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敬业与乐业》知识讲解人教版新课标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敬业与乐业》知识讲解
原国足教练米卢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这句话让很多人记住了,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中,去思考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文体,积累重要词语,识记文中出现的经典语句、格言。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知识汇总
1、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

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

192O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

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2、了解演讲的基本知识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

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①认清对象.这里讲的是针对性。

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3、掌握下列加红词语的读音。

教诲huì旁骛wù佝偻gōulóu 亵渎xiâdú骈进pián 强聒guō
4、为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jiàng 倔强┍chán 禅师
强┥qiǎng 强迫禅┥
┕qiáng 坚强┕shàn 禅让
5、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主眼】主要的着眼处。

【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言行相顾】言行一致。

【征引】引用。

【容赦】原谅赦免。

【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

【层累】重重叠叠的层次。

【骈进】一同前进。

【妄想】不能实现的打算。

【杜绝】制止,消灭。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6、了解文中出现的“经典”的出处及意思。

①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去做点事,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②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是卖弄小聪明,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③主一无适便是敬——《论语》——专一于某种工作不旁及其他的事情就是敬业。

④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自知——《庄子》——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只知道有蝉翼罢了。

⑤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曾国藩——坐在这座山上,又想着那座山,结果一事无成。

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做事不分心,精神就能集中。

⑦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礼记》——现在只做分内的事,不要希望做职分外的事。

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⑨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做人要是发愤读书忘记了吃饭,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而忘记了忧愁,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要老了,如此而已。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
这篇课文的论点是要敬业乐业。

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用人们熟悉的儒家经典,在此基础上提出论点,揭示文章的主旨。

2、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课文共九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有业、敬业和乐业,;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8段):论述有业的重要性,以及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二部分的第一层:课文第二三四五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前提是有业。

第二部分的第二层:课文第六、七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

第二部分的第三层:课文第八段是论述“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问题思考
1、提出论点后先论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论述的?
提出论点后先论述了“有业”,提出“有业之必要”的分论点。

接下来引用孔子的话证明“无业”则无药可救的道理,这是从反面论证分论点。

紧接着,又用百丈禅师的故事证明有业的重要性。

百丈禅师是名僧,实际上隐喻了“有业”可以功成名就的道理,从而论证了
分论点。

在此基础上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了“有业”是做人的根本。

在对“无业”的懒人表示厌恶的同时,也指出了“有业”者对现在的职业应采取的态度,很自然的过渡到下文。

在这里,“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基础,只有“有业”,才可以进一步谈到“敬业”与“乐业”,这样就使论述思维严密,结构严谨,无懈可击。

这一段作者的论述思路是:提出论点→论证“为什么”(“有业”的重要性)
2、作者是怎样论述“敬业”的?
作者首先引用朱熹的话解释什么是“敬业”;然后提出问题,即“业”“为什么该敬呢?”
论述这个问题,作者先从两个方面讲道理:一是从人类生存的需要(为生活而工作)方面,一是从个体生活的意义,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价值(为劳动而生活)方面,论证“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道理。

接着举例说明大总统与拉黄包车从职业的神圣性质上,没有高下之别,也就是说不管怎样的职业都应该“敬”,都值得我们去“敬”。

最后简单涉及要凭才能、境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论述到此,作者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进一步更深入的论述怎样才算是“敬业”,给听众确立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这一段作者的论述思路是:提出论点→论证“为什么”→论证“怎样做”
3、作者是怎样论述“乐业”的?
作者首先从司空见惯的现象谈起,即从一般人都会发出的叹息“做工好苦啊”谈起,通过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活着就会苦。

既然如此,就不如“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苦中作乐。

为什么“苦”中会有“乐”呢?作者列举了四个方面的理由。

最后得出结论: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人生也就有了意义。

论述这一层,作者从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使论述有了针对性,有感而发,更有说服力。

这一层的论述思路是:提出论点→摆现象→阐述观点→论述“为什么”
4、经过三个层次的论述,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通过论述,作者得出两点结论:责任心和趣味。

5、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业”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指出这一点,可以扩展梁启超主张的适用范围,也有利于我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本文。

6、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敬业,就是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能蔑视普通职业,尤其体力劳动。

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深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
用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

因此,梁氏的“敬业”说,虽有其局限性,但在当时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7、“合理的生活”指什么?
要有一份正当的职业,对于所作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认真的做好,并在做事中发现乐趣,而不是一味地发牢骚。

8、有业、敬业和乐业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从行文形式上讲,这三者是并列的关系,但从内容上讲存在着逻辑的先后和意思上的递进关系。

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基础和主体,敬业是有业者应持的最基本的态度,更高层次的要求则是乐业。

这在文中都有清楚的论述,作者也是将敬业乐业作为人生境界来追求的。

9、作者认为的人类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作者认为人类理想的生活应该是认真忠实地做好自己的“职业”,并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享受生活。

10、句段品味。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品味:引用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并且进行组合再造,开明宗义地提出“敬业乐业”的主旨,言简意赅、观点鲜明。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品味:引用孔子《论语·阳货》和《论语·卫灵公》里的话,由此延伸出孔子对“无业游民”的态度,再用“可见”自然得出自己的观点:“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强调“有业”之重要,为下文说“百行业为先”作好铺垫。

他每日除上堂说法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多岁,日日如此。

品味:“每日”与“日日”说明了百丈禅师从切实行动出发,坚持不断劳作,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与前文中“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相印证。

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劳作。

品味:本句承上启下,“儒门”与上文“孔子”相照应,“佛门”与上文“百丈禅师”相呼应,“正当职业”与上文孔子话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相呼应,同时引出下文“百行业为先”的观点。

“不断地劳作”与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相呼应,同时引出下文“万恶懒为首”的结论。

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

品味:用“蛀米虫”和“盗贼”的比喻,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无业之懒人”彻底讨伐的态度,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有业”之必要。

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品味:“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也就是说凡可以称做一件正当职业的,不管是当大总统,还是拉黄包车,就职业性质来说,都是神圣的,劳动价值是相同的,对社会对大众都是有益的。

所以说“其性质是可敬的”。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品味:前句是由上文事例得出的结论,后句是由结论得出的观点,自然回答上文设问:“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双重否定句更显立场鲜明。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品味:作者认为凡是职业都是神圣的、可敬的。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都又是社会性所需要的,不可缺少的,“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劳动价值相同,“并没有高下”。

说明“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从口边流露出来。

品味:从司空见惯的叹气声“做工好苦呀!”谈起,使文章更进一步贴近生活,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使作者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
品味:“但是我要问他”结合演讲的情境与听者交流,有一种面对面说话的语气,容易
引发听者共鸣。

一个反问“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是上文“做工苦”的假设推论,接着作者举了“我”劳作苦,别人不劳作“赌钱吃酒”也苦推翻了“不做工就不苦”的假设,说理充分。

两个“难道”领起的反问句增强了辩驳的气势。

我生平最受用的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

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君和我一起受用。

品味:课文的总结句。

作者之前先后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三个问题,最后把“敬业”和“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乐趣”,简而言之,“合理的生活”首先应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含义深刻、简洁明了地总结了全文,回应了首段中的“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专题探究
本文大量引用经典、格言,是写作上的最大特色,口语和演讲的特点也较突出,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1)条理清晰。

文章结构严格按引论——本论——结论的顺序排列,在“本论”中,又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从有业——敬业——乐业,一一道来,特别是有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更显条理分明。

象“先要说说”“第一”“第二”就分别领起“有业”“敬业”“乐业”。

在论述“乐业”时,作者在提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的观点后,理由也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分条陈述,有条有理,思路清晰。

(2)引用精彩。

演讲一开始就引用周围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中心。

在论述“有业”时,孔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的名言及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格言有力地证明了“有业”之必要。

在论述“敬业”时,朱子“主一无适便是敬。

”便是作者认同并提出的观点。

此外,又引用了曾国藩“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庄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及孔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为作者“敬业”的论点作结。

在论述“乐业”时,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也穿插于论证过程中,格言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举例丰富。

文章论说过程中所举的例子也相当丰富,有语例,如:孔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曾文正“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及庄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等。

有事例,如:唐朝的百丈禅师每天都必须做事,否则他那一天就不肯吃饭。

如: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及比较法国人和英国人的工作态度都属于事例。

有设例,如:当总统的和拉黄包车的同是神圣的职业就是。

(4)语言通俗。

作者在引用古籍名言时常用通俗的话进行解释,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就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对“主一无适便是敬”也做了通俗的解释:“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头上,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有时如话家常,如讲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又如:“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


(5)情境谐调。

这是一篇演讲,作者非常注意结合演讲时的情境和观众交流。

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起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