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 食品毒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借用基础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来源及对人体损害的作用与机制,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

2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任务:

(1)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来源、分布、形态、及其进入人体的途径与代谢规律,阐明影响中毒发生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2)研究食品中化学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特别应阐明致突变、致畸、致癌和致敏等特殊毒性,提出早期诊断的方法及健康监护措施;

(3)研究化学物在食物中的安全限量,评定食品的安全性,制定相关卫生标准.

内容:

(1)有毒有害物质的来源、理化性质、结构;

(2)毒性作用及机制

(3)开展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4)开展危险性评估(风险评估)

3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1)从方法学来分

•微观方法

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的毒作用表现。

•宏观方法

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2)根据采用的方法不同

•体内试验(in vivo test)

实验对象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豚鼠、家兔、仓鼠(hamster)、狗和猴等。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体动物进行

•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

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3) 从试验对象来分

•动物实验

•人体试验

•人群流行病学研究

第二章

4 什么是剂量-反应曲线?有哪些类型?

剂量-反应关系(quantal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指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可用曲线表示,不同毒物在不同条件下引起的反应类型是不同的。

剂量-反应曲线类型:

(1)S形曲线型:对称S形曲线、非对称S形曲线

(2)直线型

(3)抛物线型

(4)指数曲线型

(5)双曲线型

(6)受干扰的曲线型

第三章

第三章

1、什么是生物转运?生物转运的方式

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

方式:

1.1 简单扩散

影响单纯扩散的主要因素:

脂/水分配系数:指化学物在含有脂和水的体系中,在分配达到平衡时在脂相和水相的浓度比值。

简单扩散的三个条件

•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

•化学毒物必须有脂溶性

•化学毒物必须是非电离状态毒理学意义

毒理学意义:在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外源化学物是通过简单扩散进行生物转运

1.2 滤过(filtration)

又称水溶扩散(aqueous diffusion)是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化学物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携带到低压侧的过程。

毒理学意义:水及一些溶于水而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通过滤过完成生物转运过程

1.3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载体转运是通过细胞膜上的某些特异性蛋白质载体帮助而扩散。不需要供应ATP

1.4主动转运(逆流转运)

•特点:

a逆浓度梯度转运b需要消耗ATP c其转运需要膜上的特异性载体蛋白

d载体对转运的化学物有特异选择性e可发生饱和现象f可出现竞争性抑制

1.5膜动转运(cytosis)

•大分子物质的转运伴有膜的运动,称膜动转运。

•胞吞(pinocytosis) 又称入胞。某些液态蛋白质或大分子物质,可通过生物膜的内陷形成小胞吞噬而进入细胞内。

•胞吐(exocytosis)又称胞裂外排或出胞。某些液态大分子物质可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如腺体分泌及递质的释放等。

2、什么是生物转化?生物转化的意义

生物转化:外源化学物经酶催化后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代谢过程

意义:a水溶性显著增加. b是改变其毒效学性质:代谢活化或生物活化及灭活.

3、外源性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排泄途径主要有哪些?

吸收: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a经胃肠道吸收b经呼吸道吸收c经皮肤吸收

d其它途径:注射

• 皮下注射• 肌肉注射• 静脉注射• 腹腔内注射

4、机体内主要的贮存库有哪些?

血浆蛋白质作为贮存库:白蛋白,血浆蛋白是暂时贮存库

肝脏和肾脏作为贮存库

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

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

5、生物转化的主要反应类型?

Ⅰ相反应

Ⅱ相反应

6、简述I相反应和II相反应的概念及反应类型

Ⅰ相反应:指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

Ⅱ相反应指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团)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

第5章

1、什么是急性毒性?急性毒性的试验目的是什么?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指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期(最长到14天)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目的:

①测试和求出化学毒物对一种或几种试验动物的致死量(以LD50表示)以及其它的急性毒性参数,了解急性毒作用强度.

②并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的情况,初步评价急性毒作用性质、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探求化学毒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初步评价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③为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试验的染毒剂量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并为选择观察指标提出建议.

⑤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2、何为亚慢性毒性作用?亚慢性毒性的试验目的是什么?

亚慢性毒性作用:

亚慢性毒性的概念

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亚慢性毒性试验的设计

亚慢性毒性(subchronic toxicity)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较长期接触时外源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1- 6个月)

试验目的:

1.确定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效应谱,为在急性及亚急性毒性试验中发现的毒作用提供新的信息,并发现在急性及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未发现的毒作用;

2.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的靶器官;

3.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确定其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提出此受试物的安全限量参考值。

4.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损害的可逆性;

5.亚慢性毒性试验为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及观察指标选择提供依据;

6.为毒作用机制研究、为将毒性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3、何为慢性毒性作用?其试验目的是什么?

慢性毒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