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的静脉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静脉多不与动脉伴行,管壁较薄,且无瓣膜。脑静脉血的回流,主要都汇集至硬膜静脉窦,再经颈内静脉回流至心脏。主要分为脑的静脉、硬脑膜静脉窦、静脉吻合,这里主要描述脑的静脉和硬脑膜静脉窦。

脑的静脉

包括大脑的静脉、间脑的静脉、脑干的静脉和小脑的静脉。

大脑的静脉

大脑的静脉分为浅深两层,浅群收集脑浅层的血液;深群收集脑深部实质内的血液,包括大脑半球髓质深层、基底神经节及脑室部分的血液。有作者认为大脑半球浅群静脉与深群静脉之间有分水界区域,相当于脑皮质动脉与中央动脉之间的缺血带。但也有作者认为二者间交错配布,无明显的分水界,二者之间也存在吻合。

大脑浅静脉

从皮质穿出的皮质小静脉,互相连结形成软膜静脉网,以后再集成较大的支,在软膜内行一短程,穿至蛛网膜下腔,再吻合成较大的静脉。按部位分为大脑上静脉、浅大脑中静脉和大脑下静脉。

大脑上静脉

包括内侧群和外侧群。

大脑上静脉外侧群的数目不恒定,一般按部位命名,包括额前静脉、额静脉、顶静脉和枕静脉等四组,每组 1 ~ 3 支不等,有时也有某一组缺如。

大脑上静脉汇入上矢状窦的方向,以额区成直角,向后其角度逐渐减小,到顶叶后部几乎与窦平行,其静脉血流方向与上矢状窦方向相反。造成此种排列的因素主要是在发生过程中,大脑向后发展的结果。此种排列在颅内压增高时,有助于防止薄壁的大脑静脉塌陷。静脉穿入上矢状窦时,一般都是斜穿,在开口处的内皮皱襞形成半月状瓣膜装置,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但窦内血压高于静脉血压时,窦内过于充盈,半月瓣样的皱襞即失去作用。

浅大脑中静脉

浅大脑中静脉发展到类人猿才开始发达,是大脑静脉中唯一与动脉伴行的静脉,位于大脑外侧裂内,收集大脑外侧裂附近的额、顶、颞叶的血液,行向前下方达大脑底面,汇入于海绵窦或蝶顶窦。浅大脑中静脉可以与大脑上静脉吻合,形成 Trolard 吻合,也可以与大脑下静脉吻合,形成 Labbe 吻合。

大脑下静脉

大脑下静脉是大脑浅静脉较小的一组静脉,导出颞叶及枕叶外侧面和下面的血液,一般分布于大脑半球外侧面下部,由前上斜向后下方,颞叶下面的血液有时导入岩下窦或基底静脉。

大脑深静脉

大脑深静脉是导出大脑半球实质深部的静脉血液的一群静脉。包括基底神经节、深部髓质及脑室旁的静脉血。这群静脉的特点,是从周围流向中央,最后集中于 Galen 静脉,汇入直窦。

大脑大静脉或 Galen 静脉

Galen 静脉是接受大脑深静脉的主干,在胼胝体压部的前下面由左、右大脑内静脉合并开始,继又接受左、右基底静脉,急转向上绕过胼胝体压部以锐角注入直窦。此外,还接受枕静脉、大脑后静脉、小脑前中央静脉、上蚓静脉、松果体静脉和丘体静脉的小支。脑中央限局性肿瘤,大脑半球浅层的动脉和静脉均不致受影响,但往往可以引起大脑大静脉的移位。

大脑内静脉

左右各一,是导出大脑半球深部静脉的主干。一般在室间孔后缘室管膜下开始,由丘纹上静脉、透明隔静脉和脉络膜上静脉汇合而成。左、右侧的大脑内静脉并行经第三脑室顶两层脉络膜之间向后行,在胼胝体压部前下面,左右大脑内静脉合并为大脑大静脉。

基底静脉

基底静脉又叫 Rosenthal 静脉,由大脑前静脉、深大脑中静脉合成,并接受丘纹下静脉、侧室下静脉、大脑脚静脉、中脑外侧静脉和其它一些属支。由前穿质附近开始,行向后内,经脚间窝外侧,在脚周围池内绕大脑脚向后上方行,穿过内侧膝状体与外侧膝状体之间汇入大脑大静脉。基底静脉的整个行程可以分为三级:由前穿质行向后内至大脑脚前面为第一段,叫前段;绕过大脑脚至中脑外侧沟为第二段,叫中段或大脑脚段;从中脑外侧沟至汇入于大脑大静脉叫第三段或中脑段。主要收集脑岛附近、嗅区、眶面、颞叶深部髓质、豆纹区、丘脑、丘脑上部和丘脑下部视前区等部的血液。

基底静脉在脚间窝外侧接大脑脚静脉,借后交通静脉与对侧基底静脉交通,还与中脑外侧静脉及脑桥中脑前静脉有广泛的吻合。行经大脑脚外侧海马回沟前缘时接受侧室下静脉后,管径明显增粗,所以侧室下静脉是基底静脉的重要来源。

脑底静脉环

脑底静脉环位于脑底,前方由交通静脉连接左右大脑前静脉,后方由后交通静脉连接左右大脑脚静脉,两侧有左右基底静脉等共同连接成静脉环。脑底静脉环和大脑动脉环都是动静脉瘤好发部位。

大脑大静脉造影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主要通过移位判断深部病变,由于现代影像学的发达,已经不十分的实用。

颅后窝和小脑的静脉

由于椎动脉造影的普及, Takahashi 根据小脑和脑干一些静脉汇流的情况,分为上群、前群和后群,上群主要汇入至大脑大静脉,前群汇入岩静脉至岩上窦,后群汇入至窦汇或直窦。

硬脑膜静脉窦

硬脑膜静脉窦是位于两层硬脑膜之间的静脉道,窦壁的外层是由致密的胶原纤维所组成,坚韧无弹性;内层是由疏松的细胶原纤维构成。窦腔内表面衬有内皮,与静脉的内皮相续,但无瓣膜。在大脑静脉和小脑静脉汇入静脉窦的入口处具有瓣膜装置,如半月瓣,小梁和中隔等,有调节入窦血流的作用。人的硬脑膜静脉窦可分为后上群与前下群。后上群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左右横窦、左右乙状窦、直窦、窦汇、左右岩鳞窦及枕窦等;前下群包括海绵窦、海绵间窦、左右岩上、岩下窦、左右蝶顶窦及基底窦等,此外,还有旁窦、大脑镰静脉和小脑幕静脉。

上矢状窦

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凸缘附着处,前从鸡冠开始,沿颅内面的矢状沟向后行,至近枕内隆凸处,多偏向右移行为右横窦,也有的后端分叉,分别移行于左、右横窦(详后窦汇)。

上矢状窦的横切面呈三角形,由前向后逐渐增大。左右侧壁有大脑上静脉的开口,还有突入的蛛网膜颗粒。每侧还有三个静脉陷窝,是窦壁较薄的扩大部分。顶静脉陷窝最大,枕静脉陷窝次之,在前的额静脉陷窝最小。有作者记录:儿童静脉陷窝不明显,成年人的静脉陷窝发育良好;到老年,这些静脉陷窝有彼此连续的倾向,每侧几乎成一个长形的陷窝。静脉陷窝接受大脑上静脉的开口,每个静脉陷窝可接受 1 ~ 3 个静脉。静脉陷窝内有许多纤维横过,还有许多柱状、中隔状或弓形的蛛网膜颗粒从下突入至陷窝内。窦的下角也有许多横行纤维束横过。

上矢状窦接受大脑半球浅层的血液,在后端还接受经顶孔导入颅骨骨膜的静脉,静脉陷窝处导入板障静脉和硬脑膜静脉的血液。上矢状窦起始部与鼻静脉有吻合,在儿童较明显。

上矢状窦的栓塞是最多见的常可由小儿脱水、头部外伤,皮质血栓性静脉炎及横窦的血栓等引起。在上矢状窦最前部栓塞可以不出现症状,如在顶部栓塞可以引起脑皮质被动充血,颅内压增高及视乳头水肿等严重症状。

上矢状窦可与头皮静脉、板障静脉和鼻腔的静脉交通,这些部位的化脓性感染,有可能引起上矢状窦的传染性血栓形成。

直窦

直窦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结合处的两层硬脑膜之间,开始部明显膨大,向后下行,近枕内隆凸处偏向左移行为左横窦,或入窦汇,或分叉为左右两支,参与左、右横窦。直窦除接受大脑大静脉和下矢状窦外,还直接接受小脑幕静脉和小脑静脉,这些静脉开口处都有半月瓣。

直窦的横切面也呈三角形。窦内有许多横行纤维,和有 H 形或网状的小梁。从组织学的观察,也有海绵状间隙系统。

下矢状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