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课论文浅析诸葛亮之谋略运用

合集下载

诸葛亮的谋略与战争策略解读

诸葛亮的谋略与战争策略解读

诸葛亮的谋略与战争策略解读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谋士和军事家。

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谋略,成为后世人们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本文将解读诸葛亮的谋略和战争策略,探讨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杰出贡献。

一、诸葛亮的政治谋略诸葛亮在政治上以其卓越的思维和谋略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致力于巩固蜀汉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增强国力和巩固统治。

首先,诸葛亮着重发展国家经济。

他积极推行减税政策,降低了百姓负担,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升了蜀汉的经济实力。

此外,他还提倡勤俭节约,限制奢侈浪费,重视土地和资源的保护,从而提高了国家的财力和物资储备。

其次,诸葛亮注重人才选拔和任用。

他通过设立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使人们通过才能而非出身来担任重要职位。

此外,他还实行了“重用宽容策略”,容忍和包容失策的下属,为他们提供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得部下能够发挥潜力和才能。

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蜀汉政权的稳定性,也使得政府更加高效和规范。

最后,诸葛亮注重与他国的外交关系。

他以灵活的外交手段,巧妙地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同时采取坚定的态度防止敌对势力的侵略。

他曾成功与吴国达成联盟,共同抵抗曹魏的进攻,使得蜀汉在外交上保持了优势地位。

二、诸葛亮的战争策略除了政治谋略,诸葛亮在战争中也展现出卓越的智慧和军事才能。

他通过巧妙的战略指挥,赢得了多次重要战役,为蜀汉保卫和扩大领土立下了赫赫战功。

诸葛亮的战争策略往往注重实用和灵活性。

他善于运用山林地形的优势,采取埋伏、诱敌深入等战术,以小部队击败敌军大军。

此外,他重视情报的收集和利用,不断获取敌情动态,从而提前制定对策。

更重要的是,他擅长作战计划的制定和组织,能够准确判断战局,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

诸葛亮最著名的战略便是他设计的“空城计”。

在对曹魏大将司马懿的进攻中,诸葛亮采取了虚张声势的手段,将未完成的城市故意留空,以使敌军心生恐慌,最终成功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这一策略不仅具有较强的军事指导意义,也展现了诸葛亮精湛的心理战术。

孙子兵法论文doc

孙子兵法论文doc

孙⼦兵法论⽂doc浅析《孙⼦兵法》中的谋略思想摘要:《孙⼦兵法》作为我国古代谋略学的奠基作之⼀,它既表现为从理论的⾼度与实际的联系上议兵论战,也蕴含着从作战指挥哲理的深度表现出思想上的辩证思维。

就其中“知彼知⼰,知天知地,全争于天下”的谋略思想进⾏浅析,本⽂将从以下⼏个⽅⾯论述。

⼀是审⼰量敌,料胜决策。

⼆是兵贵胜,不贵久。

三是以智谋胜敌。

四是使⽤间谍,了解敌情。

关键词:知⼰知彼知天知地全争于天下谋略思想前⾔《孙⼦兵法》作为我国古代谋略学的奠基作之⼀,它既表现为从理论的⾼度与实际的联系上议兵论战,也蕴含着从作战指挥哲理的深度表现出思想上的辩证思维。

⼈类历史即是⼀部⽃智⽃勇的历史。

智⽃即是谋略间的相互交锋。

下⾯对“知彼知⼰,知天知地,全争于天下”的谋略思想进⾏浅析。

⼀、审⼰量敌,料胜决策孙武认为战争之所以是国家的⼤事,是因为军队之间的⽣死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因此,对待可能遭到的邻国侵略,务必未⾬绸缪,早做准备。

这是孙⼦对战争的基本看法。

治国要先谋兵,这是治国的基本⽅略。

那么,孙⼦的战争观还主要表现在重战、慎战和善战三个⽅⾯。

重战,即重视战争、认真探讨研究战争;慎战,即慎重地对待战争;善战,即善于指导战争。

这三⽅⾯的承上启下体现了孙⼦尊重事物的客观发展。

孙⼦还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有三个⽅⾯,⼀是选将,⼆是造势,三是运⽤诡道。

选将就是挑选能执⾏“庙算”⼤计的将帅;造势就是要设法造成战场上的有利态势,辅助作战的进⾏;运⽤诡道就是⽤兵打仗必须遵循奇诈多变的原则,达到攻其⽆备,出其不意的⽬的。

所谓“诡者,兵不厌诈”,商场上的对⼿之争,其⽅法和⼿段也有诡道及不厌诈的⼀⾯。

⽽要做到“攻其⽆备,出其不意”,⾄少应该注意三点:1、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确实掌握敌⽅的“备”与“⽆备”;2、巧妙地隐藏⾃⼰的意图和⾏动,否则敌⽅有了“备”,⽽我⽅反⽽“⽆备”,只能是⼀败涂地;3、以迅雷不及掩⽿的速度和⼒量发动突然攻击。

军事理论课论文(从古至今以智取胜乃兵家取胜之道)

军事理论课论文(从古至今以智取胜乃兵家取胜之道)

从古至今以智取胜乃兵家取胜之道摘要:兵家,其宗旨是取胜,而取胜有很多方法,其中以智取胜为大多数兵者接纳并运用,各种战例在军事史上勾勒绚丽的篇章。

以智取胜在不同情形有不同的宗旨和作用。

在顺势时应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切军事行动不能只停留在当时。

其次是相持,实力相当难分高下的时候智谋决定一切,也学一个计策就能赢得整场战争。

最后是逆势,在逆势的时候应步步为营小心谨慎。

在战胜的概率很小的时候应尽量降低损失,保留有生力量伺机爆发。

关键词:以智取胜;扬长避短;出其不意;积极防守;乘胜追击;调整战术;相持待发;破除陈规;战法;军事思想。

目录一、引言1二、扬长避短1(一)乘胜追击1(二)调整战术2三、出其不意3(一)相持待发3(二)破除陈规4四、积极防守4五、结论5参考文献6一、引言远至商周,近至21世纪,伴随着宇宙万物的发展,战争的发生就司空见惯了,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自然法则,经过时间与实践的历练,必定呈现出其本身的规则,对于军事这个界限,我们称之为战法,即军事的行动法则。

作为军事思想的佼佼者,以智取胜最终将经受住历史的考验,从众多的军事思想中脱颖而出。

而以智取胜中不是单纯的一种思想,其又是复杂而多变的,根据具体的情形演化出不同的思想。

其实它又是一种精神,一种精神和思想融汇的特殊思想,特殊在其没有固定的套路,没有固定的思维,没有固定的方式。

这也是其精华所在,体现以智取胜的“智”的特质。

以智取胜我觉得结果不一定是胜,而是最后的结果能达到比预想的要好的成果。

即战则成果丰硕,守则损失颇微。

最后,在我看来,以智取胜可以分支成扬长避短一类,就是用自己的优势去战胜对方;或者是实力相当时的出其不意;再者处于弱势的积极防守。

二、扬长避短(一)乘胜追击作为锦上添花的战法,乘胜追击是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上的一种军事思想。

在军事对抗中取得一定程度上的胜利之后有两种选择,有很多人会认为见好就收,放敌人一马方为上策。

当然这是一种比较稳固的做法,一种比较保守的做法,能确保在目前能获得优势。

孙子孙子兵法案例分析谋攻篇兵法论文

孙子孙子兵法案例分析谋攻篇兵法论文

孙子孙子兵法案例分析谋攻篇兵法论文第一篇:孙子孙子兵法案例分析谋攻篇兵法论文孙子兵法案例分析谋攻篇很荣幸选修《孙子兵法》课,这门课使我重新审视人生和思考人生,用孙武的角度不断改正并更新自己的见解。

虽然《孙子兵法》是军事理论著作,但我们仍能将其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并更加深刻的体会生活的真谛。

由于军事战争和商业战息息相关,背后哲学理念大多相近.近年来,愈来愈多人提到要把战争兵法应用到商业管理,其中是《孙子兵法》被受人喜爱。

现在我来说一个案例分析:在波音、麦道、洛克希德的市场占有率达95%的时候,”空中客车“何以赢得市场?航空一向是美国人的市场,就民航机种而言,波音、麦道、洛克希德的市场占有率就达95%,真可谓谁与争锋!而“空中客车”安全性能好,耗油量低,但是5年内只卖出50架,许多欧洲人愤怒质问:“这是为什么?” 为此,“空中客车”有针对性地展开宣传攻势。

在还是新手的“空中客车”时期,其研制的A300型飞机,不仅舒适、安全性能强、空间大,且耗油量也只有美国机种的1/3。

可是5年之内,这种飞机总共只卖出50架。

兵法上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于是,“空中客车”展开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

攻势一“上伐为谋”。

以爱国就应该买国货的逻辑,利用国民自尊赢得民心。

开始以空中巴士是欧洲人的骄傲,而为‘收回’制空权,欧洲人应乘坐自己制造的飞机。

所以欧洲要想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支独立力量,就必须有强大的航空制造业。

航空公司面对如此猛烈的宣传攻势,开始担心民心问题,纷纷开始考虑购买“空中客车”。

分析:空中客车在面对窘困的境地,展开浩大的宣传攻势,利用民族自尊心谋取民心,从而使自己站得市场一方之地。

攻势二,“全为上,破次之”,利用优惠政策解除后顾之忧。

为了解除航空公司的后顾之忧,“空中客车”又趁热打铁,游说各国政府,通过了购买“空中客车”可获得政府低息贷款的优惠政策。

此言一出,诱人的优惠政策使的他销量剧增。

从《孙子兵法》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怎么样

从《孙子兵法》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怎么样

从《孙子兵法》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怎么样一直以来,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的评价有着很大的分歧,有说诸葛亮是军事天才的,有说诸葛亮根本不会打仗的。

这些争论都是一面之词。

判断一件事物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判断的标准,然后根据实际发生的事件来综合考量。

《孙子兵法》是传统军事理论的NO1,大家都没有异议。

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孙子兵法》出发,根据诸葛亮的实际战例来综合考量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首先《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打仗最首要考虑的是国家的实力,面临的形势。

那么刘备死后留给诸葛亮的是怎么一个烂摊子呢?公元219年吴蜀联盟破裂,关羽身死失了荆州。

221年刘备伐吴,张飞遇害,222年刘备兵败,223年刘备病死白帝城。

同年,南中叛乱,孟获自立。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次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内忧外患,势如累卵!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先与东吴和亲重修旧好,稳定了外部局势。

然后在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起兵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至秋平定了南中,孟获向诸葛亮保证“南人终不反矣”。

诸葛亮平南不留一兵一卒,而且还得到了南中的军资,壮大了实力。

这样,诸葛亮用短短的三年时间,稳定了外部局势,平定了内乱,为北伐做好了准备。

刘备死后三国局势图《孙子兵法军形》篇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诸葛亮先做到了自己不可被战胜。

等待对手的可趁之机。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明帝曹睿继位,新君即位,朝中未定。

诸葛亮觉得时机来了,227年,帅兵北驻汉中,屯兵沔阳,开始了第一次北伐。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示意图公元228年,诸葛亮声称由斜谷取眉县,直插长安,令赵云、邓芝占据箕谷,作为疑军,成功吸引了曹真大军。

自己身率大军攻打祁山,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响应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为前锋占据街亭。

战术安排非常精妙。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如果马谡站稳街亭,诸葛亮就可以腾出手来将三郡彻底收入囊中中,这样就对关中平原形成合围之势,诸葛亮不管从那一路进军长安,都没有了后顾之忧。

浅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浅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浅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他留给后人了“智慧”、“节操高尚“的光辉形象,是东亚地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也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名言。

他虽未完成“兴复汉室”的政治目标,但不愧为中国古代一位军事战略家。

所以在这里,我单就三国时期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诸葛亮的军事战略思想,谈一下自己的管窥之见。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候,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段话,反映了诸葛亮纲要性的军事战略思想,即联吴抗曹,并在西部建立根据地。

这一决策,指导了弱小的处于危难之中的刘备集团,从“无立锥之地”到蜀国的建立、发展和强大,从而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其战略思想的卓越之处有一下几点:一、战略三阶段与联合抗曹诸葛亮谙于战争规律,深刻了解天下大势,他明确的把“兴复汉室”的战争划分为三个阶段:占领“荆”、“益”、汉中,此乃战略防御阶段;“内修政理”,发展壮大是战略相持也;出“秦川”、“向宛、洛”,就是战略进攻了。

当诸葛亮提出此决策之初,曹操已平定北方和中原,成为一支“拥百万之众”的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并欲统一全国了。

面对这个强敌的进攻,孙权难以抵御,而刘备就更无能为力了,他看清了这一形势,提出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的军事外交路线。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表”,刘备败退“至于夏口”,危在旦夕,他提议:“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促成了“并力拒曹公”的战局,致使“曹公败于赤壁”。

联孙抗曹之策,不但拯救了寄人篱下的刘备,而且趁机占领了“荆州、江南诸郡”,有了立足之地,并由此进军西部地区,实现了战略防御阶段的目标。

军事天才诸葛亮的谋略与智慧

军事天才诸葛亮的谋略与智慧

军事天才诸葛亮的谋略与智慧军事天才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智慧与谋略成就了他的辉煌战绩,被后人称为"睿智之神"。

他凭借自己卓越的才智,成功地帮助刘备统一蜀汉,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

本文将从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谋略诸葛亮以其卓越的谋略而闻名于世。

他对于战争的规划与布局始终精确而周全。

首先,他深入研究敌阵,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找准时机发起攻击。

在赤壁之战中,他分析了敌方兵力和水势的状况,认为可以利用南风助火,最终以火攻顺利取胜。

这一战略不仅保证了蜀军胜利,也为后来的统一江山奠定了基础。

其次,诸葛亮擅长运用诡计,善于利用间谍情报。

他精心培养了一支情报部队,搜集敌方情报信息用以指导战略行动。

在对抗曹魏的时候,他派遣了庞统假装投降,成功地获取了重要情报,为蜀国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

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对情报搜集的重视和他的强大智慧。

最后,诸葛亮还擅长使用兵法战术,丰富自己的军事技巧。

他善于运用谋略、兵法和战术,制定战斗计划并指导部队执行。

在定军山之战中,他提出"空城计",通过敌军心理战术达到迷惑敌军的目的,使得敌军临阵生畏,最终成功击退敌军。

这种巧妙的战术既体现了他的智慧,又展现了他的军事天赋。

二、智慧除了诸葛亮的谋略,他的智慧也是他成为军事天才的重要原因。

诸葛亮具备高度的智商和洞察力,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中准确地判断形势和作出决策。

首先,诸葛亮善于识人用人,能够准确评估别人的能力和性格,并派遣合适的人担任重要职务。

他任用了姜维、马谡等人,让他们发挥才能,并推动了蜀汉的发展。

他对人才的把握和运用充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眼光。

其次,诸葛亮在处理国家大事和军事决策时具备深思熟虑的智慧。

他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长远利益,而不是局限于眼前的利益。

他提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战略思路,通过开辟蜀道,打通蜀地交通,为蜀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孙子兵法智与谋论文

孙子兵法智与谋论文

孙子兵法智与谋学习完了《孙子兵法智与谋》,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影响的是谋攻篇。

谋攻篇:【原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

因此,百战百胜,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原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译文】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

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办法)。

为了攻城,修造望楼车、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堆积攻城的土丘,又需三个月才能完成。

这时,将帅们已焦躁忿怒异常了,驱赶着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城,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不能攻下,这便是攻城的灾害啊!【原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译文】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用野战交兵的办法,夺取敌城不用蚁附攻城的办法,消灭敌国而不采用长久用兵的办法。

一定本着不诉诸兵刃就使敌完整地屈服的原则争横天下,做到军队不受挫而胜利可全得,这便是谋攻的原则。

【原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诸葛亮的主要兵学著作与思想,军事理论论文

诸葛亮的主要兵学著作与思想,军事理论论文

诸葛亮的主要兵学著作与思想,军事理论论文摘要:诸葛亮的兵学思想主要包含在《隆中对》《便宜十六策》《将苑》《兵要》《兵法》《军令》《阴符经注》等着述中。

这些着述表现了诸葛亮注重人谋、建立稳固根据地、避免两面作战、严明赏罚、避实击虚、严择将领、精选士卒、完善装备、注重心战的军事思想 (兵学思想) 和对将领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节制情感的要求。

关键词:诸葛亮; 《草庐对》; 《便宜十六策》; 《将苑》; 兵学思想;Abstract:The ZHUGE Liang's military strategies are mainly involved in his works like Dialogue in Longzhong, Sixteen Strategies at One's Discretion, Commanding Art, Military Essentials, Military Art, Military Orders and Annotations to Yinfujing.These works have shown his military thoughts of emphasis on human planning, establishment of base area, avoidance two-sided fighting, strict encouragement and punishment, striking the weakest enemies, strict choice of commander, perfection of equipment and stress on psychological war.Besides, the commanders are required to keep sane and refrain their emotions.Keyword:ZHUGE Liang; Dialogue in Thatched Cottage; Sixteen Strategies at One's Discretion; Commanding Art; military thoughts;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兼军事家。

兵家智慧论文

兵家智慧论文

攻城主在攻心作者:攻心是达成全胜目的的重要手段,古人所用的攻心谋略中有两个最主要的手段,一是软攻心,古人称之为"文伐";一是硬攻心,古人称之为"威慑"。

孙子说过,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

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

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这足以认为攻心的重要性。

一.文伐敌人骄傲自大,就吹捧他,使他忘乎所以;敌人利欲熏心,就用金钱收买他,让他为我所用;敌人喜欢美色,就用美女去诱惑他,叫他心昏神迷,颠倒是非。

如春秋末年越王勾践送西施给吴王夫差;战国时,秦将王翦用离间手段使赵王杀死李牧;明末皇太极用反间计使明朝的崇祯皇帝杀死袁崇焕等1,舌战群儒,以守为攻烛之武退秦师, (1)处处为秦着想。

就是烛之武用他的智谋说服秦伯,使秦伯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烛之武开门见山承认郑国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

2,诚实守诺,诱敌自破春秋时期,晋文公率领,晋军围攻原地。

在围攻之前,晋文公让军队准备三天的粮食,并宣布:“如果三天攻城不下,就要退兵。

”三天过去了,原地守军仍不投降,晋文公便命令撤退。

这时,从城中逃出来的人说:“城里已弹尽粮绝,再过一天就要投降了。

孙子兵法与谋略论文

孙子兵法与谋略论文

孙子兵法与谋略艺术论文从《孙子兵法》的将帅修养谈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孙子兵法》,一部传世之作,它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

在当今社会,重温这一部兵书,得到的不只有战争制胜之法,也有素质提高之招,尤其是其中对于将帅修养的论述,对于如何提高我们当代大学生素质有极大启发。

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计篇》)说的是将士们应当具备的五种基本素质。

智,智慧,为五者之首,拥有了智慧,才能使后四者处在理性的基础上。

孙子尚智谋,在《孙子兵法》中,处处闪烁智慧的光芒。

“兵者,诡道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等语句篇章中,多扬其谋略,用其智慧。

可见,在孙子心目中,一个将士最基本最重要的修养就是智。

即使在如今看来,也不得不说,孙子的重智是无可非议的。

列·托尔斯泰说:“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无论是岳飞、郭子仪、诸葛亮这些古代的名将,还是刘伯承、陈毅、彭德怀这些近现代的元帅,亦或是凯撒、亚历山大、拿破仑这些世界知名领军者,都不例外地拥有过人的智慧,足以支撑他们运用恰当的计谋,统帅军队,指引军队的作战方向,取得战争的胜利。

延伸至今日,运用到当代大学生身上,“智”可以理解为智慧,更可理解为广纳知识,深入研学。

这其中,有一层天赋智商,更有一层求知求真的含义。

将帅的这种“智”的修养,在大学生身上当体现为一种机敏善学。

而要达到这样的智,诚如爱迪生的著名等式,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开发运用。

俗话说,大脑和铁一样,不用就会生锈。

这就要求我们多思考,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汲取知识。

“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

”只有多读书,多思考,多沉淀知识,才会有外人所见到的精明强干、见多识广,也才能够做到明辨是非,才可能拥有其他良好的有益于个人发展、有益于奉献社会的高素质。

智之后,即为信。

信,即诚信、信誉。

古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为将者,一言调三军,更需一诺千金,方可服众,在军中建立起威信。

诸葛亮的计谋与孙子兵法之36计

诸葛亮的计谋与孙子兵法之36计

诸葛亮的计谋与孙子兵法之36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在世界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四大名著与《三十六计》则是其中的代表。

先论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四部划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全称。

这四部伟大的长篇小说不仅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宝库中占据着最为显赫的地位,在世界文学之林中亦代表着中华名族有史以来的最高文学成就,在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极大的声誉,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而其中《三国演义》是个人比较喜爱的一部小说。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自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184~280)近百年的政治与军事的复杂斗争,及由此造成人民的苦难与他们的愿望。

从对文中主要人物的褒贬倾向中,体现了封建时代人民对统治者暴虐自私行为的痛恶,及对贤明政治的理想;从对各个故事的描写中,反映了三国时代历史发展的基本倾向,揭示了社会纷乱的原因,表达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通过这部小说,作者罗贯中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曹操、诸葛亮、关羽,即所谓的“三绝”——“奸绝”、“智绝”、“武绝”。

其中“智绝”诸葛亮是本文的主角之一。

“智绝” 诸葛亮,智慧和忠贞是他的名片,“隆中决策”显示了其卓越的谋略思想,使正处于流传困厄之境的刘备如鱼得水。

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使赤壁之战能够以弱胜强,以一人之力开拓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七擒七纵、空城计等“千古绝计”使他成为中国史上的传奇人物。

再论《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全书总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三国演义之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解析

三国演义之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解析

三国演义之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解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备受人们赞叹的谋略家和智慧之人,他的聪明才智和对战局的准确判断常常为蜀国带来了突破性的战略优势。

本文将通过分析他的军事谋略、政治智慧和人际关系,探讨其引人注目的才华与品质。

一、军事谋略:智勇双全诸葛亮作为蜀国丞相,他的军事谋略被广泛认为是三统中最高明的。

首先,他善于分析和洞察敌军动向。

在赤壁之战中,当孙悟空的火烧连营计即将失败时,他看出曹操存在骄慢轻敌的情绪,因此设下“木牛流马”之计成功破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其次,他善于利用地理环境进行战略布局。

在街亭之战中,他洞悉到魏军骑兵在起伏不平的地形中行动不便,因此他决定在适合阻击的地方设下伏兵,让魏军陷入包围圈。

这一计谋寓智于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蜀军战胜了强大的魏军。

再次,他善于运用虚实相间的计谋。

在火烧博望坡之战中,他故意放出虚报兵力的消息,诱使曹军上山追击,而后火烧山坡,令曹操溃不成军。

这一计谋明智地利用了对方的自负和进攻心态,以自己的有限兵力获得了战略上的重要胜利。

二、政治智慧:谋定而后动除了军事方面的才能,诸葛亮在政治上也展现了出色的智慧。

他一直坚持着“谋定而后动”的原则,即在确保政策和计划得到确切考虑和制定后再行实施。

在伊籍劝说他东巡时,他冷静地评估了治国之道的资源要求和各项计划的前景,最终决定推迟征讨魏国的行动,这使得蜀国得以在战前充分准备,为后来的长期战争奠定了基础。

此外,他也注重整合人才资源和机构建设。

他成立了军师团,并亲自搜罗和选拔具有勇毅且足智多谋的人才加入,形成了以自己为核心的决策团队。

这一举措不仅确保了高效的决策和协作,也为蜀国的政治和军事事务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三、人际关系:智慧化解纷争诸葛亮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展现了出色的智慧和能力。

面对蜀国官员之间的争斗,他总是能够以高超的智慧和圆滑的手段化解纷争。

例如,当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以其聪明才智和公正无私的态度赢得了蜀国官员的信任和尊重,帮助刘备的儿子刘禅顺利继位。

孙子兵法的应用

孙子兵法的应用

孙子兵法期中论文目录1.火攻篇——火烧博望坡2.地形篇——盘蛇谷火烧藤甲军、火烧新野3.谋攻篇——七擒孟获4.虚实篇——“围魏救赵”5.九变篇——华容道释曹操6.小结诸葛亮的兵法运用小论摘要:选用《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几个典型的战役,并结合《孙子兵法》加以分析说明,展现诸葛亮对孙子兵法的深入领悟和谋略的灵活应用,同时表现《孙子兵法》在实战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诸葛亮孙子兵法三国演义分析之一刘表死后,蔡夫人与蔡瑁、张允伪造遗嘱,立她的亲生儿子刘琮为荆州之主,并且不让长子刘琦和刘备得知刘表已死的消息曹兵进到襄阳,原刘表部将傅巽、蒯越等都主张降曹。

刘琮不肯,但蔡夫人坚持要投降,只好命宋忠前往递送降书,将荆襄九郡献给曹操。

宋忠送降书途中,被关羽抓获,刘备才知道荆州内部的变化。

伊籍劝刘备以悼丧之名擒住刘琮,除掉蔡氏同党。

刘备不肯答应。

决定放弃新野,到樊城以避曹军。

孔明让人马撤往樊城,调兵遣将,阻截曹军,然后与刘备到山上望,等候胜利消息。

孔明安排人马一会儿红旗,一会儿青旗,将许褚引进鹊尾坡。

许褚见刘备、孔明在山头饮酒,便引军寻路上山,不料山上檑木、炮石滚滚而下,无法前进。

曹仁领兵到新野,见城门洞开,城中无人,便引军进城中驻扎。

夜来时分,城中火起,赵云领兵赶来混战。

曹仁率兵逃到白河边,军士见河水不深,纷纷下马喝水。

这时,关羽在上游令兵士撤去堵水的沙袋,一时水势滔滔,曹兵人马被淹死的不计其数。

曹仁败军行到博陵渡口,忽听得喊声大起,被张飞兵马截住,两军又是一阵厮杀。

刘备领军到襄阳,刘琮紧关城门不出。

部将魏延打开城门相迎,却与文聘大战起来。

刘备见襄阳城内部残杀,不肯入城。

曹操兵到樊城。

曹仁、曹洪在衙内安歇。

初更已后,狂风大作。

守门军士飞报火起。

曹仁曰:“此必军士造饭不小心,遗漏之火,不可自惊。

”说犹未了,接连几次飞报,西、南、北三门皆火起。

曹仁急令众将上马时,满县火起,上下通红。

曹仁引众将突烟冒火,寻路奔走,闻说东门无火,急急奔出东门。

孙子兵法课论文浅析诸葛亮之谋略运用

孙子兵法课论文浅析诸葛亮之谋略运用

《孙子兵法》论文浅析诸葛亮之谋略运用浅析诸葛亮之谋略运用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政治才能、军事才能、谋略才能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诸多计策均在诸葛亮之谋略运用中有所体现。

本文选取四个诸葛亮之传奇事件,从中分析其谋略运用的高明之处。

关键词:诸葛亮;谋略运用;孙子兵法;三十六计1 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7.23——234.8.28),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成都有武侯祠,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2 诸葛亮之谋略浅析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政治才能、军事才能、谋略才能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要谈论诸葛亮的谋略,就要首先弄清谋略的定义和特征。

谋略是竞争对抗的产物,中国古代把谋略称为“方”、“术”、“道”、“法”等。

国外称东方权谋是“以巧制胜的科学”。

谋略本质属性是诡道、巧诈,是在竞争过程中的巧妙而系统的策划。

对于诸葛亮之谋略运用,笔者选取四个传奇事件,从中简要分析其谋略运用:2.1 诸葛亮谋略运用之一:反客为主,统揽全局,联吴抗曹三十六计里的反客为主,用在军事上,是指在战争中,要努力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掌握战争主动权的谋略。

尽量想办法钻空子,插脚进去,控制它的首脑机关或者要害部位,抓住有利时机,兼并或者控制他人。

古人使用本计,多是对于盟友的,往往是借援助盟军的机会,先站稳脚跟,然后步步为营,取而代之。

在建兴元年(223年)刘备去世,43岁的诸葛亮便承担起治理蜀国恢复汉室的重大使命。

然而刘禅继位后不久便传出少数名族首领起兵反攻的消息。

此时东方的孙权,虽显出友好的慰问,但是与其说孙权想与蜀中复归和好,倒不如说是前来探询蜀中情势的。

诸葛亮的智谋与创新

诸葛亮的智谋与创新

诸葛亮的智谋与创新诸葛亮,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智囊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智谋和创新能力,在三国时期为刘备助力,开创了蜀汉政权的基业。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诸葛亮的智谋与创新。

一、智谋方面1. 战略布局诸葛亮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能够根据敌情和自身实力,合理地布置战略。

在蜀汉建立之初,他便明确提出了“兵强者为患”的思想,主张以民生稳定为先,军事力量为辅。

他追求内治外和的平衡战略,巧妙地避免了对敌交战的局面,确保了蜀汉政权的稳固。

2. 情报收集与利用诸葛亮注重情报的收集和利用,他设立了完善的情报机构,通过统计数据和间谍报告来掌握敌情。

在对付敌军时,他善于借用虚实之术,深入研究敌军的特点和弱点,从而制定出精准的战略方针。

3. 用人之道诸葛亮非常重视人才选拔,他善于发掘和运用人才,培养出一大批出色的将领和谋士。

他注重人才的潜力和个人品德,而非世家背景或权势,因此赢得了人才们的忠诚与拥护。

他也懂得赏罚分明,公正任用,使其手下的军政人员保持高度的士气和执行力。

二、创新方面1. 军事改革诸葛亮致力于推动蜀汉军队的现代化改革。

他提出了训练有素的军队比重兵多数更为重要的思想,并大力改进士兵的训练和装备,加强军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他还创新性地引入木牛流马、借风使船等战争器械,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2. 经济建设为了支持蜀汉政权的发展,诸葛亮提出了兴农抚民的发展思路。

他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各地粮食储备,为长期战争做好准备。

同时,他推行减税减租政策,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政权的稳定性。

3. 法律制度诸葛亮在政治治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制定新的法律制度和规章制度,加强地方自治,提高官员的职业道德。

他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积极推动民众的参政议政,树立了良好的法治观念和政治文化。

总结起来,诸葛亮的智谋与创新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具有非凡的战略眼光,在危难之际能够冷静应对,找到最适合蜀汉利益的战略方向。

论诸葛亮的政治军事谋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中文毕业论文

论诸葛亮的政治军事谋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中文毕业论文

谈论诸葛亮的谋略与影响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蜀汉丞相,死后谥号忠武侯。

他自比管仲、乐毅,满腹经纶,学贯古今,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文韬武略,无所不尽其极。

有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他是人民心中忠臣的榜样,智慧的化身。

陈寿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与管仲、萧何差不多。

然军事才能不足。

叹曰:诸葛亮一儒生,父母双亡,投亲靠友,最后失去了生活依靠,无奈隐居隆中,以耕种维持生计。

然时来运转,卧龙先生从一耕地农夫,凭三寸不烂之舌,翻云覆雨,辅佐刘备三分天下,位极人臣,名垂青史。

真可谓时势造英雄,令后世之人仰慕不已。

一、政治谋略(一)、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1、拜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荆州之地,聚集了大批知识分子,有司马徽、徐元直、孟公威、石广元等文人,刘表、庞德公、黄承彦、马良等清流名士,诸葛亮在这里吸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他读书这就是为日后博取功名积淀巨大的资本,所谓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三顾茅庐”,内藏玄机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可以说人尽皆知,早已传为佳话,成为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在《三国志》里记载是“凡三往,乃见。

”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便写得活灵活现,其故事情节广为流传,叹为观止。

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这个故事里有几个疑问,一是诸葛亮时时关心天下大事,刘、关、张在新野他应该是知道的,平时他又比做管仲、乐毅二人,很想干一番大事业,眼前大好时机,他为什么不去投靠呢?二是诸葛亮神机妙算,刘备亲自来到自己家中,早就应该在他意料之中,为何不在家等候?让玄德公如此来回奔波。

三是就算诸葛亮故意而为,难道就不怕错失良机,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吗!其实,这里只有一种解释最让人明白,诸葛亮是一个假隐士,他无意于一般的功名,意在出将入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裂土封侯。

三国演义》中著名人物谋略运用的探讨——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著名人物谋略运用的探讨——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著名人物谋略运用的探讨——诸葛亮摘要 (2)关键词 (2)正文..................................................................第3-8页小结 (9)参考文献 (9)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复杂深奥的谋略与用人之道。

作者将古代兵法中示形、造势、用术、谋攻、庙算、诡道、出奇、用间等战争智慧充分贯穿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塑造了众多政治领袖和军事统帅人物的形象。

而诸葛亮因为足智多谋和知人善任,便成为了其中的典型代表人物。

因此,有人说看《三国演义》就是看诸葛亮。

本文正是对诸葛亮的一些谋略运用的一次探讨,把诸葛亮的谋略运用与中国古代价值最高的兵书《孙子兵法》联系在一起研究,既能加深对这两部优秀著作的理解,又能使我们在这种研究过程中,受到很多深刻的启迪,学到一些应对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诸葛亮;谋略;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七纵孟获;孙子兵法“兵在攻心,三分聊竭解悬力;鱼如得水,六出诚为尽瘁衷”;“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大业定三分,伊吕洵堪称伯仲;奇才真十倍,萧曹未许比经纶”……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歌颂、热爱着诸葛亮。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青睐,除了他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外,就是他机敏过人的头脑和超群的谋略才能了。

作为《三国演义》中坐第一把交椅的谋略家诸葛亮, 他一出场就表现出着眼全局的战略眼光。

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对时势了如指掌:“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挟天子以令诸候, 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 已历三世, 国险而民附, 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其主不能守, 是殆天所以资将军”; “刘璋懦弱,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 思得明君”;“先取荆州为家, 后即取西川建基业, 以成鼎足之势, 然后可图中原”——从而为刘备为蜀国制定了攻取发展的睿智方略。

作为《三国演义》中的“智绝”, 诸葛亮是一个能够在长期寂寞思考中完成有创意的战略规划的书生型的谋略家。

精要:《诸葛亮兵书》中的核心兵家谋略

精要:《诸葛亮兵书》中的核心兵家谋略

精要:《诸葛亮兵书》中的核心兵家谋略治国先治军的国防思想诸葛亮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就像治理一个家庭。

必须首先建立基础。

'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

'一个国家'有文化,必须装备军事装备'国防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而队伍是'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是一国之根本。

'国以军为辅','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所以国家必须首先整治队伍。

诸葛亮采取依法治国,从严奖罚。

诸葛亮在管理队伍时,我们非常重视奖惩和教学命令的作用。

强调教者要'正己',被教者要'从令'。

这样,军事统治,军事统治才能胜利;反之,队伍将陷入混乱,队伍将在混乱中被打败。

因此,必须'依法治军'和'秩序第一'。

诸葛亮指出不遵守教学秩序的人有七种情况:轻的、慢的、偷窃的、欺骗的、欺骗的、不服从的、混乱的和错误的。

这些都是'治军禁令',要建立威严,做到令行禁止,提高战斗力。

因此,军队必须受到法律的统治,不服从命令的人必须受到严厉的处理和惩罚。

有了法治,奖励和惩罚必须明确和公平。

这样,虽死也服,人无二心,见敌则战;赏罚不明,教令不从,威武不行,下不劝功,见敌不起,人有二心,战之必败。

因此,诸葛亮不仅强调严格的赏罚,而且强调公平的赏罚。

不管一个人是否与他人亲近,他都应该公平和坦荡。

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建立威武之师。

诸葛亮在他主持的军事事务中,他始终遵守严格的奖惩原则。

不仅如此,还要实践,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以身作则。

在马谡失街馆之后,他深深地责备自己的不当使用和不当措施。

治军先治将的治军思想'夫将者,人命之所悬也,成败之所系也,祝福之所依也。

'将军直接关系到战争的成败、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安全。

因此,治军的关键在于将帅,他将是治军的首要任务。

《将苑》本质上是一部'将才学'。

诸葛亮根据他们的情感分为九类:仁、义、礼、智、信、步、骑、勇和将军。

诸葛亮与《孙子兵法》——兼评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诸葛亮与《孙子兵法》——兼评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诸葛亮与《孙子兵法》——兼评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李兴斌
【期刊名称】《孙子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1
【摘要】<正>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妇孺皆知的智慧人物,甚至被称为'智圣'。

关于这一点,《三国演义》显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诸葛亮的智慧谋略进行了许多夸张甚至虚构描写,以至于达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状
【总页数】8页(P59-66)
【作者】李兴斌
【作者单位】山东孙子研究会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略论 [J], 朱明勋;
2.毛泽东为何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J], 刘继兴
3.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刍议 [J], 罗民介
4.应变将略确非其长——诸葛亮军事才能漫议 [J], 刘隆有
5.不应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J], 严衡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论文
浅析诸葛亮之谋略运用
浅析诸葛亮之谋略运用
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政治才能、军事才能、谋略才能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诸多计策均在诸葛亮之谋略运用中有所体现。

本文选取四个诸葛亮之传奇事件,从中分析其谋略运用的高明之处。

关键词:诸葛亮;谋略运用;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1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7.23——234.8.28),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成都有武侯祠,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
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2 诸葛亮之谋略浅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政治才能、军事才能、谋略才能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要谈论诸葛亮的谋略,就要首先弄清谋略的定义和特征。

谋略是竞争对抗的产物,中国古代把谋略称为“方”、“术”、“道”、“法”等。

国外称东方权谋是“以巧制胜的科学”。

谋略本质属性是诡道、巧诈,是在竞争过程中的巧妙而系统的策划。

对于诸葛亮之谋略运用,笔者选取四个传奇事件,从中简要分析其谋略运用:
2.1 诸葛亮谋略运用之一:反客为主,统揽全局,联吴抗曹
三十六计里的反客为主,用在军事上,是指在战争中,要努力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掌握战争主动权的谋略。

尽量想办法钻空子,插脚进去,控制它的首脑机关或者要害部位,抓住有利时机,兼并或者控制他人。

古人使用本计,多是对于盟友的,往往是借援助盟军的机会,先站稳脚跟,然后步步为营,取而代之。

在建兴元年(223年)刘备去世,43岁的诸葛亮便承担起治理蜀国恢复汉室的重大使命。

然而刘禅继位后不久便传出少数名族首领起兵反攻的消息。

此时东方的孙权,虽显出友好的慰问,但是与其说孙权想与蜀中复归和好,倒不如说是前来探询蜀中情势的。

与此同时,北方的曹操,在刘备去世的讯息传来之后表示出强烈的敌对态度,举国欢腾庆祝,并且曹丕硬是向诸葛发动政治喊话,要诸葛亮放聪明点,审时度势,顺从天命人心,纳士归降,作为魏国的藩属。

而诸葛亮依旧不动声色,心里知道此时只有连吴才是最好的,诸葛亮最担心的就是孙权的态度了,因其变数太大。

诸葛亮此时处在客的位置上,那么他又是怎么反客为主的呢?由于邓芝的进言,诸葛亮要求邓芝到东吴进行谈判,邓芝不愧是诸葛
亮相中的人选,在到东吴没有得到消息之后主动向孙权表示意思,且把孙权给说服,孙权下令与曹操果断断绝关系,与蜀汉重修旧好,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又一次得到实现。

2.2 诸葛亮谋略运用之二: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的本意是: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

此计在三十六计中用于军事方面的解说,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的战略目标的谋略。

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决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内容,稳住对方,使自己脱离险境,达到己方战略目标,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转移的机会出击另一部分敌人。

而诸葛亮可谓把此计谋演绎的栩栩如生。

有人说诸葛亮是神而不是人,因为其在死后仍能巧用计谋骗过司马懿。

诸葛亮六次出祁山,北伐中原,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成功,并且在第六次北伐时,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军中。

为了不使蜀军在退回汉中的路上遭受损失,诸葛亮在临终前向姜维密授退兵之计。

姜维当然是遵照诸葛亮的吩咐,在诸葛亮死后,不发丧,对外严密封锁消息。

他带着灵柩,秘密率部撤退。

司马懿派部队跟踪追击蜀军。

姜维命工匠仿诸葛亮摸样,雕了一个木人,羽扇纶巾,稳坐车中。

并派杨仪率领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向魏军发动进攻。

魏军远望蜀军,军容整齐,旗鼓大张,又见诸葛亮稳坐车中,指挥若定,不知蜀军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轻举妄动。

司马懿这个人本来就多疑,一向知道诸葛亮“诡计多端”,又怀疑此次退兵乃是诱敌之计,于是命令部队后撤,观察蜀军动向。

姜维趁司马懿退兵的大好时机,马上指挥主力部队,迅速安全转移,撤回汉中。

等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再进兵追击,为时已晚。

2.3 诸葛亮谋略运用之三: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巧妙解危
“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是武术格斗之战术术语。

俞大猷《剑经》:“问曰:如何是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曰:明破此,则得其至妙之决矣。

盖须知他出力在何处,我不于此处与他斗力,姑且忍之。

待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然后乘之。

所以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也。

上乘起,下乘起,俱有之,难尽书。

”据此,俞大猷所谓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主要是避其实而击其虚,在彼虚实之间找到恰当的进攻机会。

当曹操在许昌杀了马腾后,忽有人报告说:“刘备调练兵马,收拾器械,将欲取川。

”曹当时惊了,说:“如果刘备收了川,那么羽翼就丰厚了,这该如何是好啊?”话刚说完,就有一人献计策说:“现在刘备、孙权结为唇齿,若刘备欲取西川,丞相可命上将提兵,会合淝之众,径取江南,则孙权必求救于刘备;备意在西川,必无心救权;权无救则力乏兵衰,江东之地,必为丞相所得。

若得江东,则荆州一鼓可平也;荆州即平,然后徐图西川;天下定矣。

”曹操对此计策感到十分满意,即时起大兵三十万,径下江南,令合淝张辽准备粮草,以为供给。

然而此时孙权也得到此消息,召众将商议,一人说:“差人往子敬处,子敬有恩于刘备,刘备必定会听他的,而且刘备是东吴之婿,也不会拒绝,若刘备来相助就会没事。

”孙权采纳了计策,刘备知孙权之意,问诸葛亮的意见,诸葛亮将孙全书信一看说:不必动江南之兵和荆州之兵,曹操就不敢冒犯江南。

”回信中孙权一方感到十分惊诧,乃问,诸葛亮说:“曹操所担心的,是西凉之兵。

现在曹操杀了马腾,其儿子马超,统领着西凉之兵,必定恨死曹操了。

主公可作一书往马超,使马超兴兵入关,那么曹操又怎么敢对江南有妄想呢?”刘备大喜,即作书。

在魏蜀吴之间,力量最强的是魏国,为了保持三国对峙下去,诸葛亮的策略一贯是吴蜀联盟,共同抗曹。

尽管吴蜀之间因为荆州和周瑜发生了一点不和,但是双方都能抛弃前嫌,以各自利益为重联合
抗曹,这也是吴蜀能生存下去的根本原因。

诸葛亮利用曹操四周力量对曹操的牵制,使曹军不敢轻举妄动,最后收到兵不动而利可全的效果。

兵法上讲究“借势”,诸葛亮对此运用地炉火纯青,自然流畅。

这是一种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之后的智谋。

2.4 诸葛亮谋略运用之四:虚则实之——空城计
在兵战中,“虚则实之”是指已方在处于不利形势时,要故意伪装成实力雄厚的样子,威慑对手,使其不敢贸然进攻,这是一种以假隐真、迷惑敌人的策略,在这里我们所讲的是诸葛亮在首次伐魏失街亭后,司马懿占领街亭召集众将商议开始算计诸葛亮。

此时,诸葛亮分兵已经定下来了,先引了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然而忽然间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率军十五万径直往西城蜂拥而来,而此时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就只有一班文官所引的五千军,早就分了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众官听到这个消息都吓得面容失色。

此时的诸葛亮面不改色,登城望之,果然发现那边尘土飞舞,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了。

诸葛亮很淡定的传令下去,使所有的的旌旗都降下来,各军都守着城铺,一旦有高声大语的或是妄行出入的都以斩除来惩罚;此时大门四开,每一门都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很自如的打扫着街道。

诸葛亮自己就披着鹤氅,戴着纶巾,身边二小童拿着琴,在城楼上坐着,诸葛亮焚香而操琴;等到司马懿前军哨到达城下时,见此模样不敢进军,报到给司马懿,刚开始司马懿不信,等亲自去看了之后感到非常疑惑,认为诸葛亮城门大开必有埋伏,于是退军而去。

由此看来,诸葛亮的空城计将三十六计里的计策演绎得活灵活现,致人而不致于人,出其所必趋,攻其所不守,攻其所必救,避实而击虚,以虚而令之敢为实也,实在是千古美谈啊。

3 总结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诸多计策均在诸葛亮的很多谋略里有所体现。

诸葛亮百战奇谋,对客观事物进行缜密观察,对天、地、人等要素进行透彻研究,对战争规律、治国之道、人间万物的各种内在关系有着辩证的认识和理解。

而在今天大潮迭起的工商社会、风云变幻的事业之中,面临异军突起的纷呈世界,谁又深谙诸葛孔明是怎么巧妙地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运用于百战之中呢?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我们更应该积极推动《孙子兵法》与其他竞争理论的有机结合,在借鉴先哲们留下的丰富智慧为今天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注意研究“兵战”与“商战”的共同点和差异,研究正确运用兵法理论于社会其他领域的方法!
参考网页:
/view/2347.htm
/view/18914.htm?func=retitle
参考书籍:
《诸葛亮智圣人生》(中国华侨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