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礼仪风俗)高考备考宝典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九大类复习(最详细,最适用)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九大类复习(最详细,最适用)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九大类复习(最详细,最适用)第一部分姓名称谓一、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2020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题汇编

2020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题汇编

高考复习20202020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题汇编正文 2020高考即将开战,你准备好了吗?高考网小编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复习方法,供大家参考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文化常识——山川与地理 1.郡,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 2.古人把山北水南称为“阳”,山南水北称为“阴”,如华阳在华山之北,江阴是长江之北。

() 3.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 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 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 6.江表,指长江以东的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 7.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 8.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 9.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 10.“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 古代文化常识——政区与官职 11.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 12.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 13.“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 14.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 15.古代“下车”一词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古代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

古代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

古代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高中历史考试中的重要一环。

在准备高考历史科目时,熟悉和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几个古代文化常识的高考知识点。

一、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被誉为"四大发明"的发明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这些发明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造纸术的发明使文化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指南针的运用促进了航海和贸易的发展;火药的发现使战争手段发生革命性的转变,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战略较量;而印刷术的发明则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快速进步。

二、古代文化常识:古代诗词古代诗词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高考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唐代的诗人杜牧曰:"诗以言志,歌以咏志"。

通过阅读古代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情感、思想和生活。

例如,《木兰诗》是一首描写女子挺身而出,以男子身份代父从军的英勇事迹的诗,体现了古代女性独立坚强的精神。

这些诗词不仅美妙动人,更是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三、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礼仪制度古代礼仪制度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古代社会风俗和人际交往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至亲不可媚外"的思想在古代礼仪制度中得到体现,人们对于亲属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视的。

此外,古代人们还注意礼仪的动作和言语,以示尊重和敬意。

通过研究古代礼仪制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四、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建筑艺术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高考中的一个考点。

中国的古代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如被誉为"世界奇观"的长城、中华文明的象征----紫禁城、与天安门广场相邻的天安门。

这些建筑物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和技艺,也是古代文化的载体。

通过了解古代建筑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历史名人中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他们有着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礼俗知识》课件86张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礼俗知识》课件86张

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 三牲全备为“太牢”。
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其后用兵,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 “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 体全叫“牲”。“三牲”“牛羊猪”“鸡鱼猪”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一、吉礼 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为五礼之冠。《左 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 戎。” 许慎的《说文解字》则曰:“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履者,可行、可 作也,说明礼原本是一种可以被人重复践 行的巫术活动。
(1)祭天地、祭社稷 。 祭祀天地的仪式叫“封禅” fēng shàn ,祭天叫 封,祭地叫禅。 泰山、天坛
南宋以后,“封禅”不再单独进行, 而与在郊外举行的祭天祭祀的“郊 祀”合并,“封”与“禅”也一并 进行。到了明代,分别建成天、地、 日、月四坛,明清两代帝王分别在 各坛祭祀天、地、日、月。
打开古都北京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古都北 京内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分别建有天 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古祭坛建筑。
二、凶礼
复、殓、殡、葬、服。 复:人死后,活人登上屋顶,面向北方呼唤 死者,为死者招魂,这叫“复”。 殓:给尸体穿衣下棺,也叫“入殓”。 殡:古代指殓而未葬。后代巴松灵柩到埋 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为死人守孝服丧叫“服”,服丧期间在墓 旁搭小屋居住,看守坟墓叫“庐墓”或 “庐冢”。(大小功服)
在烧七时,丧家要在大门口挂白纸灯 笼,表示家有重孝。
头七在家设灵牌,焚香明烛,供献酒 肴祭奠,下余六七都到坟地化纸钱。 一般以一、三、五等单七祭札较隆重, 亲友皆至,孝子要哭灵;二、四、六 等双七,亲友不来。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文化之一,其深厚的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使之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高考历史考试中,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与中国古代文化相关的重要知识点,供考生参考。

1.中国古代的礼制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

礼制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核心制度,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表达了尊卑有序的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提倡仁爱、诚实和道德修养,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中国古代的诗词是文化的瑰宝。

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诗词的黄金时代,有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

他们的作品抒发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感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的楷模。

3.中国古代的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千百年来,中国绘画注重表现艺术家的个性情感和审美追求,崇尚“神似”而非“形似”。

“写意”、“工笔”和“写生”是中国绘画的三大风格。

4.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古代音乐器乐有琴、瑟、筝、钟、磬等,乐曲分为宫、商、角、徵、羽五声。

中国古代音乐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传承至今仍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5.古代兵器制造技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的兵器主要有剑、弓、箭、戟、枪、刀、盾等,其中剑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剑被视为武士精神的象征,同时也被赋予了道德和精神意义。

6.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中国古代的建筑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如中国式的屋顶造型、琉璃瓦、斗栱、颐和园、故宫等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作品。

7.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

中国的饮食讲究色、香、味、器、形,以及烹调技巧和餐具的搭配。

中国菜系有八大菜系,分别是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湘菜、徽菜、鲁菜和浙菜。

8.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丰富多样,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古代服饰有汉服、唐装、宋装等,它们在材质、款式和用途上都有所不同,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点。

2020高考专项复习——文化常识

2020高考专项复习——文化常识

2020高考专项复习——文化常识全国Ⅰ卷1.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2019)2.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2019)3.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2019)4. 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2019)5.《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2018)6.“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2018)7.“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寝堂前东边的主阶,表示皇帝即位,登基。

(2018)8.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2018)9.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017)10.姻亲,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而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

(2017)11.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2017)12.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2017)13.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2016)14.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2016)15.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但不可以用“有司”来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2016)16.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2016)17.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2015)18.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2015)19.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高考语文必须掌握的古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必须掌握的古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必须掌握的古文化常识【五礼】古代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1)吉礼: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

《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2)嘉礼: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礼节。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

《2020年高考语文必背文化常识九大类》

《2020年高考语文必背文化常识九大类》

高考必备文化常识九大项一、姓名字号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古人有取字、号地习惯。

1、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古人通常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

2、字: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之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有的“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

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有的“名”和“字”意思相反。

例如,曾点,字皙。

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

例如,诸葛亮,字孔明。

3、号:又称别字。

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

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

例如,陆游,号放翁;苏轼,号东坡居士。

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4、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5、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

皇帝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唐太宗、宋太祖。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6、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李世民的年号。

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皇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7、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唐代。

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

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基本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基本文化常识

⾼考语⽂知识点古代基本⽂化常识灵魂是种⼦,它可以在知识之⽔的浇淋下⻓成参天⼤树,也可以在知识之⽔的浸泡下发成⼀颗绿⾖芽。

下⾯给⼤家分享⼀些关于⾼考语⽂知识点古代基本⽂化常识,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地理⼭川1.阴阳(阴:⼭北⽔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南⽔北)2.江河(古代"江"专指⻓江,"河"专指⻩河)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关;明清时以⾄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东、⼭⻄("⼭"特指崤⼭,后来有时指太⾏⼭。

5.古今地名 (⼤都--北京⼤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镇江⾦陵、建业、建康、江宁、⽯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安--⻄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6.五岳(东岳泰⼭⻄岳华⼭中岳嵩⼭南岳衡⼭北岳恒⼭)⼆.地名要注要注意古代⽅位、地名和现代不同的地⽅。

(1)六合:指天地四⽅(即上、下、东、南、⻄、北)。

(2)⼋荒:⼈为东、东南、南、⻄南、⻄北、北、东北⼋个⽅向。

茺为荒远之地。

⼋荒指远离中原的地⽅。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东:指崤⼭以东。

(5)江南:泛指⻓江以南。

(6)江左:即⻓江以东。

(7)江表:⻓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河流域⼀带。

(9)五岳:东岳泰⼭、南岳衡⼭,⻄岳恒⼭,中岳嵩⼭。

(10)南京⼜名建业、建意古代⽅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

(11)开封⼜名⼤梁、汴州、东京。

三.官名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两⽅⾯⼤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中央⼀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部,部⻓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官职:⼤政区称郡、州或称省,⻓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专题复习】 2020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专题复习】 2020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2020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2020年高考古文化常识

2020年高考古文化常识

2020年高考古文化常识(一)江苏省淮安市阳光学校胡建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一)官职制度一、官职沿革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版)古代文化常识(共58张PPT)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版)古代文化常识(共58张PPT)
D.古人会依据月相纪日,如“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 农历每月十五,“晦”指农历每月三十。
E.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以后。例如乙亥年 的下一年为丙午年。
(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数学 低段
B.帝王纪年法分为年号纪年和按照帝王即位年次纪年两种,例 如“永元二年”就属于后一种。
(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 示官吏初到任所。
。B.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 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C.告老,本指古代官员因年老而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 辞职的一种借口。
D.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 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一张图学透
纪月法
古代历法
数学 低段
一张图学透
纪日法
古代历法
数学 低段
一张图学透
纪时法
古代历法
数学 低段
一张图学透
宗法礼俗
数学 低段
一张图学透
饮食器用
数学 低段
一张图学透
(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数学 低段
A.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加冠时所取,用于与人交往时自称。
B.陛下原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姓 名,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 太宗、钦宗。
二组题讲透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 如武帝、哀帝、炀帝。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

高考语文频道为大家提供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一起来看看吧!了解一下古代节日习俗、古代礼仪、古代位次、古代讳称吧!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1.古代节日习俗【春节/元旦】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

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

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

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之中国传统礼仪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之中国传统礼仪
•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的出现 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古代政治礼仪:五礼
• 根据《周礼》记载,周人把礼分为五类,即 “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这五礼作为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历 代相袭,许多内容延续至今。
一、吉礼:就是祭祀时的典礼。
• 1、祭祀神祗 • 2、祭祀祖先。
封禅
• 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 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 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古 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 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 于天。
• 南宋以后,“封禅”不再单独进行,而与在郊外举 行的祭天祭地的“郊祀”合并,“封”与“禅”也 一并进行。到了明代,分别建成天、地、日、月四 坛,明清两代帝王分别在各坛祭祀天、地、日、月。
1、丧礼 2、荒礼 3、吊礼 4、禬礼(guì) 5、恤礼
1、丧礼
• 我国古代对丧葬礼仪一向十分重视,认为 这是子孙尽孝的最重要的表现,国君和贵 族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严格,形成了许多繁 文缛节。
•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 不禄,庶人曰死。——《礼记·曲礼下》
• 天子七日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 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 月而葬。——《礼记·王制》
• 地坛是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位于北 京内城之外的北方。地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祖 “皇地祗神”即地神的地方,是我国现今保存最 完整的祭地建筑。
祭祖
吉礼
•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 色纯为“牺” • 体全为“牲” •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
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 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对着2020高考题,我帮你总结了100题必考文化常识的重点

对着2020高考题,我帮你总结了100题必考文化常识的重点

对着2020高考题,我帮你总结了100题必考文化常识的重点hello,小伙伴们~有很多同学留言问我们文化常识太多了怎么办。

我们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100道题,题题都是重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文化常识,一起加油叭~古代文化常识100题1.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

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③(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④(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镬,古代的一种鼎。

⑤(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

大夫比卿低一等。

⑥(御史)战国时的史官。

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

⑧(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⑨(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

⑩(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⑪(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也是天子的象征。

⑫(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

⑬(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⑭(下车)官吏初到任。

A.①③⑤⑥⑨⑩ B ②④⑦⑧⑪⑬ C ①②④⑧⑨⑭ D.③⑤⑥⑩⑫⑭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皇帝住北房(正宫),皇后和太 子住东宫,妃子住西宫。
•三、丧葬 •葬礼分为五个阶段:复、殓、殡、葬、 服。 •人死后,活人登上屋顶,面向北方呼 唤死者,为死者招魂,这叫“复”。 •为死者穿裹衣衾并把尸体放入棺材叫 “殓”。 •盛着尸体的棺材叫“柩”,棺材的套 棺叫“椁”。
•停棺待葬叫“殡”。
•棺椁埋入地下叫“葬”。
•如《祭妹文》:“今予殓汝葬汝。”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庶民祭祀祖先主要在家庙,清明节 扫墓,中元节上坟时也要祭祀。 •祭祀天地的仪式叫“封禅”。祭天 叫封,祭地叫禅,仪式一般由帝王 亲自在东岳泰山举行。 •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都举行过 封禅大典。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后世又在京城设天坛、地坛祭祀天 地以代替封禅活动。 •祭社稷也是很重要的祭礼。 •在诸侯中,最重要的是天神和地神。 •天神称上帝、天帝,地神称社神、 后土,成语“黄天后土”即指天地 之神。
•“顿首”是跪下叩头,但时间短暂, 头触地即可。
•作揖是最轻的礼,也就是拱手礼, 行礼时,立正,身略俯折,双手合 抱高举,自上而下,引至胸前为止。
•拜见时往往有见面礼物,如刘邦赴 鸿门宴时持白壁一双献于项王,玉 斗一双献于范增。
•见面时的礼物叫“贽”。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说马生“撰 长书以为贽”。
埋葬时用殉葬品,上古有人殉,即
用活人为陪葬品,后来用“俑”— —像人形的偶像。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随葬物品称为明器(冥器)。 •为死人守孝服丧叫“服”。 •服丧期间在墓旁搭小屋居住,看守 坟墓叫“庐墓”或“庐冢”。 •如《游褒禅山记》所说:“今所谓 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如《荆轲剌秦王》:“轲自知事不 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古人的坐具有筵、席、床、榻等。 •筵一般用蒲苇等粗料编成,较为长 大。
•席一般用竹篾等细料编成,四边用 帛围缀,做工较为精致。
•筵和席常合在一起用,筵先铺放 于 地,席则放在筵上面。
•最初,设筵席只是为了坐,只是古 人一种就餐方式,到了隋唐,椅凳 出现了,人们进食时不再席地而坐, 而是坐在椅凳上伏桌而食。于是 “ 筵席”意义改变,不再指坐垫, 而是指宴饮的酒席了。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女子出嫁后娘家不往回接是不能回 娘家的,一旦不经迎接而自己回去 就说明出了事,所以刘兰芝的母亲 说:“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妾与妻 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臣之妻私 臣,臣之妾畏臣,”一“私”一 “畏”说明地位的不同。
•妻生子为嫡出,妾生子为庶出,嫡 出庶出在家庭地位、财产、权利的 继承方面是不平等的。
高考文化常识之礼俗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 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 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 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 分丰富。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一、祭祀与斋戒 •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祖先、祭神祇qí。 •古代,从天子到庶民都祭祖先。 •天子、诸侯祭祖先在宗庙。宗庙又 叫太庙、祖庙。古人认为君权神授, 是依靠祖先得来的,所以古代天子、 诸侯都建立宗庙以供祭祀并求取庇 佑。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北京太庙
礼禮
•国家有了大事,一定到宗庙祭告, 以示对祖先的尊敬。 •宗庙是国家的象征。其数量和建立 有严格规定,天子七庙(供奉七代 祖先),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 一庙。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很多重大的国事活动要在宗庙进行。 •古代皇帝即位时,在宗庙内拜祖先、 会群臣、受印玺、称之为“庙见”, 庙见表明正式掌握了国家政权。 •如果宗庙被毁,则表明国家灭亡。 •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 七庙隳。
•古代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关系 的远近要穿一定的丧服。
•衰: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
•有斩衰 [cuī](服期三年)、齐衰 (服期一年)、大功(服期九个 月)、小功(服期五个月)、缌麻 (服期三个月)五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肴之战》说:“子墨衰絰dié”, 絰是丧服上的带子。 •古代出殡时还有唱挽歌的习俗。 •
•“饯”是亲朋好友在郊外叉道口设 亭帐,用酒食飨饮行人,祝行人路 途平安。
•柳永《雨霖铃》中的“都门帐饮无 绪 ”,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最有名的饯行诗是王维的《送元二 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 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饯行”与“祖祭”都是在道上举 行的仪式,后来便合而为一了。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管五谷的神叫“稷”。 •祭社稷就是祭地神和谷神。 •天子祭社稷目的是为天下“求福”。 •我国古代专有祭社稷的节日叫“社 日”。社日分春社和秋社。社日一般 在春分秋分前后。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我国上古时代是多神崇拜。神有日 神、云神、水神、河神、山神等。 •山神庙、河神庙等都是专供祭祀用 的。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祭的是灶神 (俗称灶王爷)。
•女子出嫁叫“于归”,又叫归。
•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看望父母叫“归 宁”。
•《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的归 就是出嫁,“吾妻归宁”的归宁即 回娘家看望父母。
•女子改嫁叫“再嫁”。 •古代结婚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 •“媒妁”就是婚姻介绍人,又称 “月老”、“冰人” 等。 •还讲究六合相应,选好日子。 •六合相应是年月日干支都相合。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订盟缔约时要举行“ 歃血”shà xuè仪式,歃血就是在嘴唇上涂牲 畜的血,表示诚意。
•如《毛遂自荐》中,毛遂命令“取 鸡、狗、马之血来”,然后对楚王 说 “王当歃血而定从。”
•古文中常提到的“九宾之礼”是外 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九个迎宾赞 礼的官员延引上殿。

五、冠礼和笄礼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如《孔雀东南飞》:“视历复开书,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古代婚姻有“六礼”之说。 •六礼包括纳采(商议婚配)、问名 (询问女方姓名)、纳吉(订婚)、 纳征(送聘礼)、请期(通告结婚 佳期)、亲迎(迎娶)。
•六礼包括了议婚到完婚的整个过程。 •婚礼过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仪式: 拜堂、合卺。
•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 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如《西厢记》:“倒陪嫁门,情愿 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古书上常见的“琴瑟之好”是说夫 妻相亲相爱、感情和谐。
•古代有七出的规定,即男家可依据 这七条把妻子赶出家门,即休掉。
•七出的条件是;不顺父母、无子、 淫、嫉妒、恶疾、多言、盗窃。 •《孔雀东南飞》中焦母赶刘兰芝的 借口就是第一条。
•床和榻都是高出地面的坐具,有足、 可坐可卧。
•七、位次 •中国古代的官位以右为尊。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因 功升迁,“位在廉颇之右”,因而 引起了廉颇的不满。 •朝堂上的位置以东为尊,以西为卑。
•封建社会重文轻武,文臣列于东, 武臣列排在西。
•古代的屋舍方位以北为尊,北房为 正房,东次之,西再次之。
•墓穴称为“窀穸zhūn xī”,埋土隆 起称“坟”。
“陵”“林”“墓”“坟”
• 陵:帝王死后葬身之地,才能称为 “陵”,如秦始皇陵 明十三陵 清东 陵 中山陵。 • 林:没有当过最高领导的人,后人又 尊敬,对其葬身之地,想可尊称为 “陵”,但又不能乱了规矩,只好用 谐音,称为“林”。如关羽,后人很 尊崇他,被尊为“武圣”,甚至称其 为“关帝”,但他毕竟没有当过皇帝, 于是,埋葬他头颅的洛阳墓地,称作 “关林”。 • 孔子被后人尊为文圣,其墓地被尊 为“孔林”。
•如果把坐姿改为两膝着地,腰股伸直, 则为“跪”,这种坐姿往往表示谢罪或 对长者的尊敬。
•“长跪”又叫“跽”,与“跪”意思接 近,区别在于长跪比跪时直腰挺身的动 作更为明显。
•如《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
•箕踞”又称“箕坐”,是指臀部着 地,两腿前伸叉开成畚状。
•这是一种轻慢无礼、带有侮辱性的 动作。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宗庙里的祖先牌位上不直书其名, 而另起一个称号以示尊敬,通常使 用“祖”、“宗”二字,如汉高祖、 唐太宗、清太宗等。
•祭拜祖先祭品名目繁多,可以是肉 食,可以是金玉珠帛,《曹刿论战》 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其 中的牺牲玉帛就是祭品。
•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叫“牺牲”, 后来引申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 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祭品牛、羊、猪三牲齐备叫“太牢” 或“大牢”,只有羊和猪叫“少 牢”。
•官员互相拜访时要“投 刺”,“刺”就是名片。
•就座时,尊者先坐,居 于上位, 卑者后坐,居 于下位。
•古代的“坐” 的方式: 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 后跟上。
•宴饮之时,要求尽量靠前坐‘以免 食物玷污座席。
•非宴饮之时,要求尽量靠后坐,以 便与别人拉开距离,表示谦恭。
•坐的时候要保持谦恭之态,往往挺 直腰身,端坐,谓之“正襟危坐”。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交往拜谒时要行礼。 •“拜”的意思是对人行礼。 •由于身份、亲系、场合不 同,行礼的动作、轻重都 不一样,但统称为“拜”。
•跪下,两手相拱至地、头 伏在手上叫“拜手”。
•跪拜并伏在地上叫“拜伏”。 •恭敬地跪下行礼叫“拜倒”。 •跪下并以两手扶地叩头叫“跪拜”。 •稽首是最隆重的拜礼,跪下,拱手 至地,头碰地,多时停留后再起身。
•古代的“荤”,指葱蒜韭姜等有刺 激气味的菜,不吃它们,目的在于 防止在祭祀或会客时口里发出难闻 的气味,造成对神灵、祖先或宾客 的不尊敬。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二、婚姻 •结婚,今义是男女正式结合为夫妻。 古文中,则常常是结成亲家的意思。
•如《汉书·霍光传》:“大将军霍光 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
•男女结为夫妻又叫结发,如《孔雀 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 为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