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经济制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生产与经济制度 说课稿
![生产与经济制度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a7aa73e51e79b89680226b6.png)
《经济与生活》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本框所学习的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决定性环节,在《经济生活》全书中承接第一单元的“消费”,并引出为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与后面几单元内容一脉相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
学习本框还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工作中心,增强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工作热情。
【教材内容】本框题设有两目,第一目讲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一是生产决定消费,教材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①生产决定消费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二是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教材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二目讲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主要分析了两个问题,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二是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学情分析】学生作为消费者,有着相应的生活经验,所以结合生活实际应该不难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但这种理解可能还停留在问题的表面,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引导,使其进一步认识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对于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的重要意义,深入理解国家采取扩大内需政策的原因和意义。
第二目的内容学生在初中有所接触,但因为比较抽象,而且与学生距离较远,所以有一定的的教学难度,同时这也是提升学生认识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懂得生产决定消费,满足消费必须发展生产,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生产目的○分析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明确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和途径2.能力目标:能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身边的事例,说明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的作用、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的途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正确的认识我国现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能力,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增强学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9d3ea1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5.png)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产和经济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不同经济制度的特点和优缺点;3.理解生产和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产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生产是指人类通过劳动和技术手段,将自然界的物质转化为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
生产的基本原理包括劳动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组合、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等。
2. 经济制度的概念和分类经济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在生产、分配和交换等方面所采用的基本经济组织形式。
根据所有制形式的不同,经济制度可以分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混合经济制度。
3.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经济组织形式。
其主要特点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国家计划调控和社会福利保障等。
4.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实行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经济组织形式。
其主要特点包括生产资料私有制、按生产要素分配、市场调节和竞争机制等。
5. 混合经济制度混合经济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在经济组织形式上既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元素,又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元素。
其主要特点包括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相结合等。
6. 生产和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生产和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可以实现公平和公正的分配,但也容易出现计划经济的弊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可以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但也容易出现贫富分化和市场失灵等问题;混合经济制度可以兼顾公平和效率,但也需要平衡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生产和经济制度的概念、分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点;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制度和发展模式,让学生理解生产和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讨论法:通过讨论生产和经济制度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年级下册政治第二单元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说课稿
![高三年级下册政治第二单元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83154cf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76.png)
高三年级下册政治第二单元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本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框内容是第二单元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中的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与消费”的相关内容,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这一课是继上一单元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问题,通过分析消费与生产的关系问题,巧妙地把消费过渡到生产。
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第二框的内容为第七课第二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
(二)对本节课教材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本框题的逻辑结构:由上一单元的消费问题引出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指出生产对消费具有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由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引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内容,帮助同学们认识到生产在经济生活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深刻认识到我国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下一课介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
2.能力目标:通过对生产与消费之间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准确认识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培养正确认识我国当前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洞察力,以及如何分析和解决我国现阶段的经济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念。
能够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确立理由:学生只有正确把握这对关系,才能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发展生产力、我们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基本问题。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0e4e48caaedd3383c4d3b6.png)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一、教学目的㈠知识目标1.理解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2.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3.懂得社会主义大力你、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意义。
4.懂得发展的意义。
5.了解我国的工作中心。
6.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
7.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8.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地位。
9.了解公有制经济的构成。
10.理解国有制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和作用。
11.了解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12.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涵。
13.理解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4.了解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作用。
15.理解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16.懂得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
㈡能力目标1.通过对生产与消费之间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准确认识生产在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培养正确认识我国当前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洞察力。
3.辨识不同经济实体所有制性质的能力。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深刻领会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的信念。
3.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4.树立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的观念。
5.树立诚信经营、合法经营的观念。
6.树立劳动关荣、劳动伟大、劳动平等的观念以及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观念。
7.树立勤俭节约、科学理财的观念。
二、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㈠旧课复习: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2.消费的类型有哪些?3.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4.人们有哪些消费心理?5.坚持理性消费的原则有哪些?㈡新课学习: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生产与经济制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生产与经济制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43ed0fe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5.png)
生产与经济制度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生产与经济制度的基本概念。
2. 理解生产与经济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3. 掌握学习生产与经济制度的方法。
教学内容:1. 生产与经济制度的定义。
2. 生产与经济制度的作用。
3. 学习生产与经济制度的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生产与经济制度的概念,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讲解生产与经济制度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 介绍学习生产与经济制度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学习。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生产与经济制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生产与经济制度作用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学生学习生产与经济制度的方法是否正确。
第二章:生产要素教学目标:1. 了解生产要素的定义和分类。
2. 理解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3. 掌握各种生产要素的衡量方法。
教学内容:1. 生产要素的定义和分类。
2. 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精神的含义和作用。
3. 各种生产要素的衡量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生产要素的概念,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讲解各种生产要素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明白其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
3. 介绍各种生产要素的衡量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衡量。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生产要素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各种生产要素作用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学生对各种生产要素衡量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生产方式教学目标:1. 了解生产方式的定义和分类。
2. 理解各种生产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3. 掌握各种生产方式的优缺点。
教学内容:1. 生产方式的定义和分类。
2. 手工生产、机器生产和自动化生产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3. 各种生产方式的优缺点。
教学步骤:1. 引入生产方式的概念,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讲解各种生产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让学生明白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3. 介绍各种生产方式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正确选择。
生产与经济制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生产与经济制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9c5240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18.png)
生产与经济制度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产与经济制度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理解不同经济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生产与经济制度的定义。
不同经济制度的代表性国家。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生产与经济制度的基本概念。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经济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章:封建经济制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点。
使学生知道封建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封建经济制度的定义和特点。
封建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点。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封建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点。
使学生知道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定义和特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点。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点。
使学生知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定义和特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点。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我国的经济制度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的基本特点。
使学生知道我国的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5.2 教学内容我国的经济制度的定义和特点。
我国的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我国的经济制度的基本特点。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概念。
使学生明白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71787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a.png)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产与经济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使学生掌握不同经济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经济制度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二、教学内容:1. 生产与经济制度的基本概念2. 不同经济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特点3. 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及其优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产与经济制度的基本概念,不同经济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特点,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及其优势。
2. 教学难点:不同经济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特点的比较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产与经济制度的基本概念,分析不同经济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经济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特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分析、比较不同经济制度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生产与经济制度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生产与经济制度的基本概念:阐述生产与经济制度的关系,解释不同经济制度的内涵。
3. 分析不同经济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特点: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经济制度,如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并分析其生产方式和经济特点。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经济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特点。
5.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不同经济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特点,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及其优势。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不同经济制度进行对比分析,深入了解各自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特点。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优势。
3. 跨学科学习:结合历史、政治等学科,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变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a6ccb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6.png)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产与经济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掌握不同经济制度的特点和优缺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对不同经济制度进行评价和比较。
二、教学内容1. 生产与经济制度的概念•生产的基本概念和要素•经济制度的定义和功能•生产与经济制度的关系2. 不同经济制度的特点和优缺点2.1 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自由竞争和资源配置的优势•市场失灵的问题和解决方法2.2 计划经济制度•计划经济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式•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影响•计划经济的局限性和转型问题2.3 混合经济制度•混合经济的定义和特点•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相互作用•混合经济制度的优势和挑战3. 经济制度的评价和比较•以效率为评价标准的比较•以公平性为评价标准的比较•不同经济制度的演变和选择问题三、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和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加深对生产与经济制度的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制度案例,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制度的特点和优缺点。
3.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不同经济制度在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生产与经济制度的概念1.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入生产和经济制度的概念。
2.介绍生产的基本概念和要素,解释经济制度的定义和功能。
3.探究式学习:分小组讨论,收集并分析不同人群对生产和经济制度的理解与认识。
4.总结归纳:由学生讲述各组的讨论成果,形成对生产和经济制度的共识。
第二课时:市场经济制度1.复习:回顾生产与经济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2.介绍市场经济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原则,解释自由竞争和资源配置的优势。
3.案例分析:分析现行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模式和特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
4.总结归纳:总结市场经济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梳理市场失灵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第三课时:计划经济制度1.复习:回顾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优势。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教学设计 教案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教学设计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1f4c1f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0d.png)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认识劳动分工和产业化生产方式的优缺点。
2.了解不同的经济制度,了解三种典型经济制度的特点和优缺点。
3.了解新型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经济生产的基本形式2.分工和产业化生产方式3.不同的经济制度4.新型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案例分析法4.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引入新课(1)问: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品从何而来?(2)引出新课题:经济生产的基本形式第二步:经济生产的基本形式(1)讲解生产方式的发展历程(2)阐述手工劳动和机器劳动的基本特征(3)介绍劳动分工和产业化生产方式的优缺点第三步:不同的经济制度(1)小组讨论:中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何在?(2)讲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原理和特点(3)阐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原理和特点(4)分析三种经济制度的优缺点第四步:新型经济和经济全球化(1)小组讨论:新型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2)案例分析: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国家经济的影响(3)讲述新型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第五步:总结归纳(1)回答问题:什么是经济生产的基本形式?(2)总结三种经济制度的优缺点(3)归纳新型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和趋势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包括学生能力的评价和教学过程的评价两个方面。
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包括对学生思维活动的评价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价。
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b93f7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fc.png)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生产与消费之间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准确认识我国当前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洞察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3、社会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四、教学工具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请同学观看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回答问题:1、黑土家的家用电器是什么?(手电筒)2、白云为什么不去买个毛衣送给黑土,而去冒着被生产队抓起来的危险去拔羊毛织毛衣?3、我们现在家用电器都有哪些呢?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我们现在的生活用品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多,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使得生产力得到了大发展。
今天这节课我就要学习: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首位太空女游客〈学生活动讨论〉首位太空女游客出现的原因?提出问题:生活消费方面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师总结: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的。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展示)手机发展历程:大哥大→黑白屏移动电话→彩屏手机→可摄像、拍照、录音等多功能的手机→3G手机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变化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所形成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起导向作用。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4e6f2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0.png)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产是人类社会进展的基础。
2.了解不同的经济制度对社会进展的影响。
3.把握生产与经济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学问。
二、教学内容1.生产的基本概念–生产的定义和特点–生产要素和生产要求–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2.经济制度的基本概念–经济制度的定义和特点–经济制度的分类–不同经济制度的基本原理与特点3.生产与经济制度的关系–生产方式对经济制度的影响–经济制度对生产方式的制约与推动–生产与经济制度的相互作用三、教学重点1.生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2.经济制度的基本分类及其特点的把握。
3.生产与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的认得。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通过讲解,介绍生产与经济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学问。
2.归纳法:老师通过归纳总结,帮忙同学理解生产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3.问答法: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同学思考,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4.分组讨论法:老师布置同学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同学的思维进展。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1.生产的基本概念–什么是生产?•生产是人们通过劳动将自然物转化为有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一种经济活动。
–生产的特点有哪些?•制造性、目的性、社会性、历史性等。
–生产要素和生产要求有哪些?•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和创新本领等。
•生产要求包括效率、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公正性等。
–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有什么关系?•生产方式是人们在肯定阶段、肯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和方法,而生产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经济制度的基本概念–什么是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在肯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对于生产、调配和消费以及财产、劳动、交换等经济关系所作的商定和规定。
–经济制度的分类有哪些?•市场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混合经济制度等。
–不同经济制度的基本原理与特点是什么?•市场经济制度强调市场调整资源配置,努力探求个体利益最大化;计划经济制度则由国家来计划和调控资源的配置,努力探求社会利益最大化。
生产与经济制度-说课稿
![生产与经济制度-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bebb22e680203d8ce2f24b6.png)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生产决定消费,人们所消费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是通过生产提供的。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生产目的。
(3)人们的消费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
(4)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并为消费创造动力。
(5)消费对生产具有严重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说呢国产的发展(6)再生产的含义,环节及其不同作用。
(7)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8)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9)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的途径。
*能力目标:(1)能结合生产中的事例,分析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的作用,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我国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意义的认识,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教学过程】案例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吃,穿,住,行,每天都要消费,消费就离不开商品。
商品是怎样来的呢?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也就是说是说商品是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那么,是生产者生产什么我们就消费什么,还是消费需要什么,生产者就生产什么呢?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这首诗。
(展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宫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描写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知道杨贵妃喜欢吃荔枝,为了博得杨贵妃的欢心,不惜劳民伤财,从四川一带用飞车运送荔枝到长安,,供贵妃享用,最终博得了杨贵妃的一笑。
我们都知道,荔枝盛产于南方,它不易保鲜,再加上当时的交通条件很差,所以在长安要想吃到新鲜的荔枝很不容易。
高三年级政治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
![高三年级政治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7f888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2.png)
高三年级政治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产的概念,认识经济生活的基本特征2.理解经济制度的定义和种类3.认识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4.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实践经验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生产和经济活动1.生产的概念和特征2.经济生活的基本特征3.生产与经济活动的关系4.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第二课时:经济制度与发展1.经济制度的含义和基本特征2.经济制度的种类和比较3.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的概念和特点4.经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课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点2.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3.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三、教学方法和教具教学方法:1.讲授法2.问题式探究3.研讨法教具:1.课件2.习题集3.实物和图片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生产和经济活动1.开场导入(5分钟):向学生解释本课主要讲什么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2.课堂授课(30分钟):介绍生产的概念、经济生活的基本特征和生产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3.讨论与研讨(25分钟):围绕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等问题展开讨论与研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产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4.总结(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将重点概括。
第二课时:经济制度与发展1.开场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从生产到经济制度的转换,激发学生思考。
2.课堂授课(30分钟):讲解经济制度的定义、种类和比较,介绍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的概念和特点。
3.问题式探究(25分钟):提出几个与经济制度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和探讨。
4.总结(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将重点概括。
第三课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开场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从经济制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转换,激发学生思考。
2.课堂授课(30分钟):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基本特点和实践经验,介绍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生产与经济制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生产与经济制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244135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3.png)
生产与经济制度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产与经济制度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理解生产与经济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生产与经济制度的定义。
2. 讲解生产与经济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生产与经济制度的定义。
3. 分析生产与经济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4. 举例说明生产与经济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生产与经济制度定义的掌握情况。
2. 考察学生对生产与经济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理解。
第二章:不同的生产方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生产方式。
2. 让学生理解不同生产方式对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讲解不同的生产方式。
2. 分析不同生产方式对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讲解不同的生产方式。
3. 分析不同生产方式对经济制度的影响。
4. 举例说明不同生产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不同生产方式的掌握情况。
2. 考察学生对不同生产方式对经济制度的影响的理解。
第三章:农业经济制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经济制度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理解农业经济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讲解农业经济制度的定义。
2. 分析农业经济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讲解农业经济制度的定义。
3. 分析农业经济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4. 举例说明农业经济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农业经济制度定义的掌握情况。
2. 考察学生对农业经济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理解。
第四章:工业经济制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业经济制度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理解工业经济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共3篇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8a2f53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80.png)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共3篇《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1教案《生产与经济制度》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经济制度的特点和优缺点,理解经济制度与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2.学习并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3.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历程。
4.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升经济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经济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经济制度和经济形态的关系;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区别;自由放任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主要代表。
第二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职责;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的基本构成和运行机制;实证分析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历程和现代化发展进程。
第三部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挑战;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的市场化改革和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读写互动及网络查询等。
教学评估:考核方式:作业评分、测验评分、课堂表现评分、小组合作评分等。
评估内容:知识掌握情况、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教学资源:电子教案、必备教材、参考书及相关网络资源等。
教学重点:1.掌握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区别。
2.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3.能够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1.区分不同经济制度的特点和优缺点。
2.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3.掌握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挑战。
教学建议:1.老师可以适当地增加案例分析和阅读素材,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
2.在教学中加强思想启示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经济理论。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45263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a.png)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地位。
2. 使学生理解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及其意义。
3.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2.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地位。
3.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2.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践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我国经济制度的性质和地位。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及其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经济制度,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讲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地位,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及其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施情况,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案例和教材内容,探讨如何运用经济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 总结提升: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以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实践中的应用。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性质和地位以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分析案例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结合时事政治,让学生关注我国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了解相关政策动态。
2. 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企业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践应用。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教学设计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d6cd493bb4cf7ec4afed0b2.png)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system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
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
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单项选择题1、在我国,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这主要体现为(a.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b.对基建投资的控制力c.对关键领域的控制力d.对重要行业的控制力2、“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这是因为股份制是()a.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形式b.具有中国特色集体经济的一种形式c.可以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筹集资金d.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3、国务院决定注资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对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其成为现代金融企业。
这说明()a.股份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b.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c.商业银行是现代银行体系的核心d.商业银行是政府管理金融市场的机构4、(文综北京卷第29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回答:我国石油市场曾经由四家国有企业垄断经营。
从XX年开始,商务部先后批准49家非国有贸易商进入这个领域,经营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业务。
非国有企业进入石油流通市场,必然会导致()a. 石油进口总量的增加b. 我国石油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c. 石油市场价格的下降d. 我国国有石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5、(江苏政治试卷第17题) XX 年 2 月 24 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财产,不得非法改变非公有制企业财产的权属关系。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教学设计教案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d1364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a1.png)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各种经济成分的含义、地位和作用;理解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主体地位的体现,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能力目标:提高全面分析问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区分出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结合事例说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2. 教学重点/难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新授课教学过程多媒体【导入】用一些图片展示中国当代经济的发展。
【导入新课】引出一国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制度的关系,从而引出本框题要学习的内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讲授新课】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对这一内容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第一是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由此明确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否定了过去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的模式;另一方面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要坚持公有制的基础性地位。
再者,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一是坚持这一制度的作用。
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既然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这样,那么,接着我们来学习其具体的内容,首先;二、公有制为主体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含义、范围全面认识、科学界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17495d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51.png)
生产与经济制度教案一、课程介绍本课程着重介绍生产和经济制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各种生产方式的特点,了解经济制度的不同类型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了解生产方式的基本概念。
2.掌握常见生产方式的特点,包括采矿业、农业、工业等。
3.了解经济制度的不同类型,包括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等。
4.了解经济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5.讨论经济制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启示。
三、教学重点1.生产方式的基本概念2.常见生产方式的特点3.经济制度的不同类型及其影响4.经济制度在社会中的作用四、教学内容1. 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类在满足物质需要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经济形态。
生产方式在社会形态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同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常见的生产方式包括:•采矿业•农业•工业采矿业是以提取地下和水下的矿产资源为主要手段的生产方式。
在采矿业中,劳动力对生产力的作用比较小,能源和机械设备是生产力的关键。
采矿业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比较大。
农业是通过耕种、养殖、渔业等方式满足人们的食品、纤维品和能源等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以人的劳动力为主,以土地、水资源为生产工具。
在农业中,天气、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对生产力的影响比较大。
工业是指以机器和科技手段为主要手段的生产方式。
在工业中,生产力的核心是机器和科技,劳动力在生产中往往是配角。
工业生产通常需要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并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和废料,对环境的破坏也比较大。
2. 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现资源配置和分配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经济形态。
不同的经济制度对资源的利用和生产力的发展都有不同的影响。
常见的经济制度包括:•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配置和价值的评估。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行动,市场价格反映了资源供求关系和成本效益。
生产与经济制度 -说课稿
![生产与经济制度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38c2fbba300a6c30d229f8e.png)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为高一新教材《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中第四课生产与及经济制度的第二框,主要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即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生活》中的理论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知识的理论性较强。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明确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认识到满足消费,必须发展生产,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制度中进行的。
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下,我国建立了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要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它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范围,公有制经济的含义、范围及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基础地位、实现形式;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
理解我国为什么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能举例说明我国存在的主要经济成分。
(二)学情分析本框题内容理论性较强,和学生的认识有一定的距离。
尤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及股份制。
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等知识,也比较难理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地主体,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学生应该学会如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各种经济成分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运用: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区分出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能理解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自觉性,坚定其无比优越的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与经济制度
【内容目标】
列举实例,阐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学习要求】
1.了解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2.了解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3.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4.了解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5.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要求】
1.汇集事例,了解各种所有制经济存在的形式和特征,并讨论其作用。
2.用实例说明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地位、范围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
它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②地位:国民经济的支柱
③作用: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4)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并广泛存在于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中。
②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对于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5)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意:股份制经济不一定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笼统地说是公有还是私有。
(6)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作为现代资本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提高企业和资本运作效率,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注意:公有制实现形式就是公有资产的增值方式。
股份合作制是劳动和资本联合的一种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
(7)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个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私营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国家的总和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3)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注意:民营经济是除国有经济以外的其它所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官营经济而言的。
社会主义经济是指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4)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①理解: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②原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意义: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