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1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1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21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气温的概念、影响气温的因素以及气温的分布规律。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在开始这一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气候和天气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规律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以及气温的分布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影响气温的因素和气温的分布规律,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气温数据,学生能够培养数据分析和地理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影响气温的因素、气温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和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以讲授法为主,结合提问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多媒体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引发学生对气温变化和分布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通过讲解气温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气温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影响气温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接着,介绍气温的分布规律,如赤道附近气温高、两极附近气温低等,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分布特点。
3.实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气温数据,如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曲线,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
4.总结: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以及气温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答案:(8+16+12+4)÷4=10 ℃过渡:通过观察不同时刻的温度计,我们知道一天中不同时刻气温是不同的,下面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
2.投影展示课本P53图3.11“气温日变化”。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气温曲线图的结构:横坐标轴表示时间(24小时),纵坐标表示气温刻度,曲线是不同时刻气温高低的连线。
然后让学生观察曲线的弯曲状况,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气温的最高值是多少?答案:约31 ℃。
(2)最低值是多少?答案:约24.5 ℃。
(3)当天的气温日较差是多少。
答案:约6.5 ℃。
3.投影展示课本P53图3.12“气温年变化”,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该图与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有什么不同?答案:横坐标表示的时间为一年的12个月,气温曲线是一年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的连线。
(2)观察该图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是多少?答案:约24 ℃。
(3)最低值是多少?答案:约-6 ℃。
(4)并计算出它们的差是多少?答案:约30 ℃。
(5)讨论此地所在的是陆地还是海洋,北半球还是南半球?答案:此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因此位于北半球的陆地。
【精讲点拨】投影展示下图。
引导学生归纳气温年(日)较差、气温曲线弯曲程度和气温变化特征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4.投影展示课本P54表3.2“某地多年月平均气温”,回答下列各题: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20.1-15.8-6.5.813.919.723.321.614.35.6-6.7-16.8(1)用表中的气温数据,画出该地气温曲线图。
答案:如图所示:(2)读出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答案: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数值为23.3 ℃。
(3)读出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答案: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数值为-20.1 ℃。
(4)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
答案:气温年较差为23.3 ℃-(-20.1 ℃)=43.4 ℃。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阅读课本找出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思与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取获取的知识读图:计算:(8℃+ 16℃ + 12℃ + 4℃)÷4=10 ℃读图:计算:30.5℃-24.5℃=6 ℃读图:计算:25℃-(-5 )℃=30 ℃(六)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根据表及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步骤,绘制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变化特点。
探究二: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直观表示世界各地的冷热状况。
认识亚历山大·冯·洪堡(二)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举一反三:根据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判读等温线(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1)结合等温线的变化,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2)对比陆地等温线与海洋等温线的差异。
2.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相比哪一个更密集?说明什么?小试牛刀:结合题目,完成相关内容。
为人类的科技发展点赞小组合作:读图分析:分析作答: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更大。
读图:一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3.观察1月份和7月份陆地等温线的凸出方向。
口诀简记:一陆南,七陆北难点突破:该图表示是_____半球___ 季季节的等温线的分布图,请说明理由。
(四)模拟实验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明确步骤提出问题七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小组合作:观看视频,了解实验做实验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气温的变化规律,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气温资料分析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图表和数据,学生能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环保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运用气温资料分析地理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图表和数据,包括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及影响因素。
2. 准备相关地理现象的资料,如气候对农业、工业、海洋捕捞、旅游等的影响。
3.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气温变化和相关地理现象的动态展示。
4. 安排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参与教室讨论。
初中地理课程《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观点,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学会绘制气温分布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数据,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环保认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包括气温的观点、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气温的分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绘制气温分布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季节的温度数据,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规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气温的观点。
通过讲解气温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气温的基本观点。
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第二部分:气温的变化规律。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数据,帮助学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如年较差、日较差等。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 教案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某地气温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2.理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成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某地气温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变化特点;通过绘制气温曲线图活动,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实例说明气温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尊重科学、探究自然、服务人类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气温资料,说出某地气温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难点:理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提问讲解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活动:设置情景-观看城镇气温变化预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解:同学们,图中展示的情景就是某镇气温的气状况。
从图中可以看到,气温是在变化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气温的变化。
一、气温的定义;二、气温的计算;三、气温的观测;四、气温变化的特点;五、绘制和阅读气温曲线图,切入本节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指导学生读懂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气温的定义】活动:阅读课文,简单向学生说明信息。
讲解:气温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记作℃。
【气温的计算】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提醒学生看动态图中信息。
讲解1: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计算日(月、年)平均气温。
讲解2: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
月平均气温:将一个月中每天的日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该月天数,得到的值就是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将一年中各月的月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12,得到的值就是年平均气温。
【气温的观测】活动:阅读课文,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引导学生读图思考。
讲解:地面气象观测中测定的气温是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
气温的观测项目包括实时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观测仪器主要有温度计、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等。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第1课时)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2.自主读图,说出一天中最高和最低气温及其时间。
3.自主读图,说出一年中最高和最低气温及其时间。
4.自主读图,说出北半球陆地和海洋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的月份。
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活动:1.读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间的差。
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活动:2.读气温年变化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
分别出示北半球陆地和海洋某地气温年变化图。
活动:3.说说北半球陆地和海洋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几月?北半球陆地某地气温年变化图北半球海洋某地气温年变化图-25-20-15-10-551015202530123456789101112305.自主读图,说出南半球陆地和海洋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的月份。
6.分析南北半球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月份相反、海洋最高和最低气温总是比陆地晚一个月的原因。
7.自主观察表格数据和气温曲线图,判断该地区所属半球,海洋或陆地。
分别出示南半球陆地和海洋某地气温年变化图。
活动:4.说说南半球陆地和海洋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几月?-25-20-15-10-551015202530123456789101112南半球陆地某地气温年变化图-25-20-15-10-551015202530123456789101112南半球海洋某地气温年变化图活动:5.试分析南北半球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月份相反的原因。
追问:为什么海洋最高和最低气温总是比陆地晚一个月?出示某地各月气温数据表格和A、B两地气温曲线图。
活动:6.说说下表所示地区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海洋还是陆地?追问:A、B两幅图分别反映的是哪个半球的气温变化?5.能够说出南半球陆地和海洋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的月份。
6.学会分析相关问题的原因。
7.能够判断该地区所属半球,海洋或陆地。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安排共()课程标准阅读世界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学习目标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2.会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3.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1.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把8时、14时、20时、2时测得的气温相加,再除以4月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相加除以这个月的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中的月平均气温相加除以123.气温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作气温日变化讨论: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一天当中最高、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观察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得出: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4.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变化,叫作气温年变化思考:根椐生活经验,说说一年当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各出现在什么月份?观察北半球某陆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北半球某海洋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得出:北半球陆地上7月最高、1月最低;北半球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因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所以南半球陆地最高月平均气温:1月;最低月平均气温:7月。
海洋最高月平均气温:2月最低月平均气温:8月学作图:按下图数据,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气温/℃20.1 15.8 0.6 5.813.919.723.321.614.35.66.7 16.8学读图:读出最热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最热月气温是22℃,对应7月。
)读出最冷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最冷月气温是1.5℃,对应1月。
)计算该地气温年较差。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课堂(人教版)
课题: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气温变化的基本概念。
2.学会读气温曲线图,并能说出气温变化规律。
3.掌握并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4.掌握等温线的判读方法,学会阅读等温线图。
5.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难点: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每天通过各种途径能听到能看到或者听到气温这个词,到底什么是气温?气温是怎么测量出来的?二、新课讲授:(一)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概念、单位、识别气温是大气的温度,气温的单位—记做“℃”,读作“摄氏度”。
识别:温度计温度计的使用:眼睛平视思考: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到底怎么测量气温?什么时间测量气温呢?2.气温的测量及单位一般生活中所说的气温,是指气象观测所用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米高处的温度(因为人类活动的垂直平均范围就是离地面1.5米)。
这个温度基本上反映了观测地点(当地)的气温。
国际上标准的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3.百叶箱的作用是?为何温度计摆放有高度要求?百叶箱的作用防止太阳直接辐射和地面反辐射以及狂风暴雨等因素对温度表的直接影响,最主要的百叶箱有自然流通的空气,温度表能感应外面空气最真实的变化。
思考:一天当中气温是如何变化的?4.气温计算(1)请读出图中4个时刻的气温值。
学生:8℃ 16℃ 12℃ 4℃(2)怎样求出日平均气温?学生:(8+16+12+4)÷4=10℃计算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将每天四个时刻的温度加起来,除以4即为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将本月每日的日均温相加,除以本月天数即为本月的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将各月的月平均气温相加,除以月数12即为年平均气温。
5.气温的变化:气温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月变化:以一月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月变化。
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年变化。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气温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气温变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b.收集并整理关于气温变化对农业、交通、服饰等方面的影响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c.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演示气温变化的原理,并撰写实验报告。
2.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后,提交纸质版或电子版,以便教师批改和反馈。
作业反馈:
1.批改学生的作业,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以便给出针对性的反馈。
2.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探讨气温对农业、交通、服饰等方面的影响,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5.气温测量工具及方法:介绍气温测量工具——温度计,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气温数据的应用:教授学生如何分析气温数据,掌握气温变化趋势,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7.气温变化的成因:深入解析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变化的影响,理解气温变化的内在规律。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
2.综合思维:分析气温分布规律及变化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第1课时)
第一部分:初识气温
1.气温的概念
【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天气预报,知道了气温是天气预报的重要内容。教师展示今天的天气预报并提问: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学生活动】说出当天的气温。(甲同学说16°C,乙同学说11°C。)
【小结】甲乙两位同学表述不同,因为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它是时刻在变化的,甲说的16°C和乙说的11°C是人们比较关心的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描述一个地区一天的气温还需要使用日平均气温。
【讲述】展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请同学们结合前面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思考气温为什么会随时间呈曲线变化,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气温的变化与地球的运动关系密切,气温日变化主要受地球自转的影响,气温年变化主要受地球公转的影响。
第四部分:气温与人类活动
【提问】我们深入学习了气温变化的规律,了解了气温变化的原因,那同学们知道气温变化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吗?
(3)计算该地气温年较差。
(4)归纳该地气温的年变化特点。
【学生活动】列表总结:南北半球的海洋和陆地最高与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
表4.6
半球
海陆情况
最热月
最冷月
北半球
陆地
7月
1月
海洋
8月
2月
南半球
陆地
1月
7月
海洋
2月
8月
【讲述】通过列表对比及同学们的成果图,我们发现北半球气温年变化曲线呈现波峰状,南半球气温年变化曲线呈现波谷状,且海洋的最高和最低月平均气温都要比陆地推迟1个月。
(2)画曲线时,既要使曲线平滑,也要使曲线通过每个点的中间。
【学习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教材图4.11,师生共同完成教材第75页活动第2题。
吉林省长春市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1)讲授法:在导入新课、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时,运用讲授法,清晰地呈现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
(2)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气温变化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突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重点,强调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地理基本概念、地图阅读技巧以及一些环境因素对地理现象的影响等知识。他们对气温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气温的测量方法、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兴趣,尤其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喜欢通过观察、实践来掌握知识,对于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更容易产生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但数据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仍有待提高。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介绍了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温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气温问题的关注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气温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的认识尚不明确,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学会运用气温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数据和图像,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学会运用气温知识进行区域划分和气候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温问题的关注,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3.气温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和运用气温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掌握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象资料、图像资料和实例。
2.制作课件,展示气温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提问:“你们认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受哪些因素影响?”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
通过实例和图像资料,展示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具体内容包括:
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气温的测量工具及方法;
3.世界上气温分布的规律;
4.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气温的概念、单位、测量方法、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等基本知识,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气温变化的分析方法。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气温变化的调查活动,如收集当地气象数据,分析气温变化趋势等。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日常生活和家乡的影响,如水资源、农业生产、旅游等。
-鼓励学生探讨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如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
-推荐学生参加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普讲座、竞赛和志愿者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地图的阅读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提升学生的地理观察力:通过观察气温分布图,使学生能够发现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2.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设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通过学生谈气温的变化,增加学生的参与度,通过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气温及测定方法。
2.学会初步绘制和判读气温曲线图。
3.初步了解气温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难点:气温曲线图的绘制和判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气温是天气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同学们谈谈今天的气温是高还是低。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变化。
联系实际,导入新课,让学生没有陌生感。
教师:阅读教材第72页,了解气温的含义及表示。
学生: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使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教师:我国采用摄氏度表示温度,符号表示问答法授课有利于学生快速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
为“°C”。
教师:阅读教材第73页“思与学”,了解气温的观测工具和地点。
学生:气温的观测工具是温度计,一般放置在百叶箱内,距离地面约1.5米。
教师拓展:温度计放置在百叶箱内观测,可以减少风的流动对气温数据的影响,离地面1.5米高度的气温较为稳定,且是人类直接感受的气温。
教师:观察教材第72页图4.7日平均气温示意,计算日平均气温。
看是否和右面的日平均气温相符。
学生:2时约为4°C,8时约为8°C,14时约为16°C,20时约为12°C。
日平均气温=(4+8+16+12)÷4=10°C。
计算日平均气温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和理解能力,属于跨学科实践。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向学生展示了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旨在让学生理解气温受哪些因素影响,并能够分析气温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这个概念,他们可能已经有所了解,但未必深入。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他们可能知道气温有高有低,但未必能够说出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理解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让学生能够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并理解气温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气温变化的原因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数据,引导学生理解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和数据,如气温变化图、世界气温分布图等。
2.准备一些生活实例,如气温变化对农业、旅游业等的影响。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气温相关的图片,如冬季的雪景、夏季的炎炎烈日等,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气温为什么会变化吗?它的变化规律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变化图和世界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同时,教师可以进行讲解,阐述气温变化的原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温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每组选取一个生活实例,如农业、旅游业等,进行分享和讨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纬度的划分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对气温这一重要地理概念的认识。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气温的测量单位、气温分布规律、影响气温的因素等,使学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能够理解并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出发,逐步过渡到对气温变化与分布的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和常用表示方法;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学会用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量单位、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气温分布图的阅读与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原因;3.图表教学法:利用气温分布图,直观展示气温变化与分布规律;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探讨气温变化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案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导入和分析;2.制作气温分布图和气温变化图,方便学生观察和分析;3.准备与气温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如经纬网、半球和纬度的划分等。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温的变化。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地理角度认识气温变化与分布的重要性,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2.使学生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气温变化与分布的重要性,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测量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与分布的意义。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总结气温分布规律。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与分布。
提问:“你们认为气温变化与分布有什么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展示气温测量工具(如温度计、气象站等)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总结气温分布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世界气温分布有哪些规律?”4.巩固(10分钟)讨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并进行分享。
5.拓展(10分钟)介绍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
人教版地理七上3.2《气温的分布与变化》配套教案设计
课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以气温为核心,主要讲述了气温的变化、气温的分布两方面内容,在承接上一节内容的同时也是理解世界气候类型相关知识的基础。
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是本节体现《地理课程标准》中读图绘图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材中通过活动的方式加以体现。
活动分两步,第一步给出某地的实际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该地的气温变化特点;第二步,根据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学会运用气温和降水的统计数据或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某地区的气候特点。
因此,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地理读图和绘图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读日平均气温图、年平均气温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以及绘制气温曲线图,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对于气温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气温”这一概念。
但要让学生具体地说清楚气温还存在较大困难,所以本课从生活当中的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分析气温的变化情况。
此外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坐标轴,因此在学习绘制气温曲线图时应力求使其形象化,避免直接提出坐标轴的概念,只让学生简单地知道就行。
二、教学目标1.通过读气温曲线图,初步学会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认识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
2.通过绘制气温曲线,掌握地理绘图的基本技能。
3.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掌握等温线图的读图方法,并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4.通过联系生活中的气温变化实例,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会阅读并绘制气温曲线图,根据等温线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天起状
况
时间
阴晴状况
风力大
小
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二、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 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 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 (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 (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 (根据书上表3.1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大屏幕投影:画一画比一比
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
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
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
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
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
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
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
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
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
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
律.
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
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
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降水与生活
1、什么是降水
2、降水量的测定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三)降水的分布
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
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
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
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