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的构成介绍
第四章社会的构成ppt课件
图一
它是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应该说,血缘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 初就已存在。纵观不同的历史时期,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 有:种族、氏族、宗族、家庭。
❖ 二、功能
图二
血缘关系具有正功能,例如起着联系社会与群体,使之 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的整体的作用。反功能是,血 缘关系实际上使人们处在一种相当被动的地位上,出身家 庭条件优越的人,固然占据有利位置,但由于他们没有任 何奋斗,因而容易产生一股惰性;而出身家庭条件较差的 人,由于处在不利位置,这常常会给他们带来一系列的苦 恼。
联的活动是社会的实质。
-
一、社会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
✓ 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 ✓ 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生产关系 ✓ 社会是历史的、具体的
-
二、社会的特征
➢ 人类社会以人群为主体 ➢ 人类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 人类社会的联系尽管复杂,但却是有规律可循的,以
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 人类社会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来组织 ➢ 人类社会具有精神联系 ➢ 人类社会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
社会公共场合若干不文明举止
-
第二节 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
一、社会结构 二、社会运行 三、社会转型
-
一、社会结构
❖ 宏观社会结构: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个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包 括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教育结构。
❖ 社会制度及世界体系代表社会的宏观结构。 ✓ 社会生产活动及社会生活在制度框架下有序进行。如婚姻制度、法律
众议员,1868-1869年为纽约州参议员。
1868年任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875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879
年-1880年担任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主
登斯-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最全笔记)
社會的構成□Giddens, Anthony (2002)《社會的構成》(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李康、李 猛譯),台北:左岸。
(原書出版於 1984 年)王志弘 摘要 2003.12簡目 一、結構化理論要點 二、意識、自我與日常社會接觸 三、時間、空間和區域化 四、結構、系統與社會再生產 五、變遷、進化和權力 六、結構化理論、經驗研究和社會批判引言在对立理论表面的混乱之后,可以辨认出某些共同主题:首先,绝大多数介入讨论的思想流派 都强调,人的行为具有主动性和反思性(但有些例外值得我们关注,譬如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 义).这就意味著,它们一致舍弃了正统共识的某些倾向,不再将人的行为视为行动者既无法控 制也无法理解的力量的产物.(p. xxvii) 此外,它们还极其注重社会生活阐明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这一点上,结构主义和后结构 主义也不例外).语言的使用扎根於日常生活的具体活动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前者也在一 定程度上构成了这些活动.(p. xxvii) 最后一点,人们认识到,经验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正不断削弱,这种趋势对社会科学 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不仅意味著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比正统共识的倡护者所深 信的更钜大,而且,现在看来,有关自然科学的哲学也必须将社会理论新兴学派关注的那些现 象,尤其是语言和意义的阐释,纳入考察范围.(p. xxvii) 本书阐释的结构化理论,关注的正是这三组核心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p. xxvii) 如果社会科学的实践者不直接引入哲学问题,那麼社会科学将丧失自己的方向.然而,我们固 然要求社会科学家对哲学论题保持敏锐的关注,但这不等於说将社会科学托付给或许会声称 它本质上是纯思辩而非经验性事业的衮衮诸公.社会理论的任务之一,就是对人的社会活动和 具有能动作用的行动者的性质,做出理论概括,这些都有助於经验研究.就主要关注点而言,社 会理论与广义上的社会科学一样,都是阐明社会生活的具体过程.诚然,哲学讨论有助於对这 一问题的研究,但这不等於假定,在这些讨论全然澄清之前,我们就不能开展具有切实意义的 经验性社会研究.正相反,经验性社会研究的展开理应对哲学讨论有所启迪.(pp. xxviii-xxix)社会理论的探求者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重新构造有关人的存在与行为,社会再生产与社会转型 的概念,而不是愈益沉溺於认识论争论,在究竟是否能系统地阐述历来被视为认识论的东西这 种问题上,纠缠不清.(p. xxxi) 我们必须从概念上把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二元论(dualism)重新建构为某种二重性(duality, 双元性),即结构的二重性.这一假设正是结构化理论的基础.虽说结构化理论承认「语言学转 向」的重要意义,但它并不是诠释学或解释社会学的翻版.尽管它承认社会并不是主体个人的 创造物,但和结构社会学的任何观念都相去甚远.(p. xxxii) 各种形式的社会行为不断经由时空两个向度再生产出来,我们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说社会系 统存在著结构性特质.我们考察社会活动如何开始在时空的广袤范围内伸展开来,从这一角度 出发,来理解制度的结构化.如果将时空关融入社会理论的核心,就意谓著重新思考隔断社会 学与历史学,地理学的某些学科分野.(p. xxxii) 我承认对於主体的去中心化(decentring of the subject)是结构化理论的基本诉求,但并不认为 这意味著主体性将消逝於符号的虚无世界中.相反,在我眼里,紧密渗入时空中的社会实践恰 恰是同时建构主体和社会客体的根基.我也承认「语言学转向」具有重大意义,但同时认为这 一术语具有一定的误导性.对於社会理论而言,最重要的进展莫过於将言说过程(saying)(或表 意过程〔signifying〕)与行为联系起来,而不是转向语言自身,从而使我们从概念上重新理解了 实践(praxis).这条新的途径有两点主要标志,一点是由海德格激发的诠释学和现象学的重大 转变,另一点则是后期维根斯坦的创新.(p. xxxiii) 社会活动的具体情境有个特点,就是人类行动者的反思能力始终贯穿於日常行为流中.但这种 反思性只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於话语层次.行动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及其缘由的了解,即他们作 为行动者所具有的认知能力,大抵止於实践意识(practical consciousness).所谓实践意识,指的 是行动者在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无需明言就知道如何「进行」的那些意识.对於这些意识, 行动者并不能给出直接的话语表达.贯穿本书的一个主题便是实践意识的重要意涵,必须把它 与意识(话语意识)和无意识区分开来.(p. xxxiv) 惯例(routine)是日常社会活动的基本要素.「日常」这个词所涵括的,恰恰是社会生活经由时空 延展时所具有的例行化特徵.各种活动日复一日以相同方式进行,它所体现出的单调重复特点, 正是我所说社会生活循环往复特徵的实质根基(我想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特徵所揭示的,是社 会活动结构化了的特徵经由结构二重性,持续不断从建构它们的那些资源中再生产出来.)(p.xxxiv) 人在日常社会接触中,存在一种对身体的定位过程(positioning),这是社会生活里的一项关键 因素.任何一个个体都既定位於日常生活流中,又定位於他的整个生存时段即寿命中,还定位 於「制度性时间」的绵延,及社会制度超个人的结构化过程中.每个人都以「多重」方式定位 於由各种特定社会身分所赋予的社会关系之中,这是社会角色概念主要适用的范围.共同在场 (copresence)的多种模态直接以身体的感性特质为中介,明显不同於与时空中不在场的他人之 间建立的社会纽带和社会互动形式.(p. xxxvi) 在区域化里,某些类型的活动与人是被「封闭」起来的,另一些则是「暴露」的,所以说区域化 在心理和社会层面上也都有很强的影响.在此我们再次发现,表面上看,高夫曼和傅柯这两位 思想家彼此之间似乎并没有什麼特别关系,但他们都极其注重一点,即封闭与暴露,禁闭与展 示这两组关系,在社会层面和历史层面上都存在著变动不定的区分界线.(p. xxxvii) 我们最好是重新理解「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对立,通过关注共同在场情境下的互动如何 在结构上融入具有广泛时空延伸的系统,即关注共同在场情境下的互动系统如何在大规模的 时空范围中伸展开来,来考察所谓「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要将问题探 讨清楚,最好是按照我对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这两个术语的界定,来考察两种整合之间的关 联.(pp. xxxvii-xxxviii)生硬的把「历史」局限於广义进化论或更为具体的历史唯物论所偏好的框架图式之中,这种 做法是没有什麼出路的.所以,我要探讨解构历史而不是重构历史,也就是说,要以截然不同於 进化论的方式来描述社会变迁,想指局部修补并不可取.在这方面,除了已介绍的概念,我还采 用了另外两个,即「情节片断」(episode)和世界时间(world time).所有的社会生活都可以说是 体现为一系列的情节片断.共同在场情境下的日常接触当然是具有情节性结构的,但我之所以 引用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大规模的变迁过程,它们表现出某些特定类型的制度重组.如果我 们对各个情节片断进行比较,很可能会有所收获,但我们不能完全脱离孕育它们的具体背景. 而世界时间能有多大效力,恰恰在於它们事实上可供比较的程度.世界时间关注的是历史中那 些纷繁变动的局势,这些局势可能影响表面上相仿的情节片断的状态和结果,也可能改变其中 的行动者对这些状态和结果的了解.(xli) 功能论十分强调行动的非意图后果的重要性,尤其是认为这些非意图后果会有规律的发生,从 而牵涉到社会系统制度化特徵的再生产.功能论者当然有理由对此大加铺陈,可是,我们要是 不用功能论的概念,也完全能够考察非意图后果.况且,只有在界定出行动的意图特性后,我们 才能在经验中充分地把握,如何在行动后果里划定非意图成分.这就又一次要求我们更充分地 解释能动作用,而不限於那些乐意接受功能论前提假设的人的一般认识.(p. xliii) 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里,反覆涉及到的规则与资源;我们说社会系 统的制度化特性具有结构性特徵,就是指各种关系已经在时空向度上稳定下来.我们可以抽象 地把「结构」概念理解为规则的两种性质,即规范性要素和表意性符码.资源也有两种类型: 权威性资源和配置性资源.前者源於对人类行动者活动的协调,后者则出自对物质产品或物质 世界各方面的控制.以下两点对於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尤其有用:一是考察作为结构性关系之 「转换关键」的各种实践是如何在日常惯例中相互交织在一起;二是考察制度化实践将社会 整合与系统整合联系起来的方式.(p. xliii) 建构批判理论并不是某种选择,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和结论很容易对实践生活(和政治生活)产 生影响,而不论社会观察者或政策制定者是否决定将其「用於」某个特定的实际问题.(p. xlvii)第一章 结构化理论要点如果说,各种解释社会学的确以主体的某种霸主地位作为自身的基础,那麼功能论和结构主义 所提倡的,则是社会客体的某种霸主地位.我之所以要提出结构化理论,基本目标之一就在於 宣告这些建立霸主体制的努力的破产.在结构化理论看来,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既不是个 体行动者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社会总体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 会实践.(p. 3) 社会行动者正是通过反覆创造社会实践的途径,来表现作为行动者的自身;同时,行动者还藉 助这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再生产出使它们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p. 3) 就社会实践循环往复的安排过程而言,最深入地卷入其中的因素,就是人类行动者认知能力所 特有的反身性特徵.实践的连续性是以反身性(reflexivity)为假设前提的,但反过来,实践之所 以可能具有反身性,又恰恰是由於它存在连续性,使得实践在时空向度上体现出独特的类同性 (the same).因此,我们应该把「反身性」理解为持续发生的社会生活流受到监控的特徵,而不仅 仅是「自我意识」.…人的行动是作为一种绵延(durée)而发生的,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行为流,正 如认知一样.有目的的行动并不是由一堆或一系列单个分离的意图,理由或动机组成的.因此, 最好把反身性看作根植於人们所展现,并期待他人也如此展现的对行动的持续监控过程.(pp. 3-4) 我们也不能脱离身体来探讨「行动」,因为身体正是「行动」与它的周围世界的中介,是行动 中的自我统合体.我所说的行动中自我的分层模式,就是将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理性化及动 机激发过程视作根植於行动中的一系列过程.(p. 4) 日常接触中包含了大量舒兹所说的「知识库存」 ,我更乐意把它称为共同知识 (mutual knowledge).行动者的意识无法直接觉察到这种共同知识.这样的知识绝大多数是实践性的,人 们想要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持续完成各种例行活动,它们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个 体行动者的经验里,还是考虑到社会活动不同情境下行动者的差异,话语意识和实践意识之间 都没有什麼固定的区分,而是彼此有所渗透.无论如何,它们之间不存在像无意识和话语意识 之间那样的鸿沟.(p. 5) 一,行动者与能动作用unacknowledged conditions of actionreflexive monitoring of action rationalization of action motivation of action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action行动的反身性监控是日常行动的惯有特性,它不仅涉及个体自身的行为,还涉及他人的行为. 也就是说,行动者不仅始终监控著自己的活动流,还期望他人也如此监控著自身.他们还习以 为常的监控著自己所处情境的社会特性与物理特性.行动的理性化是指行动者对自身活动的 根据始终保持「理论性的理解」.(p. 6) 鉴於行动者的社会化过程与学习经验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话语意识和实践意识之间的区 分也可能随之变化.话语意识和实践意识之间不存在什麼固定不变的区分标准,两者之间的区 别不过是在於,什麼是可以被言说的,什麼又只是只管去做而无须多说的.不过,在话语意识和 无意识之间,还是存在著主要以压抑为核心的障碍.我用这些概念来取代传统精神分析的三维 概念:自我(ego),超我(super-ego)和本我(id).…我宁可用「主我」(I)来代替自我.(p. 7)discursive consciousnesspractical consciousness=unconscious motives/ cognition主我这个词的使用,来源於行动者在日常社会接触中的定位过程,并因此和后者有紧密的联系. 主我作为某种指称性的术语,与宾我(me)蕴含的行动者对自身的丰富描述相比,在实质内容上 是空洞的.行动者在谈话中反思性地熟练掌握主我,宾我和你的关系,是他在语言学习过程中 逐渐产生出资格能力的关键.(p. 8) 对於个体实施的行动,我们不能错误地将它可以被描述的特性,当成个体对它持续的监控过程. 能动作用不仅指人在做事情时所具有的意图,而是首先指他们做这些事情的能力.…能动作用 涉及个人充当实施者的那些事件,即在行为既有顺序的任一阶段,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 行事.倘若这个人不曾介入,所发生的事或许就不会发生.(p. 9) 对非意图的后果影响的分析有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只是在分析意义上彼此具有独立意义,而 其中最重要的是从制度化实践入手.第一种情况,关注的是由某一触发情境引发的一系列事件 的累积,若没有这一情境,或许就不会有这些事件累积而成的结果.…第二种情况,不是由单个 事件引发的非意图的后果,而是由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这种情况下,有待讨论的 现象是某种确定的「最终结果」,它被看作由有意图的行为一步步的过程累积而成的非意图 后果.…第三种情况,研究者的兴趣在於制度化实践再生产的机制.行动的非意图后果以某种 非反身性的反馈圈形式,构成了进一步行动的条件.对这些条件,行动者是有所认识的.…定位 在某一时空情境的重复性活动,会在相对自身情境而言较为「遥远」的时空情境中产生例行 化后果,而这不是参与这些活动的那些人意图之中的结果.而这些与原初情境相距甚远的情境 中发生的事件,又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原初情境下的行动以后所面临的条件.(pp. 13-4) 二,能动作用与权力 我们说有能力「换一种方式行事」,就是说能够介入,干预这个世界,或是能够摆脱这种干预, 同时产生影响事件的特定过程或事态的效果.这就假定行动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周而复始 的)实施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性质的权力,包括那些影响他人所实施之权力的权力.(p. 14) 行动中包含的权力逻辑上指的就是转换能力.最广义的权力在逻辑上先於主体性及行为的反 身性监控的构成.…人们在界定权力时,总是藉助於意图或意愿这样的术语,把权力看作是实 现所欲求的,预料之中的后果的能力,另一方面,包括帕深思和傅柯在内的其他学者,则首先把 权力看成是社会或社会共同体的某种特性.这里我并不是想在这些类型的观念中作一番取舍, 雸是想通过结构二重性的某种特性来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p. 15) (通过表意过程和合法化过程集中起来的)资源是社会系统的结构化特性,它以互动过程中具 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作为基础,并由这些行动者不断地再生产出来.权力与局部利益的实现并 不具有本质上的联系.在这种权力观里,权力的运用并不是某些特定行为类型的特徵,而是所 有行动的普遍特徵.权力本身并不是一种资源.资源是权力得以实施的媒介,是社会再生产过 程通过具体行为得以实现的常规要素.(p. 15) 社会系统里的权力具有一定的时空连续性,它的前提是行动者或集合体在社会互动的具体情 境中,彼此之间例行化的自主与依附关系.不过,所有的依附形式都提供了某些资源,臣属者可 以藉助它们来影响居於支配地位的人的活动.这就是我所说的社会系统的控制的辩证.(p. 16) 三,结构与结构化 结构指的是使社会系统中的时空束集(binding)在一起的那些结构化特性,正是这些特性,使得 千差万别的时空跨度中存在著相当类似的社会实践,并赋予它们以「系统性」的形式.我们说 结构是转换性关系的某种「虚拟秩序」,是说作为被再生产出来的社会系统并不具有什麼结构,只不过体现著结构性特徵,同时,作为时空在场的结构,只是以具体的方式出现在这种实践 活动中,并作为记忆痕迹,导引著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的行为.…我把在社会总体再生产中 包含的最根深柢固的结构性特徵称之为结构性原则.至於在这些总体中时空延伸程度最大的 那些实践活动,我们则可以称其为制度.(p. 17) 规则在一方面与意义的构成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则牵涉到对各种类型社会行动的制裁.(p.18) 结构化理论有个主要立场,认为以社会行动的生产和再生产为根基的规则和资源,同时也是系 统再生产的媒介(即结构二重性).(p. 19) 我们不妨将社会生活中的规则看作是在社会实践的实施及再生产活动中运用的技术或可加 以一般化的程式.所以说,那些以法律条令,科层规章,游戏规则等言词表述形式出现的形式化 规则,并不是规则本身,而只是对规则的法则化解释.我们不应把它们看作是一般规则的范例, 而应视其为形式化规则的特定类型,凭藉著它们外在的表述形式,负载著各种不同的特定性 质.(p. 21) 有关程式的知识或对「实施」社会活动的技术的掌握,都是方法性的.也就是说,这样的知识并 没有明确规定行动者可能遇到的所有具体情境,它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反之,它所提供的是 就一系列不确定的社会情境作出反应和施加影响的一般化能力.(p. 22) 结构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制度中反覆采用的规则与资源.从定义上来说,制度是社会生活中较持 久的特性.我用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徵来指系统中制度化了的特徵,它们构成了时空向度上的 紧密性,而我通过结构探讨的则是各种转换和中介关系,即系统再生产各种可观察的状况下潜 在的「切换开关」.(p. 23) 我们不应把社会再生产等同於社会统合的不断巩固.在范围更广泛的社会系统的不同部分或 区域中,各个行动者和集合体具有不同的位置,这种差异深深影响著它们哪怕是习惯性的行为, 对社会总体的整合所产生的作用.(p. 24) 四,结构二重性Structure(s)System(s)StructurationRules and resources, or sets of Reproduced relations between Conditions governing thetransformationrelations, actors or collectivities, continuity or transformationorganized as properties of organized as regular social of structures, and therefore thesocial systemspracticesreproduction of social systems结构作为被反覆不断地组织起来的一系列规则或资源,除了作为记忆痕迹的具体体现和协调作用之外,还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其特点就是「主体的不在场」.相反的,不断纳入结构的社会系统则包含了人类行动者在具体情境中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被跨越时空再生产出来.考察社会系统的结构化过程,意味著探讨诸如此类的系统在互动中被反覆生产出来的方式.这些系统的基础,是处於具体情境中的行动者可认知的活动.这些行动者在行动时,利用了丰富多样的行动情境下的规则与资源.(p. 25)结构二重性原理是结构化理念的关键.行动者和结构二者的构成过程并不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既定现象系列,即某种二元论,而是体现著一种二重性.再结构二重性观点来看,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徵对於它们反覆组织起来的实践来说,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结果.相对个人而言,结构并不是什麼「外在之物」:从某种特定意义上来说,结构作为记忆痕迹,具体体现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内在於」人的活动,而不像涂尔干所说的是「外在的」.不应将结构等同於制约.相反,结构总是同时具有制约性与使动性.(p. 25)行动者自己有关社会系统的理论会使这些系统物化,而这些社会系统的反覆构成却正是得益於这些行动者自身的活动.社会关系的物化,或者说人的行动中具有历史偶然性的环境与产物在话语层次上的「自然化」,是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徵之一.(p. 25) 人的认知能力始终是有限的.行动流持续不断以产生出行动者意图之外的后果,这些非意图的 后果又可能以某种反馈的方式,形成行动的位被认识到的条件.人类的历史是由人的有意图的 活动创造的,但它并不是某种合乎意图的筹画;它总是顽固地躲开人们将其置於自觉意识指引 之下的努力.虽说如此,人类还是使中不断作著这种尝试.环境告诉人,人类是唯一能认识到自 己在创造自己的历史的造物.这样的境况既含有威胁,又带著希望.人类正是面对这种威胁和 希望,进行著他们的尝试.(p. 26)Structure(s)System(s)StructurationRules and resources, or sets of Reproduced relations between Conditions governing thetransformationrelations, actors or collectivities, continuity or transformationorganized as properties of organized as regular social of structures, and therefore thesocial systems 五,制度的各种形式practicesreproduction of social systems我用结构化模态(modalities)来阐明互动中结构二重性的一些主要特徵,将行动者的认知能力和结构性特徵联系起来.行动者在互动系统的再生产中利用了结构化模态,并藉助同样的模态反覆构成著系统的结构性特徵.(p. 28)structuresignificationdominationlegitimation(modality)interpretative schemefacilitynorminteractioncommunicationpowersanction人类行动者不仅能在日常行为的常规状态下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活动,还有能力在话语层次上「对这种监控过程本身进行监控」.所谓「解释图式」指被纳入行动者知识库存的类型化方式,行动者在维系沟通过程时反身性地使用它们.(p. 29)社会系统的规范性要素只是一些依赖於情境的权宜性(contingency)主张,只有通过在日常实际接触的具体情境中有效地调动各种制裁,才能得到维持,受到关注.(p. 30)structuresignificationdominationlegitimation(modality)interpretative schemefacilitynorminteractioncommunicationpowersanction「支配」并不等同於「被系统地扭曲了的」表意结构,因为在我看来,支配正是表意符码存在的条件.我们不能单单通过分配的不均衡性来考察「支配」与「权力」,而应该把它们看作是社会交往(或者可以说人的行动本身)中的内在组成部分.(p. 31)各种符号秩序(symbolic order)和与之相连系的话语型态是意识形态在制度方面的焦点.不过,在结构化理论里,意识形态并不是某种特定「类型」的符号秩序或话语形式,比如我们不能从科学中分离出所谓的意识形态话语.「意识形态」指的不过是某些支配关系中的不对等,是它们将表意过程与局部利益合法化联系在一起.支配依赖的是两种不同类型资源的调集.一是配置性资源,指对物体,商品或物质现象产生控制的能力,或者更准确的说,指各种形式的转换能力;二是权威性资源,指对人或者说行动者产生控制的各类转换能力.(p. 32)。
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一,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郑杭生)(社会学(sociology)这个词是18____年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首先提出来的。
他最初用的是“社会物理学”(social physics)这个术语。
)二,社会学地位:第一层次,哲学;第二层次,社会学历史学;第三层次,政治经济教育法学等。
三,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经济学:经济学研究商品与服务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方式,其视角以市场为核心。
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共同领域就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社会基础;另一个领域是社会行为的经济基础。
社会学也研究与经济有关的现象,如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贫困问题、农民工等,但其核心是考察社会运行的状态及机制。
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最大的不同在于,经济学家强调效率,即“最大化”问题;而社会学家强调公平。
2,历史学:历史学研究过去,试图找出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含义,历史即故事。
3,政治学:政治学研究政府和权力的使用。
政治学者主要考察在政府体制背后的观念、政治的操作过程。
4,心理学: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精神过程,不考虑行动的意义,也不对行动作价值判断。
心理学与社会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经历,而社会学关注群体。
5,人类学:人类学(anthropology)研究世界各地、各个时期的人类进化与人类文化的,分为考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其中最为活跃的是文化人类学。
四,社会学基本问题: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齐美尔认为,个人之间是处于不断地相互作用过程之中的,由于个人的互相作用而联系起来的网络就是社会。
社会只不过是对互动着的一群人的称呼。
社会学的任务是要阐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阐明个人怎样互相交往而形成群体,群体又作用制约个人的,所以社会学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013年考试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
2013年考试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一、“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整体观和历史感的思维方式。
(社会学的思考)·视角·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调查(①实地调查(田野调查);②抽样调查)。
·米尔斯认为:它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我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我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
心智是一种视角的转换能力——把个人生活与更广阔的社会整体相联系的能力;把个人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相联系的能力。
三、社会学与哲学的关系:·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四、社会学的功能(简答)1)认识和改造社会。
2)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学不仅有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理性-科学的功能,而且还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文-价值的功能。
3)构建和谐社会。
有助于理解、分析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一、社会的定义·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二、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的两大派别:·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认为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对个人的行为发挥主导作用,因为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研究这种既定的结构如何去指导、塑其成员。
·社会唯名派则站在个人优先的立场上,认为人们的行动建构着社会,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是真正了解社会。
这两种社会观各执一端,既有长处也有不足,在社会学研究中将两种观点进行综合利用会更有利于对社会的认识。
三、社会的要素:人口、资源、环境、文化。
第四章 社会的构成
• 1998年以来,伊朗年均石油外汇收入翻两番,恃此优势,伊朗在核 计划上对美国越来越强硬,和欧洲的谈判也陷入僵局。
中国目前在能源供应上的战略选择应是立足国内, 保持较低的对外依存度,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尽可能长地保证传统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以使中国有时间研究开发新型能源,实现对能源 利用的平稳更新换代。
世纪之交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65岁以上老年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 入老年型。预测表明,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人均 GDP达到3000美元时,老年人口比例将上升到12%,高出 世界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开始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到 2050年,老年人口比例最高峰值可上升到23%左右,高出 世界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9个百分点,步入超 高老龄化国家行列。
人口老龄化问题
二十世纪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 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 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 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 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
第三章 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 事业发展报告(2013)》27日在京发布。蓝 皮书指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 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 的14.3%。
性别比例:
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 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
人口老龄化: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 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 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
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
第四章 社会的构成
• (三)社会学对于社会类型做的区分,主 要从社会赖以生存的方式上划分 • 社会生存方式 社会的存在离不开人类基本生活需要 的满足,人类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 需要,就要采取一定的方式获取相应的物 质资料。
• • • • •
1、狩猎采集社会 2、畜牧社会 3、园艺社会(初民社会) 4、农业社会 5、工业社会
五、社会运行与社会转型
(一)社会运行 所谓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 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 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 方面功能的发挥。
• 1、社会运行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 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在社会纵 向运行中,表现为如下一些基本关系:第 一,继承关系;第二,变异关系;第三, 中断关系。 • 横向运行是指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上,社会 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横向运 行表现的一些基本关系:第一,交叉与渗 透关系;第二,制约关系;第三,促进关 系。
• • • • 1、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 2、静态与动态 3、初级与次级 4、血缘、地缘和业缘
二、社会结构
• 结构的概念。 • 社会结构:社会体系中各基本组成部分之 间的关系。即社会系统的静态构成状况。 社会结构反映的是社会静态的状况,同时 又预示着动态变迁的趋势和内容。 • 最早使用“社会结构”概念的是斯宾塞, 认为社会进化就是结构的分化。
• 现在人们使用的社会概念与其原初意思已 经相去甚远。那么,是指什么呢?“社会 调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社会很复 杂”?为什么把参加工作叫“走向社会”?
• • • • • •
2、社会学家对社会的看法 一个被抽象出来的概念; 独立于个人、超越个人的一种客观实体; 无数人的集合; 由交往引起的关系网络; 具体的有交往关系、占有共同地域、享有 共同文化的人群。 • 与“社区”相对应(滕尼斯)。
社会的构成
《社会的构成》之点评一、理论渊源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应该说是始于几种经典社会学理论的分野。
功能论,结构主义和符号互动论。
功能论认为,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之所以存在在于它执行了某种正面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产生社会整合作用。
功能分析总是认为是有某种需要和目的的,而这种社会目的是外在于个体的,社会中的行动者只能顺从这种目的,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而结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行动完全取决于结构参数,文化和心理因素虽然对个体发生影响,但却被限制在结构条件所规定的范围。
而互动论者则截然相反,他们强调面对面的互动,强调对微观情境中的符号的解释,而忽视了社会的结构条件。
吉登斯认为这些理论,或者是从客体来去解释主体,或者是从主体去解释客体,形成了一种主客体的二元对立。
吉登斯认为,主客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是相互包容的,社会行动者以社会结构为中介,再生产了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既是中介,又是结果。
体现的是行动之流中的双重性。
二、理论构成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首先对社会结构进行了新一番的界定,“结构至少在最基本的意义上讲,指的是规则和资源。
规则一方面对人们的社会互动产生约束,这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规则是人们所使用的,是人们可以在行为过程中意识到,预测到,因而它也是人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吉登斯把规则分为两类即规范性法规和解释性法规。
解释性法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在社会实践领域中占多数,而规范性法规则体现为明确的言辞表达。
结构的另一要素为资源,它是一种媒介,通过权力得以应用。
资源可以分为权威性资源和分配性资源,如同规则一样,资源虽然体现了一种结构性特征,但是它同样可以转换成一种支配性因素,为人所认知和实用。
作为行动者的行动分为有目的的反思性自省,理性化和需要性的动机。
理性化是行动的依据,动机则是产生这种根据的需要。
而理性化也包含实践意识,即一种深入到日常生活中的不用言说对条件的认知。
而无意识动机则体现为对本体性安全的维护。
个体人格的划分包括本体性安全,实践意识和推理意识。
重读经典《社会的构成》的一些浅见
重读经典《社会的构成》的一些浅见社会的构成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和要素。
重读经典《社会的构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以下是我对这本经典的一些浅见:1. 社会的构成是多元的:社会由不同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具有不同的特征、背景和需求。
社会的构成包括人们的种族、性别、年龄、经济地位等等。
这些多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社会的面貌。
2. 社会的构成是动态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系统。
人们的观念、价值观、行为方式等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同时,社会的构成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经济、政治、科技等因素都会对社会的构成产生影响。
3. 社会的构成是相互依存的: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彼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人的行为和决策可能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而整个社会的运行也依赖于每个个体的参与和贡献。
4. 社会的构成是不平等的: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阶层和利益集团,他们的资源和权力分配并不均衡。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
因此,社会的构成也需要关注公平与正义的问题。
5. 社会的构成是规范的:社会需要一定的规则和制度来维持秩序和稳定。
这些规范可以是法律、道德、习俗等,它们对个体的行为和互动起到约束和引导的作用。
社会的构成需要有一定的秩序和规范才能实现良好的运行。
6. 社会的构成是文化的: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艺术和文学等方面。
社会的文化构成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思维,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7. 社会的构成是历史的:社会的构成是历史的产物,它受到历史事件和演变的影响。
社会的构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理解社会的构成也需要考虑历史的因素。
8. 社会的构成是地域的:社会的构成也受到地理环境和地域特点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社会构成可能会有所差异,这与地方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人口密度等有关。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一、社会学的定义:(P2)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和人。
社会指的是社会系统、结构、即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人就是社会中的主体,可以是个体的人,也可以是社会的人。
三、中国社会学界的主要社会学家及其主要观点(P8)中国社会学界90多年来大体有如下几种观点:(一)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代表性观点有:1.严复在1903年出版的《群学肄言》的序言中,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郑杭生在一系列论著中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如下定义:社会学是研究现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特别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规律性的综合性具体科学3.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
代表人物:李大钊、瞿秋白、李达、许德珩、陈瀚笙等4.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由费孝通主持和指导的《社会学概论》(试讲本)这样定义: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台湾的一些学者也有类似观点(如杨懋春)(二)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1.认为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代表人物:孙本文2.认为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代表人物:龙冠海3.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代表人物:杨心恒等认为“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形式”,代表人物:庞树奇(三)第三种类型的观点,其代表性意见为:1.剩余说2.学群说3.调查说4.问题说5.未定说四、社会学的功能(P15)社会学具有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一)认识和改造社会(科学功能)1.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1)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2)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2.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1)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2)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意义,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二)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1.“增促社会进步”,就是增加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2.“减缩社会代价”,就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弱者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要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另一层的意思就是指尽管社会代价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可以研究如何把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到最小范围的途径和办法。
第四章 社会
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 要素
孙本文
曾提出“四要素说” 曾提出“四要素说”: 地理要素(气候和地形) 地理要素(气候和地形) 生物要素(人口的数量和品质) 生物要素(人口的数量和品质) 心理要素(社会态度等) 心理要素(社会态度等) 文化要素(文化物质和模式) 文化要素(文化物质和模式)
一、自然环境
四、地缘关系
直接建立在人们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基础 上的社会关系。 上的社会关系。它是人类最早产生的社会关系 之一。可以分为两种: 之一。可以分为两种: 封闭型:社会分工不发达, 封闭型:社会分工不发达,人们被限制在较 小的地域范围内,很多人终生只在某一个村、 小的地域范围内,很多人终生只在某一个村、 镇里生活。 镇里生活。 开放型: 开放型:机器大生产的发展使人们摆脱了小 生产的束缚, 生产的束缚,城市的发展使很多人摆脱了土 地的束缚, 地的束缚,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人们远距 离的和较快的流动成为可能。 离的和较快的流动成为可能。
二、人口
人口是特定地域内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 的总称。 的总称。 人口质量:又称人口素质, 人口质量:又称人口素质,它包含思想 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通常我们 称之为德、 称之为德、智、体。思想素质支配人的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文化素质是人们认识和改造 世界的能力,身体素质是人口质量的自 世界的能力, 然条件和基础。 然条件和基础。
(二)词源
1.中国古籍中的“社会” 中国古籍中的“社会” 中国古籍中的
在中国的古籍中, 社会” 在中国的古籍中,“社会”一词始 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 玄宗上》(本纪第八)。 于《旧唐书 玄宗上》(本纪第八)。 书中记载: 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 书中记载:“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 及村闾社会 并就千秋节先赛白帝, 社会, 及村闾社会,并就千秋节先赛白帝,报 田祖。然后坐饮,散之。 此处“社会” 田祖。然后坐饮,散之。”此处“社会” 一词是村民集会的意思,是一动名词, 村民集会的意思 一词是村民集会的意思,是一动名词, 两字演进而来。 由“社”和“会”两字演进而来。
社会学大纲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就是有系统的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科学。
主要是研究社会关系对人们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是如何建构和变迁的.一、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wright Mils)的社会学的想象力(sociological imgination)⏹能以局外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社会,而不是只用个人的经验与文化的偏狭观念来看待。
⏹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能超越个人经验与观察,进一步去了解更宽广的公众议题。
⏹思考:假定你某个晚上去听一场流行音乐会,第二天早上又去参加了某个宗教活动。
你能不能看出这两个活动的参与者,他们的行为模式有何不同,他们跟领袖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为何会有这些不同?二、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社会学家尽可能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技术——实证主义方法论⏹很多社会学的工作反映了人文科学,特别是哲学的观点——人文主义方法论三、社会学:显而易见的科学吗⏹社会学的视角帮助我们去理解影响一个问题的多方面的社会因素,帮助我们去理解整个体系是如何运转的,是如何连为一体的。
⏹注意问题的整体关系⏹揭穿真相(peter L.Berger,1963)⏹研究发现,有关如何进行组织经营管理的多数常规认识,并不一定正确。
四、社会学的基本假设⏹人类行为由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五、社会学的“为什么”⏹三种非社会学的关于为什么自杀的答案:⏹生物学的答案⏹传记学的答案⏹心理学的答案⏹社会学家用其社会背景与环境来解释自杀个案六、社会学的解释⏹涂尔干认为,这些社会群体比其他群体更具凝聚力、整合性、或有更紧密的结合性。
⏹社会学家不作任何道德判断⏹涂尔干的四种自杀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宿命式自杀⏹(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的原则)⏹从其他社会现象中解释另一个社会现象⏹每一种社会环境都是相互作用的社会力量的一个复杂的社会网七、社会学的学科地位⏹1、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经济学与社会学⏹政治学与社会学⏹历史学与社会学⏹管理学与社会学⏹2、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p13⏹郑杭生:哲学科学、⏹综合性社会科学、⏹专门社会科学八、社会学的由来⏹孔德在1838年10月,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正式提出社会学⏹中国:⏹谭嗣同的《仁学》⏹康有为:群学⏹严复:系统介绍⏹章太炎:最早直接实现社会学出书九、社会学的研究对象p8⏹1、众多的定义主要分属于三大类:⏹侧重社会整体——孔德等⏹侧重个人及社会行为——韦伯⏹侧重社会关系,不以意识为转移——马克思⏹2、中国社会学界的几种观点:⏹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其他十、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美国英克尔斯的三分法的理论框架:⏹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社会的基本制度⏹基本的社会过程⏹中国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十一、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主流话语⏹1、结构——过程视角⏹共时态⏹历时态⏹结构研究和功能分析⏹2、整体——个体的视角⏹社会唯实论——迪尔康姆(宏观社会结构和过程研究)⏹社会唯名论——韦伯(微观社会学)⏹3、均衡——冲突的视角⏹功能论⏹冲突论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一、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一)历史背景⏹1 、工业革命与无产阶级的出现⏹2 、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加剧⏹(二)科学条件⏹(三)思想渊源⏹1、知识力⏹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社会契约论⏹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苏格兰的启蒙思想⏹实证主义与圣西门的工业社会观⏹2、历史传统⏹(1)英国功利主义的传统⏹(2)法国大革命后的实证主义传统⏹(3)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二、西方社会学的发展⏹(一)创立时期的社会学⏹1、初创阶段⏹孔德: 社会静力学(秩序)、社会动力学(进步)⏹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社会进化论⏹2、学科化阶段⏹迪尔康姆:社会事实、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韦伯:/’:>⏹帕累托⏹滕尼斯:社区和社会⏹齐美尔:社会交往的形式⏹(二)西方社会学的制度化时期⏹1、美国早期社会学⏹2、欧洲的社会学⏹(三)当代西方社会学⏹1、50、60年代的社会学主流⏹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2、诸种理论观点并存的多元局面⏹默顿⏹冲突论⏹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民俗学⏹3、70、80年代的理论综合状况⏹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布迪厄的惯习和场域⏹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三、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一)传入和传播时期⏹(二)探索和成长时期⏹(三)中断停滞时期⏹(四)恢复重建时期第四章社会的构成⏹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一、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社会唯实论、社会唯名论⏹二、社会的特征⏹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5、社会是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三、社会的要素⏹1、人口要素⏹2、资源要素⏹3、环境要素⏹4、文化要素⏹四、社会的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第二节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一、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
安东尼-吉登斯
五、制度的各种形式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和确定的地点中,当规则和资源被再生产的时 候,就可以说制度存在于一个社会之中。 如果意义(解释性规则)占据主导,随之而来的依次是统治(配 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与合法性(规范性特征),那么就会存在 一个符号的秩序。 如果是权威性统治、意义和合法性连续的联合在一起,那么就会 产生政治的制度化。 如果顺序是配置性资源、意义和合法性,那么流行的将是经济的 制度化。另外,若是合法性、统治和意义的排列,那么法律的制度 化就会产生。 吉登斯提出的制度秩序的分类体系,为了拒斥实体主义者的经济、 政治及其他制度的观念,这种观念在于假定这些不同的秩序有着 具体的制度分化。
四、结构二重性
结构二重性理论把行动和结构视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侧面, 从而把行动与结构的二元抽象对立转化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现实统 一。 结构二重性始终是社会再生产跨越时空的连续性的主要根基。 反过来,它又是行动者身处并构成日常社会活动延绵的反思性监 控过程的前提。实践相对个人而言,结构并不是什么外在之物, 结构作为记忆痕迹,具体体现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内在于人的活 动中。不应将结构等同于制约,相反,结构总是同时具有制约性 和使动性,也就是说社会结构既是被人类行为建构起来的,而且 同时更恰恰是这一建构的媒介,即结构二重性。
学术成就
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 学家思想的反思; 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 的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反思; 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结构 化理论”; 现代性理论范式的提出和现代性发展的反思;
第三条道路等。
主要著作
会《 秩自 序反 中性 的现 政代 治化 传 统现 》代 社 判《 历 权史 力唯 、物 财主 义 产的 与当 国代 家批 》 主《 义第 的三 复条 兴道 》路 : 社 会 民 主 《 社 会 学 方 法 的 新 规 则 》 《 气 候 变 化 的 政 治 学 》
社会的构成
社会的构成社会的构成讨论社会的构成,其目的是为了更清晰的解释社会,也就是这个社会,究竟是有什么构成的。
在本文成书以前,有这样几种看法,都有些道理但也都不完全有理。
第一种说法: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中的最小成员,就是个人,这一种观念在西方国家或者说西方文明中较为常见。
第二种说法: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有这一观念的人认为,由于个人存在生老病死,在个人还没有行为能力的时候,包括婴幼儿和病及老后丧失自理能力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家庭成为没有自理能力的人的依靠,而且在大多数时候,对某个人的奖励和惩罚,也都会影响到该人的家庭成员,所以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个人是家庭中的一部分。
这种观念比较符合东方文明的观点。
第三种说法:社会是由国家构成的,而国家是人民、领土、政府的统称。
这种说法将社会的意义给弱化了,将社会局限在国家与国家的关联关系上,并不准确。
本书在第一节介绍什么是社会时,提出了团伙这一个概念,认为社会是由无数个团伙构成的,但团伙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如果这样细分和追问下去,会得到本书所认可的答案:社会是由具有自理能力的个人所组成,其最小单位是个人。
但前提是该个人具备自理能力。
而不具备自理能力的人,包括婴幼儿、年老或者丧失自理能力的成人,他们的权益或者责任,由与他们关联度最深的具有自理能力的人承担,关联度最深的人不仅仅指家人,也包括一个团伙、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福利组织,比如孤儿院、福利院、养老机构等等。
在确认了社会的组成要素,我们就可以延展的思考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主导因素。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但人是有差异的,不同文化、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肤色、不同信仰,这个社会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就如我们在宇宙中找不到完全一样的两条河一般,这些不同的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互相影响,因为个人的交际圈、个人的接触面、个人的行为和观点,通常情况下只能影响很小一部分人,哪怕类似牛顿、爱因斯坦这种大科学家,类似亚里斯多德、孔子这样的思想家,类似拿破仑、成吉思汗这样的政治家,他们也仅仅影响了一部分人。
社会的构成讲义
结构化理论的目标
1.融合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体现在行动与结构之间 融合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融合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的关系上,这是结构化理论的最主要目标。 的关系上,这是结构化理论的最主要目标。 结构化理论有一个主要立场, 结构化理论有一个主要立场,认为以社会行动的生产和 再产生为根基的规则和资源同时也是系统再生产的媒介 即结构二重性) 第 页 (即结构二重性)(第 82页) 集中表现在第94页图 集中表现在第 页图
《社会的构成》讲义 社会的构成》
本讲主要内容
1、导论:生平、思想体系 、导论:生平、 2、《社会的构成》出版背景 、 社会的构成》 3、结构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 4、结构化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 5、结构化理论在吉登斯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 6、廓清几点认识 、
一、生平
1.1938年1月18日出生于埃德蒙顿 年 月 日出生于埃德蒙顿 2.1956年,进入赫尔大学心理学系 年 3.1959年,进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社会学专业 年 进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 4.1961-1970,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 , 5.1966-1969,加拿大弗雷泽大学、美国加州大学 - 加拿大弗雷泽大学、 加拿大弗雷泽大学 洛杉矶分校任短斯教职 6.1970-1997,剑桥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 ,剑桥大学讲师、副教授、 7.1976,获博士学位 , 8.1997-2003,伦敦经济学院院长 - , 9.1998年,莱思讲座 年 10.2004年,被授予爵士头衔 年 11.2005年,伦敦经济学院安东尼吉登斯讲座教 年 伦敦经济学院安东尼 授
《社会的构成》内容构成 社会的构成》
第一章: 第一章:从总体上介绍结构化理论的要点 第二章:以对自我的心理构成的分析作为起点, 第二章:以对自我的心理构成的分析作为起点, 分析行动者的行动 第三章: 第三章:分析行动沿着时间和空间的维度的伸延 第四章: 第四章:分析随着行动时空伸延而导致的社会的 结构性特征 第五章: 第五章:分析社会结构随着时空伸延而形成的社 会历史、 会历史、社会变迁 第六章: 第六章:重申结构化理论的基本要点
第四章社会的构成
一、社会的本质
社会的涵义
❖ “社”与“会”:人们为祭神而集合在一起。“社”与“会”联 用始于唐朝,指在节日里某个地方举行游艺集会、祭神的庆祝活 动。
❖ 社会:今天所说的“社会”一词是在近代以来才开始出现的。
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
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 人们由文化组织起来有序地生活, 同时又在延续和创造文化。
四、社会的功能
➢ 整合功能 ➢ 交流功能 ➢ 导向功能 ➢ 继承和发展功能
五、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解
❖ 第一种理解,“社” 原指祭神的地方,“ 会”为聚集之意,“ 社会”两字合在一起 指人们为祭神而集中 在一起。
五、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解
❖ 第二种理解为“形态”,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 人口要素 ➢ 资源要素 ➢ 环境要素 ➢ 文化要素
人口要素
人口的概念 人口的数量与质量
数量 体质 质量 智能
文化程度
人口构成
自然构成、社会构成、地域构成
人口变动 人口因素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口要素
人口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具有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组成的群体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的 基础。因为在一定区域内,只有 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才能合作 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才能有效地 利用资源进行社会生产,包括物的 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文化的生 产。人口不但通过数量因素,而 且通过质量因素对社会的形成和 运行发生影响。总人口中的劳动 力结构、劳动力人口的素质直接 影响着社会的存在状态和发展。
第四章 社会的构成
LOGO
第一节
第二节
社会及其构成
社会结构和 社会运行
教育学原理,练习题第四章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如果以生产工具的质的变革作为划分社会历史的标准,那么有史以来的人类社会可分为A.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B.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C.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D.古代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解析】C 如果以生产工具的质的变革作为划分社会历史的标准,那么人类社会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即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传统社会以使用手工工具为标志,而现代社会以使用机器为标志。
2.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所占比例的因素是A.人口的阶级构成B.人口的年龄结构C.人口的地域分布D.人口的性别结构【解析】B 人口结构可划分为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是指人口中性别和年龄的构成情况,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
3.同是资本主义的英国和法国,由于哪些因素的不同,而形成各自不同的教育特色A.生产力水平B.文化价值观C.人口质量D.生产关系【解析】B 文化差异致使两国教育的价值取向互不相同。
英国着重涵濡文化、陶融品格,以养成绅士风范。
法国注重普遍教养及理智训练,其目的在于造就才智出众的俊杰。
4.我国唐朝“六学二馆”等级森严的入学条件,充分说明了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A.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教育的领导权C.受教育权的分配D.教育目的【解析】C 教育机会的分配就是受教育权的分配,受教育权的差别实质上体现着社会政治地位的差别。
5.文化发展和教学内容的变化是A.同步进行的B.文化发展在前,教学内容变化在后C.教学内容变化在前,文化发展在后D.二者没有直接的关系【解析】B 社会文化的变化是先行的,教育内容的变迁是随文化的发展而动的。
6.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B.产业革命C.政治需要D.科技进步【解析】D7.教育的职能是指A.教育的社会功能B.教育的经济功能C.教育的本体功能D.教育的政治功能【解析】C 教育的本体功能即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可看成教育的职能。
社会学原理考点整理
社会学原理 复习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孔德 )提出来的。
◆ 社会学的( 描述 )功能是提示社会事件和状态将是怎样的。
◆ 社会学回答社会“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的( 解释 )功能。
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是(孔德 )和( 斯宾塞 )。
其中,( 孔德 )提出了社会发展三阶段论。
◆ 西方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是(涂尔干 ),其理论以( 社会关系 )和( 社会团结 )为主线。
◆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代表人物是( 韦伯 )。
◆ 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实证主义方法论 )。
◆ 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帕森斯 )。
◆ 创立了中层理论,提出了“显功能”与“潜功能”、“正功能”与“反功能”概念的社会学家是( 默顿 )。
◆ 主张冲突理论的社会学家有功能冲突论代表(科塞 )和辩证冲突论代表( 达伦多夫 )。
◆ 行为主义社会交换论的代表是(乔治。
霍曼斯 ),结构主义交换论的代表是( 彼得。
布劳 )。
◆ 最先提出符号互动概念的社会学家是( 赫伯特。
布鲁默 )。
◆ 拟剧论的代表是( 欧文。
戈夫曼 )。
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采用( 定性 )和(定量 )研究的方法。
◆ 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PPS )采用了( 系统抽样 )方式。
◆ 测量层次◆◆ ◆ ◆0 0 0 0 0 95 1010110 115 不重要 一般 很重要 非常重要第四章社会的构成公社社会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将社会区分为两种类型: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
公社社会是指多数社会关系都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血缘关系:人们的先天联系,如家庭、宗族、氏族。
正功能:它起着联系社会与群体,增强内聚力,形成牢固的整体的作用。
负功能:使人们处在由于先天联系形成的被动的地位上。
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地缘系统:国家、省、市、县(或区)、乡(或街道)、村(或社区)、邻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
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 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生产关系 社会是历史的、具体的
二、社会的特征
人类社会以人群为主体 人类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人类社会的联系尽管复杂,但却是有规律可循的,以 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人类社会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来组织 人类社会具有精神联系 人类社会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
一、社会的本质
社会的涵义
“社”与“会”:人们为祭神而集合在一起。“社”与“会”联 用始于唐朝,指在节日里某个地方举行游艺集会、祭神的庆祝活 动。
社会:今天所说的“社会”一词是在近代以来才开始出现的。
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 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社会存在和延续的基本条件:一定规模的人群;相互关联的生产 、消费及其他社会活动;被认同并共同遵守的规范。 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人是进行共同生活的条件。相互关 联的活动是社会的实质。
四、社会的功能
整合功能 交流功能 导向功能 继承和发展功能
五、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社” 原指祭神的地方,“ 会”为聚集之意,“ 社会”两字合在一起 指人们为祭神而集中 在一起。
五、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解
第二种理解为“形态”,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宏观社会结构研究
宏观社会结构研究:阶级阶层结构研究、宏观经济制 度研究、宏观社会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网络研究、群 体关系研究及全球化和现代代研究。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阶级分析
典型例子 毛泽东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是对中 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所作的宏观分析。
资源要素
资源是由人类从自然界或世界中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 物质。 可再生性资源 自然资源 不可再生性资源 资源的分类 经济资源
人文资源
政治资源 文化资源
社会资源
资源的特点:有限性、稀缺性、整体性
环境要素
社会构成的环境要素为狭义的环境, 指人类社会在一定空间、地域中直接 或间接获得生产和生活所需资源的各 种自然条件,也就是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物质基 础。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 础。这表现为:首先,自然环境直接 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如土地、水 源、空气等,没有这些自然环境人类 就不能生存。另外,自然环境为人类 生存提供了资源,人类要生存必须从 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通过加工这些 原料使其变为自己的生产资料和生活 资料。
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的存 在和发展
• 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产 和生活资料
人类社会影响并改变 着自然
• • 人口数量会影响人口与 自然资源的相对平衡 人类的生产活动改变自 然环境的面貌
• 自然环境影响社会活动的 内容及人们社会职业
• 自然环境影响社会发展速 度 • 自然环境通过对生产、经 济的影响,进而影响人们 的心理、生活方式、社会 文化习惯
奴隶社会
五、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解 第三种理解为“国家”,如日本社会、美国社会、中 国社会、法国社会等。
日本社会中的武士道
美国社会中的嬉皮士
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解
第四种理解为与家庭、学校相并列的群体、组织。
社会公共场合若干不文明举止
第二节 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
一、社会结构 二、社会运行 三、社会转型
一、社会结构
宏观社会结构: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个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包 括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教育结构。 社会制度及世界体系代表社会的宏观结构。 社会生产活动及社会生活在制度框架下有序进行。如婚姻制度、法律 制度 社会制度从宏观上确立了个人关系、群体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 基本形态。 世界体系:既相互联系影响,又相互有别。
第四章 社会的构成
LOGO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社会及其构成
社会结构和 社会运行
社会类型
社会发展阶段
第一节 社会及其构成
一、社会的本质 二、社会的特征 三、社会的要素 四、社会的功能 五、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解
三、社会的要素
人口要素 资源要素
环境要素
文化要素
人口要素
人口的概念 人口的数量与质量
数量 质量 体质 智能 文化程度
人口构成
自然构成、社会构成、地域构成
人口变动 人口因素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口要素
人口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具有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组成的群体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的 基础。因为在一定区域内,只有 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才能合作 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才能有效地 利用资源进行社会生产,包括物的 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文化的生 产。人口不但通过数量因素,而 且通过质量因素对社会的形成和 运行发生影响。总人口中的劳动 力结构、劳动力人口的素质直接 影响着社会的存在状态和发展。
它可以使人们站在较高的位置来看待整个 社会的全貌
一、社会结构
微观社会结构:是由各种具体的、基本的社会单位构成现实 社会的形态。指社会个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模式。 微观社会结构的基本结构单位:个人、角色、本东京股票交易市场
•
•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自然 资源的利用程度
社会制度对自然环境的 利用和改造有重要影响
文化要素
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 习所获得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 生活经验。 文化是由于人们共同生活的需要才 创造出来的,它在群体生活和社会 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行为 导向、社会整合、维持秩序和社会 传续。 人们由文化组织起来有序地生活, 同时又在延续和创造文化。