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试题(三)

合集下载

湖北中医药大学大一中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试卷 (3)

湖北中医药大学大一中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试卷 (3)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A.手厥阴经B.足少阳经C.足厥阴经D.手少阴经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A.寒与热B.上与下C.动与静D.邪与正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A.木为水之子B.水为火之所不胜C.火为土之母D.金为木之所胜4.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生发、柔和B.阳热、上炎C.长养、化育D.清静、收杀5.《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A.五脏B.六腑C.奇恒之腑D.脏腑6.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肺主气,司呼吸B.肺主升清C.肺主通调水道D.肺主治节7.肺的生理特性是()A.喜润恶燥B.不耐寒热C.体阴用阳D.喜燥恶湿8.脾统血的含义是()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B.脾有调节经脉中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9.肾所藏之精是指()A.先天之精B.后天之精C.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D.生殖之精10.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A.心阳B.肺气C.脾气D.肾阳11. 对血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A.肝B.肺C.脾D.肾12. 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A.脉B.筋C.髓D.骨13.与天癸产生密切相关的物质是()A.水谷精微B.肾精C.冲任气血D.命门之火14.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A.肝的疏泄作用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C.膀胱的气化作用D.肾的气化作用15.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A.气滞B.气逆C.气不降D.气脱16.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A.足阳明胃经B.足少阳胆经C.手少阳三焦经D.手太阳小肠经17.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A.督脉B.带脉C.任脉D.冲脉18.孙络是指()A.十五别络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C.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D.十二皮部的络脉19.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A.湿为阴邪B.湿性重浊C.湿性粘滞D.湿性趋下20. 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A.风邪B.寒邪C.暑邪D.燥邪21. 以下哪一项不是“治未病”的内容( )A.调摄精神B.煅炼身体C.审因论治D.药物预防E.避其毒气22.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A.易伤人体上部及肌表B.易生风动血C.易耗气伤津D.易为阳热症状23.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下列何种因素引起?()A.喜伤心B.怒伤肝C.思伤脾D.悲伤肺24. 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A.阴盛慎用寒药B.阳虚慎用寒药C.冬季慎用寒药D.假寒慎用寒药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对肺司呼吸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有()A.心的行血功能B.脾的运化功能C.肾的纳气功能D.肝的疏泄功能E.宗气的行呼吸功能2.起于胞中的经脉有()A.督脉B.任脉C.带脉D.冲脉E.心包3.六淫中属于阴邪的有()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4.根据七情分属五脏的理论,下列情志中属心所主的是 ( )A.喜B.怒C.悲D.惊E.恐5.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 ( ) A.调节精神情志 B.促进消化吸收C.维持气血运行D.协助水液代谢E.调理冲任二脉6.虚实错杂的病理变化包括 ( ) A 虚中夹实 B 实中夹虚 C 因虚致实 D 由实转虚 E 真虚假实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 ( ) A.滋水涵木法 B.益火补土法 C.培土制水法 D.金水相生法 E.佐金平木法8.奇恒之腑包括 ( )A.脑B.筋C.脉D.骨E.髓9.“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 (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10.以下属于病理性火的有 ( )A.五气化火B.五志化火C.命门之火D.少火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广义的神,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3)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3)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模拟题库1、血液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包括A.心气充沛B.血液充盈C.脉道通利D.津液和调E.神气充盛【答案】A B C2、与小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的脏是A.肺B.脾C.肝D.肾E.心【答案】E3、“金水相生”说明的两脏关系是A.心与肾B.肝与肾C.脾与肾D.肺与肾E.肝与肺【答案】D4、循行于内踝尖八寸以上下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B.足少阴肾经C.足厥阴肝经D.足太阴脾经E.足阳明胃经【答案】D5、使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中介是A.气B.神C.阴阳D.五行E.太极【答案】A6、《灵枢·决气》认为,人体气的范畴可以概括A.精B.气C.血D.脉E.津液【答案】A B C D E7、某女,33岁。

崩漏,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痛减,给予活血祛瘀之剂,再行止血补血之法,其遵循的治疗原则是A.单用扶正B.单用祛邪C.先扶正后祛邪D.先祛邪后扶正E.扶正兼祛邪【答案】D8、与痰饮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A.外感六淫B.饮食不节C.七情内伤D.三焦水道不利E.肺脾肾功能失常【答案】A B C D E9、《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A.肺B.脾C.肾D.肝E.心【答案】B10、人身“三宝”指的是A.精B.气C.神D.血E.津液【答案】A B C11、奇恒之腑包括A.脑B.胆C.肾D.心E.骨【答案】A B E12、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A.贮藏血液B.调节血量C.调节水液D.防止出血E.魂有所舍【答案】A B D E13、小儿虫积或食积,可致疳积,其发病类型是A.继发B.徐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邪即发【答案】A14、某男,35岁。

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面色红润,性格开朗,精力充沛,睡眠良好,其体质类型是A.偏阳质B.偏阴质D.平和质E.特禀质【答案】D15、手足三阴经交接的部位是A.手部B.足部C.头部D.四肢末端E.胸部内脏【答案】E16、疾病复发的基本条件有A.邪未尽除B.正虚未复C.诱因D.情志安和E.气血失和【答案】A B C17、某女,36岁。

中基试题

中基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三)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1.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的产生是源于:A.水地说B.五材说C.元气说D.五方说E.人体之精说2.因情志刺激,突然出现下焦胀满,甚至小便失禁。

此因:A 恐则气下B 悲则气消C 惊则气乱D 喜则气缓E 怒则气上3.痰与饮的主要区别是:A 热者为痰,寒者为饮。

B 得阳气煎熬而成者为痰,受阴气凝聚而成者为饮。

C 浓度较大,较粘稠者为痰;浓度较小,较清稀者为饮。

D 色黄者为痰,色白者为饮。

E 以上都不是。

4.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A朱丹溪 B吴鞠通 C吴又可 D刘完素 E薛生白5.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是:A营气 B卫气 C宗气 D元气 E谷气6.下列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是:A汗 B尿 C粪 D呕吐物 E呼气7.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脾为:A阴中之阴 B阴中之阳 C阴中之至阴 D阳中之阴 E阳中之阳8.“肝火犯肺”是属于:A子病犯母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9.与情志抑郁最为关联的是:A心神不足 B髓海空虚 C肝失疏泄 D肝升太过 E神不守舍10.肾在液为:A涎 B唾 C尿 D泪 E涕11.“泻南补北”法适用于:A肾阴虚而肝阳亢 B肾阴虚而相火动 C肾阴虚而心火旺D心阴虚而心阳亢 E以上均不是12.下列不是津所布散的主要部位的是:A皮肤 B孔窍 C肌肉 D关节 E血脉13.易使人出现各种血证的是:A 风邪B 暑邪C 燥邪D 火邪E 寒邪14.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都不是1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A.实寒证B.实热证C.虚寒证D.虚热证E.阴阳两虚证16.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木克土B.火生土C.金生水D.金克木E.水克木17.在阴阳失调病机中,阳偏衰以哪脏为根本:A心 B肝 C 脾 D肺 E肾18.“一源三歧”的三条经脉是:A冲、任、带 B任、督、带 C冲、任、督 D督、冲、带E督、冲、跷19.少阳经在头部经过的部位是:A头后部 B侧头部 C头顶部 D前额部 E全头部20.脾之华在:A毛 B唇 C发 D 面 E爪21.“血之府”是指:A心 B肝 C脉 D冲脉 E任脉22.与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A肺与心 B肺与肝 C脾与肺 D肺与肾 E心与肾23.被称为“水谷之海”的是:A脾 B小肠 C胃 D大肠 E三焦24.下面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是:A饮食 B六淫 C七情 D瘀血 E疫疠25.“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是指治疗用药应注意: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标 E以上均不是26.内湿的产生与哪一脏的关系最为密切:A 肾 B肝 C肺 D心 E脾27.胃与小肠上口相接处为:A贲门 B阑门 C魄门 D幽门 E吸门28.《素问·水热穴论》称“胃之关”是:A肾 B脾 C肺 D膀胱 E三焦29.“大实有羸状”的病机应属于:A虚中夹实 B真虚假实 C真实假虚 D虚实夹杂 E虚证30.“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属于:A反治 B正治 C治标 D标本兼顾 E以上都不是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2至5个最佳答案)1.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A刘完素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景岳 E张从正2.“土爰稼穑”是指土具有:A生化作用 B滋润作用 C承载作用 D收敛作用 E受纳作用3.根据《素问·五运行大论》观点,五行中某一行之气太过,则:A制其所胜 B侮所不胜 C已所不胜轻则侮之 D五行相克 E已所不胜侮而乘之4.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A.补其不足B.损其有余C.虚则补之D.实则泻之E.损者益之5.过劳包括:A 劳力过度B 劳神过度C 房劳过度D 安逸过度E 饮酒过度6.胆又称为:A 中精之府B 孤府C 清净之府D 中正之官E 元神之府7.营气的生理功能:A化生血液 B调控体温 C温煦脏腑 D抗御外邪 E营养全身8.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是:A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B直接影响内脏 C发为情志病证D影响脏腑气机 E七情变化影响病情9.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主动 B收引 C凝滞 D重浊 E为阴邪,易伤阳气10.气虚可进一步导致:A 血虚B 血瘀C 出血D 水停E 津泄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阴阳偏胜,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中医基础理论三级理论考试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三级理论考试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三级理论考试试题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专著是A、《中藏经》B、《景岳全书》C、《医宗金鉴》D、《黄帝内经》(正确答案)E、《五十二病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A、同病异治B、异病同治C、审因论治D、辩证论治(正确答案)E、标本同治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归属于A、木B、火C、土(正确答案)D、金E、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属于A、阴阳的对立B、阴阳的消长C、阴阳的互根D、阴阳的转化(正确答案)E、阴阳的相互制约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是A、津液B、精髓C、血液(正确答案)D、宗气E、原气"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A、心为阳脏B、心主血脉C、心主神志(正确答案)D、心与脉相连E、心志为喜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指A、先天之精气B、后天之谷气C、宗气D、元气(正确答案)E、卫气"精明"是指A、脑B、心神C、耳D、肾E、目(正确答案)气的生成与哪一脏腑无直接关A、肺B、脾C、肝(正确答案)D、肾E、胃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十分活跃的微细物质是:A、水B、气(正确答案)C、风D、火E、原子不属于先天之气的是A、原气B、营气(正确答案)C、肾气D、元气E、真气根据阴阳的可分性,后半夜为:A、阳中之阴B、阳中之阳C、阴中之阳(正确答案)D、阴中之阴E、阳中之太阳《内经》中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旨在强调A、阴阳与四时的关系B、春夏重在保养阳气C、秋冬重在保养阴气D、保养阴气的重要性E、调养四时阴阳的重要性(正确答案)五脏为阴,心为:A、阴中之阴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正确答案)D、阴中之太阴E、阴中之至阴五味入肝的是:A、苦B、酸(正确答案)C、甘D、辛E、咸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D、整体观念(正确答案)E、辨证论治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处方规范著作是A、《太平圣惠方》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正确答案)C、《普济方》D、《千金要方》E、《医方集解》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正确答案)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中心是A、五脏(正确答案)B、六腑C、奇恒之府D、形体官窍E、经络正常的脉象称为A、正脉B、平脉(正确答案)C、和脉D、缓脉E、有根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和______。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一)第一章【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A.水B.天C.地D.风E.气2.气的根本属性是:A.上升B.下降C.外出D.运动E.静止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A.互根互用B.对立制约C.交感合和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A.生殖之精B.后天之精C.自然界之清气D.肾中所藏之精E.水谷精微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气B.气机C.气化D.彼此感应E.神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E.以上均是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A.精的作用B.气的作用C.神的作用D.精气互化的作用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A.动静B.水火C.上下D.晦明E.寒热9.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A.事物的对立B.事物的对立统一C.事物的一分为二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10.阴阳交感是指: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E.阴阳二气的对峙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E.现象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A.交互感应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A.制约B.交感C.消长D.互根E.互用14.“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A.交互感应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15.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1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A.心B.脾C.肝D.肺E.肾17.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阳的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18.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19.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阴的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20.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均非21.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均非22.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A.前半夜B.后半夜C.上午D.下午E.以上均非23.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A.阳胜则阴病B.阳病治阴C.阴损及阳D.重阴必阳E.阴虚则阳亢24.“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A.阳损及阴B.阳盛伤阴C.阴虚阳亢D.阳气暴脱E.阳虚阴盛25.“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A.阴胜阳虚B.阳胜阴虚C.阴虚阳亢D.阳虚阴盛E.阴阳两虚26.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治疗方法属于: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阴病治阳D.,阳病治阴E.以上均不是27.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A.取象比类法B.推演络绎法C.以表知里法D.试探法E.反证法28.“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制化29.“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A.木疏土B.木克土C.木乘土D.木侮土E.土侮木30.脾病传肾属于: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母病及子31.属于“子病犯母”的是:A.脾病及肺B.脾病及肾C.肝病及肾D.肝病及心E.肺病及肾32.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A.培土生金B.佐金平木C.泻南补北D.抑木扶土E.培土制水33.“泻南补北”法适用于: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B.心阴虚而心阳亢C.肾阴虚而心火旺D.肾阴虚而肝阳亢E.肾阳虚而心火越34.属中医学一般思维方法的是:A.整体观念B.阴阳学说C.五行学说D.精气学说E.比较、演绎、类比35.五官中的“舌”属火,主要采用的是何种归类方法:A.比较B.演绎C.类比D.以表知里E.反证36.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属于:A.比较B.类比C.演绎D.以表知里E.试探37.考查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在方法学上属于:A.比较B.演绎C.类比D.反证E.试探(二)B型题A.精气学说B.比较、演绎、类比C.诊断方法D.治疗方法E.预防方法1.属中医学一般思维方法的是:2.属中医学哲学方法的是: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E.滋阴扶阳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A.阴阳的运动B.阴阳的交感C.阴阳的制约D.阴阳的互根E.阴阳的平衡5.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6.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C.相乘D.相侮E.相克7.肝火犯肺属于:8.肝气犯脾属于:A.益火补土B.滋水涵木C.培土生金D.抑木扶土E.金水相生9.以泄肝健脾法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治法称:10.以温肾阳的方法而补脾阳的治法是:11.滋养肺肾法称:A.比较法B.类比法C.演绎法D.以表知里E.反证法12.患者四肢震颤、抽搐,诊断为风邪为患,此采用的是:13.患者唇、舌青紫,诊断为血瘀,此采用的是:A.反证法B.试探法C.司外揣内D.比较E.类比14.中医古代医籍中的“消息法”属于:15.诊断性治疗属于:(三)D型题1.精气的两种存在状态是:A.弥散B.变幻莫测C.凝聚D.气化E.以上均是2.阴阳的互根旨在说明:A.阴阳二气是交互感应的B.阴阳具有各自的独立性C.阴阳是对立统一的D.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E.阴和阳都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3.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A.母子关系B.母病及子C.子病犯母D.传其所胜E.传其所不胜4.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A.传其所胜B.母病及子C.子病犯母D.传其所不胜E.所胜所不胜关系5.五行中某一行太过或不及,均可引起: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制化6.阴阳学说中最根本的原理是:A.对立B.互根C.消长D.平衡E.转化7.下列哪些属于阴阳运动的形式:A.阴阳交感B.阴阳制约C.阴阳消长D.阴阳互用E.阴阳转化8.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A.抑强B.扶弱C.虚则补其母D.实则泻其子E.泻其有余,补其不足9.从结果来进行反推的思维方法有:A.类比B.试探C.比较D.司外揣内E.反证10.气一元论(精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下列何学说的基础:A.气血津液学说B.经络学说C.阴阳学说D.五行学说E.病因学说(四)X型题1.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是:A.水地说B.道家思想C.精气学说D.阴阳学说E.五行学说2.广义之“精”,泛指人体中的:A.气B.血C.津液D.先天之精E.水谷之精3.精气神学说中的“气”主要组成是:A.肾精所化之气B.水谷精气C.自然界清气D.肾中所藏之精气E.脏腑之气4.阴阳消长是:A.绝对的B.相对的C.稳定的D.无条件的E.有条件的5.属于阳的属性有:A.温煦B.兴奋C.明亮D.潜藏E.滋润6.用阴阳互根互用原理来解释的有:A.阳中求阴B.阴损及阳C.阳病治阴D.阳胜则阴病E.气虚导致血虚7.属阴阳制约原理的治法是:A.阴阳双补B.阳病治阴C.阳中求阴D.阴中求阳E.寒者热之8.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A.阳制约阴B.阴根于阳C.阴消则阳长D.阴阳中复有阴阳E.阴阳双方是通过比较而分阴阳的9.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A.五行的特性B.事物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C.五行的生克制化D.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E.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0.“水曰润下”比象地说明了肾的哪些功能:A.肾主水B.肾开窍于耳C.肾主骨生髓D.肾藏精E.肾在液为唾11.下列属于土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唇、口、黄、化、肉C.皮、鼻、口、胃、长D.宫、脾、黄、思、甘E.长夏、湿、中、歌、哕12.下列属于金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鼻、皮、毛、收、悲C.皮、鼻、口、胃、长D.商、辛、白、哭、悲E.秋、西、咳、燥、收13.下列属于火行的是:A.爪、筋、皮、肉、苦B.舌、脉、喜、夏、长C.喜、鼻、口、胃、长D.苦、赤、长、暑、南E.夏、小肠、舌、笑、忧14.下列属于木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目、筋、怒、呼、握C.皮、筋、口、胃、长D.春、东、风、青、生E.角、酸、东、胆、目15.下列属于水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冬、膀胱、耳、骨、恐C.冬、鼻、口、胃、长D.恐、呻、栗、耳、冬E.北、寒、藏、黑、咸16.根据“虚则补其母”确立的治法是:A.培土制水法B.益火补土法C.滋水涵木法D.佐金平木法E.培土生金法17.“补母泻子”的治疗原则适用于:A.子病犯母B.母病及子C.肺病及肝D.肾病及脾E.单纯一脏有病18.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病情较深重的有:A.肝病及脾B.脾病及肾C.心病及肾D.肝病及肺E.肺病及肝19.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病情较轻浅的有:A.肾病及肝B.脾病及肺C.肺病及脾D.脾病及肝E.肝病及心20.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疾病的转归,下列为“顺”的有:A.肝病色青见浮脉B.心病面赤见沉脉C.肝病色青见沉脉D.肺病色白见洪脉E.肾病色黑见沉脉21.下列哪些属五行理论在情志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A.思胜恐B.惊胜思C.悲胜怒D.怒胜忧E.恐胜喜22.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是:A.注重整体上的研究B.比较C.擅长哲学思维D.强调功能联系E.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事物23.在中医学中运用较多的思维方法有:A.视外揣内B.类比C.比较D.演绎E.试探与反证24.事物按五行属性归类的方法有:A.以表知里法B.试探法C.取象比类法D.推演络绎法E.比较法二、填空题1.精气学说滥觞于______,西汉时被______所同化。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3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3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

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A。

手厥阴经B。

足少阳经C。

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2。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A。

寒与热B。

上与下C。

动与静 D.邪与正3。

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A.木为水之子B。

水为火之所不胜C。

火为土之母D.金为木之所胜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A.五脏B.六腑C.奇恒之腑D.脏腑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肺主气,司呼吸B.肺主升清C.肺主通调水道D。

肺主治节6。

脾统血的含义是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A。

心阳 B.肺气C.脾气D.肾阳8。

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A.脉B。

筋 C.髓 D.骨9。

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

风邪B。

寒邪C.暑邪D.燥邪10。

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A。

阴盛慎用寒药B.阳虚慎用寒药C。

冬季慎用寒药D.假寒慎用寒药11。

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A.水谷精微B.肾精C.冲任气血D。

命门之火12。

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

生发、柔和B。

阳热、上炎C。

长养、化育D。

清静、收杀13。

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A.肝的疏泄作用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C.膀胱的气化作用D。

肾的气化作用14。

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A。

气滞B。

气逆C。

气不降D。

气脱15。

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A。

足阳明胃经B.足少阳胆经C。

手少阳三焦经D。

手太阳小肠经16。

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A。

湿为阴邪B。

湿性重浊C。

湿性粘滞D。

湿性趋下17。

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A.痰B。

饮 C.水 D.湿18。

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A。

肝B。

肺C。

脾D。

肾19。

孙络是指A。

十五别络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C。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与答案(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与答案(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与答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D 〕A.隋唐时期B.金元时期C.明清时期D.战国至秦汉时期E.春秋战国时期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A.X完素B.李杲C.X从正D.朱震亨E.X元素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A.心B.脾C.肝D.肾E.肺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A.五行相生B.五行相克C.五行相乘D.五行相侮E.五行制化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A.胆B.胃C.三焦D.脾E.脑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A.鼻B.耳C.口D.舌E.目7."罢极之本"是指〔A〕A.肝B.肾C.脾D.胆E.心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A.肝与肺B.心与肺C.脾与肺D.肾与肺E.心与肾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A.元气B.心气C.宗气D.营气E.卫气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津能化气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C 〕A.宗气虚B.胃气虚C.脾气虚D.肾气虚E.肺气虚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A.正经B.经别C.经筋D.别络E.奇经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A.拇指端B.食指端C.中指端D.小指端E.无名指端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A.偏阴质B.偏阳质C.痰湿质D.阴阳平和质E.气虚质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A.风邪B.火邪C.暑邪D.燥邪E.以上都不是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A.怒则气上B.思则气缓C.悲则气消D.惊则气乱E.劳则气耗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A.正气不足B.邪气侵袭C.正邪相争D.体质虚弱E.气候异常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A.阴损与阳B.阳损与阴C.阴盛格阳D.阳盛格阴E.阴盛转阳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A.脾肾B.肺肾C.心肺D.脾肺E.心肾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A.阴偏盛B.阳偏盛C.阴偏衰D.阳偏衰E.阳胜则阴病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中医学认为,下列哪项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A. 气血B. 精神C. 脏腑D. 经络答案:A2. 中医学将人体的生命活动概括为哪两个方面?A. 阴阳B. 气血C. 脏腑D. 精神答案:D3. 下列哪项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A. 整体观B. 阴阳五行C. 预防为主D. 辨证论治答案:D4. 中医学认为,人体阴阳平衡失调会导致下列哪种病证?A. 风寒感冒B. 痿证C. 痫证D. 痰饮答案:B5. 下列哪项是中医学的诊断方法?A. 望、闻、问、切B. 问、闻、望、切C. 闻、望、问、切D. 望、问、闻、切答案:A6. 中医学认为,下列哪种病邪易伤人体?A. 风寒B. 湿热C. 火邪D. 痰饮答案:C7. 下列哪项是中医学的治疗方法?A. 泻下B. 发汗C. 温补D. 以上都对答案:D8. 中医学认为,下列哪种药物具有补益作用?A. 黄芪B. 黄连C. 麦冬D. 黄柏答案:A9. 下列哪项是中医学的养生原则?A. 调和阴阳B. 调养精神C. 调和饮食D. 以上都对答案:D10. 中医学认为,下列哪种疾病属于内伤病?A. 风寒感冒B. 痢疾C. 胃痛D. 疥疮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气、血2.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整体观、辨证论治3.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望、闻、问、切4.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会导致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寒证、热证、虚实证5.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汗、吐、下、和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正确)2.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体正气和邪气的斗争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与答案(精选3)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与答案(精选3)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模拟题库1、饮停于胃肠的病证名是A.悬饮B.痰饮C.溢饮D.支饮E.留饮【答案】B2、某些疫疠之气致病力强,侵袭机体致病,其发病类型是A.感邪即发B.徐发C.继发D.伏而后发E.复发【答案】A3、不适合运用“通因通用”治疗的是A.食积腹泻B.热结旁流C.瘀血崩漏D.湿热尿频E.久痢滑脱【答案】E4、“通因通用”适用证候是A.真实假虚B.阴阳两虚C.阳虚阴盛D.真虚假实E.阴阳两虚【答案】A5、胆为六腑的依据有A.形态中空B.内藏精汁C.助饮食消化D.泌别清浊E.与肝相表里【答案】A B C E6、不属于反治的是A.热因热用B.寒因寒用C.虚则补之D.塞因塞用E.通因通用【答案】C7、瘀血的其他称谓有A.恶血B.溢血C.败血D.衃血E.蓄血【答案】A C D E8、运用阴阳对立制约理论解释的治法是A.阴中求阳B.阳病治阴C.阳中求阴D.阴阳双补E.回阳救阴【答案】B9、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把阴阳学说提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概括的是A.《论语》B.《内经》C.《诗经》D.《周易》E.《说文解字》【答案】D10、郁怒太过,肝气郁结,可见的临床表现有A.两胁胀闷B.喜太息C.头目胀痛D.月经不调E.咽部有异物梗阻感【答案】A B C D E11、针灸“子午流注针法”体现的是A.因时制宜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未病先防E.既病防变【答案】A12、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是A.《中藏经》B.《黄帝内经》C.《备急千金要方》D.《伤寒杂病论》E.《神农本草经》【答案】E13、与脑功能活动关系密切的是A.心肝脾三脏的功能B.肺肝肾三脏的功能C.肺脾肾三脏的功能D.肝脾肾三脏的功能E.心肝肾三脏的功能【答案】E14、平素情志压抑寡欢之人,易形成的体质是A.气郁质B.痰湿质D.阴虚质E.瘀血质【答案】A15、某女,69岁。

头晕.目眩.耳鸣,伴有子宫脱垂,其病机是A.气虚B.气滞C.气陷D.气闭E.气脱【答案】C16、在五神脏中,肺所藏的神是A.神B.魂C.魄D.意E.志【答案】C17、血虚引起气虚病变的理论根据是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养气E.血能载气【答案】D18、对津液输布影响最为重要的是A.胃B.小肠C.膀胱D.大肠E.三焦【答案】E19、不属于疠气侵犯人体而致病常见途径的是A.空气传染B.饮食污染C.蚊虫叮咬D.皮肤接触E.脏腑失调20、易出现精虚的两脏是A.脾.肺B.脾.肾C.心.肝D.心.肾E.脾.肝【答案】B21、93:属于五行之“水”的是A.恐B.脉C.肉D.皮E.怒【答案】A22、脑力劳动过度后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的原因是A.血不养气B.血不养神C.津不养神E.气虚神少【答案】B23、内生五邪包括A.寒从中生B.暑从中生C.湿从中生D.津伤化燥E.风气内动【答案】A C D E24、大怒不止,可见飧泄,脘腹胀痛,呕血等表现,其病机是A.肝气郁结B.肝气横逆脾胃C.肝火上传心包D.肠胃不和E.肝肺不调【答案】B25、不是复发诱因的是A.劳复B.药复C.食复D.阳气来复E.重感致复【答案】D26、表述不正确的是A.脑为元神之府B.灵机记性在脑C.脑为中精之府D.脑为髓之海E.脑为奇恒之腑【答案】C27、营气的生理功能有A.化生血液B.温养全身C.营养全身D.防御外邪E.调节腠理【答案】A C28、属于证的概念内涵有A.病因B.病位C.病性D.病势E.病症【答案】A B C D29、表述不正确的是A.脑为元神之府B.灵机记性在脑C.脑为中精之府D.脑为髓之海E.脑为奇恒之腑【答案】C30、368:“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强调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是A.水谷之精B.卫气C.营气D.肾精E.自然界清气【答案】A31、气滞的临床表现特点有A.闷B.胀C.痛D.恶心E.呕吐【答案】A B C32、结石的致病特点有A.发生绞痛B.肿块C.发绀D.多发于六腑等器官E.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答案】A D E33、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A.新感病邪B.过于劳累C.正虚未复D.余邪未尽E.饮食不慎【答案】D34、患者神疲肢倦,食欲不振,兼见舌苔厚腻,其病机是A.实中夹虚B.虚中夹实C.由实转虚D.真实假虚E.真实假虚【答案】B35、在脉中运行迟缓涩滞,停积不行的血是A.血府B.瘀血C.离经之血D.鲜血E.以上都不是【答案】B36、不属于气虚形成原因的是A.禀赋不足B.后天失养C.肺脾肾功能失调D.形体劳倦E.情志抑郁【答案】E37、未病先防中防止病邪侵害的方法是A.顺应四时B.调畅情志C.饮食有节D.起居有常E.药物预防【答案】E38、足少阳胆经的分布部位是A.下肢内侧前缘B.下肢外侧前缘C.下肢内侧后缘D.下肢外侧中线E.下肢外侧后缘【答案】D39、在五神脏中,肺所藏的神是A.神B.魂C.魄D.意E.志【答案】C40、狭义之精专指A.气B.血C.津液D.气.血.津液等E.生殖之精【答案】E41、某女,39岁。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3)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3)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3)一、选择题A型题1.藏象的基本含义是( )A.五脏六腑的形象B.内在组织器官的形象C.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D.藏于内的脏腑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E.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 )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C.气郁化火D.瘀热在里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3.中医养生学认为探索衰老机制的中心环节是( )A.肾中精气的盛衰B.心肺的功能状态C.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D.肝肾精血互化的状态E.肾中精气的盛衰和脾的功能状态4.明确提出“中医三因学说”的是( )A.张仲景B.陶弘景C.陈无择D.巢元方E.刘完素5.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 )A.气候因素B.地域因素C.饮食习惯D.生活与工作环境E.体质与精神状态6.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街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肺气7.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A、奇经八脉 B.十二经别 C.十五别络 D.十二经筋 E.十二经脉8.体质是指人体的( )A、身体素质 B.身心特征 C.形态结构 D.遗传特质 E.心理素质9.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 )A.水B.天C.地D.风E.气10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B.中医基础理论C.中医临床医学D.中医预防医学E.中国医学史 (二)B型题A.气陷B.血热C.出血D.气脱E.血瘀1.气滞会引起( )2.大出血会引起( )3.气不摄血会引起( )A.阑门B.贲门C.魄门D.幽门E.吸门4.大肠与小肠交接处是( )5.小肠与胃交接处是( )6.会厌是A.孙络 B.浮络 C.别络 D.正经 E.奇经7.行于浅表而常浮现的是( )8.主要加强相为表里两经间在体表联系作用的是( )9.在人体上肢无分布的是( )A.肝B.心C.脾D.肺E.肾10.津液的生成不足,主要责之于( )(三)D型题1.疾病的发生主要关系到( )A.正气B.邪气C.体质D.精神状态E.饮食习惯2.决定体质强弱的主要因素( )A.精神状态B.先天禀赋C.生活习惯D.饮食营养E.劳逸适度3.疾病的轻重,除机体的正气状态外,常与什么有关( )A.邪气的种类B.邪气的性质C.感受阴邪D.感受阳邪E.治疗不当4.宗气的主要功能是( )A.主管语言B.温煦肢体C.调节心脏的搏动D.走息道以行呼吸E.贯心脉以行气血5.血液的组成成分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精E.津液6.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是( )A.心主血脉B.肝主藏血C.脾主统血D.肺朝百脉E.肾主封藏7.与人的生殖功能有关的主要是( )A.肝血B.天癸C.肾阳D.肾中精气E.肾阴8.“水谷之海”是( )A.脾B.胃C.大肠D.太仓E.小肠9.以热治热适用于( )A.阳气虚极,浮越于外B.阳热偏盛C.里热盛极,格阴于外D.真寒假热证E.真热假寒证10.以寒治寒适用于( )A.阴寒偏盛B.里热盛极,格阴于外C.真热假寒证D.阴寒内盛,格阳于外E.真寒假热证(四)X型题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A.主宰水液代谢B.闭藏先天之精C.贮藏尿液D.受五脏之精而藏之E.主纳气2.与津液的生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脾B.胃C.小肠D.大肠E.三焦3.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A冲脉 B.带脉 C.任脉 D.阴维脉 E.督脉4.外环境中影响发病的因素( )A.气候因素B.地域因素C.生活环境D.工作环境E.情志因素5.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 热性干涩B.热为阳邪C.易扰心神D.易生风动血E.善行数变二、填空题1.广义的神,是指 。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A. 阴阳五行B. 脏腑经络C. 精气血津液D. 病因病机答案:A2.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A. 精B. 气C. 血D. 津液答案:A3. 以下哪项不属于五行相生关系()A. 木生火B. 火生土C. 土生金D. 金生木答案:D4. 脏腑中,具有“将军之官”之称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肺答案:B5. 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医病因分类()A. 风寒暑湿B. 疠气C. 情志D. 药物答案:D二、判断题6.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答案:正确7. 中医学认为,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答案:正确8. 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答案:正确9. 中医学治疗原则中的“标本兼顾”是指治疗时既要考虑病因,又要考虑病机。

()答案:错误10. 中医学认为,药物归经是指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答案:正确三、填空题11.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______。

答案:气12. 脏腑中,具有“后天之本”之称的是______。

答案:脾13. 中医学病因分类包括:外感病因、内伤病因和______。

答案:病理产物14. 中医学治疗原则中的“辨证论治”是指根据______来制定治疗原则。

答案:病因病机15. 中医学认为,药物有四气五味,其中“四气”指的是药物的______。

答案:寒热温凉四、名词解释16. 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宇宙观,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构成的。

在中医学中,阴阳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17. 脏腑:脏腑是中医学术语,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和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五个腑。

脏腑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相互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中医基础理论1—3试卷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1—3试卷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一)试题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 2 分)1.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的证,因而采取了相同的治疗方法。

2.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它们在形态上多为中空器官,因而类腑,但其功能类脏,主贮藏精气,与六腑转化水谷有别,故称为奇恒之腑。

3. 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控,适应环境,抗病祛邪和恢复自愈的能力。

4. 因人制宜:是指相同的疾病,因年龄,性别,体质等特点,制定适宜的方药的治疗原则。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 五行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 ,“土爰稼穑” 。

2.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3. 足三阳经的走向为从头走足4. 劳神过度可耗伤精血,损伤元气。

5. 标本理论在治疗上的应用有: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6. “治未病”包括预防和防变两个方面。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 A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2. 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肝为( C )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阴3. 大怒导致咳血,属于( D )A. 木克金B. 木乘金C.金克木D.木侮金4. 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是( C )A.解剖形态结构B.分布部位不同C.生理功能特点D.经脉阴阳属性5.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是因为( B )A.心主血脉B.心主藏神C.心为阳脏D.心脉相连6. 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 C )A. 脑B. 三焦C.胆D.脉7. 治疗多尿,常用益气之药的机理是( B )A.气能生津B.气能摄津C.气能行津D.津能载气8. 少阳经主要行于( B )A.面部B.侧头部C.面颊部D.头顶和头后部9. 孙络是指( B )A.十五别络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C.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D.十二皮部10. 饮食因素对体质有明显影响,嗜食肥甘厚味之品易形成( A )A.痰湿体质B.阴虚体质C.阳虚体质D.血瘀体质11 六淫中“易致疮痈”的邪气是( C )A.风邪B.寒邪C.火邪D.燥邪12. 湿邪的性质是( B )A.开泄B.重浊C.凝滞D.干涩13 .情志内伤,最易损伤哪三脏( D )A. 心肺脾B. 心脾肾C.脾肾肝D.心肝脾14 .疾病转归取决于( D )A.阴阳消长B.阴阳转化C.虚实转化D.邪正盛衰15.实证的病机是( B )A.邪盛正虚B.邪盛正不虚C.正虚邪不盛D.正胜邪退16 .风气内动与何脏关系较为密切( C )A. 心B. 脾C.肝D.肾17. 阴损及阳的病理状态是指( A )A.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B.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C.阴虚为主D.阳虚为主18.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 D )A. 实寒证B. 实热证C.虚寒证D.虚热证19 .男女异诊,老少异治是指( C )A.因时制宜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以上都是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试题(3)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试题(3)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模拟题库1、结石引起疼痛的性质是A.灼痛B.绞痛C.重痛D.窜痛E.刺痛【答案】B2、创造性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病机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类经》D.《素问玄机原病式》E.《临证指南》【答案】D3、气的运动称A.气化B.气机C.聚散D.升降E.转化【答案】B4、临床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其病机是A.肝阳化风B.血虚生风C.热极生风D.阴虚风动E.慢惊风【答案】B5、属于偏阳质的表现是A.面白体胖B.胆小易惊C.性格内向D.性欲偏弱E.畏热喜冷【答案】E6、“寒从中生”是指A.寒邪伤人B.寒邪直中脾胃C.寒邪直中少阴D.寒邪从肌表而入,伤及内脏E.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答案】E7、冬春之际,某小学有腮腺炎散在流行,校医用板蓝根.大青叶煎汤给予学生服用,所体现的“治未病”原则是A.早期诊治B.阻截病传途径C.先安未受邪之地D.药物预防E.避其邪气【答案】D8、某女,27岁。

产后症见肢麻不仁.甚则手足拘挛不伸,其病机是A.肝阳化风B.热极生风C.阴虚生风D.血虚生风E.血燥生风【答案】D9、结石引起疼痛的性质是A.灼痛B.绞痛C.重痛D.窜痛E.刺痛【答案】B10、某男,70岁。

表情呆滞,沉默寡言,记忆减退,肌肉萎缩,食少纳呆,气短懒言,治以益气健脾,其理论依据是A.心脑相通B.脑肺相系C.脑脾相关D.肝脑相维E.肾脑相济【答案】C11、壮热,面赤,烦躁,大汗,舌红,脉数,兼见口渴,尿少,便秘等症状,其病机是A.阳盛化火B.邪郁化火C.五志化火D.脏腑热盛E.阴虚火旺【答案】A12、不属于内风的是A.肝阳化风B.热极生风C.阴虚风动D.血虚生风E.感冒伤风【答案】E13、192:胆汁分泌与排泄取决于A.肝气的疏泄功能B.胆贮藏胆汁功能C.胆排泄胆汁的功能D.脾气的运化功能E.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答案】A14、导致阴疽流注的邪气是A.痰饮B.瘀血C.寒邪D.结石E.疫疠【答案】A15、小儿体质特点是A.纯阳之体B.明阳失调C.体质偏虚D.气血瘀滞E.虚实夹杂【答案】A16、与女子月经有密切关系的经脉有A.跷脉B.任脉C.心经D.跷脉E.冲脉【答案】B E17、按五行相生次序排列的是A.角.徵.宫.商.羽B.酸.甘.辛.苦.咸C.青.赤.黄.白.黑D.握.哕.咳.忧.栗E.呼.笑.歌.哭.呻【答案】A C E18、六淫中,最易导致气血凝滞不通的外邪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答案】B19、在五神脏中,肝所藏的神是A.神B.魂C.魄D.意E.志【答案】B20、大怒不止,可见飧泄,脘腹胀痛,呕血等表现,其病机是A.肝气郁结B.肝气横逆脾胃C.肝火上传心包D.肠胃不和E.肝肺不调【答案】B21、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医家代表是A.李中梓B.李东垣C.陈无择D.叶天士E.刘完素【答案】B22、某男,38岁。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判断题 ( 每题 1 分,共 10 分) 1.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是消极的、被动的。 () 2.阴阳之间的转化属于阴阳运动的异常变化。 () 3.属于土的有:脾、肉、湿、化、黄、思、歌。 () 4.心主血、肝藏血,临床上心肝血虚常同时并见。 () 5.肾主纳气是指肾有主持呼吸运动的功能。 () 6.一脏一腑相表里的主要依据是解剖位置临近。 () 7.血液归藏于肝,故称肝为“血府” 。() 8.暑邪伤人,易致气津两伤。 () 9.阴阳偏衰主要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 10.突然遭受巨大精神创伤所致的昏厥,是由于气脱所致。 () 六、名词术语解释 ( 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正气 2 .疠气 3 .乙癸同源 4 .亡阳 5 .六淫 七、简答题 ( 每题 4 分,共 16 分) 1.胆为什么既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 ? 2.何谓金破不鸣 ?其常见病因有哪些 ? 3.何谓内伤病因 ? 4.何谓基本病机 ? 八、论述题 ( 共 24 分) 1.试述肺、脾、肾三脏在津液代谢中的主要作用。 (6 分) 2.试述结石的致病特点。 (8 分)
的基础。 八、论述题 1.①脾胃:脾胃运化,脾气散精转输。 ·②肺:肺主行水。③肾:肾 为水脏, 主津液。 ④津液代谢, 其标在肺, 其制在脾, 其本在肾。 ( 展 开论述,否则扣÷的分 ) 2.结石的致病特点表现在四方面:①多发于六腑等脏器,如胆结石、 胃结石、膀胱结石,因六腑为空腔性脏器,易导致结石形成与停留。 ②病程较长、症状不定:结石是湿热气血瘀阻,日久煎熬而成,形成 过程均较长, 并根据结石的大小和停留部位的不同, 可产生不同的症 状。③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结石为有形病理产物,停留在脏腑器 官内,多易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水谷、水液等运行和排泄。如胆内 结石,影响肝胆气机疏泄及胆汁的正常排泄。④甚则发生绞痛:结石 停留体内,影响气血运行,可见局部的胀痛,酸痛等证,一旦结石梗 阻不通,可发生剧烈的绞痛, 如胆结石发生梗阻可见右胁腹绞痛牵及 右肩部。 3.中医认为人体内脏、腑、形、窍作为一个系统:心、小肠、舌、 脉为心系统;肺、大肠、鼻、皮为肺系统;脾、胃、口、肉为脾系统; 肝、胆、目、筋为肝系统;肾、膀胱、耳、二阴和骨为肾系统。每个 系统都以脏为主, 即心、肺、脾、肝、肾分别是五脏系统各自的中心。 五脏中,心是最高统帅,所以心对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起主宰作 用。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含答案】(3)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含答案】(3)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模拟题库1、称为“髓海”的是A.脑B.髓C.骨D.命门E.肾【答案】A2、散精以输布津液的是A.心气B.肺气C.脾气D.肝气E.肾气【答案】C3、影响人体的外环境因素有A.气候变化B.地域特点C.生活环境D.工作环境E.社会环境【答案】A B C D E4、属阴的是A.体表B.体内C.五脏D.六腑E.精血津液【答案】B C E5、某男,29岁。

高热,烦躁,面赤,口干唇燥。

舌红少津,脉数,此病证变化体现的是A.阳损及阴B.阴损及阳C.阳胜则阴病D.阴胜则阳病E.阳胜则热【答案】C6、“元神之府”指的是A.脑B.心C.肾D.肝E.胆【答案】A7、首创“奇经八脉”一词的古医籍是A.《难经》B.《黄帝内经》C.《针灸甲乙经》D.《伤寒杂病论》E.《脉经》【答案】A8、大怒不止,可见飧泄,脘腹胀痛,呕血等表现,其病机是A.肝气郁结B.肝气横逆脾胃C.肝火上传心包D.肠胃不和E.肝肺不调【答案】B9、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有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固摄作用D.防御作用E.中介作用【答案】A B C D E10、患者出现口唇青紫,舌有瘀点,下肢.面目浮肿,其基本病机是A.水停气阻B.气随津脱C.津枯血燥D.津亏血瘀E.血瘀水停【答案】E11、说明阴阳互根关系的是A.阴在内,阳之守也B.阳在外,阴之使也C.阴胜则阳病D.无阴则阳无以生E.阴虚阳亢【答案】A B D12、具有“通行元气和运行津液”生理功能的为A.胆B.膀胱C.胃D.三焦E.小肠【答案】D13、具有“生我”“我生”关系的是A.木和火B.火和土C.水和金D.金和木E.木和土【答案】A B C14、津伤化燥多发生的脏腑是A.肝.脾.肾B.心.肺.胃C.脾.胃.小肠D.肺.胃.大肠E.肝.肾.大肠【答案】D15、按五行生克规律,肝的“所胜”之脏是A.心B.肺C.肾D.胆E.脾【答案】E16、临床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其病机是A.肝阳化风B.血虚生风C.热极生风D.阴虚风动E.慢惊风【答案】B17、人体之气来源于A.先天之气B.水谷精气C.脏腑之气D.自然清气E.经络之气【答案】A B D18、属阴阳转化的是A.重阳必阴B.寒极生热C.寒甚则热D.重阴必阳E.热极生寒【答案】A B C D E19、区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最主要依据是A.解剖形态的差异B.经脉阴阳属性不同C.临床表现不同D.功能特点不同E.分布部位不同【答案】D20、温燥的常见发病季节在A.夏末初秋B.近冬深秋C.长夏季节D.冬末春初E.春末夏初【答案】A21、结石的成因有A.饮食不当B.情志内伤C.服药不当D.体质差异E.津亏血虚【答案】A B C D22、对三焦描述错误的是A.决渎之官B.原气之别使C.水谷之道路D.孤脏E.孤府【答案】D23、逸出脉外的血称为A.血府B.瘀血C.离经之血D.坏血E.以上都不是【答案】C24、某女,61岁。

2021年中医医师定期考核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试题库及答案(三)

2021年中医医师定期考核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试题库及答案(三)

2021年中医医师定期考核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试题库及答案(三)1具有藏神功能的脏是( )A.心B.肝C.脾D.肺E.肾正确答案A2藏象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A·五脏B.六腑C.脏腑D.奇恒之腑E.官窍正确答案C3苦楝皮人汤剂宜( )A.先煎B.后下C.久煎D.包煎E.单煎正确答案C4地榆的功效为( )A.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B.凉血止血,解毒敛疮C.凉血止血,清肝泻火D.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E.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正确答案B5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静安神功效的药物是( )A.珍珠母B.石决明C.牡蛎D.代赭石E.龙骨正确答案A6在我国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最常见病因是( )A.风湿性心脏病B.结缔组织病C.二尖瓣黏液样变性D.感染性心内膜炎E.二尖瓣先天异常正确答案A7女性患者,16岁。

颈粗半年,心悸1个月,甲状腺Ⅱ度肿大,无杂音,心率88次/分,律齐,甲状腺摄嵋’碘率为4小时25%,24小时75%,血总T3、总T4均为正常高限。

为明确诊断,需进一步做何检查为最佳( )A.甲状腺照相B.基础代谢率测定C.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测定D.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测定E.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抑制试验正确答案D8下列不属于节律失常的脉象是( )A.促脉B.结脉C.散脉D.代脉E.动脉正确答案E9下列哪项不是气不同证的临床表现( )A.自汗不止B.小便失禁C.滑胎D.崩漏E.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正确答案E10患者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A.四物汤B.炙甘草汤C.四君子汤D.归脾汤E.参苓白术散正确答案D11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功效的方剂是( )A.理中丸B.吴茱萸汤C.大建中汤D.小建中汤E.四逆汤正确答案A12以下哪一项不是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A.气血凝滞B.经络阻塞C.营卫失调D.邪正盛衰E.脏腑失和正确答案C13关于切开引流的切口方向,下列错误的是( )A.循经直切B.乳房部呈放射状切开C.面部沿皮纹切开D.手指宜侧面切开E.关节区宜纵行切开正确答案E14下列哪项检查最常用于确诊细菌性痢疾( )A.粪便培养细菌B.血液培养细菌C.协同凝集试验D.粪便涂片染色镜检E.粪便培养志贺菌正确答案E15患者,男,反复泄泻十余年,稍进油腻或生冷之品,大便次数增多,水谷不化,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纳食减少,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首选( )A.附子理中汤B.参苓白术散C.胃苓汤D.六君子汤E.藿香正气散正确答案B16甘麦大枣汤适用于( )A.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腹胀纳呆B.性情急易怒,胸闷胁胀,嘈杂吞酸,口干而苦,大便秘结C.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咳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窒闷D.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伸E.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少寐健忘,面色不华,头晕神疲,食欲不振正确答案D17治疗湿热痢的主方是( )A.不换金正气散B.桃花汤C.驻车丸D.芍药汤E.六君子汤加味正确答案D18以上腧穴,应张口取穴的是( )A.地仓B.上关C.下关D.听宫E.翳风正确答案D19某女,阴道口外有物脱出,劳则加重,带多质稀,四肢乏力,舌淡苔薄,脉缓弱,最佳治法是( )A.健脾益气,除湿止带B.健脾升阳,除湿止带C.健脾和胃,降逆和中D.补中益气,升阳举陷E.补肾固脱,益气升提正确答案D20某女,67岁,肛内肿物脱出,色紫暗,表面溃破、糜烂,肛门坠痛,肛内指检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处方可用( ) A.凉血地黄汤B.黄连解毒汤C.止痛如神汤D.龙胆泻肝汤E.革解渗湿汤正确答案E22患者,男,20岁,河北唐山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三)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1.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的产生是源于: AA.水地说B.五材说C.元气说D.五方说E.人体之精说2.因情志刺激,突然出现下焦胀满,甚至小便失禁。

此因:AA 恐则气下B 悲则气消C 惊则气乱D 喜则气缓E 怒则气上3.痰与饮的主要区别是: CA 热者为痰,寒者为饮。

B 得阳气煎熬而成者为痰,受阴气凝聚而成者为饮。

C 浓度较大,较粘稠者为痰;浓度较小,较清稀者为饮。

D 色黄者为痰,色白者为饮。

E 以上都不是。

4.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B A朱丹溪 B吴鞠通 C吴又可 D刘完素 E薛生白5.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是:CA营气 B卫气C宗气 D元气 E谷气6.下列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是: DA汗B尿 C粪D呕吐物 E呼气7.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脾为:CA阴中之阴B阴中之阳 C阴中之至阴 D阳中之阴 E阳中之阳8.“肝火犯肺”是属于:DA子病犯母 B相克 C相乘D相侮 E母病及子9.与情志抑郁最为关联的是: CA心神不足 B髓海空虚 C肝失疏泄 D肝升太过 E神不守舍10.肾在液为:BA涎 B唾 C尿 D泪 E涕11.“泻南补北”法适用于:CA肾阴虚而肝阳亢 B肾阴虚而相火动 C肾阴虚而心火旺D心阴虚而心阳亢 E以上均不是12.下列不是津所布散的主要部位的是:DA皮肤 B孔窍C肌肉D关节 E血脉13.易使人出现各种血证的是:DA 风邪B 暑邪C 燥邪D 火邪E 寒邪14.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D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都不是1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CA.实寒证B.实热证C.虚寒证D.虚热证E.阴阳两虚证16.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EA.木克土B.火生土C.金生水D.金克木E.水克木17.在阴阳失调病机中,阳偏衰以哪脏为根本: EA心 B肝 C 脾 D肺 E肾18.“一源三歧”的三条经脉是:CA冲、任、带 B任、督、带 C冲、任、督 D督、冲、带E督、冲、跷19.少阳经在头部经过的部位是:BA头后部 B侧头部 C头顶部 D前额部 E全头部20.脾之华在:BA毛 B唇 C发 D 面 E爪21.“血之府”是指:CA心 B肝C脉D冲脉E任脉22.与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DA肺与心 B肺与肝 C脾与肺 D肺与肾E心与肾23.被称为“水谷之海”的是: CA脾 B小肠C胃D大肠 E三焦24.下面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是:DA饮食 B六淫 C七情 D瘀血 E疫疠25.“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是指治疗用药应注意:B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标E以上均不是26.内湿的产生与哪一脏的关系最为密切:EA 肾B肝 C肺 D心 E脾27.胃与小肠上口相接处为:DA贲门 B阑门 C魄门 D幽门 E吸门28.《素问·水热穴论》称“胃之关”是: AA肾B脾C肺 D膀胱E三焦29.“大实有羸状”的病机应属于: CA虚中夹实B真虚假实 C真实假虚 D虚实夹杂 E虚证30.“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属于: BA反治 B正治 C治标 D标本兼顾 E以上都不是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2至5个最佳答案)1.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ABCEA刘完素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景岳 E张从正2.“土爰稼穑”是指土具有: ACEA生化作用 B滋润作用 C承载作用 D收敛作用 E受纳作用3.根据《素问·五运行大论》观点,五行中某一行之气太过,则:A制其所胜B侮所不胜 C已所不胜轻则侮之 D五行相克E已所不胜侮而乘之 AB4.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 BDA.补其不足B.损其有余C.虚则补之D.实则泻之E.损者益之5.过劳包括:ABCA 劳力过度B 劳神过度C 房劳过度D 安逸过度E 饮酒过度6.胆又称为:ACDA 中精之府B 孤府C 清净之府D 中正之官E 元神之府7.营气的生理功能:AEA化生血液 B调控体温 C温煦脏腑 D抗御外邪 E营养全身8.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是:BCDEA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B直接影响内脏 C发为情志病证D影响脏腑气机 E七情变化影响病情9.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BCEA主动 B收引 C凝滞 D重浊 E为阴邪,易伤阳气10.气虚可进一步导致: ABCDEA 血虚B 血瘀C 出血D 水停E 津泄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阴阳偏胜,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2.五行中,土为木之所不胜,金为木之所胜。

×3.张从正倡“相火论”,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之为“寒凉派”。

4.脾属阴土,故喜润而恶燥;胃属阳土,故喜燥而恶湿。

×5.“益火补土法”,目前临床上多指温心阳以补脾阳的一种方法。

×6.寒性收引,指寒邪伤人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7.“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即是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的一种病理改变。

×8.临床见肌肉消瘦、四肢运动无力,主要责之于肝气血不足。

×9.“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其原理在于膀胱能贮尿排尿。

×10.六淫致病,易合邪伤人,多自肌表、口鼻而侵入。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阴阳:是对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它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概括。

它既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2.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3.格阳:又称阴盛格阳。

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衰极之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4.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5.通因通用: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实证。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12分)1.营气和卫气有何异同?答:同:都来源于水谷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

异:营气性质精纯,富有营养,卫气性质剽疾滑利,易于流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属阴,卫属阳。

营气有化生血液和营气全身的功能,卫气有防卫、温养和调控腠理的功能。

2.肺主宣发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答:(1)呼出体内浊气。

(2)将脾转输来的津液和水谷精微上输头面诸窍,外达皮毛肌腠;(3)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控制和调节其排泄。

3.如何理解“风性善行而数变”?①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

如行痹的关节的疼痛游走不定。

②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发病迅速的特性。

如风疹发病时此起彼伏,发无定处等。

六.论述题(每题6分,共18分)1.试述脾与胃的关系。

答:(1)同居中焦,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2)共司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

①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纳运协调。

②胃主通降,脾主升清,升降相因。

③胃为腑,属阳土,性喜润而恶燥;脾为脏,属阴土,性喜燥而恶湿。

燥湿相济。

(3)病理上相互影响: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

反之,饮食不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与运化,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2."如何理解“津血同源”和“血汗同源”?有何临床意义?答:津液与血液,都源于水谷精微所化生。

同时,津液能变化为血液,血液也可以变化为津液,二者互相转化。

故曰“津血同源”。

津血同源,而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则伤津液,津液伤损则血液必虚,故曰“血汗同源”。

临床意义:如临床上病人失血过多时,脉外之津液大量渗入于脉内,则形成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津液不足之症,因此,对于失血和血虚的病人,不宜用汗法。

故《灵枢·营卫生会篇》有“夺血者无汗”,《伤寒论》有“衄家不可发汗”和“亡血家不可发汗”之诫。

若津液大量损耗时,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不足,甚至脉内之津液亦可渗出于脉外,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和津亏血瘀等病变。

因此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亏的患者,不可轻易地使用破血,逐血之峻剂。

故《灵枢·营卫生会篇》有“夺汗者无血”的告诫。

"3.试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以下四点:1 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湿为水类,有一定的重量,所以湿邪致病,多有沉重重着的感觉。

如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沉等,浊,即秽浊,指湿邪为病,可使分泌物、排泄物增多而秽浊不清。

如湿病面垢多眵,下痢粘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带下过多等。

2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类水,故为阴邪。

水湿之邪重着粘滞,侵入人体,留滞不化,易滞留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的升降。

脏腑经络阻滞,气机不畅,故常见到胸闷脘痞、胀满等症状。

外感湿邪,最易损伤或阻遏脾阳,导致脾阳不振,水湿内停,易见腹泻,水肿等症状。

3 湿性粘滞。

粘滞。

即粘腻阻滞之意,湿邪犯人,其粘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分泌物或排泄物多表现为涩滞不爽,如大便里急后重,小便涩滞不畅等;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长,易反复等。

4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为病,多见于下部的症状,如下痢、带下、淋浊、下肢水肿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