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加氏综合征完整版本

合集下载

布加氏综合征ppt课件

布加氏综合征ppt课件
面影响。
避免过度劳累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 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劳累

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
提高疾病认知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布加 氏综合征的认知和了解,减少恐
慌和误解。
心理支持
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 助其树立积极的心态,增强战胜
疾病的信心。
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 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和提高生活
好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04
病例分享与效果评估
病例选择与治疗过程
01
02
03
病例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布加氏 综合征患者,了解其病情 、病史和治疗过程。
治疗过程
详细介绍针对患者的治疗 方案,包括手术方式、药 物治疗、康复训练等。
治疗难点
分析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 的难点和挑战,以及应对 策略。
治疗效果评估
质量。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诊断技术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超声、CT和MRI等技术在布加 氏综合征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治疗方法
目前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 手术治疗等,其中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是较为常用的方法 ,治疗效果良好。
预防措施
预防布加氏综合征的措施包括改善生活习惯、控制体重、 避免长时间久坐等,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定义和特征
定义
布加氏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血管 疾病,主要影响肝脏和下腔静脉 的血液循环。
特征
该病通常表现为肝脾肿大、腹水 、下肢水肿等症状,严重时可导 致肝功能衰竭。
病因和病理机制
病因
布加氏综合征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 与遗传、免疫、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

布加氏综合征ppt演示课件

布加氏综合征ppt演示课件

.
25
支持治疗,增加抵抗力
可静脉输注氨基酸、白蛋白等,待胃肠功 能恢复后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 肪、少渣、容易消化的饮食
.
26
并发症的防治
1、心功能不全:为本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2、腹水或乳糜腹 3、血胸 4、肝性脑病 5、其他:包括纵隔积水、肺脓肿、乳糜胸 等,均较少见,发生后经对症处理后,多 能治愈
.
23
引流管的护理
严格遵照“无菌,固定,通畅,观察,记 录”十字原则,如引流管内的引流液的颜 色、性质、量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处理。 在肝切除并行开胸术后,应保持胸腔闭式 引流管的通畅和密闭
.
24
预防感染 合理选用抗生素,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 注意保持切口敷料的整洁干燥,引流管的 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畅。
布加氏综合征的护理
.
1
学习目标
了解 了解 了解 熟悉 掌握 布加氏综合征的病因和病理 布加氏综合征的临床分型 布加氏综合征的相关检查和诊断 布加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布加氏综合征的护理
.
2
.
3
.
4
布加氏综合征
概述: 布加氏综合 征 (in ferior vena cavasyndrome简称 IVCS)是由于肝静脉以及肝段下腔静脉狭 窄或闭塞导致肝静脉、下腔静脉压力增高 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
8
临床表现
肝肿大、腹水、消化道出血、下肢水肿和 色素沉着等,晚期导致肝硬化。
.
9
单纯肝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
发热 右上腹痛 少尿 迅速出现大量腹水、黄疸、肝肿大,肝区 有触痛 数日或数周内可以因循环衰竭(休克)、 肝功能衰竭或消化道出血死亡。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
布加氏综合征 (Budd-Chiari syndroyne)
由于下腔静脉受邻近病变侵犯、压迫或腔内
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 性阻塞,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因之障碍而出现 的一系列临床征候群。
流行病学
布加氏综合征具有中青年发病多,男性发病
多,肝脏和下腔静脉同时阻塞的特点。
病因




病因
②继发性:BCS可继发于肝原性疾病,主要
为肝后上部邻近HV主干或IVC的感染(肝脓肿、 肝炎、肝周围炎、肝结核、肝包虫病、肝梅 毒树胶样肿、HV曲霉菌病)、肿瘤、囊肿、 外伤和血管瘤等,其中以感染和肿瘤最常见。
临床表现


症状: 取决于阻塞的部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的状况。 轻度阻塞可无明确的症状或为原发病变的症状所掩盖;


诊断学(一)
肝脏和下腔静脉压力均升高,可比正常高出2
倍。 诊断要点为: “一黑”——下肢皮肤色素沉着, “二大”——肝、脾瘀血性肿大, “三曲张”——胸腹壁静脉、精索静脉、大 隐静脉曲张
诊断学(二)
肝脏超声检查是BCS非创伤性检查的首选方
法,诊断符合率达94.4%。 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BCS最有价值的检查方 法
3图
肝静脉闭塞,呈条索样回声,中肝静脉 和左肝静脉均呈膜样闭塞
治疗
内科手段
外科手段 介入手段
球囊扩张成形术
主要工具:导丝、导管、导管鞘、扩张导管。
股静脉seldinger技术穿刺; 下腔静脉、肝静脉造影; 破膜; 球囊扩张。来自右上肝静脉1图
左上肝静脉
2图
1图:下腔静脉入口处呈膜样闭塞,右肝静 脉闭塞消失,中肝静脉节段样闭塞,左肝静 脉入口处膜样狭窄,开口于下腔静脉闭塞处 上方。 2图:下腔静脉入口处呈膜样闭塞,右肝静 脉正常,中肝静脉、左肝静脉合干入口膜样 狭窄,开口于下腔静脉闭塞处上方

2024布加综合征病例分享

2024布加综合征病例分享

2024布•加综合征病例分享病例资料患者男t62岁,近期确诊为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syndrome),就诊于我院肝病病房。

既往无病史。

从事建筑行业,退休6个月。

尽管患者已戒酒6个月,但实验室检查显示Y-谷氨酰转移酶(858U/L)和碱性磷酸酶(228U/L)升高,凝血酶原时间、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正常。

查体示肝肿大和腹胀,无肝硬化迹象。

肝脏超声检查(图A)示布-加综合征,伴中、右肝静脉血栓形成(白色箭头处),腹水低含量,肝顶肝静脉汇合处见一圆形低信号钙化肿块(直径4cm)oCT未能确定肝脏肿块的确切性质(图B、C),但可证实存在低密度病变伴肝顶中央钙化(图B、C白色箭头处)、门静脉高压导致的腹水(图C橙色箭头处),肝中静脉和右静脉可见受损(图B白色箭头处)。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阴性。

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糖类抗原19-9和癌胚抗原)水平正常。

包虫血清学阴性。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示门脉高压性胃病,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患者收入我院后,进一步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

问:根据影像学结果、阴性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答案褐晓答案褐晓:肝脏布鲁氏菌脓肿(也称布鲁氏菌瘤)肿块的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部分钙化坏死(图D中的2个星号),伴上皮样细胞环(星号)和少量浆细胞(箭头),无巨细胞。

活检后数小时,患者出现发热和腹痛。

血培养检测到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血清学显示高滴度IgGJgM阴性(ELISA技术)。

血清凝集试验(Wright)试验羊种布鲁氏菌抗原阳性,滴度为1/160o放射学、组织学检查排除其他诊断和活检后菌血症(布鲁氏菌属鉴定),最终诊断为肝布鲁氏菌瘤。

予患者多西环素(200mg∕日)和庆大霉素(3mg/kg/d)治疗,发热和腹痛症状消退。

静脉治疗7d后,用利福平(900mg∕日)替代庆大霉素,利福平和多西环素联合用药持续6个月。

在最近的随访中,抗生素治疗9个月后,疾病演变的标志是布-加综合征导致的难治性腹水的发展。

不加综合症

不加综合症

• 门静脉、肝动脉和肝总管在肝
脏面横沟各自分出向左、右侧 的支干,再进入肝实质内,此 处也称第一肝门。在肝实质内, 由于门静脉、肝动脉和肝胆管 的管道分布大体上相一致,且 共同被包裹在Glisson纤维鞘内, 因此可以由门静脉的分布来代 表,称门静脉系统。另一管道 系统称为肝静脉系统,是肝血 液的流出管道,其分布也与门 静脉系统不相一致。三条主要 的肝静脉在肝后上方的静脉窝 进入下腔静脉,此处也称第二 肝门。
而且颈静脉充盈,肝颈回流征阴性。 (2)腹水的出现和增长速度以及下肢水肿与肝功能变 化不成比例。 (3)患者没有病毒性肝炎或肝毒性药物或毒物接触史,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检查大多阴性。 (4)肝活检不是气球样变嗜酸性变和点状坏死,而是 小叶中央带的出血性坏死伴肝窦明显扩张,各级肝 静脉血栓形成。 (5)血管造影可将二者明确区别开来。
多数病人呈隐袭性起病。症状和体征缓慢出 现,开始感上腹不适或腹胀,随后逐渐发生 肝大、腹水和腹壁静脉扩张,少数病人有轻 度黄疸。病程可经历数月或数年。病期甚长 者,有脾大和食管静脉曲张,甚至呕血和黑 便。合并下腔静脉阻塞的病人,胸、腹侧壁 静脉怒张十分明显,血流方向自下向上。双 侧下肢水肿小腿皮肤有棕褐色色素斑点,重 症病人有下肢静脉曲张,甚至足踝部发生营 养性溃疡。双侧下肢静脉压升高。
• • •

先天性异常或继发于肿瘤、血栓或其他因素,还可 发现腹水、侧支循环建立等征象。CT 检查的不足是 无法显示下腔静脉隔膜,而肝内侧支血管的显示也 不如超声和MRI。 (1)CT 平扫: ①肝大,尤以肝尾叶增大为其特征之一,这与尾状 叶直接回流下腔静脉有关。 ②肝的外周部分密度偏低,尾状叶及肝左叶中央部 分密度相对较高。 ③可见腹水。
• 3.肝硬化 亚急性或慢性BCS 常常伴有肝硬化,肝硬化病人也

布加氏综合征完整版.ppt

布加氏综合征完整版.ppt

在突发呕血、黑便或发现脾脏肿大而就医时,
经内镜或X 线造影才被证实。此型病人肝肿
大多不如亚急性者明显,但硬化程度有所增
加,脾大多为中等程.度........。.
22
❖ 晚期病人,由于营养 不良、蛋白丢失、腹 水增多
❖ 消瘦
..........
23
❖ 可出现典型的 “蜘蛛人”体态
..........
..........
20
临床表现
❖ 亚急性型:多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同时或相继 受累,顽固性腹水、肝脏肿大和下肢水肿多同 时存在,继而出现腹壁、腰背部及胸部浅表静 脉曲张,其血流方向向上,黄疸和肝脾肿大仅 见于1/3的病人,且多为轻或中度。不少病例 腹水形成急剧而持久,严重者引起全身性生理 紊乱,出现少尿和无尿。
征很典型。下腔静脉下
段的阻塞所引起的征状,
主要是下腔静脉高压状
态。
腹壁静脉曲张
..........
13
布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肝静脉阻塞型: ❖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 腹胀、腹水 ❖ 肝、脾肿大 ❖ 黄疸 ❖ 腹壁浅静脉曲张 ❖ 消化道出血、肝昏迷
下腔静脉阻塞型: ❖ 乏力、气喘、心悸 ❖ 双下肢水肿 ❖ 双下肢静脉曲张、色
..........
21
临人注目的体征,如胸腹壁粗大的蜿
蜒的怒张静脉,色素沉着见于足靴区,有的
出现慢性溃疡。虽可有不同程度的腹水,但
多数趋于相对稳定。尚可有颈静脉怒张,精
索静脉曲张,巨大的腹股沟疝、脐疝、痔核
等。食管静脉曲张常不能引起患者注意,多
各种原因引起静脉阻塞
肝细胞变性、萎缩、坏死,小叶间纤维组织增生
门脉周围肝细胞结节性再生,假小叶形成 最终导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布-加综合征1

布-加综合征1

肝脾肿大伴脾亢 腹水 腹壁及食道胃底静脉曲张 呕血,便血 双下肢静脉曲张,色素沉着 下肢肿胀及树皮样改变
常见临床表现
常见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临床分期 生活质量 腹水 食道静脉 曲张 血浆蛋白 (g%) 胆红素 (mg% ) 营养状况 手术危险 性

好 无或轻度 无或轻度 大于3.5
小于1.2 好 小
护理问题及措施
术前: 高血压:



严密监测血压变化 按时给予降压药物 保持大便通畅 保证合理的休息及睡眠,避免劳累。 饮食护理 健康宣教
护理问题及措施
心功能不良:



严密观察心率、血压的变化。 尽量减少病人活动,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术前做好全面检查。 加强巡视,协助必要的生活护理。 加强用药后的观察护理。

诊断
1、肝门肿物(副神经节瘤), 继发布-加综合征 2、肝右叶海绵状血管瘤 3、慢性胃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4、高血压3级 5、Ⅱ型糖尿病 6、陈旧性脑出血 7、左心室肥大 8、剖宫产术后
主要治疗



2011-7-2:外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低盐低 脂糖尿病饮食; 测空腹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测血压 :Bid 注射甘精胰岛素13U QN; 口服药:拜新同30mg Qd;替米沙坦片80mg Qd;普萘洛尔10mg Bid; 氢氯噻嗪25mg Bid ;麻仁软胶囊1.2g Bid;补达秀0.5g Bid;易 善复2粒 Bid;
第一次手术
2011-8-2, 8:00~19:00在全麻下行右 胸腹联合切口,第二肝门部及下腔静 脉旁肿物切除术,第二肝门区膈下阴 道纱条填塞术,右侧胸腔闭式引流。 术后返综合ICU。
第一次手术后治疗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

?近年来,大量B-CS患者被发现。 ?研苏、 安徽等--高发区。
布分况情病发 内国
B-CS
山东
河南 江苏 安徽
LOREM IPSUM DOLOR
? ★血液高凝状态、感染、口服避孕药、外伤和肿瘤等可 引起该病发生。
? ★遗传因素、 CO、NO和FⅤ Leiden的突变等,参与了 BCS的发病。
Budd-Chiari Syndrome 布加综合征
罗淼
定义
? 布加氏综合征 :是由于下腔静脉受邻近病变侵犯、压 迫或腔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性 阻塞,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因之障碍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 征候群。
肝脏解剖
第一肝门:肝脏面横沟内门静脉、肝静脉、胆总管各自分出向左右侧的支干,再进入肝实质 第二肝门:肝左、中、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第三肝门:尾状叶数支肝短静脉直接汇入下腔静脉

布加氏综合征

布加氏综合征

术后护理
1全麻术后护理 备呼吸机,吸痰装置,吸氧,心电监护,手术床上铺好 腹带 2体位 全麻未清醒者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血压平稳后取半 卧位;如带胸引管者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 3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给予持续吸氧:T、BP、 HR、R、SaO2 (2)意识变化:早期发现肝性脑病前期变化,如无意识 的动作、答非所问、嗜睡、淡漠 (3)预防心衰:监测中心静脉压,准确记录出入量,控 制液体速度。强心,利尿,降血氨。
分 型
A型:以隔膜为主的局限 性狭窄或阻塞。57% B型:下腔静脉长段狭窄 或阻塞。38% C型:肝静脉阻塞(左、 中、右三条)。5%
布 加 氏 综 合 征 静
脉 阻 塞 示 意 图
病理生理学变化
一 肝静脉回流障碍、压力明显升高: 顽固性腹水、肝脾肿大、食道胃底静脉曲张 二 下腔静脉回流障碍: 下肢水肿、盆腔会阴部水肿,肾功能不全, 鼠心(回心血量减少致心脏缩小),心悸 三 胃肠道淤血肿胀引起腹胀、吸收消化不良、 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警惕腹膜后出血
因本病可导致腹膜后静脉丛曲张,术中容易误 伤,导致出血 术后应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血压降低、血色素 降低等出血倾向

健 康
教 育
行为指导:避免劳累和过渡活动,保证充 足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和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以免诱发出 血 饮食指导:合理饮食,进食优质蛋白,每 日<50g,避免食用粗糙、坚硬、多刺、 油炸和辛辣的食物、戒烟酒 用药指导:按时服用保肝药物 复查指导:出院后每1~2个月定期复查彩 超、肝功能
定 义
由于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以 上的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 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 综合征为特点的,一种肝 后性门脉高压症。
脐周静脉丛 食道胃底静脉丛 肛周静脉丛 腹膜后静脉丛

[指南]布加氏综合征

[指南]布加氏综合征

[指南]布加氏综合征布加氏综合征【布加综合征】(BLldd一Chiari syndroYne)布加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所致肝静脉和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后门脉高压征。

其发病因素主要包括:先天性大血管畸形;高凝和高粘状态;毒素;腔内非血栓性阻塞;外源性压迫;血管壁病变;横膈因素;腹部创伤等。

布加氏综合征又称巴德-吉亚里综合症,是由于肝静脉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受邻近病变侵犯、压迫或腔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部分或完全性阻塞,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因之障碍而出现以门静脉高压或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高压微主要特征的一系列临床征候群。

这是一种血管源性疾病。

布加氏征是一种罕见疑难病,因其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常易被误诊误治,因其临床症状及其转归酷似肝炎后肝硬化,故有人称该病是肝炎的“姐妹”病。

肝炎是由病毒感染侵及肝脏,造成肝细胞损害,需要依靠药物治疗;布加氏综合征则是肝脏和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肝内瘀血肿胀,造成肝细胞损害,需要依靠介入或手术解除静脉血回流受阻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布加氏综合征具有中青年发病多,男性发病多,肝脏和下腔静脉同时阻塞的特点。

患病后,由于肝脏和下腔静脉压力均升高,可比正常高出2倍。

故诊断要点为:“一黑”——下肢皮肤色素沉着,“二大”——肝、脾瘀血性肿大,“三曲张”——胸腹壁静脉、精索静脉、大隐静脉曲张,“二多”——中青年发病多、男性发病多。

肝脏超声检查是无创伤且能最早、最快发现本病的方法,故称为“前哨检查”。

下腔静脉造影既能明确诊断,又能分清类型,且能为设计治疗方案提供良好依据,故称其为“黄金检查标准”。

【症状】临床表现取决于阻塞的部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的状况。

轻度阻塞可无明确的症状或为原发病变的症状所掩盖;一旦完全阻塞,症状和体征可很典型。

下腔静脉下段的阻塞所引起的征状,主要是下腔静脉高压状态:下肢静脉郁滞;两下肢以至阴囊明显肿胀,每于行走、运动后加剧,平卧休息后减轻。

布加综合征 2

布加综合征 2

发病机制
• 肝静脉属于门静脉系统。正常人70%的脾静脉血 汇入门静脉。有三方面的病理生理可以形成门脉 高压征:①静脉炎或血栓形成;②肝硬化;③肝 静脉或其主干和(或)下腔静脉肝段梗阻。本症 小儿患者以先天性肝静脉狭窄、肝静脉内膜炎为 主要病变。可继发脾功能亢进往往出现全血细胞 减少、皮肤黏膜出血骨髓增生等脾功能亢进的表 现。肝内和肝外两型门脉高压的共同特点为,呕 血(上消化道出血)、脾脏肿大和腹水。
• 2.手术治疗:分为传统的手术治疗和微 创的介入治疗,根据不同病型采用不同的 方法。如有可能则首选介入性方法或介人 与手术联合法。根治性治疗显然为最佳治 疗方法,否则应同时缓解门脉和下腔静脉 高压,但不能兼顾二者时,则首先治疗针 对门脉高压及由其引起的并发症,其次才 是由下腔静脉阻塞引起的一系列由下半躯 体静脉回流障碍所致的不良后果。
检查:
• 主要表现为BSP异常潴留、碱性磷 酸酶和转氨酶轻度升高、血浆白蛋 白可下降,但蛋白电泳γ球蛋白不 升高。下腔静脉膜性闭塞者常有蛋 白尿。
• 其它辅助检查: • 可做腹腔镜检查、B型超声波检 查。核素扫描、血管造影检查, 如肝静脉造影经皮的肝静脉造影、 下腔静脉造影、选择性腹腔动脉 造影等。
病因、病理及分型
• 一、病因
①原发性:指原因不明或先天性的HV和(或)IVC狭窄、 闭塞、膜狭窄或膜闭锁等。IVC膜性梗阻(MOVC)在日 本和其他东方民族最常见,占80%以上,其中73%伴 HV闭塞。蹼膜结构与静脉瓣相似,主要由胶原纤维和 少量弹力纤维构成,表面覆以内皮细胞,与静脉内膜 相连;呈僧帽状,直径1~4mm;中央有孔者为膜狭 窄,无孔者为膜闭锁(占85%)。蹼膜几乎均特定地位于 膈肌水平或低于左HV部位,即IVC右心房入口下3~ 5cm,相当于第9~11胸椎水平处。一般认为,MOVC 是IVC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畸形。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

其他因素
1)非血栓性阻塞:下腔静脉的原发性肿瘤,外伤及介 入性检查损伤或异物等。 2)外压性因素:肝脏肿瘤,脓肿,血肿,囊肿,肝结 核,肝梅毒,树胶样肿,腹膜后肿瘤等压迫肝静脉或肝 段下腔静脉,亦可引起BCS。 3)罕见因素:某些胶原性疾病,化学,放射性损伤, 过敏性血管炎,特发性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白塞综 合征等。
• ★遗传因素、CO、NO和FⅤ Leiden的突变等,参与了
B-CS的发病。
布加综合症病因
目前BCS的病因尚未十分明确
血栓形成学说
隔膜形成学说
其他因素
血栓形成学说
大量临床资料说明,本病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关,如真
性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各种疾病产
生的内毒素及外源性毒素(如含生物碱的植物及重金属) 中毒,妊娠晚期或围生期和口服避孕药的妇女以及胃肠
腹壁静脉曲张
布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肝静脉阻塞型: •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 腹胀、腹水 • 肝、脾肿大 • 黄疸 • 腹壁浅静脉曲张 • 消化道出血、肝昏迷 下腔静脉阻塞型: • 乏力、气喘、心悸 • 双下肢水肿 • 双下肢静脉曲张、色素 沉着、溃疡 • 腹壁浅静脉曲张 • 肝、脾肿大
B-CS部分临床表现
Budd-Chiari Syndrome 布加综合征
罗淼
定义
布加氏综合征 :是由于下腔静脉受邻近病变侵犯、压
迫或腔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性
阻塞,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因之障碍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 征候群。
肝脏解剖
第一肝门:肝脏面横沟内门静脉、肝静脉、胆总管各自分出向左右侧的支干,再进入肝实质 第二肝门:肝左、中、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第三肝门:尾状叶数支肝短静脉直接汇入下腔静脉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百科名片布-加综合征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由肝静脉流出道阻塞所引起,阻塞可发生于从小肝静脉(Hepatic veins,HV)至肝后段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入右心房口处的任何部位,但要除外由心脏疾病引起的肝静脉流出道阻塞及肝窦阻塞综合征(Sinusoid obstruction syndrome,SOS)。

西医学名:布-加综合征英文名称:Budd-Chiari syndrome,BCS所属科内科 - 消化内科主要症状:下肢浅静脉曲张,慢性溃疡,,活动后足踝部肿胀,等主要病因:尚有争议多发群20—40岁,男女之比为1.2/1到2/1室:发病部位:肝脏体:目录疾病历史1842年Lambron首次报道了肝静脉流出道阻塞所致肝淤血和门脉高压的病例,1845年英国内科医生George Budd在其著作《On Disease of the Liver》第一版中描述了2例因肝脓肿引发的肝静脉内膜炎所致肝静脉血栓的病例,1898年奥地利病理学家Hans Chiari结合George Budd的病例系统总结了肝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并且发现这些病例的共同特点是由感染引起肝静脉内膜炎后导致肝静脉血栓形成。

此后陆续又有类似的病例报道,但命名尚不统一,直至1946年Budd-Chiari syndrome,Chiari syndrome的命名方式才出现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杂志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Budd-Chiari syndrome的含义已从单纯肝静脉血栓性阻塞的狭义概念扩展为泛指肝静脉流出道(从肝小叶静脉到下腔静脉入右心房口处)任何部位、任何性质的阻塞。

[1-2]流行病学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较低,约为1/2,500,000每年。

目前我国见诸于文献报道的病例已逾5000多例,但具体发病率不详,有学者报道我国的患病率约为0.0065%,男女之比为1.2/1到2/1,年龄2.5---75岁,以20—40岁最为多,见但缺乏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是以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以及肝上段下腔静脉回流障碍,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肝细胞充血坏死为病理基础的临床症候群。

因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相关专业较多,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误治,故正确诊断的关键是对本病的充分认识,凡有门静脉高压表现,伴有:胸背静脉曲张;双下肢水肿或色素沉着;肝脏明显肿大;术中发现下腔静脉或肾静脉增厚发白,静脉压力增高;门脉高压行分流术后门脉压力未降低的患者均应考虑布加氏综合征的存在。

布加氏综合征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

先天性与左肝和血管胚胎形成期,下腔静脉肝段联接右肝和心通道失败,未能建立起流入右心耳的正常通道有关,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被覆盖上皮细胞的纤维结缔组织隔膜阻塞。

获得性目前认为与肿瘤、口服避孕药、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抗凝血酶Ⅲ缺乏、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和高凝状态相关。

1 分型布加氏综合征的分型方法很多,简单的分为两型,Ⅰ型:膜性梗阻;Ⅱ型:血栓性梗阻即下腔静脉一段梗阻。

Sugiura’S则将其分为三型,Ⅰa:下腔静脉膜性梗阻并肝静脉开放;Ⅰb:下腔静脉膜性梗阻并肝静脉阻塞;Ⅱ:下腔静脉一段梗阻并肝静脉梗阻;Ⅲ:下腔静脉隔膜伴狭窄并肝静脉开放。

2 诊断依据2.1 临床症状及体征布加氏综合征可以发于各种年龄,以20~40岁多见,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以及起病快慢有关。

下腔静脉梗阻病程较长,病变位置较固定,常位于下腔静脉与右心耳联结处,并常合并有左肝静脉梗阻。

临床表现为:下肢水肿、下肢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胸壁、腹壁、后背静脉曲张,血流方向为头向血流,腹水,右上腹胀痛不适,食道静脉曲张,脾脏肿大,肝脏淤血肿大,这与肝性门脉高压,肝脏硬化、萎缩变小不同。

晚期病人可出现肝功能不全表现如:乏力,凝血机制异常等。

严重时血栓累及肾静脉,可出现少尿,肌酐、尿素氮增高等肾功能不全的表现。

少数病人起病较急,可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大出血、黄疸、肝性脑病等。

2.2 辅助检查2.2.1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有相应的发现:肝功能异常,血清胆红素、ALT、AKP升高,出凝血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等。

晚期患者可出现低蛋白血症,但不如肝硬化门脉高压时明显。

2.2.2 多普勒超声超声检查是简单有效的诊断手段,确诊率可高达95%。

检查的内容包括:下腔静脉、肝静脉及肝脏形态,有意义的改变为:下腔静脉受压(肿大的肝脏压迫)或梗阻(肿瘤、血栓等),肝后下腔静脉管壁运动消失,血流紊乱;肝静脉开口梗阻或闭塞,管壁增厚、狭窄,不规则迂曲、扩张,侧支循环形成;肝实质回声不均,肝尾叶及左肝后叶肿大(通过第三肝门直接回流至下腔静脉),右肝萎缩。

另外,脾脏肿大,腹水,肝外侧支(奇静脉、半奇静脉、脐静脉)开放也可显现。

超声的“实时显象”可以清晰的显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血流,并可根据血流速度的不同判断各支静脉受累的程度。

2.2.3 CT CT应行普通和增强扫描,为排除肠气的影响可同时应用肠道造影剂(gastrografin)。

其重要的影像为:(1)肝后段下腔静脉受压、扭曲、狭窄。

(2)下腔静脉肝后段中央区域性扇型(fan-shaped)高密度区,周围密度稍低。

(3)肝静脉不显影。

其他发现还有:肝实质密度不均(与血流速度减慢及侧支静脉形成有关),肝硬变,尾叶肿大,右肝萎缩,脾大,腹水等。

CT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可以提示布加氏综合征。

同时三维CT血管重建可以清楚的了解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及三者之间位置关系,并提示肝静脉、下腔静脉梗阻、狭窄的长度及程度,从而更好的指导治疗。

2.2.4 MRI MRI是布加氏综合征诊断的又一重要手段,其特有的“血管流空效应”(flow void phenomenon)使其可以在不用对比剂的条件下清楚的显示血管结构,并可进行肝脏的多平面扫描。

MRI可清晰的显示肝静脉、下腔静脉的结构异常,血栓或血流速度减慢,明确诊断。

尤其对管腔中附壁血栓的显示,优于超声和静脉造影。

其缺点是不能很好的显示小血管中的隔膜,不能进行静脉压力的测定。

2.2.5 核医学检查99m Tc肝脾扫描,早期病人显示:密度不均,有肿大肝脏,腹水。

晚期病变扫描提示:左、右肝活性降低,尾叶增大,可出现局部热区(hot spot)。

核素检查的结果并不特异,不能作为诊断的标准。

随着多普勒超声、CT、MRI等非创作性检查的普及和完善,核素扫描有被取代的趋势,临床应用越来越少。

2.2.6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包括:下腔静脉造影(经股静脉、颈静脉置管),肝静脉造影,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

同时可进行下腔静脉不同节段静脉压力测定。

造影可见:(1)下腔静脉:肝后段受压、狭窄,下腔静脉进入心脏处膜性阻隔或呈鸟嘴状,也可为完全梗阻。

双向置管(分别经股静脉和颈静脉插管)可显示梗阻的形态、部位及梗阻长度。

侧支循环开放;(2)肝静脉:选择性造影出现特征性的蜘蛛网征(spider-web pattern)或肝静脉不显影,开口处隔膜梗阻;(3)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显示肝动脉弥漫性狭窄、僵硬;(4)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可见肠系膜上静脉向肝血流减少甚至出现离肝血流。

下腔静脉测压时,梗阻远端静脉压力明显增高,一般为300mmH 2 O左右。

梗阻近端及上腔静脉压力甚低。

手术解除梗阻后,下腔静脉压力顿时降低,上腔静脉压力回升,两者压力差逐渐减少。

当选择性肝静脉造影不成功时,可行经皮经肝静脉造影(percrtaneo us transhepatic venography PTHV)。

由右侧腋中线第9或10肋间隙肋隔角下方,向胸椎上缘或剑突方向穿刺进针,找到肝静脉后注射造影剂,使肝静脉或门静脉系统显影。

PTHV可清楚的显示肝内静脉、肝静脉流出道、下腔静脉及侧支循环的情况。

血管造影是布加氏综合征诊断的黄金标准,可以清晰的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性质,为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2.2.7 经皮肝活检粗针经皮肝活检对布加氏综合征的诊断和随诊均十分重要。

以往的观点认为,大量腹水、门静脉高压、凝血功能异常是进行肝穿的禁忌,但近年的文献资料显示该操作安全可靠。

因各支肝静脉梗阻的程度不同,左、右肝均应进行穿刺取样。

治疗前后应在相同部位取样活检,以评价治疗效果。

CT、超声引导穿刺可更好的定位。

镜下典型的组织学改变为:中央区充血、坏死,随着病程的进展,表现为:中央区纤维化、门静脉周围再生结节形成,晚期病例为:肝细胞萎缩,广泛纤维化。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由肝静脉和/或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一种肝后性门静脉高压症或/和下腔静脉高压症。

一分型:A:下腔静脉局限性狭窄或闭塞型;B:弥漫性狭窄或阻塞型;C:肝静脉型.二临床表现①门脉高压:上腹部或肝区疼痛,肝脾肿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等。

②下腔静脉高压:下肢水肿和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慢性溃疡,侧胸腹壁和腰部上行性浅静脉曲张等。

③伴随症状:女性性功能减退,月经紊乱不孕;男性性欲减退,阳瘘,会阴部或精索静脉曲张三、诊断及辅助检查有门脉高压表现并伴有胸腹壁特别是腰背部及双下肢静脉曲张应高度怀疑本病;彩超是重要的非创伤性检查手段,诊断符合率达95%以上;DSA下腔静脉造影是诊断BCS的金标准。

鉴别诊断:与肝炎后肝硬化鉴别有急性-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乙肝或丙肝抗原阳性;无短期内大量腹水;胸腹壁静脉曲张呈放射状,无侧胸壁静脉曲张;无双下肢静脉曲张或肿胀四、BCS的外科治疗治疗原则能同时缓解门静脉和下肢静脉高压的方法是最佳方法;不能兼顾二者时,应首先针对门脉高压及其引起的并发症;目前首选介入或介入与手术联合法。

手术方法大致分为六类①间接减压术;②断流术;③促进侧支循环手术;④直接减压术;⑤病变根治性切除手术;⑥肝移植术一)介入治疗1.经皮下腔静脉破膜,球囊导管扩张,内置支架术适应症:下腔静脉隔膜或短段病变型,下腔静脉无血栓。

禁忌症:下腔静脉主干广泛性狭窄或阻塞。

下腔静脉远端有血栓。

由肝尾状叶肥大所致的假性下腔静脉狭窄。

手术方法:Seldinger技术自股静脉插管,穿破阻塞或通过狭窄,以20~30mm 内径球囊的特制导管,对病变施行扩张。

若扩张后有回缩现象应最大程度扩张后放置内经合适的支架2.经皮肝静脉破膜扩张内置支架术适应症:肝静脉隔膜或短段狭窄,闭塞。

禁忌症:肝静脉广泛性狭窄或闭塞手术方法:透视下穿刺一主肝静脉(多选肝右静脉)阻塞段远心端扩张部。

送入导丝及7F或8F导管鞘,然后以超硬导丝硬头破膜并以球囊扩张肝静脉病变部置入ф10~15mm的支架二)直视下根治术1.单纯隔膜切除术适用于不伴有下腔静脉狭窄的隔膜型,介入治疗失败的或隔膜下方有大块血栓而手术的病人。

下腔静脉最窄处直径应>16mm。

手术方法:经右胸第6肋间标准胸切口进胸,切开心包,控制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处,游离病变段下腔静脉切开之,以球囊导管控制远端下腔静脉血流,切除隔膜,直接缝合下腔静脉。

2.病变切开,下腔静脉扩大成形术:适应症:伴有明显狭窄的隔膜型或短段闭塞型。

禁忌症:下腔静脉狭窄>10cm,全段下腔静脉狭窄,节段性下腔静脉狭窄手术方法:开胸和下腔静脉游离同单纯隔膜切除术。

一般心包片(人造血管补片)大小要超过矫正病变范围4~6mm,使血管成形后保持病变处下腔静脉内径15mm~20mm,HV出口内径8mm~10mm。

3.下腔静脉病变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术适用于下腔静脉短段闭塞型手术方法:右胸第6肋间标准胸切口,控制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处,游离下腔静脉,于闭塞处下方2~3cm正常下腔静脉处切开,插入球囊导管控制远端下腔静脉血流,切除病变下腔静脉,人工血管,ф16mm,长4~6cm,分别与远切端及下腔静脉的右心房入口处行端-端吻合4.肝静脉病变段切除,肝静脉流出道扩大成形,肝静脉开口至下腔静脉的右心房入口处行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术:适应症:下腔静脉长段闭塞伴肝静脉主干短段闭塞型手术方法:入路同前,向下游离至闭塞的右肝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处,显露闭塞段及其远端扩张的肝静脉1~2cm,切除闭塞的肝静脉主干及其上方的下腔静脉,将肝静脉开口切开扩大与膈肌缝合,形成一光滑的流出道,ф12mm,长4~7cm,人工血管分别与肝静脉开口及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处行端端吻合。

(三)间接转流减压术1.肠房转流术适应症:下腔静脉短段病变而有血栓者或肝静脉病变,下腔静脉长段病变者。

手术方法:中上腹部正中切开进腹于Treitz韧带右侧显露肠系膜上静脉起始段约4~6cm。

取右侧第4肋间前外侧切口开胸,切开心包充分显露右心房。

取ePTFE带外支撑环人造血管ф14~16mm,长度>30cm,与肠系膜上静脉及右心房作端侧吻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