 劳动合同制 宏观环境的完善 现代企业制度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劳动力市场 社会保障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的演进
从“管人”的角度的人力资源管理各发展阶段 的示意图: 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人事与劳动管理阶段
雇佣管理阶段 劳工管理阶段
3
1、早期人事管理活动
工业革命
罗伯特·欧文(人事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运动
泰勒(科学管理之父)
早期工业心理学
雨果·闵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之父)
人际关系运动
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与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董克用版重点

人力资源重点第一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述第一节人力资源概述1、本课程关于人力资源的观点所谓人力资源,就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这个含义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可以统称为劳动能力。
2)这一能力要能对财富的创造其贡献作用,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
3)这一能力还要能够被组织所利用,这里的“组织”可以大到一个国家和地区,也可以小到一个企业或作坊。
2、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1)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人口的总量、人口的年龄结构。
2)人力资源的质量a)人力资源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因此劳动者的素质就直接决定了人力资源的质量。
即:素质决定质量b)劳动者的素质由体能素质和智能素质构成。
c)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中,智能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体能因素的作用逐渐降低;智能因素中,科技知识的作用在不断上升,经验知识的作用相对下降。
3、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之父”——西奥多·舒尔茨4、人力资本投资1)人力资本投资的三种形式有:教育;迁移;培训。
2)人们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会考虑收益和成本两个因素。
只有当收益大于或等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去投资人力资本,否则就不会投资。
5、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1)在与社会财富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上,两者是不同的:人力资本是由投资形成的,强调以某种代价获得能力或技能的价值,投资的代价可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以更大的收益收回。
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因索果的关系。
人力资源是指劳动者拥有的脑力和体力对价值创造起了重要的贡献作用,强调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创造能力,它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产品、财富,促进社会发展。
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果溯因的关系。
2)两者研究问题和关注的重点不同(重要观念)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存在于人体中的资本形式,是人身上的价值凝结,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研究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强调投资付出的代价及其收回,考虑投资成本带来多少价值,研究的是价值增值的速度和幅度,关注的是收益问题,即投资能否带来收益及其带来多少收益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名词解释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子里的总和。
人力资本:体现在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身上、体现在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身上、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所表示的的资本,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所表示的的资本,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所表示的的资本,是需要是需要通过投资才能够获得的。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以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进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的管理活动的总和。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以组织战略为导向,根据战略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与管理措施,以推动组织战略实现的过程。
第二章——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人性假设:激励:X 理论:Y 理论:超Y 理论:需求层次理论:EDG 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求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强化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人力资源管理内部环境:第三章——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基础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工作专门化:命令链:控制跨度:正规化:人力资源管理者: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人力资源有效指数:人力资源指数:第四章——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职位分析:采用专门的方法过去组织内职位的重要信息,并一特定的格式把该职位描述出来,从而使其他人了解该职位的过程。
关键事件法:通过一定的表格,专门记录工作者工作过程中那些特别有效或特别无效的行为,以此作为将来确定任职资格的一种依据。
以此作为将来确定任职资格的一种依据。
工作日志法:由职位的任职者本人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工作过程,然后经过归纳提炼取得所需资料的一种方法。
资料的一种方法。
职位说明书:一是职位描述,一是职位描述,反映职位的工作情况,反映职位的工作情况,反映职位的工作情况,是关于职位所从事或承担的任务、是关于职位所从事或承担的任务、是关于职位所从事或承担的任务、职责职责以以及责任的目录清单,也称作TRD TRD;二是职位要求,反映职位对承担这些工作活动的人的;二是职位要求,反映职位对承担这些工作活动的人的要求,是人们为了完成这些工作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其他特征的目录清单,也称KASO胜任素质:胜任素质指能将某一工作胜任素质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或组织、(或组织、文化)文化)文化)中表现优秀者与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中表现优秀者与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体行为特征,即鉴别性胜任素质,以及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合格者与表现不合格者区分开来的个体行为特征,即基准性胜任素质。
第二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
第一节 HRM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人性假设理论
第三节 激励理论
第一节 HRM的基本原理
➢ 系统优化原理 ➢ 互补增值原理 ➢ 要素有用原理 ➢ 同素异构原理 ➢ 能级匹配原理 ➢ 竞争强化原理
一、系统优化原理
• 组织:
–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组成的协 同行动的系统集合。
• 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 ,丢三落四,没有好好地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
• 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 ,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 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 而韦陀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 欣欣向荣的景象。
“鲶鱼效应”
• 挪威人捕获沙丁鱼,抵港时如果鱼还活着,卖价会高 出很多,所以渔民千方百计想法让鱼能够活着返港。但 种种努力都归于失败,只有一艘渔船却总能带着活鱼进 港。人们费尽心机想要知道秘诀,而答案却只是一条鲶 鱼。鱼槽里大量的沙丁鱼在没有了天敌之后慵懒至死,
• 而
而鲶鱼的加入迫使沙丁鱼四处游动,反
• 最后,船长又找到一个美国人,美国人不干。船长告诉他:“放心!我 们已经为你投了100万美元的保险。”最后,美国人也心满意足地跳了下 去。
用人原则:
• 用有瑕之玉而不用无瑕之石!!
四、同素异构原理
• 对于HRM领域指同样数量的人,用不同的组织
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不同的权责结构和协作关系, 可以取得完全不同的结果。
• 船长先找到一个日本人,告诉他:“船要沉了,唯一可以逃生的办法 就是游过去,赖在船上就是死路一条。”“那我就跳吧”怕死但是逃生技 术高超的日本人毫不犹豫地就跳了下去。
《人力资源管理》教案

《人力资源管理》教案第一章:导论本章重点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概念、历史沿革和发展挑战的讲述,让学习者能对人力资源管理这门学科有个初步的认识与把握,引起学习者对此学科的兴趣。
第一节:人力资源概论一.人力资源的内涵.1.人口资源: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人的总和。
2.劳动力资源:是指人口中达到法定的劳动年龄,具有现实的劳动能力,并且参加社会就业的那一部分人.3.人力资源:指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转的人的劳动能力,包括现实劳动能力和潜在劳动能力.人力资源的构成内容:有体质:身体素质;智质:学习速率;心理素质:情绪稳定性、心理应变能力等;品德:仁、义、礼、智、信;能力素养:学历、经历、阅历、心历情商:情感商数。
智商是被用来预测一个人的学业成就,而情商是用来预测一人的职业成就。
4.人才资源: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
5.天才资源:指在某一领域具有特殊才华的人,他们在自己的这一领域具有十分独特的创造发明能力,能在这一领域起领先作用,并具有攀登顶峰的能力.二.人力资源基于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如资本、土地、技术资源)相比,具有以下特征:1.不可剥夺性:人类自身特有的.2.生物性:存在于人体之中。
3.时代性:形成受时代条件的制约。
4.能动性:主观能动性。
5.时效性:青年与中年可用。
6.可再生性:人类繁殖,自身不断学习开发。
7.智力与知识性:通过人力资源的定义即可得出此特征。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书中就说是企业内部对人的管理太简单了)人力资源管理系指企业内所有人力资源之取得、运用、培育、和维护等一切管理的过程和活动,以达成下列四大目标之最大化。
组织的集成: 外部环境的集成与内部作业的契合。
员工的承诺:对组织、管理和工作的承诺.弹性: 功能、数字、距离、及薪资的弹性.质量:工作质量、工作生活质量、员工及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1.系统优化原理:罗丹砍“手"的启示:群体整体功效达到最优的原则.2.激励强化原理:砸花瓶有奖的启示:对企业有利的行为进行激励,以使该行为继续出现的原理.3.反馈控制原理:通过反馈对人力资源需求进行控制.4.弹性冗余原理:人力资源使用过程中有余地,人力资源运行有弹性(确定编制,员工使用,企业目标,解雇或辞退员工员工晋升).5.互补增值原理:建设团队时,员工各方面因素互补,增值效应(共同理想,首先品质,合作态度,动态平衡)。
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章人力资源战略

本章要点
1、人力资源战略的含义与类型 2、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的 整合 3、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竞争优势 4、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
2
开篇案例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中国的人才战略
3
第一节 人力资源战略概述
一、人力资源战略的发展历程 二、人力资源战略的含义 三、人力资源战略的类型
14
三、人力资源战略的类型
与彻底变革相配合是转型式人力资源战略 转型式人力资源战略, 转型式人力资源战略 其主要特点是:1)企业组织结构进行重大变 革,职务进行全面调整;2)进行裁员,调整 员工队伍的结构,缩减开支;3)从外部招聘 骨干人员;4)对管理人员进行团队训练,建 立新的“理念”和“文化”;5)打破传统习 惯,摒弃旧的组织文化;6)建立适应经营环 境的新的人力资源系统和机制。
一、企业战略 二、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三、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的整合
20
一、企业战略
(一)企业战略的定义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lfred Chandler,1962)认为企业 战略由三个部分构成:企业的长远目标、实现目标的行动 方案和资源分配。 伊戈尔安索夫(H.I.Ansoff,1965)认为,企业战略实际 是由产品市场范围、成长方向、竞争优势和协同效应等四 个要素构成。 詹姆斯奎因(James Quine,1980)认为,企业战略是一 种计划,用以整合组织的主要目标、政策和活动次序。 从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对企业战略没有统一的定 义,但基本认为企业战略是企业管理层所制定的“策略规 划”,是以企业未来为出发点,旨在为企业寻求和维持持 久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关全局的重大筹划和谋略,是企业 为自己确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任务,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 而制定的行为路线、方针政策和方法。
第2章_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
社会人假设
人类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社会需要。 工业革命和工作合理化的结果,使得工作变得单调而无意义,
因此必须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寻求工作的意义。 非正式组织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因此非正式组织的
根据马斯洛和阿尔德佛的理论,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 主动性,管理者必须明确员工的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员工 最希望得到的是哪些需求,再有针对性地满足这些需求,才能 最大限度地刺激员工的动机。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3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1)
传统的观点
不满意
没有满意
而消失,只是不再成为行为的激励因素而已。 这五种需求的次序是普遍意义上的,并非适用于每个人。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1
ERG理论(1)
生存需求(existence):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包括生理上和 物质上的需求,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关系需求(relatedness):指与他人进行交往和联系的需求, 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中的他人尊重部分。
X理论-Y理论-超Y理论
麦格雷戈经过长期研究后,在1957年11月号的美国《管理评 论》杂志上发表了《企业中人的方面》一文,提出了著名的 “X理论—Y理论”。 X理论 Y理论
约翰•莫尔斯(John J.Morse)和杰伊•洛希(Jay .W.Lorsch) 这两位学者经过实验证明麦格雷戈的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 他们于197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超Y理论》一 文,提出了著名的“超Y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20

求解“经济之谜”是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 动力
现代经济增长之谜:产出增长率远远超出了 生产要素的投入增长率 库兹涅茨之谜:相对于国民收入的上升,美 国的净资本形成在下降 里昂惕夫之谜:美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不是 资本密集型的,而是劳动密集型的 工人收入增长之谜:收入增长与工时缩短 个人收入分配平均化趋势之谜
新增长理论
知识和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源一样是生产要素, 由于知识产品和人力资具有溢出效应,因而具 有递增的边际生产率,对知识和人力资本的持 续投入可以持续提高一国的长期增长率。 在经济模型中,内生变量是指该模型所要决定 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 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
“具有技术知识和所有必需的技能以及学习新 技术能力的工人”是马歇尔计划成功的基本条 件
欧洲迅速复兴
战后德国汉堡仅在5个月内,生产能力便恢复 到被轰炸前的80% 人力资本是西欧的“长边”条件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发展 的决定性要素 2012-8-11 5
三、经济学面临着挑战
2012-8-11
17
结论
经济追赶伴随着人力资本的先行
追赶,因此人力资本追赶是经济 追赶的先导。
2012-8-11
18
§3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原理
管理是科学,科学由原理组成
2012-8-11
19
同素异构原理
化学中的一个原理 用于HRM:同样数量的人,用不
同的组织网络连结起来,形成不 同的权责结构和协作关系,可以 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 要发挥1+1>2的优势。
生产要素包括四个方面:资本、非技术劳 动、人力资本和新思想 人力资本是按接受教育的年限来衡量,而 新思想是指特殊的知识,是经济增长的主 要因素 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不仅自身具有收益递增 的特点,而且会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的收益 递增,形成“收益递增”的增长模型。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

这些需要不完全是天生的。需要建立在满足一上升的基础上。
01
挫折——倒退说;较高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们把欲望放在较低的需要上。
02
需要次序并不一定如此的严格,而是可以越级的,有时还可以有一个以上的需要。
03
人的需要层次——奥尔德弗ERG
自然属性:人类 必须首先吃、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的、宗教的活动。
工作概况:包括职务的名称、编号、职务、所属部门、职务等级、工作说明书的编写日期等。
03
02
01
责任范围及工作要求:任职人员需完成的任务、所使用的材料及最终产品,需承担的责任,与其他人联系,所接受的监督及所施予的监督等。
机器、设备及工具。列出工作中用到的所有机器、设备及辅助性工具等。
工作条件与环境:罗列有关的工作条件,如噪音水平、可能遇到的危险、工作场所布局等。
第二章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关于人性的认识 第二节 人本管理的思想、理论及方法 第三节 心理测评技术 第四节 职务分析技术
第一节 关于人性的认识
CONTENTS
西方人性假定理论
01
中国人性假设理论
02
中国古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03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04
人性假定理论:经济人假设
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
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
引导全体员工参与管理。这样企业能够做到吸引每一个员工都能够直接参与各种管理活动,使全体员工不仅贡献劳动,而且还贡献智慧,直接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第三节 心理测评技术
及其主要方法 是企业选拔安置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选拔合格人才,并做到人尽其才的重要保证。所谓心理测评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测试个体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的一种科学方法。
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要素有用原理
(2)人的素质往往表现为矛盾的二极性特征,或者 呈现复杂的双向性。 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吝啬鬼有时也很慷慨;一向 认真的人也会马虎;坚强的人也有胆怯;懦弱的人也 会铤而走险……这为我们了解人、用其所长,以及发 现和任用人才增加了许多困难。 (3)人的素质往往在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否定中 包含着肯定,优点和缺点共生,失误往往掩盖着成功 的因素。各种素质的模糊集合使人的特征呈现出千姿 百态,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南北东西各不同”的 现象。平庸的人,也有闪光的一面,一个优秀的领导 者应当成为善于捕捉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利用 的伯乐。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原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1.同素异构原理(系统优化原理) 同素异构原理(系统优化原理) 2.能级层序原理 2.能级层序原理 3.要素有用原理 3.要素有用原理 4.互补增值原理 互补增值原理 5.动态适应原理 5.动态适应原理 6.公平竞争原理 6.公平竞争原理 7.信息催化原理 7.信息催化原理 8.主观能动原理 8.主观能动原理 9.弹性冗余原理 10.文化凝聚原理 10.文化凝聚原理
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萧何月下追韩信”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 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 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 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 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 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 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 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 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 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将之材, 应重用韩信。刘邦采纳萧何建议,七月,择选吉日,斋戒,设 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 东向,争夺天下。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ppt课件

A 1
丙2
B 1
丙1
B 2
乙3
C 3
乙2
B 2
乙1
A 1
A:可以晋升 1:优 B:需要培养 2:良 C:不适合该岗位 3:一般 4:较差
配合式
互动式
完全整合式
整合形式
人力资源战略完全根据企业总体战略的需要而制 定,人力资源管理者并不参与总体战略的制定。
人力资源和企业总体规划之间有双向的沟通,人力资 源管理一方面促进总体战略的制定,另一方面亦回应总体 战略的需要。
人力资源管理者积极参与企业总体战略的制定,参与 形式包括正式和非正式。
内在因素 组织因素、工作因素 员工因素
人力资源需求 预测
人力资源供给 预测
人力资源总规划
各项业务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评估与反馈
调查分析
预测供求
制定规划
实施评估
人力资源存量状况 数量、质量 结构
三、人力资源预测
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人力资源供给分析(内外劳动力市场) 平衡人力资源供需的考虑 人力资源策略方案制定
人力资源管理 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分析 第三节 人力资源成本 第四节 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
人性假设理论
人性假设理论创始人 麦格雷戈 麦格雷戈把传统的管理观点叫做X理论。X模式的特点,是管理者 对人性作了一个假定──人性丑恶,人们基本上厌恶工作,对工作 没有热诚,如非必要就会加以逃避。人类只喜欢享乐,凡事得过且 过,尽量逃避责任。所以要使之就范,雇主必须用严密的控制、强 迫、惩罚和威逼利诱的手段来对付之,例如扣减工资,取消休假等, 使工人能够保证生产水平。
《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习题及参考答案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人力资源概述一、单项选择题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资源利用者通过把有价物质投入生产过程,可以获得更大的价值,指的是资源() [单选题] *A.价值还原性B.价值增值性(正确答案)C.价值递减性D.价值等值性2.人力资源的形式与作用效率要受其生命周期的限制,说明人力资源具有() [单选题] *A.时效性(正确答案)B.能动性C.可塑造性D.综合性3.员工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是() [单选题] *A.知识水平B.身体素质C.专业技能D.职业道德(正确答案)4.贯穿于人力资源的形成之中,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是() [单选题] *A.人力资源配置B.人力资源投资(正确答案)C.人力资源培训D.人力资源保护二、多项选择题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和发展,逐步被纳入资源范围的有() *A.资金B.时间(正确答案)C.机器设备D.信息(正确答案)E.土地2.同企业拥有的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的特殊性有() *A.时效性(正确答案)B.能动性(正确答案)C.可塑造性(正确答案)D.约束性(正确答案)E.组合性(正确答案)3.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状况的标准包括() *A.工作经验B.职业道德(正确答案)C.专业技能(正确答案)D.身体素质(正确答案)E.知识水平(正确答案)4.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内容包括() *A.员工招聘投资(正确答案)B.员工培训投资(正确答案)C.员工配置投资(正确答案)D.员工福利及保障投资(正确答案)E.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投资(正确答案)三、填空题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体内的____,用以反映人们拥有的劳动能力。
[单选题] *经济资源(正确答案)2.企业人力资源的直接主体是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
• 人力资源开发(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人力 资本理论(Human Capital)为基础的。人 力资本理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至今该理论体系已日趋完善。
GBUTtem
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早期的人力资 本理论
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 代,这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一方 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条件 的巨大变化以及其他社会性因素的显著影 响,人力资源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 了很大变化。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敏 锐地意识到了这一变化,开始潜心对人力 资本进行认真系统地研究;
• 2、日益注重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资收益 问题的研究。
• 3、教育对长期经济增长以及收入不平等的 影响日益显著,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关 注。
第二节 人性的假设与管理
• “人性假设”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社会时期内 管理活动赖以存在的特定政治、经济和文 化条件,对管理活动中人的需要和人的本 性所作出的一种预设。这种预设影响着管 理模式和管理行为。人性假设理论在管理 学中的地位如何,我们要从管理理念发展 过程中来说明。
• 5、不同的人其能力、素质不尽相同,其动 机需要也千差万别,因此,需要不同的管 理方式来适应他的实际情况,所以说,世 界上不存在能够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组 织和任何个人的管理方法。
第三节 激励理论
• —、激励的基本过程 • 所谓激励,即激发和鼓励。激发是对人们
的动机而言,鼓励是指对员工的行为趋向 加以控制。
• 加里•贝克尔(Gary S.Becker)认为,在 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中,资本一般仅仅是 指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厂房、机器设备、存 货等各种有形的物质生产要素,这一资本 的概念是不完整的,它实际上只是物质资 本的范畴,完整的资本概念应该包括物质 资本和人力资本。
• 他认为,所谓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劳动者 身上的资本,也即是对劳动者进行普通教 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支出(直接成 本)和其在接受教育时放弃的工作收入 (机会成本)等价值在劳动者身上的总和, 它的表现形式就是蕴含于人自身中的各种 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的 总和。
• 1、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 如衣、食、住、行等。
• 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 全保障,如不受犯罪威胁,职业有保障, 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
• 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 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 关怀、互助和赞许。
•
• 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 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单纯生产部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拓
展为包含生产部门和教育部门两部门模型。
由于乌扎华模型中加入了教育的因素,因 而被公认为是最早的人力资本增长模型。
(二)对教育投资领域的研究取 得了巨大进步
• 1、极大地扩展了研究范围,由原来少数人 对少数西方国家的研究发展成了世界性的 研究领域。1991年,著名经济学家杰恩成 功分析了100多个国家的教育收益率;1994 年,萨卡·罗坡洛斯对62个国家的教育投资 报酬率进行了测算和分类比较;1997年, 格罗姆(Gerhard Glomm)研究了数十个发展 中国家的教育状况。
• 1、资源配置的改善。 • 2、规模的节约。 • 3、知识进展和它在生产上的作用。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发展
二十世纪中后期,人力资本理论获得了 长足的发展,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 几方面: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开拓 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局面
• 1956年,索洛(R.W.Solow)发表了题为《对 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的文章,被经济学 家称为扩展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 20世纪60年代中期,芝加哥经济学派的教 授乌扎华(Hirofumi Uzawa)在1965年发表的 题为《Optimum Technical Change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一文中修改了索洛单纯生产部门的模型,
首次将教育部门纳入到模型中,把只包含
假设的理论基础是人际关系学说,该假设
认为人不只是为金钱而生存,人们工作的
动机不仅在于物质利益,更在于工作中建
立的社会关系。
• “社会人”假设最早来自于美国哈佛大学 教授埃尔顿•梅奥 (G.E.Mayo)主持的霍桑实 验。
• 概括地讲,“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观点主 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 1、人是社会的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 因素除物质因素以外,还有社会的、心理 的因素。 2、由于技术进步和专业化分工,人们对工 作逐渐失去乐趣,于是便从社会关系中寻 求乐趣。
二、内容型激励理论
• 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激励的原因和发 挥激励作用的具体因素,内容型激励理论 主要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阿尔德弗 (Clayton Alderfer)的ERG理论、弗雷德 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双 因素理论和约翰·阿特金森的成就需要激励 理论、戴维·麦克里兰(David Mc Clleland) 的成就激励理论等。
现代人力资本 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发 展
一、早期的人力资本理论
•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可以追 溯到经济学的创立之初。在古典经济学 家的劳动价值学说中,就已经确立了人 的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决定性地位。
• 如配第(W.Petty)关于“土地是财富之母, 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以及布阿 吉尔贝尔(Boisguillebert)关于劳动时间 决定价值的论述,就是早期的典型代表。
• 人们的行为来源于他的动机,而人的动机 又产生于他的需要。需要是人的的一种必 不可少的主观心理状态,是生活与实践中 各种相关事物在人头脑中的具体反映。
• 所谓员工激励,就是说在企业人力资源主 管与其他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采用激励 的理论和方法、对员工的各种需要予以不 同程度的满足或引导,以此引起他们心理 状况的变化,达到激发动机,引起行为的 目的,使员工的每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 所期望的组织目标作出持久努力,再通过 正反两方面的强化。对行为加以控制和调 节。
(一)需求层次理论
• 这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 来的一种理论。马斯洛将人的各种需要归 纳为五大类。这五类需要互相有关,按照 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可排成一个 需要等级。
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的需要 受人尊敬的需要 感情和归属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机构的操纵和控制,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 面:
• 1、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人都是受 经济性刺激物的激励的,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 能向他们提供最大的经济收益,他们就会去干。
• 2、由于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之下,所以生产过 程中的员工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动的因素,要受组 织的左右、驱使和控制。
• 5、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 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 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五、“复杂人”假设
• “复杂人”(Complex man)假设,是心理 学家薛恩(E.H.Schein)于二十世纪60 年 代末在其《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提出来的, "复杂人"假设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二、“经济人”人性假设
•
“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man)
又称为 “实利人”、“唯利人”或“理性
—经济人”。这种假设最早由英国经济学
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他认为
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
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
济报酬。为此,需要用金钱与权力、组织
(一)西奥多•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 论
• 西奥多·舒尔茨有关人力资本研究的其他理 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 1、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超过物力资本投资 的收益率。
• 2、人力资本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发挥着相 互替代和补充作用。
• 3、具体数量化计算。进一步加以证明人力 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二)加里•贝克尔的人力资源理论
(三)爱德华•丹尼森的人力资本分 析理论
• 爱德华•丹尼森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主要有:
• 第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属于生产要素投 入量的主要有以下两项:
• 1、劳动在数量上的增长和质量上的提高。 • 2、资本(包括土地)在数量上的增加。
• 第二,生产要素单位投入量。属于生产要 素单位投入量的主要有以下三项:
人性假设理论
“工具人”人性假设
“经济人”人性假设
“复杂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
一、“工具人”人性假设(People assume that tool)
• “工具人”假设产生于管理学尚未正式形成 的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工具人”假设认 为,人在生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机械工 具的作用是一样的,管理的任务,就在于 迫使工人像机械工具一样去工作。因而, 被管理者就成了被动的生产工具。
•
• 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 要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生 变化。每个人的需要都各不相同,需要的 层次也因人而异。 2、在同一时间内,人有多种需要和动机, 这些需要和动机会发生相互作用并形成一 个整体,最终成为复杂的动机模式。
3、在组织中,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和生活条 件是不断变化的,由此就会不断产生新的 需要和动机。即在特定时期内,人的动机 模式的形式是其内部需要与外界环境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一个人在不同的工作部门,就会有不同 的需要。
• 另一方面,二战以后,人们发现用传统的 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当时的经济现象,即: 针对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相同的实物资本 投入量会带来差别异常悬殊的收益增长。
• 日本、德国等资源贫乏国为何能在战后得 到迅速恢复并重新崛起?许多经济学家摆脱 了传统经济学局限于物力资本研究的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