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

合集下载

毒理学三大原理

毒理学三大原理

毒理学三大原理
毒理学是研究有毒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影响的学科。

在毒理学中,存在着三大基本原理,它们是:
1.剂量-效应关系原理:这一原理指出,毒物的效应与暴露的剂量之间存在着关系。

一般而言,随着剂量的增加,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也会增强。

剂量-效应关系可以是线性的、非线性的,甚至可能存在剂量阈值效应,即只有在超过某个剂量阈值后,才会出现明显的毒性效应。

2.暴露-反应关系原理:这一原理指出,不同个体对同一毒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这取决于暴露的时间、频率、途径以及个体的遗传特征、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因素。

不同的个体对同一毒物的反应可以呈现出多样性,包括敏感性、抵抗性以及个体间的差异。

3.毒物作用机制原理:这一原理研究毒物进入生物体后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的具体机制。

毒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生物体的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产生毒性作用,如干扰细胞信号传导、破坏细胞膜完整性、影响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等。

了解毒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其毒性效应,为毒物风险评估和毒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这三大原理在毒理学研究和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毒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健康的影响,进而指导毒物风险评估、毒物治疗和环境毒理学等领域的工作。

1/ 1。

毒理(整理)

毒理(整理)

【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毒理学研究的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toxicology)】采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

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线索,通过形成假设为发展机制毒理学作出贡献【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toxicology)】研究重点是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条例措施,确保安全,保护健康【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毒理学实验可采用整体动物、游离的动物脏器、组织、细胞进行。

根据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可分为体内试验(in-vivo-test)和体外试验(in-vitro-test)。

毒理学还利用限定人体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直接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和人群健康的影响【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

可严格控制接触条件,测定多种类型的毒作用。

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豚鼠鼠、家兔、仓鼠(hamster)、狗和猴等。

在特殊需要情况下,也采用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鸟类、昆虫等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例如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等哺乳动物体内试验是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但体内试验影响因素较多,难以进行代谢和机制研究【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毒理学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体外试验系统缺乏整体毒物动力学过程,并且难以研究外源化学物的慢性毒作用:【游离器官】利用器官灌流技术将特定的液体通过血管流经某一离体的脏器(肝脏、肾脏、肺、脑等),借此可使离体脏器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生活状态,与受试化学物接触,观察在该脏器出现有害作用,以及受试化学物在该脏器中的代谢情况【细胞】利用从动物或人的脏器新分离的细胞(原代细胞,primarycell)或经传代培养的细胞如细胞株(cellstrain)及细胞系(cellline)【细胞器(organelle)】将细胞制作匀浆,进一步离心分离成为不同的细胞器或组分,例如线粒体、微粒体、核等,用于实验。

毒理学名词解释

毒理学名词解释

毒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毒理学(T 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 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poison,toxicant):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称为毒物。

4、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毒效应)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5、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7、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指毒物在低剂量时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有抑制作用。

其基本形式是U型,双相剂量- 反应曲线。

8、半数致死剂量/浓度(median lethal dose or concentration,LD50/LC50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

通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

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越大,其LD50的数值越小。

9、阈值(threshold):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10、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Zac):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

毒理学名词解释

毒理学名词解释

毒理学名词解释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的有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毒理学名词的解释。

1. 毒物(toxin):指对生物体具有有害作用的物质。

毒物可以是天然产生的,如植物毒素、动物毒液、微生物产生的毒素等;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如化学物质、药物等。

2.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指毒物在短期内(通常是24小时)造成的有害作用。

急性毒性通常通过LD50(致死剂量50%)或LC50(致死浓度50%)来评估。

3. 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指毒物长期暴露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慢性毒性通常通过长期实验或流行病学研究来评估。

4. 免疫毒性(immunotoxicity):指毒物对免疫系统的有害影响。

免疫毒性可以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使个体对感染和肿瘤形成的抵抗力减弱。

5. 遗传毒性(genotoxicity):指毒物对遗传物质(DNA)的直接或间接损伤。

遗传毒性可以导致突变,进而引发细胞的异常增殖及癌症。

6. 环境毒性(environmental toxicity):指毒物对环境中其他生物的有害作用。

环境毒性评估通常包括对水生生物、土壤中微生物等的影响。

7. 积累毒性(cumulative toxicity):指毒物在生物体内的蓄积及其产生的有害作用。

某些毒物如重金属可以在生物体内积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

8. 代谢毒性(metabolic toxicity):指毒物在生物体内发生代谢变化后产生的有害效应。

某些毒物在代谢过程中,会形成更有毒、更活跃的代谢产物。

9. 致畸毒性(teratogenicity):指毒物对胚、胎发育的有害影响。

毒物暴露在妊娠期间可能导致胚胎畸形、身体缺陷等。

10. 致突变毒性(mutagenicity):指毒物对遗传物质产生突变的能力。

致突变物质可以引发细胞的DNA损伤,从而增加癌症和遗传病的风险。

这些是毒理学中常见的一些名词解释,它们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影响的重要概念。

毒理名词解释(1)

毒理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1.外源化学物: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2.toxicity(毒性):指化学物能够引起机体损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

3.效应:是量反应, 表示暴露于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4.反应:是质反应,指暴露于某外源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

5.靶器官:因为选择性毒性的存在,外源物质进入机体,对体内各器官的毒作用不同,其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6.阈值: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7.吸收:毒物从接触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毒物的吸收。

8.蓄积:化学毒物的吸收速度超过代谢和排泄的速度,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

9.终毒物: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素乱井表现毒物毒性的物质。

10.增毒: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为终毒物的过程11.解毒:消除终毒物或阻止终毒物生成的生物转化过程12.first pass effect(首过效应):经口给药时,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系统到达肝脏而被代谢。

13.细胞凋亡: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14.variation (变异):是由遗传和遗传外因素控制的外观变化,或由于分化改变而引起的差异。

15发育毒性: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

16.母体毒性:是指化学毒物对妊振母体的有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慢、功能异常、临床症状甚至死亡。

17.危害:是指当机体、系统或人群暴露时可能产生有害作用的某一种因子或场景的固有性质。

18.危险度:也称为危险性或风险度,系指在具体的暴露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对机体、系统或人群产生有害作用的概率。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毒理学第一章绪论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以及两者直降的相互作用的学科,为保护生物体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了依据。

毒理学的任务:1、化学结构与毒性作用关系2、毒物动力学3、中毒机理和中毒诊断4、化学物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及卫生标准制定5、生态都行的研究与评估第二章动物毒理学的基本概念1、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活的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2、毒素:是由活的机体产生,切化学结构上位完全清楚地一类特殊物质。

3、毒性:是指外援化学物对机体的易感部位引起有害生物学作用的能力。

化学物的毒性大小是相对的,既只要达到一定的剂量水平,所有的化学物均具有毒性而低于某一剂量时,又都不具有毒性。

接触条件对化学物毒性的影响:1、染毒途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经口注射>经皮染毒2、染毒时间3、染毒频率4、染毒期限急性、亚急性或蓄积性、亚慢性和慢性4、危险性:表示化学物对机体引起有害生物学作用的可能性大小。

是指外源化学物在特定的接触条件下,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大和危险性大小不是一个概念,毒性大,极小量致死,但是接触少,因而危险性大;毒性小,危险性也可能会大)。

5、安全性:安全性与危险性是相对的概念,理论上安全性是指无危险性(零危险度)或危险度可忽略的程度。

但是实际上不可能会存在绝对的无危险性。

6、致死剂量(LD):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一般用mg/kg表示。

7、绝对致死剂量(LD 100):是指外源化学物引起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浓度,如果降低此浓度,就会有动物存活。

8、最小致死剂量(MLD或LD 01):指外源化学物使受试动物群体中个别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

9、最大耐受量(LD 0):指外源化学物不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

10、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给受试动物一次或者24h内多次染毒后引起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毒理学三大基本原理

毒理学三大基本原理

毒理学三大基本原理毒理学三大基本原理毒理学是一门研究毒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毒物的性质、来源、分布、检测方法、生物体的毒性反应、解毒机制及预防措施等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列举的方式来介绍毒理学的三大基本原理。

1. 剂量-效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剂量-效应关系是指毒物产生毒性效应的程度与其暴露剂量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阈值效应和非阈值效应。

•阈值效应:在某一剂量以下,毒物不会产生毒性效应。

•非阈值效应:即使在非常低的剂量下,毒物也可能产生毒性效应。

•剂量-效应关系可以用于评估毒物的安全性,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2. 毒性动力学(Toxicokinetics)•毒性动力学研究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这些过程与毒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作用时间及作用部位密切相关。

•毒性动力学有助于理解毒物的生物效应和作用机制,为毒物的监测和控制提供方法。

•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物质性质、生物体特性、环境条件等。

3. 毒性效应与毒性机制(Toxic Effects and Mechanisms)•毒性效应是指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如损伤、疾病或死亡等。

•毒性机制是指毒物引起毒性效应的生物化学、生理和病理过程。

•研究毒性效应和毒性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毒物中毒,为制定安全标准和规定提供依据。

•毒性效应和毒性机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个体差异、基因突变、外界环境等。

总结:毒理学的三大基本原理包括剂量-效应关系、毒性动力学和毒性效应与毒性机制。

这些原理对于理解毒物的性质、评估毒物的安全性、预防和治疗毒物中毒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毒物的作用机制,为公共健康安全提供保障。

毒理学的其他重要概念和原理除了上述三大基本原理之外,毒理学还涉及其他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理。

下面我们将通过列举的方式来介绍这些内容。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一、毒物(Toxin)毒物是指对生物体产生损害的物质,它们通过吸入、摄入、接触或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的器官、组织和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毒物可以分为天然毒素和人工合成毒素两大类。

1.1 天然毒素天然毒素是指存在于天然产物中的毒性物质。

例如,毒蕈菇中的毒素是一种天然毒素,它能够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致命的影响。

1.2 人工合成毒素人工合成毒素是通过化学合成手段制备出来的毒性物质。

例如,农药中的有机磷类化合物是一种人工合成毒素,它们可以对昆虫、植物或其他生物产生毒性效应。

二、毒性(Toxicity)毒性是指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作用程度或强度。

毒性可以通过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来评估和确定。

一般来说,毒性可以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

2.1 急性毒性急性毒性是指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短期剧烈毒性效应。

通常情况下,急性毒性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引起明显的中毒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2.2 慢性毒性慢性毒性是指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长期较低剂量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通常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够显露出来,例如某些长期接触有毒物质的工人可能会患上慢性中毒症。

三、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及其机理的学科。

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毒物对细胞、器官和整个生物体的影响。

3.1 毒物吸收毒物吸收是指毒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或黏膜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内部。

吸收程度和速度会影响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3.2 毒物分布毒物分布是指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情况。

不同的毒物在生物体内会有不同的分布特点,这取决于毒物的性质以及生物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特点。

3.3 毒物代谢毒物代谢是指毒物在生物体内被代谢成其他化合物的过程。

通过代谢,毒物可以被转化为更容易排除的物质,降低其对生物体的毒性。

3.4 毒物排泄毒物排泄是指毒物通过尿液、粪便、呼气和汗液等途径从生物体中排出的过程。

毒理

毒理

第一章绪论1.现代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在特定情况下,机体接触化学、生物或物理物质后呈现有害作用(毒性)的科学。

其任务即涉及定性地鉴定环境中导致机体伤害作用的有害物质,有定性地检测导致机体危害/毒性的接触环境因素。

2.毒理学(toxicology)又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研究毒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发生发展的特征和机制、最终结果及其危险因素,主要用于外源性物质对机体损伤作用的本质,相关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3.研究范围:包括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作用的规律与特征归纳、相关机制探索,以及新药临床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临床合理用药的方面。

4.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5.药品的属性:是专供人类防治疾病使用的特殊物质,正确地使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两重性(药效作用和不良作用),是药物毒理学区别于其他各毒理学分支的特征。

6.有毒(toxic):指物质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并)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7.毒性(toxicity):指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有害)作用。

8.被药物造成损害的部位,才是药物毒理作用的靶部位(target site),被损伤的组织器官称为毒性靶组织(target tissue of toxicity)或毒性靶器官(target organ of toxicity )。

9.药物对组织、器官的毒性有直接或间接两种。

直接毒性作用药物必须到达损伤部位;间接毒性作用则可能是药物首先改变了机体某些调节功能继而影响其他部位,因此药物产生毒性作用的靶部位并不一定是其浓度最高的部位。

10.药物毒理学研究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描述毒理学: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而提供毒理学信息。

内容有实验品的急性或长期毒性,包括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癌性;机体对毒物的代谢和清除、毒物的吸收、分布与蓄积;产生毒性作用的量效实验。

毒理—名词解释

毒理—名词解释

环境毒理学名词解释1、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toxicant)。

2、毒性(toxicity):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机体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3、毒作用(toxic effect):又称毒效应,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4、效应: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质在机体个体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5、剂量—反应关系:生物体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与其所产生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6、最大耐受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LD0):能使一群动物虽然发生严重中毒,但全部存活无一死亡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7、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是指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最低剂量。

表示LD50的单位为mg/kg体重。

8、半数耐受限量(median tolerance limit,TLm)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群水生生物中50%个体能够耐受的某种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单位为mg/L。

9、最小有作用剂量也称中毒阈剂量(threshold dose)指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时,在一定时间内,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者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10、最大无作用剂量:(NOAEL),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的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

11、每日容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人类终生每日摄入该外来化学物质对人体不致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12、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人体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毒理学研究内容

毒理学研究内容

毒理学研究内容什么是毒理学?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作用的科学领域。

它主要关注的是毒物的性质、毒物引发的生物效应以及毒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毒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毒物,包括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微生物、药物等。

毒理学的研究对于了解毒物的安全性评估、环境污染物的防治以及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毒理学的研究内容毒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毒物的性质和来源毒物的性质和来源是毒理学研究的基础。

这个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毒物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以及生物转化过程。

毒物的来源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

了解毒物的性质和来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危害。

2. 毒物的生物学效应毒物的生物学效应指的是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这个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毒物对细胞、组织以及器官的损伤和影响。

毒物可以引发细胞死亡、基因突变、免疫系统紊乱、生殖系统损伤等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通过研究毒物的生物学效应,可以更好地了解毒物的毒性机制。

3. 毒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毒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毒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个方面的研究包括毒物的吸入、摄入、皮肤接触等途径,以及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了解毒物在生物体内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毒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副作用,以及制定相应的毒物安全控制措施。

4. 毒物的安全性评估毒物的安全性评估是毒理学研究的应用方向之一。

这个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暴露评估以及风险评估。

通过进行毒物的安全性评估,可以为相关行业和政府制定毒物使用的安全标准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毒理学研究的应用领域毒理学研究的成果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的研发与安全性评价毒理学研究对于药物的研发和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毒物的生物学效应和相互作用,可以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毒理学基础知识

毒理学基础知识

毒理学基础知识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以下是毒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1.毒性(Toxicity):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性质。

毒性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取决于剂量和暴露时间。

2.剂量(Dose):剂量是指化学物质进入生物体的量。

剂量通常以毫克(mg)或微克(μg)来衡量,并且与毒性效应的强度有关。

3.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急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包括口服、皮肤接触或吸入染毒。

4.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慢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在长期暴露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试验通常涉及长期喂食或重复剂量。

5.致突变性(Mutagenicity):致突变性是指化学物质引起基因或染色体突变的潜力。

致突变性通常通过体外试验来评估。

6.生殖发育毒性(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生殖发育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殖系统和发育中的胚胎的毒性效应。

这通常通过体内试验来评估,包括对怀孕动物的研究。

7.致癌性(Carcinogenicity):致癌性是指化学物质引起癌症的潜力。

致癌性通常通过长期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来评估。

8.毒理学测试方法:毒理学测试方法包括体外试验(如细胞培养试验)和体内试验(如动物实验)。

体外试验通常用于快速筛选和评估化学物质的潜在毒性,而体内试验则用于更深入的研究。

9.安全限值(Safety Limits):安全限值是指化学物质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中的允许最大浓度。

这些限值通常由监管机构设定,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10.毒理学研究的应用:毒理学研究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的安全性,指导化学物质的使用,以及在发生中毒事件时提供科学依据。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在评估化学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影响时的应用。

描述毒理学

描述毒理学

描述毒理学
毒理学是研究有毒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科学领域。

它探究了各种外源性和内源性毒物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的毒性效应,以及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致病机理。

毒理学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毒物的化学性质和生物转化;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途径;毒物对细胞和组织的影响,如细胞毒性、基因毒性和突变性;毒物的致病机制,包括直接作用、间接影响和免疫毒理学机制;不同个体对毒物的敏感性和遗传易感性;毒物的潜在剂量效应关系和暴露时间效应,以及毒物的累积效应和长期致病性;毒物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包括化学品的混合作用和环境因子的干扰效应。

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体内和体外实验室研究、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和计算机模拟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来评估毒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致突变和致癌性、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免疫毒性和其他不良效应。

毒理学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药物研发和风险评估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毒理学的研究,可以评估化学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危害,制定安全标准和指导意见,帮助政府、行业和个人做出明智的决策,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

毒理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分类

毒理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分类

毒理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分类毒理学的名词解释:毒理学(toxicology)是一门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有害作用的应用学科。

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反应、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的科学,也是对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科学。

是预测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毒理学的分类:从研究内容上可分为:描述性毒理学、机制性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也有称为法规毒理学)三部分。

从依照标准学科划分可分为:法医毒理学、临床毒理学、管理毒理学或法规毒理学、研究毒理学等。

从应用毒理学可分为:食品毒理学、工业毒理学、农药毒理学、军事毒理学、放射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等分支。

从研究对象可分为:昆虫毒理学、兽医毒理学、人体毒理学和植物毒理学。

从研究领域可分为:药物毒理学、环境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工业毒理学、临床毒理学、法医毒理学、分析毒理学、军事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等。

从研究的靶器官或系统可分为:器官毒理学、肝脏毒理学、肾脏毒理学、眼毒理学、耳毒理学、神经毒理学、生殖毒理学、免疫毒理学等。

毒理学的作用:目前公认的毒理学定义是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危害的科学。

由于毒理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保护生物体的健康或安全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因此从学科性质上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贯穿了预防为主的思想。

由于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广泛,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而生物体包括人、动物、植物,因此毒理学与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学有联系;与工业、农业、经济有联系;与法医学、临床医学、生态学及环境保护有联系;可以说,它与地球上生命的整个未来有联系。

因而,毒理学在临床医学、药学、环境保护、动物学、优生优育、职业劳动保护和食品卫生等领域中均有广泛用途。

也因此毒理学的分类非常复杂,可从不同角度分类,并不完全一致。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毒理学是一门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的科学。

毒物是指那些会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物质,包括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生物毒素等。

在毒理学中,有一些特殊的术语和名词,下面是一份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1. 毒性(Toxicity):指毒物对生物体的伤害程度。

毒性可以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指短期接触或者一次给药所引起的毒性反应,而慢性毒性则是长期暴露于毒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2. 毒理作用(Toxicokinetics):指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了解毒物的毒理作用有助于研究其对生物体的影响和毒性机制。

3. 毒理代谢(Toxicant metabolism):毒物在生物体内被代谢的过程。

毒理代谢可以将毒物转化为更容易被排出体外的代谢产物,也可以转化为更具毒性的代谢产物。

4. 毒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毒物动力学有助于揭示毒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5. 毒物相互作用(Toxicant interaction):当两种或更多的毒物同时存在时,它们可能会产生相互增强或者相互抵消的效应。

毒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毒物的风险评估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6. LD50:半数致死剂量(Lethal Dose 50)的缩写,表示在实验条件下,给予一定数量的动物致死的毒物剂量。

7. NOAEL:无观察不良效应水平(No-Observed-Adverse-Effect Level)的缩写,表示在实验条件下,最高剂量或浓度下无毒性反应。

8. 毒作用靶标(Target organ):指毒物在生物体内作用的特定器官或组织。

毒物可以对多个器官产生毒性影响,也可以对特定器官产生选择性毒性。

9. 突变原性(Mutagenicity):指物质对DNA或染色体的遗传物质造成突变的能力。

突变原性是评估物质是否具有致癌风险的重要指标。

10. 致癌性(Carcinogenicity):指物质对生物体产生致癌作用的能力。

毒理学基本概念-药理学

毒理学基本概念-药理学
毒效应/作用(toxic effect):外源化学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生物大分子成分相互作用,引起机体有害的生物学改变,又叫有害作用(adverse effect) 毒效应是化学毒物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可能影响毒效应 中毒(poisoning):指机体受毒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
安全限值
每日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allowable daily intake, ADI):指正常成人每日从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化学物的总量(mg/kg·bw)。在该剂量下,终身每日摄入某化学物不会引起人体健康的任何可测知的健康危害。一般用于人为加入的化学物,如食品添加剂、农药或兽药残留等。也可以是AWI 可耐受摄入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 TDI):用于不可避免的污染物。也可以是TWI 临时每周耐受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weekly intake,PTWI):用于有蓄积性的污染物,如重金属
*
11. 毒性参数
上限参数(致死剂量) 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 LD100) 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 ) 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 MLD or LD01) 最大耐受剂量或最大非致死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 MTD or LD0)
*
1. 外源化学物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又称外源生物活性物质,是毒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 与之相对应的是内源性化学物,现代毒理学也研究有毒的内源性化学物,如自由基、同型半胱氨酸等

毒理学基本概念-药理学

毒理学基本概念-药理学

03
毒理学实验设计
实验动物选择
动物种类
选择与人类生理机制相近的动物种类,如大鼠、小 鼠、兔子等。
年龄与性别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动物。
健康状况
确保动物处于良好健康状态,无感染或疾病。
实验设计原则
80%
随机化
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随机分 配。
100%
对照原则
设置对照组以比较实验组的变化 。
研究内容包括药物不良反应监 测、诊断和治疗,以及化学治 疗药物的剂量调整和个体化治 疗。
临床毒理学为临床医生和药师 提供指导,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有效。
05
毒理学展望
毒理学发展趋势
跨学科合作
毒理学与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将进一步加强, 推动毒理学研究向更深入、更广泛的方向发展。
转化毒理学
80%
重复原则
确保实验结果可重复性,通常至 少进行3次重复实验。
实验方法
给药途径
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如口服 、注射等。
给药剂量
设置不同剂量的药物处理,以 观察剂量反应关系。
观察指标
确定实验过程中需要观察的指 标,如生理指标、生化指标等 。
实验数据处理
01
02
03
04
数据收集
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实验 组和对照组的数据。
暴露科学的发展
暴露科学涉及到个体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暴露程度 和方式,如何准确测量和评估暴露水平是毒理学研 究的难点。
跨物种毒性比较
不同物种对同一物质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如何进行跨物种的毒性比较和外推是毒理学 研究的难题。
毒理学未来发展方向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1

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1. 毒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史
2. 毒物的分类与特性
2.1 毒物的分类
2.2 毒物的特性
3. 毒物的吸入途径与对人体的影响
3.1 吸入途径
3.2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3.3 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4. 毒物的摄入途径与对人体的影响
4.1 摄入途径
4.2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4.3 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5. 毒物的接触途径与对人体的影响
5.1 接触途径
5.2 对皮肤的影响
5.3 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6. 毒性评价与安全评估
6.1 毒性评价的方法
6.2 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
6.3 安全评估的目的与方法
7. 毒物的治疗与解毒
7.1 毒物治疗的原则
7.2 解毒剂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7.3 解毒的方法与途径
8. 毒物的环境与健康影响
8.1 毒物的释放与传播途径
8.2 毒物的生物积累与生态效应
8.3 毒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9. 毒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9.1 纳米毒理学
9.2 环境激素与毒性
9.3 基因毒性学
9.4 毒物与遗传疾病的关联
总结
毒理学是研究有害物质对生物体的危害及其机制的科学,包括毒物的分类、对人体的影响、毒性评价与安全评估、毒物的治疗与解毒、毒物的环境与健康影响等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领域如纳米毒理学、环境激素与毒性、基因毒性学等正成为毒理学的研究热点。

进一步深入研究毒物的特性与影响,有助于保护人类健康,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

(完整版)毒理名词解释

(完整版)毒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毒理学(toxicology):为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3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4毒物(toxicant):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是法规管理名词,对于急性毒性规定在某个剂量下可引起机体的有害作用的物质为~。

5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称为毒效应。

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不可改变,而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5.1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的生物学效应包括损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

①外源化学物的损害作用: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②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非损害作用中,机体发生的生物化学变化应在机体适应代偿范围内,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提高。

6效应(effect):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此种变化的程度用计量单位来表示。

反应(response):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观察结果只能以“有”或“无”、“异常”或“正常”等计数资料来表示。

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赖表示8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毒理名词解释

毒理名词解释

5 毒理学实验基础
体内试验 in vivo test:以实验动物为模型,最终目的是 通过外源化学物对实验动物的毒性反应,向人外推,以 期评估外源化学物对人的危害及危险性。 体外实验 in vitro test: 筛选和预测急性毒性、 机制研究。 近交系 inbred strain: 是指至少连续 20 代的全同胞兄妹 或亲子之间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 起源于第 20 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如 BALB/c、 DBA 等小鼠等 杂交群动物 hybrids:两个近交系之间交配所繁殖的子 一代动物,简称 F1 代动物 封闭群 closed colony:亦称为远交群 outbred stock,一 个种群在 5 年以上不从其外部引入新血缘,仅由同一品 系的动物在固定场所随机交配繁殖生产的动物种群。如 KM 小鼠,NIH 小鼠,SD 大鼠,Wistar 大鼠等。
1 毒理学绪论
毒理学 toxicology:从生物学角度研究外源因素和内源 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与机制,并进行安 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风险评估、危险性管理与交流的 科学。 描述毒理学:通过各种毒性试验研究外源化学物的毒作 用特征。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规与措施的制订提 供基础资料。 机制毒理学:研究外源和内源因素对生物体毒作用的细 胞、分子以及生化机制。 管理毒理学:依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对毒作用规律的研 究成果,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 付诸实施,以确保对化学品、药品、食品等进行有效的 管理,保障接触人群的健康。 外源化学物 xenobiotics: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 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 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毒物 toxicant: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够使生物体 发生有害反应、严重功能破坏甚至危及生命的任何物质。 毒性 toxicity:指某种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能 力。 危害性 hazard: 定性表示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作 用的可能性。 安全性 safety:某种物质在一般的接触情况下,不会引 起对健康有害作用,就可认为是安全。 危险性 risk:指一定时期内从事某种活动,如接触外源 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如造成机体损伤、产生疾病或 死亡的概率。 安全限值:对各种有害因素规定的接触限量要求,在低 于此接触量时,根据现有的知识,不会观察到任何直接 和/或间接的有害作用。 通常通过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 剂量(NOAEL)除以安全系数计算得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 食品毒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借用基础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来源及对人体损害的作用与机制,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

2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任务:(1)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来源、分布、形态、及其进入人体的途径与代谢规律,阐明影响中毒发生和发展的各种条件;(2)研究食品中化学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特别应阐明致突变、致畸、致癌和致敏等特殊毒性,提出早期诊断的方法及健康监护措施;(3)研究化学物在食物中的安全限量,评定食品的安全性,制定相关卫生标准.内容:(1)有毒有害物质的来源、理化性质、结构;(2)毒性作用及机制(3)开展毒理学安全性评价(4)开展危险性评估(风险评估)3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1)从方法学来分•微观方法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的毒作用表现。

•宏观方法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2)根据采用的方法不同•体内试验(in vivo test)实验对象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豚鼠、家兔、仓鼠(hamster)、狗和猴等。

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3) 从试验对象来分•动物实验•人体试验•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第二章4 什么是剂量-反应曲线?有哪些类型?剂量-反应关系(quantal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指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可用曲线表示,不同毒物在不同条件下引起的反应类型是不同的。

剂量-反应曲线类型:(1)S形曲线型:对称S形曲线、非对称S形曲线(2)直线型(3)抛物线型(4)指数曲线型(5)双曲线型(6)受干扰的曲线型第三章第三章1、什么是生物转运?生物转运的方式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方式:1.1 简单扩散影响单纯扩散的主要因素:脂/水分配系数:指化学物在含有脂和水的体系中,在分配达到平衡时在脂相和水相的浓度比值。

简单扩散的三个条件•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化学毒物必须有脂溶性•化学毒物必须是非电离状态毒理学意义毒理学意义:在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外源化学物是通过简单扩散进行生物转运1.2 滤过(filtration)又称水溶扩散(aqueous diffusion)是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化学物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携带到低压侧的过程。

毒理学意义:水及一些溶于水而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通过滤过完成生物转运过程1.3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载体转运是通过细胞膜上的某些特异性蛋白质载体帮助而扩散。

不需要供应ATP1.4主动转运(逆流转运)•特点:a逆浓度梯度转运b需要消耗ATP c其转运需要膜上的特异性载体蛋白d载体对转运的化学物有特异选择性e可发生饱和现象f可出现竞争性抑制1.5膜动转运(cytosis)•大分子物质的转运伴有膜的运动,称膜动转运。

•胞吞(pinocytosis) 又称入胞。

某些液态蛋白质或大分子物质,可通过生物膜的内陷形成小胞吞噬而进入细胞内。

•胞吐(exocytosis)又称胞裂外排或出胞。

某些液态大分子物质可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如腺体分泌及递质的释放等。

2、什么是生物转化?生物转化的意义生物转化:外源化学物经酶催化后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代谢过程意义:a水溶性显著增加. b是改变其毒效学性质:代谢活化或生物活化及灭活.3、外源性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排泄途径主要有哪些?吸收: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

a经胃肠道吸收b经呼吸道吸收c经皮肤吸收d其它途径:注射• 皮下注射• 肌肉注射• 静脉注射• 腹腔内注射4、机体内主要的贮存库有哪些?血浆蛋白质作为贮存库:白蛋白,血浆蛋白是暂时贮存库肝脏和肾脏作为贮存库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5、生物转化的主要反应类型?Ⅰ相反应Ⅱ相反应6、简述I相反应和II相反应的概念及反应类型Ⅰ相反应:指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

Ⅱ相反应指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团)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第5章1、什么是急性毒性?急性毒性的试验目的是什么?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指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期(最长到14天)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目的:①测试和求出化学毒物对一种或几种试验动物的致死量(以LD50表示)以及其它的急性毒性参数,了解急性毒作用强度.②并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的情况,初步评价急性毒作用性质、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探求化学毒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初步评价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③为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试验的染毒剂量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并为选择观察指标提出建议.⑤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2、何为亚慢性毒性作用?亚慢性毒性的试验目的是什么?亚慢性毒性作用:亚慢性毒性的概念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亚慢性毒性试验的设计亚慢性毒性(subchronic toxicity)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较长期接触时外源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 1- 6个月)试验目的:1.确定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效应谱,为在急性及亚急性毒性试验中发现的毒作用提供新的信息,并发现在急性及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未发现的毒作用;2.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的靶器官;3.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确定其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提出此受试物的安全限量参考值。

4.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损害的可逆性;5.亚慢性毒性试验为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及观察指标选择提供依据;6.为毒作用机制研究、为将毒性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3、何为慢性毒性作用?其试验目的是什么?慢性毒性作用:慢性毒性的概念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慢性毒性试验设计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是指人或实验动物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 2年)试验目的:1.确定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效应谱,为在急性及亚急性毒性试验中发现的毒作用提供新的信息,并发现在急性及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未发现的毒作用;2.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的靶器官;3.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确定其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提出此受试物的安全限量参考值。

4.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损害的可逆性;5.亚慢性毒性试验为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及观察指标选择提供依据;6.为毒作用机制研究、为将毒性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4、什么是积蓄毒性作用?化学毒物进入机体后,经过生物转化以代谢产物或化学物原型排出体外。

但是,当化学毒物反复多次给动物染毒,化学毒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的速度和排泄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就有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accumulation)。

5、怎样进行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评价?我国食品毒理急性毒性分级法[1994]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分级(WHO)利用LD50来比较不同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大小四种不同外源化学物的LD50及剂量/反应(死亡)关系曲线最小致死剂量(MLD)估计•如果急性毒性试验得到较好的剂量-反应关系,则可直接计算LD0l(使一组实验动物1%死亡的剂量),并以LD0l作为MLD的估计值。

实际上,即使得到很好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LD0l的可信限将是相当宽的,并包含了MNLD(最大非致死剂量)。

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评价•亚慢性毒性进行评价时,应包括三个步骤:①明确化学物质的毒效应。

通过全面观察、准确检测和综合分析,对接触化学毒物的个体和群体出现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的有害效应以及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作出判断,确定机体出现的各种有害效应;②根据在试验早期和最低剂量组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变化,确定毒效应的敏感指标,并依据指标出现变化的情况来确定阈剂量和或最大无作用剂量。

③根据阈剂量和/或最大无作用剂量,对化学毒物的亚慢性毒性作出评价。

亚慢性试验评判:•NOAEL < 100×Intakehuman——放弃100×Intakehuman < NOAEL < 300×Intakehuman——继续慢性试验NOAEL > 人的可能摄入量的300倍——不必慢性试验,直接进行毒性评价慢性试验评判:•NOAEL < 50×Intakehuman——放弃50×Intakehuman < NOAEL < 100×Intakehuman——相关专家共同评议是否用于食品NOAEL > 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允许用于食品,并制定卫生标准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可能得到的结果举例•慢性毒性评价确定慢性阈剂量和/或最大无作用剂量以及慢性毒作用带,依据下表进行评价。

化学物危险性分级标准第六章食品中化学物质的致突变作用及评价一、化学致突变作用的类型有哪些?1、基因突变根据对遗传信息的改变分类:(1)同义突变:不改变基因产物氨基酸序列的改变(2)错义突变:致死性突变、渗漏突变、中性突变(3)无义突变:链终止突变、延长突变根据基因结构的改变分:(1).碱基置换(base—pair substitution)——指某一碱基配对性能改变或脱落所致的突变。

•转换(transition)•颠换(transvertion)(2).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指发生一对或几对(三对除外)的碱基减少或增加,以致从受损点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并转译成为不正常的氨基酸。

2、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指染色体的结构改变–染色单体型畸变(chromatid-type aberration)–染色体型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3、三、染色体数目改变(1).非整倍体非整倍体(aneuploid)指细胞丢失或增加一条或几条染色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