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传统与海外华文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理而妙’的独特美学观念的实验”,将其现代性写 作带入了一种更为高远的诗意境界。在其移居加拿大以 后创作的3000余行长诗《漂木》中,
他尝试呈现“大中国诗观”与“漂泊的天涯美学”思想, 着力于将个体性、民族性经验提升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哲 理境界。洛夫用“悲剧意识”和“宇宙
境界”来描述“漂泊的天涯美学”的内涵,他认为: “广义地说,每个诗人本质上都是一个精神的浪子,心 灵的漂泊者。”他要写的就是他们那种寻找
史时空中的传承、异变以及创造性转化。中华传统文化 在海外传承与扎根,其与整体中华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互 补,值得重视。“传统”的确认及其创造
性转化自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以来,中外文化之间 已经难以摆脱相克相生的存在状态。“传统”不是僵化 不变、封闭自足的某种教条,而是以巨大
的涵化力和自我更新性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获得丰富的特 质。因此,在当下重提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不是为了简Hale Waihona Puke 单地复古,而是要创造性地更新。正如习
建构想象中的“中国形象”,从电影《喜福会》到《卧 虎藏龙》;从白先勇的小说《台北人》到洛夫的长诗 《漂木》,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欧风美
雨的击打淘洗,中华文化传统以深植于心的根性特质始 终影响着他们的情感与表达,也由此形成其意境深远的 美学特色。同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思考相
比,境外、海外华人因为处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最前沿, 他们更容易直接体验到中外文化的冲突对本民族文化的 冲击,因此,关注他们在“文化争战”
中国大陆”的文学历史,而境外、海外汉语文学的面貌 要用另外的话语体系单独建构。随着学科观念的变革, 以及我们对“空间”观念、对“世界”意
义的重新理解,学界出现了在文化整体观意义探讨“汉 语新文学”的声音,从语种的内涵意义和形式意义上重 建“汉语新文学”格局,从语言与文化的
关系角度,将研究视野从中国大陆拓展到包括台港澳及 海外汉语文学的范畴。正是在这样的文学空间的考察中, 我们能发现“中华”美学精神在不同历
全文完!谢谢阅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ty38htvv 逆鳞 /0_11/
中的思考及心路历程,对我们审视当下的问题多有助益。 叶维廉曾在其文章《出站入站:错位、郁结、文化争 战——我在五六十年代的诗思》中谈到
自己的切身感受,作为海外从事比较诗学研究的代表性 学者,他致力于对中国古典诗歌、诗学与外国现代诗的 比较研究,尝试阐发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
代诗在思维方式、语言结构、美感运思及时空观念等方 面的异同。他的人生轨迹经历了战火中的中国大陆、英 属殖民地时期的香港、五六十年代现代主
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在历史演进中不断遭遇内部、外部 多种因素的冲击,在蜕变与坚守的复杂交织中“浴火重 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
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既 是与其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相承接的命题
,也是全球化时代中文化发展必须面对的时代性课题。 在开放性的时空视野中返观百多年来中华文化传统的传 承与发展问题,我们不能忽视境外、海外
华文文学在其历史发展中曾经遭遇的冲突、困惑和转型 对当下文化建设所具有的重要借鉴意义。中华文化传统 是海外华人的精神原乡对大多数海外华人
而言,落叶归根是他们的生命观念,无论空间多么遥远, 世事多少变幻,漂泊在外的游子总是眷恋着故国家园。 乡愁与寻根是海外华文文学中最引人注
目也最具感染力的主题。我们能够直观地感悟到境外、 海外华文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留恋与承 袭,它们以一些鲜明的“中国符号”形式
义风潮中的台湾,以及60年代以后在美国的学习和定居 等阶段,他用“异质文化争战的共生”来描述自己对中 华文化历史境遇的认识:在“五四”之
初,德先生和赛先生确曾开启过重要的文化的转机: 怀疑 精神、批判精神、开放精神, 使青年能对传统文化中宰制 性的权力架构做出挑战, 做出
反思, 包括把维护传统权力架构的解读的方式破解, 但同 样的反思精神并没有应用到外来意识形态上。事实上, 对 西方的知识、思想和意识形态
序观和价值观, 一面引发了弓张弦紧的文化对话。这些曾 经困扰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因形态各异的社会问题而不断引起争
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五六十年代台港文坛的现 代主义热潮,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文学的多 重样态,中外文化的对峙、争战与调
整,在不断的解构和建构中,既保持了中华文化传统的 连续性,又赋予其新的时代性特质。在很长的历史时期 中,中国大陆的新文学研究主要是关注“
心怀唐宋,尤其重视地域性……但一个诗人的民族意识应 是全面的,时空融会,古今贯穿的整体意识。”这些论 述显示出他在诗学观念反思中的思考,
也呈现出超越同时代更多的泛泛而论的思想深度。他反 对携古语以自持、盲目复古的应景之作,直指形式主义 地仿作旧诗的“复古派”是“假古典主义
”。在其“回归”之后的现代诗写作实践中,他始终 “努力于一种新的民族风格之塑造”,并探求用“超现 实主义手法来表现中国古典诗中‘妙悟’,
为“传统”?如何“回归”?却是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 现代诗人洛夫在《请为中国诗坛保留一份纯净》一文中 表达了自己对“回归性偏误”的反思:
“无论如何,回到民族文学传统的浩浩长河中来,是一 个诗人必然的归向”,但是“什么是民族性的 诗?”“非写‘长安洛阳’、‘古渡夕阳’不足以
言中国,凡写登陆月球,巴黎铁塔,或西贡战争一概目 如西化,这是我们批评界最流行而肤浅的看法。这种文 学中的狭隘民族意识讲究的是魂游故国,
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的:“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 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
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 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绝不是 盲目地复古,而是在现实观照基础上的理
性反思,是创造性重建。文学史上的一个例证是,20世 纪五六十年代风生水起的台湾现代主义运动,在70年代 以后走向“回归”传统的道路。但何
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海外华人的心声。在现代意识、 独立精神的烛照下,他从民族文化传统中汲取精华,建 构了新的中外文化交融的诗歌美学。因为
有了世界性的视野,洛夫在融会传统与现代的过程中表 现出文化自信与主体自觉,而这恰恰是近代以来中国文 化在融入世界格局过程中最渴求的一种意
识。“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征文选登吉林省委宣 传部 《文艺报》社 吉林省作家协会 合办
心灵的原乡而不可得的悲剧经验。在诗作中,诗人以漂 木、浮瓶、废墟等意象表达自我的文化乡愁以及对社会 乱象的反思,并巧妙地化用“李杜”之思
、老庄思想等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抒发对于历史、人性 等问题的哲理性思考。去国离乡的经历并不能割断其与 中华传统文化的关联,洛夫曾说:“远走
天涯,我虽割断了两岸地缘和政治的过去,却割不断养 我育我,塑造我的人格,淬炼我的精神和智慧,培养我 的人文素质与尊严的中国历史与文化。”
的沉醉, 往往压倒了对中国文化原质根性异化生变的思 索。……包括中国古典诗提供的灵活语法所代表的非干预 性非宰制性的观物、表物的立场与策
略, 包括可以帮忙我们破解权力架构解除语言暴力的道家 思想, 包括人法自然的山水诗里提供的物物无碍的世 界……之淡化和边缘化。所以, 在
这个内在化的过程中, 两种文化便无可逃避地进入复杂的 冲突、对峙、争战、协商、调整。这种异质争战的共生 一面深深触扰了中国本源的感受、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