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体制结构
城乡分治,一国两策
以户口制度把公民划分为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
在政治上不平等对待。对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等非农业户口的人,认为 是体制内的,把农民认为是体制外的,实行另一种政策(选举人大代表)
经济上不等价交换。农村长期实行统购派购粮食和农产品制度,通过剪刀 差强制农民给国家做贡献;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低价征用土地,积累大 量资金;用农民工的形式,长期廉价使用农村劳动力
入城市
▪ 第于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
▪ 第三,影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 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资产重组以及物流业的 发展进而农业的现代化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加剧了部门、城乡和地区之间 的经济发展差距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大工业、服务 业对小农经济,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 础设施,收入)
(普通经济问题,可以称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刘易斯(Lewis)、拉尼斯(Ranis)、 托达罗(Todaro)、迈因特(Mint) 早就注意到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的问题) 在城市和乡村实行不同的政策和制度,或对城
▪ 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快,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 农村地区收入偏低保障制度的缺失,严重影响着广大的潜在的
农村消费市场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市场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方向
▪ 改革人口与户籍制度,实现人口的自由居住和迁徙 ▪ 对城中工作的人口和居住人口给予均等的公共服务 ▪ 建立农村人口的基本医疗、教育、养老等的保障体系 ▪ 改革土地、地方财政和住房制度,使进城人口能够融
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功绩
▪ 二元结构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本积累
城乡二元结构优质课件
第三,就生态而言,城市生态极限轻易遭到被突破,生态学 研究表白,城市污染过于集中旳时候,就会破坏生态系统旳 承受能力,最终会造成无法修复旳永久性破坏
第四,就文化而言,城市化会使乡村旳教育长久滞后,乡村 旳劳动者素质与城市需求之间旳沟壑无法弥补。
二元构造下两部门经济
在二元经济构造旳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旳经 济一般由两个不同旳经济部门构成,即老式 部门和当代部门。
因为老式部门与当代部门旳增长呈现出明显 旳反差性,即老式部门增长速度滞缓,当代 部门则迅速扩张,成果进一步使两部门之间 旳差距在二元构造下越拉越大,最终成为制 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旳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在共享中发展。农民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旳 建设者,是社会不断进步旳助推力量,应该和其他主体一样 取得经济发展和带来旳收益。与此同步,作为社会旳一份子, 应该能够分享经济利益以及有经济发展带来旳社会福利和社 会保障,这是其生存发展旳最起码旳权利之一
城乡二元构造旳破解及城乡一体化
转移型策略
26221.8
4984.1
37213.5
30001.2
6344.1
合计 677.73
4375.6
5346.3 5746.9 5914.8 6122.7 6695.9
7212.3
农村 农户
478.4
非农户 199.3
202 2367.7 3.9
2544.0 2691.2 2681.5 2779.6
2802.3 3055.7 3233.3 3343.1
城乡二元构造旳破解及城乡一体化
包容性增长旳内在要求
第一,在参加中发展。包容性增长旳关键是发展权旳公平与 平等,让社会组员拥有更公平、均等旳发展机会,即公平参 加问题。机会平等是当代市场经济意义上公平正义旳一项主 要理念和准则。只有当“农民”或“农民工”在社会政治活 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建设等领域都具有参加旳资 格与权利旳时候,他们才干获取相应旳社会资源和实现其本 身利益
就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名词解读
城乡二元结构的简要概述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什么是岩溶石漠化(小资料)
岩溶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似,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
广西和贵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又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
我国西部石漠化速度相当快,其中广西碳酸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递增。
石山地区不但形成“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恶性循环,且由于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绿化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崩岗
“崩岗”通常指发育在红土丘陵地区的冲沟沟头部分经不断地崩塌和陷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围椅状侵蚀地貌(曾昭旋, 1960) , 它的命名具有发生学和形态学方面的双重意义,“崩”是指以崩塌作用为主要侵蚀方式,“岗”则指经常发生这种类型侵蚀的原始地貌
类型。
崩岗侵蚀作为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类型, 在我国南方地区, 特别是风化壳深厚的花岗岩低山丘陵区分布十分普遍。
城乡二元结构
61.8 57.8 58.8 57.6 57.6 58.1 58.9 58.6 56.3 55.1 53.4 52.6 49.1 47.7 46.2 45.6 47.2 45.5
当代中国二元经济的特征
国家财政对城乡投入的二元性:财政投资的 “城市倾向”严重。
在下表全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中,表现出的 “城市倾向”的严重性
二元结构下两部门经济
在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经 济一般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即传统 部门和现代部门。
由于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增长呈现出明显 的反差性,即传统部门增长速度滞缓,现代 部门则快速扩张,结果进一步使两部门之间 的差距在二元结构下越拉越大,最终成为制 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8406.2
22491.4
3614.2
29854.7
23732.0
4103.2
32917.7
26221.8
4984.1
37213.5
30001.2
6344.1
43499.9
35488.8
7790.9
55566.6
45811.7
10153.8
70477.4
59028.2
13158.3
88773.6
75095.1
讨论五
城乡二元结构及城乡一体化进 程
基概念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一般指以社会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
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 结构。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一般是指城市居民和农村人口因为户籍或居 住地制度的区别,在劳动收入、消费、教育、 生活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形成了两个 相对独立的社会单位
基本概念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
城乡二元结构
“市民偏向”严重。 尽管现在针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一些福 利制度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并设想未来 要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的福利制度。但总体上 看,至少目前国家对城乡居民的福利待遇仍 然存在很大差别。 看下表:2004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展工作 的地区和单位
人民公社制度
建立人民公社首先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而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积极地作好 准备 人民公社制度保证了统购统销等计划经济政策得以 有效贯彻,成为“工占农利”战略的有力制度保障 这种制度对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 响:平均主义 大锅饭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隔 断了城市和乡村的联系,整个社会限于僵化状态; 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在较低水平徘徊
方面的影响。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统购统销制度
从体制和制度看
城乡分割带的户籍制度 人民公社制度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基本国情,人口多底子薄可利用外资非
常有限。为尽快改变国民经济落后的面貌和维护国家安全, 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 ,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有其历史 必然性和合理性。 实施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客观上要求政治动员能力很 强的政党和政府通过政治权力为其提供保障,在这种背景 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成为必然选择。以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有计划地配置,快速的 提高了积累率,确保了重工业的优先高速发展,对工业化 的起步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 用。 遗憾的是这些正确的观点没能付诸实践。之后的超前发展 战略,使整个国民经济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工农差距城乡 差距进一步拉大
473.5 483.4 503.7 527.9 550.6 588.0 624.5
中国社会中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发展不平衡
中国社会中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发展不平衡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城乡二元结构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指的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种结构的存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探索解决的方法。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
城市作为经济中心,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金融体系和产业链更加完善,这使得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地区。
然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也相对较少。
这种差距导致了城乡人口流动,农民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而城市则面临着过多的人口和资源压力。
其次,城乡二元结构在教育方面也带来了问题。
城市的教育资源丰富,拥有更好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高质量的教育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而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
这导致了农村教育的不发达和人才的流失,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
另外,城乡二元结构还在医疗方面带来了不平衡的问题。
城市医院设备先进,医疗资源充足,吸引了大量的患者和医疗专业人才。
与此相反,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落后,医疗资源匮乏。
农民往往需要到城市就诊,而这又需要承担更高的医疗费用和交通费用。
这种情况下,农村地区的居民面临着医疗条件差、就医困难等问题,加大了他们的负担和风险。
为了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要加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育人才。
此外,政府还应鼓励和引导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企业到农村地区进行投资,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工作,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减轻农民的就医负担。
《区域经济学》7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
(一)城市工业导向人口迁移的城乡联系模式; (二)发展小城镇的城乡联系模式; (三)综合发展农村的城乡联系模式 。
• 三、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和策略
(一)建设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推进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建设;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完善现代农业产 业体系,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 建设;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思考题
• 1 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为什么会形成城乡二元结 构?
• 2 城市是如何形成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有什么内在 联系?
• 3 如何决定城镇体系和城市规模分布? • 4 乡村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乡村土地和劳动力
市场具有 何种特点? • 5 乡村金融市场和公共服务有何特点?我国反贫困
战略的特 点是什么? • 6 城乡统筹的内涵是什么?城乡统筹模式有哪些? • 7 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 二、可持续发展从认识到行动
《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 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
• 三、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经济中的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共同性、永续性、需求性。 (二)区域经济中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三类:区域生态环境维 护的经济学问题、区域生 态环境损害的经济学问题、区域 生态环境治理的经济学问题。 (三)用经济学的思维考察生态问题;要用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进区域可持续 发展; 用公平公正的方法维护区域的可持续性;统筹区域内外推进更高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生态效率以推进绿色发展。
论城乡二元结构
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所谓“二元”的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的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
理论上,“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
落实到具体层面,城乡二元社会就是指作为现代因素的城市社会为一元而作为传统因素的农村社会为另一元的城乡分离、隔阂、相互封闭和差异的状态。
一、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成因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在近代历史上首次实现国家的独立、高度的政治统一和社会稳定之时,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才被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在当时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强大的社会控制手段和高度的动员能力,农村的人口被大量的吸收进城市工矿区,这是我国城市化的起步阶段。
尽管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工业化起步晚、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的事实,使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受到许多内外条件的制约。
建国初期的工业化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城市中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而广大的农民和农村地区却被甩在工业化的过程之外,拥有的依然是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工业化没有走进农业生产,更没有走进农民的生活。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就此形成。
初期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
为了恢复城市秩序、解决城市失业问题、更好地控制城市规模和管理城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对流入城市的农民进行劝阻、遣返和限制。
以户籍制度为基础、以分割城乡为目的的社会设置被建构起来。
粮油计划供应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公共资源的配置制度都以“城乡二元”的方式被制定。
于是,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被制度化地确定并延续下来,城市和乡村分属不同的社会。
结构、拥有不同的发展轨迹,“二元结构”发展到今天,已经由原来的“行政主导型”转变为“市场与行政共同主导型的二元结构”。
市场机制的介入使原本就呈分割状态的城乡关系变得更加分裂,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分裂状态下,只有城市中最先进的那部分与世界市场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广大的农村地区没有能力进行这种“接轨”,被甩到了全球化的过程之外,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村综合改革取得很大成就,但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城乡二元结构
LOGO
--> --> 丌仅阻碍了国家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也造成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贫富之间、干群 之间及国家不农民之间的矛盾,构成当前我国社乡二元结构危害的具体办法
LOGO
(一)首先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改革和完善那些导致其产生幵存在的有关制度措施;幵建立和完善相关 制度供给机制,进行制度创新。 -->-->彻底取消现有的一切导致二元社会结构产生的各项规章制度; -->-->从制度上改变工农产品定价的“剪刀差”倾向; -->-->农村税费改革必须标本兼治,坚决贯彻执行幵从制度上保证. (二)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从意识形态上消除二元结构,帮助农民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求知意识; -->-->加强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培育市场意识. (三)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政府管理面临着挑战,转变管理模式成为城市化能否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在推进城市 化进程中,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城市化进程的管理模式 (五)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带动农村的法杖战略。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立了相当雄厚的基础,丌需要二 元经济结构继续为工业技工支持,甚至成为发展的桎梏,因此反哺农业有可能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LOGO
城乡二元结构(中国的根本国情)的构成要素
LOGO
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 -->-->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国以 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 -->-->在改革以后实行暂住证制度,暂住证制度既可以看作是这种城乡壁垒存在的标志,也可以看作是 弱化这种壁垒的一种措施。 2.两种丌同的资源配置制度 -->-->改革前后中国社会中的资源是由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丌是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在实行这种再分 配的时候,在城乡之间实行的是两种截然丌同的制度。 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丌同的社会身份 -->-->社会福利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城市居民享受低价油粮,副食品供应,上学不招工方面有优先权 以及各种福利补贴等等。 4 ·城乡发展水平悬殊,城乡差别有扩大趋势。 -->-->农村经济起点低,生产水平丌高,劳动生产率低下。
城乡二元结构
从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着手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对如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释疑城乡二元结构,就是传统的农村与现代的城市并存的状态,这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渡形态。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主要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城市和乡村形成两个相对分割的板块,两者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别,主要包括:城乡两种政策、户口一分为二、生产要素流动阻滞、农民地位长期低下等一种不平等现象。
目前,城乡二元分割分治局面尚未完全打破,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受到限制,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影响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规划体制、公共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经济、财政、金融以及各种社会政策等方面向农村倾斜,通过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等举措,为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全国而言,建国以来我们的许多制度和政策措施(例如,粮食购销制度、户籍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不是有助于消除这种二元体制,恰恰相反,而是强化或固化了这种二元体制,致使城乡之间的差异日趋显著,城乡分割亦日趋表现为刚性化。
与此相对应,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渐次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度发展,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亦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表现改革初期的农村改革使得1978年到1984年间城乡差距出现了暂时性的缩小,但是自从1985年国家改革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后,城乡差距出现急剧扩大的趋势。
“城市建设像欧洲,农村发展像非洲”,这句话既夸张形象而又尖锐地道出中国城乡之间的现实差距。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存在一定差距。
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为11.3%,而第一产业劳动力仍占就业总人数的40.8%,农村大约有1.8亿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到二三产业,这是较为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认识及看法
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认识及看法10级农经班姓名:王江龙学号:2010033101近几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一个被关注的话题,究竟什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呢?在这里我通过网络和相关书籍对城乡经济有了以下的定义和了解。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应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转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所以,城市化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
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
要架起农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带来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如何和大市场连接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连接起来,因而是将农民和市场连接起来的有效途径。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民面对的是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
我国果品、蔬菜等园艺产品和畜产品在价格上是有竞争优势的,但在出口上也遇到了卫生检疫等绿色壁垒。
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提。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必须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
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是一个体系,必须协调发展,并要促进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结合,加快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PPT演示课件
当代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表现
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 村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
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 发达,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高于农村 农村人口众多
6
当代中国二元经济的特征
城乡居民收入的二元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日 益扩大的趋势。
城乡居民收入方面的二元性,不仅可以从收入的 绝对水平上体现,还可以从与收入水平直接相关 的恩格尔系数上表现出来。如下表:
7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绝对数(元)
指数(1978年 =100)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绝对数(元)
指数(1978年 =100)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 尔系数(%)
农村居民家庭 恩格尔系数
(%)
343.3
100
133.6
100
57.5
67.7
477.6 739.1 1510.2 1700.6 2026.6 2577.4 3496.2 4283.0 4838.9 5160.3 5425.1 5854.0 6280.0 6859.6 7702.8 8472.2 9421.6 10493.0
139.0 268.9 311.2 317.4 336.2 346.9 364.3 383.6 418.1 437.3 456.1 473.5 483.4 503.7 527.9 550.6 588.0 624.5
56.9 53.3 54.2 53.8 53.0 50.3 50.0 50.1 48.8 46.6 44.7 42.1 39.4 38.2 37.7 37.1 37.7 36.7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之间的生产和生活依然表现出明显的二元化和结构性的失衡状态。 城乡之间的二元化不仅阻碍了国家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及社会经 济的协调发展,也造成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贫富之间、干群之间及国 家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构成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中的结构性障 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农村人多地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了农业的低效益。农村经济的 落后导致农村内需不足,进而也影响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 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并影响整个国民经济 的协调发展,但旧体制依然存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仍然存在着生产要素 流动的限制或障碍,不仅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而遇到阻力,而且乡镇 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资产重组以及物流业的发展都会因城乡分割、工农分 割现象的继续存在而受到制约。 不仅如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继续存在还带来了农村居民受教育机会 的不平等。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不平等,而就业的不 平等又造成了收入的不平等。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下 一代、再下一代农村居民生活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和收入的不平等。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导致中国城乡之间存在巨 大差距。他强调,不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无法实现生产要素和城 乡人力的顺畅流动。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什么是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 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 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 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 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 的小农经济为主.城乡二元 Nhomakorabea构的特征
就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我国统一市场体系发育不全,生产要素流动性 差,城乡市场差距大 市场机制和经济体制作用弱化,行政干预严重 相关配套制度供给严重失衡 二元意识与二元经济互动,形成恶性循环
新形势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新形势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阐述:“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城市、乡村以及二者关系是世界近现代乃至当代的重大社会课题之一,我国的城乡关系发展也历经了漫长的道路,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了新形势下的发展探索,城乡间的互通与流动逐年加大,随着人口基数的增长,城市和乡村大量劳动力的出入往返,给城乡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同时对于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对于国家政府对城乡关系的掌控,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研发制订,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一、城乡二元结构内涵城市和乡村是构成社会两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城乡二元结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产物,自城市产生后,城乡关系便随之而产生。
城乡关系是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的集中反映。
马克思提出了未来社会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的一些论述和构想,主要包括:城乡对立说、城乡对立的消失、“城乡融合”概念、重视生产力发展在消除城乡对立中的作用、重视城市和城市化的积极作用。
这些城乡关系发展理论也将指导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走向,非常值得借鉴和思考。
二、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建国后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关系发展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
在建国初,城市与农村区分明显,由于传统思想观念和社会安全问题,人们不随意离开自己所居住的地区。
文革后,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活动开始,大量城市居民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偏远的农村,使得农村人口急剧上升,相对应的,城市人口大量减少,特别是上海,四川等地。
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政策的调整和改革开放大环境影响下城乡关系与时俱进的发展,大量知青开始返城,这一“回流”现象造成了我国建国后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中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与
制作:徐 峰 学院:生态旅游学院 专业:农村与区域发展
知识导图
• 1.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概述 • 2.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 • 3.二元结构的存在对城乡发展的影响(危害)
一、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概述
• 概念: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一般是指以 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社会 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社会经济并 存的经济结构。
• (7)农村人多地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导致了农业的低效益。农村经济的落后导 致农村内需不足,进而也影响了工业和城 市的发展
•
谢谢!
城乡二元结构的危害
• (1)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是长期的历史 原因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社会问 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 城市文化素质差距的扩大等,已经成为影 响和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及现代化发展的障 碍。
•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产品市场难以 扩张,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的增 加受到严重影响;二元结构还使城乡居民收入 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农村消费品 市场与城市消费品的等级也在不断拉大:城镇 市场已趋于饱和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受农民收入 下降的影响,无法向缺乏有效需求的农村市场 转移,使农村的相当一部分潜在需求无法转为 现实需求。农村需求结构得不到提升,必然影 响与需求有关的供给结构,从而影响与供给有 关的产业结构的发展。
• (3)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 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 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 并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旧体 制依然存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仍然存在着 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或障碍,不仅农业产 业化的进程因此而遇到阻力,而且乡镇企 业的产业升级和资产重组以及物流业的发 展都会因城乡分割、工农分割现象的继续 存在而受到制约。
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偏向性与居民消费
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偏向性与居民消费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文献综述 (4)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二、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7)1. 城乡二元结构的定义与特征 (8)2.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原因 (9)政策导向 (10)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11)产业结构调整 (12)三、城市偏向性的表现与影响 (13)1. 城市偏向性的具体表现 (15)收入分配不均 (16)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17)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 (18)2. 城市偏向性的影响分析 (19)居民生活质量 (20)社会公平正义 (2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3)四、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差异 (24)1. 消费观念的差异 (25)2. 消费结构的差异 (26)3. 消费能力的差异 (28)五、城市偏向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29)1. 对消费总量的影响 (31)2. 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 (32)3. 对消费环境的影响 (33)六、政策建议与实践路径 (34)1.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36)2. 优化教育资源分配 (36)3.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38)4.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38)七、结论与展望 (40)1. 研究结论 (41)2. 研究不足与局限 (42)3. 未来研究方向 (43)一、内容综述本文档主要探讨“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偏向性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
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偏向性政策则是在这一结构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政策倾向。
本文首先概述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其特点,分析城市偏向性的政策表现和影响,然后探讨这些要素如何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
城乡二元结构,指的是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和不平衡。
在经济层面上,城市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而乡村则以农业为主,两者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在社会层面,城市拥有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乡村则相对滞后。
与城乡二元结构的联系
与城乡二元结构的联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含义: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简单介绍含义)“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摘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全文》(说明出处)面临问题: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农民迁徙而来的“城市人”行为的二元性,也是现阶段城市本身的二元性,它使城市事务具有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的混合特征。
社会出现分化,新的矛盾和冲突随之产生。
面对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事务的新内容和新特点,既不能简单沿用农业社会的传统管理手段,也不能搬用以现代城市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管理模式。
解决方法:一方面,城市化是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必须用科学管理模式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冲突。
另一方面,城市化是逐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城市事务中大量的问题是与农业社会共生的问题,对此,政府管理存在着“控制盲区”。
因此,有必要用非科学的伦理管理模式协调和处理“非正式组织”中的矛盾,理顺转型期城市内部的利益结构和关系。
总的来说: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1、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城市化进程的管理模式。
1、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传统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上都会存在。
但相比较而言,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特别明显。
所谓二元经济结构,简而言之,不过是工业和农业两大部门的区分,即一个社会的经济和人口划分为工业和农业两大部门。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都进入了工业化进程。
发达国家发展到今天,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传统的农业部门经机械化之后也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上基本上已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
而在发展中国家,工业部门和传统的农业部门仍然极其鲜明的存在着。
但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二元经济结构抽象一点讲,是一个社会分为现代和传统两大部分。
现代部分无论是从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不同于传统部分。
中国在1949年建国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社会和经济的二元结构仍然十分明显,属于现代部分的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少数,属于传统部分的人口仍占绝大多数,70%的人口仍然留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里。
50年前,中国的城市人口大约是总人口的10%,今天这一比例只提高了10几个百分点。
从生产方式角度来说,目前我国城乡从业人员达7亿多,其中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的劳动力大约有3.5亿人,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仍有3.5亿之多。
在劳动力的比例中,仍然有将近50%的人从事农业生产。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经济中传统生产方式占多大比例。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农业产值已缩小到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左右,以占全国一半的3.5亿劳动力从事占国民生产总值15%的工作,可以看出这一领域劳动者的劳动收益是多么得少,农民的收入是多么得低。
因此,尽管农业产值已经占国民经济的一小部分,但它实实在在地关系到9亿多人的命运,由此影响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安定。
因此,正视目前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以及城乡关系已成为当今中国的头等大事。
中国城乡间的巨大差别二元经济结构不仅表现在生产方式上,还表现在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上。
生活在两种不同结构中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如果还有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传统的思维方式里,那表明这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十分有限。
它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必然仍然带有浓重的传统色彩,其结果必然影响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主要由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两大部分来体现。
现代与传统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上。
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另外两个二元经济结构隐隐约约地正在中国出现,一个是贫富二元结构,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还存在于城市和农村之中。
第二个是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两大阵营的对立也正在形成二元结构之雏形。
但两种二元结构都比不上城乡和工农这一主要二元结构明显。
具体来讲,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差别表现如下:户口和身份差异:1、中国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城市人为非农户口,农村为农业户口。
农业户口的人不能随便向城市迁移户口。
2、经济成分差别:城市人口多属于国有经济,农村人口基本上属于集体经济或个体私营经济。
3、社会保障和医疗福利方面的差别:城市人享有社会保障并可以享受到各种社会公共设施[如大学、医院、图书馆、剧院等]的方便。
农村人缺乏社会保障,并且难以享受大城市所有的公共设施福利待遇,缺医少药,缺乏教育,文化落后。
4、收入与消费方面的巨大差别:从事工业劳动的人口由于其产品具有相对的高附加值,因而其收入要高于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城市消费和储蓄也要大大高于农村。
5、生产方式和劳动条件的差别,居住环境与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的差别。
中国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的比率1978年为2.36,1985年下降到2.14,1987年扩大到2.38,1995年扩大到2.79,2000年估计为3.2。
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比率为1.5,超过2的极为罕见,但我国现在竟然超过3甚至4。
如果加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实物性福利,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比率应该在4左右。
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二元结构的最大问题是一个社会中的人民在经济文化各方面不能整体性地均衡发展,一部分群体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明显地高于另一部分群体。
这种情形导致现代化在一个国家中出现断层,即一小部分人实现了现代化,大多数人却与现代化无缘。
社会经济和社会消费出现断层现象。
不仅如此,中国特殊的固化的二元结构还带来了生态和环境问题,扩大了的国民素质差距,还造成愚昧、封建、迷信等低劣文化的繁衍和传播。
从历史上看,中国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繁华的都市,但当时的社会并不能说已经形成了今天意义的二元结构。
在没有工业化的农业社会里,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和差别并不大。
本文所讲的二元化,主要是指工业化之后形成的两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有在中国特殊情况下赋予的行政制度方式。
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城乡差别,但却没有中国的户籍制度和人口分割。
因此,中国的二元化是中国特有的用社会行政制度固化的社会形式和经济形式。
勿庸置言,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近现代的工业化进程中,都会出现现代意义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但中国的二元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化体制所造成的巨大的城乡差别是在建国后搞计划经济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下形成的,说到底,是冷战的产物。
为了赶超西方强国,中国不得不依靠农业积累原始工业资本。
50年代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使农业利润被国家最大限度地拿走。
据统计,从1952年到1986年,国家通过价格“剪刀差”从农业中隐蔽地抽走了5823.74亿元的巨额资金,加上收缴的农业税1044.38亿元,34年间国家共从农业抽走了6868.12亿元的资金,约占这些年间农业所创造价值的18.5%。
在1978年之前,农民通过“剪刀差”每年向国家提供二三百亿元的贡献。
计划经济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制度保障是户籍制度的实行,禁止农业人口的自由流动。
自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之后,中国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和迁徙便结束了,中国便开始长期实行城镇非农户口与农村农业户口的隔离制度。
中国城市与乡村在物质基础、文化水平特别的社会福利待遇上的差别逐渐拉大。
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及危害。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二元结构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渐显露出来。
一是人口的流动难以管理,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严重,二是加剧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11月份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仅陕西省应该登记的人数就少了200万,湖南则少了近千万,北京市则发现城内有291万例“人户分离”。
迁徙的自由是人权的基本权利之一。
没有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就谈不上市场经济。
具体归纳起来,二元结构的危害表现如下:第一是分散发展。
由于严格的户籍限制,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出现了独特的特征,这就是80年代乡镇企业的兴起,导致中国工业发展的分散化。
这种村村点火式的“点”污染,不仅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也不能形成集中和规模效益,并且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化正常发展的进程。
通过劳动者的就业特点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分散状态是副什么样子。
劳动科学研究所的一份报告对我国就业状况下过这样一个结论:“就业层次低”。
意思就是工资劳动者所占比例比较低,自雇型就业人员和非正规就业人员占有极高的比例。
在发达国家,工资就业人员一般占全部就业人员的80--90%,非薪酬的家庭就业人员只占就业总量的1%都不到,自营就业者一般在发达国家占总就业人口的10%左右,在发展中国家一般要占到30—50%。
然而在今天的中国,2000年末,城镇职工人数为11259万人,私营企业雇员1021万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2820万人,乡村私营企业就业人员1139万人,上述四项加起来为26239万人,仅占我国全部就业人员[7.3亿]的35%。
剩下的65%的从业人员统统是自雇型就业人员。
所谓自雇型就业人员就是自己给自己开工资,这一类人除了城乡间的个体户就是农民。
农民是中国最大的自雇型就业群体。
解放50年了,中国仍然象毛泽东当年所说的是“一个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
分析一下劳动力就业状况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经济状态、工业化发展程度以及社会发展程度。
一个国家的工资劳动者多,自营就业人员和家庭工少,就说明这个国家的经济比较发达,反之,说明该国正规经济部门不发达或低就业增长率。
如果一个国家家庭工数量特别多,那就表明这个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农村经济和贫困。
目前的中国,家庭工和自营劳动者的比例竟然高达65%。
第二是人才流失和不均衡的分布。
80年代为什么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主要是当时农村积攒了一批人才和底气。
从此之后,农村的人才不断外流,导致乡镇企业人力资源接济不上,创造精神和创业资源缺乏和枯竭,这也是最近几年乡镇企业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
城乡差别的实质,是一个国家的财富资源在城市高度集中,而财富资源不仅包括实物资产,更包括人力资源。
也就是说农村的贫穷还有知识和人才的贫穷。
当今的中国,凡是有能力的人没有愿待在农村的。
几十年来,农村的智力资源大批向城市集中,凡是头脑聪明的,都通过考学进入了城市,凡是有点门路的都通过招工、投亲等渠道涌向城市。
最后剩在农村的大多是智力一般的人。
与人才一起流走的不仅是农村优秀的人才,更有大量的资金。
据统计,1985年至1994年,净流出农村的资金累计达3057亿元,年均300亿元。
农业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总投资中的比重持续呈下降趋势。
“一五”至“五五”期间,农业投资所占比重一般稳定在10%左右,但从1981年起,这个比重逐渐缩减。
第三是迟滞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工业化进程。
由于计划经济和户籍制度障碍,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比其他国家慢了许多少了许多。
以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为例,这四个国家在70年代初和90年代初期,都曾推出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措施,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之比分别为1:1.5、1:2.9、1:2.5、1:1.9。
将四个国家的情况平均起来看,第二产业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第三产业相应地增加1.5到2.9个就业岗位。
但在我国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1979年到1996年,乡镇企业中的第二产业职工净增7839万人,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等[不是第三产业的全部]仅增加2739万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之比为1:0.35。
按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对我国乡村劳动力行业分布的统计口径计算,1984年到1996年,上述比例也不过是1:0.65。
如果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比达到1:1,20年间至少可多创造3000万到4000万个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