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与《孙子兵法》之《形势》初探
孙子兵法势篇的主要含义
孙子兵法势篇的主要含义《孙子兵法》的势篇,真的是个宝藏啊!势这个词儿,听着就挺厉害,对吧?它不是说你手里有多少兵力,而是讲究你怎么把这些兵力用到极致。
想象一下,打仗就像打篮球,光有好球员不够,得会传球、配合,才能把优势发挥出来。
孙子提到的“势”,就是这个意思。
要懂得掌握时机,顺势而为,那样才能在竞争中赢得胜利。
比如说,当敌人疲惫的时候,你就得猛攻,像狮子捕猎,悄悄接近,突然发力,才能一击必杀。
再说说“势”的变化,这可是一门学问。
局势是瞬息万变的,你要像海鸥一样,随风而行,懂得何时高飞,何时低伏。
孙子说,好的指挥官能在平静中看出风云变幻,听到敌人的脚步声,就像你能在嘈杂的街道上听见自己的朋友叫你。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你得有敏锐的洞察力。
在战斗中,适应变化就是胜利的关键。
就像打牌,不是每次都能抓到好牌,但你得会打出一手好牌,懂得见风使舵。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势到底咋用?简单说,就是要学会利用环境和形势。
比方说,假如你在比赛中,能利用场地的优势,选择风向、阳光这些“小细节”,就能为自己赢得先机。
用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别总想着硬碰硬,有时候灵活点儿,转个弯,反而能轻松过关。
孙子还强调,掌握势的同时,得懂得隐忍,学会等待。
战场上,有时候不必急于求成,保持冷静,找到合适的时机出击,胜利就会自然而然降临。
再来聊聊势和团队的关系。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团队合作才是王道。
孙子教我们,指挥官要能够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让每个成员都发挥出最好的状态。
就像一个乐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指挥得当,才能奏出和谐美妙的乐曲。
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那就成了噪音,绝对是输得一塌糊涂。
这种协调和沟通的能力,正是“势”的体现。
你得会用“势”把大家的力量整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打出漂亮的配合。
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时刻变化的形势让人眼花缭乱,你得时刻保持警惕。
孙子说,聪明的将军总是能预见敌人的动向,做到心中有数。
就像你在追剧时,能猜到剧情的发展一样,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在关键时刻迅速反应。
《孙子兵法》中对“势”的阐述
《孙⼦兵法》中对“势”的阐述 早就对《孙⼦兵法》中这篇关于“势”的⽂章印象深刻:“激⽔之疾,⾄于漂⽯者,势也;鸷鸟之疾,⾄于毁折者,节也。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故能择⼈⽽任势。
任势者,其战⼈也,如转⽊⽯。
⽊⽯之性,安则静,危则动,⽅则⽌,圆则⾏。
故善战⼈之势,如转圆⽯于千仞之⼭者,势也。
” 在股市中何常不是“势”为王?原⽂地址:《孙⼦兵法·势篇第五》阅读笔记作者:曾星智笔记/曾星智 孙⼦所谓的“形”是指敌我双⽅的⼒量对⽐,那么“势”则是对敌战⽃中的变化,如何在战争中通过运动⼤幅提升我⽅的⼒量、降低敌⼈的⼒量,促使最后形成我们的进攻就像是在悬崖上往⼭底滚圆⽊巨⽯那样势不可挡。
⽐较来说,“形”是敌我双⽅基本的实⼒,也就是“正”的部分;⽽“势”则是如何在战⽃运动中提⾼我⽅、削弱敌⼈,也就是“奇”的部分。
先在基本实⼒的“形”上取得绝对的优势,再利⽤运动的速度和冲⼒,形成更迅猛的“势”,这样也就形成了孙⼦兵法的⼀个核⼼思想:守正出奇,以形守正,以势出奇。
本篇的“势”特别强调是在运动中,只有在运动中,圆⽊巨⽯才能够形成⼒量,如果是静⽌的则毫⽆作⽤。
⾦融市场亦是如此,各种推动市场的⼒量⽆时⽆刻不在运动变化,⼀旦它们形成朝⼀个⽅向的合⼒,那么就好⽐是从悬崖上滚落圆⽊巨⽯了,势不可挡,利润也是不可挡。
《孙⼦兵法·势篇第五》 孙⼦⽈: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众如⽃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终⽽复始,⽇⽉是也。
死⽽复⽣,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不过五,五⾊之变,不可胜观也。
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如环之⽆端,孰能穷之? 激⽔之疾,⾄于漂⽯者,势也;鸷鸟之疾,⾄于毁折者,节也。
《孙子兵法》中的“形势”概念解析
《孙子兵法》中的“形势”概念解析在咱们中国古代的军事智慧宝库中,《孙子兵法》那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其中的“形势”概念,更是有着极为深刻且实用的内涵。
先来说说“形”。
“形”就像是一个人的体格,是实实在在摆在那儿的东西。
比如一支军队的兵力多少、武器装备如何、粮草储备够不够,这都是“形”。
想象一下,在古代战场上,两边的军队还没开打,先互相打量一番。
这边看看对方有多少人马,那边瞅瞅这边的兵器是不是精良。
这就是在观察“形”。
我给您讲个事儿,当年我去参观一个古代战争的遗址,那里还保留着一些战争的痕迹。
有一处城墙,看上去高大厚实,这就是一种“形”上的优势。
如果防守的一方凭借这样坚固的城墙,储备充足的粮草和武器,那么在抵御外敌的时候就有了底气。
再说说“势”。
“势”可比“形”要灵活多变,有点像风,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到它的力量。
比如军队的士气、将领的指挥策略、战场上的地形利用,这些都是“势”。
还拿那个古代战场遗址来说,有一片开阔地,从这边望过去一览无余。
如果进攻的一方能够利用这个地形,迅速展开兵力,形成一种压倒性的气势,就能给对方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就是“势”的作用。
在《孙子兵法》中,“形”和“势”是相互关联的。
有了好的“形”,才能创造有利的“势”;而巧妙地运用“势”,又能让“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比如说,一支军队拥有强大的兵力和精良的装备(这是好的“形”),但是如果将领指挥不当,士兵士气低落,那么在战场上也难以取胜。
反过来,如果将领能够巧妙地排兵布阵,激发士兵的斗志(这就是营造了有利的“势”),那么即使兵力和装备不占优势,也有可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在现实生活中,“形势”的概念也无处不在。
比如说咱们做生意,店铺的位置、商品的种类和质量,这就相当于“形”;而营销手段、服务态度、市场的趋势,这就是“势”。
只有把“形”和“势”都把握好,生意才能红红火火。
再比如一场比赛,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是“形”,比赛时的心态、战术安排就是“势”。
《孙子兵法》笔记46:99%看孙子兵法的人,不知何谓“形势”
《孙子兵法》笔记46:99%看孙子兵法的人,不知何谓“形势”笔记46 形势总结今天讲形势,做个对军形兵势两篇的总结。
当然,都是一些硬货,比较难啃,兵哥暂时没有更好的语言将之通俗化,各位暂且看看。
原文:(形篇)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势篇)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什么是形势?什么是形,什么是势?个人简单理解,形就是实力,势就是场域(有点像地理位置,但又没有什么实质),想来想去也没有更合适的词汇。
但看到郭化若先生写的,形是运动的物质,势是物质的运动。
看到此言,兵哥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形,是物质,物质就是实力、能量;势,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的转变形态和方式,也是能量的转变形态和方式。
形势之根本不同,就在于此;形势之根本含义,也就在郭化若先生此言。
当然,这个形势是兵法中的形势,可能跟别处的形势含义不太一样。
军队数量多,就是物质多,也就是形强;相反则是形弱。
军队有组织有纪律,训练有素,士兵身上的肌肉多,总体来看,也是物质多,也就是形强。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形强打击形弱者,具有千百倍的优势于敌,就是“胜于易胜”。
物质多但运动的慢,战斗力就大打折扣。
势,就是运动。
善于造势者,能让敌人之运动变慢变杂乱,让己方之运动变快变有序,以快打慢,以有序打杂乱,就是势胜。
形是物质,势是运动,可谓一语中的。
理解了这点,也就很容易理解奇正、虚实跟形势的关系。
关于势和奇正、虚实奇正,是主动造势;虚实,是对势的客观描述。
李零教授讲,奇正是势的核心,虚实是扩大化的奇正。
兵哥对此有些不敢苟同,或者说,兵哥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李零教授此话中的含义。
兵哥个人的理解是,奇正是主观主动,虚实是客观被动,奇正,是主动造势,虚实,则是对势的客观状态的描述。
奇正可以由自己将领安排调换,虚实则是客观存在,无论如何安排奇正,都无可避免虚实——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怎么安排都会留下虚。
无论如何安排兵力,己方都有虚实;同样,敌人也有虚实。
孙子兵法势篇解读
孙子兵法势篇解读《孙子兵法势篇解读》孙子兵法里的势篇啊,那可真是个好东西。
就像我们平常做菜有菜谱一样,这势篇就是打仗、做事儿的一个“妙方”。
势是什么呢?咱打个比方,你看那洪水从山上冲下来的时候,那股子劲儿,什么东西在它面前都得被冲走。
这就是一种势。
在势篇里,孙子说要善于营造这种势。
这就好比咱们玩弹珠游戏,你要是把弹珠放在一个平平的地方,它就只能慢慢滚,没什么大动静。
可要是你把它放在一个小坡上,轻轻一推,它就“嗖”地一下冲出去老远。
这就是利用了地势的“势”。
那在实际的情况里怎么营造势呢?这就需要我们巧妙地安排各种资源,就像搭积木一样。
每一块积木都有它的用处,你把它们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就能搭出一个特别稳固又好看的建筑。
在打仗的时候,将领要把士兵、武器、粮草这些东西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士兵的训练就像给弹珠一个初始的动力,训练得好,动力就足。
武器就像是弹珠的材质,如果武器精良,那就像弹珠是个钢珠,又硬又结实。
粮草就更不用说了,没有粮草,士兵就没力气,就像弹珠没有润滑油,动起来就费劲。
孙子还提到“奇正相生”。
这可太有趣了。
正就像我们平常走路,规规矩矩地一步一步来。
奇呢,就像是突然来个跳跃或者转弯。
比如说下棋,大部分的时候按照常规的走法布局,这就是正。
可要是突然来个出其不意的妙手,就像在对方以为你会走这步的时候,你却走了另外一步,打他个措手不及,这就是奇。
正和奇要是配合得好啊,就像音乐里的节奏,有平稳的节拍,也有突然的变奏,这样才能演奏出美妙的曲子。
再说说这“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这就好比拉弓射箭,你把弓拉得满满的,那股力量就像积攒起来的势。
可你要是一直拉着不射,那也不行。
什么时候松开手,就像那个“节”。
箭射出去的瞬间,就像我们抓住了最好的时机。
要是时机不对,箭射早了或者射晚了,可能就射不到目标。
在生活里也一样啊,你想做个生意,你准备了好久,资金、人员、货物都准备好了,这就是拉弓的过程,有了势。
可你要是没选好开业的时机,比如说市场还没需求,或者竞争对手太强的时候就冲进去,那就像箭射歪了,达不到目的。
一个例子,看懂《孙子兵法》的形势概念|孙子兵法智慧
一个例子,看懂《孙子兵法》的形势概念|孙子兵法智慧用《孙子兵法》解释,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一句广告语把史玉柱从破产崩溃的谷底拉了起来,重新走上财富的巅峰。
而这个广告当年却被评为十大恶俗广告,很是被吃瓜群众嘲笑了一番。
那些评委,都是广告“艺术家”,只能站在艺术的角度去审美丑,却不是商业战略家,看不懂大柱子是在站在生死的洪流中扒拉救命稻草。
只有那些真正懂战略的人,才能从这些看似恶俗的商业手段中看到战势起伏,奥妙无穷。
这就是典型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自《孙子兵法》提出形势,形势便成了中国人经常挂在嘴上,但内心并不明白深意的两个字。
辛弃疾在其《美芹十论》中这样定义形势:形者,大小也;势者,虚实也。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讲,形为实力结构,属于看得见的范畴,势为结构间的压力、爆发力,只能感受却看不见。
不懂?举个例子。
比如,100军人排成十十方阵的队列,看着多威风。
还是这100个人,让他们三五成群,随意坐卧,看着还威风么?这100个人,就是形;当形采用不同的结构时,所能体现出的压力是不同的。
再比如,一片沙滩平平整整,看上去没什么稀奇的;但有艺术家在沙滩上搞了个山峰起伏的雕塑,看上去就很有气势。
沙子不多不少,改变其排列结构,就能造成不同的态势来。
形势一体,就像是硬币的两面,每一种形都对应着一种势,形的结构改变,势就跟着改变。
什么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是外行人只能看到外在的形,却看不到势;而内行人则能形势皆见。
每个人都能看到敌军有多少人,但看不懂敌军采取的阵势结构会有多大的威力;每个人都能看到一篇文章多少字,多少段,却看不懂文章为什么有这么强的感染力;每个人都能看到脑白金的广告语是个病句,但却不明白为何能传播、影响如此范围。
孙子兵法曰: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人们都能看到我用什么的军形冲击敌人取得胜利,但却不知道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军形(结构)去冲击。
从孙子兵法中的“势”说开去
从孙子兵法中的“势”说开去古往今来,没有一部兵书像《孙子兵法》那样重视“势”,除了专门的“势篇”外,还有“计篇”、“虚实篇”和“地形篇”也谈到势。
先看看《孙子兵法》中的势:“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计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势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势篇)“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虚实篇)“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地形篇)从孙子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势”可以是一种力量的积蓄,所谓“蓄势待发”,就是这个意思,也可以是所积蓄力量的爆发过程,“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当然,这种力量可以是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宏观态势,也有可能是将帅、士气、地形、兵力等微观情势。
势有几个特点:首先,势一旦确立,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所谓“势不可挡”,就是强大力量的体现,当然,力量爆发的过程也是衰减的过程,“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这一点与现代物理学的“势能”、“动能”之间的相互转换类似。
其次,“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说明势是经常变化的。
将帅的作用,就在于制造、利用、引导这种变化为己所用,营造、巩固己方的势,削弱、转换敌方的势,“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所以要因势利导,更可以积沙成塔,集弱为势。
第三,势是有规律有周期性的,尤其是宏观的势。
三国演义开篇点题: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现代国际关系、军事政治经济联盟、企业重组并购等无不体现出这一点来。
这种周期性,也是势不断变化的一种特殊体现。
一代名著《孙子兵法》的全新解读(分论之五:势篇)
一代名著《孙子兵法》的全新解读(分论之五:势篇)《孙子兵法》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历来为研究者所推崇,论述、注释、阐发之作汗牛充栋。
从11月5日开始,大笑先生说公众号分四期推出了对《孙子兵法》整体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从11月29日开始,我们全新解读按篇分论。
一期一篇。
本期是势篇内容提要:势可理解为势能,是指有效力的兵力部署产生的可能性。
兵势由分数、形名、奇正和虚实四个方面构成,奇正是其最重要的部分。
虽然奇正简单,但变化无穷、变化莫测。
奇正相变相生产生势能。
势能的爆发,要按照“势险”和“节短”的原则,掌握好治乱、勇怯和强弱的辩证关系,并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而灵活运用。
因此,形势比人强,形势是取胜的关键。
原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鸷鸟之击,至于毁折者,节也。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纷纷芸芸,斗乱而不可乱也。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
勇怯,势也。
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
予之,敌必取之。
以此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题解综述】文献所注涉及到“势”的含义、“形”与“势”的区别和联系、篇序、主旨等,各家注解角度有别,但在思想本质上没有出现争议。
“势”的含义普遍认为,“势”即为战略战役上的态势、形势、气势等。
孙子兵法·势篇解读
孙子兵法·势篇解读孙子兵法作为古老的中国兵法学的经典,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及东亚地区的战争理论和实践。
孙子兵法的篇章体系依照古老的中国思想而构建,其中“势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
势篇论述了兵法中最根本的原则,表达了孙子对兵力运用的理解与思考,汇集了孙子以及中国古代着名军事家们认识战争以及如何取胜的经验和真知灼见。
势篇首先提出了,在用兵之前,先要知彼,了解对方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对方的细微变化。
孙子指出,形势是动态的,每当形势发生变化,就应该立即行动,趁机取胜。
由此可见,孙子认为,在用兵之前需要慎重处理形势的变化,并建立应对策略,实现胜利意图。
孙子又在势篇之中主张“言以虚者胜”,指出不管是自己或敌人,只要采取准确的判断,即使虚张声势,仍能够取胜。
例如,比如以收复晋城为背景,孙子提出,即使有敌人强大的兵力在朝晋城,只要慎重用兵,及时实施策略,即使只拥有很少的兵力,也能够拯救晋城。
再者,势篇指出,取胜还必须靠善用军事智谋。
孙子在晋城之战中,采取了“兵不血刃”的策略,只借助兵力的施压,以及在侧翼实现攻击,最终获得胜利。
这一策略表明,孙子不仅善于分析形势,而且能够构想各种灵活而有效的方法,以取胜。
最后,在势篇中,孙子认为,兵家之间互相调和,持续和平是最理想的状况,能够取得更大的胜利。
因此,在决定作战的时候,孙子倡导慎重,要彻底了解敌我双方的形势,再做出决断。
孙子认为,和平能够避免双方的损失,也能够节省资源,增强自身的战斗力,以备应对以后的战争。
孙子兵法的“势篇”汇聚了古老的中国兵法及思想,解读该篇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战争学及文化认知,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思考方式,洞察中国古代兵法智慧,把握战争变化趋势。
如今,孙子兵法的势篇对战略思想影响仍然遍及东亚地区,其中蕴含的内涵和价值,被许多学者及国际政治家所推崇。
总之,孙子兵法的势篇仍然适用于当代,汇集了古老中国家的智慧,深受国内外学者以及政治家的崇敬和尊重。
_孙子兵法_势论浅见
参考文献
[1] 孙子兵法·势篇. [2] 孙子兵法·谋攻篇. [3] 孙子兵法·用间篇. [4] 孙子兵法·计篇. [5] 孙子兵法·地形篇. [6] 孙子兵法·军争篇. [7] 孙子兵法·虚实篇. [8] 孙子兵法·九变篇. [9] 孙子兵法·形篇. [10] 孙子兵法·行军篇. [11] 孙子兵法·作战篇. [12] 孙子兵法·九地篇.
3.2 借智谋胜,因巧成“势” 孙子提出了使用自已力量的一个一般原则,即“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即科学运用自已的力量,力 争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有了强大的“势”,首先要 充分利用其威慑力量,通过伐谋、伐交,使敌不战而屈,即使不 能使之在政治上、军事上完全屈服,也要使之外交上孤立、心 理上畏惧。伐谋、伐交不成,就要诉诸战争,即伐兵、攻城。而 贯穿其中的就是一个“巧”字,施“巧”劲,凭借巧妙的方法就能 形成克敌制胜的优势,无疑是最简单,最省力,也最明智的方 法。《孙子》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主要是从谋略上考虑的, 它并不一概反对伐兵攻城,反对的只是那种死打硬拼的作战 方式,强调即使伐兵、攻城也要坚持以谋取胜,以巧成事。拼 实力,打消耗,是孙子所反对的,而任势用谋则是其一贯的作 战指导思想。 3.3 四“知”俱全,因变成“势” 所谓四“知”,即“知彼知己”,“知天知地”,所谓的因变,即 强调临机应变,充分利用客观矛盾互相作用的力量以达我之 目的。“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 神。”如石之不能自转,因山之险而成不可遏之势,物之难以力 举,借水之疾漂之远去,矢之不能自射,凭弩之力而劲发。 《孙子兵法》中提到“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 则谋,死地则战”这表明孙子认识到了所处战场环境的不同对 士卒心理造成的影响不同,所以特别强调要利用战场上危险 的地势和战争中危险的态势来作战。
孙子兵法关于势的论述
孙子兵法关于势的论述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典籍,被誉为“兵家圣书”。
其中关于势的论述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孙子认为,势是决定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势是指军队的整体形势、地形、气势等等因素所产生的力量。
在战争中,占据劣势的一方要想取胜,就要利用各种手段挽回劣势,争夺优势。
具体而言,孙子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变化势
变化势是指通过改变战局的势态,使敌人陷入被动,从而取得优势。
孙子提出了“以诈败诈,以利动之,以权变之”的战术。
也就是说,要使用假象、伪装等手段来破坏敌人的信心,从而在战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二、合并势
合并势是指将敌军势力分散,使其失去整体性,从而取得优势。
孙子提出了“轻重之变,数之变,奇伏之变,诈败之变”的战术。
也就是说,要善于利用敌军的疏忽、轻敌等心理,进行分割攻击,从而取得胜利。
三、夹击势
夹击势是指在战争中利用两个或多个军队同时攻击敌人,从而取得优势。
孙子提出了“以众待寡,以守待攻,以静待动”的战术。
也就是说,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进行攻击,从而取得胜利。
总之,孙子兵法的势论不仅适用于战争,也可以应用于现代的管
理、竞争等领域。
这些战争智慧的思想,不仅为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也将继续为人们所传颂。
《孙子兵法》中“势”的相关问题探析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势”新特点
1 2 3
信息优势成为制胜关键
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优势已经成为制胜的关键 因素之一,谁掌握了信息优势,谁就能在战争中 占据主动。
作战行动更加快速灵活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作战行动更加快速灵活,需 要指挥员根据实时战场态势做出快速决策和反应 。
战争胜负更加难以预料
由于信息化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战争胜负 更加难以预料,需要指挥员具备更高的战略眼光 和决策能力。
“势”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战争领域 。在商业、政治、文化等领域中,“ 势”的运用同样重要。例如,在商业 竞争中,企业可以通过对市场趋势的 准确判断和运用来制定营销策略和战 略;在政治领域中,政治家可以通过 对社会形势的准确判断和运用来制定 政策和方针;在文化领域中,文化工 作者可以通过对时代潮流的准确判断 和运用来创作符合时代需求的作品。
《孙子兵法》中“势 ”的相关问题探析
汇报人:XX 20XX-01-30
目录
• 孙子兵法简介与背景 • “势”概念解析与内涵探讨 • 孙子兵法中“势”运用策略 • 案例分析:历史战争中“势”运用
目录
• 现代军事领域“势”概念拓展与应 用
• 总结反思与未来研究方向
01 孙子兵法简介与背景
孙子兵法及其作者介绍
来验证和发展理论观点,同时推动方法论上的创新与发展。
谢谢聆听
06 总结反思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次研究主要成果总结
明确了“势”在《孙子兵法》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阐释,本文明确了“势”作为孙子兵法中的重要概念,具有深远的战 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揭示了“势”的内涵与外延
本文从多个维度对“势”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其包含力量、形势、时机等多重要素的 丰富内涵,以及在不同战争环境和战略决策中的具体运用。
孙子兵法对势的理解和感悟
孙子兵法对势的理解和感悟
在孙子兵法中,“势”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概念,它代表了一种力量和方向。
孙子认为,成功的军事家应该善于利用“势”的力量,通过创造有利的态势来压倒敌人,取得胜利。
“势”的力量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它是一种力量。
正如激流能够浮起石头一样,只有拥有足够的力量和速度,才能够形成“势”。
在战争中,这种力量可以表现为军队的战斗力、物资的储备等等。
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才能够在战场上形成有利的态势。
其次,“势”也是一种方向。
它指引着事物发展的路径和趋势。
在战争中,正确地判断形势并选择正确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孙子曰:“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这意味着成功的军事家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准确地判断形势并选择最有利的方向来展开行动。
最后,“势”还可以通过奇正结合来创造。
正兵是用来应对敌人的常规力量,而奇兵则是用来出奇制胜的非常规力量。
孙子认为,成功的军事家应该善于正确地组织和部署兵力,既要以正兵当敌,又要以奇兵取胜。
而在具体的战斗中,则要善于运用奇正结合的战术,以达成战胜敌军的目的。
最后,“势”还可以通过顺势而为来增强。
无论是战场上的顺风、顺水之势,还是生活中的机遇、运势根据《孙子兵法》中的“势”理念,感悟到“势”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概念,它代表了一种力量和方向。
在实际生活中,“势”可以体现为一种优势或机会。
人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这种优势或机会,以增强自己的力量和取得更好的结果。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初探
(本文校对:吴秀)
2.主观指导上的“出奇”谋略。“奇正”是孙子首创的一对军事范畴,一般而言,“正”指常法,“奇”指变通。他认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势》),主张“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计》),以敌人意料不到的“奇”胜敌。孙子认为,用兵之道并非一成不变。贵在灵活变化,“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九变》)。“兵因敌而制胜”、“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还形容说,“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无竭如 河海”(《势》)。“出奇”谋略可细分为三:一是变奇力。通过诡诈示形调动敌人,改变力量的数量、编成和使用方向,从而改变在某一局部的敌我实力对比,形成“我众敌寡”“我专而敌分”局面,我军以“正”应对,以“奇”从容攻取。二是造奇势。孙子重视“势”的研究,《势》中专门谈了战斗力的养成问题,主张“善战者,求之于势”。谋求优势,就是“占据那些能增强自身能量的空间位置,创造出一种有利己方不利于敌方的战场环境和态势”。也就是要争取对己有利的态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斗力。三是运奇术。战术上,由作战对象、作战态势、作战地点的规定性来确定谋略。对骄傲之敌,要词卑示弱,使它麻痹松懈;对贪利之敌,要“以迂为直”利而诱之,使之上当受骗;兵力对比不同时,要“知众寡之用”。兵力居劣垫则防守,占优势时才能进攻;优势程度不同作战方法也不同:“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谋攻》);作战地点不同时,要采取不同的行动:“散地则毋战,轻地则毋止,争地则毋攻,交地则毋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九地》)。“出奇”还要在思维上不走极端、正如《九地》所强调“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一意孤行则会导致自取灭亡,“必死或杀,必生可虏”。
1.实力上的“击虚”谋略。《计》明确提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打击敌薄弱之处、疏忽之处是军事家屡屡取性的奥秘所在,也是战法谋略的精髓所在。也就是说,不管作战诸要素敌我对比如何,千方百计要使己“实”令敌“虚”,形成“我专敌分”、“以镒称株”这种我军占局部优势的局面,再以我之强击敌之弱。《虚实》指出,“兵之形,避实而击虚”。《九地》说得更详细:“兵之情主数也,乘人之不给也,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用兵的规律就是要迅速,乘敌人来不及之机,从它料想不到之处,攻击其疏于防守之处。在以实击虚的运作上,主张“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虚实》),察明敌之虚实;同时要善于转化敌我虚实形势,以“攻其所必救”、“胶其所之”来调动牵制做人,使“敌之所备者多,析战者寡”,构成空虚,在我方兵力使用上强调集中,“并敌一向,千里杀将”(《九地》),造成我军力量优势战而胜之;其次主张击敌之虚与严防敌击我之虚,认为“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守其所不攻也”(《虚实》)。从而“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形》)。
孙子兵法兵势篇的概括
孙子兵法兵势篇摘要《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著作之一,兵势篇是其中的一章。
本文通过对《孙子兵法兵势篇》的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旨在揭示其在战争和军事策略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应用。
引言《孙子兵法兵势篇》是《孙子兵法》的重要章节之一,探讨了战争中的兵势问题。
兵势是指战争发生时的情势和环境,在制定作战策略时必须对兵势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制定出恰当的战略和战术。
一、兵势的重要性兵势是战争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对兵势的正确判断能够为军队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和应对策略提供重要参考,能够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1 判断兵敌兵势能够帮助军队对敌方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了解敌人的战斗实力、兵员数量、装备情况以及作战意图等,为制定作战计划提供指导。
1.2 把握战争形势兵势能够帮助军队把握战争形势,包括政治、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因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军事策略和战术,提高战争胜利的可能性。
二、兵势的分析方法在《孙子兵法兵势篇》中,孙子提出了一系列分析兵势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2.1 掌握兵势信息兵势的准确判断需要有充分的情报支持,军队需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取兵敌实力、敌人意图、地形地势等信息,为军事决策提供依据。
2.2 确定战略方向根据兵势的分析结果,军队需要确定自身的战略方向,包括进攻、防守或暂缓行动等,以在战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2.3 深入分析兵敌军队对敌方实力、作战能力、指挥水平等进行深入分析,以帮助制定作战计划和对策。
2.4 敌人弱点的发现兵势的分析应当着重发现敌人的弱点和薄弱环节,以便在战争中加以利用并取得优势。
三、兵势的应用实例《孙子兵法兵势篇》中提到了一些历史上的典型战例,展示了兵势在实战中的重要应用。
3.1 平阳之战平阳之战是春秋时期鲁国与齐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孙子在《孙子兵法兵势篇》中以此战为例,讲述了如何通过对兵势的分析和判断,制定出能够击败敌人的战略。
3.2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刘备和孙权联军与曹操军队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
示利诱敌——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2500字
示利诱敌——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2500字示利诱敌——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2500字范文: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五篇“兵势篇”的第四部分,示利诱敌。
一、兵法解析予之,敌必取之。
意思就是:故意引诱敌人,敌人必然上钩入网。
敌人作战时,故意给敌人小利,使敌人贪利而动,为我所诱。
示利诱敌,使敌见利而夺,取利忘害,陷入败境,是兵家孜孜以求的战胜之道。
战争中,敌我双方都着眼于夺利,只要善于因势利导诱敌贪利,致其蠢蠢欲动,就能使敌不辨利之真伪,不虞利中之害,乖乖地走向对手精心设计的死亡陷阱。
走出兵战动魄惊心的搏杀,进入商场上那激烈夺利的竞争中,同样也会彻悟“出兵战之胜谋,市场竞争亦胜”的道理。
精明的经营者,往往也都有着用军事谋略于经济活动中的素质。
他们巧妙给予竞争对手或消费者以利,使之乐于“取之”,曾使企业收获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道理很简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消费者的支持。
如果经营者只想自己获利,而不予消费者这个“上帝”之利,让其因利而动,“上帝”是不会青睐于你的。
所以,在经营活动中,欲得利有道,必然要施利有方,这就要求经营者必须正确运用薄利多销和价格折扣策略。
这两种策略的出发点都是予消费者以利,以利吸引顾客,目的是通过顾客的回报,使己获得更大的利。
美国的洛克菲勒就是善于以利诱人,而后获取大利的商人,他巧夺密沙比铁矿的事可作为代表。
德国人梅里特兄弟移居美国后,发现密沙比是一个丰富的铁矿。
兄弟两人严守秘密,并开始大量收购地产,成立了铁矿公司。
洛克菲勒早就对该铁矿区垂涎三尺,但由于晚来一步,只能眼睁睁地盯着这块肥肉,等待时机。
1873年,美国发生了一次经济危机,市面银行告紧,梅里特兄弟陷入了窘境。
正在这时,来了一位救星,他即是本地牧师劳埃德先生。
梅里特兄弟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危机谈到自己的困境,话语中充满了哀伤。
劳埃德牧师一听这些,忙十分热情地说:“你们怎么不早告诉我?我可以助你们一臂之力啊。
”梅里特兄弟听了大喜。
《孙子兵法》教你用“形势”成就自己事业
《孙子兵法》教你用“形势”成就自己事业最近有本叫《成事》的书很火,作者对梁启超整理的曾国藩家书、奏折等内容的《曾文正公嘉言钞》进行了注解,加入一些自己的体悟,他认为曾国藩给世人提供了一个“成事”的方法论。
同时,作者还认为,从古至今除了曾公,尚未有人提供过关于“成事”的相对完整的方法论。
我不太清楚作者是否读过《孙子兵法》,或者是否读懂了《孙子兵法》,凡真正读懂《孙子兵法》的人就会发现,整部《孙子》十三篇是一套完整的成事方法论,尽管他在讲如何打胜仗,但用到我们做事业中同样适用。
曾国藩的全集我读过,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比如,我从曾公那里学到了日日不断之功,坚持每天读书、写读书笔记,日日不断是个非常不错积累;他讲不读完一本书绝不拿起第二本书,让我把很多没有读完的书都一页一页读完。
但,他给我们关于成事的方法、思路都是零散的,点滴的,缺少完整的体系。
而《孙子兵法》,它用六千言教我们一整套【力量运用】的基本原理、方法、工具和模型,这对于追求成事的我们,不是更有参考和学习价值吗?从三个方面概要解读一下《孙子兵法》关于【力量运用】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一、学会应用自己可掌控的资源、力量在《孙子兵法》的体系中,他不追求以多(强)胜少(弱),也不赞成以少(弱)胜多(强),因为强弱、众寡都是相对概念,自己很弱小,遇到比你还弱小的,你就强者;感觉自己不行,而整个行业普遍不行,你也能胜出;感觉自己强大,而对手更强大,结果还是难以取胜,就像我们都觉得诸葛亮强,偏偏遇到个司马懿,怎么也出不了四川。
所以,孙子兵法告诉我们要“识众寡之用”,有什么样的资源、力量,就采取什么战法,有什么样的对手就打什么样的仗,这种认识很重要。
在“谋攻篇”孙武子讲了三种情况,即“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战之,少则逃之,不若则避之”。
十围五攻,是讲拥有绝对优势的时候该怎么做;倍分敌战,是讲双方势均的时候该如何做;少逃不若避,是讲处于弱势的时候该如何做。
《孙子兵法》中的“形势几变”,看古代兵家如何“推演致胜”?
《孙子兵法》中的“形势几变”,看古代兵家如何“推演致胜”?大家好,我是二十八个字。
今天仍然不想写长文,继续写篇短文,侧重理论说教。
这篇文章之后,我将休息一到两天,研究一下文章的写作方法,并将今后的文章重心转移至“28字推演体系”的应用层级,即,以“推演体系”来讲解现代人事物的推演变化,可能更为大家所兴趣。
28字推演体系重在推演,古籍方面最好的范本就是《周易》,所以,在前面的几篇文章中我都在用《周易》做解释。
但28字推演体系只是易道系统下的一个分支,一个小的“闭环”,尚不足以阐述易道的大用。
这点要明确。
在此前的留言中,有位朋友说我的推演体系是“兵家之道”,而非“易家之学”。
其实,这个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理解“28字推演体系”的最好思路还是易学,尤其是易学“形而上”的部分。
“形而上者谓之道”,这个层面是不立文字的,一切自然而然,自然衍生变化,是没有文字桎梏的。
我们看到的《系辞》就涉及到了这部分,《周易》64卦的卦文,就没有涉及到这部分。
说到底,64卦主“应用”,属于“形而下器”。
如果想要透过64卦来接触“形而上道”,你还必须得突破64卦的桎梏,研究到“卦”本初的溯源里面去。
这个时候,《系辞》就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如果单单从64卦研究本原,确实需要非常大的力气,轻易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1既然《周易》那么麻烦,那不如降一个层级,从“兵家”这里突破一下,然后再求登堂入室。
其实,真正“道”的层次是可以没有任何具象的,你从任何一件事情中都可以看到“道”的影子。
或者,你通过任何一件人事物都可以领悟出“道”的存在。
上面的这位朋友说我是“兵家之学”也完全可以照着这个思路去理解。
另外,28字推演体系,她的用字层面也确实是参考了兵家,就比如前面几篇文章曾大量引用的《孙子兵法》。
之所以要用孙子兵法,还是因为方便理解,没有思维障碍,除此之外,并没有特殊的意义。
比如“形势几变”4个大字,“形”与“势”就是《孙子》一书中主要讲解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谋略与《孙子兵法》之《形势》初探摘要:谋略是智者的设计,赢家的创造。
《孙子兵法》更是谋略经典之作。
本文就谋略与《孙子兵法》中《形势》篇的关系,探讨了《形》篇与谋略,《势》篇与谋略,《虚实》篇与谋篇的关系。
关键词:谋略孙子兵法形势虚实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
谋略是智者的设计,赢家的创造。
在中国,谋略实践很被理论化。
谋略理论的兴衰同时代有密切的关系,因动荡而兴,因和平而乐。
《商君书·农战》有云:“夫民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糊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则必避家。
”春秋战国时期,天子示微,群雄争霸,在那样一个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环境中,《孙子兵法》应运而生。
兵书四门,贵谋尚诈。
西汉晚期,刘向、刘歆把天下的兵书分成四门:权谋、形势、阴阳、技巧。
(《汉书·艺文志》)前两类是谋略,后两类是技术。
本文就《孙子兵法》中的《形势》篇谈谈其与谋略的关系。
一、形势
何谓形势?班固这样定义,“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
离合背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意思是说要灵活,要速度,还要无常的变化。
“形势”是什么?银雀山汉简《奇正》说:“有所有余,有所不
足,形势是也。
”说的是兵力的部署,并非完全均等,应该将兵放在有需要的地方,有些地方多一些,有些地方少一些,只要放在正确的地方,就是“形势”。
这就好比医术里面的方子,对症下药了才能要到病除,达到理想的效果。
李零在他的书《唯一的规则:的斗争哲学》中写到:“‘形势’也是一种谋略。
形势家的特点是会支招,懂得因时因地因敌,拿出相应的对策,好像高明的医生,能够根据病情深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给病人下药,斟酌用量,增减其味,我把这种谋略叫‘兵力的配方’。
‘兵力的配方’,其实是战术。
”①
“形势”,《孙子》是分三篇讲的,即《形》篇、《势》篇以及《虚实》篇。
《形》篇讲“形”,“形”是准备工作,和自己关系更大,讲的是“备战”。
《势》篇讲“势”,“势”是计谋,和敌人的关系更大,讲的是“应敌”。
《虚实》篇讲的也是“势”,不过确是面上的势。
面上的势是由无数个点上的势构成,它是取得整个战局胜利的关键,所以这篇讲的是“制胜”。
二、《形》篇与谋略
形,“强弱,形也。
”那么强弱由什么来决定呢?是实力,实力是“形”的核心。
“形”既然是实力,它就不光是一个简单抽象的概念,还是个具体的东西。
实力具体的来说就是科技、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
“形”靠的是自己,之前提到过“形”是己方的准备工作,和自己关系更大,讲的是“备战”,即自己做准备的东西。
如果自己
没有夯实的基础,要打击敌人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我们讲战争,特别是大国间的战争,实力比计谋更重要。
比方说美国打伊拉克,实力的不同就决定了各自不同命运。
这就是所谓的“形胜”,即靠自己的实力为胜,靠自己的优势为胜。
实力的强弱是固定的,是可以估计得出来的,不能凭空创造,不像孙悟空拔根毛就可以变出无数的猴子猴孙。
综上可知,“形”是谋略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要懂得谋略,运用谋略就必须积聚实力。
那么,怎么积聚实力呢?比方说开拓视野,扩展知识面。
知识是谋略的“诱发剂”,谋略知识结构不求最优但求最适用。
比方说,学会多维思考,多维思考是奇谋良策的最佳思维方式。
比方说,要学会观察,注意细节,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将感性知识上升至理性知识,从理性出发,更加客观地运用谋略。
再比方说勤奋学习之余结合训练,而这些训练则来自大量的谋略书籍,如《孙子兵法》等等。
三、《势》篇与谋略
“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意思就是说善于应敌者的“势”就像从千仞之高的山上滚圆石一样。
关于“势”,孙武指出,水之所以能够冲走石头,完全是因为势。
在战争中,高明的将领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圆石从千仞之高的山上飞滚下来,势不可挡。
所以,“势”的概念,在于“应敌”,它是根据敌情随时调整因敌而设的格局。
“势”是兵力的配方,它把兵力分成“奇”、“正”两种,合起来叫“奇正”。
《势》篇的核心在于“奇正”。
“奇正”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用于战斗的兵力分配,“正”用于接敌,“奇”用于破敌,两者配合使用,都和对付敌人有关。
“‘正’是正常,指的是以抗衡和控制局面的兵力;‘奇’是反常,指足以打破僵局,造成‘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效果的兵力。
”②刘伯承这样说过:“《孙子兵法》这部兵法,是研究指挥战争最普遍规律的著作……正兵和奇兵,是辨证的统一,是为将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法则。
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相生,变化无穷。
”③谋略形成的过程就在于“势”。
用兵、治政、经营甚至做人都有同理之处,那就是要学会通变。
以用兵为例,奇用多少,正用多少,都是不定的,这就是兵力的配方,变化无穷。
遇到对手,周围的环境总是在变化,所以要善于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对手制定不同的对策。
--!>
四、《虚实》篇与谋略
唐太宗曾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
”(《唐太宗李卫公间对》卷中)太宗认为,兵书以《孙子》十三篇最好,而十三篇又以《虚实》篇最重要。
可见虚实的重要性。
何为虚实?李零认为“什么是‘虚实’?简单讲,就是避实击虚,我避敌之实,我击敌之虚。
”④《孙子兵法》中云:“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意思就是说避实击虚就像石头砸鸡蛋。
在文章的开头提到过,虚实也属于“势”。
如果把奇正比作是点上的势,那么虚实便是面上的势。
由无数点构成的面。
所以说“虚
实”是“奇正”的延伸,是“奇正”的扩大。
两者都属于兵力的配方。
“奇正”是点上的分配,“虚实”是面上的分配,所以说“虚实”是将军之事,即当将军的人要通盘考虑的大问题。
《虚实》讲制胜,制胜是积小胜为大胜,最后求大胜。
点上的胜是小胜,靠奇正。
面上的胜是大胜,靠虚实。
可见,《形》、《势》、《虚实》三篇从“形”讲到”势”,从“奇正”讲到“虚实”,是个层层递进的过程。
《虚实》篇是《势》篇中“任势”战略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和深化。
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要能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不受敌人的影响。
而“虚”与“实”又是相互转化的。
奇正并用,虚实结合,才能迅速制胜。
在篇末,孙子还强调指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这就告诉我们,指挥战争,本无常规,千变万化。
--!>
可见,虚虚实实,变化无常,虚实作为一种谋略,它就像一个变量,任何一个细微的地方有所改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李零的书《唯一的规则:的斗争哲学》中,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就是这个理。
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在激烈的竞争中,当我们的力量不如对方时,不可悲观绝望,而应该设法找出新的突破口,出乎对方的意料,从而取得胜利。
注解
①《唯一的规则:《孙子》的斗争哲学》,李零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05页,2010.1
②《唯一的规则:《孙子》的斗争哲学》,李零著,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第125页,2010.1
③《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智谋鉴赏》,司马哲、岳师伦编著,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第39页,2006.1
④《唯一的规则:《孙子》的斗争哲学》,李零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39页,2010.1
参考文献:
[1] 李零著,《唯一的规则:《孙子》的斗争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
[2] 司马哲、岳师伦编著,《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智谋鉴赏》,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
[3] 周亨祥译注,《孙子全译》孙武原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