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作用教案
外力作用教案
外力作用教案### 外力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外力作用的概念及其在地表形态变化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常见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影响。
3. 学生能够分析外力作用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外力作用的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难点:外力作用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复杂影响。
####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介绍外力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外力作用的实际案例。
- 案例分析法:分析外力作用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展示外力作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 教学挂图:展示外力作用的类型和影响。
- 学生活动材料:案例分析卡片。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自然景观的图片,如河流、瀑布、沙漠等,激发学生对自然力量的好奇心。
1. 外力作用的定义:-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由于大气、水和生物等自然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形态变化。
2. 外力作用的类型:- 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 侵蚀作用:水蚀、风蚀等。
- 搬运作用:水流、风等将物质从一处搬运到另一处。
- 沉积作用:物质在新的位置沉积下来。
- 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形成新的岩石。
3. 外力作用的影响:-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塑造地貌,如峡谷、沙丘等。
- 对环境的影响:改变土壤结构,影响生态系统。
-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影响农业、建筑、交通等。
#####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外力作用,讨论其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并准备简短的报告。
##### 案例分析- 展示几个外力作用的实际案例,如黄河的泥沙淤积、沙漠的风蚀地貌等,让学生分析其形成过程和影响。
##### 课堂小结- 总结外力作用的类型和影响,强调外力作用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外力作用的新闻报道或案例,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景观》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执教者指导教师
,
教学重点
风力沉积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教学难点
沙丘的形成过程
方法解读
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我想去桂林》景色秀丽,有极好的视觉冲ft效果, 配合音乐,曲调诙谐有趣,引入本节课学
习。
展示视频,并引导学生
认真观看, 深切感
受地域景观特色。
呈现目标
课件显示教学目标
课件显示教学目标
诵读。
景观欣赏
让其中一名学生担任导游的角色,带领同学们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此过程中, 学习并观察景观主要特点,并分析所受的外力作用。
提示引导学生;并对于学生的回答做出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集体回答与个别回答相结合
布置学生的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 深入探
巩固这节课所学的重
参与学生讨论过程,适
究, 得出结论, 并
点问题。
当地进行指导。
进行展示。
课堂小结
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
教师指导
学生总结
归纳。
板书设计
基础巩固
抢答的形式来复习外
力作用基础知识。
展示课件
回答问题, 整理学
案
分析考情
呈现近三年的高考考
题情况。
分析考试重点。
明确考试方向。
合作探究
1.《九层妖塔》视频引
播放视频、微课、实验等
,小组合作, 深入探究, 得出结论, 并进行展示。
出沙丘地貌,并给出
课件展示,明确学生的
新人教版外力作用教案设计思路
新人教版外力作用教案设计思路教案标题:新人教版外力作用教案设计思路教学目标:1. 理解外力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外力作用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外力的概念和作用;2. 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3. 外力作用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外力作用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教学素材等;2. 学生准备:教科书、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实物引起学生对外力的兴趣,例如展示一些有趣的外力作用实例或实验现象;2.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是外力?外力对物体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教师讲解和课件展示,介绍外力的概念和作用;2. 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3.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外力的特点和作用方式。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例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受到的重力;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讨论;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规律。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外力作用相关的问题;2. 点名解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讨论和交流。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供一些拓展资料或案例,让学生了解外力在不同领域的应用;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六、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2. 引导学生思考:你对外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吗?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2. 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讨论,深入理解外力的概念和作用,掌握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学生理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
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定义。
2. 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本章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
3. 教师通过举例,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5.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举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二章:风化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风化作用的定义。
2. 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风化作用机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2. 实验法:观察风化作用的现象。
教学内容:1. 介绍风化作用的定义。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风化作用的定义。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风化作用的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5.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举例说明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侵蚀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侵蚀作用的定义。
2. 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侵蚀作用机理的理解。
外力作用与地貌教案
外力作用与地貌专题【考纲要求】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复习重难点】重点:1、外力作用的主要类型。
2、主要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及特点。
难点:1、结合情景和材料判断主要的外力作用类型。
2、理解典型地貌的分布地区,并能描述其形成过程。
3、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复习目标】通过对2013年相关高考题的训练,让学生知道本部分内容的一般试题呈现方式,总结考查重点,提高解题能力。
【复习思路】课前:学生完成学案上基础知识的表格填写和高考链接部分内容。
课中:以学生展示解题思路和总结为主,教师点拨。
课后:巩固知识,并完成检测反馈。
【复习过程】 知识网络:(订正课前填表的内容,并找出自己的薄弱点列在后面,加强记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褶皱、断层 流水地貌 风力地貌冰川地貌等知识盲点:(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讨论,统一答案,并提醒学生在听讲解时注意试题的呈现方式以及本部分内容的考查重点,以便总结) (2013·天津文综)读图,回答第1题。
1.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
这些沙滩形成于( ) A .风化作用 B .侵蚀作用C .搬运作用D .沉积作用(对题干中提到的岛屿类型做简单的回顾,并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为主,高山高纬地区—冰川作用为主,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外力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风化作用 侵 蚀 作 用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搬运作用 堆 积 作 用 流水堆积 风力堆积 冰川堆积 海浪堆积高考链接(2013·福建文综)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2~3题。
2.该沙丘位于( ) A .冲积扇 B .洪积平原C .三角洲D .河漫滩(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强调题干信息的重要性,做解题方法的指导。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课题】第二单元第一节(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执教者】郭润泉【教学时间】10月23日星期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世界主要外力作用表现形式2、能够判断常见外力作用的表现3、比较解释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的侵蚀与堆积,并能举例说明。
4、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应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学生提前预习关于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部分的内容,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并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总结与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
学会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念,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与科学发展观。
2、结合家乡实际,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外力作用的表现、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教学难点】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问题解决法【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课] 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内容,通过提问与读图让学生复习之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以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组不同外力作用类型的图片,请同学根据已学知识分析各外力作用的表现。
[学习新课]一、流水作用(侵蚀、堆积)首先,阅读课本结合课件,对外力作用有宏观认识,教师结合图片介绍各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过渡到流水作用。
其次,分别从流水侵蚀与侵蚀地貌、流水沉积与沉积地貌,并请同学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对河流地貌内容具体分析。
二、风力作用(侵蚀、沉积)及冰川海浪侵蚀作用类比流水作用的侵蚀与堆积作用直接分析风力作用,利用课件结合主要风力作用图片分析风力作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结合课本知识窗对冰川、海浪的侵蚀作用与地貌进行分析,并介绍主要概念,主要以理解为主。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也有很大影响,在外力作用的基础上加入人类活动影响部分,分析积极与消极影响。
地表形态的塑造 14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优秀教案
地表形态地塑造第14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地能量来源、表现形式.2.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地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地貌类型地成因.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1)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搬运、________和固结成岩等.(2)主要动力来源:流水、风力、冰川、波浪等.(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________.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地塑造(1)侵蚀作用:__________________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____________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____________内力抬升、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千沟万壑.(2)沉积作用:a.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b.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________,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1.有利影响:修建梯田,____________等.2.不利影响:毁林开荒,____________等.【探究1】理解外力作用地五种表现形式之间地相互关系.阅读下列材料,课前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风化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地岩石,在空气、水、太阳能和生物地作用和影响下,使岩石产生破坏地过程,称为风化作用.按性质不同,风化作用可分为三类:①物理风化作用,主要指岩石受热膨胀、冷却收缩,使岩石产生破裂,天长日久,岩石由大块变为小块,小块变成细粒;②化学风化作用,主要指岩石在空气和水地作用下,产生氧化和分解,例如长石经过风化后形成高岭土,成为良好地陶瓷原料;③生物风化作用,主要指植物根系对岩石产生机械破碎、微生物对岩石地生物化学作用.这三种风化作用并不是孤立进行地,而是相互联系、彼此结合,同时同地进行.【思考】风化作用地因素有哪些?风化地对象是什么?产生什么结果?有什么意义?材料二:侵蚀作用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产生地破坏过程,称为侵蚀作用.湿润地区,流水地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地主要营力.干旱地区,风沙作用显著,含沙气流成为塑造地表形态地主要营力.【思考】侵蚀作用地因素有哪些?侵蚀地对象是什么?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材料三:搬运作用风化、侵蚀产物,通过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将物质转移地过程,称为搬运作用.实验证明,流水推动物体地重量与水流速度地6次方成正比.河床坡度愈大、水流速度愈快,搬运能力愈强.【思考】搬运作用地因素有哪些?搬运地对象是什么?搬运地作用是什么?材料四: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岩石风化和侵蚀后地产物经流水等外力搬运途中,因流速、风速地降低,冰川地融化等等因素地影响,使被搬运地物质逐渐沉积下来,称为沉积作用.一般说来,颗粒大、比重大地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地物质后沉积,所以形成地沉积物有砾石、砂、粉砂和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现象,称为沉积物地分选性.这种情况以河流沉积最明显.冰川搬运物质要待冰川融化时才沉积,所以冰碛物大小不分地混杂在一起;山洪爆发,因水流速度大,泥沙石块俱下,河流一出山口,流速很快降低,所以沉积地物质也是大小混杂在一起地.地壳中地岩石,经过物理地、化学地和生物地风化过程和改造,通过侵蚀、搬运又在一定环境下沉积,再经过成岩作用变成岩石,这一过程叫固结成岩作用.例如,沉积岩中地砂岩、页岩和砾岩等就是这样形成地.【思考】影响沉积作用地因素有哪些?沉积地对象是什么?沉积物质地规律是什么?【规律总结】千姿百态地地表形态地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地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地侵蚀、沉积作用地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探究2】流水侵蚀与流水溶蚀地区别(以云南石林和长江中下游为例)?【探究3】移动沙丘和固定沙丘地区别?【探究4】风力作用,流水作用分别发生在什么地区?【练习】下图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地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该类农业区所在地地形属于()A.冲积扇B.河流沿岸平原C.河边滩地D.河流三角洲2.该地形地成因是()A.风力堆积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堆积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地地貌,裸露在外地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亿~5亿年之前形成地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3~4题.3.形成“蜂巢”地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4.此处地貌地形成过程是 ( )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来源:学&科&网Z&X&X&K]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读某河流三角洲沉积岩(物)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5.造成该地区地貌变化地原因是( )A.内力作用B.外力作用C.风化作用 D.板块运动6.岩层地新老关系为( )A.a层最老B.b层最老C.c层最老D.一样老[来源:学.科.网Z.X.X.K]7.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地是()A.植物根系撑大地岩石裂隙B.暴雨形成地冲沟C.干旱区地风蚀城堡D.河流落差形成地瀑布8.关于沉积作用地说法,不正确地是()A.在风力作用下,会形成砾石、砂、粉沙、粘土等颗粒大小不等地沉积物B.流水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河流地中下游C.冰川沉积物地特点是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D.流动沙丘地移动方向与风地运动方向相反下图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9.喀斯特地貌发育地最基本条件是( )A.岩石有风化裂隙B.岩石中含有化石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岩石具有可溶性]10.图中a、b、c地貌地形成原因是( )A.流水侵蚀作用 B.化学沉积作用C.化学溶蚀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11.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地峡谷之一.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地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因此有“活地地质史教科书”之称.下图为大峡谷某段景观图片,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主要经历地地质过程依次是()A.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B.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C.固结成岩-板块运动-地壳断裂-流水侵蚀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12.下图是我国某地等温线分布和地质剖面图.下列关于该地地地质构造、地形及外力作用地分析,正确地是()A. 向斜成谷,主要受侵蚀作用B. 背斜成山,主要受堆积作用C. 向斜成山,主要受堆积作用D. 背斜成谷,主要受侵蚀作用13.下图所示风向或河流流向表示不正确地是()14.右图表示某河口地区地海陆变迁状况.由甲演变到乙地原因可能是( )A.海浪侵蚀 B.地壳下降C.泥沙沉积 D.海平面上升15.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地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下图示意),其成因是 ( )A.侵蚀—搬运作用 B.搬运—堆积作用C.风化—侵蚀作用 D.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读右图,完成16~17题16.右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地流水作用是(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17.图中c处最有可能形成地河流地貌地名称是( )A.瀑布 B.洪积扇 C.三角洲平原 D.河漫滩平原沙坡是河床底部地一种微地貌类型,一般河流中均有存在,它是流水搬运、沉积作用地结果.读图,回答18~19题.18.下列叙述正确地是( )①泥沙在缓坡一侧被搬运,在陡坡一侧沉积②泥沙在陡坡一侧被搬运,在缓坡一侧沉积③该河流从西向东流动④该河流从东向西流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9.若该河流位于南半球,则能正确表示沙坡脊部走向与河岸位置关系地是(箭头代表河流流向,阴影代表沙坡脊部)( )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6ewMy。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教案
高中地理一、教学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
2.通过阅读地图,培养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激发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2.教学难点: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
播放《匆匆那年》视频,引出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的地表形态。
展示“新西兰南岛摩拉基大圆石”图片,引出本节课题: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板书:外力作用)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外力作用【教师活动】展示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相关资料。
形态各异的地表是地质作用造就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内力作用,其表现有岩浆、火山、地壳运动等,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外力作用。
请大家说说: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学生活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表现形式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方式。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风力作用【教师活动】播放风力侵蚀的视频及形成的地貌类型视频。
风力侵蚀分布在什么地区?形成哪些地貌?【学生活动】干旱半干旱地区。
可以形成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蚀柱和风蚀蘑菇。
【教师活动】在气候干旱的地区,因气候干燥,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由于近地面的风沙粒较大,磨蚀力较强,形成这种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我们称之为风蚀蘑菇。
除此而外,还有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蚀柱。
【教师活动】当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中,当风速减小时沙粒就会慢慢沉积,形成堆积地貌,那么风力沉积可以形成哪些地貌?【学生活动】沙丘(移动沙丘和静止沙丘),还有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层。
【教师活动】请大家思考沙丘是如何移动呢?【教师总结】我们看到沙丘的两侧面坡度不同,坡度较缓的这边应该是风的来向,坡度较陡的那侧就是背风坡,由此可以看出,沙子在迎风坡吹起,在背风坡堆积,这样就缓慢向前移动。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2.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
2. 阐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地表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2. 讲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风化、侵蚀、沉积等。
4.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第二章:风化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岩石破碎、土壤形成等。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风化作用实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化作用的现象。
2. 讲解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岩石破碎、土壤形成等。
4. 引导学生思考风化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风化作用概念和类型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第三章:侵蚀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包括水侵蚀、风侵蚀等。
2.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峡谷形成、丘陵塑造等。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侵蚀作用实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侵蚀作用的现象。
2. 讲解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峡谷形成、丘陵塑造等。
4. 引导学生思考侵蚀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侵蚀作用概念和类型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力及其作用效果教案
力及其作用效果教案第一章:力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如箭头表示法。
1.2 教学内容: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表示方法:箭头表示法,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力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
学生练习用箭头表示法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第二章:力的作用效果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点的概念。
2.2 教学内容: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力的作用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哪个点上。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力改变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过程。
学生练习确定力的作用点,并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第三章:力的合成与分解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知道如何求解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
3.2 教学内容:力的合成:两个力的合力是指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力的分解:一个力的分力是指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通过图示或实验让学生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学生练习求解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使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公式进行计算。
第四章:摩擦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
4.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两个接触面之间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存在相对滑动或试图相对滑动。
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阻止物体滑动或使物体加速。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实际物体之间的摩擦力现象,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第五章:重力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产生和作用效果。
外力作用教案
外力作用教案外力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外力的概念,并能够说出外力的种类和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外力的概念及作用。
2. 教学难点:能够说出外力的种类及作用,并能用实例进行说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道物理题目:“当你用力推一张桌子,桌子就会移动了,这是为什么?”来引起学生对外力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2. 探究(15分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探究外力的种类和作用。
步骤一:实验设计将一张桌子放在一块平整的地面上,让一名学生推动桌子,并观察桌子的运动情况。
步骤二:实验观察观察并记录桌子的运动情况,并思考推动桌子的原因。
步骤三:讨论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桌子的运动和推动桌子的原因,总结出外力的概念及作用。
3. 学习(20分钟)通过对外力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外力的种类和作用。
步骤一:概念讲解讲解外力的概念:“外力是指物体受到的来自于物体外部的作用力。
”步骤二:种类介绍介绍外力的种类,包括接触力、重力和浮力等,并讲解它们的作用。
步骤三:拓展延伸进一步拓展外力的概念和种类,如弹力、摩擦力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 实践(15分钟)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步骤一:情景设计给出一个情景:“小明用力推了一下小车,小车受到了怎样的外力?”步骤二:问题解决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答案,通过实际操作情境,让学生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5.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拓展任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外力的理解。
步骤一:拓展任务设计一个拓展任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些例子,能够说明外力的概念?”步骤二:讨论分享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例子,同时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扩展。
6. 小结(5分钟)通过对外力的学习和实践,概括总结外力的概念及作用,并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
高中地理1.3外力作用的表现教学案_鲁教版_必修1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 岩石圈和地表形态编写:陆其勇 审稿:刘龙华第三课时 外力作用的表现 教学要求 ①常见的外力作用及其影响下的地表形态 ②外力作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内力作用有哪些主要表现?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哪些?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读教材P 32页,思考回答:2.读教材P 32-33页内容,思考填表:外力作用形式主要分布区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流水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_______、__________、等, 洪积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风力 ________地区 ________、________等 _________、_________等 读P 35页知识窗内容,思考回答: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有: __________ 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有: ___________3.读P 33页教材内容,思考填表:练习巩固1.通常情况下,外力作用的过程为( ) 人类活动合理 改变 趋利 避害 不合理 改 变 消极 作用 地表形态有 利 不 利A.侵蚀作用——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B.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C.风化作用——搬运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搬运作用——风化作用2.由于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是()A.冰斗B.河口三角洲C.沙丘D.沙垄3.下列地貌,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A.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B.亚马孙平原C.密西西比平原D.印度河—恒河平原4.下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于流水作用形成的是()A.①B.②C.③D.④5.下列地形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 长江三角洲B 喜马拉雅山C 黄土高原D 黄土高原上的沟谷6.下列不属于内力作用的是:A 地壳运动B侵蚀作用 C 岩浆活动 D 变质作用7.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错误的是()A.广泛分布的黄土是当地岩石的风化物B沟壑纵横的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C黄土高原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的D黄土岩性疏松,极易被侵蚀8.埃及狮身人面像表面剥蚀严重的原因是()A河流的长期冲刷B海浪冲击C风化和风力侵蚀D冰川侵蚀9.风蚀地貌在我国最典型的分布地区是()A四川盆地B云贵高原C准噶尔盆地D黄土高原10.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消极作用的是()A挖河修渠B修建水库C毁林开荒D修筑梯田11.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A U形的冰川谷B夏威夷群岛的形成C我国西北地区的移动沙丘D桂林山水的形成。
外力作用教案
外力作用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外力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3. 能够解释物体受力产生的效果。
教案步骤:Step 1: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是否知道什么是外力?外力对物体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回顾并思考。
Step 2:概念讲解向学生简单介绍外力的概念:“外力是指物体受到的来自外部的力量,它能够改变物体的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接着讲解外力对物体的作用:“外力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停止运动、改变运动速度和改变形状。
”Step 3:不同外力的影响分别介绍以下几种常见的外力及其对物体的影响:1. 推力:向学生展示推力对物体的影响,如将一本书推动;2. 拉力:向学生展示拉力对物体的影响,如拉物体使其移动;3. 重力:向学生介绍重力对物体的影响,如让一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4. 弹力:向学生介绍弹力对物体的影响,如弹力对弹簧的作用;5. 阻力:向学生介绍阻力对物体的影响,如空气阻力对运动物体的作用。
Step 4:力的效果解释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物体受到推力后会运动?为什么物体受到重力后会下落?为什么物体受到阻力后会减慢速度?”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是由力的存在和作用产生的。
Step 5:实例演示通过实际操作或观察视频等形式,展示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和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外力的概念和物体受力的结果。
Step 6:巩固练习提供一些情境题或物理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或计算,巩固对外力和力的作用理解。
Step 7: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拓展讲解其他常见的外力及其对物体的影响,如摩擦力和推力相互抵消导致物体静止等。
Step 8:课堂小结与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并留下相关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最新同步教案:必修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1.考察当地地貌形态景观,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内力作用与外力作 用的区别以及影响等相关资料。
2.把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供在课堂上和同学讨论或请问老师。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
学习内容
教 师
行 为
学生行为
(预设)
媒体运用
创设
情境
导入
主题
新课导入
选用成语“沧海桑田”,导入新课。
传说东汉中仙女麻姑,早年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
学生独立完成,与小组成员互查,疑难问题交与小组讨论。对于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结构性预习,达到预想的预习效果。
—
环节二:对学
案探
究内
容分
析与
整合
探究一点拨
1. 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探究二点拨
1.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过程,受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影响。
导学建议
重点
难点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
建议
1.内力作用
教师可以从内力作用的力量来源、表现形式、主要作用方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四个方面展开教学。然后结合教材案例,让学生理解内力作用过程的快慢。
在讲述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明确三种内力作用的活动区域,然后借助教具和案例,从运动特点、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相互关系三方面介绍,以避免内容过于抽象。
教案: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教案: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 让学生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4.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2.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定义、表现形式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实际案例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定义、表现形式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
2. 讲解内力作用:介绍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 讲解外力作用:介绍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黄河流域的地貌变化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6.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案编写: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
2. 内力作用讲解:a. 地壳运动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b. 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及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 外力作用讲解:a. 风化作用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b. 侵蚀作用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c. 沉积作用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d. 固结成岩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课标解读】湘教版“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章具体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内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知识、原理,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基础和核心学习内容。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的学时一般为3课时。
本课例是第3课时,重点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其课标要求是: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
教学中主要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等,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地表形态,启发学生思考并探究地貌成因,同时感受自然界的魅力与神奇。
【教材地位】本课时是湘教版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3课时)的第3课时内容。
它承接第1课时关于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内容和第2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要深入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设计理念】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景观图和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强调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本节课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2.心理特点:高一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授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案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教案标题: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掌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3. 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外力作用的概念和分类;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掌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2. 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地理教科书和参考资料;3. 实物或图片展示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例如展示河流冲刷河床的照片、风蚀形成的沙丘等。
Step 2:概念解释与分类(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课件展示,向学生介绍外力作用的概念和分类,包括水力作用、风力作用、重力作用等。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Step 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1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和课件展示,向学生解释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例如,水力作用会形成河谷、冲刷河床;风力作用会形成沙丘、风蚀地貌;重力作用会导致山体滑坡、崩塌等。
Step 4: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例如,讨论不同地区的河流形态、沙漠地貌的形成等。
Step 5:巩固与拓展(10分钟)教师布置一个小组或个人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外力作用,研究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个海报进行展示。
Step 6: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模拟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资源推荐:1. 地理教科书:根据学生的年级和教材选用相应的地理教科书;2. 多媒体资源:通过互联网或教学软件获取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资源;3. 实物展示:可以准备一些实物,如河流模型、沙丘模型等,以便学生观察和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教案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外力作用班级:地理科学1112班姓名:学号:2011113220【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
【三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深入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结合实例概括分析外力作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典型景观图片分析地貌成因。
•讨论与活动,深入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理解内外力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是运动的,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本节知识深入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课前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知道了“地震和火山”都是由于地球本身的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我们也知道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只包括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外力作用。
(打开ppt)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看看这副遥感图片,大家知道是哪里吗?生:学生回答是襄阳师:同学们很聪明,这正是我们大襄阳,上面呢是汉江,大家注意看红色圈标注的部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汉江中央好端端的会冒出来一个桃花岛呢?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了师:唐代诗人王之涣写过一首《凉州词》: 黄沙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大家看这是现在的玉门关,为什么之前雄伟的玉门关为什么会成现在这个样子呢?生:学生回答(风力侵蚀所形成的)师:VERY正确,玉门关地处西北干旱地区,经常刮西北风,造受了风的侵蚀,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
再来看这副图片,大家知道这是那里吗生:学生回答(是黄土高原)师:回答很对,是黄土高原,为什么黄土高原是千沟万壑,而不是一马平川呢? 生:流水侵蚀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对,黄土土质疏松,北方夏季降雨比较集中多暴雨,所以受雨水侵蚀变成了现在这样。
看完这两幅图片,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什么是外力作用师【板书】:所谓外力作用就是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力作用教案【篇一:外力作用教案】第三节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所形成的不同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 1.以黄河流经地区典型侵蚀和沉积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地表形态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由于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2.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二、教学重点: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根据景观图分析各种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成因。
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五、教学媒体:主要外力作用的景观图片、河口三角洲模拟实验视频,多媒体课六、教学过程:【导入】介绍黄河概况。
黄河流域景观图欣赏:v 型峡谷,宽阔的河道,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山前冲积扇,华北平原,黄河三角洲等。
(师)如此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我们不得不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些景观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板书】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转承】设问一:结合图片,分析不同河段黄河对于地貌的形成产生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对学生的概括进行简单地总结)流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板书】流水侵蚀和沉积(教师讲解)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设问二:对比黄河上游与中游形成河谷特点,说说侵蚀作用的差异。
(板画)下蚀与侧蚀形成的河谷形态。
河流上、中游在山区、高原流经时,受重力作用,河水不断下切,使河床不断加深,河流落差越大,流速越快,冲刷越严重,往往形成“v” 字形的峡谷。
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子。
河流进入中游后,受地形影响,流速减小,河流以侧蚀为主,使得河床不断加宽,显得比较开阔。
【过渡】流水对西南地区岩石的化学侵蚀作用形成了奇特的石林,地下溶洞等喀斯特地貌。
(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分析其成因。
(讲解)雨水冲刷泥地会使一些泥沙随水流流动,冲积扇是因为河流流出山区后,水流流速急剧降低,碎石泥沙沉积形成;到了下游,河水流速减慢,便将泥沙沉积下来,形成宽阔平坦的沙洲或平原;在入海口地区,由于地势低,水流速度继续减慢,便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
组成沃野千里的冲积平原。
这里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农耕地区。
【总结】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峡谷、沟壑等沟谷地貌,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冲积扇,河漫滩等平原地貌。
在自然界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地表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地貌。
(过渡)另一条旅游路线:自沙坡头出发沿着“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到乌鲁木齐,沿途的地貌景观。
【知识迁移】材料:沙漠,沙丘,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的相关资料。
(设问四) 1、结合以上资料,结合资料,试总结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2、沙漠里细小的沙粒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回答)沙丘的形成是风力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在干旱地区,形成风蚀地貌(如:风蚀城堡、雅丹地貌、戈壁沙漠、裸岩荒漠)。
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丘、沙垄、黄土高原黄土的来历)(讲解)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天岩石表面温度高于内部温度,夜晚表面迅速冷却,使得岩石发生崩解,进而成为碎屑物。
地表形态为风化地貌。
(教师小结)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风蚀地貌,雅丹地貌,戈壁沙漠、裸岩荒漠。
除流水,风力外,还有高寒地区的冰川作用,海边的海水作用形成不同的地貌。
【升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修建梯田,围湖造田,植树造林,开采地下水等人类活动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
例如不合理地开挖地表,使地表失去平衡,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这种对地表的改变就是不合理的。
植树造林,修建天利用改良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遵循自然规律,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作业布置)试总结其他外力作用影响形成的地貌类型。
【板书设计】第三节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地貌形态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风化作用流水型峡谷冲积扇风化壳千沟万壑的黄河漫滩土高原河口三角洲喀斯特地貌风力风蚀地貌雅丹地貌沙丘戈壁沙漠冰川海水【篇二:外力作用教案】番禺区石楼中学冯翠容 1 本条课标的具体要求及注意问题如下:⑴本条课标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⑵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
第一、全球大地构造,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第二、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第三、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
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⑶本条标准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 2 本条课标的具体要求及注意问题如下:⑴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⑵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把握三个递进的观念。
第一,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
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活动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有制约作用。
例如,耕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较为湿润的或有足够灌溉水源的平原地区,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种植的农作物、生产方式、作物熟制等也不同。
第二,人类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
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类可以并且必须对不利于活动的一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例如,坡地不适宜耕作,改造成梯田就可以耕作了。
但是要注意,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是有限度的,例如,较陡的山坡也不适宜建梯田。
第三,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⑶本条标准的设计思想是形成以上观念,而不是要系统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影响。
所以,按照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表形态为案例,并规定学习其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应通过举实际的事例说明,而不要求做纯理论的阐述。
1 ⑴知道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的表现形式⑵通过阅读图片,理解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形成、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⑶理解河流地貌对高原地区聚落分布的影响⑷理解河流地貌对山区聚落分布的影响⑸理解冲积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 ⑴初步学会通过模型、景观图,判断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景观图能力和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3:⑴使培养学生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⑵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变化所起的极大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人类必须根据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环境,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1.外力作用的几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 3.自然条件对聚落的影响外力作用各种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及其原因分析教材对外力作用地貌的呈现是通过景观图片举例说明,在教学过程吵需要把各种地貌向学生做全面系统的介绍,而用举例加以分析,或让学生发现、举出身边熟悉的例子或图片,启发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的形成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在外力作用的四种方式中,搬运作用是一个过程,一般没有形成具体的地貌形态;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是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形式。
因此,可以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获得其形成过程。
指导观察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岩石标本、实验器具、外力作用地貌的景观图、中国地形图和世界地形图: 1 课时【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使得地表形态变得高低起伏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刻刀外力作用。
【板书】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启发提问】外力作用与内力作用相比,从发生条件、能量来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有何区别?阅读教材相关的内容,填写下表:(见隶书部分)小组合作填写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其次是重力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球表面趋向平坦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一般一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讲解】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多种表现形式,下面我们逐一来学习。
【演示岩石标本】老师手里拿的这块岩石叫花岗岩,这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岩石之一,人类经常用它作为建筑材料,要使用它铺路几十吨重的坦克都压不坏。
【将风化的岩石轻轻碾碎】同学们看,我把这块花岗岩很容易就碾碎了,是否老师成了一个大力士呢? 【启发提问】肯定不是因为老师的力气大,那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花岗岩变得如此松软了呢?请同学们联系你们学过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想一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原因使花岗岩变得松软了?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温度的变化,水的溶解,氧气的氧化,生物的活动等都能使岩石遭到破坏。
我们就把这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板书】一、风化作用【出示投影片提问】 (花岗岩的风化情况图)这幅投影片所显示的就是在野外的花岗岩景象。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些岩石都圆乎乎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想,一块四四方方的砖头,最容易被破坏的是砖头的角,其次是棱,没有了棱角,砖头就会变得圆乎乎了。
在自然界中也是这样,所以这幅投影片所显示的是受到风化后的花岗岩景象。
【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条件。
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在一个大托盘内盛一些沙子,学生将沙子堆成山的形状,将托盘放到水头下,用细小的水流冲刷,观察水对沙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