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论文

合集下载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范文一:生态学视域下的英汉翻译一、引言:英汉翻译研究生态学视域的成立生态学是研究物质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其发轫之初很长时间里被用于自然科学研究。

而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和交叉、跨学科研究日趋成熟,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了生态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容性,认为人文社会领域和自然一样,事物与事物、事物与环境间都发生着联系,没有独立于环境之外的事物和现象,故而认为生态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

生态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遂真正结合起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文本的认识由仅仅关注认识文本内部自足性问题发展到研究文本内外部关联问题,研究的视野也随之由微观文字向宏观文化转向,人们对文本的认识,已无法将文本语言与该语言所蕴含或显现的某国或某民族的文化相割断。

对于成功的翻译者来说,他不仅要作为两种语言的专家,还要是两种语言各自代表的文化的熟知者。

对于英汉翻译的研究者来说,他们需要不断探寻着解释原文本与译文本之间形成文化差异的依据———这些依据就是社会各层面因素影响文本文字的关系。

生态学强调事物与其环境协调、互动、互相促进。

在英汉翻译领域,一个成功或优秀的译作应当是不仅内部自足和谐发展,而且内部与外部互惠互利、共生共栖的文本。

其动态性体现在这种交互作用是永无止息、不断旋螺式发展的,而非一成不变或者无意义的重复。

用生态学视角看待英汉翻译,为的是建立一种整体性思维。

有学者为“整体性”的意义进行了阐释:“整体性是生命的基本属性,整体性不是部分的简单累加,也不是由外力推动而形成的原子集合体,它有着超越部分之和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属性。

”对翻译及其研究工作来说,把握“整体性”是关键。

翻译活动涵盖原文本和译文本,涉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3方,包括语言和文化2个层面,同时受到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主流意识形态等的影响。

梳理和廓清这些形成翻译活动的要素的动态平衡发展,有助于建构英汉翻译研究的生态学视域。

[文学,翻译,创造性,其他论文文档]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

[文学,翻译,创造性,其他论文文档]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精品源自数学科摘要:文学的翻译是译者用另一种语言把厡作者的意图艺术地传达出来,使读者在阅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作者那样如身临其景,有同感同悟,是译者在理解、解释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与读者对译文创造性叛逆的理解和反应的过程,文学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叛逆的限度与可接受性必须符合以下及格标准:符合知识的客观性,遵守理解的合理性、文本解释的普遍有效性,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可接受性一、文学翻译是创造性叛逆(一)文学翻译的创造性。

任何翻译,不管是一般的日常翻译、科技翻译,还是文学翻译,其本质其实都是把一种语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信息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但是文学翻译区别于其他翻译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文学翻译不是机械的去堆砌语言,而是为了给读者带来能够领略异国风情和不同民族文学的“创作”工作。

然而,已有的翻译实践表明,现有的文学翻译作品和文学翻译要达到的要求始终存在这一定的差距。

(二)文学翻译的叛逆性。

如果说,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那么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就是反应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但是,这仅仅是从理论上而言,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创造性与叛逆性其实是根本无法分隔开来的,它们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

因此,法国文学社会家埃斯卡皮(RobertEscarpit)提出了一个术语——“创造性叛逆”(CreativeTreason),并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最根本的特点是:“它把原作引入了一个原作者原先所没有预料到的接受环境,并且改变了原作者原先赋予作品的形式。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意义是巨大的,正如埃斯卡皮所说:“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林纾小说文学翻译论文

林纾小说文学翻译论文

林纾小说文学翻译论文在译自狄更斯的《董贝父子》(DombeyandSon)小说中,林纾描述了董贝一家由盛而衰的不幸遭遇以及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疾苦,希望以此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从而改良政治,推动社会变革。

在《迦茵小传》(JoanHaste)、《巴黎茶花女遗事》(Ladameauxcamélias)、《块肉余生述》(DavidCopperfield)、《离恨天》(PauletVirginie)等小说中,都传递出对西方社会自由、平等婚恋观的肯定,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礼教色彩和人文精神。

而同时,林纾为使译作被广大读者所接受,他在翻译过程中适时迎合主流意识形态、考虑国人的心理接受水准,对原著内容进行删减或改编。

在《黑奴吁天录》的《例言》中,林纾曾写道:“是书言教门事孔多,悉经魏君节去原文稍烦琐者,本以取便观者”。

因此,在不影响情节叙述的前提下,他将书中原著作者抒发宗教情怀、宣扬宗教力量的大篇幅相关基督教义的描写大量删去,以剔除宗教局限性对作品思想意义的影响。

此外,为迎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将大量细致的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删减或缩译以突出作品的故事情节。

例如,《块肉余生述》开篇第一章原著作者关于医生的127个词的大段描写,被林纾仅以“医生平惋不杵人,亦不叱狗”11个字一笔概括,堪称经典。

同时,为顺应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百善孝为先”的价值理念,林纾还将很多原著的书名加以中国化转译,例如,将英国作家哈葛德的《蒙特祖马的女儿》(Montezuma’sDaughter)译为《英孝子火山报仇录》、将大畏克司蒂穆雷的TheMartyredFool译为《双孝子喋血酬恩记》、将狄更斯的《老古玩店》(TheOldCuriosityShop)译为《孝女耐儿传》、将Dr.JohnsonandHisFather译为《孝子悔过》等。

第二,林纾还采用异化策略,在坚持使用古文笔体翻译西文小说以挽救古文逐渐衰亡命运的同时,积极改良章回体等文言叙事传统,借鉴西方文学元素,介绍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西方文学的创作手法,以通过“以彼新理,助我行文”赋予古文更加丰富的价值和表现力,另外,在译作的序跋或注释中将中西文学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开启了中西文学比较之先河,为革新我国传统文学观念、改良创作方法注入新的活力。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一: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一、审美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相较成人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独有的稚拙性。

为适应儿童的口味,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稚嫩、淳朴、清新自然,具有成人文学所没有的原初本真的“傻里傻气”。

这种稚拙之美通过的作家的笔深入作品中,折射出儿童内心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提及儿童文学,人们就会联想到浪漫与想象、梦幻与诗意、神秘与瑰丽的意境。

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往往与幻想联系起来。

没有幻想就没有儿童文学。

儿童的理性思维偏弱、现实感不强,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也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

为接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主张要张扬幻想。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为儿童打开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门。

再次,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被儿童常态化适用。

在童趣审美意象组成的单纯简约的外层结构下,儿童文学浓缩着创作主体的复杂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

单纯想象的审美符号体系下,寓言形态的儿童文学容易被儿童接受,引发共鸣。

蕴含于作品中关于社会、人类、自然等复杂的深层内涵可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释放能量,帮助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语言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浅显易懂。

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弱,语言能力在逐步完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浅显、简洁、准确、流畅,能够被儿童读者理解接受,并未儿童的语言习得提供范本。

其次,儿童文学的语言具象化。

由于儿童抽象思维差,以形象思维为主,儿童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生动、具体、动态的。

运用儿童熟悉、常见的具体形象进行描述,把人物和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神态等具体、直接的表现出来,与儿童闹钟的形象相吻合。

再次,儿童喜游戏玩乐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有趣的东西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快乐的情趣。

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者往往把“引起兴趣和引人发笑”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

浅论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

浅论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

浅论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发布时间:2023-01-15T01:46:07.52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6期第9月作者:郭婷[导读] 本篇论文详细分析了文学翻译中的两种策略: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郭婷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省湘潭市 411100[摘要]本篇论文详细分析了文学翻译中的两种策略: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包括归化、异化与意译、直译的区别,翻译名家的观点以及归化、异化翻译各自的特点以及相关的实例,从而来论证文学翻译不应遵循“异化为主、归化为副”的翻译策略,指出归化、异化都是翻译的手段,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直译;意译;策略;异化为主、归化为副在文学翻译中,异化(Foreignizing)和归化(Domesticating)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到底是择一而从之,亦或是以“归化为主,异化为副”,或者反之“异化为主、归化为副”?1 归化、异化与意译、直译的区别1995年劳伦斯·韦努蒂提出异化和归化概念。

他认为,归化是“采取民族中心注意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异化则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1]。

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 归化、异化的概念与区别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2]。

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3 文学翻译者们的观点孙致礼主张文学翻译应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副” [3]。

文学翻译的特点

文学翻译的特点

文学翻译的特点(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摘要: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确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对于提高翻译作品质量和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探讨了几种处理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方法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兼并使用,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完美的翻译作品——既充分体现原文的风格、内涵又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学翻译;源语(source language) ;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转载于中国论文联盟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

受其影响 ,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

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或“t ransculturation(跨文化交际)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尽量减少文化差异的四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文学体裁和文化差异翻译实践是与翻译作品的文体紧紧相联的。

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

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译者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

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就意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

例如:就科技体裁的文章而言,其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较少。

在这类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准确如实地将源语信息内容转化成目的语远远比对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要重要得多。

翻译实践报告毕业论文

翻译实践报告毕业论文

翻译实践报告毕业论文在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我选择了进行一项研究项目——翻译实践报告毕业论文。

这个项目既是对我所学的翻译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也是对我个人英语水平和翻译能力的一次考验。

研究的主题是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转译。

我选取了一篇中国现代散文作品进行翻译,并将其中的文化元素转译成目标文化的表达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翻译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首先,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说,最重要的是准确传递原文中的思想和情感。

在进行翻译时,我不仅要理解作者的用词和句法结构,还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化背景。

只有在全面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我才能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文学作品中常常涉及到文化元素,如习俗、传统、历史背景等。

在翻译过程中,我不仅要将原文的文化元素转译成目标文化的表达方式,还要确保转译后的表达方式能在目标文化中传达相同的意义和情感。

这就要求我对目标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以便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

此外,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说,语言风格和文体的保持也至关重要。

每个作家都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文体,这是他们艺术创作的重要特征。

在翻译时,我要尽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体,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独特魅力。

在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抽象而隐喻的,这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我需要将作者的抽象形象和隐喻意义准确地转译成目标文化的具体形象和意义,这要求我有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一定的决策能力。

在翻译过程中,我常常面临多种表达方式的选择。

我需要在准确传达原文意义的基础上,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观点,并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这就要求我有较好的语言判断和决策能力。

最后,在翻译实践中我也收获了很多。

通过与教授和同学的讨论和反思,我对翻译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高了自己的翻译能力。

我也学会了在短时间内高效地组织和完成一项大型翻译项目,这对我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英语翻译方向的论文范文

关于英语翻译方向的论文范文

关于英语翻译方向的论文范文翻译在跨文化、跨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中功不可没,英语翻译,它既是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语翻译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语翻译的论文篇1文化空缺与英汉翻译摘要:不同民族的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承载的文化也不尽相同,这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多相异之处,文化空缺就是这些差异的极端表现,它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与其它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异质性的充分体现,这无疑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所以文化空缺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迁移,更是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文化空缺英汉翻译翻译作为人类最早进行的交流活动之一,一直在不同的语言集团间沟通信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是由于翻译所起的中介作用,民族间才可以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跨文化交际学和文化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为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带来了勃勃生机。

而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翻译,也因此而更加受到重视,对它的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多侧面、开放性的特点。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思想和文化不可或缺的手段,在传播文化信息、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凸显。

翻译界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心从译意到译信息再到以文化为导向的翻译,正说明翻译实质是文化的翻译。

如Bassnet & Lefevele就指出翻译的研究实际上就是文化互动的研究,Nida亦强调译者的双文化能力。

而在交流与翻译活动过程中,各民族由于语言文化异质性的客观存在,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信息交流的障碍。

其中作为语言文化异质性极致体现形式的文化空缺现象更使交流者进入了两难的境地。

为积极应对空缺现象带来的问题,促使交流与翻译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在交流与翻译过程中逐步探寻处理文化空缺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翻译,在古时候叫做“象寄”或“通事”。

《说文解字》里说:“传译四夷之言者。

”《义疏》里也提到:“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文学英语翻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文学英语翻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论文学翻译过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英语句子成分的省略及汉译”“文学翻译中隐喻的传译”一、选题范围1、翻译与文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虑。

宏观方面,一般从翻译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的生产、接受、翻译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所起的功能等角度讨论,可以从社会、文化、历史、交际的视角切入。

阐述为什么有那样的译文?如严复的翻译,林纾的翻译,傅东华翻译《漂》时为什么使用归化的手段,鲁迅翻译的策略,翻译材料的选择等等。

微观方面,可以讨论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和内涵如何在翻译中表达,如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等。

2、翻译与语言学理论:可以从篇章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如喊韩礼德的系统功能理论等),对比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交际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方面考虑选题。

如功能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中讨论的衔接与连贯及其翻译,也可以讨论他们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差别入手,进一步讨论他们在翻译中的处理,主位、述位的推进极其在翻译中的体现。

英语汉语对比及其翻译策略等等。

3、翻译与语文学。

主要从艺术的角度讨论文学翻译中的问题。

4、应用翻译:主要从特殊用途英语如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等方面讨论在这些特殊领域中涉及的翻译问题如何处理。

如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等。

5、译文对比:可以是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不同的译者在同以时期或不同时期进行的翻译做的对比,也可以是同一个译者对同一篇文章或书在不同时期的翻译的对比;可以是翻译技巧等微观层面的对比,也可以是宏观曾面的对比,以探索为什么在不同时期译者回采取不同的策略,有哪些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原因?6、翻译及评论:首先选择一篇长文,一般是文学作品且没有人翻译过,进行翻译,翻译完后,从上述五个方面选择一个理论视角对自己的翻译进行评论。

7、译者风格。

8、翻译与美学。

二、选题方法:上述各个方面均可写出几本甚至几十本专著,因此大家从上述方面可以选出一个写作的范围。

缩小选题范围:首先是广泛浏览上述各有关方面翻译研究资料,以确定自己对哪方面感兴趣且有话可说,这是缩小范围的第一步。

儿童文学作品文学翻译论文

儿童文学作品文学翻译论文

儿童文学作品文学翻译论文一、被动显形:文学系统外的操控因素———意识形态任溶溶早期翻译的大都是苏联儿童文学作品。

根据马力的统计,在19481948——1962年间,任溶溶翻译了40部作品,其中35部都是译自前苏联的儿童文学作品。

这显然也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从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苏联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很大,苏联文学及其儿童文学也是如此。

“50年代,因为中国奉行‘学习苏联老大哥’的一边倒政策,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儿童文学蜂涌而入,大量翻译俄苏作品几乎成了一种浩大的运动。

”1952年,新中国第一家少儿读物专业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在上海成立,任溶溶任译文科科长,该社成了当时儿童文学译介的中心。

此时的任溶溶,集译者与“赞助人”于一身,又构成了其译介儿童文学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此期间,任溶溶翻译了大量苏联的儿童诗,他选择的原文作者都是声名显赫的诗人,如马雅可夫斯基、马尔夏克、阿托尔斯泰、盖达尔等。

这个时期,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占主导地位,当时的社会迫切需要用“勇敢”“无私”“奉献”等精神来提升中国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修养,所以翻译的作品主要也是以革命励志类为主。

例如,如,19531953年时代出版社出版了任溶溶翻译的《古丽雅的道路》,立刻成了一本畅销书,成了一本畅销书,77个月后印数就接近50万册。

苏联的道路,青春和理想,为祖国奉献的精神,这个切让小英雄古丽雅在新中国的大地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译者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致使译者的意识形态不自觉地与主流意识相靠拢,当这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时,译者的翻译活动就如鱼得水,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而此时译者的身份地位也得以凸显,译者的声音亦更响亮。

当时的“古丽雅热”让更多的读者理解了任溶溶,他翻译的其他作品也所以进入了更多读者的视野。

不过,当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骤变的时候,处于该系统中的文学系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论文题目:文学翻译与文化传播——以《哈利·波特》为例

论文题目:文学翻译与文化传播——以《哈利·波特》为例

论文题目:文学翻译与文化传播——以《哈利·波特》为例2023年,文学翻译与文化传播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研究热点,这其中以《哈利·波特》的翻译和传播为案例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哈利·波特》是一部以魔法世界为背景的英国儿童奇幻小说,自1997年首次出版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走红,并被翻译成80多种语言,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极大的代表性。

文学翻译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手段,通过翻译可以使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从而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而文学翻译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语言翻译的准确性和表达能力,尤其是在跨文化翻译和传播中,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对于《哈利·波特》这样的跨文化小说,进行翻译需要结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特点,从而进行文化调整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比如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保留原著的文化元素和情感色彩,同时要避免直译和误译,准确地传达原著的意思和情感。

同时,文学翻译也需要加强对原著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的把握,从而使翻译后的文学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更贴近原著,同时也更符合目标文化的阅读习惯和口味。

《哈利·波特》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原著的魅力和情节,在翻译和传播方面也具有其独特的成功之处。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相对相似,对魔法和奇幻等元素有相同的认知和兴趣,从而使翻译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此外,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的发展也为文学翻译和文化传播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方式。

比如在翻译和传播中可以利用在线平台和社交媒体,通过网络直播、朗读、演绎等方式进行多元化的传播。

综上所述,文学翻译与文化传播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互为支撑与促进。

翻译可以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和便捷,而充满文化元素和情感的文学作品也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未来,文学翻译和文化传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做出贡献。

文学英语论文范文3篇

文学英语论文范文3篇

⽂学英语论⽂范⽂3篇⽂学圈课外阅读中学英语论⽂⼀、扣准概念,是⽂学圈在英语课外阅读中应⽤的基础毫⽆疑问,⽂学圈是核⼼概念。

根据丹尼尔的描述,笔者以为其所说的“⼀⼩群”与当前英语课堂上的⼩组类似,⼀个⼩组的成员即可成为这⼀⼩群学⽣(当然也可以是课后⾃由组合),“读⼀本书”保证了这⼀⼩群学⽣能够围绕同⼀个话题进⾏“深度研讨”“,圈”即“群体”,是学习的主体体现。

课外阅读是⽂学圈在本研究中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促进学⽣英语阅读能⼒的重要途径。

从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情形来看,因为英语作为⼀种语⾔,其能⼒提升更多地发⽣在学⽣课后的英语意识与英语交流上。

但第⼆语⾔的学习⼜决定了学⽣不⼤可能有⼀个良好的英语交流情境,⽽⽂学圈恰恰可以提供这样的情境。

这样,将⽂学圈与课外阅读紧密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个可以利⽤前者促进后者的情境,从⽽在理论上进⼀步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亦为实践奠定基础。

⼆、精设步骤,是⽂学圈在英语课外阅读中应⽤的途径有了上述的理论基础,具体到实践中,⽂学圈⼜应当如何应⽤呢?笔者通过研究,寻找到了重要步骤。

⼀是基于共同爱好,共选⼀本书,共建⼀个组。

在学⽣进⼊初⼀时,笔者就注意帮学⽣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基于⽂学圈的思想,笔者推荐学⽣以《悦读联播》作为阅读材料,并根据⾃⼰的朋友圈去初步形成阅读圈,教师根据学⽣⾃主建⽴的阅读圈中成员的英语学习能⼒进⾏调整,让阅读圈成为⽂学圈。

这样,通过⼀本⼤家都愿意阅读(这⼀点很重要)的书,将⽂学圈形成。

⼆是围绕⼀个话题,从⽂学解读的⾓度深⼊阅读。

笔者以为⽂学圈是离不开对⽂学的研读的,尽管初⼀学⽣能⼒有限,但这样的要求可以给学⽣培养⼀种意识。

从英语⾏⽂特点的⾓度去阅读,去理解,然后在⽂学圈内交流,这样学⽣的阅读就不只是浅显的“读”的层次,更能抵达理解、运⽤的层次。

值得强调的是,这⼀过程中不能完全局限于学⽣理解后再交流再应⽤,因为语⾔有⼀个特点,即其有可能在应⽤中加深理解。

三是教师适度介⼊。

文学翻译中的语言变异分析论文

文学翻译中的语言变异分析论文

文学翻译中的语言变异分析论文文学翻译中的语言变异分析论文一、文学翻译及其变异现象文学翻译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文学。

综合中外论者对文学一词的阐释,我们知道文学具有以下主要特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是emotion—centered;它有审美价值,其语篇功能主要是用艺术的语言叙事、画物、言情,达到感染人、娱悦人、教育人的目的。

文学的这些特性也是它有别于其它文体的地方。

要说清楚文学是什么虽然不易,但人们却能很容易地告诉你: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等是文学。

如此说来,文学语言就该是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文体也就该是这些文体的总和。

尽管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中又能分出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作家作品,但我们的注意力这里主要集中在英语各体类之间的文学共性的东西,即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一直被认为是派生的、模仿性的、第二位的文学形式,处于文学研究的边缘,极少受到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家应有的重视。

评论文学翻译的标准大多是先验性的,重原文文本轻译文文本。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先验性的“等值”标准提出质疑;描述性的、动态的翻译研究应运而生。

人们不再用“等值”、“正误”、“好坏”、“对错”等标准来评判翻译文本,而是将翻译文本中出现的“差异、谬误、摸棱两可、多元指涉,以及‘异质’的混乱”视作“文化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特定文学抉择的宝贵资源”。

研究文学翻译的变异现象,首先要给文学翻译的常规与变异下一个定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文学翻译活动首先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与社会学中行为规范的功能类似。

文学翻译的常规是用来辨别合适的或不合适的翻译行为的准则和标准。

它由具体的文学翻译的原则、标准、过程、方法等理论组成。

与社会学中的越轨行为一样,文学翻译的变异是指违背了文学翻译常规的翻译行为或活动和不恰当的使用翻译技巧等行为。

文学翻译作品中的变异现象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

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论文

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论文

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论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篇章语言学兴起,语篇连贯性被逐步引入翻译研究中。

德国语言学、翻译学家沃尔夫拉姆·威尔斯将翻译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理解阶段和重构阶段。

文学翻译当然也不例外。

在文学翻译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文学翻译不同于科技和法律翻译,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在文学翻译重构阶段遵循一套特有的原则。

目前,中国德语译者和翻译学学生都急需掌握一套实用的翻译理论。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全文如下:摘要:《名利场》是英国19世纪小说家威·梅·萨克雷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充分发挥了他那极富幽默的天赋和善于讽刺的才能,“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马克思”,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中上层社会各色人等的丑恶嘴脸。

小说妙趣横生,发人深省。

文章立足于解读杨必译著《名利场》,提出文学翻译在不能脱离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应重视它的艺术性的观点。

翻译包括文学翻译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关于这个问题的论争,由来已久。

本文并不想对引起这一论争的原因及内容再做赘述,笔者赞成刘宓庆先生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提出的观点“翻译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而以科学性为基本属性,而这个基本属性又必须伴随翻译的艺术性,因为翻译的艺术性是它独具特色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能。

”文学翻译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涉及到译者在翻译中的创造性可以容许到多大程度这一重大问题。

众所周知,《名利场》是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威?梅?萨克雷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充分发挥了他那极富幽默的天赋和善于讽刺的才能,“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马克思”,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中上层社会各色人等的丑恶嘴脸。

小说妙趣横生,发人深省。

而杨必翻译的《名利场》所以能获得翻译界的一致好评,原因也正在于杨译用地道、流畅的汉语,忠实地传达了原作幽默、讽刺的意味,再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基于目的论的文学翻译论文

基于目的论的文学翻译论文

基于目的论的文学翻译论文目的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它将翻译视为一种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满足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下的目的。

在文学翻译中,目的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目的论的文学翻译论文》旨在探讨基于目的论的文学翻译方法及其应用。

一、基于目的论的文学翻译方法基于目的论的文学翻译方法有三个关键因素:源语言、目标语言和目的。

源语言是原始文本所使用的语言,目标语言是翻译所要翻译成的语言,目的是指翻译的目的或目标。

基于目的论的文学翻译方法不只是单纯的词语翻译,而是一种基于目的的意识形态转换和语言转换的过程。

目的论的文学翻译方法注重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考虑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考虑读者所期望的阅读体验,以此来确定翻译的目的。

这里所说的翻译目的包括两方面:翻译的外在目的和翻译的内在目的。

翻译的外在目的是指翻译成品在目标语言文化范畴内的使用目的,例如:教育、宣传、娱乐等等。

翻译的内在目的则是指将原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美感等元素转化到译文中去。

在基于目的论的文学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差异翻译者需要考虑原著中所描绘的文化特征与目标语言文化的差异。

翻译的目的是要将原著的文化内涵传递到译文中,但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翻译者需要使用目标语言文化中能够表达相同意义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2. 敏感性和准确性优秀的翻译必须不仅准确,而且要在表达过程中考虑到读者的敏感性。

在文学翻译中,误解或者失误将会破坏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文学意境。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3. 可读性和流畅性基于目的论的文学翻译方法,要求翻译成品要受到读者的欢迎,因此,翻译者需要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

翻译成品需要流畅自然,让读者能够享受到文学作品所带来的美好阅读体验。

二、基于目的论的文学翻译应用基于目的论的文学翻译在文学翻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外文学作品翻译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到语言、文化和背景等一系列的差异,然后结合读者的需求和文学特征,最终完成译文。

【论文】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英文文献及其翻译

【论文】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英文文献及其翻译

【关键字】论文彼得•纽马克理论视角下的中国诗歌的文化翻译【摘要】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形式,中国古代诗歌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还将其翻译成其它语言。

本文试图通过彼得•纽马克的理论对中国诗歌的文化翻译进行初步探讨,这也证明了此一理论在中国诗歌的文化翻译上起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语义翻译,诗歌翻译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形式,中国古代诗歌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还将其翻译成其它语言。

对于不同的译者,翻译的版本和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基于自己过去的研究和其他一些跨学科的知识,提出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原则。

1.诗歌翻译的特点诗歌翻译完全不同于小说、戏剧、散文以及电影剧本的翻译,这取决于它自身的特点。

那么它的特点是什么?一般来说,有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诗强调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一首美丽的诗在其诗行之间必须有致命的吸引力。

当你听到一些迷人的诗歌正在被阅读,似乎你正在听一首美丽的歌谣。

其次,从语言的角度看,诗的语言很简洁,每个信息都有一个单元结构。

由于其韵律、节奏和形式的要求,它的结构相当不同于一些常见的语言结构。

最后,诗是文学的最高级形式。

诗歌是韵律、形式和理念的集成,这其中任何一项的缺失都会导致诗歌的崩毁。

更重要的是,诗的意义应该在诗行间得到理解。

因为当作家写作一首诗时,诗行间便充溢着许多想象的成分。

这也就是说,我们总能看到诗的朦胧之美。

对一首诗的理解和感受取决于欣赏者、时间和空间。

2.关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根据彼得•纽马克的理论,交际翻译对读者产生的效果能够尽可能地接近读者的原初理解。

语义翻译则试图在第二语言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确切地去表达原始环境中的背景意义。

从理论上讲,这两种方法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

交际翻译必须更强调效果,而不是消息的内容。

语义翻译能得到更多的信息,但是效果较差。

文学翻译异化与归化论文

文学翻译异化与归化论文

文学翻译异化与归化论文摘要:归化和异化是译者针对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差异,面对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和译文读者等方面的不同而采取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其目的是指导具体翻译方法和技巧的选择与运用。

归化趋向于译文读者的思维,力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的规范,较好地满足译文读者的阅读需求;异化是趋向于源语国的思维方式,力求保留原文的语言及文化特色,以丰富译文读者对译文“陌生感”的需求。

运用何种翻译策略,还需要译者考察具体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无论译者选择何种翻译策略,都是为了使译本能更好地被读者所接受,达到沟通不同文化的目的。

洪堡在给施莱格尔的信中写道:“在我看来,所有翻译都只不过是试图完成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

任何译者都注定会被两块绊脚石中的任何一块所绊倒:他不是贴原作贴得太紧而牺牲本民族的风格和语言,就是贴本族特点贴得太紧而牺牲原作。

介乎两者之间的中间路线不是难于找到而是根本不可能找到。

”因此,就其本质而言,翻译通过转换语言的形式来传递源语文化,使处于不同文化氛围下的读者尽可能地拥有共同的理解,促进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1.文学翻译的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文学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转化的艺术,一如茅盾对文学翻译的界定,他认为:“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作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适合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

”[1]因此,文学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艺术,是翻译主体对客体的进行艺术再加工的过程。

相对于原作而言,文学翻译是基于原作的一种二次创作。

译者基于原作者所创造的意境和艺术风格等,通过自身的理解、感受、体会和创作能力再运用自身的方式所呈现。

网络文学翻译论文3000字_网络文学翻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网络文学翻译论文3000字_网络文学翻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网络文学翻译论文3000字_网络文学翻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网络文学翻译论文3000字(一):当代网络文学翻译与传统文学翻译的对比论文摘要:网络文学翻译作为一种新的翻译模式,正逐渐走进人们的学术生活。

网络文学翻译相比传统文学翻译,有翻译技术、网络平台作为支撑,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网络文学翻译与传统文学翻译相比有哪些优势、劣势,翻译质量如何保障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文学翻译;传统文学翻译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逐渐兴起,网络翻译也层出不穷,这对传统文学翻译产生了冲击。

网络文学翻译相较于传统文学翻译有一些新特征,例如:更即时、更多互动、受众更广、更便捷等。

相对于传统文学翻译的唯一性和权威性,网络文学翻译有更多可塑空间,当然网络文学翻译误译、漏译现象也时有发生。

一、传统文学翻译传统文学翻译是以纸张为媒介,译者把自己的译文逐字逐句誊写在纸上,由出版社编辑出版,最后印刷上市的(张英洁,2013:7)。

传统文学翻译的译者完全脱离网络,不借用电子词典或翻译机器,不使用计算机录入文本,这也是最早的一种翻译方法。

二、网络文学翻译网络文化是当代影响范围最广、传播速度最快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契机,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网络也给文学的发展创造了平台,网络文学随之产生。

外国文化的流行让翻译外国畅销文学作品成为翻译爱好者一种文学时尚。

网络文学翻译就是指翻译行为的网络化,包括把传统文学翻译作品上传到网络上或者直接在网络上利用翻译工具进行文学翻译。

这种网络化的文学翻译给文学翻译提供了更大众的平台,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学翻译的翻译策略,以及译者、读者的角色等。

(郭振星,2013)三、网络文学翻译的新特征(一)即时性与传统文学翻译相比,网络文学翻译具有即时性。

外国文学畅销作品很快能呈现在网上,与之相应的中文版也会在网上随之推出,翻译者可能是翻译专家,也可能是民间翻译团队或个人。

网络文学翻译的即时性特点,使读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文学作品的故事内容,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文学院研究生学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文学翻译学期 2011-2012年第1学期学号 2011082姓名刘雅庆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翻译与翻译研究学生类别硕士生任课教师党争胜成绩评析《三国演义》节选英译一、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一生著作颇丰,其中《三国演义》最为著名。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l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基本内容,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详细描写了近半个世纪魏、蜀、吴三国纷争和兴衰过程。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其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结构宏达严密,语言风格独特。

因为《三国演义》是半文言,所以不宜照搬直译,在翻译过程中,我认为此译者遵循了“忠、优、美”的翻译原则,即,“忠实原文”,“优如主文”,“美如客文”。

然而,这些原则的实现离不开作者对翻译理论的掌握和对翻译策略的灵活运用,当然,从翻译批评角度来说,对于一些词语的理解及其翻译,我和译者有一些不同的观点。

以下是我对译本的评析,主要是从翻译理论方面欣赏译者的雅笔,并提出自己的异议。

二、翻译赏析在翻译策略中,增译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在此译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是译者多处使用增译策略,有些是在介绍历史年代,人物,以及一些文化释义词等,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有些是在介绍完故事之后,为了前后衔接连贯,承上启下,增译的部分通常放在句末或者句首,例1:原文: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译文:Dou Wu and Chen Fan, disgusted with the abuses of the eunuchs in the affairs of the state, plotted the destruction for the power-abusing eunuchs. But Chief Eunuch Cao Jie was not to be disposed of easily. The plot leaked out, and the honest Dou Wu and Chen Fan were put to death, leaving the eunuchs stronger than before. 此划线句子在文中并没出现,但译者为了使故事情节前后连贯,更生动形象增加了此句。

另外此句还有一处就是”honest”的增加,我个人认为这里译者加入了自己的感情色彩,所以把窦武、陈蕃说成是”honest”。

例2:原文:帝下诏问群臣以灾异之由。

译文:Emperor Ling, greatly moved by these signs of the displeasure of Heaven,issued an edict asking his ministers for an explanation of the calamities and marvels.此句话是本段的开头,如果直接翻译“帝下诏问群臣以灾异之由。

”就显得比较唐突,与上段衔接不太紧密,因此,译者在此处增加“greatly moved by these signs of the displeasure of Heaven,”进一步说明了皇帝对各种自然天象的反映,也就是问灾异之由的原因,这样故事读起来更加通顺、生动、完整。

所以我认为此处的增译是合适的。

例3:原文: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

译文:With this victory the eunuchs grew bolder. Ten of them, rivals in wickedness and associates in evil deeds, formed a powerful party known as the Ten Regular Attendants---Zhang Rang, Zhao Zhong, Cheng Kuang, Duan Gui, Feng Xu, Guo Sheng, Hou Lan, Jian Shuo, Cao Jie, and Xia Yun.此划线部分在原文中也是没有出现,但是作为新起一段的开始这句译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不增加就会使得读起来比较唐突不连贯。

从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特点差异方面来说,英语通常是物称主语,汉语是人称主语。

具体来说,英语的主语通常是“物”,比如,名词,动名词,说者并不直接指自己或者读者,而是避免人称代词“I”、“we”、“you”的出现,从而把自己和读者都隐藏在非人称主语里。

它的特点就是通常使用被动态,,或是it作形式主语,或者是抽象的名词做主语等;而汉语刚好相反,通常是人做主语,句子使用主动语态,我认为在此译文中译者以抽象名词作主语,运用得比较恰当。

以下几个例子可以很好地来阐述此理论观点。

例1:原文: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译文:Three Heroes Swear Brotherhood In The Peach Garden; One Victory Shatters The Rebels In Battlegrounds. 这句话是本文的标题,原文主语是人物—桃源豪杰,而在译文中主语换成了抽象名词—one victory,同时动词也相应变成了shatter。

这样的译文完全摆脱了原文语言特点的束缚,从而更加符合英语语言特点。

例2:原文: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

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

译文:Liu Bei was twenty-eight when the outbreak of the Yellow Scarves called for soldiers. The sight of the notice saddened him, and he sighed as he read it.此中文划线句子的主语是人物—玄德,而在英译中主语是抽象名词—the sight of the notice,这样的翻译更符合英语语言特点,读起来更地道,而且使得句子更生动形象。

例3:原文: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

译文:Your sighs as you read the notice drew me toward you.这句原文主语是人物—张飞,而英译中的主语是抽象名词—your sighs.当然,用抽象名词作主语既符合英语语言的特点,又不失原文意思。

例4:原文:程远志见了,早吃一惊,措手不及,被云长刀起处,挥为两段。

译文:At the sight, fear seized upon Cheng Yuanzhi, and before he could defend himself, the great saber fell, cutting him in halves.此句话与以上三个例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原文主语是人物—程远志,而在译文中变成了物称主语—fear. 从以上四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正确的把握了汉英两种语言的特点,并灵活地运用。

这样既实现了忠实原文,也达到了审美的效果。

从词语的选择方面来说,我认为本译文的另一特色就是语言精炼,叙事简洁,措辞优美,贴切达意,尤其是在刻画刘备,张飞,关羽三个人物形象时的选词,每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及开头对自然天象、周围环境的描写,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地突出了当时的氛围。

例如1:对刘备人物的塑造,原文: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译文:This man was no mere bookish scholar, nor found he any pleasure in study. But he was liberal and amiable, albeit a man of few words, hiding all feeling under a calm exterior. He had always cherished a yearning for high enterprise and had cultivated the friendship of humans of mark. He was tall of stature. His ears were long, the lobes touching his shoulders, and his hands hung down below his knees. His eyes were very big and prominent so that he could see backward past his ears. His complexion was as clear as jade, and he had rich red lips.在此译文中,作者把“不甚好读书”译为no mere bookish scholar, nor found he any pleasure in study.因为在英语中没有与这个短语相对应的词语,然而,译文虽然找不到汉语的四字结构,但简洁达意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浓厚的意思却与中文一样,所以译者所选择得意译的策略不仅不失原意,而且也符合英语言的特点。

“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这样的四字短语是汉语语言中比较常用的,在翻译这样的短语时,英语一般也是采用意译的策略,而译者把它们译为His complexion was as clear as jade, and he had rich red lips,使用as结构不仅简洁明了,而且增加了语言的美感。

如果把它翻译为His face is like jade.很明显效果就显得逊色一些了。

其余对五官的描写更是传神达意,整个刘备的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了,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2:对张飞人物的描写,原文: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

译文:Turning quickly he saw standing there a man about his own height, with a bullet head like a leopard's, large eyes, a swallow pointed chin, and whiskers like a tiger's. He spoke in a loudbass voice and looked as irresistible as a dashing horse. At once Liu Bei saw he was no ordinary man and asked who he was.这些划线词语,大多是形容词的选择不仅呈现出了张飞的人物特点,而且增添了译文的风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