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传统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上都会存在。
但相比较而言,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特别明显。
所谓二元经济结构,简而言之,不过是工业和农业两大部门的区分,即一个社会的经济和人口划分为工业和农业两大部门。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都进入了工业化进程。
发达国家发展到今天,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传统的农业部门经机械化之后也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上基本上已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
而在发展中国家,工业部门和传统的农业部门仍然极其鲜明的存在着。
但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二元经济结构抽象一点讲,是一个社会分为现代和传统两大部分。
现代部分无论是从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不同于传统部分。
中国在1949年建国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社会和经济的二元结构仍然十分明显,属于现代部分的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少数,属于传统部分的人口仍占绝大多数,70%的人口仍然留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里。
50年前,中国的城市人口大约是总人口的10%,今天这一比例只提高了10几个百分点。
从生产方式角度来说,目前我国城乡从业人员达7亿多,其中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的劳动力大约有3.5亿人,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仍有3.5亿之多。
在劳动力的比例中,仍然有将近50%的人从事农业生产。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经济中传统生产方式占多大比例。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农业产值已缩小到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左右,以占全国一半的3.5亿劳动力从事占国民生产总值15%的工作,可以看出这一领域劳动者的劳动收益是多么得少,农民的收入是多么得低。
因此,尽管农业产值已经占国民经济的一小部分,但它实实在在地关系到9亿多人的命运,由此影响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安定。
因此,正视目前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以及城乡关系已成为当今中国的头等大事。
中国城乡间的巨大差别
二元经济结构不仅表现在生产方式上,还表现在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上。
生活在两种不同结构中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如果还有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传统的思维方式里,那表明这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十分有限。
它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必然仍然带有
浓重的传统色彩,其结果必然影响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主要由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两大部分来体现。
现代与传统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上。
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另外两个二元经济结构隐隐约约地正在中国出现,一个是贫富二元结构,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还存在于城市和农村之中。
第二个是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两大阵营的对立也正在形成二元结构之雏形。
但两种二元结构都比不上城乡和工农这一主要二元结构明显。
具体来讲,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差别表现如下:
户口和身份差异:
1、中国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城市人为非农户口,农村为农业户口。
农业户口的人不能随便向城市迁移户口。
2、经济成分差别:城市人口多属于国有经济,农村人口基本上属于集体经济或个体私营经济。
3、社会保障和医疗福利方面的差别:城市人享有社会保障并可以享受到各种社会公共设施[如大学、医院、图书馆、剧院等]的方便。
农村人缺乏社会保障,并且难以享受大城市所有的公共设施福利待遇,缺医少药,缺乏教育,文化落后。
4、收入与消费方面的巨大差别:从事工业劳动的人口由于其产品具有相对的高附加值,因而其收入要高于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城市消费和储蓄也要大大高于农村。
5、生产方式和劳动条件的差别,居住环境与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的差别。
中国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的比率1978年为2.36,1985年下降到2.14,1987年扩大到2.38,1995年扩大到2.79,2000年估计为3.2。
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比率为1.5,超过2的极为罕见,但我国现在竟然超过3甚至4。
如果加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实物性福利,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比率应该在4左右。
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
二元结构的最大问题是一个社会中的人民在经济文化各方面不能整体性地均衡发展,一
部分群体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明显地高于另一部分群体。
这种情形导致现代化在一个国家中出现断层,即一小部分人实现了现代化,大多数人却与现代化无缘。
社会经济和社会消费出现断层现象。
不仅如此,中国特殊的固化的二元结构还带来了生态
和环境问题,扩大了的国民素质差距,还造成愚昧、封建、迷信等低劣文化的繁衍和传播。
从历史上看,中国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繁华的都市,但当时的社会并不能说已经形成了今天意义的二元结构。
在没有工业化的农业社会里,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和差别并不大。
本文所讲的二元化,主要是指工业化之后形成的两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有在中国特殊情况下赋予的行政制度方式。
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城乡差别,但却没有中国的户籍制度和人口分割。
因此,中国的二元化是中国特有的用社会行政制度固化的社会形式和经济形式。
勿庸置言,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近现代的工业化进程中,都会出现现代意义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但中国的二元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化体制所造成的巨大的城乡差别是在建国后搞计划经济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下形成的,说到底,是冷战的产物。
为了赶超西方强国,中国不得不依靠农业积累原始工业资本。
50年代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使农业利润被国家最大限度地拿走。
据统计,从1952年到1986年,国家通过价格“剪刀差”从农业中隐蔽地抽走了5823.74亿元的巨额资金,加上收缴的农业税1044.38亿元,34年间国家共从农业抽走了6868.12亿元的资金,约占这些年间农业所创造价值的18.5%。
在1978年之前,农民通过“剪刀差”每年向国家提供二三百亿元的贡献。
计划经济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制度保障是户籍制度的实行,禁止农业人口的自由流动。
自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之后,中国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和迁徙便结束了,中国便开始长期实行城镇非农户口与农村农业户口的隔离制度。
中国城市与乡村在物质基础、文化水平特别的社会福利待遇上的差别逐渐拉大。
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及危害。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二元结构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渐显露出来。
一是人口的流动难以管理,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严重,二是加剧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11月份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仅陕西省应该登记的人数就少了200万,湖南则少了近千万,北
京市则发现城内有291万例“人户分离”。
迁徙的自由是人权的基本权利之一。
没有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就谈不上市场经济。
具体归纳起来,二元结构的危害表现如下:
第一是分散发展。
由于严格的户籍限制,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出现了独特的特征,这就是80年代乡镇企业的兴起,导致中国工业发展的分散化。
这种村村点火式的“点”污染,不仅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也不能形成集中和规模效益,并且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化正常发展的进程。
通过劳动者的就业特点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分散状态是副什么样子。
劳动科学研究所的一份报告对我国就业状况下过这样一个结论:“就业层次低”。
意思就是工资劳动者所占比例比较低,自雇型就业人员和非正规就业人员占有极高的比例。
在发达国家,工资就业人员一般占全部就业人员的80--90%,非薪酬的家庭就业人员只占就业总量的1%都不到,自营就业者一般在发达国家占总就业人口的10%左右,在发展中国家一般要占到30—50%。
然而在今天的中国,2000年末,城镇职工人数为11259万人,私营企业雇员10
21万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2820万人,乡村私营企业就业人员1139万人,上述四项加起来为26239万人,仅占我国全部就业人员[7.3亿]的35%。
剩下的65%的从业人员统统是自雇型就业人员。
所谓自雇型就业人员就是自己给自己开工资,这一类人除了城乡间的个体户就是农民。
农民是中国最大的自雇型就业群体。
解放50年了,中国仍然象毛泽东当年所说的是“一个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
分析一下劳动力就业状况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经济状态、工业化发展程度以及社会发展程度。
一个国家的工资劳动者多,自营就业人员和家庭工少,就说明这个国家的经济比较发达,反之,说明该国正规经济部门不发达或低就业增长率。
如果一个国家家庭工数量特别多,那就表明这个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农村经济和贫困。
目前的中国,家庭工和自营劳动者的比例竟然高达65%。
第二是人才流失和不均衡的分布。
80年代为什么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主要是当时农村积攒了一批人才和底气。
从此之后,农村的人才不断外流,导致乡镇企业人力资源接济不上,创造精神和创业资源缺乏和枯竭,这也是最近几年乡镇企业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
城乡差别的实质,是一个国家的财富资源在城市高度集中,而财富资源不仅包括实物资产,更包括人力资源。
也就是说农村的贫穷还有知识和人才的贫穷。
当今的中国,凡是有能力的人没有愿待在农村的。
几十年来,农村的智力资源大批向城市集中,凡是头脑聪明的,都通过考学进入了城市,凡是有点门路的都通过招工、投亲等渠道涌向城市。
最后剩在农村的大多是智力
一般的人。
与人才一起流走的不仅是农村优秀的人才,更有大量的资金。
据统计,1985年至1994年,净流出农村的资金累计达3057亿元,年均300亿元。
农业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总投资中的比重持续呈下降趋势。
“一五”至“五五”期间,农业投资所占比重一般稳定在10%左右,但从1981年起,这个比重逐渐缩减。
第三是迟滞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工业化进程。
由于计划经济和户籍制度障碍,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比其他国家慢了许多少了许多。
以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为例,这四个国家在70年代初和90年代初期,都曾推出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措施,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之比分别为1:1.5、1:2.9、1:2.5、1:1.9。
将四个国家的情况平均起来看,第二产业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第三产业相应地增加1.5到2.9个就业岗位。
但在我国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1979年到1996年,乡镇企业中的第二产业职工净增7839万人,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等[不是第三产业的全部]仅增加2739万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之比为1:0.35。
按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对我国乡村劳动力行业分布的统计口径计算,1984年到1996年,上述比例也不过是1:0.65。
如果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比达到1:1,20年间至少可多创造3000万到4000万个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
要是比例达到1:2,那就要多增加大约1.5亿人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中国的城市化率要比现状大大提高。
由此可见制度的障碍对现实有多大。
1980年至1990年,全国农村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从1082亿元增加至3898亿元,年均增长13.7%。
1990年至1998年,农村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总值增至17940亿元,年均增长21%。
建国50年来,中国农村的农业要素投入结构正在不断发生变化,资本要素正在不断增加,不断流入农业,农业资本和劳动的比率正在发生变化。
目前,中国农业已进入资本替代劳动的加速时期。
一场农业工业化的运动马上就要在中国农村展开。
但是,在这场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个尖锐的矛盾诞生了,那就是机械化和工业化导致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哪里转移?从理论上讲,这些劳动力只能向新兴的劳动部门转移,例如向城市的第三产业转移。
但是,我国目前的转移机制存在巨大的问题,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困难,需要劳动力的部门又因为缺少廉价劳动力而发展不起来。
第四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由于人为地将农村人口堵在狭小的生存空间,于是,过度的土地承重必然导致环境灾难。
建国后50年来,沙漠化面积已近200万平方公里,几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并且仍以每年几千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展着。
如此巨大的国土资源在流失,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在日益狭小。
中国当前的环境问题表现为典型的“上游得病,下游吃药”模式,边远贫困地区的人口在上游乱砍乱伐,下游城市人承受着风沙和洪水的袭击。
目前仅有退耕还林还草还不够,还要退人。
宁夏西海固地区年降水量只有150毫米,这种降水量的
地区按联合国沙漠化会议确定的标准,每平方公里只能生存7-20人,但西海固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110人,大大超过了国际界定的临界值。
第五是文化出现断层。
一边是先进的现代文化,一边是落后愚昧的传统文化和封建文化。
中国农村与城市有着千丝万缕般的联系,农村愚昧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不能不影响着中国城市。
不发展农村,一味让农村落后,最后便会出现波及全国的事情,如买卖人口,制假造假,卖淫贩黄,走私毒品,行乞行骗,封建迷信等等。
第六是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这方面的内容太多,暂且不谈。
第七是落后的封建文化对中国现代政治的迟滞作用。
中国政治之所以迟迟不能现代民主化,主要是有着庞大的农民阶层。
农民是封建政治的社会基础。
不减少农民的数量,中国的现代民主化进程不会加快。
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存在更加固了中国社会传统遗留下来的等级制观念和制度。
第八是迟滞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科学院2000年秋季报告曾将城乡二元化结构列为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三大“瓶颈”之一。
国家计委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更将城乡二元结构列为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第一因素。
一边是庞大的城市工业生产过剩,一边是贫穷的农民买不起工业产品。
中国经济在人均GDP仅700美元时就出现了生产过剩,很大程度上是农民购买力低造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当城市工业畸形发展起来后,必然要受到冷落,经济增长速度必然要下降。
这就是最近几年中国经济迟迟难以回升的重要原因。
第九是造成国民待遇上的不平等不公平,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经济格局和利益格局厚重而牢固,至今难以打破和改变。
平等、公平的观念淡薄,农村人低人一等,城市优越感在社会上蔓延。
这些风气都在无形中毒化着社会道德空气。
第十是造成中国社会不能均衡发展,两极分化严重,日后必将出现社会矛盾。
因此,中国不能继续集中优势资源搞“拔尖”发展战略。
只有整个国家和人民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才说明这个国家是强大的和发达的。
中国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均衡发展,而不是以牺牲一批人为代价培养出少数精英。
中国今后的发展目标是缩小差距,不仅缩小城乡差距,更要缩小人的差距。
二元经济结构是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巨大障碍,也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能否解构这个二元经济结构,所以,
二元经济结构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学术课题,对于当前国家的改革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