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分析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诗歌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学形式,其创作和鉴赏都需要一定的艺术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形式、语言、意境等方面。

下面将对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艺术手法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魅力。

首先,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是其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之一。

韵律是指诗歌中音节、音调、停顿等元素的有机组合,而节奏则是指诗歌中句子和词语的重音和轻音所形成的一种韵律感。

通过合理运用韵律和节奏,诗人可以使诗歌在朗诵时更具有韵律美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其次,诗歌的修辞手法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多种手法,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通过比喻和拟人,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具象化,使之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此外,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方面。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歌所营造出的一种情感氛围和思想境界,而意象则是指诗歌中所运用的具体形象和符号。

通过意境和意象的营造,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具有内在的艺术美感和思想深度,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诗歌的结构和布局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方面。

诗歌的结构包括诗歌的体裁、韵律、格律等方面,而布局则是指诗歌中各个部分的排列和组合。

通过合理的结构和布局,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具有整体的美感和艺术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韵律和节奏、修辞手法、意境和意象、结构和布局等多个方面。

这些艺术手法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内在美感和艺术魅力。

希望本文的总结能够对诗歌鉴赏有所帮助,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艺术之美。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概述: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语言的表达和艺术的创造来传达情感、思想和体验。

诗歌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如韵律、押韵、意象、比喻等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和总结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以供参考。

1.韵律手法韵律是诗歌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音节的长短、音调的高低来创造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

韵律手法包括:- 抑扬格:一种由长音节和短音节交替出现的韵律模式。

- 对仗:一种通过对称排列相同韵律的词语或短语来创造韵律感。

- 断句:通过在句子中适当的位置停顿,创造出不同的韵律效果。

- 唱和:诗歌中多人参与的对答式韵律演唱。

- 音律:通过特定的音调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押韵手法押韵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词语末尾的音韵相同或相似来创造出音乐感。

押韵手法包括:- 完全押韵:词语的末尾音韵完全一致。

- 半押韵:词语的末尾音韵相似但不完全一致。

- 头韵:诗句中的前几个词语的音韵相同。

3.意象手法意象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来唤起读者的感触和想象力。

意象手法包括:- 视觉意象:通过对事物看、听、闻、味、触的描述来创造视觉感知。

- 听觉意象:通过对声音、音乐的描绘来创造听觉感知。

- 嗅觉意象:通过对气味的描绘来创造嗅觉感知。

- 味觉意象:通过对食物味道的描绘来创造味觉感知。

- 触觉意象:通过对物体的质地、触感的描绘来创造触觉感知。

4.比喻手法比喻是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将不同事物进行联系和类比来增强表达效果。

比喻手法包括:- 直接比喻:明确地将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被描述的事物。

- 隐喻: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或形象来创造一种深层次的比喻关系。

-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使其具有动态和情感。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可在以下中找到:[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韵律:指诗歌中音节的长短、音调的高低、停顿的位置等音韵结构。

2.押韵:指诗歌中词语末尾的音韵相同或相似。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篇1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
京口碑古亭怀古(辛弃疾)
类别
概念
说 明
例 句
表 现 手 法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02
提 醒
0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 实象、实事、实景。
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5分
四两句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表现手法的相关概念及其运用
类别
概念
说 明
例 句
表 现 手 法
对比 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叠字
用重叠的字表达一种特殊的效果
李清照的《声声慢》
以古讽今
借古事讽现实
汉皇重色思倾国(长恨歌)
怀古伤今
借对往事的追怀表达今天的不得志
01
02
2
3
1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象征 (托物言志)的手法。(1)
以凤凰自喻,(2分)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2分)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一.抒情手法1. 描写自然景物: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美丽壮观的风景,来引发读者内心深处对于美好事物的共鸣。

2. 表达个人感受:以第一人称角度展示作者真实而独特的情感体验,让读者能够与之产生共鸣和思考。

二.比喻与象征1. 比喻手法:将两种不同或相似但本质上无关联的事物进行类比,并借用其中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

常见例子有“花儿像笑脸”、“月亮如银盘”等。

2. 象征手法:运用具有普遍意义和符号性代表作用的形象,在诗歌中隐含着更加深刻复杂多样化层面上所要传递出去信息。

三.修辞技巧1. 对偶与排比: 通过在语言组织方面使用反差明显并呈现平衡效果, 来强调某些概念或增强文学艺术效果.2.拟人: 将非生命存在赋予动态行为及其他仅限于活跃主体才可具备的特征, 以增强作品表现力.3.夸张: 对事物进行过分放大或缩小处理,使之更加生动有趣,并引起读者共鸣。

4. 比较与对照:通过将两个不同对象进行比较和对照来突出某种感觉、形象或意义。

四.节奏与音乐性1. 韵脚手法:使用相似的尾韵字母在诗句中重复出现,营造一定的声音美感。

如押韵方式可以是平仄交替(例如ABAB)等。

2. 篇章结构安排:合理运用断句标点符号及段落划分,在语言层面上体现出旋律变化和情绪跌宕。

五.写景描写技巧1.色彩描写: 运用丰富多样而准确地描述颜色概念, 增强视觉效果并带给人们直接真实印象.2.光影描绘: 刻画自然界各类灯火明暗状态所产生环境氛围及其他相关信息.附件:- 《中国文学名家选集》电子版.pdf注释:- 抒情手法指作者倾泻内心真挚情感时所采用的手法。

- 比喻是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相似性或联系进行类比来表达某种意义,象征则指代一种具有普遍共识和符号化特点的形象、动作等。

诗歌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分析

诗歌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分析

诗歌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分析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和表现力。

它通过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结构,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传递给读者。

本文将从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探讨。

一、诗歌的艺术特色1. 音乐性:诗歌的音乐性是其独有之处。

通过押韵、节奏和音调的运用,诗歌能够创造出和谐的音韵效果。

例如,《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句子的平仄平仄和谐,给人以动听的感受。

2. 紧凑性:诗歌在表达语言的时候要求简练精确,用字的浓缩和密度很高。

通过有限的文字,创作者能够营造出丰富而独特的意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了一个安静而清新的夜晚景象。

3. 意象丰富:诗歌通过运用丰富多彩的意象,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感受。

意象不仅可以是视觉上的,还可以是听觉、嗅觉、触觉等等,通过感觉上的共鸣使得读者更加投入到作品中。

例如,《早梅》中出现的“湿罗敷血,凝絮成玉”,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于美的追求和对逝去的思考。

二、诗歌的表现手法1. 比喻:比喻是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使得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危楼高百尺》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通过将起舞比作在人间,表现出作者对于自由境地的向往。

2. 比拟:比拟是通过对两个相似或有共同点的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某种特征或感受。

比拟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

例如,《红豆生南国》中“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通过将红豆比作爱情,以表达对爱情的渴望和珍视。

3. 换喻:换喻是通过使用一个不同于原本意义的词语或表达方式,以达到修辞、表现的目的。

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愿作比翼鸟,从此南飞翔”通过将和平比作“比翼鸟”,以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4. 对比:对比是通过对两种事物或情感进行对照,以凸显其中的差异和冲突。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说到表现手法,不得不提的是表达技巧。

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没什么区别的。

但严格区别,表达技巧还包括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内容,也就是说,在表达技巧的范畴内,除以上几类,其他的表达技巧可以明确地称之为表现手法。

下面分别谈一谈几种比较典型的表现手法的特征和答题要点。

一、动与静动静结合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内容。

主要特征形式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达到更好地为主题服务的效果。

1. 实例解析。

以静写动的情况相对少一些,如,谢�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将流动的江水比作静止的白练。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将流动变成静止,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整体感,给人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更多的诗词中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方式。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虽然清泉流于石上淙淙有声,但在偌大的森林中只听见这水声,可见环境的清幽静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等等都是以动衬静的典范。

2. 解题示范。

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答: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这首诗,“出”的主体是“山”,而它偏偏是个动词,自然是以“出”的动来写“山”的静,使山的清瘦的形象更加突出,从而突出了作者人格清高独立的形象。

3. 思路指津。

判断以动衬静,自然要找到诗中比较特别的“动”“静”来,答题时也要抓住主题,注重“动”的“静”的关系,最后补充说明表达效果和作用。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总结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总结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总结古代诗歌表现手法总结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有人称之为表达技巧),可以从抒情方式、修辞方法、描写手法等三个方面入手。

一、抒情方式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表达抗金复国的决心。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现代诗歌是对传统诗歌形式的一种创新与突破,它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现着现代人的思考和情感。

本文将探讨现代诗歌的几种表现手法。

一、象征手法象征是现代诗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过使用象征性的词语或形象,诗人能够传达出某种抽象的意义或情感。

比如,诗人使用“夜”来象征黑暗或孤独,使用“鸟”来象征自由或渴望。

这种手法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共鸣。

二、意象手法意象是现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通过生动而贴切的意象描绘,诗人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感。

诗人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如视觉、听觉、嗅觉等,将读者引入到诗歌所创造的场景之中。

这种手法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碎片手法碎片手法是现代诗歌中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通过将原本连续、连贯的句子或篇章分割成碎片化的部分,以展现出诗歌中的主题或情感。

这种手法常常运用断句、断章、断行等方式,在视觉上形成一种断裂的感觉。

这样的表现方式能够使诗歌更富有节奏感和冲击力,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四、内省手法内省手法是现代诗歌中一种表现个体内心世界的方式。

诗人通过自省和表达内心的矛盾、困惑、苦闷等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手法要求诗人具备对自己内心的深刻触觉和表达能力,以及对人生、社会等问题的反思。

五、多媒体手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手法逐渐在现代诗歌中出现。

诗人将文字、音乐、图像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更加多样化的诗歌表现方式。

这种手法能够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增加读者对诗歌的体验和感受,使诗歌更加立体和生动。

总结起来,现代诗歌具有象征手法、意象手法、碎片手法、内省手法以及多媒体手法等多种表现方式。

这些表现手法为诗歌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涵,使诗歌能够更好地表达现代人的情感和思考。

无论是通过象征来传递抽象意义,还是通过多媒体来增加艺术体验,现代诗歌都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打动读者的心灵,引发他们对人生、爱情、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有哪些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古代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的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写景抒情的诗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近着笔、着眼视听、动静结合、以动(声)衬静、绘声绘色、虚(写情)实(实像、实事、实境,写景)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等;咏物言志、咏史怀古的诗词:常常借外物表达自己的人格,化无形为有形,象征(比喻)、托物言志、铺陈、对比(揭示对立面,突出形象)、反衬等;边塞征战的诗词:渲染、烘托、比兴、以小见大、象征等;即事感怀的诗词: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乐景哀情以景衬情、避实就虚移笔于人、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曲笔(正话反说)、抑扬对应、联想、想象、用典、铺垫、照应、伏笔(暗示)等。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示例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

”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一、押韵手法1、押韵的定义押韵是指诗句中音节末尾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现象。

通过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2、押韵的分类a:完全押韵:句子的末尾韵母相同,如“花”、“家”。

b:半押韵:韵母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如“香”、“阳”。

c:假押韵:韵母音调相同但并非真正的押韵,如“衣”、“水”。

d:雅俗押韵:诗歌中使用一些俗语、方言等,突破传统押韵规则,创造独特诗意。

3、押韵的应用a:增强韵律和节奏感,使诗歌更加乐曲化。

b:增加诗歌的韵味和美感,使诗歌更易于记忆和传唱。

二、形象手法1、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比喻可以使诗歌更具想象力和感染力。

2、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感觉、行为和特征,使诗歌更具生动性和感情的表达。

3、排比排比是通过相同结构的词语、短语或句子,以强调观点、递进思想或营造节奏感。

4、对仗对仗是指句子中相邻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在结构和意义上相似或相对应。

通过对仗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呼应效果。

三、修辞手法1、比较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突显事物的差异或共同点,以达到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目的。

2、夸张夸张是指对事物进行过分的描述或处理,以夸大其特征和形象,达到戏剧效果或强烈的感官刺激。

3、借代借代是指用一个词代替与其关联的另一个词,以增加诗歌的暗示性和意味深长。

4、反问反问是指提出一个问题,而不是寻求回答。

通过反问可以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和观点。

5、平行平行是指句子结构的相似,以达到信息的对比、强调或重复,使诗歌更具节奏感和协调性。

附件:本文档并不涉及具体的附件内容。

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档并不涉及法律名词及注释。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

为此,现将诗歌鉴赏中常用表现手法进行简洁盘点,以便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

1.对比(对照)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

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朊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

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解说

【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解说

【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解说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解说唐惠忠一、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景物、某个事件的叙述、描写,含蓄地抒发感情,则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所以往往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

比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登岘山凭吊羊祜,抒发了自己的郁积和愤慨。

诗人入京求仕不遇,心情一直很苦闷。

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湮灭无闻”的话,联想到自身处境——空有抱负却不得施展,“湮灭无闻”正是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泪下。

全诗借古抒怀,把深沉的感慨隐含在看似平淡的描绘之中。

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则是侧面描写。

汉乐府《陌上桑》中对秦罗敷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当典型: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诗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

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美好。

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

于是作者笔势一宕,不直接写罗敷本人,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

巧妙的侧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比与兴“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其作用是:用具体的常见的事物形容那些不常见的事物,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形象鲜明。

比如秦韬玉的《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诗歌写一个“贫女”的自白,她毫不掩饰地倾诉衷曲,自伤自叹,自矜自持,令读者既同情其遭遇又钦佩她的人格。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例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行人”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远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伤感的气氛。
4.反衬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外一些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常见的反衬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
9.铺垫
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如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10.伏笔 照应
例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6.虚实 结合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
7.以小 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例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此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句子里“二乔命运”——小事,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此乃大事。

诗歌赏析的15种表现手法

诗歌赏析的15种表现手法

诗歌赏析的15种表现手法诗歌赏析的15种表现手法很多同学会问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本文就给大家总结了一下常见的一些表现手法,希望大家能牢牢记住,在考试时遇到这类问题时不至于不知道答什么。

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15种诗歌的表现手法

15种诗歌的表现手法

15种诗歌的表现手法15种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是一种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而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诗歌表现手法中,表现的方式和手法不同,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诗歌风格和氛围。

以下是15种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将两个看似不相干,但实际上有共同特征的事物进行类比的表现手法。

通过比喻,诗人可以创造出深刻的形象,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2.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性特征的表现手法。

通过拟人,诗人可以让事物拥有自己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

这种表现手法常常被用于诗歌中,以增强诗歌的思想性和生动性。

3. 借景借景是一种将诗人所见所闻的景物作为诗歌表现内容的表现手法。

通过借景,诗人可以将自然界中独特的景色、特征和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诗歌韵味。

4. 抒情抒情是一种将个人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的表现手法。

通过抒情手法,诗人可以将自己的感受、思想、情感表达出来,使读者更加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5. 借代借代是一种将一种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的表现手法。

借代手法常常被用于诗歌中,以达到比喻、拟人等效果。

6. 对比对比是一种通过事物的对比,来突出其不同特征的表现手法。

通过对比,诗人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出诗歌中所要表达的观点。

7. 换喻换喻是一种将原本已经存在的词汇换成另一种新的词汇的表现手法。

通过换喻手法,诗人可以创造出更具有诗意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8. 反复反复是一种将同样的词汇或者表述反复出现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通过反复,诗人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中所要表达的内容。

9. 拟声拟声是一种将声音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表现手法。

通过拟声,诗人可以为诗歌注入生动、形象的力量,使诗歌更加有感染力。

10. 借鉴借鉴是一种将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思想和语言等作为诗歌创作的参考来源的表现手法。

通过借鉴,诗人可以在自己的创作中汲取灵感和能量,创造出更有独特韵味的诗歌。

11. 押韵押韵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即将两个或多个词汇的末尾音节相同的称为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2、了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设题方法 3、学习诗歌表达技巧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类
借景抒情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诗 1.表现手法
词 表 达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描写类 对比、衬托(正、反
衬)、细节描写、白 描、侧面烘托。

巧 2.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
首尾照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 点明题旨 承上启下 欲扬先抑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比兴、用典、对比、双关、照应、铺垫、抑 扬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衬托、渲染、 烘托、联想、想象、象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 义 、写实和夸张、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等。
设题方法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 现手法)
2、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X这
一手法的? 4、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怎样的效
果?(暗考)
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这种手法在诗中是如
何体现的? 3、解释这种手法是怎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反问等。
3.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表现手法:抒情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3.借古抒情—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怀古伤今 4.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5.用典抒情
表现手法:描写
1、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3.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 除矣。 4.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5.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①直接描写角度: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视听 结合,近景远景,动静结合,明暗结合,色彩搭配 — —写景诗常见
②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画结合
③意象连用
2、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
3、衬托渲染:正衬 / 烘托 反衬(以动衬静、以声 衬寂、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 对比
4、白描: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 修饰与渲染烘托。
这首小令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明确:A借景抒情,意象连用。B作者并未着意刻画思乡 的愁苦,而是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 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C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 漂泊异乡的游子思乡念家的伤感之情。
翻译
1、比兴:渲染、导引、象征、起韵
2、比喻:形象生动、化虚为实
3、比拟:形象生动
修 辞
4、对偶:整齐含蓄 5、对比:鲜明突出 6、用典: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7、双关:含蓄委婉、富有趣味

8、夸张:浪漫、突出醒目
9、借代:简练含蓄
10、反问、设问:承启深化、强调
11、反复:强调、突出
结构技巧
诗歌常见的结构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